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备课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备课(历史时期:原始社会)知识体系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1.元谋人(1)地点:云南省元谋县(2)时间:距今约170万年(3)生产生活状况: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4)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依据:考古)(5)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工具2.北京人(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2)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3)体貌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4)生产生活状况:①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②过着群居生活;③会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火用来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等,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3.山顶洞人(1)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2)时间:距今约3万年(3)体貌特征:同现代人基本相同(4)生产生活状况: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交换生活用品;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还要埋葬;过着氏族生活。
(氏族: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二、原始的农耕生活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2)时间:距今约七千年(3)生产生活状况:种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2)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3)生产生活状况: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石器和耒耜耕地;种植粟;饲养猪狗等动物;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食物种类丰富;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屋内有灶坑;能制造彩陶,陶器上有刻画符号;会纺线、织布、制衣。
3.大汶口原始居民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所以,在大汶口墓葬里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三、华夏之祖1.黄帝——“人文初祖”(依据:传说)(1)时间、地点:生活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黄河流域(2)贡献:炎黄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
2024年初中历史新课标教案远古的传说
2024年初中历史新课标教案远古的传说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第1课《远古的传说》,内容包括中国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伏羲画卦等,以及这些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
2. 掌握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主要神话传说及其历史背景。
3. 分析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主要神话传说的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难点:分析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理解神话传说与现实历史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史前时期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新课:(1)盘古开天辟地:介绍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内容,分析其反映的宇宙观念。
(2)女娲造人:讲述女娲造人的传说,探讨其对人类起源的想象。
(3)伏羲画卦:讲解伏羲画卦的传说,引导学生了解八卦的起源。
(1)盘古开天辟地中,盘古用了多少年开天辟地?(2)女娲造人是怎样创造人类的?(3)伏羲画卦的传说中,八卦代表了哪些自然现象?4. 例题讲解:以“盘古开天辟地”为例,分析神话传说中的历史信息。
六、板书设计1. 远古的传说2. 内容:(1)盘古开天辟地(2)女娲造人(3)伏羲画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
(2)女娲造人的传说反映了古人对人类起源的哪种观念?2. 答案:(1)盘古开天辟地:传说中,盘古在混沌中沉睡了一万八千年,醒来后用斧头开天辟地,最终身化万物,创造了世界。
(2)女娲造人:传说中,女娲用黄土捏造人类,反映了古人对泥土造人的观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神话传说,引导学生了解史前时期的历史,但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RJ上册教案 第1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单元导学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史前时期的历史,贯穿本单元的主线是中国早期人类和原始居民在中华大地上的活动,以及黄帝、炎帝、尧、舜、禹时期的远古传说。
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
从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进化过程中的特点。
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
距今约五六千年时,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展现了这一时期我们祖先社会生活的历史场景。
尧、舜、禹的故事,反映出黄河流域部族联盟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状况。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禅让”的含义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历史
年级/册
七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部编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难点名称
“禅让”的含义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习这一部分的主要障碍,在于知识的抽象性。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教材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对这一部分未展开。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尧舜禅让”故事的视频,直观感受尧舜身上的优秀品质,知道“禅让”的含义;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2.聆听故事:尧舜禅让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尧舜“禅让”的故事,思考尧舜是通过什么方法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
视频播放《尧舜禅让》
看完视频后,相信你们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尧召开部落酋长会,让大家举荐良才;缺少涵养、修养的人是没有办法做部落首领的;尧通过各种方法考察舜,舜退位让贤。
3.引导探究
答:历史史实是真实可靠的,而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极有价值的内容。
小结
尧舜“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禅让的方式是和平、民主地推选,不是个人权利的转移。体现了"以人为本,任人为贤"的思想。有利于部落联盟的团结,协调社会生产。他们身上的人格品质,德才兼备、以身作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感染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也激励我们以天下为己任,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禅让制”曾是原始社会更替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对这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挑选的是有才有德的人 ②新首领都受百姓的爱戴
③新首领必须有权有势 ④新首领的产生,都是民主推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小结教案新人教版
c.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如历史知识问答网站、虚拟博物馆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d.教材辅助材料:结合教材提供的辅助材料,如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为学生提供更多角度的历史解读。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中华文明的一些基础知识,如黄帝、炎帝等传说人物,以及中国古代的一些文明成就。同时,学生也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教材中的内容。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对历史故事和人物较为感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获取新知识。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喜欢互动和讨论,乐于参与实践活动。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原始社会掌握情况,为中华文明起源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中华文明起源重点,强调夏商西周更迭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中华文明起源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a.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如黄帝、炎帝等,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
b.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考古发掘实验,模拟考古学家挖掘古代文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历史实证意识。
c.游戏:设计历史知识问答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3)根据教材内容,对比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制度特点,总结其异同。
2024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024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学生历史观形成的重要基石。
它深入浅出地描绘了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壮丽画卷,引领着学生们踏上探索人类早期发展历程的奇妙之旅。
第一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如同历史的序章,缓缓拉开了人类故事的帷幕。
在这里,学生们将首次接触到关于人类起源的神秘传说,那些古老而遥远的故事,激发了他们对过往无尽的好奇与想象。
通过对早期人类体质特征、生产生活状况的探讨,学生们能够深刻体会到远古先民在恶劣自然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与不屈不挠的精神。
更重要的是,这一课让学生认识到,尽管时间跨度漫长,但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适应与创新,这是文明进步的永恒动力。
第二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则是一次对人类社会结构转型的深度剖析。
原始农业的诞生,不仅仅是生产技术的革新,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它促使人类从游猎生活走向定居农耕,为社会分工、私有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学生们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理解到这一转变对于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将思考,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乃至塑造我们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
第三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则是将视角聚焦于中华大地,探索这片古老土地上文明的萌芽与成长。
黄河、长江流域的远古文化遗址,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也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生动例证。
这一课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文明的多源汇流,更激发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深厚情感与自豪感。
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更加坚信,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共同财富的一部分,值得被尊重与传承。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讲述,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它让学生们在追溯过往的同时,也思考着未来的方向。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起点课时一人类的起源与迁徙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起源的地点和时间;2. 掌握人类早期迁徙的路线和原因。
教学重点1. 人类出现的时间和地点;2. 早期人类的迁徙路线和原因。
教学难点1. 人类起源的证据和判断;2. 早期人类的文化和生活。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类演化树,简单介绍人类起源的历程。
2. 讲解人类起源的证据和判断:通过PPT介绍人类化石、考古文物等证据,让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判断。
3. 讲解早期人类的迁徙路线和原因:介绍人类迁徙的时间和路线,以及迁徙的原因。
4. 梳理知识点:通过练题对人类起源和早期人类迁徙进行简单梳理和巩固。
5. 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并完成课后题。
课时二古代文明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形成的时间和地点;2. 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
教学重点1. 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形成时间和地点;2. 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
教学难点1. 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2. 古代文明的衰落和原因。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古代文明的形成时间和地点:通过PPT介绍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等不同文明的形成时间和地点。
3. 讲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介绍古代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发展。
4. 比较不同文明:通过练题对不同文明进行比较和分析。
5. 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并完成课后题。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课时一中国古代奴隶制度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奴隶制度的形成历程;2. 掌握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1. 奴隶制度的形成历程;2. 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1. 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 奴隶社会的衰落和原因。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图片展现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和场景。
2. 讲解奴隶制度的形成历程:通过PPT介绍奴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理解奴隶社会的根源和发展。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上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上教案
Unit 1人类社会的早期
Lesson 1石器时代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石器时代的时代背景和特点;
2. 掌握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概念;
3. 理解石器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石器时代的时代背景和特点;
难点:理解石器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设备、板书、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石器时代的生活,引发学生对石器时代的好奇和兴趣。
二、新课讲解
1. 介绍石器时代的背景和特点,明确石器时代的定义;
2. 分别介绍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石器时代的发展过程;
3. 分析石器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包括技术、生活方式等方面。
三、讨论互动
让学生分组讨论石器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加深学
生对石器时代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布置相关题目进行扩展练习,如:石器时代的结束是怎样的?它对后来的社会有什么影响?
五、总结反思
让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石器时代的理解。
六、作业
完成相关作业,包括课后练习和拓展任务。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石器时代的时代背景和特点,理解石器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达到了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讨论互动和课堂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人教版七上历史 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问:请同学们结合现实生活想象一下,北京人可以用火干什么呢?
师投放“北京人用火追逐野兽”幻灯片,归纳指出: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3、北京人的群居生活
投放《北京人的生活》和《北京人生活时期的动物》图片,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问题分解: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他们的事物来源有哪些,他们又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问:北京人又是怎样制造石器和木棒的呢?并请同学们分析:北京人制造的工具有什么特点?
特点:简单、原始、粗糙
师强调指出:打制石器。并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知识卡。
(2)天然火
教师首先解释何为“天然火”:自然界中自然生成的火种。
问:请同学们想象,天然火生成的方式或来源有哪些?(结合文中动脑筋: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种的?)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三.北京人
1.北京人的体貌特征
投放古猿、北京人、现代人头像幻灯片,要求:比较三者的头部有什么区别,指出北京人同现代人相比,有什么特点?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汇总目录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第3课 远古的传说∙单元综合与测试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设计(4)介绍北京人的生产情况。
北京人会制造: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
并说出每种工具的用途。
同时说明: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5)研读材料回答问题:从上面材料中我们能够知道北京人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假如有一个北京人脱离了群体,他能生活下去吗?(5)通过材料介绍北京人使用火的情况。
说明北京人会使用火、保存火、管理火。
(6)展示图片进行合作探究回答问题:以上三幅图分别反映了什么情况?简要说明学会用火有什么意义呢?(7)读材料说结论。
从1921年开始至今,北京人遗址共发现头盖骨6个、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以及大量骨骼碎块,共代表40多个北京人个体。
周口店遗址经过10年的发掘,仅第1地点就发现石器近10万件,动物化石100种。
结论: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8)知识拓展:对山顶洞人进行简单了解。
6.巩固提升。
学生讨论进行回答学生读知识材料石器的情况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的悠久,了解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板书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中国境内最早人类——元谋人1、时间:距今约170万年2、地点:云南元谋3、意义: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二、北京人的发现1、距今时间: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2、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3、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人:裴文中三、北京人的特点1、体貌特征: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嘴巴前伸。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教案(七年级新教材教案)
《第一单元综合》教案【复习反馈·温故知新】利用年代尺或思维导图,回忆上一课重点知识。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一单元为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学完1-3课要形成一个大单元的整体概念。
【自主学习·梳理时空】【自主学习·思维导图】【自主学习·读图识史】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仰韶、大汶口、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古人类遗址的位置【课堂练习·素养提升】(2023贵州贵阳)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历慎思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
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活动一【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1)下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处。
(填写图中字母即可)活动二【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2)将活动二中图1、图2、图3的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
考古发现推论图①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图②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图③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活动三【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3)说出活动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4)综上所述,请你为历慎思同学的历史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参考答案:(1)A B(2)①——3 ②——2 ③——1(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礼器等。
重要意义: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范文(通用11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范文(通用1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最新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篇1【课程标准】:了解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结果,客观历史地认识分封制的作用,认识到正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统治正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而分封制实行的必要与其得以维系的缘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大家看过电视《封神榜》吗?谁来说说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导入。
注意引导学生神话作品与历史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艺作品二、西周的建立1、周族的发展:简要讲述。
2、周灭商:抽学生来讲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并要求学生概括出一个相关的成语来。
并谈一谈这一战的胜败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3、西周的建立:学生一起说西周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
教师运用书上的地图说明西周的来历。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败的最关键性的因素。
观察地图、识读地图三、分封制1、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以后,抽一学生来主持:对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
由学生来主持,热情很高参与积极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诸候国?分别在哪条大河流域?诸候与周王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分封制能长期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吗?2、学生或教师进行归纳整理。
有关分封制利与弊的分析,为以后春秋的学习打下基础。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时段】从距今约170万年(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至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
【单元特点】这个单元的内容主要是抓住一个词——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的。
第一部分讲的是:旧石器时代的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它从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远古居民,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的元谋人开始,一直讲到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的山顶洞人为止。
第二部分讲的是: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明,主要介绍了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文明。
第三部分讲的是:传说时期的华夏族的祖先,主要介绍了炎帝和黄帝时期的一些故事。
【内容标准】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
中国原始人类的文化遗迹。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色。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叙事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为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和方法]1,从多种角度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的材料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正确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中国的原始人类【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之间的关系。
【课时】4课时【课型】知新课、活动课【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式研究多种形式【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第一课祖国的古代居民【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新学期第一课,用导读结合的方法完成任务。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历史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历史教案教学
设计
第一章东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特点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亚洲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了解亚洲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了解亚洲地区人类聚居的分布特点。
3. 了解亚洲主要文明古国的发展和变化。
二、教学内容
1. 亚洲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影响。
2. 亚洲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及文明发展。
3. 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发展和变迁。
三、教学重点
1. 掌握亚洲地理环境和人类聚居分布的基本特点和变化。
2. 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变迁。
四、教学难点
1. 掌握亚洲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联系。
2. 了解不同文明古国的兴衰变迁。
五、教学方法
1. 图片展示法:通过图片展示亚洲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来了解不同文明古国的发展和变迁。
3. 问答式探讨法: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讲述来提高课堂互动性。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高度参与,带有主动性。
2. 能够了解亚洲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影响。
3. 掌握亚洲主要文明古国的发展和变化。
部编版(人教)历史七年级上册整单元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北京人、原始农耕生活、远古的传说)
部编版(人教)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北京人、原始农耕生活、远古的传说)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4.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重点难点重点:北京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在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已经有三十多亿年了。
如果我们把这三十多亿年比作一天的话,那么人类存在的历史只相当这一天之中的最后半分钟。
那么,在这短短的半分钟刚开始的时候,人类是什么样的呢?归纳导入:关于人类的起源有一些传说,像我国的“女娲造人”,西方的“上帝造人”等,无不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由来的困惑。
后来,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才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远古时期的类人猿是人类共同的祖先。
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吧!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探究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活动一】多媒体展示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的两颗牙齿化石,粗糙的打制石器、炭屑、小块烧骨等。
【小组讨论】1.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是什么?如何得名的?生活在什么时候?2.元谋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呢?3.从哪里可以推断元谋人会使用火?【点拨】教师描绘(想象中)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突出古猿在劳动中进化成人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教学分析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
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
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有关人类起源,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
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想象图》2.教师提问:(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2)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提示:(1)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2)制作工具和使用火;(3)会不会制作工具。
3.教师小结: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目标导学二:北京人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复原头像》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归纳北京人的生活地点和时间。
提示: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经测定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图片展示:4.观察比较: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方法点拨:从北京人的头骨、前额、眉骨、颧骨、鼻骨、嘴部等方面进行分析)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补充: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6.图片展示:北京人制作的石器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片,了解归纳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情况。
8.教师提问:为什么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提示:这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决定的。
目标导学三:山顶洞人1.图片展示:2.教师提问:(1)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2)他们的样貌有什么特征?提示:(1)距今约3万年。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第 1 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之一、北京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发展水平:用天然火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课后反思:第 2 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时段】从距今约170万年(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至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
【单元特点】这个单元的内容主要是抓住一个词——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的。
第一部分讲的是:旧石器时代的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它从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远古居民,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的元谋人开始,一直讲到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的山顶洞人为止。
第二部分讲的是: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明,主要介绍了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文明。
第三部分讲的是:传说时期的华夏族的祖先,主要介绍了炎帝和黄帝时期的一些故事。
【内容标准】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为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的材料综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之间的关系。
【课时】4课时【课型】知新课、活动课【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多种形式【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新学期第一课,用导读结合的方法完成任务。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相关插图,提示一些观察的角度和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习惯和根据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在“合作与探究”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加深彼此的了解。
【教具学具准备】1、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北京人制作工具和用火情况》、《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
2、表格:列表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区别3、打制的粗糙尖石器一个和一根草绳。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导言和插图,提出问题;你知道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激发兴趣。
认识到: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大量考古发掘的化石可以证明。
学生讨论后简要补充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类人猿在长期劳动过程中,慢慢形成人手——直立行走——人脑形成——语言产生,从而进化成人。
)二、学习新课: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题和三个子目,知道本课介绍了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只是讲了三个典型代表: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整体把握本课)(一)我国最早的人类我国已知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哪里?怎样证明他们是人类而非猿类?引导学生看书和插图,回答这些问题。
让学生识记云南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化石、粗糙的石器、大量炭屑证明他们是人类,而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我国除元谋人外,还有许多远古人类,出示大屏幕片:《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我国除元谋人外,还有哪些远古人类?最著名的是什么人?他们是如何被发现的?具体情况怎样?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让学生理解:最著名的要数北京人,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迹和遗骨最丰富的遗址,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备感自豪。
(导入第二目)(二)北京人引导学生看教材插图,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并提示观察角度:前额、眉骨、颧骨、下额。
给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完成。
十分恶劣的环境下,北京人是如何生活的?学生细读课文,讨论归纳出:粗糙的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
大屏幕《北京人制造工具和用火情况》提出打制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区别?猜想北京人是如何获得火的?北京人用火做些什么?根据生活经验和书上插图合理想象,相互交流,得出结论:打制石器是人加工的,得到火的途径有:雷电生火、自然生火、偶然摩擦生火,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
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学生想象,小组内交流,小组一名代表发言。
提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去想象或按一天时间顺序去想象。
(三)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考古学家称之为山顶洞人。
出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出示比较表。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群居山顶洞人约3万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懂得磨光钻孔技术采集渔猎懂得爱美氏族学生合作完成表格,集体订正。
出示大屏幕片《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问: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分析,学生理解: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通过比较可知,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什么是氏族呢?细读课文,寻找答案。
明白“血缘、公有、平等是其特征。
” 引导学生看插图《山顶洞人的生活》,描述山顶洞人的生活特点和情况。
三、链接生活:现在动物园里的猩猩、猴子能进化成人吗?它们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吗?小型辩论会,引导学生知道:不能,因为没有了当时的环境和条件,它们的某些举动是偶然的,无意识的。
四、实践探索:课后“活动与探究习题2”,学生动手试着用尖石器割草绳,挖东西,体会原始人的艰难生活。
五、巩固练习:1、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火的使用有什么作用?2、将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的遗址按时间顺序由远及近进行排列,应是怎样的顺序?3、课外自由组合成小组,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共同写一篇关于“猴子能否最终变成人”的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六、板书设计: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已知最早的人类,会制造工具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群居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磨光钻孔,爱美,氏族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思路】在学习了上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对远古人类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要从距今的年代、生产、生活状况等方面来学习。
因而本课决定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既积极学习现在要学的知识,又联系过去学过的知识,通过对比比较,自己学会归纳总结采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半地穴房屋》等图片文字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证明。
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
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
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
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正文并“动脑筋”: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2、学生先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3、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学生讨论)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一起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
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
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4、指导学生观看教材第8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渭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5、过渡:黄河[渭河]旁的遗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遗留下来的。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本目由同学自学完成)自学后讨论:(自由发挥)1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那些相似之处?不同之处?结论:①相同的地方: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由此人们也转向定居生活;都会搭建房屋;会制造陶器。
在打猎过程中由于使用了弓箭,猎物明显比以前增多了,人们就把自己吃不完或者是受伤的动物圈养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因此都产生了原始的家畜饲养业。
②不同的地方:A、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
河姆渡人是杆栏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
B、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
C、南方人会挖井,这就可以使他们不一定非要住在靠近河边的地方,生产、生活范围也就不断扩大了。
2、引导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比较: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的居民,他们的房屋建造式样会不同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
结论:由于他们所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而决定的。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那里地势低洼,建干栏式房屋可通风防潮,还可以防止野兽的侵袭。
降水较多,防止水淹。
下面还可以饲养牲畜。
半坡原始居民在黄河流域,地处北方,天气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防寒保暖。
大屏幕出示材料,结合材料想一想,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呢?材料: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讨论后得出结论:改善了生存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