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_1

合集下载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

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

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

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

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

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限高(m)绿地率(%)1 居住用地**~3.020~45 75 ≥302 公共设施用地**~5.015~50 99 ≥203 工业用地**~1.230~45 25 ≥204 绿地———≥75二、中观层面——城市密度分区在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确定以后,开发强度分区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对民和城市开发强度的分区包括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两个阶段。

西宁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2021年)

西宁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2021年)

西宁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2021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03.31•【字号】•【施行日期】2021.03.31•【效力等级】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西宁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2021年)(2015 年 6 月26 日西宁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15 年7 月24 日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根据2020 年10 月30 日西宁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并经2021 年 3 月31 日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批准的《西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的决议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和修改第三章城乡规划的实施第四章监督检查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科学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实施和修改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及其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三条市、县(区)自然资源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在市、县自然资源规划主管部门指导下,做好本行政区域内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9.30•【字号】•【施行日期】2006.09.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九月三十日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一、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优劣势、潜力和机遇分析“十五”以来,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产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在县域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加大,工业布局日益集中,为产业集群化奠定了良好的生产力布局雏形。

但是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力较弱;工业经济现代化水平低,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滞后;第三产业起步晚,规模小;县域经济自主增长乏力,对外开放程度偏低,县级财政运转困难;县域城镇体系不完善,缺乏必要得联系和协作,县域内建设统一的市场还存在着许多障碍;县域内生态建设问题突出,“十一五”期间扶贫问题任重而道远。

县域经济发展优势。

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最显著的优势是区位优势,交通发达,口惠而不实;地域辽阔,草场资源丰富,中藏药资源独特,矿产储量大,旅游资源丰富,加之气候冷凉,有利于发展高效农业和反季节农业。

西宁市县域自然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劣势,加之县域远离我国主要的经济发展中心,消费市场,农牧区对外通达性差;县域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区域分工不明,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产品流通不畅;县域建设面临资金和人才的双重约束。

产业开发潜力大。

三县草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多数牛羊肉来自无污染的草场,有利于发展特色农牧业;县域范围内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储量巨大的水力资源工业发展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市场空间的开拓奠定了重要基础。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亲爱的市民朋友: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

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海东民和工业园总体规划(2021-2035)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意见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海东民和工业园总体规划(2021-2035)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意见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海东民和工业园总体规划(2021-2035)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公布日期】2023.08.04•【字号】青生发〔2023〕263号•【施行日期】2023.08.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其他规定正文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海东民和工业园总体规划(2021-2035)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意见青生发〔2023〕263号海东工业园区民和工业园管委会:2023年6月16日,省生态环境厅在西宁市主持召开了《海东民和工业园总体规划(2021-2035)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审查会。

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共10人组成审查小组对《报告书》进行了审查。

根据审查小组的评审结论,形成审查意见如下:一、《海东民和工业园总体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园区位于民和县北部,民和县城川口镇东部,规划范围东至天健硅业、西至西部水电、南至南山、北至湟水河南侧,总面积7.42平方公里。

规划期为2021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

规划园区由西部铝产品和铝加工产业园,中部新材料、新能源和农产品加工园,东部中小企业和现有产业转型提升样板园组成。

园区依托现有产业主要发展铝、镁系列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及相关产业。

二、《报告书》在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基础上,识别了规划实施涉及的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及资源环境制约因素,论证了规划与其他相关政策规划的符合性和协调性,预测分析了规划实施可能对区域生态、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带来的影响,评估了园区发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提出了规划的优化调整建议以及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与“三线一单”进行了衔接,明确了入园项目环境准入清单,开展了公众参与。

《报告书》基础资料较详实,评价技术路线、评价方法适当,提出的规划优化调整建议和不良环境影响减缓对策措施与协同降碳建议基本合理,评价结论总体可信。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1.城市概况与特征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全市辖城东、城中、城北、城西四区,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湟源三县,总面积7665.2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

2000年市域总人口202万人,市区户籍人口71.17万人,总人口共95.8万。

高原城市西宁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处。

市区平均海拔2100米,气压低,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70%。

多民族城市西宁市有汉、土、藏、回、蒙、满、撒拉等3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西部的区域中心城市西宁市是青藏高原的大城市,也是青藏高原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西宁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工业产值占全省近三分之二,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二分之一。

全省人口的70%集中在西宁及其周围的海东地区。

特殊的城市形态西宁市既是进出高原和省内联系的必经之地,又处于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这里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是典型的黄土地貌景观。

境内多发生暴雨,历时短、强度大。

暴雨洪水过程陡涨陡落,水土流失严重。

市区紧邻的南北山地区多次发生崩滑、泥石流灾害。

山岳挟持盆地的特殊的地形塑造了“错位十字”的特殊城市结构。

2.规划分析与研究区域通过对青海省的区域特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总规”明确了西宁市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模式。

通过对主要经济活动流向的研究,确定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和格局。

生态环境“总规专题研究”对西宁市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水资源、工程地质和大气环境变化趋势进行充分的研究。

进行了西宁市城市地区生态条件、建设用地的适宜性、植物生长的生态条件、城市空间扩散的阻力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区域环境容量和可持续发展对西宁市城市发展的要求。

水资源为进行全面、准确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总规”分析整个西宁盆地地区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分布特征,研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规律。

在立足区域水文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建议。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2.15•【字号】宁发[2006]2号•【施行日期】2006.02.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的意见(宁发〔2006〕2号)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精神,切实提高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效益,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特色,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1、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纲,“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意义重大。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工作。

切实加强对本区域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重大问题的研究,自觉服从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努力提高区域内城市建设水平。

2、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和调控作用。

各项建设必须严格执行《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同时,要抓紧编制分区和详细规划。

各地区、各部门要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使各项建设活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3、规划编制必须坚持政务公开、科学民主决策的原则,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和专家的作用,广泛征求市民意见,保证城市规划更具科学性和现实性。

同时,要注重挖掘高原古城的自然和人文内涵,开发和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注重城市绿地和水系建设,塑造“蓝天、碧水、宁静”的高原山水城市新形象。

4、抓紧编制近期重点开发建设地区、重点保护地区和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

凡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无详细规划的不得审批项目建设,土地部门不得供应土地。

尤其是要切实加强高速公路、省道两侧以及城乡结合部的规划控制。

国务院关于《青海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青海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青海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3.12.28•【文号】国函〔2023〕159号•【施行日期】2023.12.28•【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关于《青海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3〕159号青海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你们关于报请批准《青海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青海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青海省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是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屏障,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区域。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青海篇章。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青海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838.70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737.11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9.64万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国家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29.6亿立方米。

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历史文化保护等安全保障空间,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三、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修改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修改
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西宁中心城市现状铁路场站有西宁客站(市区客运站)、西宁(货)区段站、西宁东
站、小桥站、西宁北站(中间站)、西宁西站等铁路场站。西宁站是兰青、青藏、宁大三条 铁路的交汇点,客货两用站,车站等级为一级,主要承担兰州、拉萨、大通三个方向客货列 车的到发和编解任务。西宁市区各方向出入口中出入交通量最大的是东,西,北三方向,南 向最小。其中客运量最大的为西向,货运量最大的为东向。“十二五”时期,随着海湖新区的 建设和香格里拉二期工程的完工,拟在海湖新区新开城市公交线路 5 条,另延伸 5 条城市 公交线路至海湖新区,延伸 3 条城市公交线路至香格里拉,新增城市公交车辆 150 台。并 根据城市道路建设情况,及时在市区新建道路上开辟和调整公交线路,扩大城市公交线路覆 盖面,进一步方便广大市民的出行。
西宁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中心城市现状——
西宁位于青海省东部,日月山东麓湟水谷地,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农业区与牧 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西南与共和县、贵德县毗邻,东与平安县接壤,北与 门源回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相接,西与海晏县交界。西宁是青藏高原对外联系的门户, 是青海省的交通枢纽和省内外物资的集散地,是青藏高原唯一的百万人口特大城市。相对较 好的环境、气候以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条件,使西宁成为整个青海乃至青藏高原的最适宜人 类居 住的城市。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 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 “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 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 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 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 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 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 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 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 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西宁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西宁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西宁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发布部门】西宁市人大(含常委会)【公布日期】1998.07.24【实施日期】1998.08.01【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西宁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1998年4月28日西宁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1998年7月24日青海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市各城市规划区内实施规划管理、进行土地开发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遵守本条例。

前款所称各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规划区、城关镇规划区以及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第三条城市规划管理实行“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

第四条城市规划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市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市辖区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规划管理工作。

第五条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一)贯彻执行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二)执行城市规划,负责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管理;(三)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四)监督检查城市规划的实施,依法查处违法行为;(五)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档案。

市辖区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一)贯彻执行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二)执行城市规划,负责辖区内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管理;(三)监督检查城市规划的实施,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第六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遵守城市规划的义务,有权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青海省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附则)

青海省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附则)

青海省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附则)附则本规划一经批准,将成为指导各项建设、管理以及编制各乡镇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依据,由民和县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法定程序无权变更。

附件一:青海省建设厅关于同意总规修编的函附件二:《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30年)》审查会议纪要2011年7月6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在西宁组织召开了《民和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3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审查会。

省经委、省国土厅、省水利厅、省旅游局、省通信管理局、青藏铁路公司、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海东行署、海东住房城乡建设局、民和县委、民和县政府、民和县住房城乡建设局等单位及聘请的专家等三十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成立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有关技术审查工作。

会议听取了规划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规划纲要》的介绍,并依据《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青海省“十二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及《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青海省东部城市群发展总体规划》对《规划纲要》进行了审查。

会议认为,规划设计单位对民和县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提出的《规划纲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内容较全面,基本达到《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

会议同意该《规划纲要》通过评审。

为进一步完善《规划纲要》,现将会议提出的修改意见纪要如下:一、民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呈“一带、单中心”的发展模式,即北部沿湟水河的川口镇发展较为快速,而南部沿黄河的官亭及中川发展缓慢,本次规划应突出并加强官亭副中心的职能定位,形成县域南北沿黄河及湟水河双核协同发展的格局。

二、建议对中心城区用地布局作出调整。

享堂片区北临109国道及301省道,交通便捷,其用地功能应以物流为主;上庄片区建议作为专业市场用地;全民健身中心位置偏西,建议向东调整;区域性的公共服务设施可沿湟水河适当布局;用地开发强度及建筑高度偏高,建议作调整。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公示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亲爱的市民朋友: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

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如何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如何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xx生产制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仅供参考报告说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是青海省海东市下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边缘,东北与甘肃省永登县、兰州市红古区相连,东与甘肃省永靖县接壤,南隔黄河与甘肃省积石山县相对,西、西北及北与本省循化县、化隆县、乐都区毗邻,县境南北长约96公里,东西宽约32公里,总面积1890.82平方公里。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8镇、14乡,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土族、藏族等,总人口42.13万人(2011年),是青海省重要的粮食、蔬菜、瓜果主产区,在全省享有”瓜果之乡”的美誉。

2020年4月,民和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合成纤维是将人工合成的、具有适宜分子量并具有可溶(或可熔)性的线型聚合物,经纺丝成形和后处理而制得的化学纤维。

通常将这类具有成纤性能的聚合物称为成纤聚合物。

与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相比,合成纤维的原料是由人工合成方法制得的,生产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合成纤维除了具有化学纤维的一般优越性能,如强度高、质轻、易洗快干、弹性好、不怕霉蛀等外,不同品种的合成纤维各具有某些独特性能。

该xx项目计划总投资16730.7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2088.2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2.25%;流动资金4642.4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7.75%。

达产年营业收入41765.00万元,总成本费用32007.02万元,税金及附加335.60万元,利润总额9757.98万元,利税总额11439.51万元,税后净利润7318.48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4121.02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58.32%,投资利税率68.37%,投资回报率43.74%,全部投资回收期3.79年,提供就业职位741个。

目录第一章项目概述第二章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第三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第四章产品规划分析第五章项目建设地方案第六章工程设计可行性分析第七章工艺技术分析第八章环境保护可行性第九章项目安全规范管理第十章风险应对评价分析第十一章节能情况分析第十二章进度说明第十三章投资方案计划第十四章盈利能力分析第十五章项目综合评价第十六章项目招投标方案第一章项目概述一、项目提出的理由合成纤维的商业化生产始于20世纪40年代。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城市、镇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规则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城市、镇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规则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城市、镇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规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4.29•【字号】青政办[2011]92号•【施行日期】2011.04.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城市、镇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规则的通知(青政办[2011]92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城市、镇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规则》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青海省城市、镇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规则(二0一一年四月)为规范我省城市、镇总体规划修改工作程序和内容,维护城市、镇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做好城市、镇总体规划的修改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规则》,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规则。

一、本工作规则适用于全省行政区域内的城市、镇总体规划修改工作。

二、城市、镇总体规划修改,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编制机关可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修改城市、镇总体规划:(一)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发生变更,提出修改规划要求的;(二)行政区划调整确需修改规划的;(三)因国务院、省政府批准重大建设工程确需修改规划的;(四)经评估确需修改规划的;(五)城乡规划的审批机关认为应当修改规划的其他情形。

四、拟修改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城市(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结合城市、镇发展和建设的实际,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要明确原规划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分析论证修改的必要性,提出拟修改的主要内容,以及是否涉及强制性内容。

2019.8.12.青海民和南大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2019.8.12.青海民和南大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目录说明书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及区位条件 ....................................................................... 1一、地理背景.................................................................................................. 6(一)地理位置、范围与面积 .................................................................................. 6(二)地质、地貌 ............................................................................................ 7(三)气候、水文 ............................................................................................ 7二、交通条件...................................................................................................... 7三、区域经济背景.............................................................................................. 8第二章旅游资源与评价 ....................................................................................... 9一、自然资源...................................................................................................... 9(一)植物资源......................................................................................................... 9(二)动物资源 ................................................................................................ 9(三)山水景观 ............................................................................................ 10(四)地质景观 ............................................................................................ 10二.人文景观.................................................................................................. 10三、资源开发现状.......................................................................................... 11四、资源评价.................................................................................................. 11(一)自然风景多样化组合化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可参与性 .................... 11(二)仙女山的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结合紧密 ...................................... 12(三)仙女山旅游资源有非常强的区域优势组合效应 ............................ 12第三章客源市场分析 ....................................................................................... 12一、客源市场现状.......................................................................................... 13二、客源市场的动态分析.............................................................................. 13(一)重庆主城区市场 .......................................................................................... 13(二)重庆周边客源市场 ............................................................................ 13(三)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热线市场 ............................................................ 14(四)民和县及相邻地区客源市场 ............................................................ 14(五)海外客源市场 .................................................................................... 14三、客源市场定位.......................................................................................... 14(一)一级客源市场......................................................................................... 15(二)二级客源市场......................................................................................... 15(三)三级客源市场......................................................................................... 15四、市场开拓策略.......................................................................................... 15第四章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 16一、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 16二、规划目标.................................................................................................. 16三.规划建设的原则...................................................................................... 16第五章环境容量及接待规模 ........................................................................... 17一.环境容量.................................................................................................. 17二、接待规模与接待标准.............................................................................. 19第六章旅游区总体规划 ................................................................................... 19一、旅游区总体规划范围界定:.................................................................. 19二、旅游区规划总体定位:........................................................................ 19三、旅游区总体布局及景区划分:.............................................................. 20(一)总体布局................................................................................................. 20(二)风景区的划分......................................................................................... 20第七章旅游项目设计 ....................................................................................... 26一、以“生态农业、高原牧场”为主的特色生态农业观光游.................. 26二、以“高山森林,大坝草原”等自然风光为主的生态观光游.............. 26三、以“地质遗迹,峡谷探险”为主的地质考察探险游.......................... 27四、以“林海听风,夜观天象“为特色的度假休闲游.............................. 27五、以“南国雪原,北国风光”为主的雪上娱乐观光运动游.................. 27六、以“草原竞技,跑马射箭”为主的特色体育运动游.......................... 28七、以“围火起舞,烧烤全羊”为主的特色饮食娱乐游.......................... 29八、以“碧波白帆,轻舟竞渡”为主的水上休闲运动游.......................... 29第八章旅游路线规划 ......................................................................................... 29一、旅游路线规划的目的和原则.................................................................. 29二、旅游线路的规划特点:.......................................................................... 30三、旅游路线的组织...................................................................................... 30第九章基础设施规划 ....................................................................................... 31一﹑景区交通.................................................................................................. 31二.通讯与闭路电视...................................................................................... 31三.供水与排污.............................................................................................. 32(一)供水 ....................................................................................................... 32四﹑电力与供热.............................................................................................. 33(一)电力......................................................................................................... 33(二)供热......................................................................................................... 34第十章资源保护与环保规则 ............................................................................. 34一、保护内容.................................................................................................. 35(一).重点保护区:............................................................................................ 35(二).风景游览区:............................................................................................ 35(三)景观保护区 ........................................................................................ 35(四)生态保护区................................................................................................. 35二、森林景观资源保护规划.......................................................................... 36(一)护林防火规划 ........................................................................................... 36(二)森林病虫防治............................................................................................. 36(三)旅游污染的防治规划................................................................................. 36第十一章投资方案 ............................................................................................. 37一、建设实施原则.......................................................................................... 37二、投资概算与资金来源.............................................................................. 37(一)投资概算 ...................................................................................................... 37(二)资金来源 ............................................................................................ 39(三)资金分配 ............................................................................................ 39三、建设实施计划与步骤.............................................................................. 39四、运行方式.................................................................................................. 40第十二章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 40一、经济效益分析.......................................................................................... 40(一)收入部分................................................................................................. 40(二)支出部分 ................................................................................................... 41(三)收支对比................................................................................................. 41二、社会效益.................................................................................................. 42三、生态效益.................................................................................................. 42第十二章结语 ................................................................................. 43附图:一、旅游资源区位关系图二、民和县域图三、总平面图四、规划结构图五、旅游线路图六、风景资源保护图七、分期建设规划图八、市政工程规划图九、生态景观敏感度分析图十、景观类型分析图十一、活动类型分析图工程名称青海民和南大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委托单位民和县人民政府设计单位青海绿林生态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技术负责:祁生玉高级工程师审核:全建州注册咨询师刘建国注册咨询师编写人员:张得宁工程师虎满林工程师徐源助理工程师胡桂英助理工程师金跃珍助理工程师制图人员:徐源助理工程师校对:李洪斌助理工程师王纪军工程师青海民和南大山森林公园管理处参与人员:陈永德张生禄马进寿张玉魁尤其明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及区位条件一、地理背景(一)地理位置、范围与面积1.1地理位置青海民和南大山森林公园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南部群加蔵族多范围内,距民和县60公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