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诊科十二个中医急症诊疗常规
![急诊科十二个中医急症诊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be16f3329b89680202d82561.png)
急诊科十二个中医急症诊疗常规时间:2011年7月19日来源:作者:点击:次共有()评论,查看所有评论一、中医中风病诊疗常规【定义】中风又名卒中。
因本病起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
本病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症的一种疾病。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重症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
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2、病机特点:中风之发生,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
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夹痰夹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证候。
【诊断分析步骤】1、是卒中还是其他疾病:重视发病形式、发病时间,同时注意排除脑外伤、中毒、癫痫后状态、脑栓塞、高血压脑病、低血糖昏迷、高血糖昏迷、脑部炎症以及躯体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脑部病变。
2、是哪一类型的卒中: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卒中,根据起病方式、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除非有其他原因不能检查或患者条件不允许搬动,所有疑为卒中的患者都应尽快进行头部影像学(CT/MRI)检查,观察有无脑梗死、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3、缺血性卒中者是否有溶栓治疗指征: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之前必须进行相应的影像学(CT/MRI)检查。
溶栓治疗对血压的要求是既往有高血压的患者维持血压在160-180/100-105mmHg水平;既往无高血压的患者,血压维持在160-180/90-100mmHg;当血压高于200/105mmHg时,可以考虑谨慎降压治疗。
房山区中医医院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2011版)
![房山区中医医院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2011版)](https://img.taocdn.com/s3/m/0f7c781414791711cc791775.png)
房山区中医医院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2011版)目录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02)中风(脑血管意外)诊疗方案 (03)胸痹心痛(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诊疗方案 (06)附录:诊疗方案所涉及中药方剂 (09)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O01. 1-94)。
(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与判断标准》(1)病毒感染,秋冬春季多见:(2)起病较急,局部症状有喷嚏、鼻塞、流涕、咽部痒、灼热感或咽痛、声音嘶哑或咳嗽,一般全身症状较轻。
(3)检查可见鼻黏膜充血、水肿,有较多的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二)证候诊断(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4)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扶湿、挟滞等兼证。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口服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剂: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甘草、薄荷(后下)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剂:银翘散加减。
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3.暑湿袭表:解暑祛湿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加减。
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调和营卫方剂:参苏饮加减人参、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壳、干葛、紫苏、前胡、木香、桔梗、生姜、大枣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化痰止咳。
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35698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d0.png)
中医诊疗方案第1篇中医诊疗方案一、方案背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医学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及相关法规,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中医诊疗方案。
二、方案目标1. 明确患者病因、病机、病证,制定针对性的中医治疗方案。
2. 通过中医药治疗,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 提升患者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推广中医药文化。
三、诊疗流程1. 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等,全面了解患者病情。
2. 望诊: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以判断病情。
3. 闻诊:听患者声音、呼吸、咳嗽等,了解病情。
4. 切诊:通过脉诊、按诊等手法,了解患者脉象、体质等情况。
5. 辅助检查:根据需要,安排患者进行必要的现代医学检查,以辅助诊断。
6. 诊断:综合问诊、望诊、闻诊、切诊及辅助检查结果,明确患者病因、病机、病证。
7. 治疗方案制定:根据诊断结果,制定个性化的中医治疗方案。
四、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开具中药处方,采用汤剂、丸剂、散剂等形式进行治疗。
2. 针灸治疗: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以调整气血、平衡阴阳。
3. 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4. 拔罐、刮痧: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采用拔罐、刮痧等方法,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5. 食疗: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调理,增强体质。
6. 情志调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7. 运动疗法: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提高免疫力。
五、治疗效果评估1.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
2. 依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评估治疗效果。
3. 根据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六、风险控制1. 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及相关法规,确保诊疗活动合法合规。
【精品】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
![【精品】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https://img.taocdn.com/s3/m/75f01a6965ce050877321362.png)
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中医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血脱(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急乳蛾病(急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明确的感冒或有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咳痰,或咽干、咽痒。
(3)肺部可无阳性体征或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
(4)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属于急性咳嗽(病程<3周)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1)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鼻部相关症状,如流涕、打喷嚏、鼻塞和鼻后滴流感,咽喉刺激感或不适,伴或不伴发热。
(2)急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呈自限性,全身症状可在数天内消失,但咳嗽、咳痰一般持续2~3周。
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
血常规检查:一般正常,病毒感染者,血中淋巴细胞可增加。
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咳嗽、咳痰连续2年以上,每年累积或持续至少3个月,并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如肺结核、尘肺、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时,可作出诊断。
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但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胸部X线片、呼吸功能等),亦可作出诊断。
急性发作期: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二)证候诊断1.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实施方案
![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b72c07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ce.png)
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实施方案中医急诊急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实践,以及现代医学技术手段,对各种急性病症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急诊急救能力的提高,对于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水平,提高中医医生的急救技能,提高中医医院的急诊急救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制定和实施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实施方案,对于推动中医急诊急救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中医急诊急救技能培训。
中医急诊急救技能培训是提高中医急诊急救能力的关键。
中医医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急诊急救技能。
因此,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中医医生的急诊急救技能培训,包括对各种急性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培训,以及对急救设备的使用培训等。
同时,中医医生也应当注重自身的学习和提高,不断提高自己的急诊急救技能。
二、建立健全中医急诊急救体系。
中医急诊急救体系是中医急诊急救工作的重要保障。
中医医院应当建立健全中医急诊急救体系,包括建立急诊急救科室,配备急救设备,建立急救队伍等。
同时,中医医院还应当建立急救协作机制,与其他医疗机构、急救中心等建立合作关系,形成急救联动,提高急救效率。
三、加强中医急诊急救科研。
中医急诊急救科研是提高中医急诊急救能力的重要途径。
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中医急诊急救科研的支持,鼓励中医医生开展中医急诊急救临床研究,总结中医急诊急救经验,提高中医急诊急救技术水平。
同时,中医医院还应当加强对中医急诊急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中医急诊急救服务质量。
四、加强中医急诊急救宣传教育。
中医急诊急救宣传教育是提高中医急诊急救能力的重要手段。
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中医急诊急救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中医急诊急救的认识和了解,增强社会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
同时,中医医院还应当加强对中医急诊急救技术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中医急诊急救技术的认可和信任,增强社会公众对中医急诊急救服务的需求和支持。
总之,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中医急诊急救能力,推动中医急诊急救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3批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3批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558b5a360cba1aa811dab1.png)
(合订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二○一二年总目录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5)心血管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3)神志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87)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05)针灸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65)内分泌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73)肾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81)外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89)风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13)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37)肿瘤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65)血液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81)眼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93)肝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33)推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45)肛肠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59)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67)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09)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25)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3)康复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61)老年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23)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3)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9)麻木(多发性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16)脑髓震荡(脑震荡)中医诊疗方案 (21)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 岁以上。
具备2 个主症以上,或 1 个主症、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饶明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
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实施方案
![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5dbccb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da.png)
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实施方案中医急诊急救能力是指中医医务人员在急诊急救工作中,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运用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及时、准确地对急诊急救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中医急诊急救工作是中医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
为了提高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制定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实施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一、急诊急救能力的要求。
1. 具备快速判断病情的能力。
中医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快速判断患者病情的能力,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情、声音、呼吸、脉象等,以及对患者的主诉和病史进行分析,快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
2. 熟练掌握中医急诊急救技术和方法。
中医医务人员应当熟练掌握中医急诊急救技术和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能够在急诊急救中灵活运用,提高治疗效果。
3. 具备处理急诊急救常见病症和常见意外伤害的能力。
中医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处理急性心梗、中风、哮喘、过敏性休克等急诊急救常见病症,以及外伤、烧伤、中毒等常见意外伤害的能力。
4. 具备急救抢救的能力。
中医医务人员应当具备急救抢救的能力,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处理休克等急救抢救技能,能够在急救现场迅速、有效地进行抢救工作。
二、提高中医急诊急救能力的措施。
1. 加强中医急诊急救技术培训。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中医急诊急救技术培训,定期组织中医医务人员进行急诊急救技术和方法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急诊急救能力。
2. 建立中医急诊急救规范化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中医急诊急救规范化管理制度,明确中医急诊急救工作的流程和要求,规范中医急诊急救工作的各个环节,提高中医急诊急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 加强中医急诊急救设备的配置。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中医急诊急救设备的配置,确保中医急诊急救设备齐全、完好,提高中医急诊急救工作的条件保障。
4. 加强中医急诊急救队伍建设。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中医急诊急救队伍建设,完善中医急诊急救人员的队伍结构,提高中医急诊急救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中医科急诊应急预案
![中医科急诊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fbe34a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10.png)
中医科急诊应急预案一、背景介绍中医科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拥有独特的诊疗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日常医疗实践中,中医科往往面临急诊抢救的挑战,因此制定一套中医科急诊应急预案,对于提高中医急诊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应急预案概述中医科急诊应急预案是一套针对中医科急诊抢救的操作指南和流程安排,旨在提供标准、规范的工作流程,确保急诊抢救工作的高效进行。
三、应急预案内容1. 急诊危重病人的接诊流程中医科急诊应急预案的第一步是对急诊危重病人的接诊流程的明确规范。
包括对病人的快速初步评估,确定危急情况和处理优先级,以及进行相关急救措施等。
2. 急诊病史采集与诊断在急诊环境下,对病人的病史采集和诊断需要迅速、准确。
中医科急诊应急预案中应明确记录必要的病史信息,如发病时间、症状表现、体格检查结果等,以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3. 急诊抢救中医特色治疗流程中医科急诊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是针对急诊危重病人的中医特色治疗流程。
该流程应包括危重病人的中医四诊、用药原则、针灸治疗、中药处方等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急诊抢救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 急诊交流与协调机制在急诊抢救中,中医科与其他科室和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协调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科急诊应急预案中应明确相应的交流渠道和协调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抢救工作的有序进行。
5. 应急设备和用品准备中医科急诊应急预案中还需要明确相关的应急设备和用品准备。
包括急诊抢救用的中药、针灸设备、外伤敷料等,以及急救药箱、监护设备等。
四、应急预案实施与评估制定中医科急诊应急预案后,还需要进行实施和评估。
通过人员培训和模拟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对应急预案的适应能力和执行水平。
同时,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和修订,以不断提高急诊抢救工作的效果。
五、结语中医科急诊应急预案的制定对于提高中医科急诊抢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明确的操作指南和流程安排,能够提高急诊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效率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抢救效果。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f8823be5c5da50e2534d7fca.png)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立与管理指南一、总那么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急诊科标准化建立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急诊科建立与管理经历根底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急诊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立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立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急诊科应在重症根本诊疗技术根底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重症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急诊科的指导和监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急诊科的标准化建立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开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平安。
硬件设施和根本技术建立按照卫生部公布的?急诊科建立与管理指南〔试行〕?二、根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急诊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本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急诊科应24小时开设综合重症监护室,有条件的可以开设危重病过渡病房。
第八条急诊科应按照卫生部公布的?急诊科建立与管理指南?相关要求进展布局设置。
二级医院及三级医院有条件的应设置中医综合处置室及相关设备,保证24小时提供中药饮片剂,有条件的可以设置紧急煎药室。
第九条急诊科应在卫生部公布的?急诊科建立与管理指南?根底上,根据当地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急诊科设施设备配置,应在卫生部公布的?急诊科建立与管理指南?根底上,到达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见附件1〕要求。
设置煎药室、中医综合处置室的,应配备煎药设备、拔罐、刮疹板、针灸等。
另外,药房应储藏足够数量用于急救、危重病抢救治疗的中药注射液。
第十一条急诊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平安。
急诊科1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急诊科1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7bce3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0.png)
急诊科石淋病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诊断标准:疾病名称(TCD、ICD-10码)中医:石淋病(BNS030);西医:尿石病(N20-N23)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疗效标准》(ZY/T001.1-94)。
(1)发作时腰腹疼痛,可痛及前阴,面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
可伴有发热恶寒,小便涩痛频急,或有排尿中断。
(2)肉眼可见血尿,或小便有砂石排出。
(3)尿常规检查有红细胞。
(4)做肾系B超检查,或X线腹部平片CT扫描、肾盂造影等可明确结石部位。
必要时作膀胱镜逆行造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尿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试行)》(《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8年04期作者:张亚强; 岳惠卿; 王树声)(1)疼痛和血尿肾盂内大结石及肾盏结石可无明显症状。
巨大结石或继发梗阻、肾积水可有腰部钝痛、胀痛。
较小结石如在肾盂内活动,或嵌于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或刺激输尿管壁引起强烈蠕动或痉挛,可出现绞痛和血尿。
(2)肾区叩击痛及压痛在绞痛发作时病侧脊肋角可有压痛和叩击痛。
肾绞痛发作静止期,体检可无阳性体征或肾区有轻度叩击痛。
(3)并发感染可有尿频、尿痛、脓尿等症状;继发急性肾盂肾炎或肾积脓时,可有发热、畏寒、寒战等全身症状。
(4)无尿常由双侧输尿管结石造成完全性梗阻性肾积水,或一侧输尿管结石梗阻,对侧肾缺如或无功能所致,膀胱呈空虚状态,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5)尿常规大多数患者可见到红细胞,伴感染时可见到脓细胞。
(6)尿菌培养伴感染时应作尿细菌培养。
(7)24 h尿定量分析测定钙、磷、尿酸、草酸等含量有助于结石成因的分析。
(8)血液检测血清钙、磷、尿酸、尿素氮、肌酐等,必要时测定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
(9)泌尿系X线平片(Kidney ureter bladder,KUB) 90%以上的患者X线平片上显示结石阴影,纯尿酸结石不显影。
(10)静脉尿路造影(Intravenous urography,IVU) 了解结石位置、肾盏肾盂形态、有无肾积水及对侧肾功能状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重要依据。
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2011版)
![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2011版)](https://img.taocdn.com/s3/m/a23c667e168884868762d628.png)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011版)》1.脑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眩晕、肝豆状核变性、头痛(偏头痛)假性延髓麻痹2.急诊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3.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4.精神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不寐(失眠)诊疗方案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5.肺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6.骨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骨蚀(股骨头坏死)诊疗方案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锁骨骨折诊疗方案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踇外翻诊疗方案7.针灸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8.内分泌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门诊)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住院)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诊疗方案9.肾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诊疗方案肾风(IgA 肾病)诊疗方案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中期诊疗方案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晚期诊疗方案10.外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方案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诊疗方案脱疽(糖尿病性足病-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未溃期诊疗方案蝮蛇咬伤诊疗方案臁疮咬伤诊疗方案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烧伤诊疗方案11.风湿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骨痹(骨关节病)诊疗方案痛风诊疗方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燥痹(干燥综合征)诊疗方案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方案12.皮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湿疮(湿疹)诊疗方案13.肿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肺癌诊疗方案14.血液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诊疗方案慢性髓劳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方案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方案紫癜风(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15.眼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白涩症(干眼病)诊疗方案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诊疗方案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疗方案青盲(视神经萎缩)诊疗方案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疗方案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诊疗方案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方案16.肝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诊疗方案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积聚(肝硬化)诊疗方案急性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17.传染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手足口病(普通型)诊疗方案流行性出血热(轻型)诊疗方案18.肛肠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脱肛病(直肠脱垂)诊疗方案痔(混合痔)诊疗方案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19.脾胃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案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方案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案20.儿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21.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耳鸣诊疗方案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慢喉瘖(慢性喉炎)诊疗方案22.妇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盆腔炎诊疗方案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中医临床路径实用指南》▲为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临床疗效,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制和发布了首批22 个专业95 个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并于2011 年2 月启动和实施试点工作。
中医院急诊诊疗规范 急性心肌梗死 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心力衰竭 昏迷 胸痛 急性腹痛 发热
![中医院急诊诊疗规范 急性心肌梗死 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心力衰竭 昏迷 胸痛 急性腹痛 发热](https://img.taocdn.com/s3/m/6ce32937b90d6c85ec3ac6fc.png)
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一、急性心肌梗死概述本病属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
其指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而引起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坏死,临床主要表现为胸痛,同时伴有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记物的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
诊断1、症状: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最主要的症状。
典型的疼痛表现为胸骨后持久而剧烈的压榨性疼痛,不典型的疼痛可表现为上腹部、咽喉下颌部或牙痛,疼痛发作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的胃肠道症状。
少数病人可不出现疼痛而以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或休克为首发症状。
2、心电图:最初表现为以正相波为主的导联上的ST段斜向上抬高和以负相波为主的导联上的T波高耸,随后演变为病理性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和T波倒臵。
另有部分病人表现为普遍导联的ST段压低和T波的深倒。
3、心肌损伤标志物:①心肌肌钙蛋白:发病后2~4小时开始升高,可持续1~2周。
②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心肌同工酶(CK-MB):两者意义相同,均在发病后4~6小时开始升高,18~24小时达高峰,持续2~3日。
③肌红蛋白:发病后2~4小时即可升高,多数24小时即可恢复正常。
对于12导联心电图上ST段抬高且有心急梗死症状的患者,应尽早开始再灌注治疗,而不应等待生化标志物测定。
典型的胸痛症状、心电图的动态演变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阳性,三项中符合两项即可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处理1、常规处理①绝对卧床。
②吸氧。
③床边心电监护。
④硝酸甘油10mg加入5%GS250ml按30ml/h静脉滴注。
⑤镇痛:硫酸吗啡10mg加注射用水9ml,先予2~4ml静脉推注,必要时间隔5~15分钟可重复2~8ml。
⑥阿司匹林300mg嚼碎服用。
⑦倍他乐克2、溶栓①适应症:A.在无禁忌症时,对于症状开始出现的12小时内和至少两个相邻胸前或肢体导联的ST段抬高0.1mV以上,或新出现(或推测为新出现)的LBBB的患者,应给予溶栓治疗。
中医院二甲评审-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眩晕
![中医院二甲评审-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眩晕](https://img.taocdn.com/s3/m/1de057ecfe4733687f21aaa6.png)
眩晕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眩晕西医病名:眩晕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二)证候诊断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13急诊科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13急诊科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3cb6aea97e21af45b207a8b6.png)
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 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呕血/便血》(中华中医药学会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年)。
(1)呕血:呕吐液呈咖啡色或暗红色,吐血量多者可呈鲜红色,多夹有食物残渣,混有胃液;初起常有恶心,胃部不适或疼痛,脘腹有压痛,肠鸣音活跃;出血量多者可见头晕心慌,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甚或晕厥,以及心率增快,血压下降。
(2)便血:血液随大便而下,或血与粪便夹杂,或下纯血;出血部位偏下消化道者,多见便下鲜血;出血部位偏上消化道者,血色污浊而暗,或色黑呈柏油状;可伴有畏寒、头晕、心慌、气短及腹痛等症;出血量过多,可有昏厥、肢冷汗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腹部按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年,南昌)》(《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主编,中华内科杂志,2015年)。
(1)症状及体征:患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症状,可伴有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
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
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此类患者不应漏诊。
(2)内镜检查:无内镜检查禁忌症,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在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ANVUGIB)诊断可确立。
(3)应避免下列情况误诊为ANVUGIB: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人食管,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引起粪便发黑。
对可疑患者可行胃液、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
(二)证候诊断1.胃热炽盛,络破血溢证: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伴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脾不统血,血溢脉外证:吐血或黑便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伴食少,体倦,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急诊科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管理资料]
![急诊科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管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9dd4431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c6.png)
急诊科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千百年来在治疗内科学急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建了系统的理论。
上溯春秋战国以远下迄明清代有发展。
随着我国西医学七十年代以来的迅猛发展,中医药学的固步自封,逐步形成西医治急性病,中医治慢性病的局面。
本科成立于2004年5月,成立至今,处理大量门急诊患者,本科急诊处理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一)与西医紧密结合,大胆吸取其研究成果以补己之短,提高中医急诊治疗水平。
(二)强调突出中医特色,使中医急症治疗发挥应用水平。
(三)强调综合疗法,使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手段得以广泛应用。
本科室制定了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胁痛(胆石症、胆囊炎);淋症(泌尿系结石)三个高发常见病种中医治疗方案。
一.感冒(一)概述: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称之感冒。
其发生的常见病因及病机:1。
外感风邪疫毒,外感邪气或疫毒,从皮毛或口鼻侵犯人体,使肺卫失和而发病;2。
正气虚弱,肺卫功能失常。
若生活起居不慎,寒暧不调或过度疲劳,皆使肌腠不密,肺卫调节功能失常,卫外不固,遇外邪侵袭易发病。
(二)辨证论治:感冒之病位在肺卫,而主要在卫表。
其性轻扬,即“伤风者,上先受之”,肺为五脏之华盖,居胸中,属上焦,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职司卫外,且为娇脏,不耐邪扰。
外邪侵袭,肺卫首当其冲,卫阳被遏,营卫失和,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肺失宣肃则鼻寒、流涕、咳嗽、咽痛。
至于临床辨证,当分外感、兼挟及内伤:如风寒、风热、暑湿属外感;气虚、阴虚属体虚感冒。
治疗原则:感冒,邪在肺卫。
一般感冒多实证,治疗以解表达邪为原则。
风寒治以辛温解表;风热治疗以辛凉;暑湿合感当清暑祛湿;挟湿化燥者,当随证加减;病有入里之趋势或兼里证者,应表里双解;时行感冒多属风热重证,除辛凉解表之外,还当佐以清热解毒之品;虚人感冒,应识气、血、阴、阳虚之别,即益气解表,养血解表,滋阴解表,温阳解表,扶正祛邪兼顾。
应急预案中医诊疗方案
![应急预案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853f8b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e.png)
一、预案概述为保障中医诊疗过程中患者的安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中医诊疗活动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中医诊疗方案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诊所内所有中医诊疗活动,包括但不限于针灸、推拿、拔罐、刮痧、中药等。
三、组织机构1. 成立中医诊疗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预案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2. 领导小组下设以下工作小组:(1)医疗救治小组:负责处理中医诊疗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提供紧急医疗救治。
(2)物资保障小组:负责确保应急物资的储备和供应。
(3)信息沟通小组:负责收集、整理和上报突发事件信息。
四、应急预案1. 人员培训(1)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中医诊疗技能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
(2)定期组织应急演练,确保医务人员熟悉应急预案的操作流程。
2. 物资储备(1)储备充足的急救药品、医疗器械和消毒用品。
(2)确保应急物资的及时补充和更新。
3. 应急处置(1)突发事件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医疗救治小组进行救治。
(2)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确定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3)对危及生命安全的患者,立即进行抢救,并迅速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
4. 信息报告(1)发生突发事件后,立即向领导小组报告,并按相关规定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通报病情和救治情况。
5. 应急撤离(1)在发生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时,组织患者和医务人员迅速撤离现场。
(2)确保撤离过程中的安全,避免拥挤和踩踏事故。
五、预案实施与监督1. 本预案由中医诊疗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2. 定期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其适应实际情况。
3. 对违反本预案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六、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由中医诊疗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3. 本预案如有未尽事宜,由领导小组另行制定补充规定。
13急诊科血脱中医诊疗方案
![13急诊科血脱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8106e9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3.png)
13急诊科血脱中医诊疗方案血脱是指由于毛细血管壁的破裂或破坏,导致血液从血管内溢出的现象。
在急诊科,血脱是一种常见的急症,需要紧急处理和治疗。
中医药在应对血脱时有一定的独特优势和丰富经验,以下是中医急诊科血脱的诊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1.优先控制出血,制止血液流失,维持生命。
2.根据病情分层次进行治疗。
3.综合中西医方法,个体化治疗,针对病因施治。
二、常见病因及诊断1.创伤性出血:外伤、手术、损伤等。
2.血管病变引起的出血:动脉瘤破裂、动脉血管炎等。
3.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等。
4.中毒性或药物性出血:药物过量、自发性溶血等。
5.代谢性或系统性疾病引起的出血:肝硬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等。
三、急救处理1.快速获取病史,了解出血部位和性质。
2.将患者平卧,头偏侧,维持呼吸道通畅。
3.快速止血:压迫止血点、提高患肢,并使用冷敷减轻局部血管扩张。
4.输液支持:静脉输注液体,改善循环状态。
5.给予血液凝固功能药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给予止血药物,如止血贴、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6.配合西医治疗:如手术、血管介入等。
四、中医辨证施治1.血热出血:症状有鲜红色、热、痛、流动性,可配方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如连翘、龙胆草、百部等。
2.湿热出血:症状有鲜红色、黏稠、痛、湿热痰饮等,可配方清热解湿、化痰止血的药物如黄连、藿香等。
3.血虚出血:症状有色淡、出血不止、久不收口等,可配方益气养血、补肾止血的药物如熟地、黄精等。
4.血瘀出血:症状有出血不止、色紫红、瘀块明显等,可配方活血化瘀、止血安神的药物如桃木香、三七等。
5.脾阳虚血瘀:症状有出血不止、色暗、重块、乏力等,可配方温阳固脱、补脾止血的药物如桂枝、当归等。
五、中医治疗技术1.中药内服:根据患者病情和辨证施治,选用经典方剂或个体化处方,并酌情调整剂量。
2.中药外敷:根据出血部位,可使用药物敷贴、药物涂敷等方法,帮助止血和消肿。
3.经络注射:在穴位上注射中药合剂,直接作用于病灶,加强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明确的感冒或有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咳痰,或咽干、咽痒。
(3)肺部可无阳性体征或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
(4)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属于急性咳嗽(病程<3周)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1)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鼻部相关症状,如流涕、打喷嚏、鼻塞和鼻后滴流感,咽喉刺激感或不适,伴或不伴发热。
(2)急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呈自限性,全身症状可在数天内消失,但咳嗽、咳痰一般持续2~3周。
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
血常规检查:一般正常,病毒感染者,血中淋巴细胞可增加。
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咳嗽、咳痰连续2年以上,每年累积或持续至少3个月,并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如肺结核、尘肺、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时,可作出诊断。
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但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胸部X线片、呼吸功能等),亦可作出诊断。
急性发作期: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二)证候诊断1.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4.痰热郁肺证:咳嗽、气粗息促,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挟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口干而黏,欲饮水,鼻塞流浊涕,咽痛声哑,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寒袭肺证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①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炙麻黄、杏仁、桔梗、白前、紫苑、款冬、陈皮、炙百部、金沸草、甘草等。
②肺宁止咳方加减。
麻黄、杏仁、桔梗、款冬花、瓜蒌皮、前胡、枇杷叶、甘草等。
中成药:止喘灵口服液、冬苑止咳颗粒等。
2.风热犯肺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①桑菊饮加减。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贝母、枇杷叶等。
②清肺消炎饮加减。
麻黄、石膏、黄芩、黄连、鱼腥草、银花、连翘、大青叶、甘草等。
③清热解毒片方加减。
金银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黄芩、甘草等。
中成药:急支糖浆、清宣止咳颗粒等。
3.风燥伤肺证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推荐方药:①桑杏汤加减。
桑叶、薄荷、豆豉、杏仁、前胡、牛蒡子、南沙参、大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等。
②杏苏散加减。
苏叶、杏仁、前胡、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等。
③清燥救肺汤加减。
桑叶、石膏、阿胶、麦冬、胡麻仁、杏仁、枇杷叶、半夏、北沙参等。
中成药:强力枇杷露、润肺止咳合剂等。
4.痰热郁肺证: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推荐方药:①清金化痰汤加减。
桑白皮、黄芩、栀子、瓜蒌皮、浙贝母、橘红、前胡、黛蛤散、桔梗、甘草等。
②复方薤白汤加减。
薤白、姜半夏、全栝蒌、黄连等。
③黛芩化痰汤加减。
黄芩、青黛、海浮石、连翘、川贝、射干、天门冬、青果、橘红、香附、姜汁、风化硝、天花粉等。
④千金苇茎汤加味。
苇茎、薏苡仁、冬瓜仁、桃仁、黄芩、桑叶、前胡、射干、桑白皮、浙贝、桔梗、甘草等。
⑤痰热咳嗽方加减。
黄芩、胆星、青黛、海蛤壳、鱼腥草、山栀、骨碎补、厚朴、杏仁等。
中成药:金振口服液、复方鲜竹沥口服液等。
(二)静脉滴注、肌肉注射中成药注射剂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
(三)针灸治疗主穴:肺俞、中府、列缺、太渊。
风寒袭肺证,加风门、合谷;风热犯肺证,加大椎、曲池、尺泽;燥邪伤肺证,加太溪、照海;痰湿蕴肺证,加足三里、丰隆;痰热郁肺证,加尺泽、天突;实证针用泻法。
(四)拔罐、耳针治疗拔火罐:一般在肺俞、大椎、命门穴处拔火罐。
耳针:取肺、气管、肾上腺等穴,可针刺,也可贴敷。
(五)其它疗法根据临床情况选用雷火灸、热敏灸疗法,也可配合使用经络刺激法,伴有咽痒、咽部不适等症状时,可配合雾化吸入治疗。
(六)内科基础治疗急性咳嗽的感冒咳嗽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临床上通常可采用减充血剂、退热药物、抗过敏药和止咳药物等,一般无需用抗菌药物。
对于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有明确细菌感染指征者,可以考虑适当使用抗生素。
其他治疗可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七)护理1.情志调护:多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给予耐心的开导,热心的抚慰与鼓励,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保持心情舒畅,了解治疗的过程与方法,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起居护理: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受凉,尤其在气候反常之时更要注意调摄。
3.饮食护理:咳嗽痰多,饮食不宜肥甘厚味,以免蕴湿生痰。
风热、风燥咳嗽,不宜食辛辣香燥之品及饮酒,以免伤阴化燥助热。
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以咳嗽症状计分为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治疗后降至0分)。
显效: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6~9分)。
有效:咳嗽症状减轻(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2~5分)。
无效:咳嗽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二)评价方法咳嗽症状计分:由患者每天根据自己前24小时的咳嗽症状,对照计分表进行判断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方案说明:本方案适用于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以喘促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有呼吸衰竭的轻症患者。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
(2)多有慢性咳嗽、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呈桶状胸,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
两肺呼吸音低,可及干、湿性啰音或哮鸣音。
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7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相关标准。
(1)具备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常见原因,如气管-支气管感染,主要是病毒、细菌的感染。
部分病例加重的原因难以确定,环境理化因素改变可能有作用。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主要症状是气促加重,常伴有喘息、胸闷、咳嗽加剧、痰量增加、痰液颜色和(或)黏度改变以及发热等,此外亦可出现全身不适、失眠、嗜睡、疲乏抑郁和精神紊乱等症状。
(3)出现运动耐力下降、发热和(或)胸部影像异常时可能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征兆。
气促加重,咳嗽痰量增多及出现脓性痰常提示细菌感染。
(4)与加重前的病史、症状、体征、肺功能测定、动脉血气检测和其他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比较,对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严重程度甚为重要。
(二)证候诊断1.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辘,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
舌质淡,苔薄白,脉滑,脉浮紧或弦紧。
2.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3.痰浊壅肺证:咳嗽喘息,咯唾痰涎,量多色灰白,胸胁膨满,气短,不得平卧,心胸憋闷。
苔白腻,脉弦滑。
4.肺气郁闭证: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
平素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
苔薄,脉弦。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或静脉使用中药注射剂1.外寒内饮证治法: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推荐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制半夏、白芍、五味子、炙甘草等。
中成药:小青龙合剂等。
2.风热犯肺证治法:疏散风热,清肺平喘。
推荐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淡豆豉、桔梗、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等。
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橘红丸等。
中药注射剂:热毒宁注射液等。
3.痰浊壅肺证治法:化痰宣肺,降浊平喘。
推荐方药:宽胸理肺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麻黄、杏仁、瓜蒌仁、瓜蒌皮、半夏、薤白、地龙、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葶苈子、橘红、法半夏、前胡、茯苓等。
中成药:猴枣散等。
4.肺气郁闭证治法:开郁宣肺,理气通络。
推荐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木香、沉香(后下)、槟榔、枳实、台乌药等。
(二)针刺治疗疏风解表,取风池、列缺、外关等穴;清热解表,取风池、大椎、曲池、合谷等穴;平喘取定喘、大椎、天突、肺腧等穴;化痰取丰隆、鱼际等穴;胸闷取内关、膻中等穴。
可选用针刺手法针疗仪刺激20分钟,每日1~2次。
(三)穴位外敷外寒内饮证、痰浊壅肺证可选用穴位敷贴:将白芥子、川椒目各等份,全蝎适量共研末,用姜汁调拌后,掺入冰片适量,外敷双侧肺俞、膏肓俞、四花穴、膻中穴,以皮肤灼痛难忍,发疱,溃烂为度。
每日1次。
对皮肤过敏者慎用。
(四)超声雾化吸入超声雾化仪内加入生理盐水10ml、痰热清10ml雾化吸入。
每日2次。
(五)护理护理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合理氧疗、保持气道通畅、有效排痰、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生活指导。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证候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喘病”病症相关标准拟定,证候积分率=(治疗前的证候积分-治疗后的证候积分)/治疗前的积分×100%。
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率≥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率≥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率≥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不足30%。
2.呼吸困难程度的评估可用MRC呼吸困难量表进行评价。
0级:除非剧烈活动,无明显呼吸困难;1级:当快走或上缓坡时有气短;2级:由于呼吸困难比同龄人步行得慢,或者以自己的速度在平地上行走时需要停下来呼吸;3级:在平地上步行100m或数分钟后需要停下来呼吸;4级:明显的呼吸困难而不能离开房屋或者当穿脱衣服时气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