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文本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分析:

《孔雀东南飞》热情讴歌了一对忠于爱情的青年男女:妻子刘兰芝“为仲卿母所遣”后“自誓不嫁”,在“其家逼之”的压力面前“乃投水而死”,丈夫焦仲卿听说此事后,也以“自缢于庭树”这种令人震惊的举动作了一次忠于爱情的告白。“时人”对此怎能不心伤而形诸笔端呢?

全诗以兰芝的婚姻遭遇为主线,描述了从焦母逼归到兰芝被迫再嫁而自尽的发展过程,故事完整,剪裁精当,冲突尖锐,情节动人。诗中“历述十许人口中语,各个肖其声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作者善于以富于个性特点的人物口语展开情节,同时又在冲突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作者成功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男女主人公焦仲卿、刘兰芝和主要人物焦母、刘兄及刘母,这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成就。对兰芝告别小姑、太守家筹备婚礼等场面的描述也有简有繁,也起到了表现主题思想、衬托主要人物、渲染悲剧气氛的作用。下面让我们做些具体分析。

正文共33段。第一段“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不与情节直接关联,放在后文详细探讨,剩下的32段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六部分:

第二段是兰芝主动向丈夫提出将她及早遣归回家,从而一下子将矛盾全盘托出,兰芝外柔内刚的性格得到了凸现。

细察兰芝的一番自述,说了三层意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是一层意思,是说自己聪明能干,多才多艺,是知书识礼的女子,这是不是有些自诩?不是,这可从第13段阿母惊异的陈述中得到同样的印证;第二层是说“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苦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见常日稀”,这是独守空房的苦悲,对此兰芝能理解,因为“君即为府吏”,“守节情不移”;但对另一“苦悲”她就无法忍受了:“织布”的时间长,“鸡鸣(1-3点)入机织,夜夜不得息”,速度又快“三日断五匹”,但是“大人故嫌迟”,这真是“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面对婆婆的刁难,她再也无法忍受了,响亮地说:“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显示出她是个不肯奴颜婢膝事他人的刚强女子,这是第三层。这一段,激愤之情,溢于言表,难言之隐,尽含其中。兰芝为什么要自请遣归呢?一方面她洞察到了婆婆故意挑剔的意图,另一方面也是以此要丈夫想个万全之策。那么焦仲卿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效果又将如何?这就是文章的第二部分3—8段,写府吏周旋于专横的焦母和有主见的兰芝之间,无奈之下遣归兰芝竟成为定局。

当仲卿听完兰芝的诉苦,去求情却遭到阿母的恶意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生硬的一句话回绝了仲卿的求情,随之又巧言哄骗“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并断然命令“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面对如此情形,仲卿只是一句“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再无任何辩解之词;但遭到了“小子无所谓”的责骂后,便是“再拜”,“默无声”,最终只有“哽咽不能语”,对此,人们在肯定其对爱情忠贞的同时,又指出他在封建重压下暴露出了软弱的性格。其实这个问题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看。在封建社会,孝字是压在人们头上的一座大山,汉朝尤其厉害。汉朝选举官吏实行察举制,而孝是察举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不能不影响到全社会对于孝的超常认真。分析焦仲卿的所作所为也

不应该脱离这个社会背景,在听了兰芝的诉说后,焦仲卿当面对母亲说:“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他认为在母亲与兰芝的矛盾中,兰芝是没有错误的,这无疑就是对母亲的指责。能够不惧担当不孝的罪名,完全站在妻子的立场上当面指责母亲,这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强硬的抗争。当焦母让他休妻再娶时,他坚决地说:“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复娶就意味着将会使焦家断后,无怪乎焦母“槌床便大怒”了,“不复取”既表明了他忠于与刘兰芝爱情的坚定决心,又是一种战略上的威慑。应该说,这是他除去自杀相威胁外最强有力的抗争了。

斗争归斗争,最后焦仲卿还是不得不对刘兰芝说:“卿且暂还家。”对此人们也指责颇多,认为这是向封建势力屈服、投降。其实如果我们设身处地考虑,就不难看出,焦仲卿当时只有以下几条路可走:1.马上“报府”,一走了之,留下婆媳二人让她们继续冲突;2.留下兰芝,赶走母亲;3.自杀;4.暂时送走兰芝,缓和矛盾。分析便知第一条路不能解决矛盾。第二条路看似最坚决,但在当时是行不通的,不仅焦仲卿不敢,就是读者也不能接受。第三条路在希望完全没有破灭之前是无谓的牺牲。所以先让兰芝回家是唯一可以选择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刘兰芝被迫回家,对于焦母来说,是一个回合的胜利,她当然希望刘兰芝从此不再回来;对于仲卿来说是一个权宜之计,他只是希望婆媳之间分开一段时间可以缓和矛盾,希望时间可以弥合婆媳之间的裂痕。尽管刘兰芝说:“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但焦仲卿知道,只要矛盾缓和下来,母亲不再过分的蛮横,刘兰芝还是愿意回来的,这一点在他们分别的誓言中也得到了证实。可见,焦仲卿让兰芝回家是不得已的选择,也可以说是一种斗争的策略,而不应该看作是向封建势力妥协和投降。

所以焦仲卿绝不是没有斗争的勇气和行动,也不是不讲斗争的策略和方式,他和兰芝的悲剧是由当时的社会所决定的,恐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诗的深刻的思想。

对这样的结果,兰芝是如何对待的?针对焦母“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指责,兰芝进行了反驳:“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针对丈夫的“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的美好意愿,兰芝进行了有据有理的预测:“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兰芝对世事的洞察力又一次得到了体现。现在能做到的只是留住和仲卿间的爱情:“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既然“被驱遣”了,接下去自然是话别了,9—12段写兰芝同婆婆、小姑、丈夫—一话别,从多方面展示了兰芝的性格。

先看兰芝离开焦家时那一节细致的铺陈。这里着意写兰芝的妆束,衣履佩饰,姿态容颜,尽善尽美。如果说第二段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是对兰芝作纵向的铺陈,那么此处是对兰芝作横向的描写。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工笔点染,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时的冷静、镇定,着力突出“精妙世无双”,这既是对兰芝的赞美,又是对扼杀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制度的抨击。

再看兰芝和婆婆、小姑的话别。面对“怒不止”的婆婆,她没有哀求,没有眼泪,只是礼节性的一拜,而不是“长跪”“再拜”;言辞上先自谦地说她自小出生在“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然后带着不平的语气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这就表明她不甘心自己所处的奴役地位,委婉地表达她争取平等的人格,至于“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不能不说这是她对年老婆母的一种关切,接下来她嘱托小姑的“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