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偏误分析及启示
小王跑进教室来了,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小王跑进教室来了,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一、偏误是什么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的范畴。
要清楚理解“偏误”的含义,就必须与“失误”相区分。
失误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语言错误,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粗心或紧张等,具有偶然性。
第二语言学习者和使用母语的人都有可能发生这类错误,而且在错误发生之后有能力进行改正。
所以,它属于语言运用范畴,不能反映说话人的语言能力。
二、偏误分析对汉语教学的意义
对教师而言,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掌握情况及其所达到的阶段;从而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策略;同时,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有助于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还便于大纲、教材和词典的编撰。
使得其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情况,从而促使教学有意义的进行。
对学习者而言,通过偏误分析,可以验证自己对汉语语言规则的理解正确与否,好改正自己的错误,完善目的语,从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合集5篇)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合集5篇)第一篇: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汉语语法偏误分析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一、什么是偏误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
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天上都是黑云,看起来下雨了,我们快回家吧!快八点了,你起床了。
二、语法偏误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
什么你要买?那个天我们没有去公园。
三、常见的语法偏误常见的语法偏误主要有四种:遗漏、误加、误用和错位。
(一)遗漏(缺失)是指在词语或句中缺少了某些该用的成分。
排队的人很多,厅里面热闹。
有一条蛇掉进缸。
即使你们不同意,我要买这本书。
他连最简单的汉字也写不好,复杂的汉字写不好。
二、误加(多余)是指在不应该使用某一词语或某种句法成分时使用了该词语或成分。
我们班有十五个学生们。
我昨天不在了家。
他从来一次也没说过谎。
三、误代误代是指由于从两个或几个形式中选用了不适合于特定语言环境的一个而造成的偏误。
我没有够的钱买车。
一件衣服被他撕破了。
生活中,谁有干涉别人的资格呢?特别是恋爱,局外人别干涉。
举办奥运会有很多好处,那就是我的看法。
四、错序是指句中的词语或成分位置不当。
下楼两个外国人住。
上海是一个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
他每个星期日和朋友一起都去吃韩国菜。
第二篇: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语法教学是对目的语的词组、句子以及话语的组织规律的教学,用以指导言语技能训练并培养正确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不掌握目的语遣词造句的规则,就难以正确理解和表达。
语法教学一直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地位。
从最早的语法翻译法到听说法、认知法,都十分重视语法规则的教学。
目前大多数教师和学者还是认为语法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论语法教学在教材中是明线或是暗线处理,掌握语法规则仍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教案及反思
•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 和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 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 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虚拟现实术,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提
02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基于母语背景的对外汉语偏误 分析方法
• 了解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分析母语与汉语之间的差异,预测可能 出现的偏误
• 语言结构差异:词汇、语法、语序等方面的差异 • 语言功能差异:表达方式、交际策略等方面的差异 • 文化差异:习惯、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 针对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 果 • 针对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加强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对比分析,
对外汉语高级阶段的偏误分析案例
案例:高级学习者对汉语语法的学习
• 偏误类型:语法偏误,如时态错误、语序错误等 • 教学策略:加强语法教学,通过讲解、练习、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习者掌握 语法
反思:
• 教学方法:是否采用适合高级学习者的语法教学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等 • 教学效果:学习者的语法水平是否得到提高,语法偏误是否得到有效纠正
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 针对母语为日语的学习者:加强汉语与日语之间的对比分析,
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 针对母语为韩语的学习者:加强汉语与韩语之间的对比分析,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对外汉语 偏误分析教学
•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等,提高偏误 分析的效率和质量
• 语料库建设:建立对外汉语偏误语料库,方便教师和学生查阅 和学习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心得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心得随着全球化发展,全世界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各国留学生蜂拥而至来到中国,他们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带来了自己的本土文化,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母语的影响而在汉语学习中产生一些错误和偏误。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对偏误和错误认识不清,从而引发一些学习困难。
本文主要对偏误的类型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及学习者有所帮助。
标签: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鲁健骥先生曾经说过:“学习外语的人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从整体上说,他所使用的形式与所学外语的标准形式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这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正字法的、语音的、语法的、词汇的、篇章的、语用的。
我们把这种差距叫做‘偏误’。
”“偏误则是学习外语的人才会有的,是多发的、有规律的。
学习外语的人只有经过反复纠正偏误,他所使用的外语才能逐步实现该语言的标准形式。
”[1]偏误分析指的是针对学生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误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归纳二语习得时偏误产生的规律,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及其类型,进而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
现在有很多研究者对偏误进行研究分析,一般分析偏误的理论有语言的对比分析论以及偏误分析论。
语言的对比分析理论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刺激—反应”为基础的,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是通过对比母语与目的语的异同来总结在语言学习时母语干扰目的语的规律,解释和预见学习者可能发生的错误与难点。
但对比分析论一般不区分偏误与错误,提倡学习者机械操练,这只能用在课堂训练上,不能解释和预见全部的偏误,具有局限性。
而偏误分析论的基础是认知心理学。
该理论认为二语习得的过程创造了新的语言系统,语言习得者下意识地对目的语的形式先作出一定假设,而后再去验证这个假设,验证过程中发现偏误,然后重新修改假设,再验证,再发现偏误,再修改。
如此反复验证,才能使语言习得者设置的假设更加接近目的语的标准形式。
偏误分析最早的倡导者科德提出,偏误分为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偏误分析及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偏误分析及启示作者:潘洪超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07期摘要:本文针对外国留学生在理解和使用汉语惯用语过程中发生的偏误,重点剖析了语义、语法以及语用三个方面的偏误类型。
进而又从惯用语本身的复杂性,民族文化差异及教材、教学的局限性等方面揭示了偏误发生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出结合语境教学、适当增加结构知识教学、注重文化教学和适当运用对比教学的应对策略。
这对于推进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惯用语偏误惯用语作为熟语的一部分,在汉语词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不但数量多,源远流长,而且应用广泛,很多外国留学生认为汉语惯用语难学,他们在理解和使用惯用语的过程中,经常会犯错误。
本文试图通过外国留学生运用惯用语偏误的类型,分析偏误原因,并据此提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惯用语偏误类型(一)意义方面的偏误1.理性义偏误1)语义偏离“语义偏离”指的是惯用语的意义与所要表达的客观对象不相符或是不完全合拍。
(1)我想毕业以后赚很多钱,再也不过现在这种打小算盘的生活了。
(2)我们终于把今天的工作做完了,现在可以打退堂鼓了。
句(1)中的“打小算盘”一般是用来表示徇私利己,不顾大局,与生活上的“精打细算”相差甚远;句(2)中的“打退堂鼓”本表示旧时官员退堂时击鼓为号,现比喻做事中途退缩,与所表达的客观事实——“完成工作”不符。
2)语义不明“语义不明”指的是惯用语在句中表意不明确,令人费解。
(3)昨天晚上我吃了晚饭就去电影院看电影,可是碰了钉子。
(4)快走开吧,否则我给你敲警钟。
以上两句所要表达的意义不明确。
看电影“碰钉子”,是没买到电影票呢,还是约好的人失约了呢,不得而知。
“敲警钟”的意思是提醒别人警惕,用在这里,到底是提醒他人还是警告他人,不明确。
3)语义矛盾指的是表义明确,但句子中前后矛盾。
(5)幸亏你提醒,我才没犯这样的错误,你真是放了马后炮。
留学生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对策教育文档资料.docx
留学生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对策对外汉语教学在中高级阶段惯用语往往会成为学习的重点,因为惯用语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掌握及熟练运用惯用语是衡量留学生学习的重要标准。
留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常都会碰到惯用语。
比如说课堂提问时,老师常开玩笑说学生们在下面都像“霜打的茄子”。
HSK考试中,会给定惯用语,让学生选择最接近的答案。
惯用语语义的隐蔽性以及结构的复杂性,使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会出现大量的偏误,并且偏误的类型比较多。
本文是对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在口头表达和书面作业中搜集到的近400条偏误语料出发,对惯用语的语义、句法和语用进行了仔细考察,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和对策。
一、留学生使用惯用语的语义偏误分析惯用语中蕴含丰富的历史积淀、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其整体含义并不仅是语言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蕴含了丰富的抽象意义。
尤其是对外国人来说,文化背景的差异,要恰如其分地运用惯用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对留学生使用惯用语因语义造成的偏误分析如下:1、将字面意义当做实际意义惯用语的意义并不是构成惯用语的各个成分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惯用语的字面意义大都是它的语源意义,组合成为惯用语,字面意义往往不起什么作用,抽象的虚指、遍指或泛指才是它的实际意义。
大多数惯用语主要通过比喻、夸张和借代等修辞手段体现出实际意义,而这种实际意义往往与虚指意义相差甚远。
但没有文化背景的外国留学生,如没有接受过惯用语教学,就很难将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联系起来,使用时也往往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
1)在我们国家,很多人都喜欢三天打鱼,两天上网的工作。
2)这鸡肉真硬啊,真是铁公鸡。
在例1)中学生表示很多人都喜欢工作的时候认真工作,休息的时候好好娱乐和休息。
但是他们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没理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用来比喻做事不能坚持、持久的比喻意义。
在2)中,学生想表达的是鸡肉很硬,吃起来费劲,但是不理解“铁公鸡”是用来比喻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谢谢大家!
偏误的类别
• 训练偏误——指因为教科书、词典编写不恰当或教师讲解 不好而引发的偏误。
• *他的孩子十五十六岁。 • *王林觉得他自己受了亲人的爱。 • *我热爱我的男朋友。
• 认知偏误——指因人的认知能力跟某种语言规则产生矛盾 而出现的偏误。
偏误类别
系统前偏误: 学习者无法解释、不能改正。→容忍。
• b、d、g • *陶兰是活泼和大方。 • *摩托车的我丈夫很好。
• *会唱音乐英文的人很少。 • (人/的/会/唱/音乐/英语/很/少)
偏误的类别 • 语际偏误——就是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偏误,
是对比分析的重要内容。
• b、d、g • *陶兰是活泼和大方。 • *摩托车的我丈夫很好。
• *会唱音乐英文的人很少。 • (人/的/会/唱/音乐/英语/很/少)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过度泛化
迁移
简迁迁化移移
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
1. 他气得不说话。 他气得连话也说不出来了。 2.她到学校了,她穿了新衣服。 她穿着新衣服到学校去了。
3、他不高兴了,他走了 他不高兴地走了
语言 转换
回避
求助 于权
威
预先制 作的模
式
认知和 人格特
点
造成偏误的交际策略
交际策略
面研究不够充分;对语言表达的偏误分析较多,对语言 理解的偏误分析较少。 3. 偏误来源本身也很复杂,可能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4. 偏误分析只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而忽略了中介语的 正确部分。
• 1、运用分析
• 运用分析: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 部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轨迹。
• 其次,对偏误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影响也要有实事求是的 估计。偏误是否严重,要根据其语言环境进行判定。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案例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案例对外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语言偏误。
这些偏误可能来自学习者的母语干扰,也可能是对汉语语法、词汇使用的误解。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对外汉语学习者常见的偏误案例,希望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
1. 词语搭配偏误。
在对外汉语学习中,学习者常常会出现词语搭配偏误的情况。
比如,一些学习者会将“开车”误写成“开机”,将“吃饭”误写成“吃面”,这些都是因为母语的影响,导致了对汉语词语搭配的误解。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来纠正这些偏误,同时也需要注重对词语搭配的积累和实际运用。
2. 语法结构偏误。
另外,在学习汉语语法的过程中,学习者也会出现一些语法结构偏误。
比如,一些学习者会将“我去了商店买东西”误写成“我去了商店买了东西”,这是因为在一些语言中,动作的完成与否是通过动词的变化来表示的,而在汉语中则是通过副词或者语境来表示的。
因此,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来纠正这些偏误,同时也需要注重对汉语语法规则的学习和掌握。
3. 词汇用法偏误。
此外,词汇用法偏误也是学习汉语的学习者常见的问题之一。
比如,一些学习者会将“高兴”误写成“开心”,将“晴天”误写成“大太阳”,这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出现了偏差。
因此,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听力练习来纠正这些偏误,同时也需要注重对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语言偏误。
这些偏误可能来自学习者的母语干扰,也可能是对汉语语法、词汇使用的误解。
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来纠正这些偏误,同时也需要注重对词语搭配、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的学习和掌握。
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偏误是指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学生在语言表达、文化传递等方面存在的错误或不准确的理解和应用。
这些偏误可能来自于教学资源的有限性、教育环境的不同、学生个人认知的误区等多种因素。
以下是我对对外汉语教学偏误的分析。
首先,语法偏误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偏误。
许多学生学习汉语时,容易在句子构造和语法规则上犯错。
例如,在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中,学生往往会颠倒词序,导致句子语序不通顺。
或者,在疑问句中,学生容易误用疑问句结构,导致句意不明。
其次,发音偏误也是很常见的一种偏误。
与很多学生母语语音系统的不同,汉语拥有复杂而独特的音系。
因此,学生常常在发音上出现偏误。
例如,一些学生会将类似的声母或韵母混淆,并且难以发音一些带有声调的字词,导致交流中的误解。
还有,词汇偏误也是一种常见的偏误。
学习汉语的学生由于词汇量的不足,导致他们在进行口语和写作时难以准确选择合适的词汇。
例如,一些学生在描述事物或事件时,往往使用过于简单或含义不准确的词汇,导致语言交流的困难。
文化偏误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常见的问题之一、学习汉语的学生常常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对中国的文化理解存在差异。
他们可能不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社交礼仪、习俗等。
这种缺乏文化理解的偏误将直接影响到语言的运用和交流效果。
此外,学习策略偏误也是存在的问题。
许多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往往没有合适的学习策略。
他们可能过于依赖教师的指导,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他们也可能没有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在语法、发音、词汇、文化和学习策略等多个方面都存在。
对于教师而言,要仔细分析学生的错误,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主动地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只有在不断纠正和改善的过程中,才能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分析
偏误
01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应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02
例
1
句
2
分
3
析
4
我从小一直学钢琴 我从小一直学了钢琴 分类:传统分类:语法:助词的使用错误 局部性偏误:助词“了”的不理解 语内偏误:对目的语的规则不清楚(也有可能是语际偏误) 理解偏误:对于“了”的不了解 显性偏误:有明显语法结构错误
5
分析:一直”表示持续,动态助词“了”表示完成,这是两个矛盾的范畴.不过,这两个范畴有时可以共存,比如: 他一直当了30年医生. 由于有了“30年”这个时间段,把“一直”的持续限制住了.所以,“一直”、“了”可以同时用.但你的句子里没有一个时间段,却有了一个要命的“从小”,“从小”是表示“自小到现在,而且还将继续”,这样,“从小一直”和“了”就彻底对立了,无法同现、共存.
4、书包有三本书 书包里有三本书 分类: 传统分类:领属关系不清楚 局部性偏误:主语的误用 语内偏误:对目的语的规则不清楚 理解偏误:对于方位和领属关系的不了解 隐形偏误:有明显的语义不通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偏误及教学启示
基本内容
教师还通过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模仿和朗读练习,帮助他们逐步纠正这个偏误。 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语音训练的重要性以及采用多种教学方 法的必要性。
基本内容
总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偏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 克服这些偏误,提高其汉语交际能力,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自 身素质,并重视文化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的汉语学习提供更 加全面、有效的指导,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基本内容
这些语音偏误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交际效果,还可能引发歧义,甚至造成文化 误解。
基本内容
针对这些语音偏误,对外汉语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语音训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训练应作为重要环节加以重视。 教师应当系统地介绍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及其发音要领,使学生对这些语音 单位有明确的认识。同时,要通过大量的模仿、朗读和会话练习,帮助学生逐步 纠正语音偏误,提高发音准确性。
一、韩国学生汉语学习中的语音偏误分析
韩国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常见的语音偏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声母方面的偏误
1、声母方面的偏误
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声母时,常常受到母语的影响,发出不准确的发音。例 如,韩语中没有唇齿音,导致韩国学生发汉语的唇齿音时出现困难。此外,韩国 学生容易将汉语的舌尖后音误发为舌尖前音。
基本内容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应当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情景教学、任务教学等。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 如制作语音课件、使用在线学习平台等,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汉语语音的 特征。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朗读比赛、话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 氛围中学习语音知识。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偏误研究
、
惯 用 语 的 书 写 形式 有 误
例 1 .快 告 诉 我 吧 , 要 买关 子 了 。 2 不 例 .他 一定 会 拿 这 件 式惯用语“ 丢面子 ’ , 错在学习者没 掌握其离合性 , 不能灵 活地对 事 大 作 文 章 的 。 以上 两 例 属 于惯 用 语 的局 部 汉 字 书 写 有 误 , 其 其进 行内嵌、 扩展或语序移动, 丽是生搬硬套放在句子中 。() 2
离原义、 语义含糊不明确、 语义前后相矛盾、 语义叠加重 复等情 结构 而 出 现 的 失误 。 打 一 张 保 票 ”“ “ 、 热肠 ” 中均 被 随 意增 加 或 ,
况。 3 例 .我 们 几个 男 同学 是 我们 班 的半 边 天 , 活 动 都 是我 们 者减少 了成分, 有 改变了原有 的固定结构, 使语句变得模糊不通 。
妥, 或者 不 符 合 表 达 习惯 , 说 得不 合 时 宜 。 ” l .他 在 学 校 或 例 2
幸好罗丝及时告诉 我, 我才 没有错过这场演 唱会, 真是放 了 的表现很不好 , 她 老师 决定炒鱿鱼。例 1 .我昨天从街上买回一 3
马后炮 。 放马后炮 ’ “ ’ 指事情发生 了才说, 与前半句“ 及时告诉 了 件假丝绸, 我吃后悔药了。以上两例在形式上没有什么毛病 , 每 我 ”的意思前后相矛盾, 令人啼笑 皆非 。() 2 惯用语色彩义理解
原因有二 : 一是受形近字 的干扰 , 如例 1因“ ” 卖 ” 买 和“ 字形 相 语法 结构不 当。惯用语 的结构虽然是相对定型的, 但也有一定 近 。二是受 同音字的干扰 , 如例 2 作 ’n 做 ” ‘ ' “ 的读音相同。 ‘ i
二 、 用语 语 义 理 解 有 误 惯
的灵活性 。 有一些惯用语可以拆开 , 入别 的成分, 插 还有一些惯 用语存在 同义异形 的现象 , 侃大 山” 如“ 又可以说“ 砍大山”“ ,往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案例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案例对外汉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受到越来越多非华裔学习者的关注和学习。
然而,由于中文和其他语言之间存在着差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误。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对外汉语学习中常见的偏误,以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
第一种偏误是词语搭配偏误。
例如,有的学习者在表达“开车”时会误用“做车”,这是因为在其母语中“做”和“开”可能是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导致了对汉语中“开车”这一固定搭配的错误理解。
此时,需要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来逐渐纠正这一偏误。
第二种偏误是语法偏误。
比如,有的学习者在使用“了”这一语法标记时会出现偏误,例如错误地使用“我吃了饭了”来表达“我已经吃饭了”。
这是因为在学习者的母语中可能没有类似的语法结构,导致了对汉语语法的错误掌握。
针对这种偏误,学习者需要系统地学习汉语的语法规则,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语法运用能力。
第三种偏误是语音偏误。
由于汉语和其他语言在语音系统上存在差异,因此学习者在发音时很容易出现偏误。
比如,“sh”和“s”在某些语言中可能没有区分,导致学习者在发音时无法准确区分“十”和“是”。
对于这种偏误,学习者需要通过模仿标准发音、反复练习来逐渐纠正。
第四种偏误是习惯用法偏误。
比如,有的学习者在表达“我很高兴”时可能会误用“我很快乐”,这是因为在其母语中“高兴”和“快乐”可能是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导致了对汉语中的习惯用法的错误掌握。
针对这种偏误,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来逐渐纠正。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学习中的偏误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大量的实践是可以逐渐纠正的。
希望学习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和纠正自己的偏误,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汉语。
汉语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汉语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摘要:惯用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汇,它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使用的频率很高,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能够广泛的使用,还可以用来表达丰富的感情和思想。
同时,汉语惯用语经历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其背后也隐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惯用语以其本身的复杂性,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却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本文通过惯用语使用过程中的偏误类型及其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惯用语;偏误;对外汉语教学一、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类型分析由于惯用语本身比较复杂,难以理解,对于留学生来说要想准确地使用惯用语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关于惯用语的偏误类型,大概有以下几种:(一)语义方面的偏误1. 语义偏离指的是惯用语的意义与所要表达的客观对象不相符或是不完全合拍。
例如:我今天又没做作业 ,老师一定会炒我的鱿鱼。
句中的“炒鱿鱼”本来是指工作中辞退、解雇别人 ,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批评”或是“开除”。
2. 语义不明指的是惯用语在句中表意不明确 ,不知要表达何种意义 ,令人费解。
例如:今天下了课就去看电影 ,可是碰了钉子。
以上例句所要表达的意义不明确 ,看电影碰钉子 ,是没买到电影票呢 ,还是约好的人失约了呢 ? 不得而知。
3. 语义矛盾指的是表义明确 ,但句子中前后矛盾。
例如:幸亏你提醒 ,我才没犯这样的错误 ,你真是放了马后炮。
句中“放马后炮”指事情发生了才说 ,与前半句“你提醒了我”不一致。
4. 褒贬义混淆例如:这么一会儿你就修好了 ,你真有半瓶醋。
以上例句想表达赞美、夸奖之义 ,可是“半瓶醋”含有讽刺、挖苦之义 ,用在此处不合适。
(二) 结构方面的偏误惯用语的结构比较固定 ,虽然一些惯用语可以拆开 ,插入别的成分 ,比如“敲警钟”可以说成“敲响警钟”、“拿手戏”可以说成“拿手好戏”,但是并不是每条惯用语都可以任意增减成分的。
1、误加例如:开了一夜夜车使我很疲惫。
对外汉语教学法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3、形成系统后的偏误(post-systematic errors),出现在学习者知道正确的目标语规 则,但不能总是正确使用(如差错的产生)。
(知而且改)
鲁先生在该文中首次引进“偏误”和“中介语” 两个概念,并给“偏误”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他说“:学习外语的人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从整 体上说,他所使用的形式与所学外语的标准形式之间 总有一定的差距,这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如语 音的、语法的、词汇的、篇章的、语用的。我们把这 种差距叫做‘偏误’。‘偏误’与通常所说的‘错误’ 不同。错误是偶发的、无规律的,例如口误。
visit一词相当于汉语的“访问、参观、看望”等 词,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造出“我回老家参观我爷 爷”这样的句子。显然是把visit仅仅和“访问” 这一语义挂上了钩。
对比分析
再比如与汉语相比,泰语的语法形式具有明显的不同特点:汉语的 修饰语多在中心语之前,泰语的修饰语多在修饰语之后;即:
汉语: 修饰语 + 中心语
对比分析法
人们甚至一度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 的对比研究,可以预测到学习者可能遇到的所 有困难,并推测学习者语言中可能发生负迁移 的部分,从而将这些部分在教学中加以重点突 出,达到避免或减少学习者错误的的目的。
对比分析法
据统计,学生初级阶段的大多数语音错误、半数以 上的语法都来自语际干扰,有些化石化错误也来自 语际干扰。因此,利用对比分析往往能找出学生的 错误根源,并发现学生学习目的语中的难点和重点。 比如:
对比分析法的不足
对比分析法的严重缺陷是它不是以学生为出发点,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偏误及教学启示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偏误及教学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偏误是学习者在学习和认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其主要特点是发音不清晰,而且常常发错音。
一般来说,这是由语言歧义、语法特征以及语音系统的复杂性导致的。
此外,由于中英语音的差异对学习者来说也常常成为语音偏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语音偏误会对学习者的口语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学习者的认知、理解能力和学习热情。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重视并加以有效干预,有效去偏误。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强调对外汉语语音的重要性,注重对学习者语音习得行为的正向引导,采取积极的情感宣泄技巧,以及运用合适的技术来纠正语音发错。
其次,可以把语音偏误的辨析和改正加以实践,并注重引导学习者加深语音知识和语音技能的学习。
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采用语音记录、分析和比对等方式,让学习者实现真正的发音准确,从而使学习者在实践中避免错误的语音,最终达到认知的深度。
总之,为了有效地去偏误,对外汉语教学应在给予学习者正确的指导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习者将正确的语音、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科学定位。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偏误分析及启示
确 判 断 出所 有 的 “ …… 的 ” 句 , 因此 ,对 偏误 类 型 的 确 [] 是 4 杨春 雍. 对外汉语教学中 “ ……的” 句型分析 [】 云南师范大 是 J.
定 和 分 析 也 可 能有 失 偏 颇 。文 章 对 越 南 留学 生 习 得 现 代 汉
学学报 ( 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 0 , ( ). 对 04 5
运用 惯用语偏误的类型 ,分析偏误原 因,并据此提 出对对 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
一
句 ( )中的 “ 1 打小算盘”一般 是用来表示徇私利 己, 不顾大局,与生活上的 “ 精打细算”相差甚远;句 ( )中的 2 “ 打退堂鼓”本表示旧时官员退堂时击鼓为号,现比喻做事
中途 退缩 ,与所 表达 的 客观 事实 — — “ 完成 工作 ”不符 。 2 )语 义 不 明 “ 义 不 明 ”指 的 是 惯 用 语 在 句 中 表 意 不 明确 ,令 人 语
以 上 两 句 所 要 表 达 的 意 义 不 明 确 。 看 电 影 “ 钉 碰
子 ” , 是 没 买 到 电影 票 呢 , 还 是 约 好 的人 失 约 了 呢 , 不 得
而 知 。 “ 警 钟 ” 的 意 思 是 提 醒 别 人 警 惕 ,用 在 这 里 , 到 敲 底 是 提 醒 他人 还 是 警 告 他 人 ,不 明确 。 3 )语 义 矛 盾
附 注:
( 1 9)河 内 ( )在 北方,岘港 ( )在 中方 ,胡志 市 市
明 ( ) 南方 。 市 在 (0 2 )因为 在越 南汉 语还 没普 遍 。
四 、 结语
①本文采用的语料来自 广西民族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师生自 建的 “ 越
南学生 中介语语料库”。 ②语料处理软件为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博士生程 南昌设计制作。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之偏误及解决方式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是词汇教学的一大重点,由于惯用语使用的复杂性,外国汉语学习者在运用惯用语时会产生大量偏误。
本文将搜集的偏误归类后,结合偏误分析理论,探究偏误形成的原因即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教材和教学因素、汉语惯用语的复杂性。
针对性地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偏误的解决方法即语境训练法、建立“惯用语”词典、汉外对比法、结合理据进行教学、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惯用语;偏误;解决方法ABSTRACT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dioms are a major focus of vocabulary teaching.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use of idioms, foreign Chinese learners will generate a large number of errors in the use of idioms. In this paper, we will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errors, which are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negative transfer of target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factors, and the complexity of Chinese idioms. To put forward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used to use the term partial error solving method context training method, to establish a "used language dictionary, Chinese and foreign comparison method, combined with motivation to carry on the teach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design.Key words: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dioms; biased error ; solution目录摘要 (I)关键词 (I)Abstract ............................................................................................................................... I I Key words.. (II)引言 (1)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偏误的类型 (2)(一) 语义偏误 (2)1.惯用语在使用中不能明确地表达其意义 (2)2.惯用语的意义不符合表意的对象 (2)3.惯用语的感情色彩理解有误 (2)(二)语用偏误 (3)1.惯用语使用不符合交际场合 (3)2.惯用语使用不符合汉文化表达习惯 (3)(三)语法偏误 (3)1.成分误加 (4)2.成分遗漏 (4)3.搭配错误 (4)4.语序颠倒 (4)二、对外汉语教学中产生惯用语使用偏误的原因 (4)(一) 母语负迁移 (5)(二) 目的语负迁移 (5)(三) 教学和教材因素 (6)(四) 汉语惯用语的复杂性 (6)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偏误的解决方法 (7)(一) 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 (7)(二) 建立“惯用语词典” (7)(三)语境训练法 (8)(四)汉外对比教学法 (9)(五)结合理据进行教学 (9)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引言惯用语是由至少两个词构成的具有口语色彩的意义词化、结构准词化的三音节及三音节以上的组合,是熟语的一种[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偏误分析及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偏误分析及启示本文针对外国留学生在理解和使用汉语惯用语过程中发生的偏误,重点剖析了语义、语法以及语用三个方面的偏误类型。
进而又从惯用语本身的复杂性,民族文化差异及教材、教学的局限性等方面揭示了偏误发生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出结合语境教学、适当增加结构知识教学、注重文化教学和适当运用对比教学的应对策略。
这对于推进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标签: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惯用语偏误惯用语作为熟语的一部分,在汉语词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不但数量多,源远流长,而且应用广泛,很多外国留学生认为汉语惯用语难学,他们在理解和使用惯用语的过程中,经常会犯错误。
本文试图通过外国留学生运用惯用语偏误的类型,分析偏误原因,并据此提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惯用语偏误类型(一)意义方面的偏误1.理性义偏误1)语义偏离“语义偏离”指的是惯用语的意义与所要表达的客观对象不相符或是不完全合拍。
(1)我想毕业以后赚很多钱,再也不过现在这种打小算盘的生活了。
(2)我们终于把今天的工作做完了,现在可以打退堂鼓了。
句(1)中的“打小算盘”一般是用来表示徇私利己,不顾大局,与生活上的“精打细算”相差甚远;句(2)中的“打退堂鼓”本表示旧时官员退堂时击鼓为号,现比喻做事中途退缩,与所表达的客观事实——“完成工作”不符。
2)语义不明“语义不明”指的是惯用语在句中表意不明确,令人费解。
(3)昨天晚上我吃了晚饭就去电影院看电影,可是碰了钉子。
(4)快走开吧,否则我给你敲警钟。
以上两句所要表达的意义不明确。
看电影“碰钉子”,是没买到电影票呢,还是约好的人失约了呢,不得而知。
“敲警钟”的意思是提醒别人警惕,用在这里,到底是提醒他人还是警告他人,不明确。
3)语义矛盾指的是表义明确,但句子中前后矛盾。
(5)幸亏你提醒,我才没犯这样的错误,你真是放了马后炮。
(6)老王这个人大大咧咧的,总是爱钻牛角尖。
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I
Abstract
Idioms are active in oral expression in the habitual metaphor. It is concise and vivid, popular interesting, humor, implicative, it with simple words to express meanings and Penetration in Chinese daily life communication. As modern Chinese vocabulary it is important and a special category, and bearing the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the emphasis and difficulty in vocabulary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 interested in learning Chinese, at the same time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to cultivate thei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cause of their uniqueness is easily lead to students in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the idioms generate errors. 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through a lot of errors, analysis and discuss the errors of foreign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use of idioms and the causes, So as to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 idiom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aper has five main parts to discusses the idiom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偏误分析及启示本文针对外国留学生在理解和使用汉语惯用语过程中发生的偏误,重点剖析了语义、语法以及语用三个方面的偏误类型。
进而又从惯用语本身的复杂性,民族文化差异及教材、教学的局限性等方面揭示了偏误发生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出结合语境教学、适当增加结构知识教学、注重文化教学和适当运用对比教学的应对策略。
这对于推进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标签: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惯用语偏误惯用语作为熟语的一部分,在汉语词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不但数量多,源远流长,而且应用广泛,很多外国留学生认为汉语惯用语难学,他们在理解和使用惯用语的过程中,经常会犯错误。
本文试图通过外国留学生运用惯用语偏误的类型,分析偏误原因,并据此提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惯用语偏误类型(一)意义方面的偏误1.理性义偏误1)语义偏离“语义偏离”指的是惯用语的意义与所要表达的客观对象不相符或是不完全合拍。
(1)我想毕业以后赚很多钱,再也不过现在这种打小算盘的生活了。
(2)我们终于把今天的工作做完了,现在可以打退堂鼓了。
句(1)中的“打小算盘”一般是用来表示徇私利己,不顾大局,与生活上的“精打细算”相差甚远;句(2)中的“打退堂鼓”本表示旧时官员退堂时击鼓为号,现比喻做事中途退缩,与所表达的客观事实——“完成工作”不符。
2)语义不明“语义不明”指的是惯用语在句中表意不明确,令人费解。
(3)昨天晚上我吃了晚饭就去电影院看电影,可是碰了钉子。
(4)快走开吧,否则我给你敲警钟。
以上两句所要表达的意义不明确。
看电影“碰钉子”,是没买到电影票呢,还是约好的人失约了呢,不得而知。
“敲警钟”的意思是提醒别人警惕,用在这里,到底是提醒他人还是警告他人,不明确。
3)语义矛盾指的是表义明确,但句子中前后矛盾。
(5)幸亏你提醒,我才没犯这样的错误,你真是放了马后炮。
(6)老王这个人大大咧咧的,总是爱钻牛角尖。
句(5)中“放马后炮”指事情发生了才说,与前半句“幸亏你提醒”不一致;句(6)中“大大咧咧”与“爱钻牛角尖”矛盾。
2.色彩义偏误1)褒贬义混淆(7)一年不见,你进步多了,说的比唱的好听。
(8)这么一会儿你就修好了,你真有半瓶醋。
以上两句都想表达“赞美、夸奖”之义,可是“说的比唱的好听”和“半瓶醋”都含有“讽刺、挖苦”之义,用在此处不合适。
2)语体色彩不明(9)张经理,您这么爽快就和我们签了合同,真是直肠子,谢谢您的合作!“直肠子”表示人的爽快耿直或者快言快语,但带有很强的口语色彩,在亲密熟识的朋友之间用可能会比较适合,如果在商业谈判中用于对对方的称赞或恭维,恐怕就会适得其反了。
(二)语法方面的偏误1.结构不当1)加字或减字(10)你平时的成绩那么好,这次考试肯定没问题,我敢打一张保票。
(11)他是个热肠,谁有困难都会帮一把。
例(10)中的“打保票”被误加了两个字,例(11)中的“热心肠”被减了一个字。
我们通过观察可以知道,有些惯用语不能任意增减字符。
2)语序颠倒(12)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可是别尾巴翘。
(13)他脑子挺活的,经常嘴皮子耍。
以上两句都存在语序颠倒错误。
3)用错“活用”(14)我工作没做好,穿老板的小鞋。
“穿小鞋”的常用格式是“某人给某人穿小鞋”或“某人给某人小鞋穿”,主要通过介词引入动作涉及的对象。
留学生把所学的在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相关成分的格式过度泛化,造成了偏误的出现。
4)生搬硬套(15)我丢面子老师。
留学生没有掌握动宾式惯用语“丢面子”的离合性,只生硬地放在句子中。
2.搭配不当(16)他那脾气你不知道,我不止一次喝过闭门羹。
(17)他刚当上班长,就喜欢围着老师刮耳边风,说其他人坏话。
很多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惯用语时,注意力只集中在某条惯用语上,忽略了惯用语和其他词语的搭配。
上例中,学生想当然地认为“羹”应该和“喝”搭配,看到“风”就想到了“刮风”,而不知道“吹”可以表示“有意透露信息使人知道”的含义。
(三)语用方面的偏误有的时候,学生如果只了解了惯用语的含义和结构,但不清楚惯用语适用的对象和经常出现的语境,就会出现语用方面的偏误。
(18)我们几个男同学是我们班的半边天,有活动都是我们来组织。
(19)他在学校的表现很不好,老师决定炒鱿鱼。
例(18)中,学生想表达“作用大”这层意思,但“半边天”特指妇女作用大,不能用在男人身上;例(19)“炒鱿鱼”指辞退,解雇别人,但一般只用于工作语境中,不对学生使用。
二、惯用语偏误原因浅析(一)惯用语本身的复杂性1.在意义上,惯用语具有表里双层性惯用语的含义具有表里双层性,但其整体含义并不是组成成分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强调表层义向深层义的转化。
如“你们两个去看电影吧,我才不想当电灯泡呢”,这个句子中的“电灯泡”就是个惯用语。
从字面上理解“电灯泡”就是照明用具,但是作为惯用语,“电灯泡”在这个句子中是用来比喻不合时宜的第三者,通常是别人约会时请来作陪的人。
以上这个例子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原本字面上的语义衍生出一种新的引申义。
意义上的双层性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是没有理解上的困难的,但对于留学生而言,是一道不小的障碍。
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汉语惯用语在语言的表达上显得更为生动形象,但也使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不能通过已知的字面意义正确地推测惯用语的深层含义。
2.在感情色彩上,惯用语具有多样性汉语惯用语大多数带有感情色彩,其中很多都是贬义的,如“耳边风”“喝西北风”“吹牛”“空头支票”“红眼病”“乌鸦嘴”等。
但也有一些是中性的,如“倒插门”“单干户”“打开话匣子”等。
还有少数是褒义的,如“传家宝”“开门红”“爬坡”“打抱不平”等。
惯用语主要来源于群众口头语言,口语性强,其交际语境一般都是非正式场合。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惯用语或来源于历史文献,或来源于典故传说,或来源于文艺作品。
它们浓缩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中。
惯用语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的多样性,使得学生常常拿捏不准,造成偏误。
3.在结构方面,惯用语是灵活性与固定性的统一1)惯用语的结构具有灵活性。
惯用语的灵活性主要是指惯用语在使用时可以发生结构或构成成分上的“变异”。
这种“变异”主要表现在以动宾关系为组合方式的惯用语上。
第一,惯用语中间可以插入成分。
如“哥哥为他背了二十年的黑锅”中的“背黑锅”,“他一来就摆出理论家的架子”中的“摆架子”。
第二,惯用语的语序可以改变。
如“夜车不要开得太晚”中的“开夜车”。
第三,惯用语中有的动词可以更换。
如”拖后腿”中的“拖”可以换成“拉”,“泼冷水”中的“冷”可以换成“凉”。
留学生若不知道某惯用语应该“活用”或者虽知道但不能灵活地变换使用,就容易在使用过程中出错。
2)惯用语的结构具有固定性。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惯用语都可以拆开、改换成分或变动语序。
因为惯用语构成成员的结构、数量都是相对稳定的,留学生若把惯用语当作一般词组加以使用,随意改变惯用语的结构,就容易出现偏误。
其次,有些惯用语的结构虽然可以变化,但并不是任意的,必须遵守一定的格式或规则,不能破坏它本身的结构关系。
如“打交道”这个惯用语,如果要“活用”,一般说“打过交道”或“打过几回交道”等,不能说成“打交道过”或“打交道过几回”。
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把握惯用语相对复杂的结构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二)文化乃深层次原因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从而影响惯用语的学习。
1.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特有的事物,也会用自己相应的语言来表达很多汉语惯用语都涉及汉民族特有的事物,留学生往往因为对这些事物没有充分了解而造成了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偏误。
例如,“老油条”这个惯用语,学生如果不了解“油条”要在油锅里经过煎炸翻滚,自然也不能体会到其字面意义背后的比喻义,即比喻处事经验多而油滑的人。
2.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选择使用不同的喻体,或者虽选择同样的喻体,但表达的内涵和外延不同如汉语惯用语“吹牛皮”,在英语中用“talk horse”,这和汉民族古代为农耕文化而西方主要为游牧文化有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幸福、喜庆、吉祥、兴旺”,用“红”作语素的词一般都含有“兴旺、发达、顺利、圆满、受欢迎”等意义。
如惯用语中的“开门红”(比喻一年开始或一项工作开始时,取得了显著成绩),“满堂红”(形容全面胜利或处处兴旺)等。
在英语中,“red”不具有汉语“红”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如“red flag”通常用法中并不是指革命的红旗,而是指需要提高警惕,预防发生事故;“in the red”指(预算或账目中的)赤字。
这类差异很容易引起母语文化负迁移,产生惯用语理解的偏误。
3.不同民族对于所表达的内容持不同的态度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惯用语大都含有贬义:哈巴狗(比喻驯服的奴才),狗腿子(比喻有权势的人的帮凶),狗扯皮(比喻相互之间无原则的争吵),丧家狗(比喻失去依靠无家可归的“小人”)。
西方人通常将狗作为宠物来养,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西方人对于食用狗肉非常反感。
“dog”在英语中有时含有贬义,但总的来说,中性或褒义居多,如“You are 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He worked like a dog”(他工作很卖力)、“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留学生,往往不能将汉语惯用语的表层语义与深层文化语义联系起来,难以认同汉语惯用语的文化语义。
(三)教材、教学的局限性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这也是影响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的重要因素。
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零散、不系统。
长期以来,大家对惯用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惯用语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
由于惯用语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时代性强,更新快,来源广泛,形式多样,在教学和研究方面都不适合系统总结。
在课堂教学中涉及惯用语时,教师往往用通俗的语言替代,消解了惯用语的重要性及独特作用。
2.惯用语在词汇表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国家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制定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只收录了12个惯用语,它们是“出难题、出洋相、打招呼、闹笑话、伤脑筋、有两下子、走后门、走弯路”(丙级词),“爱面子、半边天、大锅饭、铁饭碗”(丁级词)。
其中“铁饭碗”“大锅饭”等惯用语逐渐淡出生活。
笔者翻阅了“对外汉语短期强化系列教材”“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对外汉语长期进修教材”等一系列对外汉语教科书,发现在初级教程中,几乎没有出现惯用语,在中高级教程中,虽出现惯用语,但所占比例非常小,并且很多惯用语并非在词汇表中正式出现。
原因在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大纲和汉语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比较重视书面语教学,收录了常用的书面语词汇,忽视了对口语词汇的收录和教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