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

【摘要】茅盾,以其勇于面向世界开放与贴近实际的文化心态,凭借高尚的文人品格与精致入微的笔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本文将结合矛盾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文学创作手法、细腻的心理描写等,深入探析矛盾小说在对中国现代文学文体建构方面的影响。矛盾在“五四”时期就对西方现代文体的理论进行了介绍,从上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茅盾就在文学小说的文体建构上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成为了继鲁迅之后公认的小说文体家,对小说文体的改进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矛盾文体文学贡献

【序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茅盾先生的作品研读,归纳总结出茅盾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和独特贡献。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茅盾“社会分析”小说对文体构建的影响、茅盾的心理描写成为文体构建革新的催化剂、茅盾的文体构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等几大方面。通过研究分析求证,阐述出茅盾小说对中国文学发展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在文体构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正文】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曾主编汉口《民国日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为我国

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建设、现代文学批评的创立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与鲁迅、郭沫若一起,开辟了一条中国文化、文学现代化的新路。

茅盾作为一代文学巨匠,在勤奋多产的创作历程中,通过在短篇小说领域开创“社会分析”小说创造模式,在长篇小说领域开创“史诗”式长篇小说文体,对鲁迅所开创的中国现代小说表现形式和内涵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极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生活的写实性,其短篇小说代表作《林家铺子》、《水藻行》、《烟云》等,长篇小说代表作《子夜》、《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推动了我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丰富和发展。

一、文体的概念

要研究茅盾在文学构建方面的独特贡献,首先要了解一下文体的概念。“文体”一词随着时代和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的不同,其概念和内涵也有所不同。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文体”大都指“体裁”和“风格”。在西方,“文体”又译为“风格”,文体研究往往倾斜于对个体语言风格和语言运作方式或编码方式的研究。在中国新文学中,“文体”主要有三义:一为作品样式(或称体裁);二为作品的语言形态;三为作家风格或流派特色。【①】本文倾向于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卫平教授对“文体”的涵义界定:文体作为一种文化存在方式,是指一定的话语系统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折射出作家独特的个性体验、主体意味、思维方式及其他社会

历史文化精神。它是由叙述话语、结构模式、作品类型等因素构成的文学的审美风范。文体不但是一种表现形式,而且是作家精神特性的表现。【②】

“可以算作语言优点的,只是准确、简炼、流畅,这纵然是一个最庸碌的庸才,也是可以从按部就班的艰苦锤炼中取得的。可是文体——这是才能本身,思想本身。文体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在文体里表现着整个的人;文体和个性、性格一样,永远是独创的。”这是别林斯基曾说过一段著名的话。【③】别林斯基的话主要阐明了两点,一是文体在文学创作中重要性。二是文体具有内蕴性,文体已经上升到比语言技巧更高一级的艺术层面。

二、茅盾“社会分析”小说对文体构建的影响

茅盾的小说被称作“社会分析”小说。这类文体的小说是上世纪30年代的特有产物,带有强烈的时代性与个性。以茅盾的《子夜》为代表的“社会分析”小说的主要特征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以现实主义的方法,以截取社会生活横剖面的方式来结构作品,对上世纪30年代的社会生活进行真实描写和全景再现,人物形象阶级特征鲜明,情节冲突,揭示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茅盾也被称为社会剖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文学流派对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本文中,还是以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来反映矛盾“社会分析”小说在那个民族矛盾突出的年代所透露出的社

会变动,以及作者透过作品所隐含的忧虑。《子夜》这部小说描写五六十个大小人物,通过这五六十个人物可以了解到上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各个方面。作品显示了一种开阔的视野,宏大而严谨的结构,整个作品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了多种矛盾: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民族资产阶级内部,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农村的天然的关系,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方方面面,集中展示的是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作品线索杂而不乱,有条不紊。茅盾通过在文体上追求与纷繁复杂的生活更加适应的蛛网式的密集结构,更加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等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效果,力求完整地反映那个时代的复杂全貌。

三、茅盾的心理描写成为文体构建革新的催化剂

看茅盾的一部部作品中,其实就是在看一幕幕刻画人生内心深处情感与时代道德博弈的活剧。茅盾在心理描写方面手法多样,注重内心语言的刻画,这一点对后来许多作家的创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茅盾的诸多作品中,茅盾常以有血有肉的情感对社会上各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深挖描绘,用文学艺术手段表达他们内心的苦闷、傍徨和矛盾,从而达到揭示人物内心隐秘和冲突的目的。显然,在他后来的一系列中长篇小说的创作中,这些特征成为了茅盾艺术创作的独特风格。

一般来说,很多作家对稍长段落的心理描写,是感到有难度和沉闷感的。但茅盾有一部作品叫做《蚀》,正是以长段心理描写而为世人所知的。这段精彩的心理描写运用了人物自述、作者代“抒”,细腻刻画解剖物内心冲突,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立体化了,收到了奇特的艺术效果。

《幻灭》,茅盾的知名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中有一段对慧的长篇心理描写。茅盾着力渲染慧由伤心而愤恨而诅咒一切的疯狂心理:“她发狂似的咬着被角,诅咒这人生,诅咒她的一切经验,诅咒她自己”。至此作家抛开人物自身的感受而转入客观描写,“头盖骨痛得象要炸裂”,“直到她发昏”。接下来是写梦境:慧和过去的男人的冲突与现在与抱素的邂逅这两种经历的交织,在这段描写中,茅盾主要是以描写慧过去受男性欺凌留下的痛苦记忆为主,让读者如临其境地看到感觉到那种精神精神幻象。描完完这段梦境,茅盾没有就此搁笔,而是再一次把慧写回现实。最后才写慧进入了较为清醒的盘算定夺阶段,慧断定抱素不值得爱,进而决定了自己的对策。慧在恢复了刚强与狷傲的态度后,重新肯定了“第一次被骗”后确定的对于男性报复的主意是可行的。于是彻底摆脱了噩梦的袭击的慧重新又振作起来。慧又恢复了她的玩世不恭、刚强狷傲的本来面目。茅盾通过这一层紧接一层的短暂的心理剖析高度概括反映了慧由过去发展到现在的个人身世之性格历史,真实地展现了慧的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同时,茅盾又把慧在经历多个阶段痛苦后形成的那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