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本战后经济的认识

合集下载

二战影响下的日本经济崛起

二战影响下的日本经济崛起

二战影响下的日本经济崛起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纷纷开始重建家园和恢复经济,其中日本以其迅猛的发展速度引起了世界的瞩目。

自20世纪4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经历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时期,被誉为“经济奇迹”。

本文将探讨二战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以及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1. 战后经济重建二战给日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伤,大部分城市被摧毁,原有的工业基础几乎毁于一旦。

然而,日本政府和人民并没有陷入绝望之中,相反,他们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开展了全面的经济重建工作。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提供财政援助和税收减免,吸引外国投资,并加强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

同时,人民勤劳且具有高度的纪律性,积极参与到重建中,推动了经济的快速恢复。

2. 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重建的进程中,日本大力发展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铁路、港口、电力和通信等领域。

这些投资不仅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也为日本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此外,日本政府还提供了低息贷款和其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更多的投资,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 人力资源培养为了满足迅速扩张的产业需求,日本政府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通过提供免费教育和技术培训,日本成功地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

这些人才成为了日本经济崛起的重要支撑,为其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出口导向型经济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渐恢复和发展,日本企业迅速调整了经营战略,将重点放在了出口市场上。

通过出口,日本企业得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和劳动力优势,获取更多的利润。

日本制造的产品以高质量、高性能、低成本而著称,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5. 政府支持和产业政策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措施。

例如,政府加大对关键产业的投资力度,为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监管政策和市场改革,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美国的关系人教111 1014011136 刘莉荣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作为战败的法西斯国家,日本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地、国外投资,以及在世界市场上曾占有的地盘,国民经济陷入瘫痪状态。

然而,到1955年,日本经济就已恢复到战前水平。

此后,经历了战后经济的黄金对代,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何以如此之快?其中的因素很多,但是与美国的扶植政策是离不开的。

关键字:日本经济发展美国扶植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亚洲的各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同样也给日本国家和人民酿成深重的灾难。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 252 万人死亡,并且广岛和长崎还遭受了原子弹的轰炸,社会混乱,经济急剧下降。

然而,日本只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便实现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08年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毗。

[2]1950 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110 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 132.6 美元,分别是当时美国的 3.8%和 7%;而到 1985 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 12950 亿美元,人均产值达 10698 美元,分别达到美国的 43.8%和 86.1%。

[1]日本用了二三十年时间就爬上了国际舞台的顶端。

这样的成就,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日本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腾飞,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与美国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正如日本强有力的经团联的副会长花村仁八郎在一次关于日本经济的长篇演讲中,把美国的占领政策与口本的政治稳定并列为构成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因素之一。

他说:“首先,在战后初期,占领军对所有的制度——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教育的——进行了彻底的民主化改革。

财阀解体和农地解放是经济民主化政策的核心。

其结果,使每个日本人都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并处在一个按劳取酬的环境之中。

这就使每个日本人产生了勤奋学习和劳动的意愿,就象在美国的开拓时代一样 (3)一、战后初期的日本经济1945年8月巧日,日本天皇宣布停战诏书,日本的战后史从此揭开的序幕。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2000字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2000字

1.日本虽然是一个所谓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其土地改革却十分彻底,这一方面是管理层受社会主义式的扶贫思想影响,另一方面,从军事角度来看,使农村脱离贫困也大有必要。

因为农村是军队士兵供给的源泉,没有强大的农村就没有强大的军队。

所以军部(特别是陆军)十分赞同农村改革。

日本先是通过《粮食管理法》。

该法规定,佃农将粮食缴纳到国家,国家付款给农民,农民再用其中的一部分向地主缴付地租。

通过这项法令,地租由实物支付变为现金支付,农村的状况大为改观。

由于地租为政府规定的固定金额,不随物价变动,因此随着战后的通货膨胀,农民的实际负担大幅减少。

1940年高达农民总收成50.5%的地租,到了1945年已经实质上减至18.3%,租地制度成了徒有其表的存在。

此外,政府还制定了双重米价制度。

也就是说,在收购粮食时对农民和地主采用双重标准。

政府以高价收购农民的粮食,但是对从地主手中收购的粮食却设定低价,这个制度也降低了地主的地位。

随后在1946年通过第二次农地改革法,“第二次农地改革法”规定,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土地,以及在村地主拥有的超过规定面积的土地由政府强行征购,转卖给佃农。

政府以“交付公债”的方式向地主支付购地款。

所谓“交付公债”是指由国家发行的债券,一定期限以后,持券人可以凭券换取现金,但不允许转让。

由于后来发生通货膨胀,“交付公债”的实际价值大大缩水,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2.日本企业也相对比较稳定,实行日本式管理的企业,如同军队一样,从最高管理者到一线员工,所有人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通力合作。

这里的共同目标首先是公司的生存,其次是扩大市场,在同业竞争中获胜。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把对公司具有高度忠诚心的日本企业的员工比喻为“企业战士”的确是实至名归。

3.日本战后的通货膨胀重创了富裕阶层,对一般平民却影响不大,这一点在全世界都是比较罕见的,真正做到了劫富济贫。

旧统治阶级的地主们拥有大量财产,这些财产因为通货膨胀迅速地失去了其原有价值。

论战后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论战后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论战后日本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启示引言:二战后的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十分萧条,工业几乎崩溃,农业生产也只有战前的一半。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曾经断言:“如果没有长期不断的,没有限制的外援,未来三十年内,日本将长期处于仅能维持生存的状态。

”但就是这样一个许多人都不看好的战败后的日本,却用三十年的时间,超越英法德苏,爬上了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二的位置。

战后的日本从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如此迅速的成长不得不说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不可否认,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由朝鲜战争和冷战时期的种种有利因素造成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日本内部不断改革的结果。

从日本经济发展的成果中吸取有利的经验,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正是我们如今需要做的事。

摘要: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一直是人们讨论和分析的热门话题,而究其原因,其中不仅仅有美国对其的大力扶植和在美国占领和军事庇佑下的稳定的国内局势和周边环境,同样也离不开日本对其自身准确的战略定位和在教育方面的大力投入。

本文通过对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实际状况,总结出了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日本经济崛起中国发展启示一、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1.美国的大力扶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美国对其实行了长达7年的占领。

正是在这七年里,美国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和法制为主的政治改革和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并对日本长期持续的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进行政体改革,使日本变成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在战后初期,日本农业萧条,甚至不能满足国民的基本温饱问题,美国对日本实施援助,提供大量的食物,以解决日本的饥荒问题。

同时也保障了日本国内的安全局势稳定,为日本战后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了遏制以中国、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美国将日本作为远东战略发展的重要基石,转而大力扶植日本,主动提出缓和战争赔款,为日本发展生产,稳定国内经济局势提供了条件。

浅谈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一)

浅谈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一)

浅谈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一)论文关键词:日本经济崛起;经济重组;发展战略论文摘要: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为了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探索日本经济崛起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文章对“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做了探讨。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一)战后十年经济的重建战后,日本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

一般认为,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期”,即国民经济恢复和改组的时期。

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是从1946年秋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走上轨道的。

同时,也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扶植。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推行了旨在铲除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民主改革,并强制日本拆迁工业设备赔偿战胜国。

一再削减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直接干预日本的经济结构的改组。

“道奇整顿”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在1949年度则首次由赤字转为盈余,货币发行量趋于减少,物价水平开始下降,猖獗一时的通货膨胀得到了缓和,为尔后的经济恢复创造了必需的前提。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掀起了一股采购物资热,这又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

整个经济生活空前活跃起来。

1951年,旧金山“和约”签订后,美国名义上结束了对日本的军事占领。

日本政府在实现“经济自立”的口号下,大力进行经济结构的改组和基础工业的建设,开始实施一系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措施。

在政府的鼓励下,各企业竞相增加投资,更新设备。

1951年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利用外资,进口设备也逐渐增多。

这段时期,日本的农业也有所恢复和发展。

这一年,日本的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了战前水平,从而标志着战后经济恢复的大体完成。

(二)日本经济的现代化和高速度增长从1956年起,日本以赶超先进工业国家为目标,开始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新时期。

1956~1973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

《战后日本经济史》的读后感

《战后日本经济史》的读后感

《战后日本经济史》的读后感《战后日本经济史》是一本探讨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重要著作。

作者详细、全面地回顾了战后日本经济的演变过程,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首先,这本书对战后日本经济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从日本投降以后的经济状况到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历程,全面地展现了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轨迹。

作者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将一系列经济政策、产业调整以及重大经济事件的发展过程,如高度经济成长时期、泡沫经济时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衰退等,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详实的历史内容让我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日本战后经济的变迁,也让我对战后日本经济的重要节点和关键经济指标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多个角度对日本的经济奇迹进行了解读。

作者指出,日本战后经济的成功背后,既有政策层面的因素,如对外贸易自由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也有产业层面的因素,如汽车、电子、钢铁等产业的崛起,还有文化层面的因素,如精益求精、奉公守法的工作态度以及工业家的创新精神。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发挥,为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经济发展背后的原因和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于如何利用各种因素推动经济发展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另外,这本书还对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作者指出,尽管日本经济在战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经济不平衡、企业领域垄断和金融风险等。

对于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思路和建议,如加强竞争政策、改善金融体系、加强教育培训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我认识到经济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只有在解决了这些问题的前提下,日本经济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改革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改革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痛,日本作为战败国,其经济遭受了重创。

然而,在战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却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崛起,成为了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这一奇迹般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一系列深刻的改革和明智的发展策略。

战后初期,日本面临着满目疮痍的局面。

工厂被炸毁,基础设施毁坏严重,物资极度匮乏,失业率居高不下。

但日本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来稳定局势。

首先,他们实施了土地改革,将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日本政府对金融体系进行了整顿,加强了对货币和信贷的控制,稳定了物价,遏制了通货膨胀。

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日本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

日本重视教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

这为日本日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此外,日本的企业文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注重员工培训和团队合作,员工对企业忠诚度高,这种稳定的雇佣关系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0 世纪50 年代,日本开始实施“产业合理化”政策,重点发展钢铁、煤炭、电力等基础工业。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日本迅速提高了这些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同时,政府还通过税收、金融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高产业竞争力。

60 年代,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产业结构逐渐向重化工业转变。

汽车、机械、电子等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

日本企业在这一时期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例如,日本汽车以其节能、耐用、性价比高的特点,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了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资源向重点产业倾斜。

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兼并,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业集中度。

二战后各国经济主导产业分析 - 日本篇

二战后各国经济主导产业分析 - 日本篇

主导产业理论
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理论的是20世纪中期美国经济学家 罗斯托,后来一些学者发展了他的理论,并进行了新的界定。 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主导产业就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或 工业化不同阶段出现的一些影响全局的、在国民经济中居 于主导地位的、能通过其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 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产业部门。
二战后各国经济主 导产业分析
————日本篇
前言:快速发展与支柱产业
自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一直在技术和产业领域走在全 球前沿,而这需要他们投资于昂贵和高风险的本地研发工作。 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现有的行业在全球前沿 中总体还算不错,它们受益于“后发优势”:技术创新与产 业升级可以通过模仿和进口来实现,以及与现有的技术和产 业整合。而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发展中国家投入的研发费 用较发达国家更低。 理论上,任何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和 产业升级,从而实现比发达国家更快的增长。而实践中的问 题则在于能快多少。对此,由诺贝尔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 (Michael Spence)所领导的发展委员会就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13个充分利用自身后发地位的经济体在25年或更长的时 间里,实现了7%或更高的GDP年增长率——至少两倍于发达 国家的增长率。
第一次产业结构转换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 型产业演进,即从以轻工业为中心转换为以重化工业为 中心,在此期间经历了著名的60 年代《国民收入倍增计 划》时期,钢铁、电力、造船、机械、化学、汽车、石 油精炼等在内的新兴重化学工业成为制造业核心; 第二次转换受石油危机影响,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向 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钢铁、化学、纺织在内的资源消 耗巨大的材料型产业走向衰退,而能源消耗少、加工程 度高附加价值高的组装加工业,如电器机械、精密机械 等产业成为制造业的核心; 第三次转换是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演进, 电子计算机、通讯器材、广播通信、软件在内的信息产 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应指出的是,这次转换并不完 全成功,信息产业并未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缺乏 有力支撑,从而使得日本经济长期处于萧条之中。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现状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现状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现状一、战后经济恢复〔1945-1955年〕1.战争对日本经济的严重破坏日本帝国主义穷兵黩武,侵略亚洲、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使国内军事经济畸形发展,国民经济疲惫不堪。

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

尤其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

与1934-1936年相比,1946年国民经济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情况是:实际GNP为62%,人均实际GNP为55%,人均实际个人消费为57%,制造业实际工资为30%(1947年),工矿业生产为31%,(其中煤炭53%、钢材10%、纺织品7%),农业生产为79%。

由于战败,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了,与战前相比,1947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2.战后初期的民主化改革和经济恢复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代了很大的成功。

1946-1951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日本经济企划厅1956年的《经济白皮书》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

其含义是战后经济恢复阶段已经结束了。

经济白皮书这样写道:“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

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局面。

在恢复中求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的发展要靠实现现代化”。

这标志着到1955年为止,日本经济已经恢复到了战前的最高水平,从此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经济高速增长〔1955-1972〕1.重新赶超的出发点1955年日本经济恢复和超过了战前水平以后,重新开始了赶超欧美的历程,这是一个新的出发点。

战前,日本经济虽然达到了与欧美各国并驾齐驱的水平,但由于战争的影响和破坏,与美国相比,日本经济的发展整整停滞了20年,与欧美各国特别是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

然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至今。

本文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浅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阐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

基于此,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日本经济;日本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经济问题;展望目录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3)(一)经济复兴阶段(1945-1955) (4)(二)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 (4)(三)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4-1990年) (4)(四) 经济衰退期(1991-2000年) (5)1.企业生产能力过剩 (5)2.科技创新的后劲不足 (5)3.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5)4.经济体制调整失误 (6)5.金融机构存在巨额不良债权 (6)6.财政危机严重,削弱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 (6)二、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6)(一) 日本的产业政策 (6)(二) 日本的宏现经济政策。

(7)1.财政方面日本大部分财权由中央所掌握 (7)2.金融方面 (7)3.企业特点 (7)三、日本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 (7)(一)公司治理结构机能的衰退 (7)(二)长期雇佣体制阻碍了企业的改革与重组 (8)(三)主银行制导致企业经营效率的下降 (8)四、日本经济发展展望 (8)二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本文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浅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总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

战后日本经济

战后日本经济

战后日本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

1953—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9%,同期联邦德国为5.7%,法国为4.2%,国为4%,英国为2.5%。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1980年猛增为13.3%,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

西方有些学者把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称为20世纪的“奇迹”。

战后十年经济的重建战后,日本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

一般认为,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期”,即国民经济恢复和改组的时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发布无条件投降的停战诏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宣告结束。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大规模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日本民族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

战争末期,包括惨遭原子弹袭击的广岛、长崎在内,全国共有119个城市化为废墟,毁于战火的住房达236万栋,900万人流离失所。

近一半的工业设备、道路、桥梁、港湾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工矿业生产急剧下降,如果以战前1934—1936年平均水平为100,1945年的工矿业生产指数仅为60.2,1946年更跌到30.7。

1945年农业歉收,大米产量只有常年的六成,酿成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由于物资极度缺乏,货币发行量激增,通货膨胀日甚一日。

1945年秋到1946年初,主要消费物资的黑市价格暴涨为官价的30倍到60倍。

经济上的混乱状况一直持续到1947年。

该年由著名经济学家都留重人主持编写的日本第一部《经济白皮书》承认“政府、企业、家庭皆有亏损”。

这句话概括了当时日本经济的困难局面,以至成为名言。

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是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走上轨道的。

为了使日本经济摆脱瘫痪状态,日本政府于1946年8月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负责制订和实施有经济政策。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战后经济发展是指二战后初步恢复之后,日本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历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时期,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

以下是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主要历程。

第一阶段:战后恢复与经济(1945-1952年)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几乎被摧毁。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恢复和重建措施,促进了战后经济发展。

针对农业,政府推出了土地政策,将大规模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对于工业部门,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刺激政策,通过提供财政补贴和贷款来重建企业。

此外,政府还通过制定劳动法和推动劳资和谈来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工人的待遇和福利。

第二阶段:高度增长时期(1952-1973年)1955年至1973年期间,日本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年均增长率达9%以上。

这一时期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的黄金时代。

这是通过工业化和出口导向的经济政策实现的。

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增加了投资,包括修建高速公路和建设港口设施,促进了经济发展。

此外,政府还提供了财政补贴和低利率贷款,帮助企业进行现代化和技术升级。

在出口方面,政府实施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以发展制造业的出口为重点,通过提供关税减免和财政支持来支持出口企业。

第三阶段: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年)泡沫经济时期是指从1973年石油危机开始到1991年泡沫破裂为止的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特别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

政府鼓励银行放贷,金融业获得了大量资金。

同时,房地产业蓬勃发展,价格飙升。

在此期间,日本的股票和土地市场都处于高涨状态。

然而,这种增长模式积累了许多问题,包括过度借贷和过度投资。

1991年,泡沫破裂,日本陷入长时间的经济低迷。

第四阶段:经济停滞时期(1991年至今)自泡沫破裂以来,日本经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包括降息、财政刺激和结构性等。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日本经济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和高债务等。

为什么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的那么快

为什么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的那么快

为什么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的那么快?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外因包括:1。

美国政策的扶植,二战后美国全面占领日本后为了遏止前苏联和中国的发展必然需要扶植日本经济发展,其后越南战争的爆发促进其经济进一步的发展,美国需要日本成为其战争资源后方根据地。

2。

亚洲的两场局部战争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其中朝鲜战争的爆发促进了其经济发展。

内因包括:1。

日本政府在历史各个时间段制定了符合当时格局的正确经济发展策略。

2。

政府致力于新产业的培育与开发、指导、调节新型工业的发展。

3。

政府确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制定新经济政策,实现从“贸易立国”至“技术立国”的转变。

4。

日本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精神的推动。

5。

日本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开放的文化以及不服输的态度和汲取外部文化和先进技术的思想有效的促进日本的经济发展和复苏。

二战后日本为何将重点放在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上???1、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作为战败国,日本不能进行军事的建设,也客观上促成了其可以把所有的工作重点放在国民经济建设上2、美国的扶植3、外向型的产业策略从战后重建经济开始,日本就确立了外向型的产业发展策略,并先后经历了“重工业——轻工业——高科技产业”这一链条,均为围绕外向型而设计。

4、重视国民教育日本人非常重视教育,教育的发展,也为其经济的现代化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一、日本政府强有力的国家干预和领导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第一、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各种计划,促进经济的起飞第二、政府致力于新产业的培育与开发、指导、调节新型工业的发展。

通过这些规划的实施,不仅调整了产业结构,确立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向,而且使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对国内经济生活的调整达到了落实。

第三、政府确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制定新经济政策,实现从“贸易立国”至“技术立国”的转变。

试析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试析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试析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罗山县莽张高级中学赵聪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萧条,百业待兴。

但是它励精图治,积极学习和引进欧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使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由一个战败的、资源贫乏的岛国,迅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80年代后期,日本发生极其严重的经济“泡沫”。

进入90年代以来,“泡沫”经济破灭,金融危机严重,经济回升乏力,政局变动频繁,已失去了赶超美国和西欧势头。

但其综合国力排名世界第二的地位仍未动摇,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日本经济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以重建并迅速发展起来?本人才疏学浅,凭借一点浅薄的知识发表自己的拙见,与同行商榷,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请大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泡沫”经济金融危机萧条复合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市场经济经济危机经济发展战略二战中,日本惨败。

战后日本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工人大量失业。

战争期间政府为筹措军费,曾发行大量赤字公债。

1944年以来,累积公债余款已超过当年度的国民收入。

战争结束,中央银行为了救急又大量发放贷款,使货币过量与物资奇缺之间的矛盾大大激化。

日本经济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然而,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仅花了10年时间,就得到了迅速恢复。

到1955年,日本的工业生产、国民收入、劳动生产率都超过了二战前或恢复到战时的最高水平。

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三个时期1、1945年—1955年,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在美的扶植下,日本经济全面启动,恢复迅速。

工业生产超过了战前和战时的最高水平,国民平均消费额也达到了战前的标准,生铁、粗钢、化纤、电子、汽车等产品出现了巨大的增长。

2、1956年—1973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在这时期日本充分运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紧紧抓住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适时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工业生产大幅度跃升,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读《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有感1000字

读《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有感1000字

读《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有感1000字导读:读书笔记读《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有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有感1000字:今年的第二本书,说真的今年的阅读速度不及往年,主要是今年琐碎的事情太多了,年初一月份和圆儿开始写“九说”,当时有着无限遐想,现在也落于现实了。

之后一季度中国股市仿佛打了“鸡血”,本职工作开始繁忙,更新也是进入疲态期,本来这本书(《战后日本经济史》)的阅读是为了和圆九说的日本板块同步的,然后你们也知道,日本板块夭折了。

说真的这书看的真的是既生动又有趣,只是由于时间限制,440页的书我看了俩月,令自己汗颜。

本身从业嘛,这书读起来没有任何晦涩难懂的部分,作者野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时间为线索描述了战时到战后的日本经济脉络,说真的,他所描述的“日本1940年体制”和我们的“特色SHZY”还是非常相似的,其中关于民族性的描述其实也非常相似,例如石油危机阶段,日本的员工会选择与企业共进退,以及对于“组织”的依赖会演变为“臃肿的”类国有体制。

甚至我们看到,在“有形的手”所主导的工业化阶段,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样的GDP奇迹并不是我们独一份,日本所经历的阶段也同样是“人间奇迹”。

所以开眼看世界一直是我们圆九说所推崇的,因为仅仅局限于一地一国来看待问题其实有些闭门造车,什么样的体制在什么样的经济阶段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在我们一边说我们长久以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个侧面来看,其实是短视了,我们走的路,其实别人都走过,只是有些走通了,有些没有走通。

这本书中关于日本逝去的20年的描写是与我过去对于日本经济的理解有偏差的,我大多数的经验都集中在广场协议后日本被金融定向爆破了,但是野口似乎并不这么觉得,他的观点更加宏观也符合实际,并不是像国内的带着些许侠客气质的观点,认为都是阴谋。

日本人自己去讲这段历史的时候的视角可以如此客观和清晰,还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毕竟民族的“迫害妄想症”是一个普遍状态。

战后(1945-1970)日本经济发展评析

战后(1945-1970)日本经济发展评析

战后(1945-1970)日本经济发展评析摘要:自1945年二战结束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之前的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总量以及经济发展势头都位居资本主义世界前列,长期以来,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作为一个建立在废墟上的战败国,日本为何能够取得如此引人瞩目的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日本在战后(1945-1970)创造经济发展奇迹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由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和日本自身的内政外交政策所共同推动。

在美苏争霸的战后国际形势下,日本迅速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同时也倚仗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美苏冷战中大获红利,初步恢复了战后经济建设的元气。

而日本政府在战后积极推行符合日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的内政外交政策,成为日本在战后经济能够迅速崛起的重要助推器。

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对于日本乃至整个亚洲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日本不仅借此机会升级了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依靠奥运会带动了经济,同时也提振了国民精神,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战后崛起的“新日本”。

关键词:战后;日本经济;国际格局一、战后初期的国际格局与日本1945年,在遭受两次原子弹轰炸和日军在亚太战场的全面溃败后,日本作为仅存的法西斯轴心国,终于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盟国的伟大胜利而宣告结束。

在共同打击法西斯的任务完成后,在战时并不突出的美苏矛盾,即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以意识形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企图争夺战后世界霸权、建立战后秩序的争霸活动拉开了帷幕。

战后的日本由美军独占,因此这也大大方便了美国把日本纳入自己的全球争霸战略,作为其在远东对抗苏联的基地。

在“冷战”的国际关系格局中,日本虽然是二战的战败国,但是此时已经成为美国布局东亚的一枚重要棋子,日本也因此在军事、经济等方面获得了美国所提供的“巨大福利”。

这对于日本战后经济的重建和发展相当于起到了“造血性的作用”。

在军事上,日本成为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在东亚的反共堡垒和后勤基地,同时日本也借此机会取得了庞大的军备订单,获得了大量外汇。

日本战后的经济起飞与社会变革

日本战后的经济起飞与社会变革

日本战后的经济起飞与社会变革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自然环境相对固定,资源相对较少,并且处于受制于天然灾害的风险之中。

因此,自古以来就有着“精益求精”的精神,渴望在有限的资源下取得更多的成果。

这种精神,也是日本战后经济起飞以及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

二战结束后,日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为了追赶欧美国家的发展,日本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在经济方面,日本政府实行了出口导向型的政策,在国内实行紧缩政策,通过贬值本币来提高出口竞争力,并且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创新,以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和效率。

同时,政府也大力扶持优势产业,例如钢铁、汽车、化学等行业,积极与国外企业合作,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且为企业提供大量的资金和政策保护。

这些政策对于日本经济的起飞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除了政策方面的变革,日本人民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战争给日本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对人类的痛苦,让人们深刻意识到了和平的重要性。

人们开始意识到,过去为了战争而牺牲掉的生命和财富,无论如何都无法弥补。

因此,他们开始转变观念,注重自我教育,强调谦虚、勤奋、创新的精神。

在这种精神的驱动下,日本社会开始形成了“不畏苦、不怕难、坚持不懈”的创业文化,鼓励人们勇于创新和追求卓越。

同时,在日本社会的结构方面,也经历了一系列改革。

战争结束后,日本失去了很多领土和殖民地,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在社会结构方面逐渐发生了变化。

新的工业领域需要大量的蓝领工人,为此政府开始实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和职业培训计划,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教育来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

这些措施不仅帮助了人民脱离贫困,也培育出了大批的人才,成为了日本经济起飞的支柱。

然而,日本的经济起飞、社会变革也受到了一些质疑和批判。

例如,日本经济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忽略了环保和社会责任,导致了一系列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社会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公平和不和谐的现象,例如贫富差距过大、女性与少数族群在就业和社会地位方面的不平等。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二战以前,日本即为列强之一。

但在二战后期,日本的国民经济遭到了巨大损失。

一是因为长期的战争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财、物力;二是盟军的原子弹轰炸,破坏了日本一些工厂和生产设施,所以到1945年8月二战结束时,日本国民财富的45%以上都被耗费和破坏掉了。

战后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产指标均大大低于战前水平,工业技术水平比美国落后了30年,劳动生产率比英、法等国也低得多。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发展速度。

1956-1973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13.6%,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6位跃升到第2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因此被西方学者认为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一.日本经济的改组和恢复阶段(1945年-1955年)从1947年开始,在麦克阿瑟的主持和美同政府的扶植下,日本开始进行战后经济的重建工作。

这种经济重建,是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的。

所谓“倾斜生产方式”,就是在资金和原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生产,用生产出来的煤炭重点供应钢铁业,再用增产的钢铁加强煤炭业。

目的是努力造成煤和钢铁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并以此为杠杆,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根据这个经济发展战略,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复兴金融公库”。

在1947-1948年中,日本即向煤炭业发放了475亿日元贷款,占据该公库全部贷款总额的36%。

1946 年日本产煤2274万吨,而1947年则达2932万吨,增长近30%;同期的钢产量也增长了21 %。

到1948年,日本即出现了初步的经济好转迹象。

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恢复得到美国的大力扶植。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军事占领。

之后,按照波茨坦公告的精神,美国对日本推行了旨在铲除其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民主改革。

如在政治和军事上,修改了日本宪法,废除了“天皇制”,并规定日本不得保持陆、海、空军及其它进攻性军事力量,军费开支不得超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

日本经济奇迹:从废墟到繁荣的崛起

日本经济奇迹:从废墟到繁荣的崛起

日本经济奇迹:从废墟到繁荣的崛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中,日本从一片满目疮痍的景象中迅速崛起,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令人瞩目的“日本经济奇迹”。

这一奇迹不仅改变了日本的经济地位,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日本经济奇迹的背景、发展历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一、背景与起点1. 战后重建的挑战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导致无数生命的丧失和城市的毁灭。

战争的结束也标志着日本领土的缩减,军事力量的解散,以及盟军对其的占领管理。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面临着巨大的重建挑战,如何在废墟上重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成为了战后日本政府和人民的首要任务。

2. 美国的援助与改革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在欧洲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日本,美国也采取了类似的援助和改革措施。

美国通过向日本提供经济援助,帮助其恢复工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美国还推动了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如土地改革、工会发展和妇女选举权的扩大等。

这些改革为日本的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奇迹的实现1. 政府的积极干预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通过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日本政府大力支持汽车、电子、钢铁等关键产业的发展。

这些产业在全球市场中逐渐占据领先地位,成为推动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政府还通过扶持小企业、促进出口和技术创新等措施,增强了日本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2. 教育与技术创新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和技术创新。

战后,日本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能力。

同时,日本企业也加大了对科研和技术开发的投入。

以丰田、本田、索尼等为代表的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推出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赢得了全球市场的青睐。

3. 劳动文化与企业制度日本的劳动文化和企业制度在经济奇迹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日本企业以“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为特点,形成了员工对企业的高度忠诚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日本战后经济的认识
战后的日本经济通常可分为:1945-1955的战后复兴时期,接着是高速发展时期,然后是1973年石油危机后的稳定发展时期。

从1955年开始之后的10年间,日本经济实际平均增长率为8%,几乎在长达1/4个世纪内,日本经济以世界最高的增长率持续发展。

1955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尚居第7位,而12年后的1967年却跃居至第2位,过去的“中等发达国家”日本,如今已经被称为“经济大国”。

在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虽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受泡沫经济的影响,经济发展出现停滞萧条的局面,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但日本蕴涵的发展后劲仍不可小觑。

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长期高速发展,这其中既得益于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也受益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而更为重要的是日本经济发展自身具备的一系列独特之处。

一般认为,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因日本向和平国家转型而摆脱了军费负担,以及农地改革、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劳动立法等经济民主化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但是,按照野口悠纪雄的观点,日本经济所以在战后迅速恢复并马上实现高速增长,主要归因于在战时形成的经济体制。

他这样写道:“‘日本型企业’的各种特征,对经济高速增长的实现,起了发动机的作用。

”“正是由于实行了金融统制,才可能对资本集约性战略产业实行重点资源分配,才可能在作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支柱产业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中,实现工业化。

就这个意义而言,可以说在金融体制中维持‘战时体制’,是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原因。

”不过,野口悠纪雄对“战时体制”的评价,绝不仅止于肯定它的积极作用,绝不意味着他称颂乃至推崇这一体制。

相反,他认为这一体制已经落后于时代要求,应该退出历史舞台。

他明确指出:“迄今为止,虽然日本政府几度试图进行改革,但是这一体制依然没有改变。

在日本走向未来的今天,1940年体制已经成为一大桎梏。


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扶植,为日本经济腾飞提供了重要保障。

战后美国占领日本之初,帮助日本铲除了军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及其社会经济基础,制定了一系列现代法令,建立起比较合理的市场经济体制。

1947年以后,美国又变打击日本为扶植和利用日本,与日本建
立安保体制,美国负责日本的安全保障,日本不设立正式军队。

由此,日本节省了大量军费开支,相应增加了发展经济的能力。

在朝鲜战争中,美国从日本订购军需物资达23.9亿美元,1964~1968年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又从日本订购军需物资达18.8亿美元。

除这些有形的直接订购物资外,美国还为日本产品进入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场打开了通道。

另外,美国为了扶植日本这个远东地区的盟友,为其提供了一系列帮助和支持,如允许日本自由地从美国及相关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引进各种技术,允许其产品自由进入它们的市场,允许日本从美国等国引进资金,等等。

强调政府的“主导”或“导向”作用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

与其它一些西方国家相比,日本经济中的政府干预强度更大。

日本政府除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外,还注重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等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对电力、铁路、港口设施等所谓“公共工程”的投资,为企业提供了廉价的电力和便利的交通运输。

运用税收杠杆,扩大企业内部积累,鼓励和促进私人设备投资;采取低利息政策,向企业大量贷款;加强外贸和引进外资的管理,扶植新兴产业,适当保护弱小产业;在每次经济危机爆发时,交替采用紧缩通货政策或者赤字财政政策,千方百计地缓和和缩小危机的破坏程度。

积极引入先进科学生产技术,为日本经济注入发展活力和后劲。

战后初期,日本的工业技术装备比欧美国家落后20—30年。

当时,在主要西方国家正掀起一场以电子计算机、激光、原子能和航天技术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国际上的技术贸易和技术转让空前活跃。

日本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

由于日本的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引用新
技术的要求迫切,淘汰旧设备的顾虑较少,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成效显著。

战后30多年来,日本在引进技术装备方面占世界首位。

据报道,1950—1975年日本从几十个国家引进 25000多项技术,用了不到60亿美元的代价便拿到了外国用半个多世纪、花费数千亿美元研究开发取得的技术成果。

由于重视技术革新,实行大批量生产,日本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在同欧美发达国家争夺市场的竞争中,日本逐步占了上风。

以高储蓄为基础的高投资,是日本经济发展的独特之处。

战后日本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以高投资为基础的。

无论从投资的增长速度还是从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看,在发达国家当中日本都是极高的。

1961~1970年,日本企业设备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5.2%,而其他发达国家均远远低于日本的水平(法国为9.1%,美国为3.9%)。

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增加设备投资,主要是依赖于银行的贷款。

而金融机构之所以能向企业投放大量资金,是以其存款规模迅速扩大,储蓄率不断提高为条件的。

在主要西方国家中,日本的储蓄率在战后始终是最高的。

企业推行集团主义经营方式,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日本大企业多数长期实行终身雇佣制度,对企业职工工资采取年功序列工资制与奖金制度相结合;把企业看成是全体工作人员的一个命运共同体,企业有风险,全体从业人员共同承担,宁可减少工资也不轻易裁员;企业采用职务晋升、调转工作来保持领导干部的勤奋廉洁,利用奖金等方式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企业的劳资关系比欧美国家协调,从业人员往往把企业看成是自己的家,为企业发展尽心尽力。

战后近半个世纪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日本的这种经济体制,在相当程度上适应并促进了其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需要。

确实,对战后日本历史扼要考察后,我们不难发现具有战时经济体制余影的要素,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高速发展确实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就战后经济的恢复而言,如国内的许多教科书所言,有泽广巳提出的“倾斜生产方式”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需要指出的是,“倾斜生产方式”的第一个要素,是政府在物资资源的重点投入时,制定“物资需给计划”和“临时物资需给调整法”,这种做法和战时作为经济运营基础的《物资动员计划》,几乎一脉相承。

“倾斜生产方式”的第二个要素,是资金的重点分配机制,这一机制和战时企画院和军需省制定的《资金统制计划》、《国家资金计划》可谓异曲同工。

就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言,1957年岸信介内阁制定的《新长期经济计划》、1960年池田勇人内阁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对日本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关键影响的计划,无疑特别值得关注。

但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岸信介和池田勇人均是“统制经济”的亲历者:岸信介1942年任商工大臣,1957年后连任两届首相;池田勇人在战时曾任职于通产省的前身商工省和军需省,1949年出任吉田茂内阁的通产大臣,1960年任首相。

换言之,由他们主导的“计划”本身,即显示出战时具有经济统制性质的“计划经济”对他们的影响。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其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值得同样处于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我国学习和借鉴。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第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和指导作用
第二,技术的引进吸收应与自主研发相结合,提高本国的技术引进吸收与创新水平。

第三,高储蓄率是经济增长的“原点”,应鼓励国民勤俭创业,形成勤俭建国的精神。

第四,团队意识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而传统文化造就的团队精神,是企业管理成功的核心动力之一。

然而,正如中国的古语所言:“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当今日本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无疑同日本经济体制具有密切关系。

因此,日本学术界就是否应使战后日本经济体制彻底解体这一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

作为历史学工作者,笔者认为,只有认清历史,才能面向未来。

只有正确认识日本现行经济体制的根源,才能通过改革使日本经济真正走出困境。

舍此没有其他出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