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语义学论文
浅谈汉英词汇的语义对应与转换策略
浅谈汉英词汇的语义对应与转换策略论文关键词:汉英翻译词汇语义对应转换策略论文摘要:词汇是构成语句的基本单位,词汇语义的转换是翻译活动的首要环节。
本文探讨汉英翻译过程中词汇语义的对应情况以及常用的转换策略。
语言与文化差异造成了汉英词汇之间极其复杂的对应情况,大致可以归为:完全对应、部分对应、交织对应和词位空缺四种情况。
译者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判断原语中词汇的确切含义,选用适当的转换策略,将其在译入语中准确地加以再现。
Abstract:Vocabulary is a statement of the basic unit, the semantics is to translate words into action. the first part of a chinese-english glossary of translation of languages in common sense and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trategy. languag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caused a chinese-english glossary in extremely complicated between the corresponding situation, generally, for its part, correspond entirely :and words correspond and a vacant four.Translator in the context accurate assessment of the exact meaning of words and adopt appropriate transition strategy to be translated into the language in the right to reproduce.Key words:C-e translation ;Words ;Semantic corresponding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文本信息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汉英翻译的首要环节是实现词汇层面上的语义对应与转换。
英语毕业论文:语义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To Non-English Majors from Semantic PerspectiveA ThesisFor the MA. Degree in Chinese摘要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学习英语特别难,有的人花十几年的时间来学习它,结果是时间没少用,精力没少费,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问题主要是学校单方面地强调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而忽视了语言理论在语言习得方面的指导应用。
本文通过对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常犯错误的分析分类,用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语义学来指导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从而改进大学英语教学,使大学生少花时间和精力,更好地掌握英语这一武器,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其它科学知识。
本文将语义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归纳为以下几点:1、语义学与词汇教学,运用语义学的上下意关系、同义词关系、反义词关系、语义场理论来指导词汇教学。
2、语义学的并置理论与英语教学,并置分为不合语法规则和不合语义规则两种,并置语义与搭配的关系、搭配的根本问题、语言中的非常规搭配、搭配理论与语言教学在本部分也有详细论述。
关键词:语义学英语教学并置理论词汇教学AbstractIt is well known that it is very difficult for Chinese to learn English. Some people spend years learning it, but the result is disappointing. Mainly because mechanical emulation and learning by heart are emphasized while the application of syntactic in the acquisition of a language is ignored. This article guides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in classroom with this theory by analyzing and classifying mistakes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to impro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leaving them more time to develop their own interests. This article classifies the applications of syntactic theory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as follows:1 .Syntactic and vocabulary learning involve superordinate, hyponym,synonym antonym and semantic field.2. Relationship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collocation of the semantic theory dealswith regular and irregular collocation.Key Words: teaching English teaching vocabulary语义学是研究语言的意义的学科,它主要研究语义的各种性质、类型、语义关系、语义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语义的形成和演变等。
基于语义学理论的英语词汇学习
基于语义学理论的英语词汇学习摘要:词汇学习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现在,词汇学习已经成为了所有语言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语义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把语义学用于英语学习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
本论文主要试图从语义学中两个重要理论,即语义场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出发把语义学理论引入英语学习之中,用语义学的原理认识词汇,从而运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词汇学习,并从中总结和找出一定的规律,这对提高我们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掌握英语词汇的能力,进而更好地、恰当地并且得体地使用词汇,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英语词汇学习;语义学;语义场理论;语义成分分析CONTENTS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Vocabulary Learning in English Study (2)1.1 The Importance of V ocabulary in English Learning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 The Definition and Function of V ocabulary (2)1.1.2 The Important Status of V ocabulary in Learning English (2)1.2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V ocabulary Learning in China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 Some Research about V ocabulary Learning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The Main Problems in Learning V ocabulary (3)1.3 Some Traditional Methodologies about How to Learn V ocabulary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论语义学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语义学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摘要]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词汇学习的过程中,常会犯如下语法错误,比如:误用英文词性、混用中文语义相近的英文单词、不正确的英文搭配等。
如果我们能把词汇语义学应用到我们的英语教学当中(比如实施语境词汇教学、同义词汇教学、反义词汇教学等),就能在实际教学当中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义学;语言学;词汇学习;词汇语义学;英语教学1语义学概述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用以描述研究语言含义的专业术语。
它研究语言含义的性质、类型、关系、结构以及功能,此外还包括研究语言含义的形成和发展等。
它的研究范围涉及:命名、概念、意义和所指,单词还有句子。
本文主要探讨词汇语义学。
词汇语义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聚合和组合、语义领域、搭配和习惯用法等。
它的语义关系包括:上下位、同义、反义、关系对立、一词多义和同音异义、合成等。
2学生在现今的英语学习中,存在的与语义学和词汇学相关的问题21误用英文词性在中文中,一个单词常可混用为verb(动词),noun(名词)以及adjective(形容词)而不需要任何形式上的改变。
它的词性通过它在句子当中所处的位置来判断,或者通过辅助词——“的、地、得”来实现。
举例而言,Example 1“学生抱怨作业太多。
”(here“抱怨”is a动词)Example 2“我不想再听你的抱怨。
”(here“抱怨”is a名词)Example 3“他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here“成功”is an形容词)Example 4“他的成功是由于他的勤奋。
”(here“成功”is a名词)但是在英文当中,同含义的单词可能会以verb(动词),noun(名词),adjective(形容词)等的不同形式体现。
有时动词和名词可能会有同样的形式,但是大部分时候,它们都是不同的。
因此上述句子的英文翻译应为:Example 1The students complain that there is too much homework.(here “complain”是动词)Example 2I don t want to hear any of your complaint.(here “complaint”是名词)“complain” 与“complaint” 的词根均为“complai n 抱怨”。
词汇学论文2篇
词汇学论文第一篇:词汇学及其研究方法词汇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词汇及其运用规律。
它对于理解和使用语言至关重要,并且在语言学、语言教学和语言处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词汇学的定义、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常见的研究方法。
首先,词汇学是研究词汇的科学。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
词汇学包含对词汇的定义、分类和形成过程的研究。
词汇的定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如音、义、形态等。
词汇分类可以根据语法特点、语义特征以及语用功能等进行。
词汇的形成过程涉及词源、造词规则以及词汇的变化等方面。
其次,词汇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词义、词形、词法、词汇关系等方面。
词义是指词汇所包含的意义,是词汇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词义的研究涉及到语义、句法和语用等层面的分析。
词形是指词汇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词根、词缀等。
词形的研究可以揭示词汇在形态上的规律和变化。
词法是指词汇的形成和使用规则,包括词汇的构词法和变位等方面的研究。
词汇关系是指词汇之间的内在联系,包括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位关系、联想关系等。
最后,词汇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常见的研究方法有词义分析、语料库分析、对比研究等。
词义分析是通过对词义进行细致的解剖和分类,来探索词义的内部结构和变化规律。
语料库分析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大规模的语言数据来研究词汇的使用频率和语境特征,从而揭示词汇的语言规律和偏好。
对比研究是通过比较不同语言、不同语言阶段或者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词汇差异,来揭示词汇的共性和个性。
总之,词汇学是研究词汇及其运用规律的科学,它对于理解和使用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词汇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词义分析、语料库分析和对比研究等方法来揭示词汇的内在规律和外在特征。
对于语言学、语言教学和语言处理等领域来说,词汇学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第二篇:词汇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掌握丰富的词汇量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非常重要。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词汇的文化语义研究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词汇的文化语义研究论文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词汇的文化语义讨论论文英语词汇的文化语义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本讨论在对英语词汇文化语义的定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分析英语词汇文化语义产生的根源和特征,最后对如何将英语词汇语义的相关理论运用到英语教学中进行了探讨。
词汇是构成语言不可缺少的基本材料,词汇知识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词汇学习是任何语言学习者在习得语言时最重要的环节,大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英语语言技能的提高都与学生习得的词汇量息息相关。
另外,各项英语考试也对学生掌握的英语词汇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近年来,蓬勃进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启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英语词汇的文化语义英语词汇的文化语义内涵丰富,只有充分了解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才能准确完整理解英语词义。
近年来,很多国内外学者对英语词汇的文化语义内涵从不同方面进行了讨论。
认知语言学以认知科学为依托,近年来获得了快速进展,讨论成果在教学讨论和实践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形成了认知范畴的知识,将知识概念存储在大脑中,就形成了语言中的词汇。
20世纪50年代,维特根斯坦在著名的家族相似性原理中指出,词汇具有多种意义,其中一个是中心意义(即原型),其他意义依靠家族相似性与中心意义组成一个范畴。
人们掌握了中心意义后,即可以依据家族相似性的原则类推到其他实例中,从而可了解范畴的全部所指。
国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语词汇的讨论与国外相比要晚一些。
从20xx年开始,才有相关的讨论成果出现。
梁晓波重点论述了认知语言学所关注的基本范畴词汇、词语语义理据、词语多义之间深层联系、词语隐喻义和认知语义学理论等方面对当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作用。
20xx年,朱亚夫结合英语和汉语的实例,对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的词语意义的七种类型做了简要的评述,从宏观上提出英语词汇学习应结合词语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注重词汇的文化语义内涵挖掘。
词汇与语境研究的论文(大全五篇)
词汇与语境研究的论文(大全五篇)第一篇:词汇与语境研究的论文摘要:语境意义包括语言语境意义、情景语境意义、文化语境意义、社会文化意义、联想意义等。
同时,词义还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因此,词汇教学不能脱离于他们的使用环境,即语境。
拟就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言语境意义;情景语境意义;文化语境意义;社会文化意义;联想意义引言词汇除了基本意义之外,还有丰富的语境意义。
一般来说,语境意义包括语言语境意义,情景语境意义;文化语境意义,社会文化意义,联想意义等。
同时,词义还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因此,词汇教学不能脱离于他们的使用环境,即语境。
本文拟就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语境与词义的基本关系Geffrey Leech 说:“语境是语言交际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是因为语境对于正确理解词义,话语意义以及正确选择词语表达思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对于一个词准确透彻的理解是依赖语境的帮助来实现的。
马林诺夫斯基把语境分为三类,即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简单的说,话语语境是指字、词、句、段等的前后可帮助确定其意义的上下文。
情景语境是语篇指产生的环境。
文化语境是指某种语言赖以根植的民族里人们思想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伦敦学派的核心人物物弗斯接受并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理论,他指出:情景语境不仅包括说出来的话,而且还包括说话人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的姿势,所有参与交谈的人以及这些人所处的那一部分环境。
关于语境与词义的关系,Firth说:“You shall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
”他认为在任何语言中,一定的词总是结伴出现。
他所讲的“结伴”关系,就是狭义上的语言语境。
“结伴”可以是搭配关系,前后文以及词与词之间的语境联系。
一个词的准确意义在这种语境(结伴)关系中充分体现出来。
语言学家Linda Taylor也说:“只能在词与词的相互联系中来理解掌握词义”。
词汇的语义关系与英语词汇教学
词汇的语义关系与英语词汇教学
浅谈词汇的语义关系与英语词汇教学
摘要:词汇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怎样更有效地进行词汇教学一直是教师和英语教学专家探索的方向。
本文阐释了词汇之间的各种语义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词汇语义关系进行词汇教学。
关键词:语义关系;教学应用;词汇学习
一、引言
中国学生把英语当做外语学习,缺乏学习英语的真实语境,单词的记忆比较困难,怎样记忆单词成了教师和学生关注的重点。
传统读读写写记忆单词的方式很容易遗忘,本文从语义学的角度出发,阐述利用语义进行词汇记忆与教学。
从语义学的角度,lyons认为词与词之间的意义可以概括为四种:同义、反义、上下义和部分——整体的关系;palmer认为有六种:上下义、同义、反义、关系对立、一词多义、同形异义。
本文主要将根据刘瑞清,文旭版《新编语言学教程》有关语义关系的分类,结合词汇教学,主要从语义的一词多义关系、近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义关系和整体——部分关系五方面来阐述词的分类。
二、语义关系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对学生来说记忆单词是一项既枯燥又困难的工作,而且还容易遗忘,结果导致学习效率低,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老师在单词的教学和学生在单词的学习上达成了一致意见。
词与词之间的不同的语义关系可以帮助学习者学习、记忆单词,教师在这过程中发挥着。
现代汉语词汇学论文
浅谈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术语问题摘要: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一个静止的、自给自足的、同质的、观念的符号系统,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它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有些词语开始进入其他应用领域,同时产生了与原来词义有所差异的意义和用法,这些意义和用法在词语内涵、外延及感情色彩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从而产生词义泛化,并成为人们关注的一种新语言现象。
本文试图在对其界定的基础上,探讨术语泛化的动因、途径、意义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术语泛化词汇一、什么是术语泛化术语是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的称谓的集合,在我国又称为名词或科技名词。
术语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科学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是思想和认识交流的工具。
术语泛化,是指将术语用于该学科或专业领域以外的语境以及用在日常生活的语境。
术语一般具有单一性和专业性,但有很多学科、行业的术语创造性的用在其他语境,经过多次使用而产生新的意项,扩大了适用范围,突破了其固有的单义性和专业性,从而导致了术语的泛化。
例如上文提到的“充电”一词,原意是把直流电源接到蓄电池的两级上使充电池获得放电能力。
而泛化使用之后则可用来指通过学习补充知识、提高技能。
例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每个人都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充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渗透、把脉、解剖、缩水、冲浪、大出血、黑洞、透明度、克隆、擦边球、跳水、独角戏、并轨、接轨、触电、打造、下课……等词都属于术语的泛化。
二、术语泛化的原因术语通过泛化产生多义性和普遍性,从而进入共同语词汇系统。
其泛化的动因。
可以从三个方面:从语言的使用者来看;从语言结构本身来看;从术语泛化的表达效果来看。
(1)从语言的使用者来看。
当今社会活跃的语言使用者,包括青年学生、作家、学者、记者编辑和节目主持人以及广大普通民众,他们的知识背景较为深广,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提高,思维日趋活跃。
求新求异欲望强烈.这些为术语的泛化架起了一座桥梁。
西方语义学对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影响-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西方语义学对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影响-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语义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语言学家提出来的,从语义学作为一个术语在学术论文中公开发表以来,语义学在西方已经有了一百余年的历史。
而在现代汉语的研究中,有关语义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已有的有关语义的一些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西方语义学的影响。
在20 世纪,现代汉语中有关语义的研究更是带有西方语义学的印迹。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语义观的差异,以及西方语义学中可以为现代汉语的语义研究所利用、已经被现代汉语的语义研究所吸收、以及能够进一步吸收的方面。
一、中西语义观的差异西方,早在柏拉图时期,就有了关于意义的探讨和论述。
柏拉图认为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艺术是的,现实世界是模仿理念世界的,而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艺术则是模仿现实世界的。
亚里士多德以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的精神批评了柏拉图的观点,认为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艺术是再现现实的产物,是以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为参照的直接再现。
通过二者的表述,我们不难发现柏拉图的观念强调和重视理念,可以称之为理念观,而亚氏的理论则重逻辑,重形式。
而在古代中国,有关意义的观点也层出不穷。
早在先秦时期,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就有了关于意义的讨论: 例如《左传》中有关诗言志的说法,孟子的以意逆志,荀子的心合于道,墨子的言有三表,公孙龙子的指物论与名实论。
到了魏晋时期,寄言出意、得意忘言,陆机《文赋》中有著名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从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有关意义的讨论强调心和意,而西方传统的观念则重视物。
此外,在意义是否可以穷尽这一问题上,中西方的传统语义观有着截然不同的主张和看法。
早期西方学者认为意义是可以穷尽的,因此可以进行分析。
而中国传统的语言学家则认为意义是混沌的,很难进行切分,意义很难言说清楚。
而中西方在语义观上的差异一直影响了后来中西方对于语义学的研究思路和发展过程。
语义学论文 comment
关于“语义的灵活性与核心意义”研究的总结“语义的灵活性与核心意义”是Lawrence M. Schoen 于1988年发表在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上的一篇文章。
文章阐释了一个非常普遍且简单易懂的语义学原理,即上下文的变化与词汇的核心意义之间的关系。
每个词汇的语义都不是唯一的,而是灵活变化的,在特定语言环境下每个词汇都有它突出的核心意义,但不是唯一意义,这就是语义的灵活性。
上下文的变化会引起语义的变化,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语义学现象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借由名词属性的显著率saliance rating来证明上下文变化在语义变化中起到的作用,证明了上下文的变化会引起名词特性的显著率的变化,而名词特性的显著率的变化证明了该名词核心意义的变化。
从而证明了上下文的变化通过语义的灵活性对词汇核心意义造成的变化和影响。
为了更好的证明观点,作者首先着重阐述了语义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
得出语义学研究是一个偌大的网络,涉及到其他各个语言领域之间的联系。
当今的语义学研究着重于语义记忆的比较宏观的部分,例如一个单独词汇的意义是如何储存的;它是以何种形式存在;它的构成部分有哪些;以及它要遵循哪些语义规则等等。
而作者的研究目的是检验上下文在语义灵活性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如果在实际生活中,上下文的变化导致了语言意义的变化,则容易得出词汇的属性显著率也会随着上下文的变化而受到影响。
为了证明这个,作者做了两个实验。
为了更好的阐释实验,作者先给出了几个概念。
每个名词都有它的很多属性。
有的属性比较常用,而有的属性是在特定情形下才会出现。
例如篮球,它的属性就有很多种,如球体,圆形,有弹性,是一种运动器具等等。
作者将名词的多种属性分为两类:主要属性和次要属性。
主要属性,即central property,是指这个名词最常用的属性,即最明显最常见的特征。
通常和上下文没有关系(context-independent),就算是没有上下文,也能看出名词的这一属性。
词汇语义学的相关研究
词汇语义学的相关研究词汇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词汇的意义及其语境中的使用。
它关注单词之间的关系,探究它们的意义、语用信息以及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
词汇分为两种类型:原型词汇和引申(派生)词汇。
原型词汇即常规用法的中心词汇,而引申词汇是通过原型词汇来形成的新词汇。
本文将详细探讨词汇语义学的相关研究内容。
语义分析语义分析是词汇语义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
它是指通过语言学方法系统地研究单词之间的差异及其相关度量,以及它们在不同语言语境中的含义和使用。
一般来说,语义分析包括两个关键任务:(1)在理论上,为每个单词确定唯一的语义,将其与相关词汇联系起来,并尝试理解不同语境下使用的方式;(2)在实际上,将理论研究应用于文本分析、翻译和其他自然语言处理中。
语义分析还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 词汇分析,就是将单词分类,比如把所有动词放在一起;• 意群分析,是将单词按意义组织成群,比如不同的“动物”、“运动”、“感情”等。
由于单词的含义是动态和多层次的,要了解语义分析的本质,就需要考虑一些复杂性问题,比如:• 同义词和反义词有着相互的联系,而这些联系是模糊的;• 词汇和词义的概念是交叉的,因此单个词汇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词义。
语用语义学语用语义学是一种实用化的外语教学、翻译学和交际学分支,它着重于探讨在语言使用中,单词、语言习惯和语言习惯之间的关系。
语用语义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语用语义学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当地语言文化和通信方式,从而帮助外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通过语用语义学的研究,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自然习惯用语,还可以了解不同社交语境的语言风格。
此外,语用语义学也有助于提高外语交际能力,增强听说能力。
数据驱动的语义学研究数据驱动的语义学研究,通常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相关的数据分析工具来实现语言分析。
由于这些工具可以处理大量的文本信息,因此数据驱动的方法在语言模型、情感度量、机器翻译等方向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认知语义学视角下词汇学习论文
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词汇学习研究认知语言学聚焦心智发展与语言能力发展关系,综合认知科学最新成果,将个人思维过程和日常生活体验进行整合研究,认为个体语言与心理现象存在关联,语言反映出心理投射的各种形象,“人类只有通过头脑中的概念范畴(conceptual category)才能接触现实,语言中反映的现实结构是人类心智运作的产物”(萨伊德,吴一安:f42),因而语言研究更多的关注点在于主观心理特质与思维特征,从而挖掘语言生成与发展规律,更好解释人类各种语言现象。
在外语学习中,词汇积累是前提,也是基础,如何扩充外语词汇,提升学习质量,是摆在许多学习者面前的当务之急。
认知语言学将语言表达视作心理过程,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语言形成发展的影响,形成了注意观和突显观。
(赵艳芳:p9)以认知语言学背景下的认知语义学为指导,探索词汇意义存在和生成根源,进而探索词汇构建规律。
“认知语义学主要研究词和概念结构之间的关系,它和传统的真值语义学(truth conditional semantics)表现出对意义的不同理解。
……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不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反映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语言不是大脑中一个独立的部分,而是认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泰勒,蓝纯:f25)。
以认知语言学背景下的认知语义学为指导,探索词汇意义存在和生成根源,进而探索词汇构建规律,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隐喻观出发来分析词汇积累策略。
“按lakoff和johson的观点,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和隐喻性的语言形式(metaphorical expression),而且从认知结构是语言和文化发展的基础,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必经之路,也是科学发现上演绎推理的一个重要方式。
隐喻既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又是认知活动的结果。
”(戴炜华:p519)隐喻思维无处不在。
从人的空间感知出发,对所遇事物进行概念化处理,通常使用的方式就是隐喻化。
留学生汉语词汇语义习得论文
留学生汉语词汇语义习得论文摘要: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在词汇语义方面出现的偏误现象比较普遍,这些偏误影响学生在口语和写作中的准确表达。
因此,本人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词语理性意义偏误,词语附加意义偏误和词语文化义及隐含义偏误这三个方面做一些综合分析,以期能够减少留学生在词汇使用上的偏误频率,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汉语能力,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偏误;理性;附加;文化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
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应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汉语学习者发生“偏误”的可能性是多方面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和篇章等方面,这里主要分析词汇习得方面的偏误。
词汇学习中,词义的理解是第一步,词义理解错了,往往会导致词语使用和搭配等方面的错误。
词义具有多层次的特点,留学生在词汇学习中对词义理解的偏误也发生在不同层面,其中包括:理性意义的偏误、词语附加意义的偏误,词语文化意义的偏误及词语言语深层隐含义的偏误。
一、词语理性意义偏误词义的最根本的基础是词的概念意义,也就是词的逻辑意义。
概念意义是词汇意义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词义的核心,没有这一核心,词就不能存在。
理性意义所揭示的是事物或现象的主要特征,是词义的主要内容,如果对理性意义理解不当,就会影响整个词语的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
1. 不注意词所表示的适用对象而造成偏误词的理性意义可以分为表示对象特征(或事物或行为或性状特征)和表示适用对象两个方面。
所谓词的理性意义是指反映事物现象或行为性状的一般本质特点,其适用对象是指不同种类的词,并且有着不同的内容。
如:出台:演员上场。
硬朗:老人身体健壮。
景气:经济繁荣。
滂沱:雨下得很大。
上面划线的词语分别说明表动作行为的词“出台”和性质状态的词“硬朗”“景气”“滂沱”的适用对象。
汉语学习者对词的理性意义所表示的对象特征和适用对象中的任何一方理解不全都会造成运用上的偏误。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 从词汇论的角度看语义对语法的影响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从词汇论的角度看语义对语法的影响日语专业毕业论文:从词汇論的角度看语义对语法的影响在语言学中,词汇是构建语言的基础,同时也承载着语义信息。
语义是词汇所表达的意义,而语法则是词汇在句子中的组合和排列方式。
本文旨在从词汇论的角度探讨语义对语法的影响,并分析其在日语中的具体表现。
一、词汇与语义的关系在探讨语义对语法的影响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词汇与语义之间的密切关系。
词汇是语言单位的最小组成部分,每个词汇都有自己特定的意义。
通过不同的词汇组合,我们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和观点。
因此,词汇直接决定了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二、语义对语法的影响语义对语法的影响体现在词汇选择和语法结构上。
语义可以影响我们选择特定的词汇,进而影响句子的语法结构。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具体探讨这种影响。
1. 词汇选择语义决定了我们在句子中所使用的词汇。
不同的词汇有着不同的意义和语法属性,它们对句子的表达方式产生直接影响。
例如,在表达肯定和否定观点时,我们会选择不同的词汇,如"是"和"不是"。
这种选择会决定句子的语义和语法形式。
2. 语法结构语义对语法结构的影响还体现在句子的组合方式上。
语义关系的变化导致了句子结构的变化。
例如,在日语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句子中的动词形式来表示不同的时态和语气。
这种变化是基于词汇对句子整体的语义影响。
三、语义对日语语法的具体影响在日语中,语义对语法的影响尤为显著。
以下是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语义对日语语法的影响。
1. 形容词与动词在日语中,形容词和动词有着相似的语法形式和词汇属性。
然而,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语义差异。
形容词主要描述物体的属性和状态,而动词则描述动作和行为。
这种语义差异决定了它们在句子中的用法和语法结构。
2. 动词的时态和语气日语中的动词形式根据语义的变化而变化,这决定了句子中所表达的时态和语气。
例如,在表达过去事件时,我们需要使用过去时态的动词形式,这种变化与语义的变化相对应,使句子的语法和表达更加准确。
认知语义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论文
认知语义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摘要:经验主义语义学主张语言意义并不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的反映。
认知语义学在遵从人类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侧重研究词语和概念结构之间的联系,注重学习者基本认知能力和其经验对习得新知识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观、原型理论和隐喻等对英语词汇习得和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义学;范畴观;原型理论;隐喻一、概述认知语言学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新一代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认知语言学在承认客观世界在语言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基础上,强调人类的认知能力的参与作用,认为语言不能直接地反映客观世界,在语言和客观世界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间层次。
这种观点所强调的是存在于人类大脑中的概念是受到其经验(experiments)影响的,具有主观性。
对于浩瀚如大海的英语词汇体系,死记硬背早已被证明是一种拙劣的学习方法。
相比较而言,运用人类的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强化对词汇的记忆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学习者在习得词汇时,应该超越语言的表面体系,深入到语言的深层概念体系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来理解和记忆新的词汇,最终构建一个更加完整和完善的知识体系。
认知语义学的焦点在于建构这些概念框架结构,以及语言的使用是如何反映它们的。
在建构概念框架的过程中,人们不得不将语言知识分门别类地归入到各个认知域和框架中,这就需要实体的范畴化。
因此,原型理论和隐喻理论被认为是我们思维过程中最基本的因素。
二、认知语义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1.范畴观与原型概念理论及其应用。
20世纪70年代,rosch提出了他的范畴观。
他提出了语义原型(prototype)这个概念。
rosch认为,范畴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每个范畴往往是围绕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语义原型辐射而形成的,有时范畴与范畴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明确的等。
分析词汇不同层面的语义对跨文化交际词汇语用失误的影响【论文】
分析词汇不同层面的语义对跨文化交际词汇语用失误的影响摘要:词汇语用失误是语用语言失误的一种, 是因词汇社会文化意义使用不当而造成的, 也是导致跨文化交际中断和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此词汇语义网络构建对于减少或是避免跨文化中的词汇语用失误异常重要。
本文从心理词汇角度阐释了词汇语义在交际中的作用, 分析了词汇不同层面的语义对跨文化交际词汇语用失误的影响并对如何建构心理词汇语义来避免词汇语用失误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词汇语用失误; 词汇语义构建; 策略;引言在跨文化交际中, 语用失误时有发生。
语言学家Thomas 最先提出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 的概念, 她认为语用失误有别于语法错误, 语法错误是语言本身结构使用错误, 违背了语法规则, 而语用失误是在交际过程中, 说话的方式不妥或是说话的习惯不符合目标语的用语习惯, 而使说活者不能有效地达到交际目的或是听话者没能识别说话者对于语用原则的违背所产生的会话含义(戴维栋、何兆熊,2013) 。
语用失误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 体现在语言层面上, 是交际双方对语言符号体系不同的编码和解码造成的。
在语言本身的结构里, 词汇是根本, 所以语言语用失误主要集中体现在词汇方面。
心理词汇(mental lexicon) 是通过建立二语词汇概念和表征直接的联系, 并通过建立词汇语义网络来进行词汇的储存和提取(戴维栋、王宇红, 2008) , 这就为减少或是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词汇语用失误提供了新视角。
本文从心理词汇语义网络构建的角度, 以英汉语言为例, 对避免跨文化交际中词汇语用失误策略进行了探究。
1 词汇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是分层级的语言, 最小的意义单位是词素, 词素构成词, 词再组成短语和句子(sentence) , 句子在交际中就是话语(utterance) 。
假若没有词汇, 人们连自己的思想都不能表达, 更谈不上交际了。
语义学论文
语义学论文从语义学角度浅谈英语中的歧义现象[摘要]语言学家普遍认为,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可以作不止一种解释的现象。
由于英语词汇量大,语法灵活多变,语言歧义现象在英语中表现得格外突出。
因此,本文首先讨论了歧义的定义,其次从语义学角度通过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的分析讨论了歧义的分类,进而探讨消除歧义的手段,旨在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歧义现象,以促进英语的学习与使用。
关键词:歧义; 英语; 语义学; 消除歧义A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of English AmbiguityAbstract: It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by linguists that ambiguity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that an equivocal word or sentence can be understood in more than one way. Especially, with large vocabulary and flexible grammar, English presents more apparent ambiguity. Thus, this paper starts with discussing the definition of English ambiguity. And some factors causing ambiguity are analyzed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ambiguity is discussed from the semantic point of view. Then, various kinds of disambiguation are probed into. By doing so, it aims to help promote the comprehension of ambiguity and improve English learning and using.Key words: ambiguity; English; semantic; disambiguationAs a universal linguistic phenomenon, ambiguity is involved in various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has aroused the interest of many linguistics both abroad and at home. It seems more apparent in English, with large vocabulary and flexible grammar, ambiguity exists in both spoken and written forms and occurs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for English learners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n ambiguity. In this paper, itattempts to start with making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ambiguity in terms of its definition. Then several possible means to disambiguate are suggested after discussing some factors causing ambiguity from the semantic point of view, mainly attributed to help English learners make progress in English learning and using.1.The Definition of AmbiguityIt is one of the goals of semantic theories and studies to describe and explain ambiguities in language. Kess and Hoppe once said in Ambiguity in Psycholinguistics: “Upon careful consideration, one cannot but be amazed at the ubiquity of ambiguity in language” (Kess & Hoppe, 1972, quoted from张虹, 2007: 47). English linguist William Empson even said that “Ambiguity is the enemy we have to watch”. It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udy of ambiguity in linguistic world.In English, ambiguity is so pervasive that there are many versions to what is ambiguity both abroad and at home. Conventional definitions of ambiguity refers to its property of having two or more meanings. The two phenomena share the property of having “two or more distinct meanings operating in the given context”, which should carry the qualifi cation that the distinct and separatemeanings or ambiguity are denotative, but multiple meaning may admit connotation and other types of associative meaning (Leech, 1981: 23). At home, it is accepted that ambiguity is defined as the fact that a word (or an expression) or a sentence, before realization of stress, stop, intonation or other phonological means and without any more presuppositions or contexts than what the word or the sentence itself creates, can be regarded as two or more different descriptive senses (Zhang,2007: 1).To sum up, it is uneasy to give a precise definition of ambiguity, but it seems have been widely accepted by linguists that ambiguity refers to the linguistic phenomenon that an equivocal word or sentence can be understood in more than one way.2. The Classification of AmbiguityHow does ambiguity come out? The reason can be amount of. So the following classification of ambiguity will be analyzed at phonological level in oral English and at lexical, syntactic in written English from the semantic point of view.2.1 Phonological AmbiguityIn a natural language , if the acceptable utterances can be interpreted i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ys, they are regarded as ambiguity utterance. Phonetic ambiguity, that is, a word or a phrase sounds that it has at least two meanings, occurs only in spoken English but not in written English (邱述德, 1998).2.1.1 Phonological ambiguity caused by homophoneHomophone is easy to cause the semantic ambiguity that makes the listener become confused to get the exact meaning.The example is taken from the class. The English teacher noticed that one of her students was day-dreaming, and not following her work in the blackboard. To recall his attention, she said sharply, “Brown, Brown, board!” The boy startled, looked up. “Yes, teacher, very.” came the reply.Here, “Board” and “bored” have the same phonological. The teacher wanted Brown to look at the blackboard, but Brown woke up from his dre am and didn’t catch his teacher, so he answered immedi ately “Yes, teacher, very”, misunderstanding his teacher by replying the English class was boring.2.1.2 Phonological ambiguity caused by liaisonLiaison is the link of sounds or words. In a speech, each sound of word should be linked smoothly and naturally. On the other hand, liaison triggers ambiguity just because it makes words homonymous. It can lead ambiguity through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words in oral communication.For example: I had a /greidei/. T o the listeners, it can be paraphrased by “I had grade A” or “I had a gra y day”. It shows that voice does not has a necessary connection with meaning, but wordswith different meanings can have the same pronunciation.There are a lot of similar examples: a train dear/a trained deer;a name/an aim; a nice girl/an ice girl; an ear-phone/a near phone;I scream/ice cream; see the meat/see them eat.2.1.3 Phonological ambiguity caused by intonation or stressIn English, there are four basic tones: rising tone, falling tone, falling-rising tone and rising-falling tone. Therefore, if a same sentence is read in a different tone, we can get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that will trigger ambiguity of intonation.For example: Will you come tomorrow. If read in rising tone, it means a question, asking whether you will come tomorrow or not; if read in falling tone, it means please come tomorrow.Stress, which means a term used in semantic analysis to refer to a lexical item that has a range of different meanings,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elling the difference of words’ meanings, parts of speech, semantic and structural relationship.For example: an English teacher. If the stress is on “English”, it means a teacher who teaches English; if the stress is on “teacher”, it is just on the opposite situation which means the one from England is a teacher rather than an engineer or a doctor.2.2 Lexical AmbiguityCompared with the phonetic ambiguity, lexcical ambiguity may cause more complicated problem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because it exists not only in spoken English but also in written English.2.2.1 Lexical ambiguity caused by polysemyPolysemy is a term used in semantic analysis to refer to lexical item which has a range of different meanings. For example: The food is not hot. The word hot can be translated into spicy or having a high temperature; she cannot bear children, bear means to have a baby or endure, so this sentence can mean she cannot give birth or she cannot stand her children.2.2.2 Lexical ambiguity caused by homonymIn the English, there are many pairs of groups of words, which ,though different in meaning, are pronounced alike, or spelled alike, or both, such words are called homonyms. For example: We saw he swallow. It means we saw her gollop if swallow is a verb; however it means we an animal called swallow if swallow is a noun. The homonym of swallow causes unclear semantics and brings out the ambiguity.2.2.3 Lexical ambiguity caused by semantic changeWith the languag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some vocabularies have meaning transfer or meaning changes in a certain context which also causes the ambiguity understanding of a sentence. For example: Please give me a camel. The word camel has an original meaning of a name of ananimal, but its meaning has changed in this sentence that means a top-brand cigarettes. Without knowing this background we may misunderstand this sentence. In addition, billion means trillion in Britain English and one thousand million in AmericanEnglish which is a very big difference in number.2.3 Syntactic Ambiguity“Syntactic ambiguity attains in those sentences in which strings of words can be grouped in different ways or in which words can have different grammatical functions depending on the inferred relations among them” (胡壮麟, 2001: 205).2.3.1 Syntactic ambiguity caused by transferred negationThere is a variety of ways to understand the modified range of the English negative adverb not. For example: I don’t teach because teaching is easy for me. The modified rage of “not”in this sentence is not clear. It can either modify the main clause “I don’t teach” or the adverbial clause of cause “because teaching is easy for me”. So this sentence can be translated into “I don’t teach, the reason is that teaching is easy for me” or “I teach is not because teaching is easy for me”.Such examples can be find in the same structure sentences as “John didn’t marry Alice because she was rich” and “I didn’t go because I was afraid” (张成栋, 1999: 44).2.3.2 Syntactic ambiguity caused by unclear modificationIf the element after the predicate can have various grammatical functions, the ambiguity will be brought out. For example: The statistician studies the whole year. The “whole year” can be the object or adverbial of the verb “studies”. This sentence means “The statistician studies on the object of a whole year” or “The statistician studies during the whole year”.Also, adverb and adjective are very flexible in English sentences, their unclear modified range can cause ambiguity. For example: She sees the boy with the telescope. “with the telescope”can either be the adverbial of the verb “see” or thenoun “boy”. So we may translate this sentence into “she sees the boy by using a telescope” or “she sees a boy who has a telescope”.2.3.3 Syntactic ambiguity caused by ellipsisAs a grammatical device for preventing repetition and achieving textual cohesion, ellipsis means the omission of elements that would be expected in a correct sentence or phrase. In some clauses, after ellipsis some certain element, only subject and object is left. If the sentence should be clearer, the ellipsis part must be replenished. For example: Mary likes fish better than cats. It can be explained as “Mary likes to eat fish better than cats like to eat fish” or “Mary prefers fish to cats”. The first explanati on replenishes predicate part “eat”, the prototype mean that “Mary likes to eat fish more than cats like to eat fish”; in the second explanation the verb “likes” means “prefers”, that is to say, “Mary is a girl who loves animal, she loves fish more than she loves cats”.3.The Measures of Disambiguation3.1 Correctly Using Stress and LiaisonIn a speech, each sound of word should be linked smoothly and naturally. It can lead ambiguity through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words in oral communication. In spoken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stress, pause and rhythms we can partly eliminate ambiguity.For example: Have you been to the /waithaus/.As the speaker, if he put the stress on /wait/, it will be understood as “the building for the living of American president”; if he put the stress on /aus/, it may have different meaning a s “a house painted white”.3.2 Pausing Between Sense-groupsIt can make the sentence more clear to add pauses between sense-groups. For example: You must stick the s tamp on yourself. The word “on” can be an adverb to make a phrase with “stick” which can b e translated into “you should stick the stamp by yourself”; “on” can also be a preposition to constitute a collocation with “yourself” that means “you should sick the stamp on your body”. The ambiguity will not exist if there is a pause between “on” and “yourself”.3.3 Replacing Ambiguous Words with SynonymsThere are numerous words in English, and there can be a word with the same or similar meaning of another word. So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liminate ambiguity by replacing ambiguous words with synonyms. For example: He is drawing a cart. Here, “d raw” has means “painting” or “pulling”, if “drawing” is replaced by “pulling”, there will be no misunderstanding. Another example is “She cannot bear children”. I f “bear” is replaced by “give birth to” or “put up with”, the information receiver will not be confused.3.4 Resetting Grammatical Structure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a sentence can be seen clearly through the grammatical relations and then the ambiguity can be eliminated. For example: my small child’s cot. It has three meaning based on the grammatical relations: a, my small cot for a child; b, my cot for a small child; c, the cot of my small child. There is no ambiguity whatever meaning we choose. So the exact meaning expressed by the speaker can be got by the adjustment of grammatical relations between words to make it clear of the restrictions made by for, of or small to cot and child.4. ConclusionTo sum up, as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ambiguity couldn’tbe avoided. As a matter of fact, people can make use of it no matter in literary styles or in study. This thesis analyzes ambigu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 to make improvement in learning and using English.Considering the causes of ambiguity, it is clear that unintentional ambiguity could bring some troubles in 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 and it should be avoided no matter in written or spokenform. Because the phenomenon of ambiguity is produced by the conflict between structure and meaning, understanding the appearance and taking advantage of ambiguity may help us a lot.References[1]Joseph F. Kess & Ronald A. Hoppe. Ambiguity In Psycholinguistics[M]. New York: The FreePress, 1972.[2]Leech, G. N. Semantics[M].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81.[3]Zhang Qinglian. A Discussion on Ambiguity in English[J]. 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2007,(5): 1-5.[4]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5]邱述德. 英语歧义[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6]张成栋. 由否定转移产生的歧义现象[J]. 大学英语, 1999, (7): 44.[7]张虹.产生英语歧义现象的语音与词汇因素分析[J]. Crazy English(Teachers), 2007, (7):47-4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与环保有关的词汇词义演变及原因
——以英语中“pollution”为例【摘要】本文以pollution为例,探讨与环保有关的词汇词义演变及原因,本文通过发现不同年代的词典,例如《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和《朗文词典》中对于“pollution”的释义的不同,来探讨词典中对词语释义变化的规律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并通过这种发现我们需要的反思和改进。
【关键词】环保 pollution 词义演变发展规律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一、引言
今年12月份,我在第1117期的由人民日报社主管,环球时报社主板的《环球时报》中阅读到这样一段话,如果翻开现实“社会生活词典”,“雾霾”词义会不会雄居首页,赫然入目?今年入冬前,某小学写了这样一道作文题:给市长伯伯写封信。
老师阅卷,尽90%在问:市长伯伯,您什么时候能给我们一个没有雾霾的冬天。
童稚率真之问等同“天问”。
看到这样一段话的时候也引起我巨大的反思,环境污染的日渐加剧,让我们的生活失去原有的蓝天白云,连小学生都在关注着环境污染的现状,可见环境问题是多么的严重。
环境污染是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现代化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
作为一个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在语言学方面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是否与环保有关的词汇也会发生变化呢?本文接下来对环保有关的词汇的词义演变进行简单的探讨。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进入了工业时代,大规模的工厂拔地而起也,我们进入了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时代,随之而来的是源源不断的污染,然而我们的自然环境已经不能承受这样的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状况实在是堪忧。
这些环境污染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也体现在我们的词典中。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最敏感地反应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
工具书作为语言重要的和权威的载体,应当紧跟社会生活的步伐,反映语言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针对英语中的“pollution”一词在词典中词义的发展变化来进行探讨。
二、词义演变现象
英语中的pollution是一个很老的字,在拉丁语系统的文字中它差不多都有同样的意思。
50年代定稿、在我国流行沈国昂的《英华大词典》
里,对“pollute”这个词的解释为(1)弄脏;亵渎(2)败坏(品性),使堕落;污秽、奸污。
由此派生的pollution,释义为:“污秽,不洁;堕落,腐败”。
这部词典中也举出这样一个释义“nocturnal pollution”=【医】梦遗(精)。
《简明牛津词典》第三版至第五版(从30年代到60年代)中这样释义:“破坏(某物)的纯洁或神圣”或“使(水及其他东西)混浊”。
并没有环境污染的意义。
一直到第六版(1976)才增加了“染坏了或弄脏了(人类环境)”这样的释义。
1978年出版的《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这部词典对pollution的释义为:①使(空气、水、土等)变污浊,不能用。
②破坏(心灵)纯洁。
③使(神圣的地方)不圣洁。
1997年再版的《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对pollution这样解释发生了变化,原文解释如下:①the process of making air,water,soil etc dangerously dirty and not suitable for people to use:california’s tough anti-pollution laws|chronic pollution of the atmosphere②substances that make air,water,soil etc dangerously dirty:industries and other sources of pollution|a national programme to cut sulphur dioxide pollution.翻译成汉语大致是:使空气、水、土地等变脏并且不适合人们使用的过程;使空气、水等变脏且不适于人使用的东西,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污染物。
通过《朗文词典》二十年的改版来看,“pollution”这个词“破坏(心灵)纯洁。
使(神圣的地方)不圣洁。
”的带有宗教色彩的释义已经消失了,而“污染”这个词成为它最重要的释义。
在1984年出版的由梁实秋主编的《最新实用英语英汉词典》中对pollution的解释如下:玷污、亵渎、染污、不洁、污秽。
1984年时出版的词典中对于pollution一词的解释还有“亵渎”、“不洁”的释义,可见在80年代的时候,在环境污染还没有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的时候,pollution的其他释义还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
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关注的焦点问题,在2004年出版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pollution 这样解释:①污染、弄脏、玷污②污染物、垃圾③噪音污染;(夜间扰人的)强烈灯光。
2005年出版的《最新高阶英汉词典》中对pollution 这样解释:①(受)污染;(受)玷污;(受)腐蚀:atmospheric~大气污染②污染物(质)③【医】遗精。
在2014年出版的《多功能英汉双解大词典》中对pollution只有
两个解释:①污染②污染物。
通过对不同年代的七部词典中“pollution”的解释可以看出,pollution的词义和义位是会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词典作为一种工具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标准性,从我们小学开始使用的《新华字典》到后来的《现代汉语词典》,还有国外的《简明牛津》和《朗文词典》,我们的语言学习离不开各种词典的使用和辅助,也通常会针对词典中的释义或者变化进行探索和研究。
通过义位的变化我们不仅可以发现语言发展的变化,也可以进一步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时带给人们反思。
“pollution”作为环保的词汇中较为基础和典型的词语,从它在词典中释义的变化我们能明白这样一个事实,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改变和逆转的事实,这种改变已经体现在我们的语言中,写进词典中。
三、演变的原因
1、客观原因
我认为,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发展因素,戴庆厦主编的《社会语言学概论》中提到:承认语言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正是语言学研究的根本立足点。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环境污染危机。
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等)固体废物污染、液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等,各种污染相继出现,很多新的词语是词典中不曾收录的,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词典中有关环保的词汇逐渐增多,或者是旧的词语有了新的释义。
环境污染会降低生物生产量,加剧环境破坏,且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事件,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到人大会中最热词“环保”的上榜,以及最严《环保法》的修改,我们都不难看出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2、主观原因
词典不仅是用来查阅字和词的读音、释义、用法和例句等,而且是具有对社会流行的用词用语规范作用。
收录进词典的词或词义,一定是经过权威机构或者专家的认可。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词典也要不断的更新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否则词典就失去了作为工具书的意义。
词典要想有它存在的意义,就必须不断收录新词或对词义进行调整以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并且适应人们的需要。
如果一个词典收录的词或者词义没有改变,一直保留着最原始的状态,那这本本词典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不能为人们所使用,会被社会所淘汰。
因此我认为,词义的发展变化也许也是词典自身的需要。
同过收录社会流行的新词新语来使本身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四总结
通过本篇文章简单的探索,我们不难发现词典的编纂反映社会现象,同时词典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体现作为语言学习工具的意义。
在使用词典时,我们要多关注词义的变化,来发现语言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
【参考文献】
1、《简明牛津词典》
2、《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3、《最新实用英语英汉词典》
4、《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5、《社会语言学概论》
6、《最新高阶英汉词典》
7、《多功能英汉双解大词典》
8、新浪博客:《也谈词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