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2)
【获奖课例】《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获奖课例】《小石潭记》教学实录该课获2010 年教育部全国课堂观摩比赛特等奖于松军/ 执教、整理一、猜读入题师:同学们,老师依据一首古诗的意境创作了一首现代诗,我们请一名同学朗读给大家听。
大家猜猜,这是哪首古诗?(屏显。
一生读。
)钓徒我是寒江上垂钓千年的钓徒/千与千寻/千年孤独/千山雪湮灭了我的来路/万径鸟音绝我迷失了归途/身如不系舟心如菩提树/披蓑戴笠我只是钓徒/钓雪钓静钓孤独生(众):柳宗元的《江雪》。
师:同学们了解柳宗元多少?生:他是唐代文学家。
生: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同学们从这首诗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柳宗元?生:孤独的柳宗元。
生:高傲的柳宗元。
生:倔强的柳宗元。
师:是的,这首小诗还表现出大文豪描山绘水的高妙手笔。
孤傲的柳宗元走进永州的山山水水,写了流传千古的游记散文《永州八记》。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师板书课题。
)二、疏通文意1.读准确。
师:学习文言文,第一关就是读,初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好长句的停顿。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生齐读。
)师:谢谢!有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和句子停顿吗?生:“彻”(chè)有同学读成了“砌”(qì)。
师:这是弄混了形近字。
生:“翕”(xī)有人读成了“hé”。
师:“翕”不是形声字,大家看字形,上“合”下“羽”,鸟儿合拢羽毛,舒缓优雅。
(师模仿鸟儿合拢翅膀的动作,生会心微笑。
)“翕”的意思课下有注释,大家看是———生(众):缓慢。
师:还有读错的字吗?生:“悄怆幽邃”的“悄”,在这儿意思是寂静,和“悄然离去”的“悄”意思一样,要读“qiǎo”。
师:你说得很好,多音字要根据意思辨别读音。
哪些句子节奏需要注意?生:“潭中鱼可百许头”怎样读?师:哪位同学能帮忙?生:“潭中/鱼可百许头。
”师:这句话意思是什么?生: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生:我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读法,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应读成“潭中鱼/可百许头”。
师:两位同学都很善于思考,这两种理解都可以,前者把“潭中”理解为“在潭中”,这是名词作状语的特殊用法;后者把“潭中”理解成“鱼”的定语,也说得通。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I课堂I本版编辑/佩兰.教录《小石潭记》教学实录诔课2018年获河北盾中小学学科数学评比涪动优质课一等奖◎仇素敏/执教刘玉武侠张文梅/指导(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河北石家庄050000 )(课前播放剪辑动画《山水情》。
)师:山水是文人一种解不开的情缘,山水陪柳宗元度过了人生最灰暗的时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小石潭记》。
请同学们看课下注释①,说说你获得的信息。
生:这篇文章选自《柳河东集》。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这是出处和作者基本情况。
还有吗?生:柳宗元参加永贞元年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
师:这是文章的写作背景。
我们一起来看文章。
首先读准字音。
(屏显。
)1.诵其文,解其意。
读准一组描写形状的词语:为£氐()为屿为曜()为岩读准一组描写声音的词语:珮()环读准一个描写心情的短语:悄()怆()幽邃()读准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然不动俶()尔远逝师:哪位同学来读一下括号前的字?(一生读。
)师: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用语,言简而意丰。
下面我们来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的意思和用法。
(屏显。
)积累两个不齐的词语:参差不齐犬牙差互掌握三个词性活用:从小丘西行斗折蛇行凄神寒骨师:首先是一组近义词,都表示不齐。
其次是词性的活用,这一课里词性活用较多,大家看,“西”翻译为“向西”。
这是方位名词作状语。
那“下见小潭”的“下”呢?生(齐):向下。
师:“潭西南而望”的“西南”呢?生(齐):向西南。
师:同学们做到了触类旁通,很不错。
再来看“斗”和“蛇”,“斗”本意是北斗星;蛇,在这里也是作状语,翻译为——生(齐):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师:回答得很准确。
最后是一个使动用法,“凄”和“寒”,翻译为“使……凄凉”“使……寒冷”。
积累了词语,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出声疏通文意,时间两分钟。
(生出声翻译。
)师:有没有理解不了的句子,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生无应答。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⑶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⑴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⑵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⑶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学习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课前导入一、师:一腔热血换来带罪之身,半年革新却是流放之因。
蓑笠遮不住他的傲然正气,风雪吹不散他的悠悠文思。
永州十年,一篇篇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在他心头酝酿,在他笔尖流淌,他纵情山水,寄情山水,又忘情山水,他开创了山水散文之先河。
他就是------生(齐):柳宗元师:千年之后,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们一起走进这位铮铮男儿,走进他的山水游记---《小石潭记》。
二、读明文意,风光旖旎师:欲知小石潭的景色美在何处,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自己学到的新的字词知识圈点勾画出来,一会儿在全班分享。
(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师:我们开始分享你获得的新的字词知识。
从这个小组开始,每个人至少说一个,不重复,开始!生1:篁竹,篁huánɡ,竹林的意思。
生2:清冽,“冽”是两点水。
(生3-10分别分享了参、差、俶、悄怆、翕、卷、龚等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师:刚才大家自由读了,老师无法判断大家朗读水平究竟如何,请同学们把书拿起来,老师给大家放段音乐,我们一起美美地朗读,读准停顿,注意节奏。
(播放《出水莲》古筝音乐,生大声齐读课文)生:朗读。
【精】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精】小石潭记教学实录师:课文题目是《小石潭记》,你从文中那些地方体会出了石潭的“小”啊?可以是正面描写的,也可以是侧面描写的。
生:潭中鱼只有“百许头”,这潭真是很小啊!生:从文中对鱼的描写来看,这些鱼“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些鱼体态轻盈、动作轻灵,应该是不太大的鱼。
小石潭中生小鱼,这也符合一般的规律!生:而且从字里行间来看,作者一直都是近距离观鱼,才会看到鱼们“皆若空游无所依”,能够这样近距离观看的,应该这个小石潭也不大。
生:小石潭是“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石头为底,这石头再大也大不了哪里去吧。
可见小石潭不大。
生:我是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感受到石潭的小的,既然整个石潭四周完全是被树枝藤蔓缠绕了,这种景象如果是在原始森林里的话可能很好理解,但在一般的树林中,如果潭太大的话就形不成这种奇异的景象了。
生:对,后文还谈到“四面竹树环合”,能够有“环合”景象的,肯定不会是太大的潭。
生:水声是“如鸣佩环”,佩环的声音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碰击发出的声音。
如果是大江大湖发出的声音应该是激越彭湃的或者波涛汹涌的,只有小溪流小湖水的'声音才可能“如鸣佩环”。
生:我觉得“水犹清冽”也从侧面说明了小石潭的“小”,因为虽然大湖大江也有清澈的,但是要达到“犹清冽”的地步,一般来说潭不会太大,大了水就容易浑浊了,而且也不太会给人特别清凉的感觉。
生:第一句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丘对“小潭”,很自然嘛!(众笑)生:我觉得“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也说明了潭的小,潭的形状“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蛇和北斗星都不是宽阔的东西,作者这样形容其实也说明了石潭不会太大。
生:我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从侧面说明了石潭的小。
从全文来看,要产生“幽邃”之感,不应该是境界阔大的地方,如果地方很大的话,心里忧伤的感觉就应该用“苍凉”来形容了。
师:很有意思!举个例子如何?生:比如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的语 言 。 江 家 乐 :请 大 家看 到 这 篇 文 章 的 第
一
( 五分钟 后 . 小 组组 长批 阅 , 课 代 表 点评 )
欢 乐 呀 。好 像 在 向我 们 招 手 呐 。
唐若 萱 : 看到这潭水和水 中的鱼儿 。
段第一句话 , 请大家深情地朗读一遍 。
陈 莎 莉 :我 喜 欢 的句 子是 “ 依 然 不
动 ,傲 尔 远 逝 ,往 来 翕 忽 ,似 与游 者 相
寥无人 , 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 。
龙 阳 :这 篇 文 章 主 要 是 抓 住 小 石 潭
乐” 。请 问大 家 。 这 句 运 用 了什 么修 辞 手
法? ( 拟人 ) 你们很棒 ! 这 句话 生动 形 象 地 写 出 了人 鱼 同乐 ,情 味无 穷 的 乐 趣 , “ 椒 尔远逝 , 往来 翕忽” , 这里一动一静 , 突 出 了鱼 儿 活 泼 可 爱 的特 点 , 似与游者相乐 , 这 里 就 表达 了作 者 的 欢悦 之情 。
师 点 评 :谢 谢 同 学 们 让 我 身 临 其 境
般 地 游 览 了小 石 潭 , 作为导游 , 如 果 能 将
课 代 表 报 题 ,学 生分 单 双 号 上 黑 板 反馈 。
内容 : 单号题 目: 翻译 “ 水 尤清冽” 中
潭 。看 , 这潭底很是奇怪 , 底 部 竟 是 一 整
张敏 : 请全班 女同学们把“ 潭 中 鱼 可 百许头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朗 读 一 遍 。我 喜 欢 这 一 句 ,这 句 运 用侧 面 描 写 写 出 了
水的清澈。
同学 们 ,上 节 课 我 们 已初 步 学 习 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4.16《小石潭记》课堂实录华东师大版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公元805年,一个33岁的文人,因为参加了一场政治革新而被贬出京,以戴罪之身,携带堂弟、表弟和 67岁的老母,一路风尘仆仆赶往湖南一个名叫永州的蛮荒之地,一住就是十年。
十年间,一篇篇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在他的心头酝酿,在他的笔尖流淌;他与永州的美丽邂逅,让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新的辉煌。
他就是———生(齐):柳宗元。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永州八记》之四———《小石潭记》。
二、诵读感受文章的基调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情感。
(自由朗读后指名读。
生倾听并订正的读音和停顿如下。
)①乃/记之/而去。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③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这里“卷”字读“quán”音吗?生:我认为这里的“卷”是“翻卷”的意思,所以读“quán”。
师:查字典了吗?生:没有。
书上课下注释这么说的。
生:这里“卷”是“弯曲”的意思。
师:对。
据许慎《说文解字》记载:“卷,膝曲也。
”所以当“弯曲”讲时,读“quán”。
现在,我们齐读课文,注意刚才同学们指出的词语、停顿以及屏幕上标红的词语。
(生齐读全文。
)师: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在这篇游记中柳宗元描写了哪些景物呢?生:第1段写了篁竹、小潭、树、藤蔓。
生:第1段还写了水,写了石头———“全石以为底”。
生:第3段的“潭西南而望”写了“小溪”。
师:有没有写源头?生:没有。
师:你怎么判断出来的?生:因为文中说“不可知其源”,就是说“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师:所以这里写的是“溪流”,而不是“源头”。
你的判断很准确。
还有哪位细心的同学来补充?生:第4段第一行写了“竹树”———“四面竹树环合”。
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生:是空间顺序。
师:对。
具体来说是怎样的空间顺序?先写了什么?生:先写了竹,后写了潭水,然后是潭底的石头、岸边的石头,还有青树、翠蔓、鱼和溪流。
《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2)《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
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生:──皆情语”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
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
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
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拓展阅读:《小石潭记》教学反思《小石潭记》是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所作的一篇美文。
文章通过写美丽的小石潭来寄托自己被贬的悲凉情怀。
文字优美,景物如画,情感真挚。
《小石潭记》的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的课堂实录《小石潭记》的课堂实录《小石潭记》描写景物特征异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是教学的重点。
【课前预习】1、收集柳宗元的资料,了解其人。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3、仔细阅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小石潭景物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有一首这样的诗我们很熟悉,题目是《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生齐背)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柳宗元。
师:寒江、冰天、雪地,一位孤独老者独处孤舟,默然垂钓。
悲凉孤独的处境正是诗人内心的写照。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永州期间所写,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大量寄情山水的作品。
今天我们所学的《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多媒体屏幕显示·读准字音:寂寥翕忽参差坻·解释字意:下乐犬牙斗折蛇行可悄怆)三、初读感悟师:一篇文言文,初读要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节奏。
(生自由朗读)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两名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学生为朗诵的同学评价。
)生:我认为第一位同学读的语速太快,语调没有变化。
生:第二位同学读发现小石潭和鱼儿嬉戏两段时,未读出喜悦情感。
师:你们点评的很好,可惜只说了缺点,谁来说说他们的优点。
生:第一位同学声音响亮,读的准,第二位同学停顿把握的好。
师:我们再请第三位,郭艳军同学为大家朗读。
(生笑)(伴着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声情并茂朗读。
生鼓掌。
)师:夸奖了,美的文章要用心去朗读。
(生齐读)四、美读涵咏师:这篇文章描写了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呢?生:水、鱼、石、树。
师:这些景物作者是如何描绘的?请在文中找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读出你的感情来。
(生在书上圈点批注,交流讨论。
)生:“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话写的好,写出了小石潭幽静的环境,也写出了柳宗元的心情很悲凉。
师: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师:我们怎样读出来这样悲伤的情感?生:语速稍微慢些,心情悲凉,语调应该低沉些。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六课《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一、由诗导入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书法(幻灯),这就是我们学过的柳宗元的《江雪》。
请问:诗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生(齐):孤独、悲伤、凄凉。
师:是的。
“孤”、“独”、“寒”,可以看出作者孤独、凄凉的心境,这正是他被贬永州时的心情。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石潭记》,它也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
(板书)二、作者简介师:首先认识一下作者。
请大家一起读,一二!生(齐读):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就在永州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后来柳宗元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时年四十七岁。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他的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三、明确目标师:好。
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明确一下本文的“学习目标”。
(幻灯)男生一起读吧。
一二!(男生齐读)1、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
3、品味写景的句子,学习写景的方法。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为了完成我们的第一个学习目标,我们先来听课文录音。
请认真听,把不会的、拿不准的词划出来。
(播配乐配文朗读的录音,生拿着笔边听边划)师:以这些词(幻灯)是不容易读准的,尤其是红色字的读音,请女生来读,连读两遍,一二!(女生齐读)师:我们听了录音,学了字词,下面请大家赏着画面、和着音乐小组内朗读,一会儿小组推荐一名展示。
好,开始!(生大声读书,师巡视。
)师:好了——好了——。
课文不长,我们总共10个小组,我们还来PK。
哪个小组举手快,又读的准,就可以得1分。
好,你来记录。
(点了一女生上黑板计分。
)好,第一段。
举手最快的是第一组的周亚楠。
(周生读)其他生订正:不是“披佛”,是“披拂”。
师:嗯。
应读“fú”。
这个——生:不得分。
师:好。
都把握好机会。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引言】为了能够更好地运用学案导学+小组合作的模式来指导语文的课改,提升老师的教研能力,营造教研氛围,我校开展了百人百课的教研活动,希望能从老师们的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课改的理想效果。
我和本科组的戴老师用不同的方式执教《小石潭记》第二课时,以期探讨哪一种方法更适合学生。
我用三个主问题贯穿整堂课,让学生有的放矢,明确目标后再自主学习。
把课堂的着力点放在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展示交流——学生质疑老师点拨上,让学生一步步领悟文章文字之妙、情感之深。
【课堂实录】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师:平凡的小石潭因为柳宗元的到来而名传千古,那么到底它美在何处,柳宗元又是怎样展现它的美呢?今天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看到学案,齐读学习目标。
生(齐读):第一,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第二,能初步赏析文章写景的方法。
第三,体会作者孤清寂寞的情感。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完成学案上自主学习部分的题目,时间为10分钟。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第二题,你们不仅要回答写了什么景物及其特点,还要回答运用了什么方法。
(生自主阅读文章,完成学案上的题目。
)二、合作讨论,品析写景方法师:自主学习时间到了,相信有部分同学在刚才的学习活动中遇到了困难,下面我再给大家10分钟,请各文科组长组织小组讨论出最佳答案,并记录在学案上。
(学生围在一起讨论激烈,师适时到每个小组听取讨论并指导)师:好,讨论时间到此为止,很多小组都已经做好展示的准备了,下面我们来看第一题,请大家齐读题目。
生: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请试着用概括段意法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师:第六组举手最快,下面有请他们的代表巫珊瑜同学来给大家展示。
生:我们组根据题目中提示的概括段意得出的文章写作思路是第一段为发现小潭,第二段写看到潭中的景物,第三段写潭的源流,第四段写潭中凄清的气氛,第五段写同游的人。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作者:黄德清来源:《教师·上》2013年第07期学习目标: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流程:一、练习回顾课代表报题,学生分单双号上黑板反馈。
内容:单号题目:翻译“水尤清冽”中的“清”;“潭中鱼可百许头”中的“可”;“参差披拂”中的“差”;句子翻译“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双号题目:翻译“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和“清”;“为坻、为岩”中的“为”;句子翻译“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五分钟后,小组组长批阅,课代表点评)二、自主交流1.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2.分任务准备展示1、6组寻找本文的景物美;2、5组赏读本文的语言美;3、4组感悟本文的情感艺术美。
三、分组展示科代表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小石潭记》这篇课文,大概了解了本文的内容,今天,我们将随着三组寻找美的团队再次来到小石潭,去感受那儿的美,相信大家一定会大饱眼福的。
现在就有请第一组寻美队。
一区(1、6组):领略景物美刘佳,刘心怡:六一儿童节又到了,我们一、六组组成了六一旅游团。
现在就由我们的李导和江导带领我们一起去小石潭观光,Let’s go。
江未:我是导游江未,很高兴能担任六一儿童旅游团的导游,希望大家能和我们一起完成这次快乐之旅。
现在我们开往目的地:永州小石潭。
李星皑:经历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我们终于到了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小石潭。
看,这潭底很是奇怪,底部竟是一整块石头,太妙了!刘博琛:还真是的,看到这美丽的景色,我不禁想起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中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全石底已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易雨捷:快来看,快来看,这儿的潭水是多么的清,水中的游鱼是多么的欢乐呀。
好像在向我们招手呐。
唐若萱:看到这潭水和水中的鱼儿,我不禁想起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中的“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文中描绘景象和这儿的实景简直一模一样。
中学课文《小石潭记》名师教学实录
中学课文《小石潭记》名师教学实录中学课文《小石潭记》名师教学实录中学课文《小石潭记》是一篇经典的课文,它通过对一个地方美轮美奂的描述,赞美了自然表达了作者阔达的思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提供的中学课文《小石潭记》名师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名师是怎么进行这一课的教学的吧!中学课文《小石潭记》名师教学实录篇1【教学目标】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课堂实录及反思】师:上课!生:老师好!师:请坐。
游山赏水,探胜寻幽,历来是我国文人的传统爱好。
或抒发平步青云的喜悦,或咏叹仕途坎坷的感悟。
唐朝的文学大师──柳宗元,借游小石潭,唱吟了一首宁静与感伤的诗章。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小石潭记》。
作为一篇文言游记,你最希望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会哪些知识呢?生1:学会文言字词的音、义,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生2:弄懂文意。
生3:了解所描述景色的特点。
生4:古人往往借景抒情,本文是否也是这样?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认为我们应先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1)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
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柳河东集》。
《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永州时所做的游记之一。
生:(一齐)朗读并背诵。
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老师确定了以下3个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并且读一遍。
(出示课件2)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师:我们先听一遍课文录音,感知文章内容,标注出下列生字词的读音。
初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出示课件3)一、走进录音棚1、听录音,为下列加粗字释义:篁竹(huáng)_______ 清洌(liè)_______为坻(chí)_______ 为屿(yǔ)_______为嵁(kān)_______ 佁然(yǐ)_______俶尔(chù)_______ 差互(cī)_______幽邃(suì)_______ 悄怆(chuàng)_______师:放录音。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4篇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4篇《小石潭记》课堂实录4篇《小石潭记》课堂实录1小石潭记课堂实录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课前热身。
师生交流。
)学生自由读。
教师板书课题。
师:我们读了《小石潭记》,后来老师把课文前面的导入语部分去掉了,请同学们做一回编辑。
同学们都推荐了。
有位同学推荐得特别好,我太欣赏这段话了。
祝怡情同学在哪里?先请坐。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屏显:看过日出东方的秀美,领略过万里长城的雄伟,欣赏过钱江潮的壮阔。
悄怆幽邃的小石潭又是怎样牵动着作者的心呢?和柳宗元一同感受这个小潭的别样风景吧!——祝怡情】师:祝怡情同学,老师问问你看,你发现这个小潭悄怆幽邃有别的风景,那么如果你给大家提一个建议,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这篇文章?生:觉得声音应该轻柔一点,声音低一点。
师:轻柔一点去朗读,你们同意吗?这篇文章不能读得气势轩昂。
好的,我们按照她的要求读一读这篇文章。
老师要增加一点难度,我空掉了几个词语,我们已经读得很熟了,看我们能不能把它读好。
生齐读。
屏幕出示有空的课文。
【屏显:小石潭记从小丘( )百二十步,( )篁竹,( )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竹( )道,( )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师:大家已经读得很通顺了。
我听大家的朗读,感觉语气语调好像差不多。
其实在朗读过程应该有些变化。
生:我觉得在一些地方要做一些停顿。
师:哦,有些地方要停顿一下,等下我们细读文章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她的建议提得很好。
我想问一下许浩同学,你问了一个问题,你说本文是用什么顺序写的,现在你能说是什么顺序吗?生:这篇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一、教育学背景
教育学研究小说和文学课文类似,其目的是通过分析文本内容和思想,揭示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文化观念和主题。
教育学对文本不仅仅是对前提假设的检验,还要求学生在阅读与学习中,发掘作品真正的意义。
因此,针对《小石潭记》,教师要求学生利用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深入分析文本的现象和原因,从而体会作者本身的思想。
二、具体教学细节
1、课前准备
教师要准备一份《小石潭记》的文本,并对文本的主要叙事,以及主要人物和地点的描写,进行梳理和介绍。
2、小组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中,在老师提问和调整引导下,小组合作探讨文本中的每一处细节,甚至试着从人类学的角度去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差异。
3、分析与后续讨论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再次从人类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文本进
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那些看似琐碎但实际中内涵深远的细节,以及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及表达不得体的意见进行指导和纠正,最终提升学生对作品的领域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0课《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0课《小石潭记》课堂实录《小石潭记》课堂实录一、导课,开门见山,直入题:古今文人多喜游山玩水,遍访自然,寄情于山水间,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美文佳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柳宗元的一篇山水游记《小石潭记》。
二、初读,读准字音,寻语感一读: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全文;二读:请学生朗读,互助纠错正音除了对常规性易错字词读音纠错外,其中对“蔓”、“参差”的读音,通过学生自己当堂动手查阅工具书,讨论并确定(师强调:学习一定要学会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难题。
汉字的读音、字形与字意都是息息相关的,有时候读哪个音,也与不语境下的字意有关。
请同学们认真对照字词典,探个究竟);对重点生僻字、易错字,让学生自行找出来,向其他学生强调和提示(学生重点强调了“坻”“佁然”“俶尔”“翕忽”“悄怆幽邃”等字的读音,并对照注释了解字意)。
三读:把握朗读的节奏、停顿、重音、语气、语调。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请两到三个学生试读、范读,学生相互点评;教师有针对性指导,并选择性范读2、3、4小节;然后全班集体再次朗读,逐渐读出文言节奏、语感、味道,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三、品读,赏析内容,悟情感鉴于本文短小精炼,文意并不复杂,因此摒弃过去那种“句句落实,反复串讲”的教学方法,采用“抓住关键,抽丝剥茧,层进深入”的思路展开教学活动。
切入点选择从课文题目入手:师:课文题目为“小石潭记”,请找出文中描写“石”“潭”美景的语句,说说分别突出了“石”和“潭”的什么特点?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理解文意,畅所欲言。
几分钟后,学生陆续发言:生:我认为课文描写小石潭之“石”的句子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它写出了石头的“奇特”。
师:哦,石奇?概括的很精练。
“奇”在何处?生继续:因为这里的石头奇形怪状,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低不平的岩石和小岛。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卷石底以出,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 女 生 分 别 朗读 课 文 , 教 师 男 师 : 大 家说 说 男 生 读 得 好 , 还 是 女生读 得 好? 很 流 畅 , 音 好 像 都 对 , 奏 也 没 字 节
生 1 “ 尤清 洌 ” 的 “ ” :水 中 尤 是
什 么意思 ?
步或者 说 首要 的方法 是 “ ” 读 。文 配 乐 。 )
( 朗读 。 ) 生
师 : 答非 常正确 。 回
( 件 展 示。 ) 课
四 、 通 文 意 疏
作者 怎样 的情怀 。
( 件 展 示 学 习 目标 及 学 习 文 课 言 文的基本 步骤 、 法 。) 方
准确 、 畅 地 朗读课 文 。 流
师 : 篇 文 章 作 者 就 是 借 小 石 这
用 现 代 汉 语 翻 译 文 章 , 学 习文 言 是
师 : 下 来 就 请 同 学 们 分 段 朗 文 的 基 本 功 。同 学 们 可 以 借 助 课 文 接
读 课 文 , 同 学 读 第 l 2 , 同 学 注 解 联 系 上 下 文 推 断 , 以和 前 后 男 、段 女 可 读 3 4 5 , 注 意 读 准 字 音 , 出 排 同 学 交 流 , 还 可 以 举 手 问 老 师 , 、、段 请 读 ( 自行 疏 通 文 意 。 ) 生
二 、诵 读 课 文
翻 师 : 着 古 人 游 名 胜 , 两 道 节 奏 。 信 你 们 一 定 比 老 师读 得 更 先 自 行 疏 通 、 译 课 文 。 跟 有 相
门槛 我 们 必 须 迈 过 去 , 就 是 读 准 好 ! 那 字 音 和 疏 通 文 意 。 言 文 学 习 的 第 文
《 小石潭记》 教学实录
⑩周 继 英/ 教 、 理 执 整
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想象力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
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
上这一课。
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
开始读。
(生朗读课文)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
假设你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赏自己的文章。
你看———(师示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这样来读,好像欣赏你自己的作品。
再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读完这篇课文,看看标题。
(大屏幕显示)小石潭¬__记;小石潭记___师:第一句当中一定可以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字呢?生:“游”。
师: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个什么字呢?生:“游”。
师:还是加一个“游”字。
原来呀,所谓“游记”,所谓“记游”,游记类的文章、记游类的文章,就是把自己游玩某一处风景胜地的地方记下来,就是“游记”;把这个过程记下来,这个过程就叫“记游”。
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
下面我们回忆一首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和“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非常寥廓的、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那儿“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
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是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小石潭记》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写的。
这个文人是被贬官了,贬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住下来了,他很失意。
因此我们读他的文章,读《小石潭记》,就还要读出他游览景物的心情。
这里我还要介绍一句话,冰心说过,古今中外任何写景状物的散文都是作者以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来赋予了这些景物特殊的性格和生命。
意思是说,作者的心情很好的时候,这个景物是非常好看的;心情不好的话,这个景物会受心情的影响。
读《小石潭记》就要体会作者的心情。
下面大家再来朗读一下,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体会作者在文中的心情。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作者:吕龙来源:《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20年第04期【教学设想】《小石潭记》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作为一篇精妙的游记散文,教师可以选择的教学点有很多。
我力图在散文的情感表达、游记的文体特质和文言的结构技巧这三者之间做一个平衡,在教学中兼顾作者由乐转忧的情感变化、灵活多样的观察视角和起承转合的结构手法,同时穿捅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对重点字词句的解释与翻译。
目前,我校正在进行古诗文教学中融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打算在梳理第二小节时,适度勾连庄子的哲学思想,将传统哲学教育渗透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课堂实录】一、新课导入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文言文《小石潭记》。
它的作者是谁?生(齐):柳宗元。
师:谁来介绍一下柳宗元?生:他是唐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唐宋八大家”指这八个人在什么方面的成就?生:应该是散文吧。
师:对,是指这八个人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成就。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PPT上对柳宗元的简介。
(生诵读)二、体悟作者情感师:《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特别出名的一篇。
如果我们在这篇散文的题目里加一个字,可以加什么字?生:加一个“游”字。
师:这是一篇游记散文,“游小石潭记”“小石潭游记”“小石潭记游”,都说得通。
师:我们准备读课文,文中有一些字音要读准。
课前同学们已做了预习,请一位同学读一下PPT上的生字词。
生:篁竹、清冽、为坻、为堪、参差、披拂、佁然、俶尔、翕忽、寂寥、悄怆、幽邃。
师:注意“披拂”的“拂”读“fu”而不是“fo”,“悄怆”的“悄”读第三声。
“翕忽”是什么意思?生:轻快敏捷的样子。
师:预习很充分。
“清冽”的“冽”,偏旁是两点水还是三点水?生:两点水。
师:两点水的“冽”和三点水的“洌”在字义上有什么区别?(现场沉默)师:请做好记录。
两点水的“冽”侧重于冷,如凛冽;三点水的“洌”侧重于水清。
师:同学们读文言文一定要放出声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2)
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
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
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
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
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
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行文尚洁,但无片面性。
他既吸收《左传》、《史记》中尚简尚朴的描写手法,也非常注意借鉴辞赋和诗歌中描写形象的技巧,注重形象描绘,追求“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的创作境界。
因此他的游记作品在描绘自然景物上极研穷态,博显物象,细腻而不伤于雕琢,优美而不流于靡华,善以清词丽句状画山水、树石的细微之处,又能用明快的笔触,勾勒出整体形象,做到细微处,纤毫毕现。
文章无论从整体到细部,都充满浓厚的诗情画意。
而这一特点,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表现得尤其鲜明。
小石潭,是柳宗元得小丘后,发现的又一处风景绝佳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便是小石潭,距离自然不远。
寻踪前往潭边,人“隔篁竹”,未见潭水,却已清晰可“闻水声如鸣佩环”,可知有溪水蜿蜒流淌,再注入潭中。
似一位带有百种柔情的村野少女,在悠闲中,被轻风拂动了所佩的玉环,玉环鸣响,清雅悠扬,缭绕于竹林之中,碧水之上。
这乐音,给身隔竹林,尚未与石潭谋面的游者,带来一种清幽惬意的悬想,引发一种急切一睹潭水风采的强烈愿望。
作者在这里用了新颖而美妙的比喻,以“鸣佩环”,使本诉诸人听觉的水声,变成了可审视、可欣赏的具体形象,唤起了读者的审美通感,这自然得力于作者巧妙的文笔。
当作者急切切“伐竹取道”,直奔潭边时,“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这“清冽”二字,下得极精当。
不但写出了水质的清澄,还写出了水温的凉意,让读者在视觉和触觉上,立体感受到了潭水的魅力。
清澈的潭水,使整块山石铺就的潭底一览无遗。
奇妙的是:近岸
处,那石底边沿上卷而露出水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好像岸石有意在向游者争奇邀宠。
它们或成水中的高地,或似浪中的岛屿,或嵯峨不平,陡立如削……千姿百态的山石,倒映于一潭碧水,水色山光,撩人眼目。
更可喜的是,潭边还有那“青树翠蔓”,在阵阵山风中,“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这里把潭边藤树的姿态写得很有特色:树木青葱,枝蔓翠绿,错综交织,低垂摇曳,参差错落,迎风飘扬。
这与相邻的山石潭水,一动一静,相谐成趣,面对此景,难怪柳宗元要叹一句:“心乐之”了!
他乐山,乐水,乐青树,乐翠蔓,这时,似乎只有这善解人意的大自然,能带给他由衷的欢乐!特别是那水中的百余尾游鱼更使他感到自然胜境中的其乐无穷:由于潭水的清澄无尘,看下去鱼竟“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一段写鱼之游的文字,素来被评家所称道。
为文不假譬喻,专用白描,尤其是抓住鱼翔浅底,忽止忽逝这一特点细加描绘,把鱼在阳光下不动的怡然,时而像箭一般射出的迅疾,表现得活灵活现,使鱼的一止一逝的神态均历历可见。
鱼似在空气中无所依傍,自由游动的逼真形象,更衬托出潭水的清澈明净。
这段描写明显是化用了吴均《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笔法,但鱼翔的动感,日光的亮度,潭水的形态,却显然高出一筹,细致生动多了,文字体物既精细入微,构思也十分巧妙。
综观全篇,柳宗元对潭水虽只着一个“清”字,但这水清的程度,却通过鱼“皆若空游无所依”的侧面烘托写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如此清澄的
潭水,柳宗元心情更加欢畅,他感到尾尾游鱼,似在“与游者相乐”。
这是一种鱼水相得之乐,也是作者暂时解脱烦恼后,感受到的物我无间之乐。
柳宗元立于潭边,那鸣如“佩环”的水声,丁冬入耳,仍不时传来,引得他又好奇地向传来水声的西南方向望去。
文中写“西南而望”,说明作者是先闻水声,后近小潭,又于小石潭边寻声溯源的。
他望见了一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的小溪,正湍湍奔来。
这里,柳宗元用了动静互映,明暗对比的笔法,状写这条注蓄成小石潭的秀水:“斗折”,是说溪谷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绵延,这是写静;“蛇行”,是说溪水在静穆而又曲折的溪谷中,像蛇那样轻快地游动,这是写动。
真个是动静相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这时从潭边凝望竹林中流注而下的小溪,那明亮闪光的,是轻吟浅唱着欢流的溪水。
由于溪谷的蜿蜒曲折,竹林对阳光的筛挡,溪水流动中忽而明亮耀眼,忽而又光彩全无,犹如飘动的火焰,忽明忽灭。
这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便是大手笔的画家,怕也难以如此精确传神地绘出这画中色调、光彩、形态和动势,然而柳宗元却做到了!而且仅仅用了八个字,真可谓达到了用字剪削烹炼,以少总多,形容曲尽极致了!
再从山溪向上望,“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这是从溪水写到溪身。
写溪身仍是以形象逮人。
那犬牙般交错的岩石,参差铺延,高低错落,渐渐挡住了作者的视线,那小石潭的源头也就无法确认了。
柳宗元静坐潭边,“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一种出奇的寂
静和凄清之感,悄然袭来,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心情突然由欢畅转为一种难以言状的忧伤。
其实,这种感情的起伏跌宕,对于柳宗元来说并不奇怪。
因为他是以一个谪吏的身份登临山水的,幽静深邃的小石潭风光,可使他感受自然美而欢欣;空无人迹,寂寥冷清的山野气氛,又可引发他神伤骨寒、悲怆哀怨的心境。
正如他自己所说:“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
”这使我们不禁想起“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阮籍《咏怀》)中的孤独形象,想起柳宗元虽酷爱山水,但却偏偏感到“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的无尽怅惘。
压抑不住的感情暗流在起伏奔涌,山光水色只不过是激发它的热度和流速的媒介罢了。
心境既转为凄凉,自然感到小石潭“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了。
虽然,作者离开了小石潭,但小石潭也由此而久远地留在了后人的记忆中。
柳公作小石潭记,本是淡然出之的。
但情深意浓,意境浑成,淡中自有几分炽烈的情愫。
苏轼说柳文:“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书〈黄子思诗集〉后》),是切当的评语。
在这篇简淡精练的游记中,便包涵着多少细密浓郁、丰富优美的诗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