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壹·战争促交融——淝水之战 1.背景: 前秦苻坚统一黄河流域,试图吞并东晋
前秦统一北方
317年,司 马睿建立 东晋,定 都建康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前秦
对 峙
东晋
4世纪后期,氐族人 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 基本统统一黄河流域, 重用汉人王猛进行改革, 使国势日渐强盛。 东濒大海,南抵汉水, 西至龟兹,北达沙漠, 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 的局面。
贰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主要措施: 推行汉化措施。
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 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 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 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 给汉族。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通婚姻)
用汉制 北魏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及诸卿设置齐备,设官效仿南朝以此为永制。
贰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主要措施: ③ 改 鲜 卑 姓 为 汉 姓 。 ( 改 汉 姓 )
推行汉化
孝文帝出行图
减少民族隔阂,缓和民 族矛盾,有利于社会稳 定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 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 乙丙丁四等级为“四姓”;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 第最高外,以穆、陆、贺、 刘、楼、于、嵇、尉八姓为 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 中的甲姓(范阳卢氏、清河 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利于农作物生长
——《悲平城》
材料二: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
四移平海风城,易鲜文俗轨,卑未信贵一为族。甚此难集间。中用崤,武函之帝崇地宅尚,,武河非洛可力王文,里治,,
因不兹利大于举,改光革宅— 中原—。(北齐)魏收《魏书》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晋军打败前秦军。苻坚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 影响
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胜败原 前秦 因分析
东晋
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 兵;自恃兵多势强;指挥失误
团结一致、从容应对;指挥得当
地位
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形势图
从地图上来看,前秦和东晋两 个政权对峙。前秦皇帝苻坚踌躇满 志,欲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 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383年, 苻坚率80余万大军南下,企图灭亡 东晋,统一中国。双方对峙于安徽 寿阳的淝水,东晋虽然在实力上弱 于前秦,但在宰相谢安的主持与指 挥下,积极应战,最终取得胜利。 苻坚败退北方,前秦统治瓦解,北 方重新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 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 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魏陶俑
洛阳地区北魏墓葬出土的陶俑, 大致可分为文吏俑、武士俑、铠马 骑俑、骑马鼓吹俑群等种类。北魏 陶俑生动自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 中崇尚一种宁静和含蓄的理想境界, 形象写实,比例匀称自然,有清秀 端丽之感。对人物服饰、面部特征 的刻画更为注重。上图中的三位陶 俑,都着汉族的服饰,这表明北魏 时期民族交融的趋势在逐渐加强。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 地域上
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1)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 经济上 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2)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 生活上
用具等
政治上 文化上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 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交融,有利于我 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 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 民族的大家庭中,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团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ppt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 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为中H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H民族 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魏鲜卑族 以游牧为主 逐水草而居
Z治制度 比较完备 相对落后
文化 先进 相对落后
改革迫在眉睫 每以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以骑蹙步,夏人未战先死。
材料2 译: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
材料3
——杜佑《通典·边防典》
民Z矛盾尖锐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以汉族人民为主
D.淝水之战
4、“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表明
C 北魏孝文帝主张( ) A.改穿汉服
B.使用汉语
C.改用汉姓
D.与汉人通婚
5、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鲜卑人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 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 担任的G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 朝中的一个汉人G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改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联汉姻。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促进了民族大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课堂小结
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
②推行汉化措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课件
陶瓷业繁荣
江南地区的陶瓷业 也十分繁荣,工艺 精湛,品质优良。
江南地区的特产
江南地区的特产包括茶叶和桑蚕。茶叶是江南地区重要的农 产品,桑蚕则为丝绸业提供了重要原材料。
江南地区的特产
茶叶
江南地区盛产优质 的茶叶,被誉为中 国的名茶之一。
桑蚕
桑蚕是江南地区重 要的养殖品种,为 丝绸业提供了丰富
● 07
第7章 总结
江南地区的发展历程
经济起飞
商业繁荣
文化绽放
艺术传承
01 城市现代化
城市建设与规划
02 农村现代化
农业技术改进
03
一带一路
促进国际合作 扩大贸易规模
文化输出
传播中华文化 增进友谊
江南地区的未来 展望
江南地区将朝着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小康的目标努力,实现经 济繁荣与社会进步的双赢局面。
文化荟萃
文学艺术繁盛 科技进步
政治变革
政治结构日趋完善 地方行政逐渐规范
● 03
第三章 江南地区的文化传承
江南地区的诗词 文化
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唐诗宋词在这里 颇受推崇。诸多文人雅士汇聚一堂,相互切磋,推动了诗词 文化的繁荣发展。
江南地区的诗词文化
唐诗宋词颇受 推崇
代表着中华文化的 精髓
的丝绸原料。
● 02
第二章 江南地区的历史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的 江南地区
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最为强盛,瓯越、楚国也有一定的影 响。这个时期江南地区开始展现出了独特的历史风貌,呈现 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春秋战国时期的江南地区
吴国最为强盛
在政治、经济和文 化方面取得了显著
2024年新人教版7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课件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改革措施
性质
意义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国家统治。
迁都洛阳(494年)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 概况:
目标
改革措施
性质
意义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国家统治。
迁都洛阳(494年)
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他的汉化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正)但从鲜卑族拓跋部角度看,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是最终导致鲜卑族分裂和消亡的原因之一。(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北朝政权更替
1. 背景: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以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北魏后期,来自北方的威胁大大减轻,军镇的作用减少,地位降低。六镇军人对此十分不满,导致兵变。
材料1:符坚军队虽号称百万,除了氐族之外,十之八九是汉族人民和其他各少数民族人民,他们被强迫征发而来,根本不愿意作战。——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材料2:(苻)坚曰:“……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以吾击晋,校(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晋书·苻坚载记》材料3:前秦军队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淝水前线时只有30万人。
民族心理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生产生活
(1)北方各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逐渐由畜牧业转变为农业。(2)汉族: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民族心理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34张PPT)
洛阳
东周 东汉 曹魏 西晋
①保守的鲜卑贵族会怎么想?(保守者) ①使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②北魏孝文帝又会怎么想?(改革者) (思路引领:可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 ②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基 及生活习俗、最终目的等方面分析)
洛阳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孝 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论从史出
平城
1,地处中原 2,历史悠久
洛阳
(东周、东汉、曹魏、西晋)
3,自然条件好
北魏洛阳复原图
洛阳,位于今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两 岸。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四季分明,气 候宜人。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环境, 使洛阳成为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之地。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内容: 1,迁都城 平城----
洛阳
直接目的: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联汉姻
北魏孝文帝推行哪些汉化措施?
语言: 说汉语
服饰: 穿汉服
姓氏: 用汉姓 婚姻: 联汉姻
图说历史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思考孝文帝改革的 作用?
北方少数民族在牛耕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 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 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1、背景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③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 • • 改革内容:
1, 迁都城
原因:
平城
洛阳是我国古都之一,驰名中外 的历史文化名城,你还记得我们 学过的哪些朝代曾在这里建都?
①客观原因:气候干燥; 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足。 ②根本原因:位置偏 北,不利于对中原地 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 先进文化 ③还希望通过迁都来达 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影响: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课件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任务三:
北朝政权更替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①,
以抵御北方柔然②的南下。北魏后期,来自北方的威胁大 大减轻,军镇的作用减小,地位降低。六镇军人对此十分 不满,导致兵变,战火蔓延到河北、山东、关陇地区。在
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 魏定都邺城,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定都长安, 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北周在人力、物力等方面不及
1.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可见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势民学习和接受他们的用具,食物, 服装等。并把它们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可见民族交往,交 流和交融进一步加强。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和缓。 在民族大交融中进一步促进了汉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 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 发展奠定了基础。 2.推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融合,增强北魏实力, 达到统治的根本目的。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特点
成语典故
383年
前秦和东晋
前秦失败,东晋胜利 东晋以少胜多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淝水之战后 ,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 ,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
淝水之战示意图
淝水之战与学过的哪几次战役相似?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项羽打败秦军主力。是秦朝灭 亡的关键战役。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 北方的基础。
称为“十六国”。
知识讲解:淝水之战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
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
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相关史事
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军国大小事务全都依靠他处理。王猛 辅佐苻坚,外修兵革, 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使前 秦很快兵强国富。符坚曾对王猛说:“你日夜 勤劳,处理万机, 我就像周文王得到姜太公,可以整年悠闲了。”然而,在攻伐东 晋 一事上,苻坚未能听从王猛生前反对伐晋的意见, 一意孤 行,大举南下,最终遭受 淝水之败。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视剧《锦绣未央》演绎了南北朝时期,北凉与北魏之间的恩怨情仇。
北凉是内迁各族建立的十六国之一,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怎样的篇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了解北方各族之间斗争与交融的历史。
新课探究一、淝水之战1.前秦的建立【人物链接】苻坚【具体解读】苻坚,氐族,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
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2.战争概况项目 前 秦 东 晋领导人苻坚 谢石、谢玄 兵力80多万 8万 结果失败 胜利胜利、失 败的原因民族矛盾尖锐,士气低落;指挥不当,战线过长士气高昂; 指挥得当 影响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在南方取得暂时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问题探究】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答案提示:从前秦方面看: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
秦军劳师远征,苻坚指挥失误。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北方【图片链接】【问题探究一】图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反映了怎样的历史潮流?答案提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潮流。
【问题探究二】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何时统一的北方?答案提示:鲜卑族;439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9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孝文帝改革旨在促进民族融合,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他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如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等,这些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同时,北魏时期,汉族和鲜卑族等北方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日益密切,形成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局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对于民族融合的概念和过程可能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和图片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教学难点: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起学生对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b. 掌握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和结果;c.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b. 通过图片、地图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兴趣和热爱;b. 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b. 掌握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和结果。
2. 教学难点:a.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b.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a. 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b. 导入问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2. 学习任务(40分钟)a. 学习历史文本(15分钟)i. 学生阅读教材第19课,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和结果;ii. 学生针对教材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师生进行讨论;iii. 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b. 小组合作(10分钟)i.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ii. 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事件的影响和意义;iii. 小组展示成果,学生进行互动和评价。
c. 案例分析(10分钟)i. 教师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ii.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iii.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33张PPT)
5.在古代史上提倡使用汉语,穿汉服,用汉姓等措施的一次 著名改革是:
A.商汤改革 B.管仲改革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
C 6.孝文帝叫拓拔宏,又叫元宏,你知道为什么吗?
A.皇帝赐姓元 B.他喜欢银元 C.改用汉姓 D.讨厌自己的复姓
C 7.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以接受先进文化而
进行的迁都是:
C
10.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 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 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 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 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 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 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
洛阳
孝文帝为什么 要迁都,迁都 后产生了什么 影响?
北魏都城平城,那里出产的粮食不能满
孝
原因 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文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帝
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迁
都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影响
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孝文帝,在 迁都后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学 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呢?
B.珠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淮河流域
11 . 都 城 能 反 映 一 个 朝 代 政 治 、 经 济 、 文 化 的 发 展 , 其 中 为
C 接受
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A.周平王迁都
B.盘庚迁殷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统编版2024)
课堂检测
3.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他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穿 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他的目的是() A.恢复北方生产B.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C.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D.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4.489年,在汉族、鲜卑族官僚的共同支持下,北魏孝文帝派遣使臣前往位 于江南的南齐借书,以解决争论不休的礼制问题。孝文帝此举() A.缓解了社会矛盾B.彰显了文化认同 C.加强了思想控制D.缩小了南北差距
人物扫描
观看视频,了解北魏孝文帝及评价
要点三 北朝政权更替
1.北朝政权更替
北魏后期,来自北方的威胁大大 减轻,军镇的作用减小,地位降 低。六镇军人对此十分不满,导 致兵变。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 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 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 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
2.北周灭北齐
新课导入
在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北段, 有一个巨大的天然山洞,名叫嘎 仙洞。从这里走出的拓跋鲜卑建 立北魏,统一北方。在此以前, 前秦一度是北方的统治者。一次 著名的战役给拓跋部的崛起提供 了机会。这是什么战役?导致了 什么后果?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 学习目标: 习 1.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知道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原因和影响。 目 2.知道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标
3.理解民族交融的方式,认识各民族在交流与交融中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
3.意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人新的活力,进一 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3. 创新性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关于如何促进民族融合和发展的创新方案。学生需要考虑不同民族的特点和文化差异,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并以书面形式呈现。
作业反馈:
1. 及时批改作业:教师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批改,以确保学生的作业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应认真阅读学生的作业,理解学生的观点和见解,并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反馈。
3. 简洁明了:板书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PPT、视频等预习资料,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
- 思考预习问题:探讨改革对北魏政治和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 讲授:通过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 案例研究: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影响。
- 项目导向学习: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研究,如探究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合作能力。
新版七年级历史:第19课 清朝前期的兴盛[课件]
骨耜
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干栏式房屋
思考:
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 这种房屋呢?
浙江地区地势低 洼、潮湿温热。
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 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
(1)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2)种植水稻 (3)住干栏式房子,过上定居生活
(4)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
晋商俗称“山西帮”,亦称“西商”、“山贾”。 在漫长的历史中,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 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 售,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 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范围,形成了成为 能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最有经营实力的北方晋帮集团。 晋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 发展到鼎盛。特别是到清朝中叶,山西商人逐步适应 金融业汇兑业务的需要,由经营商业向金融业发展, 咸同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成为执 全国金融牛耳的强大商业金融资本集团。
(二)手工业的发展
(1)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 品种繁多, 产品精良。 (2)制瓷工艺水平有了新的突破。 (3)南京成为新兴的丝织业中心。
一 二 一 探究点:商业的繁荣
1.条件
(1)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 进了商品的流通。 (2)陆路和水运发达。
《盛世滋生图》局部
2.表现
(1)农村集市、城镇集市繁荣,店铺林立,商 品繁多。 (2)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比如:晋商和徽商。 (3)北京、汉口、苏州、佛山号称“天下四聚”
(生产工具、用火情况、社会组织)
无限的想象:
清晨,北京人伴着第一缕阳光出发了。
他们中青壮年手拿火把开始追逐山林中的野 兽。只见他们快速奔跑着,十几个人围住一 头肿骨鹿,有的用木棍击打,有的用石头丢 击,肿骨鹿渐渐失去了抵抗能力,成为这群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设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时期。
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减,北方各族加快了内迁速度。
北方各族政权在彼此征战中,原有的民族格局被打乱,民族间的差异逐渐缩小。
较晚内迁的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措施,大大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使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并提供相关史料,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学习目标1.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了解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
2.了解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影响等基本史实。
3.通过北魏陶俑、敦煌莫高窟壁画等,理解北方各族交融的表现及历史意义。
4.认识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文物三国两晋南北朝史》(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首先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然后提问这56个民族中是否有历史上曾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预习检查1.说说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
2.说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简述北朝更替的过程。
4.说说魏晋以来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出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并讲述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人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鲜卑族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一政权吗?你想了解鲜卑族杰出政治家——孝文帝推行的改革吗?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起了解北朝的历史。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主要包括北魏的政治制度、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为学生展示了北魏时期的历史风貌。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时期的历史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对于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的历史知识充满好奇,善于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2.掌握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解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及其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史料教学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事实。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素养。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封建化、中央集权等。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统编版2024)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理解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是强国之路。
2.时空观念:通过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理解汉化改革对鲜卑族和北方民族交融产生的重要意义。
4.历史解释: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淝水之战,理解前秦战败的主要原因;掌握十六国和北朝政权的更迭。
5.家国情怀:理解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一战役中,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八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今天我们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淝水之战教师讲解: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思考,“十六国”中哪一政权统一了北方?为了加强该国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学生回答:政权:前秦。
措施: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军国大小事务全都依靠他处理。
王猛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
影响:使前秦很快兵强国富。
合作探究:在4世纪后期,前秦建立并统一了北方。
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最终,前秦军队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七年级历史第19课
讲授新课
1.迁都
平城
北魏孝文帝为什 么要迁都呢?
洛阳
讲授新课
孝文 原 帝 因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 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 迁都 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洛阳 影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响 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 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讲授新课
改革措施:
1、迁都洛阳
2、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 鲜卑语; 3、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4、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把皇族由姓拓跋改姓元; 5、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讲授新课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背 北 景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魏 ①迁都洛阳 孝 内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文 容 ②汉化 帝 措施 改 通汉婚 革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
魏的实力。
讲授新课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 族交融”的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 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 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 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 史现象。
课堂小结
淝水之战
迁都洛阳
前秦衰败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交融
讲授新课
北魏统一北 方,黄河流域各 族人民长期生活 在一起,日常的 接触和频繁的交 往,在生产技术 和生活习俗方面 相互影响,民族 融合已成为趋势。
讲授新课
原名拓拔宏,改姓 氏后为元宏,他四 岁继皇位,是北魏 王朝的第6个皇帝, 继位19年时,祖母 冯太后去世,开始 真正掌握政权。孝 文帝自幼在冯太后 的教养下,深受汉 文化的影响。
北魏统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 交融的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