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与教材编排特点(上)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标准》的要求,在教材中编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过程费时低效,对教材把握不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和发展,学生学习困难以及“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也更加突出。
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使数学教师感觉困惑,如何进行有效地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教师面对并希望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改变与困惑,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以及教育理论、结合教学案例,构建出操作性强的“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策略。
一、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
(,)数学的工具性、应用性。
(,)信息化、数字化、市场经济等时代的要求。
数学的工具性和应用性伴随着数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世纪中叶以来信息技术、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数学及其应用得到了极大发展,渗透到了各个科学领域。
学生必须学会数学及其应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标准》中对解决2解决明确提出下面四个目标:,(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和应用题的比较,(解决问题与应用题概念的区别。
应用题的概念: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叫做应用题。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题材封闭,给学生提供整理好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剥夺了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形成数学问题的机会,使学生感到只是在做题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呈现形式单调,几乎都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分析数量关系时,用成人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以至思路狭窄、单一。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是根据最新教学理念和教育要求而制定的,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一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内容。
一、教材特点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强调思维培养:该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2. 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教材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操作方法的理解与应用。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和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教学内容全面且有层次:教材的内容涵盖了小学数学的各个重点和难点,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进行有层次的安排。
每个年级的教学内容都有递进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更高级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注重数学思维与实践的结合:该教材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注重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通过实例和情境的引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材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的认识与应用: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整数、分数、小数等数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际例子和数学运算的练习,培养学生对数的运算和应用的能力。
2. 数量与单位的认识:教材引导学生认识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量和衡量单位的概念,并通过测量和比较的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单位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
3. 图形与几何的认识: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分类能力,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通过绘制、拼凑和转换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图形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4. 数据与统计的分析:教材引导学生认识数据的概念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通过实际调查和统计的活动,培养学生对数据的解读和应用能力。
5. 探究与实践的能力:教材强调数学探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实际操作,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说课稿
解决问题说课稿解决问题说课稿1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我想,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匠心不仅在于加深同学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机会学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同学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同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同学更好地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的编排原则。
其逻辑顺序如下:例1,通过摆飞机模型的操作活动,让同学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2,引导同学依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这样的例题编排,为同学展示了一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画面。
它遵循了同学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索,制定了拾级而上的台阶。
2、本课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3、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4、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确实定力图体现“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注重双基的落实,还要注重同学的学习过程,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合计有以下三点。
〔1〕通过施行活动使同学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互相联系。
〔2〕使同学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提升同学的探究能力。
5、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同学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精神与主要特点
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精神与主要特点田慧生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战略举措。
2001年,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推进,2004年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也开始启动。
十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在实践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长足发展。
但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变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次事件,课程改革的基本规律决定了它总是会不断出现一些新问题,面临一些新挑战,课程改革必须在不断修订中完善,在不断完善中深化。
2002年初,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
2007年,教育部在前期大规模调研的基础上,开始筹备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的全面修订工作。
到2019年初,经过五年的系统修订,2019版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大多数学科教材也依据课程标准完成了全面修订。
此次课程标准修订是在新的教育发展背景下的一个系统化工程,体现出很多新思路、新内容和新特征,对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和意义此次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有着深刻的背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体来说,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课标修订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任何一次课程改革,不管作了多么精心的准备,在推进过程中课程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总是会产生一定的距离,国内外概莫能外。
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就是课改自身完善的需求。
2001年正式启动课改,2003年国家就组织相关的专业力量对首批42个国家课改实验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
2007年,又对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42个国家课改实验区作更大范围的全面调研,这次调研涉及校长、教师、学生、家长11.7万人,是一个大样本调查。
通过这两次调查,一方面发现新课改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各方面改变了基础教育的面貌。
《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目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教师偏重于就题讲题,学生只重视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的灵活解题能力较弱,对于现实中呈现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才能解决,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更无从谈起了。
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也实实在在地摆在了我们一线教师的面前。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课程目标中,把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并指出:要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把传统的应用题改为“解决问题”,这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使应用题教学的教育价值定位更加准确,教育理念更加明确,课程体系更加宽泛,呈现形式更加灵活。
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新教材中不单设章节教学应用题,而是分散到例题和练习题中;不分类型出现应用题,不同类型的应用题会同时出现。
从四年级开始每一册都设有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并且由原来的封闭式向着内容开放、结果多元的开放式的方向发展。
这一改革的原则不是求难,而是求活。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提供一题多解、一题多答或综合性的应用题,要求学生除用常规思路解题以外,还要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寻求最佳的解题策略。
为此对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二、概念的界定:小学高年级应用题,在国标本教材中体现为“解决问题”,就是用各种策略(列表、画图、转化等)解答的应用题。
在解决问题时,“解决”有两层含义:第一找出问题的最后答案;第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只有第一个要求,这就是纯粹的练习题;如果两个要求同时具备,那就成了解决问题理论含义中的问题。
本课题指的是两者具备的传统教学中的应用题。
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
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教材从(上册)起,每册都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教材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单元,就是为了贯彻落实课程目标。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培养的,是通过各个领域内容的教学逐渐形成的,单独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单元,能加强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它的意义更在于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由此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还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数学教学在这种鼓励个性发展的理念下进行,学生的创新精神才可能真正得到培养。
策略的原意是计策和谋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计策与谋略,具体表现为对解决问题方法、手段的思考与选择运用。
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新颖的问题需要有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
本单元以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发现数量之间的联系作为策略教学的切入口。
发现和利用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通过整理信息明确和把握数量关系,既是可操作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让学生学会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体会它的作用与意义,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策略是教材的编写思想。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是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后一部分是解决三步计算的问题。
1 让学生把信息填入表格,整理信息的方法,体会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本单元选择表格作为整理信息的工具,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对表格比较熟悉,他们从一年级学习数学起就经常接触表格,进行过许多填表活动。
因此,选择填表整理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宜于学习。
二是表格条理清楚,数学化程度比较高。
填入表格里的都是经过筛选后的重要信息和有用数据,实际问题里的许多情节性内容都被过滤掉了。
教材设计的三个基本理念
教材设计的三个基本理念教材设计是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在教材设计中,有三个基本理念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分别是学生中心、多元化和灵活性。
首先,学生中心是教材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
学生中心的教材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潜能。
在学生中心的教材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多元化是教材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理念。
多元化的教材设计强调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水平。
在多元化的教材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以及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来获取知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效率。
最后,灵活性是教材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理念。
灵活性的教材设计强调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和可变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水平。
在灵活性的教材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来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综上所述,学生中心、多元化和灵活性是教材设计的三个基本理念,它们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今后的教材设计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这三个基本理念,不断完善教材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当今时代是个知识的时代、技术的时代、创新的时代。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了新的变化,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就必须改革,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课程改革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召唤,他为中国的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高中数学新教材已经走进了课堂。
在理念、体系、特点和内容等方面新教材都做了巨大的转变,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
广大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领会新教材,把握新教材,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找到适合新教材的教学方法呢?本人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一是使用高中数学新课程人教a版教材的实践与认识;二是使用高中数学新课程人教a 版教材的教学体会;一、使用高中数学新课程人教a版教材的实践与认识(一)课程的基本理念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知识本人认为可以简单的这样表述:数学知识是“数与形以及演绎”的知识。
所谓数学事实指的是能运用数学及其方法去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数学活动经验则是通过数学活动逐步积累起来的。
1、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变换的思想”、“集合与对应的思想”和“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
数学方法则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
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
2、重视数学思维方法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教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映射、联想与猜想等。
3、应用数学的意识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及使用建议温儒敏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中央领导指出,教材编写实质上就是国家行为。
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
这就站到一个“国家行为”的高度来要求教材编写了。
“部编教材”应当也可以做到比一般版本教材站得更高,视野更加开阔。
“部编本”语文教材是由教育部出面聘请主编和编写专家,调集了全国最强的编写队伍,有条件在总体质量和水平上超越现有各种版本的教材。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要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
措施就是八个字:“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任何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
作为“部编本”,这方面要求更高。
新教材编写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并不等于所谓“政治挂帅”,而是要处处考虑尽可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
教材编写是整个教育的一环,我们的教育终究要立德树人,这个“德”,包括了政治,但远不止政治,还有道德、理想、情操等诸多方面的“德”。
现在社会发展,出现很多前所未料的新问题,精神道德的滑坡让大家都担忧,这其实也是意识形态问题,整个教育包括教材编写不可能回避这问题。
立德树人非常必要,教材编写应当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整个教材编写过程,中央和教育部对立德树人,体现核心价值观是有很多指示和要求的。
如何做好?从编写的指导思想看,是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来体现核心价值观的。
功夫就在这种“结合”上。
我们努力要避免的,是“表面文章”,是“穿靴戴帽”,而要做到“有机渗透”,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
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老师们拿到新教材,会感到立意的确比较高了,也很大气,既体现主流价值观,又不停留于“说教”。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的分析和解读
三、课时文本解读程序和方法
❖ 1、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知 识结构、编排特点。(搞清知识的前后联系 及习题编排(辅助内容),分析教材内容在 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确定教材知识点、 连接点、延伸点,明确习题的层次及习题设 计的功能)
❖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
❖ 教学目标:
❖ ①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 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掌握十几减9 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
❖ ②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 和能力,体验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 思维的灵活法,渗透集合、函数思想。
❖ 1、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编排特点。
❖ 数学知识有其客观的结构和多向联系,而教材编排 则有较多的人为因素。新教材突出从“学科中心” 课程体系向“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转变,突出综 合性和开放性,这对分析文本有着启迪意义。要把 分析的重点放在明确知识内部固有的结构和发掘知 识之间多向联系上,同时以灵活多变的观点看待教 材的编排特点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 教学重点指的是一节课中教与学的重要 内容。
❖ ①课型不同、重点不同——新课、 练习课、复习课 ②教学理念不同,重点不同——既 长知识,又长智慧 ③教学要求不同,重点不同。
概括而言,教学重点可以有知识、 技能、思维、方法、薄弱环节等不同方 面的选取。
❖ (3)对重点的重新认识
❖ 1、传统教材分析对重点的认识外延狭小,往 往限于“双基”,这助长了课堂教学“急功 近利”的风气,忽视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将可探究的下降为接受,该理解的下降为记 忆,压抑了教学应有的生命活力,长此以往 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重点的外延 应拓展(双基、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等)。
小学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通用5篇)
小学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通用5篇)小学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13月17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四版教材的网络研修,经过一天的学习研讨,让我受益匪浅,对我今后如何实现教学最优化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下面就根据我自己这次的培训学习谈点心得体会。
一、通过培训学习,使我对新世纪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四版教材特色有了深刻的了解。
(一)精心设计“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为自然而然地展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数学教学过程提供基础环境和主要脉络。
(二)在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下,更加重视学习目标的整体实现。
1、注重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
2、注重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
3、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重要数学概念的掌握和基本运算技能的形成。
4、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情境设计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
教材一直关注设计有趣的、现实的、蕴含数学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这构成了教材的鲜明特点。
同时,在情境的设计上,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并使情境的素材________尽可能广泛,富有文化内涵,强调处理好不同题材的平衡。
(四)重新梳理和设计练习题,提供数量合适、层次合理、形成多样的习题。
二、学会追问北师大版教材编写人之一王昌胜教授给我们作了几个案例讲座,其一是《一年级教材‘认识物体’》,其二是《统计与概率》。
两个讲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用简单的材料上出富有思考的课,体现“深刻”,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上课要学会追问,给学生一个操作后,老师要追问,把问题推给学生,在追问中深入,让他们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
追问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所学。
三、学会处理细节有人说“整体决定成败,细节成就精彩。
”淡化对“概念”的咬文嚼字,坚持先试后教,设置或诊断学生学习的障碍;注重课堂作业的设计与反馈,要层层设计与推进;注重与生活经验的恰当沟通,不要生拉硬扯,在层层追问中深入;保证学生有静悄悄地独立思考的时间;注重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问题解决”专题解读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问题解决”专题解读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它贯穿于1-6年级教材,系统性很强,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难点。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全面。
“课标”把“课程目标”分成“总目标”、“具体目标”、“学段目标”三部分。
“总目标”带有全局性、方向性、指导性;具体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学段目标”分三个学段叙述。
先总体,后具体,逐渐展开,层层深入。
“问题解决”不是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它贯穿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及综合与实践等所有领域中。
下面从研课标、说教材、应对策略三方面来说说“问题解决”这一专题。
一、研课标研课标主要从新旧课标对比和学段的不同要求两方面来阐述。
(一)新旧课标对比涉及到具体目标的对比。
把解决问题变为问题解决。
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固然重要,能够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则更为重要,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所需要的。
实验版:修订版:(二)核心概念内容对比在把握在三个学段的不同要求时发现,在三个学段行为动词的使用变化中,从“在教师的指导下”到“尝试”,到“初步学会”;从“在日常生活中”到“在具体情境中”;从“尝试解决”到“初步运用知识解决”,到“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从“知道”到“了解”到“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关注了各个学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体现了层层深入、步步提高的意图,也反映了课程内容螺旋上升的思路。
二、说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贯穿课标理念、为学生提供良好数学教育的重要途径。
如果说研课标是学交规,说教材就是驾校培训,这些都是平安上路的有力保证。
我们一起来看看人教版教材在问题解决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一)教材编写特点教材编写特点从以下3个方面具体体现:1、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编排采用分散式。
【原创】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基本情况1.课题名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1、学生发展需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开发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素质教育要求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
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以“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教学领域的格局,而是涉及到:“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的每一个方面,成为各部分知识有机联系的融合剂,在教学中不再是孤立的教学过程,而是融合在各个领域中,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新课程标准要求需要《数学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方面明确地提出了――要“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
经过认真分析后我们发现:新课标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中的掌握与理解,注重的是学生的思维情况和数学学习能力,而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双基目标”的达成,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
3、教与学现状的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化整为零”的编排造成了许多教师错误认为“应用题教学已经边缘化”,错误认为“解决问题”的教学并不重要。
教师对“解决问题”教学的漠视与不得要领,导致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日渐薄弱,具体表现为“学生看不懂文字表述的实际问题”、“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学生找不着思路”、学生两极分化情况严重,到中高年级部分学生已经不会解答应用题,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等等。
对于人教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内容的分析
对于人教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内容的分析1. 引言1.1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简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分为一年级至六年级共12册。
教材内容紧扣课程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的编排合理,难易适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材内容涵盖了数学的各个领域,如数与数、整数、分数、小数、四则运算、几何图形、时间、长度等,内容丰富多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教育性。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教材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探究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培养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解决问题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解决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成具体的问题,从而更直观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解决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更加愿意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1. 确定问题:首先要明确问题的需求和条件,分析问题的要求,并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
2. 制定计划:根据问题的特点和条件,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可以采用逐步分解、试错法、建立模型等方法,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
3. 执行计划:按照制定的计划,逐步实施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行计算和推理,检查结果的正确性。
4. 检查结果: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检查和验证,确认答案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2023年学习《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心得体会(精选20篇)
2023年学习《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心得体会(精选20篇)学习《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心得体会篇1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安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实力。
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育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洁的问题进行推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依据地思索问题,同时留意培育思维的灵敏性和敏捷性。
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相识到自己有许多不足,并且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爱好,使学生对新的学问产生剧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实力,培育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究问题的实力。
1、在教学中既要依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实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相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学问与培育实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合理地提问与探讨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熬炼学生语言表达实力。
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主动协作老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主动提问,贯穿课堂始终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用心听你的课那是不行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
另外,提问要有匀称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忱消退的。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学问与培育实力相结合,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育学生思维实力,使学生主动主动找寻问题,主动获得新的学问。
《数学课程标准( 2011 版)》中的问题解决
4. 《数学课程标准( 2011 版)》中的问题解决无论是 2001 年出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数学课程标准( 2011 版)》中,都将问题解决作为贯穿我国数学课程的一条主线。
( 1 )问题解决是理念在《标准》中,将解决问题不仅仅看成是课程内容,更是一种贯穿始终的理念,鼓励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求解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 2 )问题解决是目标《数学课程标准( 2011 版)》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成:数学思考、问题解决。
其中关于问题解决目标的具体描述如下:•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其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其他目标部分并没有出现,只是在问题解决的部分里出现。
( 3 )问题解决是要求《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经历、体验、探索、尝试、表示、解释、反思……”等动词,都伴随着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应渗透在每一个知识领域,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问题解决”的教育价值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作为重要任务,重视解决问题的价值。
1. 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PISA(经合组织进行的国际学生评价计划)对数学素养的解释是:“在当前或未来的生活中为满足个人成为一个会关心、会思考的市民的需要而具备的知识,并理解数学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的能力,做出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
数学素养包括若干运用数学能力的水平层次,从标准数学运算到数学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它也要求学生理解和应用一定范围内的数学知识,例如:概率、变化率、增长率、空间与形状、定量推理、不定性和从属关系等。
这些包括数学课程的特定范围,比如:算数、代数和几何。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初中数学
学习《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琼海市九曲江中学林巧通过8月24日、25日两天市教育局组织的《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培训,本人有一些感受,小结如下:一、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变化人教版新教材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社会需求。
根据知识结构合理安排知识点。
其中内容和顺序也略有改动,这样使相关知识能更好地链接,使学生更加容易接收,不易混乱;并把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品质,进而对知识进行拓广与探究的过程,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整体思想更与时俱进在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中谈到: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室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交往也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愉快,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
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乐趣。
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
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乐趣。
三、新课程教材改版中内容编排特点新课标中的7-9年级教材改版,更能体现学习学习的“循序渐进”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问题系列文章之一:
新课程下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与教材编排特点(上)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朱德江
数学学习的目的之一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新课程下的实验教材都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单元,而是将“解决问题”融合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大学习领域的学习中,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
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解决问题的教材编排发生了哪些变化,又该如何有效地进行解决问题教学呢?本文试结合北师大版新世纪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并侧重于“数与代数”领域谈谈新课程下“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编写特点。
一、“解决问题”的教学价值取向多元拓展,更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解决问题”是这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变化较大的内容之一,通读新课程下的实验教材,我们可以发现,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相比,新课程下“解决问题”教学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新课程下的实验教材无论是题材的选择与问题的设计、内容的呈现方式与过程的展开、教材编排的方式与结构,还是教材对教学的提示或建议,都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着力点,力求通过“解决问题”教学真正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从教学目标层面来说,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比较强调“使学生获得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尽管也关注学生思维的训练,但教材的编排和教师的教学都比较侧重解题技能和方法的指导。
而新课程下的“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更趋向多元,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首先,新课程下的解决问题更关注学生
数学应用意识的发展,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世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碰到问题能想一想是否可以用数学来解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
其次,新课程下的解决问题教学注重数学思考,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形成,使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收集和处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学会从问题中发现隐含的数量关系,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使“用数学的方法和策略思考问题”逐步成为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新课程下的解决问题教学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使学生初步学会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另外,新课程下的解决问题还关注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关注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等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解决问题”的教学价值取向的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教学策略的选择的选择与运用,都应围绕着上述“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着力点,真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的内容选择与问题设计贴近现实,呈现方式多样、图文并茂,使学生接触的问题更加贴近生活。
1、题材选择贴近学生的现实,设计了很多富有现实意义的、与学生经验相符合的、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具备一定探索性的应用问题。
学生的已有经验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新课程下的实验教材注意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实生活中选择问题的题材,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体会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
教材设计了很多富有现实意义的情境,如数的认识、运算等内容的引入与展开,都力求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从接触数学起,就建立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自然联系,发展学生根据实际情境和运算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选取素材时,将视野从学生自我、学生的日常生活,逐渐拓展到学生周边的环境、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再拓展到学生感兴趣的科学技术、学生学习的其他学科等。
解决问题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寻求创造、获得
发展的动力,一个好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现实性和探索性。
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精简了缺乏实际背景的、技巧性过高的算术应用题,设计了很多富有现实意义的、与学生经验相符合的、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具备一定探索性的问题,分别安排在主体情境或练习中。
这些应用问题中,既有大量题材和问题都比较单一的,也有综合性的解决问题,如二年级下册中的“美丽的植物园”、四年级下册中的“激情奥运”等。
既有很多有利于巩固知识技能的、情境为学生所熟悉的常规性问题,也设计了一些情境是陌生或比较复杂的、信息需要取舍的、题目结构不一定良好的、解决问题策略多样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另外,为了体现问题的弹性、充分发挥情境的价值、提高解决问题的梯度,教材还用“问题串”的方式编排了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如三年级“用乘法解决问题”中的一道练习(如图一),教材呈现了四个球及其价格的信息,然后用“问题串”的方式提出了四个问题,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信息解决问题,四个问题围绕乘法知识的应
图一
用层层递进,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在这一串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学生用乘法一步计算就可以解决问题;第二个问题,学生要先用乘法计算“6个皮球的钱数”,再与100元比较得出结论;第三个问题,是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第四个问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设计出多种购买方案,如买4个皮球或买2个足球多10元等。
这些问题中,前三个问题应该是要求全体学生都能解决的,而第四个问题可以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适当体现教学的弹性。
2、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图文并茂,使学生接触的问题更加贴近生活。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问题,信息来源多元,往往需要重新组织,而且经常是多余或不足的,信息和问题呈现的形式是多样的。
因此,为了使学生接触的问题更贴近生活实际,教材注意信息和问题的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开放性,将数学问题寓于生活化的情境或对话式的语言之中,力求呈现形式多样、图文并茂。
教材中,信息的呈现有纯图片的、有半文字的半图片的、纯文字的,有对话式、表格式、图形式、漫画式等;信息结构有完整的和不完整的;信息中有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有多余信息的,也有缺少信息的。
经历这种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才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情境中各类问题的能力,力求避免出现解决文字形式的问题轻而易举,遇到其他形式呈现的问题就束手无策的情况。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教材呈现问题情境从以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为主,逐步过渡到图文结合、表格式、纯文字形式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从图中寻找数学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发展,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
问题的提出与正确表述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面,数学课程标准也将“提出问题”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恰恰是传统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北师大版实验教材非常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教材经常结合适当的学习材料出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你再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解答”等提示,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如在学习计算知识时,教材经常结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并解决问题,如“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教学,教材创设了一个简单的童话情境(如图二),并通过“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图二图三
在学生提出“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了多少只害虫”等问题后,再组织学生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材还在练习中结合一定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如图三)。
另外,北师大版实验教材还在每一册教材的末页设置了“问题银行”,让学生把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或在学习中碰到的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存人“问题银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教师要运用好这些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鼓励和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本文发表于《小学教学》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