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一讲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解读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2)1.1 文化传承的起源与演变 (2)1.2 历史上的文化交融与影响 (2)第二章儒家文化 (3)2.1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3)2.2 儒家经典与传承 (3)2.3 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 (4)第三章道家文化 (4)3.1 道家哲学的基本观点 (4)3.2 道家经典与传承 (5)3.3 道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5)第四章佛教文化 (5)4.1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5)4.2 佛教经典与传承 (6)4.3 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6)第五章书画艺术 (7)5.1 书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7)5.2 书画艺术的传统技法 (7)5.3 书画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 (7)第六章传统音乐与舞蹈 (8)6.1 传统音乐的特色与传承 (8)6.1.1 传统音乐的形式与内容 (8)6.1.2 传统音乐的艺术表现手法 (8)6.1.3 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8)6.2 传统舞蹈的演变与发展 (8)6.2.1 古代舞蹈的繁荣 (8)6.2.2 中古时期的舞蹈变革 (8)6.2.3 近现代舞蹈的发展 (9)6.3 传统音乐与舞蹈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9)6.3.1 文化传承的载体 (9)6.3.2 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9)6.3.3 文化产业的发展 (9)第七章建筑艺术 (9)7.1 古代建筑的风格与特点 (9)7.2 建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10)7.3 建筑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10)第八章传统节日与习俗 (10)8.1 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演变 (10)8.2 传统习俗的传承与发展 (11)8.3 传统节日与习俗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11)第九章传统医药 (12)9.1 中医药的发展历程 (12)9.2 中医药的经典与传承 (12)9.3 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13)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 (13)10.1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13)10.2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路径 (13)10.3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趋势 (14)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1.1 文化传承的起源与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文化瑰宝,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可追溯至远古时期。

开学第一课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开学第一课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开学第一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学期的开端,开学第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节课上,我们将重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和教育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历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丰富的历史积淀。

从古代先民智慧与劳动得来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到世界闻名的古代文学、哲学作品,如《论语》、《大学》、《红楼梦》等,无不代表着中华文明的巅峰。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向后代传递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根基,以及优秀传统的源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更需要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例如书法、绘画、传统音乐、舞蹈等课外兴趣班,让学生们能够亲自体验、参与并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价值观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味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以仁爱为本的道德观,注重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这种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学校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责任感,传递中华民族的“君子之道”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学生的尊敬长辈、帮助他人以及爱护环境等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教育意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经过无数代人的努力和积淀而形成的,包含着深厚的智慧和人文精神。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感。

此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智慧和精神,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启发。

例如,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词歌赋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文学创造;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传统文化的继承上课课件

传统文化的继承上课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 家思想、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宋明理学、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 动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 学、充满魅力的书画 戏曲艺术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 新变法、新文化运动 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 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七单元:20课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总结: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延续……
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 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形式 含义 影响
地位 例子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化
传统思想
指在一定社会群体 中约定俗成或世代 相传的风尚、礼节 和习惯
建筑被称为 凝固的艺术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 和精神生活产生持 久影响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问:为什么西方国家有圣诞节,而我国则有春节呢?
(1)存在着不同的民族。(2)不同的民族由于经济的、政治的、历史 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 一成不变指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不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能满 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 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必须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原因

传统文化的继承PPT课件1 人教版

传统文化的继承PPT课件1 人教版
与时俱进——积极作用
一成不变——消极作用
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和整个中华 民族血脉相连,对今天的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 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我 国增添了一系列现代节日,其中有属于社会性节日的 元旦、五一节、国庆节等,也有许多专业性节日,如 植树节、教师节、护士节、老人节等,这些现代节日 繁荣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和发展。 结合所学,说说这说明了什么?
传统建筑
建筑被称 为凝固的 艺术 在世界建 筑史上写 下了光辉 的一页
传统文化
文学艺术, 称为民族精 神的火炬 有悠久的历 史,蕴藏了 丰富的文化 内涵
传统思想
包括在长期历史 积淀中形成的理 论观点、学术思 想和道德观念 对今天中国人的 价值观念、生活 方式和中国的发 展道路,具有深 刻的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含义
影响
(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取其精华 对民族 对个人
2、正确态度
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
传统文化是财富?
传统文化是包袱?
答:(1)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可全盘 肯定或否定,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2)观点一看到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一面,但 认为传统文化都是财富是不科学的。 (3)观点二认为传统文化中有保守的因素,有 不合理的因素是正确的,但认为传统文化是包 袱则是不科学的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 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 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东西,必须“移风易 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课件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课件

文化展示
文化建设
举办传统文化展览、演出等活动, 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通过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进 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弘扬传 统文化。
结论和展望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它蕴含着深刻的价值观和生活智慧。只有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才能 让我们的文化弘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继承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感,弘 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创新基础
传统文化是创新的基础和支撑,是一个国家和 民族长久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文学艺术
工艺美术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包 括诸多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华。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代表着民族智 慧和文化传承的工艺美术。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瑰宝,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 课件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什么是传统文化
1 历史积淀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积淀的精神财富。
2 价值追求
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本、崇尚和谐、弘扬正义、追求美好的核心精神。
3 文化特色
传统文化包含了深厚的宗教、道德、哲学、文艺、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民族舞蹈
中国传统文化中,舞蹈是一种具 有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的艺术形 式。
传统文化的现状
1
缺乏关注
随着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关注度逐渐 降低。
2
流失严重Biblioteka 有许多传统文化已经失传,甚至濒临灭绝的危险。
3
面临挑战
传统文化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如社会转型、文化交融等问题。
传统文化的继承方法

《传统文化的继承》PPT课件

《传统文化的继承》PPT课件

精选ppt
8
• “中秋”一词,始见于西周《周礼》 ,但作为节日,它出现于宋代。按 照我国传统历法,农历八月为秋季 之中,故曰“仲秋”,这里的“仲”即 为居中之意。八月十五,即居秋季 之中,又居“仲秋”之中,所以称为“ 中秋节”或“仲秋节”。因为中秋节和 月亮有关,是日又要求合家团聚, 故又有月夕、秋节、八月节、八月 会、追月节、玩月节、女儿节、团 圆节之称。
精选ppt
3
②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 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通称 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 为盛行。同治、光绪年间皮簧 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 他们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 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 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簧 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 的剧种----京剧。近百年来, 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 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 一个剧种。
节赏月吃月饼等
精选ppt
14
(2)传 统 建 筑 (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福建 )
江南
陕北
精选ppt
内蒙古
15
云南傣族民居
山西平遥古城
北京四合院
精选ppt
客家围拢屋
16
四合院
• 四合现院在的的建北筑格京局城符是合7儒00家多的年礼前教的思元想和代道开家始的兴天 人合建一的思。想。正居规住的在四四合合院院是,人坐们北在朝满南足,衣由食北住行房需、要南 的同房时和,东也得西到厢了房友四谊面和围信合任。而院成内,植并树由栽此花而、饲得鸟名养。 鱼地感,、。四 封容叠居合闭易石住院独形造 在成景 四建立, 合凝筑的居 院聚院的力住,布落和者人局为可与亲基,分人和本是享之力大间,特以自容有南征然易利北的赐产于纵。予生形轴的 安成对一 全和称片 感谐美 和气布好 归氛置天 属。和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件PPT(24张)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件PPT(24张)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积极作用 、 (1)民族、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 __________ 消极作用 ,才能兴旺发达。 克服传统文化的____________
(2)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 全面发展 ,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己___________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 取其精华 、 ____________ 去其糟粕 ”,__________ 批判继承 ,____________ 古为今用 。
复习提问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3、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有哪些?
第一框
一、课标要求
传统文化的继承
学习目标
1.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
道理。
二、重点知识
1.传统文化的特点。 2.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指导自学
1、什么是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2、传统文化主要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3、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 .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
相对稳定性 的文化。 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_________________
2.文化的继承性
传统习俗 ,对人们的物质生 (1)传统习俗的继承。 ____________
告诫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发展传统文化,
既要体现时代精神,又要尊重客观事实, B 正确,
故入选。 【答案】 B
课堂小结
目标测试
1.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 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一讲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昨天”,具体而言,它是指1840 年以前的中国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6 个民族文化的统领。

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被称为“汉文化圈”,文者是宇宙自然规律理律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的根本。

今天我们就着重来看一下儒道佛这三家文化传统。

二儒家文化传统
儒家在中国有2000 余年的发展历史,它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化也有较大的影响。

直到今天,它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中还没有消失。

它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它的一些哲理和智慧,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一)重视人的尊严
人生而平等、人生而自由是现代文明的普遍理念,而与我们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的观念是一致的,这也说明了儒家思想的现代性因素。

两千多年来,以儒家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始终从身体上、心灵上关注着人和人的价值,还理智地关注着人与自然和社会,并以道德伦理的形式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道德成了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

正是这一人文精神,引领着中华民族稳定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民族传统。

因此,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弘扬儒家文化的人文精华,是提高全民族人文素质的必然选择。

(二)强调万物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是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之间的和谐。

孔子把“仁”“义”“礼”“知'' “信”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仁”在尊重人的前提下“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于“仁”是由人自身已经达到的自身和谐之后为基础的,所以由此引申出来的行为原则,必然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注重人的价值,就是把他人看作与自己同样的人看待,以人为人,相亲相爱。

而“义”是孔子理想中的君子处理人际关系的价值准则,“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是“义”的最高境界,为了社会利益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礼” 作为一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行秩序或者道德规范,孔子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要求人们自觉地按照礼的规范去行事,建立有序和谐的人际关系。

“知” 的核心的功能在于以清醒的理性的思维明确辨别是非,知天命,进以礼,退以义,求之要有道,以俟机遇,这正是君子处世的
智慧,也是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

“信”要求的是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始终保持行为的一致。

诚实守信,言而有信,这样才能出现真诚共事、同心协力的和谐局面。

在中国古代社会,建立和谐社会是儒家向往和追求的社会理想。

“和谐”是儒家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

从古为今用的原则出发,运用现代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汲取传统的和谐文化中的有益养分,这对于我们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倡导自强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中有着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这也是儒家思想大力提倡的。

儒家从天道的运行法则悟出人生要自强不息,保持顽强的进取精神,特别是身处逆境时。

艰苦奋斗,锲而不舍,这是民族精神、民族气节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也是儒家文化的精华之所在。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人们把志存高远、奋发向上、多难兴邦、不屈不挠、励精图治等,都视为“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表现,自觉地培养自尊自信的品格、不卑不亢的人格,以及不安于小成、不诱于小利的精神风貌,努力将“自强不息”精神发扬光大。

儒家思想本身是一个多元的、多层次的内容庞杂殊异的矛盾统一体,有其积极因素,同时也有其消极因素,有可以继承的合理成份,也存在着需要摒弃的糟粕。

这些消极思想对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家族至上、家外有家”的传统思想对师生关系的负面影响
“家庭至上,家外有家”的传统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导致家族利益作为各种利益的焦点,儒家所创建的以孝道为核心的道德伦理学,实质上是家族道德伦理学,各种道德要求都以家族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又以家族利益为依归。

以“孝”为“忠”为核心的传统思想一直潜移默化地对当代人的学生观发生影响。

例如,在教师的眼中,顺从、听话一向被看成是一个“好学生”的主要标志。

(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思想对师生关系的负面影响
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应当“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种伦理思想是宗法等级思想的体现。

他儒家的这种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父与子的关系,而是涉及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师生关系上也有体现。

传统的观念使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全面的人与人的关系。

通常的情况是,教师成了具有统治地位的圣贤之言的传达者、知识的权威,学生成了被统治者、服从者,教师与学生(俗语师徒如父子)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

(三)“唯上、唯权、唯资”的权威化倾向对师生关系的负面影响
荀况明确地说过:“言不称师,谓之畔(叛);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背);倍畔之人,明君不内(纳),朝士大夫谓之者涂不与言”。

他提出了理想学生的标准是“师云亦云”,只能顺从教师,不能有任何违反教师旨意的言行。

荀况这种唯上、唯权、唯资的思想,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一直盛行着师云亦云的陈腐教育风气。

直到今天,在我国的教育中,学生从属于教师、教师说一不二的现象仍然俯拾即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