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_新中国初期的外交_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份历史知识问答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观看一部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电影或纪录片,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观后感,谈谈自己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认识和感悟。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较为浓厚,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较为抵触,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2.学生的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学生在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外交形势,认识我国领导人提出“一边倒”外交方针的背景及其意义。
2.掌握我国在50年代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成就,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理解这些成就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作用。
5.强化史料实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6.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作等方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7.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和平、捍卫国家利益的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2.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过程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一外交原则的重要意义。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电子教案
教学策略
导入: 展示幻灯片:周恩来和英国伯默斯顿各自的一段话,领悟两个道理: ①弱国无外交,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地位; ②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展示新中国三个阶段外交状况幻灯片,让学生全面了解新中国的外交状 况。 ) 自主学习:完成《学法大视野》的教材填空部分。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20 世纪 50 年代) :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一边倒” (1)背景:战后出现美苏为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美苏对新中 国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 (2)特点:“一边倒”(保障革命胜利成果,维护独立与主权,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 立。 ) (3)作用: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 17 国正式建交, )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1)背景:1953 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即 将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2)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进一步好转,为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环境, 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3)提出:首次在 1953 年(中印关于西藏问题,周恩来) ;完善再在 1954 年(中印、 中缅联合声明) 。 (4)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 处原则” (5)特点: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6)意义:拓展新中国外交方针,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
麻阳一中
主备人 吕柏青 课题 教学目标 重 难 点 点 第
高一历史
第 课时 新课
2014 年
第 23 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依据,紧密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6.加强课堂小结,通过思维导图、知识卡片等形式,梳理本章节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7.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即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我国的外交动态,培养国际视野和责任意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其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重点:通过学习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
难点:将外交成就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提升。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实践。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原则的内涵。
a.你认为当今世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有何现实意义?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1.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认识到外交事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3.增进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尊重,树立平等、互利、合作的外交观念。
4.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以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评价,培养独立思考和国际视野。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2.利用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国际挑战和应对策略。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2.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后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其重大事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分析报告:请学生选择一个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事件(如中美大使级会谈、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分析该事件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影响,以及我国在该事件中所体现的外交策略和原则。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清晰。
4.观看纪录片:观看一部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事业的纪录片,如《外交风云》、《新中国外交五十年》等,并撰写观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抒发真情实感,体现对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认识和体会。
5.家国情怀: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以“我为国家的外交事业自豪”为主题,创作一篇短文。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表达对国家外交成就的自豪感,以及对未来外交事业的展望。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实验中学张新传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简要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②了解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③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④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利用影视、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分析思考;②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学会运用比较法思考历史问题;③由学生多方面收集有关新中国外交历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图书馆、网络、社区资源库等等)并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 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思考现实问题,使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学习历史与认识现实相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④引导学生以适当的形式(小论文,图表,ppt演示文稿等)呈现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正确认识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正义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②认识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④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政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4.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如中美关系、中俄关系等,并结合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精神,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5.教师设计一份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测试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和世界的影响。
2.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判断能力。
3.针对学生知识层次的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史料等,直观地展示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评价和判断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概念、重大事件和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在学习本章节时,学生需要在新中国成立背景和国际政治环境下,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变化。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联合国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策略: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源自习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强化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测试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合作能力。
4.教学拓展:
-邀请外交领域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形势。
-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
-提交时间:下周三之前。
2.完成以下练习题:
-选择题:根据课堂所学,从以下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简答题:简要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我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
-论述题: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新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事件中的外交策略。
-提交时间:下周二之前。
2.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为学生呈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实践。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人教版】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姬秉新、陈其等主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中国的外交总原则与基本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基本史实。
(2)理解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方针,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学习,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能较为全面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了解制定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学会将历史人物、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2)阅读教材,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意义和成就,学会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分析,认识党和政府能够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形势,从国家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出发,制定成熟的外交政策;(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成就的概括和分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认识到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活动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教法与学法教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以讲述法为主,以自主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为辅。
学法:以合作探究为主,小组讨论法与练习法为辅。
课时:1课时四、直观教具多媒体设备及PPT课件五、课堂教学类型单一课六、板书提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三大基本方针:1、“另起炉灶”、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一边倒”二、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同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4、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材料一:图片材料《南京条约》签订,《马关条约》签订,《辛丑条约》签订,袁世凯《二十一条》签订。
高一历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结合二战后国际形势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的内容,并分析其原因,由此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③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历史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中国对两次会议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像、文献,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形成良好的归纳,概括和分析能力②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人意识和探究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立起来了。
显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也为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教学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放映一组图片:“中美破冰”、“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中俄领导人会晤”、“安倍晋三访华”,由此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这一主题。
讲授新课: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多媒体显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近代不平等条约图片,并巧妙设疑:从旧中国屈辱外交史,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小结,外交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②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③誓死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
问题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多媒体显示:《开国大典》、《建国初外交公函》、《共同纲领》材料。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第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二)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
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1)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且逐步走向对峙;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潮流高涨。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敌视和经济封锁政策。
(3)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外交政策。
2.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另起炉灶”即不承认“旧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的屈辱不平等外交,在新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新型外交关系。
(2)“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废除一切过去旧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消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从新建立平等的外交。
3. 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1)同苏联等国家最先建立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3)日内瓦会议(4)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二、思想教育目标1.使学生们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初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积极开展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外交政策,并且取得的了很大的外交成就,改变了中国过去屈辱的外交历史,显示了新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和评价,产生了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际相互关系的新准则,表明了新中国对于建立世界和平、国际秩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新中国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国际万隆会议,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有所提高,增加了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三、能力目标1.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培养概括问题的能力。
2.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人教版必修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四、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
历史教学案:第七单元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对立和激烈斗争的状态。
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3.内容方针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4.成就: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目的: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经过(1)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2)1954年,周恩来与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将其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日内瓦会议(1)背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结果: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特点: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5)意义: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万隆会议(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2)议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3)成果:周恩来鲜明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4)影响: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概念阐释]1.社会主义阵营是指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横跨欧亚大陆的、起初有12个、总计17个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长期对峙,是冷战时期的主要内容.2.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二战前为法国的殖民地.由于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和印度,所以对印度和中国的“结合部”,即中南半岛,称为印度支那。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天门实验高中历史组谢艳芳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2、难点:理解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国际形势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开国大典视屏流程一:基础知识梳理快速阅读,提炼要点:1. 阅读课本第一目,找出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总原则和三大政策.2.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三目列举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四项成就.流程二: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新中国为什么必须“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说说你的看法?(看材料:从国际环境、美国的对华政策、苏联的对华态度、中国的考虑等方面思考)探究问题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目的和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看视屏)探究问题3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做出了什么突出贡献?(学生活动)流程三:课堂小结流程四:巩固练习欢迎指导刘大使美国对我国参加亚非会议深表恐惧,利用亚非各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所造成的隔阂大做文章,捏造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已对远东地区“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的谎言,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制造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
并派遣了一个77人的亚非会议工作小组,企图操纵破坏会议。
台湾国民党驻香港特务机关为了谋害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人员,以60万港元的巨额赏金买通了香港飞机工程公司的清洁工周梓铭,令他在中国代表团乘坐的飞机上安放定时炸弹,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中国代表团成员和随同采访的中外记者共11人,全部遇难。
总理是当时临时改道缅甸,才幸免遇难,然而针对总理的暗杀行动一直没有停止。
为了使会议达到预期的效果,从2月开始周总理即着手会议的准备工作,主持制定了参加会议的方针和策略:多谈亚非共性问题,少谈中国个性问题。
对于可能出现的攻击多做正面申述和说明,避免陷入不同制度的争论。
但会议没开多久,先是伊拉克的发言人,然后是菲律宾,泰国的代表先后起来攻击中国,攻击共产主义。
诬蔑共产主义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提出“亚非国家当前面临的问题不是反对殖民主义,而是反对共产主义”,并要与美国联合反对共产主义;指责中国进行“颠覆活动”,要中国代表团表明“对和平共处的诚意。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事业,感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崛起的历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素养。
4.外交成就的意义:阐述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配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外交事件进行讨论;
2.讨论内容:让小组成员从外交政策、外交活动、外交成就等方面进行讨论;
3.讨论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内交流,形成共识;
4.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音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氛围;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中国外交成果的图片,增强学生的视觉冲击力;
3.设计相关历史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外交官,亲身体验在国际舞台上的智慧与勇气;
4.创设讨论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教学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实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水平。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水平。
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使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辨伪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新课】展示近代旧中国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图片,引用周恩来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新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引用毛泽东在1949年6月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上的讲话“本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都愿意与他们建立外交关系。
”明确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提出新中国初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材料展示:“反法西斯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
以前是世界第一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
……与此相反的是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
战后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大大发展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
……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
”“战争结束时,美国的实力在大国中是首屈一指的。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将其军事力量部署到了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
它还拥有原子弹,在核武器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这些都是战后美国准备称霸世界的资本。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2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篇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设计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湖南省桂东县第二中学李益成搜集整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设计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学习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讨论法与讲述法相结合,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
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3、教学情境设计通过多媒体来演示图片、录像等基本的历史素材,创设历史思维情境,形成探究核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4、学生评价设计(1)通过巩固练习、测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2)通过课堂提问、讨论、辩论和撰写历史小论文等来考查学生收集处理历史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
(2)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自主搜集资料,与本组成员共同探究问题,准备课堂上交流。
2、教师准备:(1)布置学习任务。
(2)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
(3)检查学生准备的发言材料并提出修改意见。
七、教学过程[创设情景确定目标]师:通过上一个单元学习,我们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于此同时新中国还积极开展对外交往。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
(多媒体展示材料)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材料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情景。
师:看了上面四幅图片,同学们对旧中国的外交有何认识?生:讨论发言。
师总结:同学们刚才的回答很好,旧中国实行的是屈辱的外交,那么新中国实行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取得的哪些成就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会对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
[多维互动主题探究]主题探究一: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着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新中国外交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和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生:回答略。
师总结同时多媒体展示要点:有利形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特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师:新中国就是在这样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开展自己的外交活动。
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尊严,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新中国制定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主题探究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多媒体展示)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共同纲领》材料二: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
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的声明思考:上述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外交原则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新中国在开展外交时,始终坚持维护国家独立、自由、领土主权完整以及世界和平的原则。
这种原则,我们称之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
建国初期这种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哪些基本的方针呢?这些方针实行又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讨论。
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要点:师:对于新中国成立伊始究竟应当走什么外交路线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我国政府应当一边倒,也有人认为应当在美苏两大阵营之间走中间路线,你同意哪一种,谈谈你的看法?生:分组辩论:师:在这种外交政策方针的指引下,外交战线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哪些外交活动?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外交成就?生:通过阅读课文总结、回答。
由此进入主题探究三。
主题探究三: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同苏联等17国建立友好关系师:多媒体展示中苏建交的图片、录像。
生:概括中苏建交的概况。
师:中苏建交后双方又签订中苏友好条约。
那么它与旧中国签订的不等条约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来看两段材料。
(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1: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路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管……──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材料2: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思考:对比两则材料说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区别?对中国产生了什么不同影响。
生:回答。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都很好,清政府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使国家丧失了大量的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新中国不仅要同世界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还要同意识形态不同的邻国、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外交关系。
在此过程中新中国提出了什么样的外交方针呢?由此引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结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的照片和录像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后来措辞又如何不断修改完善的?生:讨论。
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不仅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今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屏幕上的两则材料思考这一问题。
材料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国宪法,是中国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也体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
50年来,中国努力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钱其琛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50周年的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材料2: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家璇外长在2004年6月28日会见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约瑟夫时的谈话。
生:思考、讨论。
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新中国除积极发展和一些国家的友好关系,还参加了一些国际性会议,以便进一步打开外交局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的表现。
3、参加日内瓦会议师:日内瓦会议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国代表团发挥了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结合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投影照片思考回答?生:答略。
师: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发挥了重要作用,请同学们回忆1919年中国参加了什么国际会议,在这两次国际会议上中国外交表现有何不同?为什么?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总结: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中国在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充分说明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在旧中国的外交史上是绝对没有的。
新中国不仅在日内瓦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亚非万隆会议的表现更是非同凡响。
4、参加万隆会议师: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万隆会议的录像,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万隆会议的特点是什么?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什么一定要参加万隆会议?(2)针对会上一些国家或者出于对新中国不了解或者在帝国主义国家的唆使下攻击中国代表团的情况,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含义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生:讨论回答师总结:突出强调求同存异的含义,并用多媒体展示要点。
同:共同的遭遇、共同的任务和要求。
异: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演个历史剧,一组扮演万隆会议上的周恩来,一组扮演记者采访周恩来,并就采访内容写通讯稿。
(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万隆会议”的理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生:每组推出一个代表进行表演。
师:刚才两位同学表演的非常好,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表演我们对万隆会议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知识整合归纳提升]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从建国初期的外交风云变幻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和收获,或者还有什么问题,咱们大家来共同探讨一下。
学:讨论发言,整理主要观点。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中国的外交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局面。
那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取得了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师:(引导学生归纳)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