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第十一课民族团结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民族团结》教学反思苏兴贤八年级历史下册11课《民族团结》,主要介绍了两个问题:(一)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支持,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
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大发展的新气象。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昨天早上上完了竞赛课,教学任务按预设顺利完成,课后认真听取了区历史教研员吕珍老师的评课,感觉收获颇丰,现对这节课进行教学反思:(一)成功的地方,教学重难点突出,且目标能较好达成,也切合我校学生实际。
教学语言有所进步,在过渡衔接方面比以往有所提高。
教学思路清晰明了。
(二)不足之处:1、语言表述方面还有诸多不足,如衔接过渡不够细致;以《爱我中华》歌曲导入时语气平缓而应以激情昂扬的语调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在让学生看图片是应以精当的语言点拨让历史鲜活起来,例如民族知识竞赛讲到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时强调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又如看蒙牛和鄂尔多斯品牌图片时一句话用数据介绍它们在国民经济和当地经济的地位,展示孔繁森图片时加以生动感人的语言介绍。
如有这样的语言强调将会起到点石成金、画龙点睛的奇效,让课堂教学增色不少。
2、很多细节方面还有有待提高方面。
如在讲民族发展的情况时,藏族、达斡尔族、傣族,应以身边的民族傣族为主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少数民族的民主改革挖掘不够;图片的落实讲解不到位,和预设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介绍孔繁森时可点出他工作环境的艰苦和对高原气候的不适应;在选取民族及乐器时,选了哈萨克族的冬不拉,还可选择蒙古族的马头琴,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民族习俗及风情的缤纷;所选歌曲《爱我中华》虽然切合主题,但用时过长,可适当剪辑。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第四单元十一课民族团结》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重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的内容
和作用。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掌握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新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意义。各民族共
教学目标 同发展的政策、情况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
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
内容解释。
教师提问:请根据班级介绍词,找出连续的八个字
作为班级的口号和班级目标
学生回答:(口号)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为了更好地管理多民族的国家,在筹建
新中国的时候,中共提出了什么样的民族建议呢?实行
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难点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突
破),目前大家熟知的省级民经掌握了自
古以来各民族相互交往的史实,逐步形成了各民族之间 学生学习能
友好交往,密切联系的意识。在八年级下册前三单元的 力分析
学习中,也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
建设的探索历程,对此形成了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
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
历史教学课例《第四单元十一课民族团结》教学设计及总结 反思
学科
历史
教学课例名
《第四单元十一课民族团结》
称
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
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
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
教材分析 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主要突出在实现民族团结方面的政治经济举措,即
政治方面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方面侧重民族的共
课例研究综 同发展,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因为内容较少,所以在教
第11课《民族团结》导学案
第11课民族团结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培养学生以唯物主义历史观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识读、表述和归纳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知识。
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得出自己的见解,逐步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学习重点: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学习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自主完成以下内容(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1.我国的民族分布格局:、。
2、民族区域自治的提出的时间:3、少数民族自治地方⑴ 3个层次:分自治区、、。
(2)5个省级行政区、、、、。
其中,建国前成立的是。
4、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5、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二)各民族共同发展1、各民族共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2、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着什么发展机遇?二、小组合作探究1、列举促进民族团结的例子:2、列举破坏民族团结的例子:3、说一说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做出的贡献?三、达标检测:1、我国民族分布的格局是()A.大杂居、小聚居B.小杂居、大聚居C.汉族在东、少数民族在西D.按民族划分居住区域2、大型民族歌舞《团结颂》剧照,她主要体现了()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地区发展D.民族区域自治3、全国目前已建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区有()A.10个B.5个C.6个D.8个4、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应是()A.有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B.提出自治申请的地方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任一地方D.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具体表现在()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③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④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上曾长期享有自治权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6、“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导学案
围场镇中初二历史导学案备课时间:2013--4--28 编制:审核人:第11课民族团结知识与能力:(1)民族团结的概念;(2)各民族分布特点;(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4)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5)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6)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过程与方法: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知识链接】民族团结 :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
【自主学习】②、用红色笔在书中圈出句子的中心词。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读教材56页完成下列问题:1、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的背景有哪些?2、取得的成果有哪些?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何重要意义?4、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含义:读P57小字概括补充:(了解)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分离的民族关系。
③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阅读教材57页完成下列问题:1、说出中央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的背景:2、列举取得成就的主要史实。
3、归纳历史意义。
【合作探究】某校八年级的同学围绕“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三次巨变”这一主题展开了探究。
(1)第一次巨变:社会形态的改变——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第一次巨变的标志事件是什么?(2)第二次巨变:授课时间:班级:姓名:组别:组号:。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教学设计含教后反思
第11课民族团结
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团结》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上完之后,我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成功之处:
1、在本节课的导入上,我利用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的视频,导入新课。
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这一节课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2、这一节课的内容较少,在讲述的时候我为学生的主要罗列了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讲解。
在政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经济上,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让学生去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一点收到的课堂效果也较好。
3、在本节课的课堂提问上,我接受了苗老师的建议,化繁就简,既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又达到检测学生复习知识的目的。
4、在本节课的反馈总结上,我从基础训练上挑选了几道题,较好的考察了本节课所学习的重点知识,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
在本节课的课堂设计的问题上,有一个小问题的设计不是很合理。
为落实民族区域自治这一政策采取了那些措施?学生在回答第二问时,很多同学找不到答案,并且书本中有些知识点也遗漏了,达不到预习的目的。
后来,我调整为,为促进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中央实行什么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是什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这样,学生的预习就目标更为具体了。
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
民族工作的成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3.过程与方法: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及突破: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
讲授新课: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提问:(1)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有55个。
在全国总人口中汉族占92%,少数民族占8%。
(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学生看图说分布特点)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杂居。
汉族集中的地区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
这是大杂居。
小聚居表现的很明显。
(举班级的例子。
班级绝大多数同学是汉族,请问班级里哪位是少数民族同学?你知道你们民族主要聚居在什么地方吗?)这种分布特点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流动形成的。
第11课(学案) 民族团结
第11课(学案)民族团结一、课前导入1. 民族团结的意义民族团结是指各个民族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帮助,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一种良好社会关系。
民族团结对于一个国家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它是强大国家责任心、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表现。
2. 民族团结的现状如今,世界各国都存在着民族团结的问题。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各种因素,民族团结面临很多挑战。
而在另一些国家,民族团结已经得到很好地弘扬和维护,不同民族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二、课堂学习1.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是国家的根本•民族团结是国家的发展动力•民族团结是社会的基石2. 促进民族团结的途径•加强教育宣传•搭建交流平台•推动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社会3. 培养民族团结的方法•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归属感•尊重多元文化•面对历史,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三、课堂练习1. 阅读理解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优良传统。
当前,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战略方针,持续推动改革开放,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民族团结奠定了良好基础。
问题:1.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2.为什么民族团结是中国社会的优良传统?3.中国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 讨论小组讨论题目:“如何加强你所在国家的民族团结?”四、课后作业请以不少于800字的篇幅,写一篇文章,探讨你所在国家的民族团结现状、问题和发展建议。
五、延伸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纲要》。
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第11课民族团结备课教师::王丽静一、课程标准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1、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我国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和国家的高度统一。
2、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
3、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2、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1、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知道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的资料,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法;2、通过学习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通过对孔繁森事迹的了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图片和影像资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料;分小组介绍民俗文化;2、说说孔繁森的故事五、教学方法教师教法:谈话法、讨论法;活动法;问题导学学生学法:学会探究式学习图史结合法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播放《爱我中华》歌曲,以歌曲的形式创设情景,营造出一种欢乐、和谐的气氛。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本课的主题:“民族团结”上。
(2)课堂交流。
外国朋友想了解我这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不断提出疑问,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这一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缓和课堂气氛;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少数民族认识程度。
讲授新课:(一)民族区域自治出示美丽的莫力达瓦图片,以莫力达瓦自治旗为例外国友人发出疑问:学生各小组分别解答,教师适当提示(1)中国民族构成和分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并展示“少数民族分布示意图”,提出问题:想一想,中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大杂居、小聚居,广布于占全国面积50﹪——60﹪的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是民族分布数目最多的省。
精品初中历史 《第11课 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1)
《民族团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民族团结》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
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
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这一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中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历史知识,训练学生识图的能力,并激励学生即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中,训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学习乐趣。
过程与方法采用情境教学,通过结合四川当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真实材料,创设为教师做向导的情境,完成对民族区域自治由名称到地位,由含义到原因的层层深入的学习。
通过对所提供学习材料的选择性阅读,组织学生探究讨论阿坝州的发展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通过设计课后活动——“查找为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将本课的学习升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结合本地历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建设事业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真实的感受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从而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课后活动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2.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一猜”:展示教师旅游的照片,让学生猜测拍摄地点。
11课 民族团结 教学反思
《第11课民族团结》教学反思
承德县二中孙晓冬
这节课经过精心备课,我认为总体上还是很成功的。
导入部分:通过课件播放宋祖英的一首激昂高亢的视频歌曲《爱我中华》作为导入,让学生从喧嚣的课间迅速集中精力回到课堂上来,学生边听歌曲边看画面,听完歌曲后,我用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引入本课课题。
实践结果证明这种导课方式是很不错的,学生们可以满含激情进入教学过程。
整个的教学环节,基本上可以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与自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就是起到点拨的作用,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通过目标展示和自学指导,使学生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本节课最精彩的部分是组织学生畅谈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和通过对新时期党的好干部孔繁森的了解谈感想,学生踊跃发言,表示自己也要努力学习,为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贡献,为祖国大家庭的共同繁荣奉献自己的力量,是整个课堂进入大高潮,我认为这也达到了这一课的最终目的。
这节课,充分发挥了电化教学的优势,课件设计的也很新颖,内容充实,和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很成功。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主要就是板书的设计上太传统,没有什么新意,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上也把握的不是很准,有一些拖沓,今后教学过程中还是要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能够更成功的驾驭课堂。
第11课民族团结导学案
第11课《民族团结》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
民族工作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学习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交流展示【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预习案)活动1、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呢?在历史上各民族进行了哪些友好的交往?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近代各民族在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作出了什么贡献?活动2、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那些措施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活动3、西部大开发在哪些省市自治区进行?为什么实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有哪些重点的项目?(可留作课后作业完成,可借助于网络等工具)三、课堂检测(检测案)1.中国是由多少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A.57 B.56 C.55 D.502.中共中央在筹建新中国时,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什么政策()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民族区域自治D.共同繁荣3.我国第二橡胶基地是()A.西藏地区B.内蒙古自治区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D.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4.什么战略的实施使我国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A.科教兴国B.西部大开发C.人才强国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5.被藏族群众称为“活菩萨”的山东援藏干部是()A.焦裕禄B.任长霞C.孔繁森D.王庆喜6、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初中历史_第11课民族团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民族团结》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统一的课程内容,在单元中处于开篇的位置,课程教学要为单元主题服务,重点介绍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的成果。
人教版教材虽然将课程标准的内容纳入其中,但是教材过于简略,历史事件介绍得不够完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形成完整的概念。
这就要求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合理的组织现有的教学资源,大胆取舍整合,补充新材料。
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衔接更加自然。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可以通过提供材料,设疑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影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本课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初二学生难以把握,因而具有较高的难度。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培养学生对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感性认识。
有史以来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在分布上又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学情分析从知识基础来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了初步了解,但尚未深刻认识到我们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从认知基础来看,初二学生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个性品质上看,该阶段学生好奇心强,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
通过图片、音乐、视频制造意境,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学科导学案
学校八年级下册(编号 11)
学生班级 _______ 学号________ 小组 _______ 姓名_________
第11课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见教材。
※合作探究
探究一:
【提示】中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分离的
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探究二:
探究点四:
【提示】忠诚党的事业,关心人民疾苦,不顾个人得失等。
※课堂训练
一、选择题:1.A 2.D 3.A 4.B 5.B
二、非选择题:
6.(1)55个
(2)民族区域自治 5个意义在于它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
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3)共同发展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使我国少数民族地方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
新气象,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民族团结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11课民族团结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1.背景(1)前提: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民族关系: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3)民族格局: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2.提出:在筹建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
3.实施: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
4.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1.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2.表现(1)西藏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今天西藏已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
(2)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
(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4)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3.意义(1)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很大提高。
【问题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探究:①中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②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
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合作互助的民族关系。
③近代以来,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革命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④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可以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问题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好处?探究:(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
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第十一课民族团结导学案
第十一课民族团结导学案课标要求: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史实。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记忆: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意义重大。
2、为了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能力目标通过对如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要注意的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孔繁森事迹的学习,认识民族团结关乎社会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勤奋同学对我国现行的民族制度与民族政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此进行了研究,请你也加入其中吧!1、下面是勤奋同学搜集到的一张中国地图,请你指出图中A、B、C、D各代表的是我国哪一省级行政区。
A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2、以上行政区域的划分与我国政府实行的哪一基本政治制度有关?你知道这一制度是何时提出来的吗?3、下面是勤奋同学对这一制度的理解,你认为对吗,为什么?(结合课本57页第一段小字回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可以不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各级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包括立法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和外事权。
4、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通过与勤奋同学的一起研究我们有哪些收获?好的制度还要有好的政策与好的战略的支撑,接下来勤奋同学继续往下研究了,让我们一起加入吧!二、自主学习(二)1、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党和政府制订了什么政策,又实施了哪一战略?2、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促进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发展,但是,勤奋同学把西部地区发展的典型事例给弄混了。
请你帮他理顺吧!连线西藏我国第二橡胶基地莫力达瓦达斡(wo)尔族自治旗我国重要牧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国家商品粮基地通过与勤奋同学的一起学习,我们有哪些收获?一起来总结一下吧!三、合作探究1、勤奋同学在微博上看到,大家都在为西部大开发献计献策,他也想发表自己的见解,请你帮他想一想,如何搞好西部大开发?2、勤奋同学在微博上看到,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方面报道他十分痛心。
民族团结——课后反思
《民族团结》教学反思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原因、表现。
因为课本中的概念比较简单,抽象,教师单纯的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而且比较枯燥,所以在备课时特别注意对课本进行简单的补充;在问题设计上注意兼顾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读图识图能力、材料分析能力、使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等。
讨论法、情境创设法等教学方法,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立体的历史知识网络,发展历史思维能力。
二、学生学习基础、状态和效果和讨论。
但因为对中国现代史内容知之甚少,无法透过历史的现象看到本质,更不能由史实中去总结一些历史规律。
本节课学法指导的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通过大量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教师提供的信息,并从有用的信息中得岀有效的结论。
因为学生之间能力的不均衡,我对全班学生进行了师友重新搭配,让历史学习相对薄弱的学友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来自师傅或小组长的提醒、督促和指导。
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普遍较好,都能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但通过交流发现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另外一部分同学举手回答问题不够积极,课后调查得知,这部分同学虽然能够读懂材料,但不知道怎样用历史语言准确表达出来。
在以后的课堂中要在这方面多进行练习,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和语言。
从课堂展示交流来看,自主探究的基础知识当堂95%的同学都能掌握,对于教师提供的各种资料基本上能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解答问题。
三、授课方式、技能技巧授课方式上,注重了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注重用故事激趣,在故事中明理、导行;过渡语自然,但有的时候不够精炼。
技巧上,我对如何调动学生以及表扬学生上都需要进一步磨练。
四、预设与生成的处理成效材料的选取都与课本内容有很好的契合度,部分学生理解上的问题,有小组其他成员帮助解答,所以,基本上预设与生成相差不远,仅仅有的环节时间的预设上不够精确,因为有时候需要教师点拨来加深理解。
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第11课民族团结审核人:初二历史组课时:1课型:新授课时间:2016.4.7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及共同发展的概况;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材重组,从四个版块落实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与创新思维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三、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四、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及五十六个民族图片。
让学生从歌曲中感受民族团结的气氛,创造出学习本课的良好情境。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一、多彩多姿华夏园——品味民族风情播放:《翻身农奴把歌唱》歌曲。
教师:载歌载舞的西藏人民欢庆解放,唱出了西藏人民的心声。
同学们知道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什么吗?学生:民族区域自治。
二、万方乐奏有于阗——探究民族政策教师:请同学阅读课文,归纳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展示:中国民族分布图教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
教师:什么是大杂居、小聚居呢?学生:各民族分布比较广、比较杂。
汉族地区就住有少数民族人口,而少数民族地区也住有汉族人口,这就是大杂居。
而小聚居则是少数民族集中在一处。
教师:我国各族人民在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环境中形成了怎样的关系呢?学生: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长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教师:为了让我们少数民族充分享受到当家作主的权力,我党提出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并得到了各民族人民的欢迎。
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我国现有多少个自治区?看哪位同学能从地图中准确地识别出来?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掌握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第十一课民族团结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第15期导学案制作人:邱艳红审核人:签批:班级:姓名:组号:恒威制作不得翻印第11课民族团结学习目标:1、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西部大开发等基础知识。
2、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
3、通过学习,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回答下列问题1.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是什么?2.简单说说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对于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你有何合理性的建议.3结合课本58页回答: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作出了哪些贡献?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提倡?二合作探究1. 阅读史料,启迪智慧。
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不同的制度模式,中国采用的是A. A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由于成功地实行A,中国少数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保证了中国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
一一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材料中的“A”处指的是我国对少数民族实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请写出它的名称。
(2) 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到90年代,全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
你认为这一成就的取得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哪次转折性会议有直接联系?如今我国不断在西藏、新疆等地巨额投资,得益于本世纪初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哪一项战略政策?(3)和谐的民族关系需要我们共同来维护,请你为营造更加和谐的民族关系提出合理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在教学汉族文化时,我以把影响世界的文化作为重点讲解对象,进一步弘扬先人的勇于创造的进取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在教学少数民族时以他们的服饰和民族风情为重点,从中还穿插些少数民族的故事,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各少数民族的文化。
C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D宁夏回族自治区
3.孔繁森是()
A.援藏干部的杰出代表B援蒙干部的杰出代表
C援疆干部的杰出代表D援回干部的杰出代表
教
与
学
反
思
1、在本节课的导入上,我利用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的视频,导入新课。课的开始是让同学们歌唱《爱我中华》,从这首歌曲中让学生感受56个民族人民团结才能我们国家更加强大繁荣。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这一节课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遵循这一主题来安排材料。引领学生从多角度感受伟大的中华民族和灿烂的文化是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
导学案011——第十一课民族团结
题目
第十一课民族团结
课时
1
学校
星火
一中
教者
王影
年级
八年
学科
历史
设计
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
时间
2013年4月8日
学
习
目
标
1.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2.通过对教材中吉付出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极少,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第十一课民族团结
多民族56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充满一律平等、相互尊重
快乐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
达
标
测
评
1.“56个星座,56枝花,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表达的主旨是()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
C民族共同繁荣D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2.下列哪一地区是我国第二橡胶基地()
A.西藏B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区
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学习方法
分析资料、合作探究
学
习
过
程
【自主学习】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制度,我国共有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治区。
2.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有重大意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政策。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旧社会,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新中国建立后,实行的政策。
2.中央提出实施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合作探究】
1、通过阅读教材,说说我国对待少数民族问题采取了哪些政策,取得了那些成就?
2.讨论西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学案整理
4、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家乡的少数民族”这个环节,这能让学生更亲近的知道我们就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要让学生应该体会到尊重民族的习惯,与他们能和睦相处。
在本节课的课堂设计的问题上,有一个小问题的设计不是很合理,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后来,我调整为:为促进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中央实行什么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是什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这样,学生的预习就目标更为具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