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doc
教案10 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
一、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3) 有机物的厌氧生物分解
3.厌氧分解影响因素
(五)营养与C/N比。与好氧法相比,厌氧处理对污水中N、P要求较 低。有资料报导,只要达到COD:N:P=800:5:1即可以满足厌氧处理的 营养要求。但一般来讲,要求C/N比达到(10~20):1为宜。如太高则 细胞含氮量不足,消化液的缓冲能力低,pH容易降低,若太低,氮量过 高,pH可能上升,铵盐容易积累,会抑制厌氧过程 。 (六)有毒物质。重金属能使酶变性以及其与氢氧化物的絮凝作 用亦能使酶沉淀;H2S的毒害作用:脱硫弧菌会优先还原SO42-和SO32-, 产生H2S ,形成与产甲烷菌对基质的竞争, H2S 对产甲烷菌的毒害作 用更进一步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氨的毒害作用:当有机酸积累时,pH 降低,此时NH3转变为NH4+,当浓度超过150mg/L时,消化受抑制。
<0.1
<0.3
差
一、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3) 有机物的厌氧生物分解
2.厌氧分解机理
合成
细胞物质
两段理论
有机物++微生 物 (COHNSP)
氧化(呼吸)
细胞物质 有机酸、醇 CO2、H2O、NH3 SO42-、PO43-+能量
+微生物
CO2、CH4 + 能量
产酸细菌的作用
甲烷细菌的作用
一、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3) 有机物的厌氧生物分解
(1)有机物的氧化
一般可表示:细菌C5H7NO2;真菌C10H17NO6 ;藻类C5H8NO2;原生动物C7H14NO3
1 1 1 CxHyOz ( x y z )O2 xCO2 yH 2O 能量 4 2 2
ny n z 5)O 2 4 2 1 C5 H 7 NO2 +(nx-5)CO2 + ( ny 4)H 2O 能量 2 n(CxHyOz ) NH 3 (nx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10级土地资源规划设计课程复习提纲
土地资源规划设计之双龙取水波比猴荣誉出品Chapter1 导论一、概念: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特定的行为,以土地作为劳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包括生产性活动(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非生产性活动(活动场所+建筑基地)。
2、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二、主要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三、按照规划性质分类: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确定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其核心是确定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数量;2、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详细规定各类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某一地段、某一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利用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特性:单一性、具体性、可操作性、针对性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之下,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产业部门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
特性:针对性、局部性、具体性、选择性四、原则:1、目标性;2、整体性;3、公众参与;4、动态平衡;5、逐级控制;6、因地制宜;7、弹性;8、综合效益;9、多方案比较;10、满意性和可行性原则。
Chapter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规划体系:(五层次)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和乡(镇)二、规划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土地适宜性评价;3、土地利用潜力分析;4、土地需求量预测;5、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6、土地利用分区规划;7、土地利用规划效益的评估;8、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9、各专项土地利用规划。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07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070702专业名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 Resource Management 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够运用现代地理学理论和“3S”技术,从事有关空间信息采集、处理及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地图制图、区域规划、土地资源规划和管理、生态环境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研究的高级技术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将系统学习资源环境与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练掌握“3S”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能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区域城乡规划、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生态环境管理与评价。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资源环境与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3S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具有较强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能力、遥感应用分析能力和地图制图能力;4.具有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5.具有国土资源管理和规划的基本能力;6.具有生态环境管理和评价的基本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150学分。
五、学位授予: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学科平台课程:自然地理学、地貌学、经济地理学与区域规划、数字测图与GPS、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其他主干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设计与编绘、自然资源学、资源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环境评价与规划、土地资源规划设计、资源环境遥感分析。
七、双语课程遥感技术及其应用(Introduction to Remote Sensing)八、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数字测图与GPS实习2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设计2周地理综合实习2周地图设计与编绘课程设计2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实习1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习2周土地资源规划设计实习3周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2周资源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4周毕业论文14周九、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达到学校规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条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07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070702专业名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 Resource Management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够运用现代地理学理论和“3S”技术,从事有关空间信息采集、处理及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地图制图、区域规划、土地资源规划和管理、生态环境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研究的高级技术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将系统学习资源环境与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练掌握“3S”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能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区域城乡规划、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生态环境管理与评价。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资源环境与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3S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具有较强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能力、遥感应用分析能力和地图制图能力;4.具有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5.具有国土资源管理和规划的基本能力;6.具有生态环境管理和评价的基本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150学分。
五、学位授予: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学科平台课程:自然地理学、地貌学、经济地理学与区域规划、数字测图与GPS、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其他主干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设计与编绘、自然资源学、资源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环境评价与规划、土地资源规划设计、资源环境遥感分析。
七、双语课程遥感技术及其应用(Introduction to Remote Sensing)八、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数字测图与GPS实习2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设计2周地理综合实习2周地图设计与编绘课程设计2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实习1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习2周土地资源规划设计实习3周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2周资源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4周毕业论文14周九、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达到学校规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条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表理理数资资资测资资资资资资资资资资文资资资资资资资测资资资资资资资资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2资源环境遥感分析22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2水生态与水环境2景观生态学2中国地理2世界地理2毕业论文必作,不计学分总计学生必须修满25学分学生必须修满45学分。
武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导师信息
侯浩波 2000 年至今公开发表了 40 余篇论文。其中三大检索中 SCI 收录 10 篇;EI 收录 12 篇次 ISTP 收录 6 篇次。其余文章在电力、环保、材料系统内的中文核心期 刊上发表。近 5 年主持的科研项目:贮灰场灰水渗漏特性及防渗技术的研究;新 型堵漏材料的开发研究;粉煤灰空心砌块养护窑及码窑车的研究;固化粉煤灰的 研究;固化粉煤灰筑坝的研究;珠江淤泥固化改性为填筑材料的研究;高速公路 软土路基固化新技术的研究。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报审表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报审表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报审表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报审表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报审表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报审表。
2016年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录取名单
拟录取
武汉大学
18
学术型 420 88.80 89.60 89.30 86.12
拟录取
山东师范大学
19
学术型 407 92.40 91.00 91.53 85.45
拟录取
武汉大学
20
学术型 398 86.60 87.20 86.98 82.55 调剂专硕录取
华中农业大学
21
学术型 393 86.00 88.40 87.50 82.16 调剂专硕录取
63
71 127 130 391
武汉大学
11 104866205007068
环境科学
68
76 135 139 418
武汉大学
12 104866205007088
环境科学
64
78 149 125 416
武汉大学
13 104866205007085
环境科学
69
77 135 131 412
武汉大学
14 104866205017615
2016 年我院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 202 人(含强军计划 2 人,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1 人), 其中学术学位 140 人,专业学位 62 人 。拟录取名单见附件。推免生 95 人(含直博生 2 人)录取结果已公示,不再重复公示。
一、2016 年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统考生复试拟录取名单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016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拟录取名单(不含推免生和夏令营优秀营员)
拟录取
湖北大学
37
学术型 343 66.00 73.40 70.63 69.41 调剂专硕录取
郑州大学
38
学术型 330 72.00 72.00 72.00 68.40 调剂专硕录取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分流综合测评表
4.3分
0分
0分
5.4分
18分
核查分
F2=(C1+ C2+ C3+ C4+ C5)×0.1= 2.770(保留小数点后三位)
总分F
F=F1×85%+F2×15%= 3.317
(若F2超过4分,按4分计算)/(保留小数点后三位)
班级测评小组意见(填Fra bibliotek是否情况属实)
班长签名:
年月日
A1=组织纪律观念:无违规,积极参加班级活动。(2分)
按时递交规划书并参评获评大学生涯规划与培养方案书(0.3分)
1.2014年武汉七校三行情诗大赛两首作品获优秀奖(市级竞赛优秀奖3分)
2.2015珞珈环山跑(校级比赛参加比赛1分)
3.实事案例分析大赛(校级比赛,参加比赛1分)
4.2014年信息学部新生羽毛球,乒乓球比赛参赛(0.2*2分)
附件3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分流综合测评表
班级:地理信息科学四班姓名:刘泽彬学号:2014301130109
课程学习
成绩F1
GPA= 3.413(保留小数点后三位)
现实表现
F2
评项
基本素质
C1
发表作品
C2
科研成果
C3
学科与文体竞赛
C4
社会活动与工作
C5
具体内容
A1=学习态度:无旷课,按时提交作业,主动学习,学习观念强,学习精力旺盛。(2分)
1.资环院心理与健康互助协会:校级心理健康先进集体(2分),职务(部委2分),参加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省级3分)
2.资环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十大志愿服务先进集体(2分),十大志愿服务项目(2分),职务(部委2分)。
基于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
基于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祝玲;林爱文;陈飞燕【摘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于引导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定义城市空间形态、指导城市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实现城市精明发展与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黄石市为例,结合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在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基础上识别生态源地,然后利用灯光数据(VIIRS/DNB)修正基于地类赋值的基本生态阻力面,然后应用最小阻力模型(MCR)提取生态廊道网络,构建黄石市生态安全格局,以探讨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转型过程中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策略.结果表明:黄石市生态源地总面积为944.60km2,占全市21.24%,主要分布在东部的长江沿岸及周围湖泊、林地地带以及西北部的保安湖地区.生态关键廊道总长度约256.40km.为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建议新增3个重要的生态源地,提高生态源地整体的连通性.【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6页(P58-63)【关键词】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源地;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作者】祝玲;林爱文;陈飞燕【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很多都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以致我国的生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
保障生态安全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1],在提升生态功能、改善环境质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2]。
针对多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改善解决,国内外学者相继提出生态安全格局理论[3-5],来保障国家或者区域的生态安全。
合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可维系生态系统的平衡,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区域生态安全[6]。
武汉大学2010年推免生
资环院2010届免试研究生名单公示
经各班评审委员会上报,学院评审委员会严格审核,现将我院2010届免试研究生名单公示如下:
1.地理信息系统(制图):保研名额10人,其中外保4人
外保:黄兴英司若辰周垠周顺利
内保:刘海燕雷雨婷邱凤刘桂梅陈亚婕陈梦雪
专业学位:吴啸张晓洲钱妍
2.地理信息系统:保研名额10人,其中外保4人
外保:易嘉伟冯昕张永平石先武
内保:翁杰王俊杰赵志远李洪利聂可张海静
专业学位:付云洁周斌翟彦放
3.环境科学:保研名额5人,其中外保2人
外保:张岩岩(直博)陈琦罗凯(直博)邱雪莹
内保:付嘉琦邹梦月余文璨
专业学位:严定龙
4.环境工程专业:保研名额6人,其中外保2人
外保:王力汪雷霍达(直博)
内保:王娜娜李光霞唐小龙杜磊
5.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保研名额4人,其中外保1人
外保:罗翔中
内保:方攀方建邓强中
专业学位:汪萌萌孙姝
6.土地资源管理:保研名额5人,其中外保2人
外保:王璐聂危萧
内保:彭搏柳敏燕陈会丽
专业学位:罗洁斯
如对以上公示有任何异议,请于9月29日下午5点之前报告学院309办公室的赖老师,电话:68778284。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009年9月25日。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013年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学术型硕士招生考试参考教材(仅供2013年考生参考)656遥感技术及应用:《遥感导论》梅安新彭望禄秦其明刘慧平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890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林爱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891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刘艳芳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892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教程》胡鹏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893环境科学概论:《现代环境科学概论》,周培疆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894生命科学:《生命科学导论》,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95地图学:《地图学》,祝国瑞,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602高等数学(理学):《高等数学》,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本不限(仅考微积分部分)896环境工程学:《水污染控制工程》(2007年第三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高廷耀顾国维;《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郝吉明,2010年第三版;《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科学出版社,李秀金,2011年6月第1版。
899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武汉大学编写组: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657土地资源管理:《土地管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刘胜华刘家彬2005.09《地籍学》,科学出版社林增杰主编,2006年10月第一版897地籍测量学:《地籍测量学》:武汉大学出版社詹长根2005.06版898经济地理与区域规划:《经济地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科学出版社刘艳芳(2006.03第一版)复试科目参考书目:我院学术型专业复试以面试为主,无指定教材加试科目参考书目: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林爱文编,武大出版社,2008年版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刘艳芳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现代地貌学:《现代地貌学》张根寿等编,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地理信息系统工程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工程设计与管理》郭庆胜、王晓延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空间分析:《空间分析》郭仁忠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数字地图制图:《数字地图制图原理》,吴凡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地图分析:《地图分析》,祝国瑞、张根寿编,测绘出版社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教程》邓南圣、吴峰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熊治庭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化工原理:《环境工程原理》张晖... [等] 合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年7月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周群英编著,2008年第三版土地信息系统:《土地信息系统》刘耀林主编,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土地评价与规划:1.《土地评估理论与方法》,国土资源部土地估价资格考试委员会编。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378
全日制
优秀营员
104868205018475
王震华
环境科学
56
68
146
107
377
全日制
104868205018480
吴栋颢
环境科学
69
56
138
113
376
全日制
104868205007160
黄冬梅
环境科学
66
61
102
109
338
全日制
104868205007181
周正尧
环境工程
64
罗茜
土地资源管理
65
65
79
117
326
全日制
104868205007196
胡佳琛
土地资源管理
62
59
92
109
322
全日制
104868205018534
王婧
土地资源管理
66
59
79
117
321
全日制
104868205007133
季航宇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81
78
134
120
413
全日制
优秀营员
104868205007134
测绘工程(专业学位)
66
62
92
108
328
全日制
优秀营员
104868205007219
胡蓓
测绘工程(专业学位)
72
58
82
115
327
全日制
104868205018554
张艺群
测绘工程(专业学位)
71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894环境工程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目 录2015年武汉大学894环境工程学考研真题2013年武汉大学896环境工程学考研真题2012年武汉大学896环境工程学考研真题2010年武汉大学889环境工程学考研真题2009年武汉大学884环境工程学考研真题2008年武汉大学886环境工程学考研真题2007年武汉大学482环境工程学考研真题2006年武汉大学802环境工程学考研真题2005年武汉大学817环境工程学考研真题2004年武汉大学824环境工程学考研真题2003年武汉大学724环境工程基础考研真题2015年武汉大学894环境工程学考研真题I武汉大学201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满分值150分)科目名称:环境工程学(B)科目代码'■:894注意:所有答题内容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凡写在试蔻或草藕纸上的一律无效.[一、名谒薜释(督小题3分.共5分)|U生物除磷£、流化床二、篇答题(共10T分)Ii;.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N0.碳堑化合物等,这种污染类型是打么?主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有什么危害?如何控制这种类型的污染?代分』:2.筒述湍流逆温的形成过程?以图形表示。
在这种大气上倍稳定下幕不璟定的: i情况下会发生什么类型的大气污染?这种类型的大气污染虻教模丈是如何'拒导出来的?隽分)3.卷空领静电沉降与娜些因素有美?筒述电除尘器中电察放毛龙机理何提I 高电除尘器的效率?(9分]£详纽说明选择性催化还原法烟气脱硝(SCR)的化学原理,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在燃烧锅炉中SCR的应用有■哪几种布置方式?简述-CR鸵工艺流珏匚(9分)5,简述平流式沉淀池工作原理、基本构造和关健设计参数《门。
分):6.简述氧化湾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和关键设计参数."0分)!,筒述溶气气殍工作原坦、平流式气浮池结构组成和关键说计参数,m分)列什么是王:业固钵废物?固悼废物对环境宥鄙些危害?侦分i共?页第$页W城市生活垃圾预姓理方法有哪些?预处理方法有哪些作KT E渣)1。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17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_武汉大学考研网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17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为做好我院2017年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复试录取工作,根据校研究生院《关于做好2017年硕士生复试录取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经学院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本细则。
一、组织机构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组长:刘耀林副组长:彭宇文成员:汪的华、肖胜春、江尧林秘书:刘潇二、指标分配、复试分数线及复试比例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总招生人数137人。
其中推免生78人,夏令营优秀营员28人。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总招生人数58人。
其中推免生16人,夏令营优秀营员16人,强军计划3人((分数线:总分260分,单科45分)。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总招生人数150人。
专业复试分数线推免生接收数1.各专业复试分数线若低于国家线,则以国家线为准;2.第一批全日制复试比例为学院招生计划的169%;3.第一批复试仅限于报考我院并达到报考专业复试分数线的考生。
若相关专业招生计划富余,我院将于第一批复试结束后开始接受调剂申请;4、报经学校批准,第一批复试完成后,如果生源情况良好,可以增加全日制指标。
三、夏令营优秀营员政策报考我院未取得“推免资格”的“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16年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优秀营员,若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成绩达到我院相关专业的复试分数线,经体检合格,且服从专业调剂,免复试录取;若初试总分在我院复试分数线20分以内、单科成绩在复试分数线5分以内且达到国家线要求,服从专业调剂,参加复试。
四、复试调剂1.本年度我院所有全日制学术学位专业原则上不接受调剂生。
若考生需调剂到校外,在国家复试分数线公布之后给予办理。
2.第一批复试调剂:达到我院第一批复试分数线的以下考生在复试前提出申请,未考数学的考生调剂时须加试数学。
(1)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学术学位考生调剂环境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2)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生调剂测绘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3)测绘工程、环境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考生调剂非全日制专业学位。
2017年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各科目考试范围
2017年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各科目考试范围专业课为学校自主命题,大部分专业课不像公共课那样有考试范围公布,不过,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是有给出考研专业课的考试范围的,为此,东湖武大考研网特意整理收集了2017年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各科目考试范围(官网版),如果考生有其他疑问,可以联系官网右侧的咨询老师。
888《遥感技术及其应用》(考试范围)着重考察学生对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对遥感信息处理基本方法的掌握以及对遥感地学应用问题的基本分析能力。
内容涉及:一、遥感物理基础。
包括:遥感定义、类型、系统构成、特点;电磁辐射及其度量、物质的辐射特性、辐射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辐射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效应、遥感有关的辐射基本定律;太阳和地球的辐射特点、大气介质对辐射传输的主要影响、地表辐射的几何特性、地物波谱等。
二、遥感数据获取技术。
包括:遥感器概念、主要遥感器类型及其简要原理、主要成像方式、辐射定标;遥感卫星的种类、重要遥感卫星及其遥感器的基本参数;摄影测量的基本概念、主动微波遥感概念及其特点、高光谱遥感概念及其特点。
三、遥感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
包括:遥感数据的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计算机显示方式、遥感图像的直方图及统计参数、遥感数据变换(彩色变换、傅里叶变换、K-L变换、K-T变换)的基本原理和作用、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图像灰度变换增强、卷积增强、图像代数运算、遥感数据融合、遥感指数技术、目视解译标志、图像特征量化、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概念、K-均值分类方法、最大似然法分类方法、定量遥感(遥感反演)的概念等。
四、遥感技术地学应用。
包括遥感地学应用的一般工作流程,以及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遥感、植被遥感、水体遥感、地质遥感中的最基本内容,能够举例说明662自然地理学考试范围1、自然地理学的性质及研究对象、意义等;2、地球系统: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运动、地球表层系统、地球的圈层等;3、地球演化:地球形成与演化、地质构造等;4、岩石圈系统: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壳运动及构造形迹、火山与地震、地壳演变、板块构造等;5、大气圈系统:能量基础、大气运动、大气降水、天气系统、气候形成及分异规律等;6、水圈系统:水的分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水分运动和输送、海洋水环境、陆地地表水等;7、土壤圈系统: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和特性、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土壤的类型与分布等;8、生物圈系统: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功能、生态平衡、生态修复等;9、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等;10、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域分异、综合自然区划等;11、圈层间的相互作用684经济地理学896经济地理与区域规划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特性,经济活动系统与地理环境系统相结合的基本原理,经济活动区位选择原理与方法,区域经济活动体系地理空间组织原理与方法,基于测度与评价的区域经济发展决策(工业,农业,基础设施和城镇体系布局和环境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小组名单主任:刘耀林副主任:甘复兴侯浩波委员:(按姓氏笔划排列)邓南圣甘复兴刘耀林李霖艾廷华林爱文侯浩波王祖武潘润秋秘书:刘潇环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的环境工程专业的高级人才。
要求学生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在环境工程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的实践技能和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运用该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1.水污染控制工程废水处理技术、火电厂废水处理及回收利用技术、工业水处理、水污染控制生物技术、废水处理生物监测与评价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除尘技术、烟气脱硫与脱氮、汽车尾气治理3.固体废物资源化粉煤灰、脱硫灰渣、沸腾炉渣、垃圾,污泥、矿渣、钢渣、工业尾矿等的资源化4.生物质资源化学研究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与转化的生物学及化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主要是生物质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及由生物质合成环境友好化学品。
5.蚀与防护阴极保护、自然环境腐蚀与防护、合金腐蚀动力学、缓蚀剂及其作用机理、功能复合材料的腐蚀失效机理与防护、覆层防护技术6.清洁环境电化学研究污染控制和清洁生产的电化学原理、技术和方法。
7.环境化学研究环境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污染和评价环境质量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8.环境生物学研究人类干预造成的异常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以及控制污染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生物学原理和方法。
9.环境规划及管理研究运用技术、经济、法律、教育及行政手段和方法,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和管理,以及对其产生的环境危害或破坏性影响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
三、学制实行弹性学制,可以脱产学习,也可以不脱产学习。
全脱产学习学制为二年;不全脱产学习学制为三至五年。
四、培养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以安排部分时间在校培养,部分时间在企业培养,也可以集中一段时间以脱产学习为主,而另一段时间则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与此同时调研。
提倡与企业和管理部门联合培养费。
1.行学分制。
学员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至少33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
2.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应以有利于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实际应用。
加强课堂教学和实践性环节,对少数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学员,个别课程可采取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通过学校统一组织的课程取得学分,或者已掌握某门课程,通过本人申请经过考试准予免修,取得学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下表)环境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计划表六、论文与学位学位论文选题要求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促进学科的发展。
修满学分后,写出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在系里组织专家作开题报告和听取意见,经系审查通过后,才能正式定题,从而进入论文研究工作阶段。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论文一般包括:摘要、综合评述、研究内容和结论、附录、参考文献。
摘要需用中、外两国文字书写,论文部分一般要求3万字左右。
要求文字简洁、条理清晰、分析严谨、数据真实可靠、结论正确,并能反映作者的理论基础、科研能力和学术上的新见解。
学位论文评阅人为二人,其中校外专家(实际工作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应有两名。
论文答辨委员成员中必须有一名是实际工作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学位论文经答辨通过,方可按学位申请程序授予环境工程工程硕士学位。
课程的其本要求环境工程化学英文译名:Chemistry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学分:3开课学期:第一学期开课单位:资环学院环境工程系教学方式:讲授考核方式:笔试课程的目的及要求:系统介绍环境工程诸领域(即水污染控制、工业及有害废物、大气污染和全球环境变化等)涉及的化学原理及污染控制分析原理和方法,揭示化学和环境工程之间的联系,要求掌握相关的化学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1)环境工程中的普通化学基础:氧化-还原方程;有关的气体定律(包括Boyle定律、Charles定律、Dalton定律、Henry定律、Graham定律和Gay-Lussac定律等);蒸汽压及Raoult定律;化学平衡及Le Chatelier原理;活度及活度系数;化学平衡的变化。
(2)环境工程中的物理化学基础:热力学原理;液体蒸汽压;表面张力;二元混合体系;固体的水溶液;渗透过程;透析过程;溶剂萃取原理;电化学基础;化学动力学;催化;吸附;(3)环境工程中的平衡化学基础:离子活度系数;平衡问题的求解;酸碱平衡;缓冲溶液及缓冲系数;络合物;盐的溶解度;氧化-还原反应。
(4)环境工程中的有机化学基础:脂肪化合物(脂肪烃、醇、醛和酮、酸、酯、卤带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环状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等);芳香族化合物(苯系物、多环芳烃、氯带芳烃;酚;醇、醛、酮、酸;胺及硝基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及染料);生物化学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脂肪、油和蜡;蛋白质和氨基酸);洗涤剂;农药(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盐农药、除草剂、农药的生化性质);痕量有机物;有机物在环境及工程系统中的行为(有机物的归宿、结构和性质-活性的关系)(5)环境工程中的生物化学基础:酶、辅助因素、温度关系、pH、主要元素和痕量元素、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化学、蛋白质的生物化学、脂肪和油类的生物化学、一般的生物化学途径、动力学和细菌的繁殖、人类的生物化学。
(6)环境工程中的胶体化学基础:液体中的胶体扩散、空气中的胶体扩散。
(7)环境工程中的核化学基础:原子结构;稳定和放射性的核酸;原子蜕变与人工放射性;核反应;核裂变;核聚变;利用放射性物质作示踪剂;放射性对人类的影响。
(8)污染控制指标及其分析:定量分析化学基本概念、仪器分析方法、水质分析指标(浊度、色度、pH、酸度、碱度、硬度、余氯和需氯量、氯离子、溶解氧、BOD、COD、氮、SS、铁和锰、氟离子、硫酸根离子、磷、油脂、挥发酸、气体分析、痕量污染物)的意义及其分析方法;空气污染物指标及其分析原理主要参考书:《环境工程化学》(第四版)(C. N. Sawyer, P. L. McCarty, G. F. Parkin.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影印版)《环境化学》[美] Stanley E. Manaham.陈甫华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水质控制物理化学方法英文译名:Physical and chemical methods for water quality controlling 学分:3开课学期:第二学期开课单位:资环学院环境工程系教学方式:讲授、自学考核方式:开卷考试课程的目的和要求:了解用物理化学方法对水质进行控制的方法和原理。
掌握各种水质控制物理化学方法的反应动力学及定量表达的数学模型。
着重强调掌握水质控制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1.学反应器的基本原理:化学反应动力学,物料衡算方程与Fick第一扩散定律,多相反应和均相反应,连续均相反应等。
2.吸附:吸附等温线,Langmuir公式的推导,活性炭吸附性能等。
3.凝聚与絮凝、沉淀:凝聚的动力学,水处理中凝聚特点,凝聚理论,沉淀试验,Kynch沉淀理论,浓缩池的面积计算等。
4.臭氧、紫外线:臭氧的发生,臭氧的在水中的传质理论,紫外线消毒的原理等。
5.光化学催化氧化:光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反应动力学,光催化反应的催化剂,光催化降解水中污染物的机理、动力学等。
6.离子交换、膜处理:离子交换的基本理论及工艺,膜处理的各种工艺及进行水质控制的基本原理等。
主要参考书:①许保玖:《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②王乃忠:《水处理理论基础》③井初日夫等著,张自杰等译:《水处理理论与应用》④范谨初:《混凝技术》⑤严煦世:《水和废水技术研究》废水生物处理及监控方法英文译名:Principles of Biological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Monitoring学分:3开课学期:第一学期开课单位:资环学院环境工程系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考核方式:课程论文课程的目的及要求:介绍废水生物处理的对象、原理、过程、方法,处理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和生物反应器系统的理论和应用技术,包括相关的生物监测、操纵技术。
主要内容:1.水处理对象、原理、生化环境和生化反应器的型式及其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2.反应器的反应动力学和化学计量学以及反应器工程中反应器的型式和动力学之间的关系;3.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的要素及废水生化操作的功能;4.用数学模型描述各种反应器操作的理论性能,以相应改变反应器的运行条件;5.生物化学反应和反应器理论在生化操作中的应用,通过控制实际约束条件以保证生物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性能,以及废水生化操作的合理设计依据。
6.废水生物处理过程的生态操纵,通过控制系统微生物群落以保证和提高生物处理系统的正常功能;7.废水生物处理的监控技术。
主要参考书:《废水生物处理理论与应用》[美] C.P. Leislie Grady, Jr and Henry C.Lim水化学英文译名:Aquatic Chemistry学分:3分开课学期:第一学期开课单位:资环学院环境工程系笔试方式:开卷考试教学方法:讲授、专题研讨和自学结合课程的目的要求:要求掌握天然水环境和水处理工艺中的各种化学过程,以及确定水组成各种变数的定量处理方法,为研究天然水和水处理体系的水质控制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1、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酸碱溶液中组分的双对数图计算法,尤其是溶解性碳酸盐体系的酸碱平衡和水溶液缓冲强度、中和容量的计算方法;2、水溶液中的沉淀溶解平衡、各种矿物质的沉淀溶解性能及其对天然水化学组成的影响、混凝和化学沉淀等水处理工艺过程中的沉淀溶解平衡,及其混凝剂残余量的图算法;3、水溶液中的络合平衡、天然水中的配位体及其特性、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形态、化学稳定性和重金属的甲基化;4、水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平衡、解释或预测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和必然发展趋势、氧化还原水处理工艺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平衡;5、重金属在水体中的稳定性及其迁移转化规律;6、耗氧物质在水体中的降解作用;7、难降解有机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8、天然水化学组成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