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同意。老妇人哭诉很有层次,暗示了差役是多次在“怒呼”,逼问。
师:那我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迅速考虑一下,然后即兴为我们作一表演,好吗?
(两分钟后,表演开始:两男生扮两差役,一女生扮一老妇人,表演完毕,教室里不约而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五、悟诗
师:通过赏析加表演,想必我们同学们对这首诗的主旨已了然于胸,谁能谈谈?
(分小组分任务合作赏析,师巡回指导,五分钟后)
师:想必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赏析,一定收获不少吧!下面我们按分配的任务依次来作赏析吧!
生:我赏析的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两句诗,其中“夜”字含义丰富,第一,表明差役经常捉人,白天人们都躲起来,只好在深更半夜来捉人,因为晚上人们都必须回家过夜,可见差役捉人手段的狠毒。(掌声)
《石壕吏》教学实录
渔洋中学潘燕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回忆一下,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以什么为主题的?
生:战争!(齐声)
师:提到战争,就会想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民不聊生等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杜甫也以“战争”为题材写的一首诗《石壕吏》,看看战争带给人民的是怎样一种苦难!
生:“三男邺城戍”,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说明战争很残酷。
生:“二男新战死”,表明战争太惨烈了,还说明老妇一家为国家已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生:“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想见老妇人一家过一天算一天,对生活没抱多大希望。
生:我还补充一句,从这两句诗中还可知道老妇失去儿子后非常的悲痛。
师:她哭什么呢?
生:丈夫战死了,婆婆又被抓走了,剩下的人该如何度日,想起这些,心中自然就不好受了!
师:“如闻”者是谁?
生:是诗人。说明诗人一直都是以关切的心情在倾听,在关注老妇人一家悲惨的遭遇。
生:“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独”字暗示了老妇人确实被抓走了。
师:那你谈谈此时诗人、老翁各是什么样的心情?
e.诗人写“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暗示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人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师:那老妇人是心甘情愿去的吗?
生:不是,是万般无奈之下才作出这个决定的!
师:那你说说老妇人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老妇人想保全她的家庭,要是儿媳妇被抓走,那就得饿死孙子,要是老翁被抓走,那家中唯一的男劳力也没有了。
师:说得多好哇!可见只有充分地读懂课文,才会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生:“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泣幽咽”,我认为是儿媳妇在哭!
生:这首诗通过写石壕吏的征兵不是在白天挑选,而是在半夜捕捉,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人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板书要点)
师:归纳得很完整,很准确!下面请同学们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黑板上的三个思考题。
(附探究题)
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石壕吏”,而内容却只有两次提到捕吏,请谈谈你的理解。
生:诗人对老妇一家的遭遇充满了同情,老翁此时的心情应是万分痛苦:他“恨”战争带来的灾难,“疼”死去的儿子,“忧”被捉走的老妇,“怜”未成年的孙子!
生:我认为老翁此时还有深深的自责!
师:何以见得?
生:老妇人完全是为了保全家庭,尤其是为了保护老翁而自请应役的,所以老翁此时觉得没有照顾好家人而感到自责。
师:说得有道理!我们给她一点掌声,好吗?
师:老翁为何逾墙走,为何老妇不一同逃跑呢?
生:因为服兵役的都是男子,而古代妇女是一般不服兵役的,二来也说明战争很残酷持久,青年男子都被抓光了,所以连老翁也不放过。
师:同学们对这四句诗的赏析都很精彩,这四句写出老妇“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氛围,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生齐唱)
(附板书)
教学反思:
从《石壕吏》一诗的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体会特别深刻:
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主旨,教学过程的几个重要流程为:读诗——品诗——悟诗,在“读”中释词解句,弄清诗意,在“品”中赏析语言,理解内容,在“悟”中理解主旨,拓展延伸。实践证明,收效良好。
二、贯彻新理念,注重三维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让学生走进文本,让知识的建构、能力的习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交流的阅读方式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始终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如“读”中让学生体会感情,“品”中让学生赏析诗句,“悟”中让学生谈感悟,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每一处,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主体。
师:很好!我们在背景介绍中知道,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是正义的战争,那作者为何还说是“捉人”,而不说“征兵”、“点兵”、“招兵”呢?
生:因为作者带有自己的感情倾向,他非常同情劳动人民!
师:说得非常透彻!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生:我赏析的是“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老翁一听到门外有动静,就知道差役又来捉人了,不顾年老体迈,跳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应付,可见战争的残酷,同时渲染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掌声)
(附:理解性填空,用原文回答)
a.描写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___
b.描写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___
c.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___
d.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突出差役的凶狠、残暴,老妇的可怜之至!
师:说得非常好!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大家注意到诗人还用了两个相同的词“一何”,“一何”是什么意思?
生:多么!(齐声)
师: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如狠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有耕耘才有收获,汗水和成绩总是成比例的。今后我还将日省吾身,潜心教研,力争硕果累累!
二、指名介绍作者及诗歌背景解说
师:我们此前已要同学们做过预习,要同学们查找过相关的资料,现在我请一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作者。
生:介绍作者。
师:关于作者作此诗的背景我们注解上有介绍,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读背景)
师:从背景中我们可知李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生:正义的(齐声)。
师:诗人根据这番经历写了一组诗,那就是著名的“三吏”“三别”,有谁知道这组诗的名称?
师:那谁能展示自己的成果,为我们翻译全诗呢?
(生举手踊跃,师指名翻译)
四、品诗
师:诗歌的意思我们都知道了,我们说诗歌的语言是极其凝炼的,往往极少的语言却能传达出无限的深意。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谈谈你对诗句的理解。注意第一,要运用想像,学习语文,如果没有想像,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第二,你可以抓住某个关键的词、句子作点赏析。
(师范读后,生纷纷举手)
生:我觉得要读出差役的凶狠残暴。
生:我觉得要读出老妇人的悲伤和可怜。
生:我觉得要读出诗人的那种同情之心来。
师:我们明白了该读出诗中人物和诗人怎样的感情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你的想像带着你的感情放声朗读这首诗,然后看看有谁能给我们作一示范朗读。
(指名朗读,继而全班齐读)
师:读了就要弄懂诗歌的意思,接下来请同学们对照注解,试译全文,并用铅笔圈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句,看看在小组内能否解决,不能解决的就提出来在班上交流讨论落实!
生:“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我不理解它的意思。
师:那知道的同学请告诉他吧!
生: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活着的人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
生:“存者”指的三个儿子中唯一活着的那个儿子,还是指老妇一家还活着的人?
生:应是老妇人一家还活着的人!(掌声响起)
师: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课堂上无举手之人)
2.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3.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悟?可从诗中人物、诗人、或诗中反映的状况等角度而谈。
(三分钟后)
(问题一)
生: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构思!
师: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役,这种独特的构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生:“三吏”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石壕吏》从内容上看,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类似的诗歌我们还学过哪一首?
生:叙事诗。我们在七年级下学期学过的《木兰诗》就是叙事诗。
三、读诗
师:下面我给同学们作一范读。读前我提一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听老师范读后,你能结合课文的插图,谈谈应读出诗中主要人物和诗人的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师:赏析的非常深刻,掌声鼓励!
生:“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说明老妇一家再没有可以服役的男人了,从中也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
生:“出入无完裙”,是说老妇人的媳妇出出进进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可见战争带给人们的是贫困,也说明战争破坏严重。
生:“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明老妇人的哭诉未能得到差役的同情,所以老妇人就只好提出去当一名伙头军。
生:一旦战争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像老妇人一样,勇敢地迎接战争,保卫和平!
生:只有国家稳定了,才有小家庭的幸福安康!
生:从诗人身上我觉得做人要爱憎分明,立场坚定!
生:我们要学习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精神!
六、背诵全诗
七、诗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诗,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要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还要学习老妇自请服役的勇敢精神。常言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共和国的子民,就应该时刻同祖国共呼吸,同命运,只有这样才无愧于共和国子民的称号!最后,让我们在一曲深情的《共和国之恋》这首歌中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吧!
(问题二)
生:因为杜甫是当官的,所以石壕吏不抓杜甫。
师:很对!石壕吏不抓杜甫,有两个因素:一是杜甫是在赴官上任的路上,有官印,当然就不会被抓;其次杜甫是“奉儒守官”之家,是终生不用交税和服役的特殊阶层。由此可见,一旦发生战争,受苦受难的总是谁?
生:老百姓(齐答)
(问题三)
生:我们要远离战争,崇尚和平!
生:为何诗人单单只与老翁告别,不是还有个儿媳妇吗?
生:因为儿媳妇在哭泣,所以不便和诗人告别。
师:这也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女子一般是不抛头露面的,所谓“养在深闺人未识”,就是说的这个理。
师:刚才大家的赏析都很精彩,很独到。下面请同学们看小黑板出示的理解性填空,看能否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