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城融合相关资料
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
“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
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
1、人本导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从开发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及每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来看,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到空间上的一种表征,是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进入第三重循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要求。开发区的发展历程看,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成型期,这个阶段是开发区开始设立的时期, 秉承三为主的发展宗旨,即资金以外资为主、产业以新技术为主、市场以出口为主,形成我国发展新经济的基地和载体。从空间上看,面积多为几平方公里,主要是在城市外围地区, 与周边城市的关系较为松散,从就业人群看, 主要以工人为主, 其生活主要依靠工厂宿舍来解决,此时城市规划中大多将开发区作为城市边缘地区或郊区的飞地,功能单一。第二阶段成长期:这个阶段是开发区从单纯的工业区向综合功能区转变的发展阶段,开发区完成初期的资本积累过程, 逐渐投人到更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开始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开发区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完善过程中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及消费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 也促进了自身产业升级和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从空间上看, 这个时期开发区规模扩展到十几个平方公里, 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日益密切,并且产生辐射扩散效应;从就业人群上来看, 高技术产业人
群比例增加, 就业人群构成逐渐丰富,收人层次逐渐拉开,各类服务设施逐渐完善, 建设了工业邻里、职业学校、人才公寓、酒店、产业服务平台等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设施。这个时期尽管产生了一定的配套服务, 但是仍以产业发展为重点。第三阶段: 成熟期。这个阶段开发区已经由一个产业功能主导区逐渐转变为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城区。开发区的发展由最初依赖政策优势转向依靠自身的体制优势和创新优势,这个时期资本也由追求规模逐渐转变为追求效率, 由工业主导转变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房地产业。从空间上看, 这个时期规模扩展到几十平方公里甚至上百平方公里, 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城区。从就业人群上来看, 结构复杂化, 出现各个层次不同功能的需求, 城市服务设施逐渐完善, 配套能级不断增加,这个时期是产城融合发展的重点时期, 其核心是关注就业人群和居住人群结构的匹配, 关注资本需求和空间生产的匹配。
从开发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功能上经历了纯工业到工业和配套功能,再到综合新城的发展历程; 空间上经历了生产空间主导, 到生产空间和配套服务空间, 再到消费空间主导的发展历程。产城融合的提出是应对产业功能转型、城市综合功能提升的必然要求, 也体现了城市规划由功能主义导向回归人本主义导向的趋势, 由注重功能分区、注重产业结构, 转向关注融合发展、关注人的能动性、关注创新发展的转型。
2、功能融合。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上升, 以及环境资源问题的出现, 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种倒逼机制。同时, 全球工业发展历程表明, 在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 制造业是产业主体;在工业发展达到规模效应之后, 制造业服务化将成为推动产业
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也构成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互动的发展必然。随着发展阶段的推进, 开发区也将由建设之初制造业为主逐渐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并行发展,从产业发展与空间的关系来看, 不同产业类型对空间的需求不同,装备制造业等资金密集型产业的用地空间需求较大, 而且要求用地较为完整;电子信息产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就业人群以普通技工为主, 收人较低;创新研发类技术密集型产业用地空间较为灵活, 就业人群以高素质人群为主, 收人较高,可以看出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 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联系愈加紧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需要紧密结合生活空间。产业与城市功能的融合有助于产业升级, 有助于催生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因此,产城融合的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求, 需要功能融合空间融合的统筹发展。
3、结构匹配。产城融合发展就其核心来看, 是促进居住和就业的融合, 即居住人群和就业人群结构的匹配。产业结构决定城市的就业结构, 而就业结构是否与城市的居住供给状况相吻合, 城市的居住人群又是否与当地的就业需求相匹配, 是是否形成产城融合发展的关键。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密切相关,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对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延伸,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变化趋势是, 第一产业逐步减少, 第二、第三产业逐步增加。但是当工业化到达一定阶段以后, 第二产业就不可能大量吸收更多劳动力, 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因此,产城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就业结构与人口结构的匹配,只有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相互匹配, 才能促进真正的产城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