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6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导学案(无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案主题: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认识其在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2. 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了解其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成果。

3. 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

三、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辛亥革命与封建文化的束缚。

2.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3.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思想解放、文化繁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代表人物。

5.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及理论成果。

2.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相关史料,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史实。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意义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影响及其在中国现代史中的地位。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和主要代表人物。

4. 探讨: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意义和作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本概念和史实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相关章节。

2. 参考书籍:关于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著作和论文。

3. 网络资源:相关历史网站、论文和新闻报道。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相关展览,加深对历史史实的了解。

2. 邀请历史学者或相关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开展历史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提高历史素养。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5.15《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PDF版)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5.15《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PDF版)

新文化运动•早期——对旧意识形态地抛弃【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3)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和探索,让学生体会到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同时结合本节内容,理解一定社会文化现象由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原理,使学生进一步认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以此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理解历史问题及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弘扬的民主科学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养成关怀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四、近五年高考考点1.新文化运动内容;2.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君民共主思想: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五、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教学过程】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提出问题串,创设学习情境问:我们形容一个人罪恶很大不可饶恕,有哪些词?答:十恶不赦……把“重罪十条”称为“十恶”,并且规定绝不赦免,而到了隋唐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说法,所以说隋唐“十恶不赦”其实原来是出自于《齐律》的“重罪十条”。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6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6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新课所学知识。
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3.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反馈,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此外,我还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使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以上措施,我相信学生能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分析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不足并进行改进。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这种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能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此外,我还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通过以上措施,我相信学生能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5.16《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5.16《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5.16《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主要人物及其影响;
3.能够分析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进行评述。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强调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如:
1.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在联系;
2.辨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思想流派;
3.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特布置以下作业: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在联系;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多元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给予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两者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4.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字数在500-800字之间。
5.拓展阅读:《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历史文献,选取其中一篇进行阅读,并撰写一篇读后感,字数在500字左右。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人教版必修三 第16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三 第16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说课稿

第十六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说课稿【说教材】一、教材地位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旨在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它所带来的思想的空前解放,也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中共的成立奠定基础。

新课程标准对本课就做了明确的规定: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二、教学目标定位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新青年》诞生,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以及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有了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②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加深对“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的认识。

③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史实分析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①多媒体辅助的导谈法:增加课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②问题引导讨论法:通过问题设计和解决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史料分析法: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材料处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

②通过对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

确立依据: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刚才在教材分析中已有所体现,把教学重心放在这一块,符合课标要求。

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部分内容从旧版教材的一课压缩成一个子目,是对必修一中共建立的思想基础的一个补充介绍,在此简单学习即可。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5.16《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5.16《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讨论,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新文化运动或马克思主义传播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涌现出的伟大人物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品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方式,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历史素养。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5.16《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第五单元第十六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文化变革——新文化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条件、途径和意义。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对作业进行点评,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6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6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4.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综合能力,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问题导入、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提炼规律。
4.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a.新文化运动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代表了哪两种主要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
c.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5.为下周的课堂讨论做准备,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b.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发挥优点,改正不足,不断提高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运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知道中国在面临列强侵略、封建制度腐朽的情况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那么,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些探索和改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哪些影响?”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a.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
b.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c.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5.评价与反馈:
a.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作业、小论文、小组合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6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6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导学案(无答案)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导学案学习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杂志、人物等内容。

识记并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认识其意义。

认识中国要富强就必须讲民主和科学,不仅在百年前要提倡,今天仍然要坚持民主和科学。

学习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二、学习与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材料一所谓新者无它,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它,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

——汪叔潜《新旧问题》《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期问题1:“西洋文化”和“中国固有文化”分别指什么?材料二20世纪初中国政治材料三20世纪初中国经济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情况年均投资年均办厂1895-1911 687万17家1912-1918 2300万79家“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材料五20世纪初国民心理“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

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鲁迅《药》辛亥革命后百姓门前的对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材料六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问题2:为什么要批判“中国固有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材料七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材料八“中国欲求生存,必须抛弃数千年相传的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民有政治觉悟,而不能寄希望于“善良政府,贤人政治”。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515《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515《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短文。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历史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3.鼓励学生通过作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短文。同时,我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历史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此外,我还鼓励学生通过作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单元整合的思想,将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创设情境、设问引导、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以下几点:一是以时间为线索,清晰地展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进程;二是通过典型事件和人物,揭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视频资料等方式,再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设问:什么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视频资料等方式,再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同时,我设问:“什么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合作中交流思想,取长补短。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历史教师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历史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难点: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有何联系?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环节1:出示一组历史人物图片,分别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找出内在联系——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用这组常见的人物照片引出本课课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环节2:为何想到新文化运动?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它的定义是什么?设计意图:明确历史的概念。

环节3:是谁主导这场运动?梳理近代知识分子的救国探索之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梳理知识点的技能。

环节4:为何发生新文化运动?(不仅应该有历史的源流,还应该有当时的时代背景)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历史事件是多种合力因素促成的。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515《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515《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2.学生分享对新文化运动的初步认识,教师点评并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主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总结:“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这段历史。”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突出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关键人物及其贡献。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掌握了辛亥革命、民初政治等历史事件,但对于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在联系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尚未形成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存在以下特点:
-学生能够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历史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以及他们所倡导的思想。
2.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其影响,明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
-学生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掌握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贡献。
-学生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认识到其在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1.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历史人物、主要观点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具体事件、人物贡献的细节掌握不足,需要教师引导深入探讨。
2.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较为陌生,需要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和事例,帮助他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
3.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教师通过问题驱动、课堂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点评,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5.16《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5.16《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说课稿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在教学中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生动的历史故事、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背景。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从中发现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在联系。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历史图片、文献资料、时间线等,用于直观展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多媒体资源:视频资料、PPT课件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3.技术工具:利用电子白板、网络资源等,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和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果。
1.标题区:突出本节课的主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让学生一目了然。
2.主要内容区:以时间线为线索,列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潮、代表人物、重要事件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形成知识结构图。
3.总结区:简要总结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意义,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把握学习重点,增强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背景提供清晰的脉络。
2.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针对特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剖析,使学生从具体历史事件中抽象出一般性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
4.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运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6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学案 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6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学案 无答案

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一、集结号起群英聚——兴起12二、新旧冲突乱象生——背景1、阅读教材72页内容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呈现出哪些新气象?又遭遇到了哪些丑恶现实?2三、除旧布新铸国魂——内容【重点】123、【问题探究二】何谓“新道德”?何谓“旧道德”?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4四、万象更新撼正统——影响【重难点】【思考探究】综合上述所学内容,并阅读教材第74页内容和下列材料,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镜头一:新青年觉慧:他皱紧眉头,然后微微地张开口加重语气地自语道:“我是青年。

”他又愤愤地说:“我是青年!”过后他又怀疑似地慢声说:“我是青年?”又领悟似地说:“我是青年,”最后用坚决的声音说:“我是青年,不错,我是青年!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镜头二:五四运动北京学生的愤怒:《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此一举了。

今与全民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镜头三:除文盲、作新民:新文化运动时期,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各色“主义”蜂拥而入……1920年夏,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的晏阳初回国推广平民教育,他选择1000多个最常用的汉字,编成四册白话文《平民千字课》教程,每天只需一小时,四个月之内就可读书看报。

由于其“既不多贵金钱,又不高深难学,更不耽误谋生时间”,因而受到广大农村平民的欢迎。

镜头四:男女同校、镜头二:1919年,邓春兰等6名女学生踏上了万里赴京争学权的征途《上海妇女志》:“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

婚礼也由中式开始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

高中历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人民版必修3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课题]二新文化运动[课型] [第课时] [教学目的]①通过对新文化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②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一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

③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

④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新文化的内容[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2)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过程]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建议:1、导入:回顾近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探索行动及其结果。

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中国陷入了最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以此导入新课。

中国近代前期,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仁人志士如康有为、孙中山等都积极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辛亥革命后,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又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潮流(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即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文化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第三次;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2、什么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文化革命运动。

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3《新青年》的新觉醒”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新文化运动兴起。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1)政治方面: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反动的政治势力向革命势力猖狂反扑,妄图复辟帝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6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6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2.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途径和影响,能够分析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联。
3.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能够从多元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4.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使他们在了解历史发展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历史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通过播放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3.设定具体的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4.提问引导学生关注历史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为讲授新知做好铺垫。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教师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我会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关注他们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通过这样的教学,我希望能够培养出具有历史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全球视野的新时代青年。
5.教学策略:本案例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如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使教学过程丰富多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教师还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历史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全球视野。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6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6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系统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如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等),阐述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
2.详细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包括早期传入、五四运动后的广泛传播等阶段,以及陈独秀、李大钊等代表性人物。
3.分析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地位。
六、课堂小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性。
2.告诉学生,新文化运动为我国的民主进程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七、课后作业
1.结合教材,撰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论文。
2.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选取一位进行简要评价。
(1)列举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影响。
(3)分析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
(4)结合所学,评价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位代表性人物。
(5)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谈谈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认识。
4.阅读拓展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更多内容。推荐阅读:《新文化运动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考察》等。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撰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论文。要求论文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2.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选取一位进行简要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该人物的主要贡献、思想观点及其在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作用等,字数在500字左右。
3.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练习题包括:
1.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尊重和认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导学案15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导学案15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设计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习目标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预习内容一、新文化运动1.背景(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有了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

(3)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实行独裁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的逆流。

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3.内容(1)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是指。

“科学”,是指。

(2)新文化运动还提倡。

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甚至提出“”的口号。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它提倡。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4.作用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的统治地位,也为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李大钊发表《》等文章,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1919年,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的《》,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随后,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诞生。

合作探究1.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2.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分别是指什么?3.陈独秀期望培养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课堂练习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6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6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在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传播,人们开始追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同时,新文化运动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曙光。经过一系列的斗争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理论指导。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如撰写心得体会、制作手抄报等。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进行深入思考。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解决问题。
4.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的思考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共同探讨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联性。
3.组织小组间的交流与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合作能力。
4.教师关注各小组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指导,确保学习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记忆,提高理解。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代表人物及影响。
3.能够分析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间的关系。
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相关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和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行深入研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辛亥革命为何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引发学生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重点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新文化运动还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具有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本质,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因为只有新文学才能更自由地表达新思想。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用民主与科学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提倡新道德是为民主与科学服务的,由于封建专制是建立在儒学旧道德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旧道德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就是摧毁专制制度的根基,让民主共和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让新道德成为广大民众自觉的日常行为规范。

新文学和白话文,是传播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的载体。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内容的主体,而新文学和新道德则是达成反封建目标的必要保障。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

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前期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后期的新文化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运动。

进步: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已经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宣传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沉重地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文化革新运动),她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局限: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分子(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片面性。

【难点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原因、概况及其影响一、传播原因1.经济政治条件: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

2.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为尖锐的国家之一。

民主革命需要一种先进思想的指导。

3.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五四运动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二、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五四运动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2.五四运动后(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

(2)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被翻译出版。

社团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

(3)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回击了胡适的挑战。

(4)各地举行五一劳动节的纪念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同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6)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和方式(1)撰写文章。

(2)创办刊物。

(3)创办社团。

(4)翻译著作。

(5)论战。

(6)中共早期组织宣传。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领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

四、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以后。

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我认为是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和爱国运动的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斗争的信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这不仅促使中国工人阶级迅速登上了政治舞台,而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革命史的新纪元。

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民主革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缔造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易混知识】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民主主义者对待孔子和儒学的态度的特点及原因1.特点(1)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以儒学的形式进行宣传,使二者统一。

(2)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孔子进行绝对否定,加以批判,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原因(1)维新变法时期,顽固派仍有很强大的力量,康有为等借用孔子的名义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与资产阶级上层的两面性及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2)新文化运动时期,北洋军阀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古复辟的政治目的,使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与辛亥革命后的思想潮流及陈独秀等人的学说、经历有关。

【学法导航】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

3.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探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和基本情况。

4.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对本课的史实可联系必修1专题去学习。

5.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

【同步训练】1.17世纪上半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说成是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则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A.是自相矛盾的 B.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C.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D.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激进2.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A.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重要的影响是A.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成立 B.各地出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C.陈独秀等人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 D.国共产党成立4.下列关于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相似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B.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C.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D.反对君主制5.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C.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6.陈独秀说:“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宪,势必复辟。

……孔教与共和乃相对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这里陈独秀从政治上揭露了A.北洋军阀与民主政治的尖锐对立B.尊孔复古与民主共和的绝不相容C.传统道德与君主专制的相互依存D.尊孔思潮与帝制复辟的内在联系7.陈独秀《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这表明陈独秀①反对儒家传统道德②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③完全否定儒家思想④代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文化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8.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是因为①空前打击专制主义②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③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④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9.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所具有的突出特点是A.为无产阶级所接受B.由先进的知识分子传播C.与中国工人运动密切结合 D.由俄国传入中国10.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包括①创办各类刊物②翻译和撰写宣传文章③组建研究会和早期共产党组织④大力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A.①② 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1. 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

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A.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C.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D.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又说:“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