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2年高考生物基础复习17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PPT课件

合集下载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制作ppt课件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制作ppt课件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植物细胞的细胞构造。
如今他能解释刚刚实验一的萝卜为 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吗?
上一页 下一页
当萝卜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时都会 发生吸水或者是失水的景象,那么假设 是植物的根呢?当植物根尖成熟细胞内 外存在浓度差的时候,又会不会发生吸 水或者是失水呢?
上一页 下一页
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液5 胞泡核膜
液6 泡 〔内有 细胞液〕
未成熟的植物细胞
没有构成中央液泡,主要靠细胞内的蛋白质、 淀粉和纤维素等亲水性物质吸水,这种吸水方式叫 吸涨作用吸水。
上一页 下一页
巩固练习
1、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它的原生质层主要包括 〔 B 〕 A、细胞膜、核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部分 B、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部分 C、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部分 D、细胞壁、液泡膜和它们之间的部分
2、以下图是三个相邻的植物细胞,以及它们之间水分流动方向的

B
意图。图中三个细胞的细胞液,在浓度上的关系甲是〔 〕
上一页 下一页
指出根尖各 成熟区 部位的称号
根尖是如何吸 收水分的呢?
为理处理这个问题, 我们来看下面这两 个实验……
伸长区
分生区 根冠
根 尖 的 构 造
根尖纵切面图
上一页 下一页
实验一:
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参与清水和盐水,并 同时放新颖的萝卜条,一段时间后,萝卜条发 生了变化。
结果:清水中的变的更硬,而盐水中的却变的 很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答234、、、:说原将能出生该进图质 细展中层 胞浸各是 放透部指 入吸分那清水称些水。号构中。, 由造能于否?:发生①浸原透生吸质水层,是为一什层 选么择?透过性膜; ②原生质 层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③细胞壁是全通透的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更改)PPT资料24页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更改)PPT资料24页

叶 茎的导管
茎 根的导管
根吸收的水
水分运输
四、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叶的气孔 茎的导管 根毛吸水
利用:
用于光合作用和 呼吸作用等生命 活动(占吸水量 的 1%—5% ) , 大部分用于蒸腾 作用。
水分的散失
观察这个实验装置, 可以发现塑料袋的内壁上出 现了水珠。
想一想,这些水珠是
从哪里来的?
水分的散失
液具有浓 度差
二、运输:通过导管运输
三、利用:吸水量的1%—5% 用于植 物新陈代谢
四、散失:
1、方式:蒸腾作用 2、意义:植物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无
机盐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1、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 根 2、吸水最活跃的部位是 根毛区细胞
谢谢!
look
对渗透现象的解释
半透膜(如玻璃纸):指某些物质(如水)可 能通过,而另一些物质(如蔗糖)不能透过的 多孔性薄膜。不具选择性,不具生物活性。
渗透作用概念及产生的条件
渗透作用: 水分子(或其他溶液分子)透过半透膜,
从低浓度向高浓度的扩散。
产生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二、植物细胞吸水的方式
植物吸水方式一:吸胀作用吸水
(干种子、根尖分生区等)
原理:细胞内的亲水物质对水分的吸收
(蛋白质、淀粉、纤维 素)
亲水性:蛋白质 〉淀粉 〉纤维素
植物细胞吸水方式二
演示实验:渗透作用
观察这个实验可以
发现,漏斗中的液 面渐上升了,而烧杯
中的液面也略有下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呢?
look
成熟的植物细胞结构与渗透装置的比较:
细胞液 细胞膜 原 细胞质 生 液胞膜 质

第四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PPT)5-1

第四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PPT)5-1
国~|献~|粮食是~中之~。②珍贵的:~刀|~剑|~石|~物。③名旧时的一种赌具,方形,多用牛角制成,上有指示方向的记号。参看页〖压宝〗。 ④敬辞,用于称对方的家眷、铺子等:~眷|~号|~刹。⑤()名姓。 【宝宝】?名对小孩儿的爱称。 【宝贝】名①珍奇的东西。②(~儿)
(四)水分的散失
蒸腾作用
意义:1、蒸腾拉力 2、降温 3、 促进溶解在水中的矿质养料在体内的运输
吐水:正常生长 应用:
(五)合理灌溉
1、不同植物 2、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 3、合理灌溉
例题: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
会造成局部( )
A 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增加
C组织液减少
D淋巴减少
问题:落地的树叶和挂在树上的树叶哪一个温度高 一、水分代谢 (吸收、运输、利用、散失)

主要器官:根(活跃部位:根尖成熟区的表皮C)
原因:1、表面积大
吸收
2、内有大液泡
吸水方式: 吸胀吸水、 渗透吸水
成熟区 伸长区
问题:为何表面积大,有大液泡? 为何有大液泡能成为吸水最活跃的部位
分生区 根冠
?ɑ动批评缺点;指责:有意见要当面提,别在背地里~人。 【褒称】①〈书〉动用赞美的言辞来称呼。②名赞美的称呼;含有褒义的称呼。 【褒词】名褒义 词。 【褒奖】动表扬和奖励:~有功人员|在大桥落成庆典上,许多先进工作者受到了~。 【褒扬】动表扬:~先进。 【褒义】名字句里含有的赞许或好 的意思:~词。 【褒义词】名含;https:// 163贵州 ;有褒义的词,如“坚强”、“勇敢”等。也叫褒词。 【?】①〈书〉小瓜。②见 页〖马?儿〗。 【雹】冰雹。 【雹灾】名冰雹造成的灾害。 【雹子】?名冰雹的通称。 【薄】形①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跟“厚”相对,下?? 同):~板|~被|~片|这种纸很~◇家底~。②(感情)冷淡;不深:待他的情分不~。③(味道)不浓;淡:酒味很~。④(土地)不肥沃:这儿 地~,产量不高。 【薄饼】名一种面食,用烫面做饼,很薄,两张相叠,烙熟后能揭开。 【薄脆】名①一种糕点,形状多样,薄而脆。②一种油炸面食,薄 而脆。 【饱】(飽)①形满足了食量(跟“饿”相对):我~了,一点也吃不下了。②形饱满:谷粒儿很~。③足足地;充分:~经风霜。④满足:一~眼 福。⑤中饱:克扣军饷,以~私囊。 【饱餐】动饱饱儿地吃:~了一顿|~容易诱发心绞痛。 【饱尝】动①充分地品尝:~美味。②长期经受或体验:~艰 苦。 【饱读】动大量阅读:~经史。 【饱嗝儿】名吃饱后打的嗝儿。 【饱含】动充满:眼里~着热泪|胸中~着对祖国的热爱。 【饱汉不知饿汉饥】īī比 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处于困境中的人的痛苦和难处。 【饱和】动①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液所含溶质的量达到最大限度,不能再溶解。②泛指事物在 某个范围内达到最高限度:目前市场上洗衣机的销售已接近~。 【饱经沧桑】ī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 【饱经风霜】ī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饱览】 动充分地看;尽情地观赏:~名山胜景|航天旅行,可~天外奇观。 【饱满】形①丰满:颗粒~。②充足:精神~|~的热情。 【饱食终日】一天到晚吃得 饱饱的,形容无所事事。 【饱学】形学识丰富:~之士。 【饱以老拳】用拳头狠狠地打。 【饱雨】〈方〉名透雨。 【宝】(寶、寳)①名珍贵的东西: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说课课件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说课课件

探究活动:分析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 要求→选择说明材料用具→理解实验方法, 熟悉实验过程→操作实践,观察记录实验现 象→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实验结论。
• 在学生动手实验前,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对整 个实验的设计思想与实验方法进行研究:要用证 明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设计实验的原理是什 么?要用到哪些材料与用具?要设计几组对照? 应记录的实验现象是什么?在学生实验结束后, 又提出问题:分析得出的实验现象,能得出哪些 结论?先浸泡在清水中,后再浸泡在蔗糖溶液中, 能否得到同样的实验结论?液泡里的细胞液中的 水分失去,穿过是哪些膜结构?如果蔗糖浓度与 细胞液浓度相同,能否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 讨论法: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讨论。这样, 既深化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 力,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பைடு நூலகம்
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用主动学习法:通过设疑引 入,边讲边演示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 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 知识,对重点,难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 实好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法
• 探究法:选用探究法教学适宜开展教学,能充分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 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 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 识。
• 层进设问法:使学生容易开展科学探究,这也符 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 自主探究,学生从中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 方法。综合使用层进设问法、讨论法、探 究法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训练了学 生各项技能,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这落实了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 物科学素养等理念.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ppt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ppt

感谢你的观看
15
2020-11-16
感谢你的观看
16
2020-11-16
感谢你的观看
17
2020-11-16
感谢你的观看
18
2020-11-16
感谢你的观看
19
2020-11-16
感谢你的观看
20
(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2020-11-16
细胞膜 细胞质 液泡膜
感谢你的观看
细胞壁 原生质层 半透膜
50%的蔗糖溶液浓度太高,使细胞失水过多而死 亡,因此只能发生质壁分离,而不能发生质壁分 离复原。
3、当把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尿素溶液中时,发现很快 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但过了一会又发生了质壁分离复 原现象,原因是什么?
植物细胞能吸收尿素分子进入细胞液,使细胞液 浓度增大,进而从外界溶液中吸水。
2020-11-16
细胞液
浓度差
外界溶液
21
高浓度蔗糖液
高浓度蔗糖液
2020-11-16
感谢你的观看
22
2020-11-16
感谢你的观看
23
2020-11-16
感谢你的观看
24
2020-11-16
感谢你的观看
25
2020-11-16
感谢你的观看
26
2020-11-16
感谢你的观看
27
清水
清水
2020-11-16
感谢你的观看
41
4.下列现象原理属于渗透作用的是 A.水分子通过细胞壁 B.葡萄糖分子通过细胞膜 C.钾离子通过原生质层 D.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
2020-11-16
感谢你的观看
42
2020-11-16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PPT课件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PPT课件
盐碱地土壤浓度高于植物 细胞液浓度,使植物细胞 失水,影响生命活动。
(一)植物体吸水的主要器官和部位 1、主要器官-------根
2、主要部位-------根尖的成熟区
植物的吸水和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液的浓度和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的 大小。
当周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 物细胞就失水;当周围溶液的浓 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 胞就吸水。
糖伴西红柿后,盘中有何现 象?为什么?
盘中出现水,因为西红柿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糖溶液 浓度,所以细胞失水。
植物体主要靠根毛吸水。那么根毛从土壤中吸水的原理又是什么呢?
根毛的细胞壁很薄,细胞质很少,液泡很大。 这样的结构很适合吸收水分。
想一想:1。根毛周围有溶液吗?
有。根毛周围的溶液叫做土壤溶液。 2。一般情况下,根毛吸水还是失水?为什么?
第2节植物体对水分的吸 收,运输,利用和失散
水是生命的摇篮,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也就 没有植物。植物从环境中 不断地吸收水分,以满足 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但 是,植物又不可避免地要 耗损大量水分到环境中去 。这样就形成了植物
水分代谢的四个过程:水 分的吸收、运输、利用
和散失。
一.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
吸水。根毛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
3。水分如何进入液泡呢? 途径:(水分)经土壤溶液→根毛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液泡
西红柿的汁水来自于哪里?
细胞的液泡破裂流出 的细胞液。
植物对水分的运输
Hale Waihona Puke 叶 各器官 ↑茎﹑叶导管


根导管

根毛
根毛细胞 ↑
土壤
(水分)经土壤溶液
盐碱地为何长不好庄稼?

植物对水的吸和用精品PPT教学课件

植物对水的吸和用精品PPT教学课件

2020/12/8
13
想一想
• 农作物若一次施肥太多往往会造成“烧 苗”现象,为什么?
2020/12/8
14
2020/12/8
15
二.水分的运输 利用和散失
运输途径: 水 1.运输
表皮 细胞
运输动力: 蒸腾作用
根部 导管
茎部 导管
叶及 其它 部位
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代谢活动(1-5%) 2.利用
渗透作用的概念:水分子(或其他熔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 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
①具有半透膜。 渗透作用 发生的条件: ②半透膜的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水分渗透方向: 低浓度溶液
高浓度溶液
2020/12/8
9
(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可构成一个渗透系统,发生渗透 作用 A、理论分析
实验现象 漏斗中液面上升
结果分析 单位体积清水中水分子数比单位体积蔗糖溶液中水 分子数(水的物质的量浓度)多,因此,根据扩散 作用的原理,在单位时间内,水分子由烧杯透过半 透膜进入漏斗内的数量,多于水分子由漏斗透过半 透膜进入烧杯内的数量,导致漏斗内液面上升。
2020/12/8
8
2、渗透作用的原理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2020/12/8
1
2004/08/29
2020/12/8
水分代谢 包括水分 的吸收、 运输、利 用和散失。
2
吸水的主要器官

2020/12/8
3
思考根尖各个部分细胞的吸水方式?
2020/12/8
渗透 作用
吸胀 作用
4
一、水分的吸收 (一)吸水的部位和方式
主要的器官是:根 最活跃的区域是: 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讲 │ 要点探究
1 [2010·上海质检]用水洗涤菜叶类蔬菜时,水的颜色无 明显变化。若进行加温,随着水温的升高,水的颜色逐渐变绿 ,其原因是( )
A.加温使细胞壁失去选择透过性 B.加温使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 C.加温使细胞膜和液泡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D.加温使细胞膜和叶绿体内外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第17讲 │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第17讲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 利用(含实验:观察植物细胞 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
第17讲 │ 考点整合
考点整合
►考点一 分代谢水的概念 根成熟区(根毛区) 渗透
根 吸胀
渗透
第17讲 │ 考点整合
亲水 半透膜
第17讲 │ 考点整合
光合
呼吸
吸收 运输
第17讲 │ 考点整合
第17讲 │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一 区别以下几组概念
1.吸胀吸水和渗透吸水(比较见考点整合) [易错易混点] (1)根尖所有细胞都存在吸胀吸水和渗透吸水两 种形式,但由于分生区尚未形成大液泡,以吸胀吸水为主。成 熟区已形成大液泡,以渗透吸水为主。
(2)吸胀作用吸进的水主要形成结合水,渗透作用吸进的 水主要形成自由水。
第17讲 │ 要点探究
2.渗透和扩散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同:扩散一般指自由扩散,凡物 质从相对含量高的部位向含量低的部位的自由运动都可称为 自由扩散;渗透是指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因而H2O通 过半透膜的扩散过程可称为渗透,而CO2、O2等物质通过半 透膜的扩散则不能称为渗透。 (2)渗透现象的判断:分析某一现象是否为渗透现象,主 要分析其是否满足构成渗透装置的条件,即: ①有一个起分隔作用的半透膜或选择透过性结构。 ②被膜分开的两侧均为液体且存在浓度差。
实验原理
(1)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能发生一定程度的收缩;但原生质层 的收缩性比细胞壁大;
(2)当细胞液<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__通__过__渗__透__作__用__失__水____, 发生质壁分离;
(3)当细胞液>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_通__过__渗__透__作__用___吸__水__, 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第17讲 │ 要点探究
5.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 (1)区别:半透膜是无生命的,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 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物质是否能通过取决于分子 的大小。选择透过性膜是有生命的生物膜,由于载体的存在, 决定了对不同物质是否吸收的选择性。细胞死亡后,其选择透 过性丧失。 (2)共性:都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都不允许大分子物质通 过。
4.(1)合理灌溉:根据植物的需水规律,适时地、适量地灌溉,以便使 植物茁壮地生长,并且用最少的水获得最大的效益。
传统:漫灌,特点是用水量□12 大 , 灌溉 水的利用效率很□13 低 (2) 方式 现代:喷灌、滴灌,特点是用水量□ 14 少 ,
水的利用效率很□15 高
第17讲 │ 考点整合
►考点二 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
第17讲 │ 要点探究
[2010·深圳月考]将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放入一定浓度 硝酸钾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开始液泡颜色逐渐变深 ,后来又逐渐变浅,能够反映细胞液含水量随时间变化讲 │ 要点探究
C [解析] 在一定浓度硝酸钾溶液中紫色洋葱表皮 细胞会渗透失水,细胞的含水量逐渐减少;NO和K+主动 运输进入细胞,细胞通过渗透吸水,使细胞的含水量逐渐 增多。
第17讲 │ 考点整合
方法步骤
设计方法
注意 事项
问题 讨论
(1)制作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2)高倍镜观察:能看到紫色的中央液泡、原生质层紧贴细胞壁; (3)滴入0.3 g/mL的蔗糖溶液; (4)高倍镜观察:能看到紫色的中央液泡逐渐变小、颜色逐渐加深、原 生质层逐渐与细胞壁分离开来(最初从四角分离); (5)滴入清水; (6)高倍镜观察:能看到紫色的中央液泡逐渐胀大、颜色逐渐变浅、原 生质层又逐渐贴向细胞壁
自身对照:正常表皮细胞、质壁分离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复原表皮细 胞
(1)实验材料的选择:常用紫色洋葱,因其细胞液中有紫色花青素,便 于观察。如无紫色洋葱,可用藓类叶片,其叶绿体可随原生质层的收缩 而聚拢,观察也很方便;
(2)试剂种类的选择:不伤害细胞即可。如食盐、蔗糖、甘油、硝酸钾 (后两种能发生自动复原);
第17讲 │ 要点探究
1 D [解析] 用水洗涤菜叶类蔬菜时,水的颜色无明显变 化。若进行加温,随着水温的升高,使细胞膜和叶绿体内外膜 失去选择透过性,因此水的颜色逐渐变绿。以下变式题将从半 透膜的选择性角度考查。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区分生物膜和半透膜的区 别,并理解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与半透膜的透过性是有区别的 。
第17讲 │ 要点探究
[易错易混点] 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吸水方式的变化是:先吸 胀吸水为主,后渗透吸水为主。
3.原生质层、原生质体 (1)原生质层在成熟的植物细胞内相当于半透膜,由细胞膜、 液泡膜以及二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仅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 中。 (2)原生质体是指去除了植物细胞壁以后所剩下的植物细胞结 构。 4.细胞内液与细胞液 细胞内液是动物细胞内的液体。细胞液是液泡内含有的液体 的总称。
(3)试剂浓度的选择:蔗糖溶液浓度从5%到30%递增,质壁分离时间 逐渐缩短,但浓度超过60%后,一般不能发生复原
当红细胞细胞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时,红细胞会不会发生质壁分 离现象?__不__会____,为什么?因为红细胞没有_细___胞__壁__
第17讲 │ 考点整合
[易错易混点] 实验过程注意事项 (1)选择有大液泡且液泡最好带有颜色的细胞作实验材料。 (白色洋葱也可,但显微观察时视野应调暗) (2)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后 用高倍镜观察。 (3)滴加蔗糖溶液和清水时,必须在实验桌上进行,不能在 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进行。 (4)本实验选用0.3 g/mL的蔗糖溶液(此浓度下既明显出现质 壁分离,又不致杀死细胞)。浓度过高,质壁分离不能复原。该 实验还可用5%的食盐溶液。盐酸、醋酸溶液能杀死细胞,不 适合做质壁分离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