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学案#(精选.)
《曹刿论战》教案15篇

《曹刿论战》教案15篇《曹刿论战》教案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2、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学习难点: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讲解。
知识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尚(齐太公)的封国。
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临。
周公旦摄政时,三监作乱,淮夷叛周,周公命令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齐由此有了征伐权,成为周王朝东方大国。
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区。
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
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
西汉景帝三年 (公元前154)封子刘余为鲁王,都此,直至汉末。
一、预学思考: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意。
曹刿()又何间焉()鄙()徧()玉帛()登轼()辙()盈()靡()2.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⑤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二、导学流程:1.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
大家知道贫穷落后的中国为什么能战胜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的日本吗?我们是正义的,反侵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日。
在春秋战国时,也有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那就是齐鲁长勺之战,那么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曹刿论战》,从中探究它的原因。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曹刿论战》教案篇一一、训练目标:1、学会改写的要领2、忠于原作又不拘泥于原作,大胆想象要合乎情理。
3、恰当剪裁又要加以补充,自由发挥创造能力。
二、写作指导:(一)导入:改写,就是对原文进行内容或形式的改变,是按照要求和需要把一种文章改变为另一种文章的作文方法,是对原作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再创造。
改写主要有两个基本类型,一个是形式上的改写,另外一个是内容上的改写但在有些时候也兼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改写。
形式上的是指体裁、表现方法、语言、人称等方面的改变,而不涉及内容的重大改变;内容上的是指主题思想的转移和中心人物的改换。
另外,还有内容与形式兼有的改写。
无论内容或形式上的改变,仍然要忠实于原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否则就不是另外创作了。
(二)指导:我们常见的改写形式有四种:一、改变人称,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二、改变叙述方式,即把人物对话改为叙述形式。
三、改变文章的体裁,把古文改为现代文,诗歌改成记叙文等。
四、改变文章的叙述方式把顺序改为倒叙或插叙,或把倒叙改为顺叙等。
改写也是属于给材料作文,只不过所给的材料是一篇文章,比较特殊,它要求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重新构思,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但和其他的写作方式一样,它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下面按改写的类型分别阐述。
1、改人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二是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此时应注意改文中的主要情节应与原文中的情节相符,而且如有人物描写的话,改写后应合乎人物的实际。
2、改体裁,即将原文的体裁改变,以另一种方式将文章表现出来,如将诗歌改成一般文章,将小说改成剧本。
改体裁时应注意:既要紧扣原文内容,又要根据自己的生活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文章既合乎原文内容,又合乎现代生活审美的要求。
3、改结构,就是在抓住原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或将倒叙改为顺叙等。
这种改写,一般只要变动文章的开关部分,或删或增,当然,必须注意上下之间的自然衔接和前后的照应。
曹刿论战学案

《曹刿论战》学案九年级赵素梅学习目标: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2、学会赏析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和鲁庄公。
3、学习文中对比、衬托的写法,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4、学习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华。
学习过程:(一)温故而知新1、《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它是一部叙述完备的_____体史书,传说是____时期(作者)根据___史料编写的。
课文叙述的“长勺之战”交战双方是______两国,是历史上著名的_________战例。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即出自本文。
2、翻译下列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二)纵观全文,初步感知(温馨提示:用文中的词、句回答问题)1、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2、文中曹刿在论战前政治准备时,表现其“取信于民”政治思想的句子是:。
3、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4、曹刿在对战争取胜的分析时: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在()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在()之时。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三)读史明智1、析人物———曹刿和鲁庄公请以“我喜欢(或我不喜欢)(人物)。
因为他有(性格),从文中,可以看出。
”2、论组材思考: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3、谈心得请以“读《曹刿论战》一文,我懂得了。
”(四)拓展延伸1、.“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
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2、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很多,请写出一例,分析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3、目前,我国已将民生问题提上日程,三农问题更是深得民心,你想对现任国家领导人说些什么?(可用一句名言或用自己的话作答)4、拓展阅读:(我来试试)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
《曹刿论战》学案

总第(13 )课时
《曹刿论战》
一、学习目标
1、读课文,背书下注释
2、课文阅读研讨,归纳知识点。
3、完成练习题。
二、重点:实词与名句积累;理解文章内容
三、难点:学习文章的写法
四、学习指导
1、读文正字
2、译文
3、背诵书下注释
4、读课文研讨归纳知识点小组交流
5、完成阅读训练
五、当堂训练
1、《曹刿论战》选自。
旧传为春秋时期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人所编,是一部名著和名著。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
之间的一次战争。
2、解释实词:
肉食者间弗
对牺牲
加信孚福
狱虽察情
忠鼓败绩驰
辙逐既可既
故作再盈
测伏靡。
八年级曹刿论战导学案

八年级曹刿论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及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句式。
3、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其军事思想。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
2、难点(1)体会文章剪裁得当、详略分明的写作特点。
(2)理解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及文章的主题。
三、知识链接1、《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2、背景介绍本文所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
公元前 684 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但鲁国在曹刿的指挥下,取得了以弱胜强的胜利。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曹刿(guì)(2)又何间(jiàn)焉(3)肉食者鄙(bǐ)(4)弗(fú)敢专也(5)小惠未徧(biàn)(6)小信未孚(fú)(7)公与之乘(chéng)(8)下视其辙(zhé)(9)登轼(shì)而望(10)望其旗靡(mǐ)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五、课堂探究1、整体感知(1)文章围绕“论战”,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2)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2、文言字词(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④小惠未徧,民弗从也()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⑦公将鼓之()⑧齐师败绩()(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小惠未徧“_____”通“_____”,意思是:_____(3)古今异义词①肉食者鄙古义:_____ 今义:_____②牺牲玉帛古义:_____ 今义:_____③可以一战古义:_____ 今义:_____(4)一词多义①故既克,公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②之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与之乘()3、句子翻译(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 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2. 了解曹刿“一鼓作气”、“敌疲我打”的战略、战术,以及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3. 体会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作者运用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左传》;2. 读准、读懂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快乐链接】《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齐鲁长勺之战: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体验学习】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节奏。
2.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小组交流质疑,推荐重点字词(上板)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原文回答)①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②鲁庄公认为战前需做哪些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③曹刿认为有利的进攻时机是什么?有利的追击时机是什么?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翻译、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2. 品读课文分析曹刿与庄公的人物形象。
【体验学习】1.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说说鲁国为什么能够战胜强大的齐国?2. 研读课文,赏析句子(1)庄公作为“肉食者”,他的“鄙”表现在文中的哪些方面?(2)文中表现了曹刿哪些品质和才能?结合具体的句子谈一谈。
《曹刿论战》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共3篇

《曹刿论战》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共3篇《曹刿论战》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1《曹刿论战》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曹刿论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一篇兵书。
它是由公元前4世纪末,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军师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中的章节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兵书中最为经典的之一。
《曹刿论战》的主题是谋略和战略,它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主要从几个方面介绍《曹刿论战》。
一、《曹刿论战》的主要内容《曹刿论战》是一篇关于战争和战略道德的论文。
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虚构的故事:两个国家开战,一国的将军曹刿用毒计赢得战争并效仿解放自己的父亲。
文章中不仅涉及到战术的思考,还涵盖了道德准则,如忠诚、正义与慈悲等等。
其以背叛而赢得胜利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以智取胜”的智慧,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点。
二、《曹刿论战》背景公元前4世纪,春秋时期后,战火纷飞。
国与国之间的争斗不断,孙武于是著写了《孙子兵法》。
这部著作非常具有指导性,很早就成为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经典。
《曹刿论战》是其中的一部分,其刻画了时代的背景和人们的思想。
三、《曹刿论战》论点孙武认为:胜负在于军心,关键在于决策。
培养军心与采取决策是一个指挥战争的关键。
因此在战争中,只有建立领导权和培养军心,才能够使得自己的一方获得优势。
在此基础之上,军队才有可能实现胜利。
《曹刿论战》说明了这一思想,其中的故事极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以楚国、齐国为例。
曹刿计算了敌人的水源并下毒敌人的水源,齐国军队因缺水而败北,最终楚国获胜。
这场战争反映了孙武的军事思想,也为我们教授了指挥战争的重要性。
四、《曹刿论战》的历史意义《曹刿论战》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兵书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纪实文献的作品,在文学、军事等领域均具有历史价值。
也是古代战争史上不可被忽视的重要篇章。
因此,《曹刿论战》的独特价值不仅是体现在古代军事学,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曹刿论战》学案

《曹刿论战》学案(3课时)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第一课时学习内容1、了解作品及背景2、自读课文,掌握字音、句读3、整体感知文意课前预习1、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左传》2、学生自读课文2遍,掌握字音、句读、语气等注音:曹刿( ) 左传()肉食者鄙( ) 又何间( )焉小惠未徧( ) 小信未孚( ) 牺牲玉帛()战于长勺()齐师败绩()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遂()逐()齐师再而衰()三而竭()望其旗靡( )语气: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读出肯定的意味)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新课导学(一)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并完成下面各题:①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②从题目看,主要人物是谁?③文章主要内容是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吗?从题目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④文章记叙的是哪一次战争?战争双方是谁?⑤从当时的国力论,双方谁强谁弱?⑥战争的最后结果怎样?2、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进一步理解文意。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题三):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雌雄()(二)合作探究3、学生给身边的同学复述情节4、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大意(三)质疑问难我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没弄懂的问题是:第二课时学习内容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2、分析人物形象新课导学(一)自主学习一、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理清思路,用原文回答问题(题一)○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2、从文中哪个字可以看出此次战争的性质?性质如何?3、曹刿认为战前应该做怎样的准备?用原文回答。
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2.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大意。
3.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 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曹刿的战略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1.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大意。
(重点)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难点)三、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四、学习过程1. 背景介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内。
齐是强国,鲁是弱国。
- 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襄公时,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君位。
2. 文学常识- 古今异义- 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
- 狱:古义指诉讼案件;今义指监狱。
- 可以:古义是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可能。
- 一词多义- 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逐之)- 从:听从(民弗从也);跟随(战则请从)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文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 学生分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疑惑,教师进行点拨和解答。
- 学生再次阅读文章,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庄公的?- 曹刿在战争中采取了哪些策略?4. 合作探究- 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你如何看待曹刿这个人物?他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从鲁庄公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长勺之战中,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5. 拓展延伸- 学生思考并分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曹刿论战》中学习到哪些道理和策略?-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五、课堂小结《曹刿论战》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和指挥作战的过程,展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也反映了鲁庄公的虚心纳谏和善于用人。
文章刻画了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对比性。
同时,文章也揭示了战争中取胜的一些基本规律,如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时机等。
《曹刿论战》精品学案

篇首寄语:人民,你和无边无际的大海一样!既可温和平静,也能掀起滔天巨浪。
----------雨果《曹刿论战》精品学案总第课时备课时间:主备:周丽合作者:刘甲红徐安庆三年班使用时间: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
背诵课文。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清行文思路,理解鲁国胜利的原因。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1、背诵课文,识记重点实词。
2、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毛泽东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采用“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睡我扰,敌疲我打”的战略战术,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其中“敌疲我打”的战略方针就是借鉴我国历史上长勺之战取胜的战略方法,抓住有利的反攻时机,后发制人,让敌人没有喘息之机,从而打败敌人。
那长勺之战采取了什么战略战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预习《曹刿论战》,看看是什么方法让鲁国以少胜多?(板书课题、课型)二、走近作品和背景:(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品和背景,请同学们读学案中的内容。
)1、《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长勺之战的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敢先回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攻鲁,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三、整体感知文意。
(读作战背景,我们了解鲁国自卫作战,那鲁国是怎样战胜齐军的呢?我们一起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阅读课文,给下面的字注音:刿鄙间徧帛勺辙轼靡2、再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小惠未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小信未孚小大之狱虽不能察○2翻译重点语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教案15篇《曹刿论战》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衷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齐鲁长勺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
这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谈长勺之战的。
透过学习,我们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二、解题:1、《左传》2、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3、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ì)弗敢专也(fú)旗靡(mǐ)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轼(shì)2、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3、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依两条线索概括: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奋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四、合作交流,研讨探究。
阅读课文,小组合作,研讨探究下列问题:1、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鲁庄公认为战前能作那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学案(答案)

《曹刿论战》学案学习目标:1、能读准以下字音:刿、间、徧、孚、乘、勺、靡。
2、能解释以下词语:师、肉食者、鄙、安、专、牺牲、加、信、孚、福、狱、情、忠、可以、从、鼓、败绩、驰、辙、轼、遂、既、克、夫、作、再、彼竭我盈、测、伏、焉、靡。
3、能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能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4、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5、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重点: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能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能理解本文主旨。
学习难点:概括故事情节,了解本文线索;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学习方法:朗诵,体会,讨论。
学习过程:预习(一)文学常识题。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题目是编者加的。
《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记事详备、文辞优美的编年体史书,以鲁国的十二公系年,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左传》作者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左丘明。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
2、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你能写出哪些?另外,你能说一说长勺之战的历史背景吗?官渡之战曹操2万——10余万歼7万余人赤壁之战周瑜5万——20余万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谢玄8万——97万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大的背景是大国争霸,诸侯兼并,齐强(管仲为相,齐国很强)鲁弱,小的背景是新即位的齐桓公小白,因为鲁国支持公子纠,对鲁非常不满。
鲁庄公却以公子纠没有当上齐国国君,对齐极为仇视。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小信未孚.忠之属.也公与之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遂.逐齐师既.克夫.战彼.竭我盈.望其旗靡.(三)熟读课文,并借助注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把这几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年春,齐师伐我..战。
曹刿请见.。
...。
公将师:军队伐:进攻我:指鲁国公:指鲁庄公将:将要见:进见句译:(庄公)十年春天,齐国的军队进攻我国。
《曹刿论战》教案模板8篇

《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教案模板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曹刿论战》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⑵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精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品读法、演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
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
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曹刿论战》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
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
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曹刿论战》学案设计

《曹刿论战》学案设计初四语文《曹刿论战》第一课时学案一、请用“/”画出停顿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二、请在下列横线上准确翻译课文,有疑问做好标记。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初四语文《曹刿论战》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禀报。
”曹刿说:“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一定要凭借实情判断。
”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
”齐军击过三次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
”齐军大败。
庄公正要下令驱车追赶,曹刿说:“不行。
”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车轮轧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瞭望齐军,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之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道:“打仗,要靠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枯竭了。
《曹刿论战》优秀导学案

《曹刿论战》优秀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等;2.品析“论战”内容;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今天,我们就走进历史,了解战国时期齐鲁之间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2.解题:题目是一个短语,点明是本文的中心。
3.介绍《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4.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中间)
2.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粗俗)
3.牺牲
..玉帛(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
4.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5.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6.可以
..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能够)
7.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二)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形容词用作动词,赐福、保护
2.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3.忠.之属也:形容词作动词,尽力做好分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用作动词,乘坐战车
5.下.视其辙:名词用作动词,下来
(三)一词多义
1.故:公问其故( 缘故,原因 ) 故逐之( 所以 )
2. 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允许我)
3.焉:又何间焉(呢)惧有伏焉(“于之”,在那里)
4. 其:其乡人曰(他的)公问其故(指“取胜”这件事)
望其旗靡(他们的)
5.之:肉食者谋之(指“公将战”这件事)登轼而望之(指齐军)
公将鼓之(音节助词)忠之属也(的)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公将战,曹刿请见(“见”后省略宾语“公”)
(2)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以”后省略宾语“之”)
2.倒装句
(1)何以战
(宾语前置,即“以何站”。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
(2)站于长勺(介宾短语后置,即“于长勺战”。
)
三、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曹刿谈论作战的准备、指挥战争的过程的记叙,表现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同时也阐明了取信于民、抓住战机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
四、课内精读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2、翻译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6)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五、内容理解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2.“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3.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六、课堂练习
1.填空
(1)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这“敌疲我打”的方针是,,,。
(2)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能体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是,,;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之时。
2.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B.曹刿与同乡人的对话,表明“请见”的原因。
C.齐师伐我”中的“伐”是攻打的意思。
D.鲁庄公和曹刿都认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