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资本论》导读第3卷(1-3篇)

合集下载

《资本论》导读第2卷(1-3篇)

《资本论》导读第2卷(1-3篇)

《资本论》第2卷导读导言一、研究对象与方法《资本论》第2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这里的流通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资本运动的总过程。

资本的运动总是首先采取货币形式,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这形成资本运动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运动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资本也处在流通中。

这个阶段完成后,便进入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使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消费,结果是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这是资本运动的第二个阶段。

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再进入流通领域,通过销售行为实现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取得货币,这些货币又重新转化为资本。

这是资本运动的第三个阶段。

因此,资本的运动不仅包含直接生产过程,而且还包含流通过程。

这种周而复始地不断通过这个过程、三个阶段的循环,形成资本流通。

这样,资本运动的总过程、资本流通实际上也就是资本的形态变化过程。

资本作为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是一种运动。

第1卷考察这种运动背后的经济关系,本卷则考察这一运动所采取的形式和遵循的条件。

《资本论》第2卷所研究的资本同第1卷一样,也是产业资本。

但是,由于已经转入流通过程的研究,资本既作为生产资本出现,又作为流通资本出现,由此引起一系列形式变化。

首先,剩余价值表现为不仅是生产过程的结果,也是流通过程的结果。

这样,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就被掩盖了,从而预示着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

其次,资本在其循环中采取不同的形式,通过不同的阶段,也预示着这些不同形式和不同阶段有分离和独立化的可能。

资本流通过程的考察在方法上是以矛盾分析为核心展开的。

根据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对资本流通过程的考察,首先是把单个资本的循环当作一次过程来考察,而把这一过程的连续性问题存而不论;然后考察资本的连续循环,即周转,考察周转的各种规定性;最后引入各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考察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从而揭示它的规律。

《资本论》第2卷的内容共分三篇:第一篇研究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二篇研究资本周转;第三篇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4.《资本论》第三篇

4.《资本论》第三篇




Note1:本章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历史记录, 对于我们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历史具有重要 意义。 Note2:工人阶级作为行动主体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当中。阶级斗争在平等权利的基础上出现,同等 权利(都是遵循了交换价值规律)之间是无法判 定“公平”的,你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捍卫自 己的立场。 Note3: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对经济关系的重大调 节作用。引申问题——国家权力和资本力量为何 允许劳动者取得一定的利益?

5.5 5 4.5 4 3.5 3 2.5
产品的价值构成:W=C+V+M 剩余价值率: m′= m/ V
现实生活中剩余价 值率怎么粗略计算?
2 1.5 1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剩余价值率变动
9
10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这很重要:在 给定的社会条件之下,在把棉花制成纱线 的过程中,只可能花费必要的劳动时间, 而不会花费更多。” 劳动力必须在“正常条件”下发挥作用, 劳动力需要具有“平均的程度,技巧和速 度”,“通常的紧张程度”。 “片刻”是“利润的元素”。




A. 资本家总是按商品价值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B. 资本家总是能够按商品的价值来出卖产品棉纱。其 中,当资本家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从而扩大产量以后, 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也要能相应地增加,从而保证产品仍 能按价值出卖。否则,如果市场的需求没有随之扩大, 那么,资本家实际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可能会因为商品价 格的降低而减少,即少于工人实际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 量。 C. 工人的劳动力总是在正常的条件下发生作用,即必 须在社会平均的技术和物质条件下进行劳动,也就是工 人使用的劳动资料例如纺车或纱锭是当时同行业通用的 纺车和纱锭,而且工人所使用的棉花也具有正常的质量。 D. 工人的劳动本身也具有平均的性质,即具有当时社 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

《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

《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

• 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有机构成 提高,利润率 有一个下降的趋势。“因此,在劳 动的剥削程度不变时,同一个剩余价值 率会表现 为不断下降的利润率,因为随着不变资本的物质 量的增加,不变 资本从而总资本的价值量也会增 加,虽然不是按相同的比例增加。”(第3 卷第236 页)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又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劳 动生产率提高 的必然结果。“因此,一般利润率 日益下降的趋势,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 力日益发 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第3 卷第237页) 利润率有一个下降的趋势,这是不 是说,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越来 越轻,资本家 获得的利润量越来越少呢?实际并非如此。
《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利润 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 资本家贪得无厌,拼命想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 他这样做的结果, 却导致了利润率的下降。“利 润率的下降和绝对利润量的同时增加产生 于同一 些原因的这个二重性的规律”。(第3卷第245页) 所谓二重性规 律,实际上就是利润和利润率发展 趋势的规律。
• (二)把工资压低到劳动 力价值以下
• 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是阻碍利润率 下降趋势的最显著的原因之一”。(第3卷 第262 页)这是因为:第一,压低工资使资本家预付的可 变资本减少,从而预付总资本减少,利润率提高; 第二,压低工资意 味着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相 应增加,从而可以提高利润率。
一、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 第三卷第十三章分析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实 际上就是利润率下降、利润总量增加的二重规律。
• (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平均利润率下降 • 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 比日益相对减少,结果在劳动剥削程度不变甚至 提高时,同一个剩余价值率会表现为一个不断下 降的平均利润率。

四川大学《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三章: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四川大学《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三章: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8/2/2019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35
思考题
基本概念:资本总公式、剩余价值、资本、 价值增值过程、劳动力商品、相对剩余价值、绝 对剩余价值、工资
思考题: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解决。 资本主义市场过程的劳动过程与资本增殖过程的 统一。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及关系。 工资及工资的本质。
8/2/2019
超额剩 余价值
1 2 34 5
6 7=6×1-(2+3) 8
社会平均 5 5 5 5 15
3
5
企业A 10 10 5 5 20
3
15
10
个别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现象。
8/2/2019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27
3.3.3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 值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 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出发点。
8/2/2019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14
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1、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关系
联系:价值增殖过程以价值形成过程为基础并为其延长。
区别: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的特征,价值 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
2、工人劳动时间的划分和剩余价值的来源
工人的一个工作日
必要劳动时间
计时工资
概念:按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
劳动价格
计时工资额
(计时工资的单位) = 工作日时数
计件工资
概念: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而支付的工资。 计件工资的基础是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
产品件数
其他工资形式
8/2/2019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32
3.4.3工资的国民差异

《资本论》讲解 第三卷(下)

《资本论》讲解 第三卷(下)

《资本论》讲解第三卷(下)1. 引言本文是《资本论》讲解的第三卷(下),即对《资本论》第三卷的内容进行解析和讨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之一,也是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其中第三卷主要讨论资本的再生产和扩大。

2. 资本的再生产资本的再生产是指资本家通过投资、生产和销售产品来维持和扩大资本的过程。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详细分析了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和其内在的矛盾。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再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是为了追求资本的积累。

资本的再生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资本的再生产,即通过投资和重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来实现资本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个人消费资本的再生产,即通过工资和利润来购买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个人和家庭的消费需求。

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周期性的波动,如经济周期和萧条。

3. 资本的扩大资本的扩大是指资本家通过积累和再投资来增加资本的数量和规模。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系统地分析了资本的扩大过程和其规律。

他指出,资本的扩大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内在动力,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

资本的扩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本家通过重新投资利润来扩大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是资本家通过资本的集中和垄断来实现资本的扩大。

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大和垄断导致了社会财富的极大集中和不平等。

4. 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危机在讲解资本的再生产和扩大的过程中,马克思也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和危机。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内在的矛盾性,这种矛盾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这些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不断积累和加剧,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危机的形式有多样性,如经济周期的波动、资产泡沫的破裂、金融危机的爆发等。

这些危机不仅对经济本身产生影响,还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产生巨大冲击。

5. 总结《资本论》第三卷(下)是对资本的再生产和扩大进行详细讲解的部分。

资本论第三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三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三卷读后感《资本论》第三卷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运行规律,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分析当代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未来的社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思考。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危机。

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是资本家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这种剥削不仅导致了工人阶级的贫困和剥削,也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危机。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部的矛盾日益加剧,危机不断爆发。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也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部的矛盾日益加剧,危机不断爆发。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也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最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将最终导致它的崩溃,而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将会取代资本主义制度。

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也为我们构建更加公正和合理的社会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三卷,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未来的社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思考。

我相信,只有深刻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规律,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代社会的各种挑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将继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资本论》导读第3卷(1-3篇)

《资本论》导读第3卷(1-3篇)

《资本论》第3卷导读第一篇至三篇 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引言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也是分配理论和竞争理论。

剩余价值相对说来是看不见的,在现象上,可以看见的是利润。

利润又是与资本成比例的。

这似乎是与价值规律相矛盾的,这也是“三位一体”公式的基础。

因此,应当进一步研究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的。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使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格的直接基础不再是价值而是含有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

因此,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同时要说明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起作用的特殊方式。

与剩余价值和价值相比,利润、平均利润、生产价格是更加具体的东西,也是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意识中、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形式。

这样,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从理论上再现具体的最后一个环节或层次。

这个环节所在的层次正好是或直接操作的经济运行层次,以颠倒的方式表现的内在关系与范畴,在这个层次中成为可操作的对象,同时具有与内在关系不同的规律或机制。

因此,研究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不仅要注意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价值如何转化为平均价格,注意分配关系的制度特征,而且要注意利润、平均利润对资本的调节作用,资本如何在利润、平均利润的作用下,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流动,即资源是如何在利润、平均利润的作用下进行有效配置的。

实际上,从运行层次看,利润、平利润提供了一种关于效率标准的尺度。

1.方法与结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数量方法、动态方法2.重点阅读范围:《资本论》第3卷第1——5.1章,第8——10章,第12章。

一、成本价格、利润和利润率1.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P30.2——41.2)[1.)(v c +→k ,m k m v c w +=++=2.成本价格的两重意义。

3.成本价格掩盖了价值生产的真象。

x w m v x c +=+++)(,w x m x v c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P41.3——45.3)[1.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费资本和所用资本的一个超过额。

资本论第三卷讲义全

资本论第三卷讲义全

二、生产价格同价值的关系 (一)社会的生产价格总和等于价值总和。剩余价值总和等
于利润总和。 (二)商品生产价格同价值的偏差会互相抵销,应把这一点
理解为一种长时期发生作用的趋势。 (三)计算生产价格总和时,必须注意剔除利润的重复计算。
商品成本价格含义的修改。 (四)商品生产价格的变化的基础的变化。 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产生,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与劳
(一)前言:说明本章研究的对象、方法和前提。 (二)第一、二节分别考察资本的价值构成和剩余价值
率对利润率的影响。
(三)结束语:利润率变化的各种规律。
第四章 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本章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拟定的题目补写。
(一)资本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周转时间或它的两个 构成部分(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任何缩短都会提高 利润率。
第五篇考察资本所有权与资本职能相分离而形成的 生息资本,以及平均利润分裂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 至此基本围绕分析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基本阶 级的经济关系。
第六篇考察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及其在经济上的实 现,揭示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与土地所有者之间 分配的规律,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地租进而分 析三大阶级的关系。第七篇研究资本主义各种收入 及其源泉,科学揭示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 系以及分配关系背后的阶级关系,批判“三位一体 的公式”中所体现的资本拜物教性质,从而结束了 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研究。
(四)现象反映本质往往是颠倒的。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本质在它们的具 体形式中获得了迷惑人的性质,人 的关系完全被物的关系掩盖了。在 第三卷中,随着逻辑的不断展开, 马克思不断地揭露资本的拜物教性 质,科学地揭示了本质与现象的辩 证关系,马克思把对资本的批判和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有机 地结合起来。

《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

《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
化,也就是利润率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而变 化。这又包含以下几种可能性:
• 1、m’和C不变,v可变。P’随v的变化而变化。这 种变化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二 是生产要素的价值或价格 的变化,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
• 2、m’不变,v可变,C因v的变化而变化。在这种 情况下,仍然是P' 随着v的变化而变化。
• 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后,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 削实质。这是 因为,在利润形式上,利润表现为 是资本本身生产出来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而它的真正来源,即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 造的,是由可 变资本带来的真相被掩盖了。这样, 就把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剥 削与被剥削的 关系完全掩盖起来了。
一、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 转化形式
• (一)什么叫成本价格 • 所谓成本就是资本家生产商品所花的本钱,或者
叫成本价格,它是生产商品所费的不变资本和可 变资本之和。 • 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的转化形式。 如果把成本价格叫做k,那么,W = c + v + m,就 转化为W = k + m。
• (二)结构和组织 • 这一篇由第一章到第七章组成,大体上可以 分为三个部
分: •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成本价格和利润》,分析商品价值
中的不变资本 和可变资本如何转化为成本价格,以及剩 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 • 第二部分,即第二章《利润率》,是分析剩余价值率如何 转化利润率。 • 第三部分,主要是分析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各种因素。第 三章是从 量的方面分析“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指出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 机构成是决定利润率的两个主 要因素;第四章分析资本“周转对于利润率 的影响”;第五 章分析“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对利润率的影响;第六 章 分析“价格变动的影响”,主要是指原料价格的变动 对利润率的影响。 • 最后是第七章“补充说明”,用三个片断着重指出剩余价 值转化为利 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后,掩盖了资 本主义的剥削。

《资本论》第三卷

《资本论》第三卷

《资本论》第三卷《资本论》第三卷的对象与方法 (3)一.对象 (3)二.方法 (4)三.意义 (4)《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5)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6)第一章成本价格和利润 (6)一.成本价格 (6)二.利润 (7)第二章利润率 (8)第三章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9)一.m'不变,v/C可变 (9)二.m'可变 (9)三.总结 (10)第四章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10)一.周转对利润或利润率的一般影响 (10)二.不同资本的周转时间对其利润率的影响 (11)三.正确计算年利润率 (11)第五章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11)一.节约不变资本的途径 (11)二.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 (13)三.有关技术发明的论述 (14)第六章价格变动的影响 (14)一.原料价格的波动及其对利润率的直接影响 (15)二.资本的增值和贬值、游离和束缚 (15)三.原料价格变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影响 (16)本篇小结 (17)基本概念: (17)复习题: (17)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7)第八章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 (17)一.研究的出发点 (17)二.资本构成与利润率的部门差别 (18)三.各部门资本周转时间的不同与利润率的差别 (18)四.利润率的差别与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矛盾 (19)第九章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9)第十章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

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

超额利润 (20)一.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 (21)二.供求与价值 (22)三.资本主义生产价格的形成机制 (25)四.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5)五.所谓“转形问题”(transformation problem) (27)本篇小结 (29)基本概念: (29)复习题: (29)第三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 (29)第十三章规律本身 (29)一.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 (29)二.利润增加和利润率下降的二重的规律 (30)第十四章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 (31)第十五章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33)一.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内部矛盾 (33)二、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性质和历史相对性: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之间的冲突 . 34三、资本主义对生产力的破坏:生产过剩的实质 (36)本篇小结 (37)基本概念: (37)复习题: (37)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38)第十六章商品经营资本 (38)第十七章商业利润 (39)第二十章关于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 (42)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的商人资本 (42)二.商业资本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的作用 (43)本篇小结 (43)基本概念: (43)复习题: (43)第五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资本论3卷讲稿

资本论3卷讲稿

第四讲《资本论》第三卷学习1、《资本论》第三卷研究资本生产总过程,它以利润范畴为轴心展开的分配过程,循着由抽象到具体的叙述过程,形成了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内容体系。

2.其内容分为四部分:一、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分述)(第一---四篇)二、生息资本和利息(分述)(五篇)三、土地和地租(分述)(六篇)四、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综合)(七篇)3、《资本论》三卷 资本生产总过程图示。

PmG-G-W 12PmPm Pm C <商品价值是商品经济中,经济活动围绕的轴心。

在简单商品经济中,价值以价格的形式和运动表现出来,其运动规律展开为价值规律。

而作为商品经济成熟的高级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商品价值也要发生变化。

商品价值内在的构成C+V+M 要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转化为=成本价格K+平均利润P ,即转化为生产价格,这种转化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生产价格的出现就使得以商品价值为轴心的经济活动本质,现象的表现为以生产价格为轴心的活动形式,现实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正是这样显示其经济运动运行的。

从而,认识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这种必然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首先)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K+P _)是由单个资本开始的。

由于同一生产部门资本的竞争,它的价格构成(C+V+M )先转化为=成本价格+单资利润进而在部门内资本间收益 的企业转移,结果就转化形成市场价值=成本价格+部门平均利润这只是初步的转化,但为进一步转化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2、其次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而引起进一步的转化,由于不同部门的平均利润存在差别,使得利润低的部门的生产要素向利润高的生产部门转移,从而利润竞争引起资本的进一步运动,又会引起部门之间利润率已再转化,也就是在社会范围内,转化形成=成本价格K+社会平均利润P ,即形成生产价格。

这一转化就使得简单商品生产中的商品价值发生了很大的变形,从而形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础。

3、最后,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关键是,剩余价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P _。

四川大学《资本论》导读第1卷(第2-6篇)

四川大学《资本论》导读第1卷(第2-6篇)

《资本论》第1卷导读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第一节剩余价值理论引言第二至第六篇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

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利息和地租,因此,首先应当对剩余价值本身进行考察。

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以及企业理论的主要部分。

剩余价值无非是剩余劳动或经济剩余的特殊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剩余价值理论对市场经济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方法与结构2.基本内容剩余产生条件理论,剩余生产理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资理论。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研究对象:货币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资本。

说明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即要素的特定的社会结合方式。

这一篇与第七篇第24章第1——6节从逻辑与历史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问题。

方法:比较分析、矛盾分析。

结构:首先分析货币与资本在运动形式上的区别;其次,分析资本运动形式中产生的矛盾;最后,解决矛盾。

一、资本的总公式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P167——168.1)。

2.货币与资本在运动形式和内容上的区别(P168.2——177.2)。

货币的运动形式与资本的运动形式(两种不同的流通)。

两种流通在形式上的共同点与区别两种流通在内容上的区别3.资本总公式(P177.3——4)。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1.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P177.5——179.1)。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P179.2——186.2)。

[对四种典型情况的分析。

“零和博弈”。

]3.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不能说明资本的现代基本形式(P186.3——188.1)。

4.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P187.5——188.1)。

5.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和货币转化为资本问题的解决条件(188.2——189.1)。

三、劳动力的买和卖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P189.2——190.2)。

四川大学《资本论》导读第1卷(第7篇)

四川大学《资本论》导读第1卷(第7篇)

《资本论》第1卷导读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主义第一节资本积累理论引言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资本积累过程即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或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

资本不仅要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要生产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

这就需要将一部分剩余价值积累起来,形成资本。

本篇就是研究资本和剩余价值是怎样以不断增大的规模被再生产出来的。

资本积累的研究要解决资本本身的来源问题,包括现实资本的来源和最初的资本来源。

最初的资本来源属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问题。

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在一定意义上是与第二篇的分析相对应的。

第二篇的分析解决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本篇则说明在历史上劳动力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商品的,从而解决了资本的最初来源问题。

同时,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又以历史的辨证观点,指明了资本主义积累发展的最终趋势。

资本主义生产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在第二至第六篇,马克思把这个过程当作直接生产过程来考察,并且是当作孤立的一次的过程来考察的。

当这种考察完成以后,逻辑进程必然要求把积累作为考察、研究的对象。

问题是,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逻辑的进程应当如何展开,即如何处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关系:是把积累首先作为生产领域中的问题来研究,还是首先作为流通领域中的问题来研究。

这实际上是在理论上再现资本主义所要解决的一个逻辑结构问题。

毫无疑问,要积累就必须先经过流通使剩余价值实现,再通过流通使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但是,剩余价值一经实现并转化为资本,过程就又进入直接生产过程。

这是以积累为前提的直接生产过程,它必然具有直接生产过程作为一个孤立过程时所不具有的一些重要特征。

据此,马克思把扩大再生产和积累的属于直接生产过程的方面和属于流通过程的方面在理论上十分清晰地区别开,首尾一贯地坚持首先考察直接生产过程,然后再考察流通过程的逻辑顺序。

马克思首先在《资本论》第1卷,集中分析属于直接生产过程的各种现象,然后在《资本论》第2卷再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

在对流通过程的分析中,马克思又是把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积累首先从个别资本流通的角度加以分析,然后再从社会总资本流通的角度加以分析。

川大经济学院考博真题(2007-2019)

川大经济学院考博真题(2007-2019)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资本论考博历年真题(2007-2019)一、《资本论》第一卷1、马克思的商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20072、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基本原理20163、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20084、马克思的价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20195、试述马克思工资理论20176、马克思工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20117、论劳动力价格是如何形成的20098、论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20159、马克思的失业理论201810、马克思的相对人口过剩理论2019二、《资本论》第二卷1、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20162、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20083、论马克思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20134、资本循环周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20185、论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20106、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20077、论社会总产品实现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2014三、《资本论》第三卷1、论马克思的价格理论以及应用20122、试述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20173、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及其生产价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20104、论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20115、论马克思货币银行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20156、论马克思地租理论及其现实意义20097、论马克思地租理论及其现实意义20128、论马克思价值生产与分配理论及其现实意义2013四、《资本论》其他理论1、比较马克思通货膨胀理论和西方通货膨胀理论20112、论马克思通货膨胀理论与西方货币主义学派通货膨胀理论的异同20133、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和西方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20084、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095、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与西方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的比较20076、论马克思劳动力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20147、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20108、试比较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20129、试比较马克思土地所有权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的不同2014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1、论述中国经济新常态20152、论述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3、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20174、试述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20185、试述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系2019更多资本论资料https:///thread-7057969-1-1.html 2001《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指定参考书目马克思:《资本论》1-3 卷,人民出版社,1975 年或2004 年洪远鹏:《<资本论>教程简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张宇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考博西经历年真题(2007-2019)一、纯微观经济理论1、理性人假定及其局限性20072、西方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方法及其应用20183、论述消费者选择理论20084、试比较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及其评价20145、效用论的基本内容及评价20126、论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20077、试述企业成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20178、试述西方经济学市场结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20159、试对不同市场进行比较分析200910、简述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类型和特征11、一般均衡论201612、试论帕累托最优201113、试述纳什均衡思想201914、公平与效率的基本思想述评201315、试述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及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201016、试述市场失灵及其微观经济政策2015二、纯宏观经济理论1、论述国民收入决定理论20082、试述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及其对现实经济的解释20103、试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20174、通货膨胀及其经济效应20125、试论菲利普斯曲线及其评价20146、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20167、论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相关关系20078、试述经济增长、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20179、试论货币政策原理及其现实意义201110、论述财政政策原理及其现实意义200911、试论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201412、论论述财政政策原理及现阶段财政政策评述201913、试论述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201514、简述经济周期理论201815、真实周期理论201316、论述西方经济学中对技术进步的理论观点2019三、经济发展学理论1、试述经济发展的结构主义思路20112、论述经济发展的新古典主义思路20123、试述经济发展的激进主义思路20134、反贫困理论及政策述评20165、论述新古典增长理论20086、论述经济增长阶段理论20097、试论平衡增长理论2010更多西经资料https:///thread-7058782-1-1.html 3001 西方经济学指定参考书目高鸿业:研究生用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年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年。

2024年资本论的读书心得(3篇)

2024年资本论的读书心得(3篇)

2024年资本论的读书心得《资本论》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变革的主要社会力量的成长与壮大,进而明确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方向。

该书分为三卷,共计两千余页,系统性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

在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中,详细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生产现象,分析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特别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劳动与资本、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直接对立关系。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独立考察了资本的流通过程,揭示了其本质特征及与一般商品流通的区别。

通过对资本流通的分析,强调了流通在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不仅取决于生产过程,也与流通过程密切相关。

卷中还提出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种新的资本形式,这些形式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真实来源,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以及资本周转速度对资本增值的影响,从而加深了对流通过程在剩余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误解。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以利润为核心,分析了资本运动的整体过程及其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马克思指出,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其表现形式的一部分。

本卷深入探讨了资本在不同领域、竞争环境以及生产当事人意识中的具体形态。

《资本论》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理论,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不平等现象。

通过深入分析剩余价值理论,可以更全面地审视资本主义社会的伪善、冷酷和自私,为构建更加和谐、人道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024年资本论的读书心得(二)《资本论》是马克思倾注毕生精力创作的不朽之作。

该书融合了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一部内容系统、逻辑严谨的经济学巨著。

它不仅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合理内核,而且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从诞生、发展到最终消亡的历史必然性,确立了其历史地位,并揭示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客观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第3卷导读
第一篇至三篇 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
引言
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也是分配理论和竞争理论。

剩余价值相对说来是看不见的,在现象上,可以看见的是利润。

利润又是与资本成比例的。

这似乎是与价值规律相矛盾的,这也是“三位一体”公式的基础。

因此,应当进一步研究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的。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使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格的直接基础不再是价值而是含有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

因此,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同时要说明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起作用的特殊方式。

与剩余价值和价值相比,利润、平均利润、生产价格是更加具体的东西,也是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意识中、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形式。

这样,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从理论上再现具体的最后一个环节或层次。

这个环节所在的层次正好是或直接操作的经济运行层次,以颠倒的方式表现的内在关系与范畴,在这个层次中成为可操作的对象,同时具有与内在关系不同的规律或机制。

因此,研究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不仅要注意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价值如何转化为平均价格,注意分配关系的制度特征,而且要注意利润、平均利润对资本的调节作用,资本如何在利润、平均利润的作用下,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流动,即资源是如何在利润、平均利润的作用下进行有效配置的。

实际上,从运行层次看,利润、平利润提供了一种关于效率标准的尺度。

1.方法与结构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数量方法、动态方法
2.重点阅读范围:《资本论》第3卷第1——5.1章,第8——10章,第12章。

一、成本价格、利润和利润率
1.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P30.2——41.2)
[1.)(v c +→k ,m k m v c w +=++=
2.成本价格的两重意义。

3.成本价格掩盖了价值生产的真象。

x w m v x c +=+++)(,w x m x v c =-+++)()(]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P41.3——45.3)
[1.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费资本和所用资本的一个超过额。

2.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m k w +=→π+=k w
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必然性。

4.利润与剩余价值在量上不一致的可能及其意义。

,π+==k w p ,若w p ≠,则m ≠π]
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P49——57)
[1.转化是一个客观过程。

2.)v c m +='π。

3.利润由流通过程实现而产生的现象。

4.利润率和利润使资本关系神秘化。

]
4.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第3章)
5.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第4章)
6.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P92——103)
[1.以延长工作日为条件的节约。

m v c c b a +++,v c c m b a ++='1π;m m v v c c c b b a ∆+++∆+∆++,
m
c m v c c m b b a ∆+∆∆+++='2π] 显然12
ππ'>'。

2.以劳动的社会结合为条件的节约。

3.以技术进步、劳动生产力提高为条件的节约。

4.靠牺牲工人而实现的劳动条件的节约。

5.不变资本的节约是一种趋势。

]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差别(P159——172)
[1.假定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一个统一的剩余价值率。

2.在不同生产部门的等量资本,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周转速度不同,利润率就会不同。

3.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似乎与价值规律相矛盾。

]
2.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P173——192)
[1.平均利润的形成。

∑∑==+='n i i n i i v c m 11)(π] 2.生产价格的形成。

)1(ππ'+='+=k k k p p
3.决定平均利润率的因素: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从而各个不同部门的不同利润率;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即投在每个特殊部门因而有特殊利润率的资本的相对量,或每个特殊生产部门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吸收的相应份额。

]
3.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三、利润平化的形成机制
1.商品按价值交换先于按生产价格交换(P193——201.1)
2.部门内竞争与市场价值的形成(P201.2——208.1)
3.供给、需求同市场价格的关系(P208.2——218.1)
4.部门间竞争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P218.2——222.1)
5.引生产价格变化的原因(P228——229)
[1.一般利润率发生变化。

2.一般利润率不变,价值发生变化。

]
6.中位构成的商品的生产价格与价格(P230——231.1)
7.资本家的补偿理由(P231.2——234)
四、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1.一般利润率因资有机构成的提高而趋向下降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

2.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可以同时并存。

[1.在总资本的增加过程中,可变资本的相对量下降,但绝对量可以增加,
资本支配的活劳动和劳动量可以增加。

2.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这个规律,只能在总资本的增加比利润率下降更为迅速时表现出来。

]
3.商品价格下降和商品总量所实现的利润量增加可以同时并存。

五、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
1.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

2.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

3.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

4.相对过剩人口。

5.对外贸易。

6.股份资本的增加。

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平均利润与资本效率
二、平均利润与产业政策
三、市场竞争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机制
四、成本价格与资本效率
五、节约不变资本与劳动者权益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