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风格特点
梁实秋散文的特点
霜降以后, 一棵树的叶子由黄而红, 由枯萎 而摇落。我们不以为异。为什么血肉之躯几 十年风吹雨打之后, 刚刚有一点老态龙钟, 就要大惊小怪? 世界上没有万年长青的树, 蒲柳之姿望秋而落, 也不过是在时间上有迟 早先后之别而已。 ——《聋》
大家习惯了把我当做一个耳聪的人,并且不习惯于 和一个聋子相处。看人嘴唇动,我可不敢唯唯否否, 因为何时宜唯唯,何时宜否否,其间大有讲究。我曾 经一律以点头称是来应付,结果闹出很尴尬的场面。 我发现最好的应付方法是面部无表情,作白痴状。 瞎子常戴黑眼镜,走路时以手杖探地,人人知道他是 瞎子,都会躲着他。聋子没有标帜,两只耳朵好好的, 不像是什么零件出了毛病的人。还有热心人士会附 在我耳边窃窃私语,其实吱吱喳喳的耳语我更听不 见,只觉得一口口的唾沫星子喷在我的脸上,而且只 好听其自干。
3、语体风格
白话的浅近 文言的雅洁 西语句式的灵活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排比、比喻、夸张„„)
“仄声字容易表示悲苦的情绪,响亮的声音容 易显出欢乐的神情;长的句子表示温和驰缓,短的 句子代表强硬急迫的态度。‛(《论散文》)
散文之妙在于自然……如今散文之弊,其一 为泛词滥语太多,自诩为新潮作风,实则如 滓渣之泛起,令人作呕。又有大量引用外文 句法者,繁复晦涩,不知所云。——《〈悠 悠蓝山〉序》 “我最近一次病,病情相当曲折,叙述起来要 半小时,如用欧化语体来说半小时还不 够。‛(《病》)
雅舍小品的特点
1、题材上,选取日常生活琐事 《音乐》《衣裳》《旅行》 《握手》 《洗澡》《下棋》《写字》《男人》《女人》 《孩子》《中年》《老年》《病》《穷》 《懒》《馋》
小品散文历来主张“小中见大”,其取材不在于关 系“经国之大业”,也不在于阐发道德、义理之精 要,而是以一己的性灵抒发为主,小中见大。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色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色导语:梁实秋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但真正使他在普通读者中间享有盛名的,还是他的散文创作。
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色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在梁实秋的散文中,有相当数量是描摹社会世相的,其中不乏针砭时弊之作。
这表明他对于自己所生活的那个社会不满意之处颇多。
不过从作品的内容来看,他并没有改变社会制度的想法,他只是希望这个社会能不断地有所改良。
他最看不惯的是官场。
在《握手》中,他描写了种种握手的场面,其中给人印象尤深的是,他以厌恶的情绪描绘了那种“做大官或自以为做大官者”握手的姿态:这种人“常常挺着胸膛,伸出一只巨灵之掌,两眼望青天”,即使你主动伸出手,“他的手仍是直僵的伸着,他并不握,他等着你来握”,让人没趣。
凡官场人物的形形色色,梁实秋历来憎恶有加,对那种自称“公仆”者流,借握手这样一个小题目,他也毫不客气地奚落一通。
在《脸谱》中,他称做官的人是“误人仕途”。
并说这种人的脸是“卷帘”脸:“外面摆着一副面孔,在适当的时候呱嗒一声如帘子一般卷起,另露出一副面孔。
”这种人对下司道貌岸然,往往面无表情,“使你无从观色,莫测高深”,有时他却把“脸拉得驴般长,使你在他面前觉得矮几尺”;可是“他一旦见到上司,驴脸立刻缩短,再往瘪里一缩,马上变成柿饼脸,堆下笑容”。
他挖苦说,这种善变的脸是官场上傲下媚上的必备工具。
社会环境污浊,官场犹然。
从梁实秋对官场人物握手姿势和脸面善变的描写中,读者对仕途中人际关系的冷漠、虚伪,恐怕都会产生一种反感的'情绪。
《送礼》描述的是梁实秋在台北亲历过的一件事:政府机关某局的梁先生与他住在同一条街上,送礼者只知其姓不知其名,于是屡屡把本欲送至彼“梁寓”之礼品误送达此“梁寓”。
被诘问时,他说“我们行里的事要不是梁先生在局里替我们做主,那是不得了的。
”原来这里在台湾社会很普通的贿赂事例中的一桩。
作者揶揄道:“猪喂肥了没有不宰的。
”剔肤见骨地揭露了送礼者右着不可告人的图谋。
浪漫与古典--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
浪漫与古典——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摘要】林语堂,梁实秋都是属于闲适派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散文都充满了灵性,幽默,闲适的特点。
风格差异林氏潇洒自如自在,梁氏严肃雅致自安,都颇能让人回味,而得到社会的广大承认,本文从其创作风格进行了比较从而探究两人的散文特点。
【关键词】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实际上林语堂和梁实秋都曾先后留学欧美,都已经受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也均属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二人的散文都给人以幽默、性灵、闲适的共同感受。
但倘苦细细品味、揣摩,却又能觉察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他们不仅仅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都有着被读者遗忘的经历,更重要是他们都是闲适散文的重要代表。
时代的恶劣环境下,20世纪30年代时他们躲在自己的自由世界中,谈笑风生,谈性灵幽默,观时百态,写下许多散文。
本文试从两位作家的文艺观视角进行比较,探究其散文创作的不同风格。
林语堂和梁实秋都曾有先后师从白璧德,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是以传统的、保守的文化价值对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存在的一种反观。
白璧德企图恢复古典文化的精神和传统秩序,以此来匡救现代文明的弊端,强调理性和道德意志的力量,崇尚中庸平和的人生境界,认为世界应该是有秩序、有纪律、有规矩的,不能任凭个性张扬、自由膨胀,因此,白璧德自称其为新人文主义。
林语堂以“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为座右铭,以张扬个性为天职,终于不肯接受新人文主义的观点,并自觉地站到导师的对立面,为白教授的论敌斯平加恩辩护,而斯平加恩极端推崇克罗齐,认为克罗齐的“艺术即表现即直觉”的美学理论革新传统的文艺理论体系。
反对新人文主义的秩序、纪律和规矩的林语堂,发现自己与克罗齐的看法完全吻合,于是他从斯平加恩、克罗齐那里找到了直觉随感式的艺术路向——随意写来,如行云流水。
他反对一切思想束缚,既反对桐城派的“义法”也不甘受梁实秋“纪律”的束缚。
在论文《金圣叹代答白璧德》中说:“中国的白璧德信徒每袭白氏座中语,淆古人之所以随足为典型,盖能攫住人类通性,因攫通性,故能万古常新,浪漫文学以个人为指归,趋于巧,趋于偏,支流蔓衍,必至一发不可收拾。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梁实秋写散文别具一格,堪称散文界一代宗师,其散文写的炉火纯青,艺术造诣颇高,下面我拟从梁实秋散文鲜明的语言特色、闲适幽默的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对其散文的艺术特一,梁实秋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深厚,极具特色的语言成为其散文一个突出风格。
⑴行文雅洁,用语精练。
真正的散文语言,绝不容忍多余的文字,古近中外的散文大家无不以语言的节约性作为衡量语言表现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
梁实秋创作散文追求一种“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境界,故此,他在篇幅上力求浓缩,删掉枝蔓;在语言上摅词滤藻,斯于至当。
正是由于梁实秋深黯“割爱”的艺术原则,所以他的散文没有废话,以简洁取胜。
他曾以“尽去枝节,少说废话”自励,认为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简单”,“简单二字,是很高的理想”,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单薄粗简,而是一种有博返约的境界。
他在《文学讲话》中谈及散文时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
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
”他自己的散文,也大都篇幅简约,语言精练,字数多在两千左右,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短文不满千字,却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梁启超的神采风貌,笔墨生花地写出了他的渊博学识,一位国学大师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叙写精致,行文雅洁是梁实秋散文艺术的一大特色,他的文章,几乎都是开篇切题,简洁了当,极少渲染铺排,转弯抹角。
⑵梁实秋散文的语言具有一种典丽之美。
这种美就是一种“国文的味道”,他通过文言文的语体化,达到古今融化的境界.二,梁实秋散文具有一种包容性。
这主要体现在他对中西方文化的兼他认为,中西文化各有优劣,因此他既反对妄自尊大,又反对妄自菲薄,主张虚心接受外来文化,使之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溶解在一起。
他的散文创作就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具有了一种包容性:如在写作技巧上,梁实秋对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以及杜诗极为熟悉。
他经常揣摩这些诗文的章法、句法、声调辞藻的特点及行文技巧,使自己的白话散文能符合“文”的要求,而不仅仅是白话;他的散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文调洁雅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显然又受到西方古典主义的影响。
梁实秋简介
年代
梁实秋的中国
古典文学研究
涉及诗词、散
文、小说等多
种文学形式
01
02
• 研究了大量优秀的中国古典
• 对各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和规
文学作品
律进行了深入探讨
• 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
• 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创作
做出了巨大贡献
和评价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梁实秋的学术活动与影响
梁实秋的学术活动主要包括
梁实秋的少年时期
• 1915年赴美国留学
• 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梁实秋的教育背景
梁实秋在美国接受教育
• 1915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
• 1923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梁实秋在英国继续深造
• 1924年进入剑桥大学研究院学习
• 1926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梁实秋的教育背景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小说风格对其诗歌和散文创作产生了影响
03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与风格
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思想
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崇尚个性,追求自由
• 尊重人性,关注人性
• 强调审美,追求艺术
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使其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 使其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 对台湾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对台湾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实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梁实秋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 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梁实秋的文学成就和贡献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 被誉为“五四”以来的重要作家
梁实秋散文的语言风格初探
文随笔的幽默 和从容风格的借鉴有很大 的关系 ,讽刺若是尖 刻的严厉 ,那么幽默则是睿智的宽厚 。梁实秋的幽默有独特 的方 式。如 《 男人 》中谈男 人的脏 ‘ 裤尽管挺直 , 的耳 西 他 后脖根 , 土壤肥沃 , 常常宜于种麦 ! “ ” 还有甚于此者 ,曾有 人当众搔背 ,结果是从袖口里面摔 出只老 鼠!” 这些 风趣横
、
文化艺术 ຫໍສະໝຸດ 梁 秋 文 语 风 初 冠1 实 散 的 言 格 探 崔 A
[ 要】 摘 粱实秋 是我 国现 当 著名 的散 文学 家。其散 文有 着 自己独特 的幽默风 格 ,享誉 海峡 两岸 文坛几 十年 。在 语 代 言的运 用上也 别具风格 。形成 了 自己独具魅 力 的语 言风 格 。本文试 对其散 文的语 言风格 作一 浅要 分析 。
【 关键词】
梁实秋 ( 93 1O ——l 8 ) 9 7 ,中国现代著名文艺评论家 、翻 译家 、文学家。他一生所进行的文艺实践是多方面的 ,除 了 写文艺评论外 , 他翻译了 《 莎士 比亚全集 》 编写 了三十多种 , 英文词典及教科书 , 散文集子有二十余种 , 其他还有 小品集 、 杂文集等多种 ,曾被尊为中国第一 ‘ 学鸿儒 ’ 博 。 梁实秋 的散文 、小品集子多以 ‘ 舍”冠之 。‘ 舍”系 雅 雅 作者抗 日战争时期客居重庆北碚所居的陋室之名 。14 9 0年入 蜀后他应刘英士之邀 以 “ 子佳, ’为笔名在 《 星期评论》陆续 发表 《 雅舍小品 》 此书一出 ,风行不衰 , , 至今发行了五十余 版 ,创 中国现代散文发行的最高纪 录,奠定 了散文大家的地 位 ,影响遍及西欧 、北美和东南亚 。四十年前 ,美学家朱光 潜在致 作者 的一封信 中,对刚刚出版的 《 雅舍小品>给予很 高的评 价 ,认为 ‘ ‘ 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 比亚 的工作之 上’ ’ 。本文试对其散文的语言 风格作一浅要分析 。 梁 实秋 的作品与其艺术主张是一脉相承的。他的创作中 倡导真诚 ,主张文学应反映亘古不变的人性 ,反对以功利的 眼光看待文学 。他的作品取材平易 ,亲切如话 ,能从个人经 历 、日常琐事 、起居饮食 中细密深掘 ,广征博 引 ,察常人之 所无触 , 发常人之所未发 ,所谓 ‘ 言傲中亦可 以解 ’ 锁 ,旨 趣蕴藉 ,品味温淡 ,风格平实散淡 ,在从容徐缓里包含着犀 利与深刻 ,有一种善美 的和谐 ,耐人寻味。 比较而言 ,梁实 秋 的散文不似徐志摩 的华丽夸饰 ,冰心的雅隽飘逸 , 郁达夫 的烈情奔突 ,鲁彦的素朴清新 ,朱 自清散 文的幽郁缠绵 ,却 有 一点丰子恺的玄机 巧慧 ,又有一点周作人的冲淡平 和,也 透 出了一点鲁迅的辛辣老到 ,林语堂的诙谐 幽默 ,然而 。他 还是他 ,他是 自成一格的。 梁实秋散文 的第一个特点便是语 言清新 、淡雅 、极富幽 默感 ,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誉之为 ‘ 采 的幽默 ’ 并进而 精 , 评述 到 :‘ 语堂 只称 幽默 大师 ,而他只是幽默小 品的提倡 啉 者 ,其幽默才能并不突出 。在现代散 文作家 中,论幽默的才 能 ,首推梁实秋 , 其次才是钱钟书。 ”他认 为梁实秋 的小品中 的有些地方不仅 ‘ 趣” 人发笑’ 而且使得读者有所会 风 、‘ ’ , 心 ,话中有耐人咀嚼的智慧 , 此外还有 ‘ ' I g雅的知见” ‘ I 从他 的作品中,不但可欣赏精彩的幽默 ,同时也获得知和慧。 ”例
梁实秋散文风格特点
梁实秋散文风格特点的有哪些?特点:无奈的幽默、闲适的幽默梁实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
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
《雅舍小品》中很明显的流露出他的清新自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
或许,读梁实秋先生的作品,你未必会哈哈大笑,但你却必然会心而笑,这是一种幽默的、大师级的人具备的一种超然世外的精神。
梁实秋先生曾经说过,他创作散文时,常常游心物外,所以常常对自身所受的任何伤害多几乎抱着无动于衷的态度,甚至外界的矛盾冲突,都可以成为自我陶醉的机会。
梁实秋先生对于一些不符合他的道德观的很多行为难免会进行批判,但却不会是狠狠的、不留情面的批判,在批判时,不是用尖酸刻薄的词语,更不是破口就骂,而是采用适度的幽默──一种不温不火的讽刺。
他认为“讽刺文学的出发点是爱,不是恨,人性本有缺点,人生本有不如意事,文学家探索人生,热爱人生,看到不合理不道德的现象,则想加以指责矫正,讽刺便是一种恨好的手段。
”这样的幽默的讽刺在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系列散文更是有了很充分的表现,此类梁实秋散文式的幽默很多,基本上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带苦涩的笑,不得已的无可耐何的笑。
这种笑的含义比较凝重,表达又较为婉转。
这样的幽默多见于其作品如《鸟》、《猪》、《狗》、《骆驼》一类以动物为标题的小品文,例如在《骆驼》这篇文章中,表面上看来似在着重张扬骆驼的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精神,实际上却饱含着对人间待遇不公的怨愤,如文中所写到,骆驼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别人多少的惋惜,尤其在当今这个世界,大家都喜欢养善解人意的哈叭狗,象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推下去吧”。
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为哈叭狗的得宠和骆驼的遭人冷遇而大鸣不平,不过是借题发挥,以发泄胸中的不满而已。
浅谈林语堂与梁实秋的散文比较
林语堂的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他的散文幽默闲适,同时也有率性的一面,在平淡中见深长。
这与他倡导的“幽默”与“闲适”的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的
散文则是冲淡中带幽默,幽默与冲淡的结合,创造出了他自己文体的自然与雅洁,体现出他一种极为雅致的文学风格。
下面是我读林语堂的《孤崖上的一枝花》和梁实秋的《雅舍》得出的一些感受。
相对于林语堂《孤崖上的一枝花》所用的率性,闲适,幽默的笔触,梁实秋的《雅舍》中的语言就比较质朴平白,淡定从容,诙谐生动。
雅舍其实并不“雅”,只是
因为梁实秋的随遇而安的达观的态度使他能洒脱的看待身边发生的种种事态,随缘的享受生活。
文章描写
从林语堂的《孤崖上的一枝花》和梁实秋的《雅舍》上的写法,我认为他们的散文都是具有幽默风趣的特质,只不过梁实秋的幽默特质及不上林语堂。
梁实秋的散文闲适,活泼,同时又具有平静,随遇而安的态度。
而林语堂的散文虽也是闲适的,但他又是比较率性的,行文中表现出来的相对比较张扬一些。
但是都我认为二人的文章都能够让人感觉到平静,闲适,和舒服。
梁实秋散文赏析
梁实秋散文赏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
其中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
店铺精心为你整理了梁实秋散文精选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作者的"爱"鸟,"爱"的是鸟的自然形态,而"悲"鸟的失去自在自为,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
作者甚至对违背自然形态的关于鸟的典故产生质疑,更显示出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情伪的透辟洞察。
尤其是由"悲"鸟到"悲"人的人生体味,更给了人们深深的启迪。
笔端带情,字里行间脉脉含情,常是某些散文的特色,梁实秋的《鸟》即如此。
“我爱鸟”,文章一开笔就表“情”,直截了当,毫不含糊。
然后顺势而下,写笼中鸟的苦闷,绘广阔天地里鸟的欢乐,为囚在笼里的鸟而生悲,为自由自在的鸟而生喜,为风雪中丧失生命的小鸟而致哀,爱注鸟中,鸟的命运牵动着作者的心。
对鸟的刻画细而不琐,声形并茂。
绘鸟鸣的清脆、嘹亮,先排除“吱吱喳喳”、“呱呱噪啼”,再刻画其长叫而音阶丰富,短叫圆润而不单调,似独奏,似合唱,似和谐的交响乐,细腻地创造了悦耳的效果。
绘形,先用“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作由衷的赞美,然后铺展开来刻画。
有高踞枝头的美,有振翅飞翔的美;白鹭伫立,鸢鹰盘旋,忽静忽动,美不胜收。
而刻画鸟身躯的玲珑饱满,简直是情满纸上,爱意流溢。
“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纤合度”,爱得不:深,难以有这样深切的感受。
作者不仅以鸟鸣传喜,鸟形传爱,而且直接表露这种爱好是单纯的,不带任何幻想。
为了证验这种感情的真实,特别讲述了曾带给人无限诗意的杜鹃的习性。
目的不在贬诗人骚客,而在于抒发真情。
散文中的抒情切忌凌空,爱物,不把“物”的特征牢牢把握,不在观察上下精细的功夫,不积累有关的知识,笔下的“物”就活不起来,而“爱”之情就缺少坚实的附着物,游离飘忽。
梁实秋的散文特色
梁实秋的散文特色(2)诸如此类的文章,在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以及各类文章都是司空见惯的,如《女人》、《小孩》等文章中,他用他惯有的幽默的笔法,写出了各类人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写的十分中肯而入木三分,说过后既不会让人暴跳如雷,也不会让人恼羞成怒,而是在幽默中给人以提醒,给人改过的机会,再如梁实秋《老年》一文当中写到的:时间走得很停匀,说快不快,说慢不慢。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宴会中总是有人簇拥着你登上座,你自然明白这是离入祠堂之日已不太远。
上下台阶的时候常有人在你肘腋处狠狠的搀扶一把,这是提醒你,你已到达了杖乡杖国的高龄,怕你一跤跌下去,摔成好几截。
黄口小儿一晃的功夫就窜高好多,在你眼前跌跌跖跖的跑来跑去,喊着阿公阿婆,这显然是在催你老。
其实人之老也,不需人家提示。
自己照照镜子,也就应该心里有数。
乌溜溜毛的头发哪里去了?由黑而黄,而灰,而斑,而然,而稀稀落落,而牛山,活像一只秃鹫。
犀一般的牙齿哪里去了?不是熏得焦黄,就是裂着隙,再不就是露出七零八落的豁口。
脸上的肉七棱八瓣,而且还平添无数雀斑,有时排列有序如星座,这个像大熊,那个像天蝎。
下巴儿底下的垂肉变成了空口袋,捏着一揪,两层松皮久久不能恢复原状。
两道浓眉之间有毫毛秀出,像是麦芒,又像是兔须。
眼睛无端淌泪,有时眼角上还会分泌出一堆堆的桃胶凝聚在那里。
总之,老与丑是不可分的。
尔雅:“黄发、齿、背、老,寿也。
”寿自管寿,丑还是丑。
老的征象还多的是。
还没有喝完川水,就先善忘。
文字过目不旋踵就飞到九云外,再寻有如海底捞针。
老友几年不见,面说不出他的姓名,只觉得他好生面熟。
要办事超过三件以上,需要结绳,又怕忘了哪一个结代表哪一事,如果笔之于书,又可能忘记备忘录放在何处。
大是脑髓用得太久,难免漫,印象当然模糊。
目视茫茫,眼镜整天价戴上又摘下,摘下又戴上。
两耳聋聩,无以与乎钟敲之声,倒也罢了,最难堪是人家说东你说西。
齿牙动摇,咀嚼的时候像反,而且有时候还需要戴围嘴。
梁实秋散文的特点
梁实秋散文的特点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先驱者之一,他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和特点,以下是对梁实秋散文特点的分析。
二、观察细致入微:梁实秋善于观察生活,他的散文作品中充满了对
细节的观察和描写。
他能够从生活中最细小的事物中发现其背后的微妙之处,并用细腻的笔触将其描绘出来。
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得他的作品更
加具有真实感和生动感。
三、言简意赅:梁实秋的散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他通过简短的文
字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不多言而能言中的至简之美,给读者留下余
地去思考和想象。
他的的散文作品读起来简单明了,但蕴含其中的哲理和
智慧却是深刻而引人思索的。
五、情态多样:梁实秋的散文作品情态多样,既有温情脉脉的家庭故事,又有激情四溢的爱情篇章,还有冷眼旁观的社会观察。
他通过不同的
情态让作品更有层次感和魅力,同时也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和情感。
总的来说,梁实秋的散文作品具有情感真挚、观察细致入微、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和情态多样等特点。
他的作品引人入胜,让人陶醉其中。
通
过他对生活的描绘和思考,读者可以获得共鸣并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梁实秋散文集》讲解
《梁实秋散文集》讲解梁实秋,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他的作品透露出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底蕴,给人们带来了深思。
本文将对《梁实秋散文集》进行讲解,介绍其中的代表作品和他的写作风格。
一、《故乡》《故乡》是梁实秋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散文以记叙的方式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文章开篇就将读者带入一个怀旧和思乡的情感氛围中。
通过对故乡风物、乡村生活和亲人的描写,梁实秋展现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在这篇作品中,梁实秋通过细腻而准确的文字描写,将家乡的美景、乡亲的善良以及亲情的温暖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笔触如同画家的刷子,在读者的心中勾勒出一幅家乡的美好画卷。
梁实秋以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将读者带回故乡,激发了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小时候》《小时候》是梁实秋的另一篇经典散文,他以自己童年时光为素材,展现了对逝去时光的回忆和思考。
梁实秋以纯真的语言描绘了小时候的无忧无虑与感受,勾勒出一个童年世界的独特韵味。
在这篇作品中,梁实秋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细致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他通过对风味的描写、游戏的回忆和学校的生活,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引发了读者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思考。
三、《让我们摒弃盲目乐观与狭隘失望》《让我们摒弃盲目乐观与狭隘失望》是梁实秋的一篇讲演,他以独特的视角剖析了人们在面对现实时盲目乐观和狭隘失望的心态。
他警示人们要保持理性思考和开放态度,摒弃片面和过度的情绪。
在这篇讲演中,梁实秋通过分析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维方式,表达了他对乐观盲目和悲观失望的态度。
他认为人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待社会问题要既有信心又有冷静的思考。
梁实秋犀利而卓越的观点教育了一代人,引领人们思考和行动。
梁实秋的写作风格以真挚、纯净和深入人心为特点。
他善于运用寥寥数语,却能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描写生动而真实,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他的观点深入浅出,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总之,《梁实秋散文集》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
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艺术风格比较
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艺术风格之比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出现了以林语堂、梁实秋、废名、钟敬文等一批作家为代表的“言志派”。
“言志派”散文强调“无意不可入,无言不可言”,取材极为广泛,从社会批评、文明批评到生活琐事,古今中外无所不谈。
散文创作以追求“兴味”为志趣,极力推崇明代作家“独抒灵性,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无论叙事、说理、抒情、议论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
从审美角度来看,言志派具有阴柔美,以“平和冲淡”的诗意美感染人心,从这派作家的写作态度上看,摆脱正经状态,追求洒脱、随意,不作激烈斗争,也不过多的介入政治领域。
而“言志派”散文作家中,成就尤以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为最。
然而他们的一生,都充满着矛盾斗争,充满着争议,他们中有过叛国,有过静默,可是他们的很多作品却经过了时间的冲刷,愈来愈显示出它们的艺术魅力。
周作人被称为“小品散文之王”;林语堂是“幽默大师”;梁实秋也有他的“雅舍艺术”。
下面,就分别谈论他们各自的风格及成就。
小品散文之王——周作人小品文的概念最早还是周作人提出的,他在《美文》中说:“有许多内容不能作为小说,又不适于作诗,不妨写成散文。
在现代的国语文学里,还不曾见过有这类文章,治新文学的人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给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来,岂不好么?”他所说的“散文”、“这类文章”、“新的土地”事实上就是他要提倡的小品文。
它主要是指叙事或抒情的艺术性的散文,还包括“诗与散文中间的桥梁”——散文诗。
周作人为新文学提出了一个新课题,那就是要开拓散文领域,要发展叙事或抒情的艺术性散文。
周作人的生平文章最大的审美追求就是平和冲淡,在这平和冲淡中体现他的审美追求,表现他的思想;这种平和冲淡往往表现出一种闲适的情趣,但又能在这闲适中使人感到它所写的的确是生活的真实,使人感受到真实生活的美与丑;还有不少文章,尽管内容严肃、尖锐,而文章风格仍力求平和。
周作人的其他文体入的杂感、文艺评论和文章随笔也都有着心平气和说理的特点,很少有剑拔弩张的句子。
梁实秋代表散文
梁实秋代表散文梁实秋的散文,怀人的凄清细腻、缠绵动人;思乡的深沉浓郁、感人至深;写景的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叙事的娓娓道来、不流于俗,这使他的作品得以在文坛独享一片天地。
下面是梁实秋代表散文,欢迎参考阅读!梁实秋的散文名篇《男人》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脏!当然,男人当中亦不乏刷洗干净洁身自好的,甚至还有油头粉面衣裳楚楚的,但大体讲来,男人消耗肥皂和水的数量要比较少些。
某一男校,对于学生洗澡是强迫的,入浴签名,每周计核,对于不曾入浴的初步惩罚是宣布姓名,最后的断然处置是定期强迫入浴,并派员监视;然而日久玩生,签名簿中尚不无浮冒情事。
有些男人,西装裤尽管挺直,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袜子手绢不知随时洗涤,常常日积月累,到处塞藏,等到无可使用时,再从那一堆污垢存货中拣选比较干净的去应急。
有些男人的手绢拿出来硬像是土灰面制的百果糕,黑糊糊粘成一团,而且内容丰富。
男人的一双脚,多半好像是天然的具有泡菜霉干菜再加糖蒜的味道,所谓“濯足万里流”是有道理的,小小的一盆水确是无济于事;然而多少男人却连这一盆水都吝而不用,怕伤元气。
两脚既然如此之脏,偏偏有些“逐臭之夫”喜于脚上藏垢纳污之处往复挖掘,然后嗅其手指,引以为乐!多少男人洗脸都是专洗本部,边疆一概不理,洗脸完毕,手背可以不湿,有的男人是在结婚后才开使刷牙。
“扪虱而谈”的是男人。
还有更甚于此者,曾有人当众搔背,结果是从袖口里面摔出一只老鼠!除了不可挽救的脏相之外,男人的脏大概是由于懒。
对了!男人懒。
他可以懒洋洋坐在旋椅上,五官四肢,连同他的脑筋(假如有),一概停止活动,像呆鸟一般;“不闻夫博弈者乎”那段话是专门对男人说的。
他若是上街买东西,很少时候能令他的妻子满意,他总是不肯多问几家,怕跑腿,怕费话,怕讲价钱;什么事他都嫌麻烦,除了指使别人替他做的事之外。
他像残废人一样对于什么事都愿坐享其成,而名之曰“室家之乐”。
他提前养老,至少提前三二十年。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之背景资料
• • • • •
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 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 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 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 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 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 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思达,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 193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后留校做研 究生,1949年在北京国务院外资企业局任职。 梁思懿,三女,是“一二·九”运动中 的学生骨干。,后到北京任中国红十字会对 外联络部主任。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梁思宁,四女, 1940年在五姨思懿影响 下投奔新四军,她参加革命工作数十年。
•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
• • •
又号饮冰室主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后师从康有为。 1894年,参与“公车上书”;1898年,参 与“戊戌变法”;失败后,出亡日本。 1912年,回国;1915年,参与策动反对袁 世凯的“云南起义”;1920年后,脱离政 界,专心学术;1929年,病逝。 代表作:《饮冰室合集》 1902年,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 成为“中华民族”这一词语的首创者。
梁思永,次子,著名考古学家, 1948年 当选为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忠,三子,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陆 军学院和西点军校,回国后任国民党十九路 军炮兵校官,1932年患腹膜炎,因贻误治疗 而去世,年仅25岁。 梁思庄,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 1980 年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北大图 书馆的几十万种西文图书的目录都经她亲自 或指导编制而成。
梁实秋
2、典雅 梁实秋学富五车,以学者之笔为文, 常常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充满智慧。
3、雅洁 古文与今文融为一体。 以“女人” 为例:
写“女人”如何买东西
你没有陪过女人买东西吗?尤其是买衣料,她从
不干干脆脆说要做什么衣,要买什么料,准备出多少
钱。她必定要东挑西拣,翻天覆地,同时口中念念有
词,不是嫌这料子太薄,就是怪那那匹料子花样太久, 这个不禁洗,那个不禁晒,这个缩头大,那个门面窄, 批评的人家一文不值。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她只 是嫌价码太贵而已!如果价钱便宜,其他的缺点都不 成问题,而且本来不要买得也要购储起来。一个女人 若是因为碳贵而不生炭盆,她必定对人解释说:冬天
21
(2)出版了《浪漫的与古典的》 (1927),《文学的纪律》(1928) 这部书主要针对于创造社而言的,反对 文学自我表现,强调理性和传统。
梁实秋与女儿
2、1927年,与程季淑结婚 两人恩爱一生。幸福、温馨的婚姻生 活始终使作者保持一颗平常、普通人的 平和之心。所以,他的创作题材多集中 在生活琐事上,如《喝茶》、《饮酒》、 《理发》、《睡》、《牙签》、《手杖》 等。 1974年妻子去世,写下了《槐园梦 忆》,悼念亡妻。
《槐园梦忆》节选
我到季淑的墓上去,我的感受不只是“徘徊不忍
去”,亦不只是“孤魂独茕茕”(qiong),我要先把鲜 花插好(插在一只半埋在土里的金属瓶里),然后注 满清水,然后低声呼唤她几声,我不敢高声喊叫,无 此需要,并且也怕惊了她;然后我把一两个星期以来
所发生的比较重大的事报告给她,我不能不让她知道
三、梁实秋散文创作特色 1、淡雅 他主张人应该要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
去享受人的生活。 1930年,被鲁迅骂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 狗”,他虽愤怒,但能控制那愤怒。 1937年,因“与抗战无关”的事件而退出抗战文 艺的第一线,隐居于“雅舍”,虽说是迫不得已, 但仍能自得其乐。 他对人生的丑恶面不是没有批判,但他用的是温 和的笔调而不是激烈的言词来抒发的,因而多是幽 默,而不是讽刺。
梁实秋的散文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风格从梁实秋的作品中我们还能察觉出他的幽默,虽然他的幽默不及林语堂,恬淡不如鲁迅,但梁实秋写作风格汇集了百家之长,创造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的一种写作风格,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汇到了他的散文当中,也成为了他的作品的一个特点。
梁实秋的文章多是短篇的散文,他的文章文辞严谨又带有些许的幽默感,使人读完之后感觉到很轻松,但是又能让人在轻松之余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
梁实秋平时喜欢结交朋友,还经常与友人聊天谈心,对同一件事得到了许多不同的见解,然后自己在这些见解之上做出分析,融会贯通,将这些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作品当中去。
梁实秋的这种自成一派的写作风格在当时虽然不受大多数人的支持,甚至因为梁实秋写作风格使他和他的家人都受到了迫害,但是他仍然坚持着写下去,直至后来终于被大多数人所支持。
梁实秋的写作风格不仅蕴含了丰富的个人情感,还带有少许的幽默感,这是当时他的作品不被人接受的原因,也是后来直到现在被人喜欢的原因。
梁实秋作品梁实秋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作家,他非常多的作品我们都是拜读过的,这些作品都给人们到来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非常的出色,他从小就非常喜欢写文章,所以在十几岁的时候他的文章就开始被人们知道了。
梁实秋的作品风格总是不断地在浪漫与古典中间徘徊,但是最终还是回到了浪漫的轨道上来,他最出色的作品以《雅舍小品》为典型,这是散文和古典风格相结合而产生的一本书,这本书受到非常多读者的喜爱,有很多梁实秋的忠实粉丝都说就是因为这本书才喜欢上她的,在这本书中他么能够非常明显的感受到古典风格的魅力,但是又不缺少散文的洒脱,是难得一见的好书,也是这本书让梁实秋的作品开始被更多的人知道,他的作品风格从现在开始就慢慢开始变得明亮起来了。
梁实秋的作品大多都不是很长,多数是以散文出名的,很多人喜欢梁实秋就是因为喜欢他的散文,他的散文给人一种非常美但又不是那种非常俗气的美,这种美因为和中国的古典文化相结合了所以更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这就是梁实秋作品吸引人的地方。
梁实秋的散文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风格 一代散文 大师梁实秋 先生笔耕不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他的散文涉猎广泛,凡人间生活各个方 面,都在他的散文中得到反映。
他认真地品味人生,中年以后,其怀乡之作如一 枝奇葩,独放异彩。
梁实秋的一生当中作品无数, 仅仅是他女儿整理出来的就有两千多万字, 每 当读到梁老先生的作品,许多人都会被他的那种淡雅,淡泊名利的风格所吸引, 梁实秋写作风格不像鲁迅 那么言辞犀利,相反,读了他的作品反而会给人一种亲切感,让人感受到了 他为人温和的性格。
从梁实秋的作品中我们还能察觉出他的幽默, 虽然他的幽默不及林语堂, 恬 淡不如鲁迅, 但梁实秋写作风格汇集了百家之长, 创造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的 一种写作风格, 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汇到了他的散文当中, 也成为了他的作品 的一个特点。
梁实秋的文章多是短篇的散文, 他的文章文辞严谨又带有些许的幽 默感, 使人读完之后感觉到很轻松, 但是又能让人在轻松之余感受到作者想要表 达的对人生的感悟。
梁实秋平时喜欢结交朋友,还经常与友人聊天谈心,对同一 件事得到了许多不同的见解,然后自己在这些见解之上做出分析,融会贯通,将 这些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作品当中去。
梁实秋的这种自成一派的写作风格在当时虽 然不受大多数人的支持, 甚至因为梁实秋写作风格使他和他的家人都受到了迫害, 但是他仍然坚持着写下去,直至后来终于被大多数人所支持。
梁实秋的写作风格不仅蕴含了丰富的个人情感, 还带有少许的幽默感, 这是 当时他的作品不被人接受的原因,也是后来直到现在被人喜欢的原因。
梁实秋作品 梁实秋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作家, 他非常多的作品我们都是拜读过的, 这些 作品都给人们到来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他的作品非常的出色, 他从小就非常喜欢 写文章,所以在十几岁的时候他的文章就开始被人们知道了。
他的很多作品到现在都非常流行, 梁实秋作品有一个特色, 那就是非常有贵 族气息, 他的文章任何读者一读就会有一种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实秋散文风格特点的有哪些?
特点:无奈的幽默、闲适的幽默
梁实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
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
《雅舍小品》中很明显的流露出他的清新自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
或许,读梁实秋先生的作品,你未必会哈哈大笑,但你却必然会心而笑,这是一种幽默的、大师级的人具备的一种超然世外的精神。
梁实秋先生曾经说过,他创作散文时,常常游心物外,所以常常对自身所受的任何伤害多几乎抱着无动于衷的态度,甚至外界的矛盾冲突,都可以成为自我陶醉的机会。
梁实秋先生对于一些不符合他的道德观的很多行为难免会进行批判,但却不会是狠狠的、不留情面的批判,在批判时,不是用尖酸刻薄的词语,更不是破口就骂,而是采用适度的幽默──一种不温不火的讽刺。
他认为“讽刺文学的出发点是爱,不是恨,人性本有缺点,人生本有不如意事,文学家探索人生,热爱人生,看到不合理不道德的现象,则想加以指责矫正,讽刺便是一种恨好的手段。
”这样的幽默的讽刺在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系列散文更是有了很充分的表现,此类梁实秋散文式的幽默很多,基本上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带苦涩的笑,不得已的无可耐何的笑。
这种笑的含义比较凝重,表达又较为婉转。
这样的幽默多见于其作品如《鸟》、《猪》、《狗》、《骆驼》一类以动物为标题
的小品文,例如在《骆驼》这篇文章中,表面上看来似在着重张扬骆驼的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精神,实际上却饱含着对人间待遇不公的怨愤,如文中所写到,骆驼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别人多少的惋惜,尤其在当今这个世界,大家都喜欢养善解人意的哈叭狗,象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推下去吧”。
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为哈叭狗的得宠和骆驼的遭人冷遇而大鸣不平,不过是借题发挥,以发泄胸中的不满而已。
梁实秋的这种影射式的技巧、练达而不轻浮的笑,是很合乎其清高的个性合和教养有素的绅士风度。
其次是梁实秋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闲适愉悦的幽默,是一种带着甜味的笑,是发自内心的笑谈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不俗套的轻松的笑,这样的例子在梁实秋的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
例如《下棋》一文中,写出一对活脱脱的棋迷,令人捧腹不已:“我有两个朋友下棋,警报作,不动声色,俄而弹落,棋子被震得在盘上跳荡,屋瓦乱飞,其中一位棋瘾较小者变色而起,被对方一把拉住:…你走!那就算是你输了‟。
”作者把棋迷放入生死关头,环境对于棋迷来说是极为严峻的,但棋迷的言行却改变了情境的色调,在这里论输赢胜过了求生存,荒谬超越了常理。
棋迷的行为已经使人惊诧,棋迷的对话更令人叫绝,棋迷迷之深在强烈的人物与情境的反差中达到了置生死于度外的境界,幽默也在这里被推向了极致。
从根本上讲,梁实秋既不同意太超脱的“杀死他一大块”,他不动肝火,“草草了事”,让人“觉得索然寡味”的人生态度;又不同意不够超脱的人,“每一着都要加慢考虑”的给人一种沉闷呆滞感
觉的人生态度。
梁实秋所向往的是把令人烦恼和痛苦的输赢置之度外,以内心的丰赡愉悦为人生情趣的中和之度。
这种豁达、超然、和谐的审美理想折射在艺术幽默上则表现为适度、静观、平和。
《雅舍小品》中梁实秋表现的更多的是一种闲适的幽默,作者在此类幽默中,闲庭信步,在独抒胸臆中来段幽默,天马行空中显露其修养。
如雅舍中的一系列散文中,作者把一些生活琐事写得有生有色,趣味无穷,把一所破房写成了人人想参观的雅舍,在幽默中显露其深厚的语言的叙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