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应用型音乐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思考
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使 学 生不 能充 分发 挥个 性 。教 师应 尊 重学 生 的个性 化发 展 。有位 创新 让 小人物 也 能成 就大 事 业 ”。 目前在 上海 、北 在 今年 的教 学研 讨 会上 ,大家 就 艺术 设 计教 育培 养什 么 样 的 企 业家 说过 “ 人 才及 今后 的培养 目标 展 开 了讨 论 ,会上 围 绕应 用型 人才 培 养和 京 、深 圳 出现 的创 意 市集 , 出现 了许 多靠 自己的创 意 自主创 业 的 创 造 性人 才 培养 展 开 了讨论 。会 后根 据 自己回 国6 来 的 教 学经 年 轻人 。那 些通 过 手作 成 功 的年轻 人 ,在 自赏 自悦 ,沉 浸在 自己 年
业。
品牌 ”也 就诞 生 了 。而 验 ,及 中 国经 济迅速 发 展状 况 ,对 中国未 来 艺术 设计 教育 的方 向 的小世 界里 ,他 们 坚持 努 力 的做下 去 , “ 世 作 了深 刻 思考 。不 论 是培 养应 用 型人 才还 是 创造 型人 才 ,在 授课 这 些小 而 具有创 新 的手 创 品牌 却诞 生 出大 的意 义 。被誉 为 “ 界 核 心上 是一 致 的 ,课程 结 构上 调 动课 程之 间 的互 动 ,我们 的宗 旨 创 意 产业 之 父 ” 的英 国经 济 学 家约 翰 ・ 金 斯认 为 “ 意经 济 的 霍 创 不 是为 解 决一种 门类 的模 式化 的 东西 而完 成 课程 。应 让概 念 回到 基础 是 那些 使 用 自己的想像 力 、梦 想和 幻想 的人 。 ”教 师在 教 学 它 的原 初状 态 ,进 而激 发 学 生的创 造 力 ,掌 握一 种方 法 并能 达到 中的一 个重 要 作用 是发 掘和 鼓励 学 生 的创 作积 极性 。在 上 学期 的 限选 课 程 里 , 我们 视 觉 传 达 设 计 专 业 安 排 了 一次 实 验 性 的 课程 艺术 与 技术 的统 一 。 手创 品牌 课 》 。整个 课程 不 限制 学 生的 思想 ,要 求根 据个 人 兴 全 球大 发 展 的创 意产 业 ( r a i e n u t i s C e t v i d s r e )正 在 以每 《 年 3% 0 的递 增, 欧美 国家 创造 巨大价 值 。创 意产 业在 英 国伦 敦是 趣 爱好 , 充分 发挥 想象 力 ,作 业涉 及文 化创 意 产业 门类 。 最后 手 为 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产业 ,为5 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年营业 工完 成 作 品表达 ,学生 的创 作 热情 很 高,还 拿 出 了以前 手 作的 作 0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思路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性思考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在我国提出的时间不长。
改革开放20年来,国际上先进的制造技术进入我国企业的生产领域,为了适应社会现代化生产的人才需求,一些高等专科学校、特别是高等工程专科学校提出了“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大学的主要任务。
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
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
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
这种人才既掌握某一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包含在技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非技术知识,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
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按照“面向行业、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思路进行改革,建立以校内技术中心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育人模式。
以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衡量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
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有如下特征:1.1操作技能高。
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包括专业技能方面的熟练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敏感性及可操作性特征,能敏感地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发现大量现有和潜在的问题,并熟练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
1.2知识体系宽。
应用型人才不仅应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有较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
因为学科专业知识直接反映当前岗位的工作需求,在实际工作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一般是综合的、可能涉及诸多因素,因此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也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1.3创新能力强。
创新和创造是各种不同层次的人才都应具备的核心特征。
很多关键工作岗位不仅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有极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更需要一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人才,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211081188_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杨柳松当前,国家提出“新文科”建设,推动高等教育由传统的“文、理、工、农、医”学科向“文、理”综合性学科转型。
地方高校应积极顺应国家政策发展新趋势,积极推进音乐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研究[1]。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不同专业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音乐学科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方方面面。
音乐学科的发展历程与人类文化传承与创新紧密相关。
培养专业音乐人才,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思考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艺术实践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现状社会经济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各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为音乐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深厚的研究基础。
(一)地方高校音乐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现状与前景当前,我国音乐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各种压力,一些地方高校在音乐专业人才需求方面的考虑有所不足。
为服务地方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许多高校纷纷采取新的招生模式。
地方高校也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需要更多地关注音乐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二)地方高校音乐学科专业特色发展路径研究现状与前景音乐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审美能力和表演能力。
包括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演能力、艺术表达能力等。
因此,各院校根据自身现有的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出了一系列专业特色发展路径。
例如西北大学从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历史、文化及艺术特色出发,选择特色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实践。
内蒙古大学将内蒙古民族文化与传统音乐相结合,开展蒙古语及其他民族语言教学;西南大学则选择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作为专业特色发展方向。
影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因素分析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把 握创新 性人才 的特征是关键
什么是创新 f 生 人才?大部分专家回避了这个 问 题 ,没有给 出个 明确 的定义 ;少 数 专家则 从不 同 的
收稿 日期 :2 0 1 4 . 0 7 . 2 7 基 金项 目:湖 南省 哲学 社 会 科学 成 果 评审 委 员会 基 金 项 目 “ 产学研 合作 背景 下地方性 高校 应用型创 新 人才培养研 究 ” ( 1 0 1 1 0 3 5 B)的阶段性成果 作 者简介 :谭和平 ( 1 9 6 8 一) ,男 ,法学博士 ,衡 阳师 范学 院法 律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 民商法与 国际法研究 。
・
8 8・
第1 O 卷・ 第9 期
职 业 时 空
育 C A R R 才 培 H OR I Z ON
E E
◇ ’ I
研究视角给 出了不同的答案。有专家认为 ,创新性 人才是指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 具有永不满足现 状、 永远进取的求实创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 团结 合作精神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 5 1 ; 也有专家认为 ,创新性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 、创 新精神 、 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 的人才 [ 6 】上 述创新性人才的定义 , 采取的是 “ 列举式” 方法 , 从 创新性人才应具备的特征归纳总结而来 。在作者看 来 ,列举 式方法 定义 难免 有 “ 疏漏 之处 ” 。因此 ,作 者 认为 ,能 够 “ 推 陈 出新 ” , 符 合 人类社 会需 要与 发 展 的人才即创新陛人才 ,无论是方法创新 、内容创 新 、意识 创新 还是 物质 创新 。 创新性 人 才应 该具 备 人才的基本特征 ,同时也具备其独特的 自身特征。 1 . 人才 的共性特 征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与教学
5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与教学戴文霞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摘 要:高校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地和输出地,因此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快慢。
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在教学方面,应当从传统学科转型、学科交叉发展,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注重产学研等四个方面来加强。
关键词:高校 文化创意产业 人才培养 教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主要构成有两类:一类是文化创意的创造者,如作家、建筑师、设计师、音乐家、工程师等,他们直接创造具有创新性的观念和内容;另一类是指文化创意的传播者,如自由撰稿人、传媒工作者等。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文化创意策划能力和文化创意管理能力。
文化创意策划能力需要对具体领域有强大的知识储备和行业的前沿思维,能够不断迸发出创意点子;而文化创意管理能力要求人才擅长经营运作,懂得市场规律,能够将文化创意产品进行营销推向市场。
一、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总体匮乏。
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人口比例小,人才数量相比发达国家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供需不均衡。
动漫设计人才较多,而其他领域人才严重不足。
第三,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缺乏,尤其是具有原创能力的策划人才和管理精英。
因此总体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策划人才和创意管理人才缺口大,亟需高校培养相关人才以适应市场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应用型。
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应着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即文化创意策划能力和文化创意管理能力,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积累上。
另外不能用学科研究能力来衡量学生的能力。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具体分为三级:第一,知识目标。
学生必须积累足够多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个对专业基本的、正确的认识,为创意策划和创意管理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论文
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摘要] 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社会需求大量优秀的创新性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积极寻求教学改革以适应市场需求。
本文就构建创新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创新性人才;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及通过课外竞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创新性应用型在我国设计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被提上日程。
面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的在校学习内容与市场的要求存有较大差距,国家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优秀的创新性应用型设计人才的现状,如何践行创新教学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是摆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
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自2009年成立以来,着眼于自身特色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实状况,目前开办了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广告学四个专业方向。
专业的制定符合学校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努力实践这一目标。
经过几年的摸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构建系统的创新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创新性人才自2009年开始,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对人才培养定位的方针,针对不同专业进行各门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将创新理念贯穿于四年本科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创新理念的培养更具针对性。
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其基础课教学注重画面的平面建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则注重空间的创新与营造,使学生在基础课阶段就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
以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为例,教学中注重空间的异变表现,同时设置了多个空间课题,有目的性地打开学生的创意思维。
如,一、空间重构课题,根据不同触动与灵感,要求同学从空间的角度观察、理解、认识对象的基础上,从空间的角度重新建立画面的主次关系与画面秩序。
二、空间悬浮课题,更进一步强调对同学的逻辑推理能力、判断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思维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
在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包括当前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阐述了研究意义,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明确了研究的目的,即探讨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在首先概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和内容。
通过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然后介绍了一些创新实践案例,并对创新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影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因素。
在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概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意义。
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国内外比较分析、创新实践、影响因素、成果总结、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日益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已成为应对挑战、促进发展的关键。
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逐步完善和创新探索中,但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开展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培养高素质、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需要的人才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开展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探索符合时代需要的新模式,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对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激发创意,塑造未来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激发创意,塑造未来在当今全球经济与文化交融并进的时代,文化创意产业以其独特的创新性和无限的潜力,正逐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作为一名深耕文化创意产业多年的专业人士,我深知人才培养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挑战、策略以及未来展望四个方面,详细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才。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当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特点。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培训机构开始开设相关专业,为文化创意产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这些人才在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制作、营销等各个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
然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涉及领域广泛,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较高,而当前的教育体系往往难以满足这种多元化的需求。
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如何跟上市场步伐,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成为当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挑战1.知识结构多元化:文化创意产业涉及艺术、设计、传媒、科技等多个领域,要求人才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
然而,当前的教育体系往往注重单一学科的培养,难以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2.技能更新迅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变化,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技能也在不断更新。
如何让人才跟上这种变化,掌握最新的技能,成为当前人才培养的一大挑战。
3.实践能力不足:文化创意产业注重实践和创新,而当前的教育体系往往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环节。
这导致人才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发挥所学,影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策略1.构建跨学科教育体系: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我们应构建跨学科的教育体系,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高校音乐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高校音乐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音乐教育的进步,高校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现实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高校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之一,而音乐教育应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新思维和探索意识。
学生应当有机会尝试不同的创作方法和风格,并鼓励他们从自身的经历和感受中进行音乐创作。
高校音乐教育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创新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
音乐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在音乐创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音乐表达的独特见解。
教师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高校音乐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进行实践和实践中的探索。
音乐教育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演奏、创作和表演等。
通过实际的音乐实践,学生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音乐技能和创新能力。
高校音乐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创新往往需要团队合作,而音乐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在团队中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学生应该有机会参与合唱、乐团和合奏等集体音乐活动,并学会与其他音乐人合作,共同完成音乐作品。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高校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创新需要对已有的经验和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并从中找到新的创新点。
音乐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批判性欣赏和分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批判思维能力。
学生应该学会辨别音乐作品中的优点和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高校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音乐人才,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应用型本科院校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突破
应用型本科院校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突破近年来,我国的现代产业发展迅速,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现代产业学院承担着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
然而,这些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
本文将探讨这些困境,并提出相应的突破之策。
首先,现代产业学院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实践经验的传授。
许多现代产业的发展变化非常快速,需要学院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前沿知识,以及与产业企业深入合作的能力。
然而,目前许多现代产业学院的教师多为理论型人才,缺乏实践经验并与产业企业缺乏密切的合作。
这导致学院教师无法真实地向学生传授实践经验和前沿知识,无法满足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需求。
其次,现代产业学院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缺乏与实际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特色课程和灵活的教学方法。
学院课程设置过于教条化,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学方法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案例分析和团队合作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这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无法得到全面培养,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现代产业的人才需求。
另外,现代产业学院的实习环节薄弱,无法提供给学生真实的产业实践机会。
现代产业的特点是复杂和多样化,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以应对实际的工作需求。
然而,目前许多现代产业学院的实习环节比例较低,或者实习环节难以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无法真正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这使得学生在毕业后面对真实的工作环境时,会感到力不从心,不具备应对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实践经验。
面对这些困境,应用型本科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可以采取一些突破之策。
首先,学院可以积极加强与产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起产学研合作的平台。
通过与实际产业企业的深入合作,学院教师可以获取最新的产业信息和实践经验,并能够将这些信息和经验传授给学生。
同时,学院可以与企业合作开设专门的实践课程和实习项目,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产业实践机会。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等音乐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等音乐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教育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增强,高等音乐院校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场所,也面临着更加复杂多样的人才培养需求和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高等音乐院校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教育趋势,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音乐教育,培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音乐人才。
本文将从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出发,探讨高等音乐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与发展。
一、加强音乐教育国际交流,拓展学生国际视野高等音乐院校应加强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音乐专家、教授来校任教,举办国际音乐大师班、音乐节等活动,开展学生和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国际化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国际音乐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对各国音乐文化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竞争力。
高等音乐院校还可以积极推动学生参加国际性的音乐比赛、音乐交流活动,促进学生和国际音乐界的交流与互动。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与国际上优秀的音乐学生的比拼和交流,深刻理解国际音乐界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今后国际音乐舞台的成功表现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音乐教育的国际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创新在国际化的背景下,高等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国际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创新。
高等音乐院校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不断创新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高等音乐院校可以引进国外音乐课程,对音乐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国际化的设置与调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高等音乐院校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等音乐院校还应积极探索国际化的教学模式,注重提高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教学技术和设备,推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振兴文化产业视域下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振兴文化产业视域下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摘要:本文针对国家全面振兴文化产业的背景,首先分析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四重四轻”倾向,进而在中国传媒大学多年成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高校应担负培养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振兴;文化;传媒;创新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国家均对人才培养给予相当的重视,投入大量资源。
我国在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上遭遇的最大瓶颈就是人才稀缺。
面对这种要求,笔者认为,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仍然需要加大力度,解决好突出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四重四轻”倾向中国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主导下为适应传统工业化发展而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虽有改变,但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更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导致了在学生培养方面仍存在诸多局限,如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单功能人才多,多功能人才少;国内型人才多,国际型人才少。
分析原因,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四重四轻”的倾向。
1重知识讲授,轻能力训练目前的课程体系设计和人才培养模式,仍显得过于注重知识讲授、灌输。
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呆板单调与学生创造力培养之间,仍然存在突出矛盾。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高等学校将教育过程等同于教学过程,将教学过程等同于认识过程,未能将知识学习过程、科学研究过程、社会实践过程、自我教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局限于知识传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能力训练及拓展机会,从而造成了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重阶段性培养,轻持续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过分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导致因学科和专业的分类而割裂知识的广泛联系,造成学生认识的僵化和局限,妨碍学生在素养、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更影响了学生走入社会之后的适应、发展、创新。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对策①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对策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本科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应用型本科人才已经成为各个行业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仅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还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而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培养的是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导致了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思考。
1.与产业需求对接在制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时,需要充分考虑所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现如今,各个行业都对应用型本科人才有着较高的需求。
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需要充分了解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学校的优势和特点,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等进行科学规划,使学生能够掌握实际应用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2.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
应用型本科人才需要通过实践来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培养模式中,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可以通过实验、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项目和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改进评价机制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更多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很难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准确评估。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改进评价机制,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全面评估。
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实训报告、项目考核、实践成果展示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应用水平。
为了有效实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对策措施。
1.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传统的本科教育往往强调学科专业的划分,导致学生过分依赖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缺乏综合应用能力。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和项目,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学科领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新文科背景下本科艺术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与突破点研究
D e c .2023V o l .43N o .6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3年12月第43卷第6期[作者简介]韩宇飞,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助理研究员,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㊁教育学;邓若倓,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教育㊁艺术传播等㊂新文科背景下本科艺术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与突破点研究ʻ韩宇飞 邓若倓(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摘 要] 当今时代,我国正处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 四新 的提出对于新发展格局的践行指明了航向㊂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复杂多变态势,如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教育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学科教育已无法满足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跨学科教育势在必行㊂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应培养复合型人才发现并解决复杂而全面的问题㊂本文将对本科艺术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探索,对于已有培养模式的痛点㊁难点进行解读,并寻求解决的突破点㊂[关键词] 本科艺术类; 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H 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3)06-0115-07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8610.2023.06.017 2019年4月,教育部㊁科技部等十三个部委联合启动了 六卓越一拔尖 计划2.0,开始了对于新文科等建设的全面推进,并将该年定为了新文科建设的启动年㊂毫无疑问,当今时代,我国正处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构建以育人育才为核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新时代人才教育,培养新文科人才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需要, 四新 的提出对于新发展格局的践行指明了航向㊂随着新工科㊁新农科㊁新医科的快速推进,新文科作为各学科的基础,理应为我们应对世界快速发展而带来思维和方法上的创新,是培养德才兼备新时代人才的重中之重㊂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复杂多变态势,如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教育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学科教育已无法满足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跨学科教育势在必行㊂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回归文科教育本质之际,文科教育机制一直以来存在的破局需求㊁亟待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等种种老问题以及接下来新文科内涵的阐释㊁学科融通的路径构建等新问题被一起摆到了桌面上㊂在这种复杂的挑战格局中,一线的教育管理工作者不仅要从新文科建设的顶层逻辑出发开放视野与格局,更要从实践中总结目前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为完善教育工作的底层逻辑提供经验与建议㊂一㊁培养本科艺术类复合型人才所面临的挑战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511模逐年扩大,人才储备量逐步提升,社会就业竞争压力日趋扩大,呈现出对高层次人才的多学科背景和综合实力需求的趋势㊂反观高校对本科生培养的专业化㊁学科化却呈现出一种固化的态势㊂百年前,面对中国本土的以学 人 而不学 科 的教育模式问题,傅斯年提出 师所不学,弟子亦不学 的感慨㊂如今弹指一挥间,学科建立起来了,我们又落入了 科所不授,学生便无义务学 的窠臼㊂从宏观角度看,目前国内艺术类本科生的培养情况已经出现如下两个问题㊂(一)艺术教育资源的分配富集与头部院校近二十年艺术类专业的井喷式扩招,虽然提供了大量升学机会,但是各地艺术类专业的教学资源增长速度远远无法满足教学需求㊂通过笔者近两年对于各院校的走访调查,可以明显看出除了北京大学㊁北京师范大学㊁中国传媒大学这样的综合院校以外,其他的综合类院校的艺术专业均属于边缘学科,不仅师资储备和水平良莠不齐,教学设施的使用投入程度也不理想㊂可见理想中教育资源的 涓滴效应 并没有达成,反而是在大城市的头部院校的教育资源富集作用导致了地方人才流失严重,增加了大量地方院校以及二本院校新文科改革的难度㊂(二)校方㊁学生㊁社会三方联动不足,观念尚未统一实际就业率过低以及学生在获得就业机会之后的续航能力不足,一直是艺术类本科生培养的难题㊂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针对核心美育素养与业务技能进行训练与提升,协助学生树立具有可行性的远大理想,还有必要缩小 象牙塔 与外部社会的差距,为学生平稳进入社会提供过渡保障㊂艺术行业具有劳动的特殊性,社会对此的要求虽然赤裸但是真实,国内的艺术消费趣味水平与高校教育成果的差距在未来的长时间内还会客观存在㊂艺术类的高等教育不应该缺乏对于社会声音的观察,学生也不应在进入大学之后随波逐流,将成才的希望完全寄托于被动接受学习,社会同样也应建立更加畅通的反馈渠道让校方与学生看到真正的行业内部情况与发展趋势㊂ 人才-培养-应用 的三元闭环唯有通过三方的联动达成共识才能具有发生基础,这需要校方㊁学生与社会三个方面同时表现出能动性,而不是单单把人才培养的压力给到高等教育的实施方㊂以上两个瓶颈在新文科概念提出之前便已长久存在,无法单独通过高等教育的实施主体而实现解决,这有待于整体教育环境与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发展与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㊂对于学校内部的可控因素而言,艺术类本科学科的调整在之前一直集中于非核心课程的微调:长久以来艺术类专业内部课程构建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体系,尤其是艺术学领域中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有大量专业教师来进行授课,在师资结构㊁课程设置上便呈现出一定的排他性,导致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㊁发现解决复杂而全面问题的能力不足等问题㊂同时,体系的稳定性并非不变性,相对于专业的艺术类院校,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专业始终在对课程体系进行微调,试图打破学科壁垒㊂对于这些综合类大学而言,传统艺术核心课程的成熟发展为非核心课程的微调提供了试错空间,在长期或主动或被动地调整当中无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新文科的改革对学科建设提出了由内而外的转变要求,艺术学科的整体规划需要进行从内涵到外延的全面调整㊂从学校教育管理的具体实施层面看,要培养新文科改革所期望的艺术类复合型人才,尚要解决如下的三个挑战㊂6111.培养方案制定的难点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年会议第一议程高票通过将艺术学科独立升格为艺术门类的决议,艺术学不再归于文学门类之下,成为新的第十三个学科门类㊂从此,占据全国招生人数5%以上的艺术学生,本科毕业将获得全新的 艺术学学士 头衔,并自2012年开始,艺术类学生也按照 艺术学硕士 艺术学博士 等门类招生㊂尽管过去十几年,艺术类专业在培养模式上仍存在重实践㊁轻理论㊁偏专业㊁轻融合等问题,在课程体系上强调系统性的专业知识,注重专业课,以必修课为主辅之专业选修课与公共选修课㊂从现实情况看,选修课尤其是公选课目前是交叉学科教育的主战场,也是符合当下操作性的复合型艺术生培养平台㊂但交叉学科选修课培养方案㊁教学计划等的制定没有定位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无法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㊂其原因在于:当下的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大多接受的都是专业化教育,往往只对单一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认知,形成了惯性的单一学科思维体系;另外,选修课的开设过于自由,缺乏导向性,课程内容由教师自主设定,其开设动机也并非出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观念㊂从发展趋势来看,新文科建设要回归育人本体,力求创新㊂那么交叉学科教育的主战场在未来应向必修课倾斜,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要求各专业在根本上调整必修课的内容与比重㊂而对整体课程规划的调整评价又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不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时成长进行动态评估,还要对学生在本科教育四年中的变化进行综合考量,这就要求各专业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慎之又慎,具备长远的眼光与战略布局㊂2.教学方案实施的痛点如上所述,若想真正完善交叉学科课程的制定和授课,不提前做好应对改革阵痛的心理准备是不行的㊂由于施教主体受惯性思维影响,容易理解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是各学科都了解一点,无需具备系统性和专业化,于是 雨露均沾 但当涉猎 就成为普遍现象㊂同时,受硬件条件如教室环境㊁生师比限制,很多交叉课的课程是跨专业学生跟着本专业学生同上,部分专业没有对课程做普及化重构,依然按照专业课教案给跨专业学生上课,没有考虑到当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实际情况,导致跨专业学生对所选课程修读困难㊂部分工科的跨专业课程要求学生选修前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选修门槛的设立无疑是为了保障课程更加顺畅地进行,但无形中将寻求复合型教育的学生拒之门外㊂门槛的设立高度以及前提知识背景的科普指导,相关入门课程的设立应纳入教学方案实施的考量范围㊂艺术生在规划培养时,因进入大学前就具备艺术素养,容易倚重偏艺术专业的惯有自我导向发展,难以走出舒适圈,更难转型成为复合型人才㊂从学生主体心理出发,艺术类学生在选择自我培养模式时,也极易囿于本专业或相近艺术类学科的视野,困在自我认知的 信息茧房 中,很难被导入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中㊂如果学生自己无法意识到自我认知转型,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难度就更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强行推动复合型培养,反而容易因考虑不周而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课业压力,局限当下时代学生在新领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㊂3.教学成果判定的盲点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对于人的关怀,对于新文科建设的成果展示,高校不应该仅停留在 做了哪些工作 的层面,还应该展示 确实做到了 ,即达成了培养目标这一层面㊂本科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和推广阶711段,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态势,其实践效果尚待检验㊂从宏观层面来看,有无专业特长㊁研究特长㊁创造性工作表现特长和专业复合型特长,这是衡量复合型人才的标准,故而艺术类学生培养应是多维度㊁多层次的㊂那么, 有无专业特长 尚且容易判断, 研究特长 创造性特长 复合型特长 的判断标准应该如何制定对于教育改革这种春风化雨的工作评价,是通过传统的量化,还是通过更加复杂的考察来进行判断如果加入定性的衡量指标,那么弹性的空间又该如何限定?对于艺术类的专业特殊性而言,复合型人才的 才 又是否存在专属于本专业的其他判断标准?这些问题目前全部都是我们对艺术类复合型人才进行评价的盲点,亟待教育行业进行大量的探索与尝试㊂正如建设课程思政是像将花香融于蜜一般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中,那么真正的复合型培养也不应是简单的1+1模式,如果学生学了一门数学,又学了一门语文,一定不能将这个学生定位为复合型人才㊂复合型培养应是多学科相融的复合,是从复合型思维到复合型方法的综合培养,应达到内外兼修,在 专 与 通 的问题上能够收发自如,游刃有余才行㊂艺术类学生教学培养上易存在趋于专业化,不能仅凭学分和绩点这种传统的应试教育评判标准,要深化复合型人才的评判体系的内涵,找到合适的判断标准与判断方式,才能研究出适合艺术类学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评判体系㊂二、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本科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突破点(一)学校层面新文科为培养艺术类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背景,为培养艺术类复合型人才提供指导和方向,即需要培养党和国家需要㊁能解决复杂而全面问题㊁应对未来全媒体领域挑战的艺术类人才㊂学校作为政策实施㊁制度制定㊁统筹规划的舵手,要对当今时代培养艺术类复合型人才做出突破㊂中国传媒大学就率先提出了对艺术类学生的培养应秉承 人文为体㊁科技为用㊁艺术为法 的宗旨,尝试将新的思维理念落实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当中,在中国传媒大学近年来的教育管理尝试当中,配合技术支撑提供多元的选课方案与引导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㊂1.提升技术支撑随着互联网㊁智能媒体㊁人工智能等发展,艺术㊁人文㊁科学呈现相互交织融合发展态势,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当顺势而为,提升教学硬件设施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 2022年)“中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当代高等教育教学设施应促进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方法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到教学全过程中㊂教育教学最基础的场所就是教室,为应对 互联网+教育 的教育生态发展新趋势,智慧教室作为拥有现代设计㊁具备智能管理㊁营造沉浸教学㊁围绕智慧课堂的典范被各大高校认可㊂2022年中国传媒大学就对一座始建于1953年的老教学楼进行了智慧型改造,依托 中传云 的数据存储㊁算力和分析能力,以技术赋能课堂,创新探索智慧化教学应用的新模式,实现智能化的教学流程㊁ 跨时空 的远程互动㊁可视化的学情分析等功能,为教学流程中的教师㊁学生㊁管理者同时带来便捷㊂尤其是在过去一年最艰难的抗疫时期,智慧教室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对全校师生的教与学功能普及,满足了疫情期间线上线下同步教学的各种场景,使其科技属性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开发㊂几乎是短短的一年时间,中传师生就从传统线下课程的1.0时代进入了专属云课堂的2.0时代,信息化平台的一站式操作不仅为整体教学质量增添了科811技时代的浓厚意味,更为多元且人性化的选课操作与引导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㊂2.优化选课设置艺术类学生的公选课普遍存在学分要求低㊁偏向专业选课的情况㊂在专业核心课程完成新文科改革之前,公选课依然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战场,但遗憾的是公选课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程和培养要求㊂部分公选课的开设标准较低,内容和难度设置的随意性较强,相似学科背景的老师所开设的公选课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冗余㊂而目前专门设立的部分跨专业公选课,由于开设门数少,也无法做到复合型人才所需的普及化要求㊂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制定增加公选课门数的同时,应在课程思政的原则下制定模糊专业边界㊁交叉融合㊁驱动创新的课程开设指导,带领教师进行思维升级;还可尝试根据社会需求引导更多的专业课增开为跨专业选修课,并在政策上给予开课单位和教师一定的扶持㊂分类增加部分艺术类学生公选课学分,调整学分架构,从学分机制上鼓励学生选择跨专业课程㊂需要注意的是,跨专业课程的开设要调节好广度与深度的平衡,不能全部以讲座形式代替,也不能完全以一种声音限制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视野与兴趣㊂3.增强选课引导在线上的工作中,教学管理部门可通过新媒体推出名师介绍的文章㊁人物小传等,用视频方式展现教师涉足学科领域和影响力,转载教师参加过科研活动的新闻,充分利用移动端传播速度快㊁传播面广的特点,扩大教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引导学生通过全方位立体化了解任课教师,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㊂在线上与线下可以联动的工作当中,教学管理部门可以主题推荐的形式,以 人文㊁艺术㊁科学 为主题,在教学管理平台上推出线上讲堂㊁ 师说 ㊁优质慕课等栏目,展现任课教师教育心得和教学成果㊂利用晚上课少的时间段组织线下专业讲座,将专业知识体系中普及化的知识讲授给学生㊂专业之间可联合组织跨学科论坛,通过灵活多样的跨学科形式,形成良好的跨学科学习研究氛围,带领学生探索人文㊁艺术与科学的精神之源,引导学生认知复合型培养的教育意义,从而推动学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㊂中国传媒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每学期会组织各个学院推出线下的读书会活动,结合各学科硕博专业的文献阅读书目进行精读与讲解,不仅促进了各专业相互了解的良好学风,更成为中国传媒大学对外展示学术能力的品牌窗口㊂通识教育中心对于读书会的宣传主要是通过官方与非官方两种渠道,官方渠道主要是以公众号进行内容预告和读书汇报总结,每学期初通识教育中心会组织各读书会的负责人进行宣传视频的录制并进行统一推送;每一期的读书会预告海报在经过其他非官方公众号与微信群的转载之后会大幅度提升影响力,为各个读书会带来更多的线上参与者㊂这种线上线下㊁官方与非官方的联动方式打破了教学空间有限的限制,拓宽了跨学科知识的普及渠道与受众面积㊂其中,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的 艺术与社会 经典文献研读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年,形成了具有极高黏度的书友会;阳明书院的读书会则别具一格地将国学普及与播音诵读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中传特色,为国学传播进行了有力的新探索㊂(二)教师层面教师可打破本科生大班授课壁垒,各专业教师充分发挥联合导师的优势,将不同学术专长的导师与学生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全体导师中得到复合型培养㊂在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学生本就应具备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思考和研究的能力,教师应从培养目标上定位建立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使艺术类学生养成全911面开放的跨学科思维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技能㊁善于学习其他学科的学术理论,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思考研究艺术本身的属性和应用问题,创新性地解决复杂而全面的问题㊂教师发挥能动性的方式很多,高校在破五唯的同时也应该鼓励教师把生涯规划与教学改革进行结合,拓宽教师工作的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㊂比如进入短视频的时代之后,很多高校的老师也开始尝试自己耕耘公众号与视频号,开始以 意见领袖 的新身份发表自己专业领域内的见解,其自媒体内容一方面能够补充其专业课以外的知识背景,与其自身的课程互为参照,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老师,激发其他学科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㊂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就有老师在其自媒体公众号上持续发表的学术内容而建立了在学生中的良好声望,最终还推出了自己的专属网课,同时该公众号因为在相关领域的强大号召力也为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带来了好的声誉,成为学院学术活动的强力宣传平台㊂值得注意的是,大量高校教师自媒体的出现也导致近几年一些老师因为言论不当而导致职业生涯受损的案例,从而让部分高校明令禁止教师自行从事自媒体的工作㊂针对这种现象,一刀切的禁止做法并非长久之计,只有尽快提升教师群体的媒介素养方为良策㊂各高校的教师工作部门,应当指引教师着力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㊂尤其是艺术类教师,由于专业性较强,容易局限于专业领域内㊂同时还要引导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原则下制定完善的教学大纲㊁教案㊁教材,通过多方面的教学相关活动与学术服务,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尤其是艺术类高层次人才德行的培养㊂(三)学生层面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正所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所以针对学生群体,要引导学生的学习理念发生根本转变,使其自主向复合型人才靠拢,提升发展高度㊂本科生可以通过修读辅修寻求复合型培养,中国传媒大学修读辅修的学生人数就可占到总人数的10%左右㊂然而2019年7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之后,各高校官方针对艺术生开设的系统化㊁规模化的跨专业学习渠道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慕课等网络平台自学方式㊁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具有一定参与门槛的研修班,以及高校面向社会所开办的商业化培训班㊂为了拓宽学生自主主动寻求复合型培养的需求,中国传媒大学以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学校 小综合 的学科优势,高度聚焦某个专业方向或领域推出了微专业,目前取得了良好反馈,每学期报名的学生数量也在逐渐增加,这说明我校对于学生跨学科学习的理念教育形势向好㊂在之前的辅修的反馈中,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无法调和本专业课程与辅修课程的时间冲突,从而导致了兴趣降低㊁放弃跨专业学习等现象㊂为了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在微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上针对该问题特别做出了调整㊂每个微专业都将围绕某个特定专业领域,通过灵活㊁系统的培养,开设一组核心课程(一般为5-8门课程),学分不低于12学分,不高于20学分,上课时间一般为周末㊂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修读,为学生接触学科前沿㊁提升复合能力㊁社会竞争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㊂三、结论与展望新文科背景之下艺术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在这条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培养之路上,高校不仅面临着艺术类专业之前便面临的如教育资源不均衡㊁产学研联动滞后等瓶颈,还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改革挑战㊂021。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这一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探讨并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这一趋势。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如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声誉,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这个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如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制约了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各级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纷纷开展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1. 内容概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和方法。
通过对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
从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阐述产教融合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价值。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包括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案例分析,验证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推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通过产业需求引导教育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法,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
研究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于提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
本研究旨在探讨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和方法,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通过产业需求驱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的一种培养模式。
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展, 特别是随着知识革命的推进 , 在社会 日趋信息化的过程 中, 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 占有较大比重 , 以应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1 —1 4 ; 修 回 日期 : 2 0 1 3—0 3 —0 2
程中的地位 , 增加其所 占份额 。这样无疑会在某种程度上弱化学 生健全人格 的塑造 和综合 素质的培养 , 影响学生 的全面发 展 。在新 时期 , 高校教育 中结合专业教育 的特性 , 构建具有优秀特质的校园文化将对 这一问题 的解 决有着重 要意义 。 关键 词 : 专业教育 ; 校园文化 ; 人格塑造 ; 应 用型人才
第2 3 卷
第 2期
广 东石 油化 工学 院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G u a n g d o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t r o c h e mi c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பைடு நூலகம்
V o 1 . 2 3 N o . 2 Ap r . 2 0 1 3
2 0 1 3 年 4月
新 时期 应 用 型 人 才培 养模 式 下 的大 学校 园 文化 建 设 思考
胡素珍
( 广 东金融 学院 公共 管理 系, 广 东 广州 5 1 0 5 2 1 )
摘要 : 专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专业知识人才 , 应 用型人才重专业 、 强技能 的内在特 性必然强 化专业教 育在整 个教育 培养过
够 成为 新 时期应 用 型人 才培 养 的成功 案 例 。 新 时期 应用 型人 才 的特 征要 求高 校 在实施 教 育过 程 中注 重学 生 的 全 面健 康 和 综 合 发展 , 在进 行 专 业 知 识 的教 育模式 下 , 注入 更 大 比例成 分 的人文 知 识教 育和 加 强大 学校 园文 化建 设 , 着重 为 学生 营造 一个 健 康 的大 学校 园文 化 氛 围 , 让我 们 的学 生远 离 “ 有知 识 , 没文 化 ” 的怪 圈 , 成为 真正 的新 时期 可用之 才 。
高校艺术教育应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
80艺术家The artists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但是需要依靠大量复合型创意人才的支撑。
作为培养创意人才的主要场所,高校肩负着重要的职责。
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要加快艺术教育体系的改革进程,创新艺术教育模式。
所以,探究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开展高校艺术教育的有效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能够更好地指导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培育出迎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文化创意人才,实现高校艺术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进步。
一、高校艺术教育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作为新兴艺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其对人才的要求相对较高,不仅要求其掌握扎实的艺术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及技能,还要求其拥有较强的创造力。
而在培养应用型创意人才方面,高校艺术教育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高校高水平艺术教育的实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智库支撑。
基于学历背景的层面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文化创意产业、高校艺术教育二者相依相存,不可分割。
通常艺术教育被视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基,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同样能够带动艺术教育的创新和改革,进一步衍射艺术教育。
高校应通过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开掘学生的艺术创意,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1]。
而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传统的艺术发展形态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需求,这就迫切需要传统艺术形态升级,高校也同步积极承担起艺术教育提升和改革的职责,以此来形成良性发展格局。
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不断发展,高校艺术教育的专业性得到了增强,教学内容及形式也更加丰富。
作为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输送人才的主体,高校所培养的艺术人才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在进入社会后,能够为创意产业发展做出贡献,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同时还可以加速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计划的迈进,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72012 · 02音乐与舞蹈ART EDUCATION 和延伸。
“变”是一个有度的过程,在保留版画几千年的独有规则的前提下,丰富的融合过程会更显现出版画的魅力,而不是变得面目全非,毫无独立性,之所以要保留相应的判断规则,这也是一个独立的画种所要坚守的底线,这对于版画艺术代代相承、版画人才的有序培养、版画市场的良性发展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怎样去变?这个问题到现在都是版画界一直探讨的问题。
其实每一种艺术门类都面临这样的问题,艺术本来就是一种体验和探索的过程,这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作为版画创作者,笔者认为,在探讨着版画规则界定的同时,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钻牛角尖的工艺化”。
之前的版画艺术衡量除了上述所说的基本规则界定之外,很大程度上都看某张版画作品的“印刷技术”好不好。
技术好固然好,但是过分强调技术,大大束缚了艺术家的手脚,重了技术,轻了创作,机械复制代替了艺术创造,于是产生了艺术家委托制作的风气,甚至于优秀的艺术家成了别人的制作工具。
实际上版画艺术会出现这些现象,应该说不是语言的陈旧,而是精神上的失落。
其次,要改变的是所谓的精英版画创作。
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自由精神,为什么当下的版画创作氛围那么的小众,是因为那些标杆式的作品牢牢占据着版画的图式和流派,成了不可动摇的权威,创立了国际版画基础规则之外的“规则”,“规则”之内就赢得了市场,赢得社会,赢得话语权。
这种现象对于年青一代想致力于版画创作的艺术家来说,真的很茫然、很痛苦。
想要得到认可,有些艺术家都做的是违心的创作,这就关乎于“站队”的问题。
适当的规则会把版画推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人为的“潜规则”则会让版画艺术走向死亡,成为彻底边缘的为他人服务的工具。
版画艺术要良性地发展必须要有良性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一个“度”的问题。
当代版画的媒介、手段、观念、技术都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发展着,凹、凸、平、漏这几种基础分类也不断被充实和延伸着。
从平面到立体,从单纯的印刷到手段更加丰富的拼贴再到立体塑形,版画的概念在不断地拓展和延伸,作品的体现方式虽然与版画的基本规则有相违之嫌,版种的界限在模糊,相关性在增强,但对版画艺术的实验性在扩充,前卫性更明显。
这是一个可喜的、大家也愿意看到的现象,这和我们之前所说的基础规则并不冲突,版画如果空前地活跃在当代艺术中,慢慢有了认可度,让大众觉得原来版画的概念不是以前所认为的那样,不是随随便便由一个技师、一台机器就解决的,那么这才是版画艺术的更好发展的前提,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包括老生常谈的市场问题,很多藏家一部分是不太了解版画,还有一部分是知道不规则前提下很多“非版画”作品是怎样大批量生产出来的,而不敢收藏。
所以今天这个议题也阐明了,如今赋予版画宽阔的视觉空间和开放的体现方式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样的版画才是真正的版画作品,这非常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1]廖修平,董振平.版画技法[M].台湾雄狮美术图书公司,1987:13.[2]杨劲松.重叠肌理——版画教学讲座[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76.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责任编辑:王敏)■ 朱彤关于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应用型音乐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思考探究新形势下高校应用型本科音乐教育的发展路径,使之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已经成为高校音乐专业建设中的前沿性课题。
文章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发展和相关研究现状,以及音乐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动态等进行全面梳理,并从“文化创意产业”的涵义出发,论述了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文化创意 音乐 应用型 本科 培养内容摘要:关键词: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倡导与扶持的新兴产业出现了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的大好局面。
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充分显示了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度关注。
①对于强调创新能力的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创意人才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积极探索高校应用型本科音乐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探究新形势下高校应用型本科音乐教育的发展路径,使之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已经成为高校音乐专业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就笔者查找到的资料来看,国内外学术界对文化创意产业课题和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课题都各有宏观、系统的研究,但是,对于在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培养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问题的研究却涉及不多。
尽管如此,论及这一论题,仍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发展和相关研究现状,以及音乐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动态等进行全面梳理。
(一)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及其研究西方对于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
②英国最早将“创造性”概念引入文化政策文件,并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首次界定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及行业划分问题等,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逐渐在西方露出端倪。
此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了相关概念,如“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产业”“休闲产业”和“体验经济”等,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
到本世纪,文艺术教育38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研究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
在我国,将创意产业作为课题进行研究,起步于21世纪初,主要表征是一大批有关创意产业的译作、专著和论文发表,内容涉及创意产业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发展这一产业的理论和实践方法等,分析文化企业市场、竞争策略等。
2000年,浙江省政府制定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
2005年浙江省做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 但缺少具体的规划创意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也没有具体负责创意产业发展的专责机构, 这些都不利于创意产业的发展。
2005年,浙江省杭州市政府出台了《杭州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5-2010)》,③确立创意产业发展的近期和长远目标,制定旨在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建立创意产业统计、评估体系,为创意产业发展的科学决策创造条件。
此后涌现了一大批相关研究,如王海军、汪水波的《创意产业与浙江产业发展》,郭立伟、何树贵、饶宝红的《杭州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对五大创意产业园区的调查》等。
(二)关于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应用型大学是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特定产物 。
为了实现与“老本科院校”的错位办学,关于应用型大学的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模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问题的研究已是成果斐然。
笔者择其要者进行分类评述。
我国学者对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很好的成果。
例如高林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导论》以课程研究为重点,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培养目标、课程模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进行理论探讨和阐释,提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论框架体系,并结合试点实践,萃取了一些示范性教学案例。
钱国英等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则基于对经济发达地区社会现状的分析与人才需求的调研,探究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这些成果既有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研究,也有着眼于特定区域的普通本科院校的个案研究;既重视理论分析,又强调实证研究,其研究成果对本题的深入研究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关于结合文化产业背景培养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在笔者所见到的国内外有关文化产业研究和音乐专业研究的文献中,尚未见到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与音乐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作为一个紧密的结合体来进行考察的直接相关研究,这在某种程度上反衬出这个问题的特点和研究的难度。
二、关于“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文化产业”这个词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瓦尔特・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出现过。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文化产业”的说法传入了中国。
何谓文化产业?事实上,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美国没有文化产业的提法,他们一般只说文化娱乐业和信息服务业。
④日本政府则认为,凡是与文化相关联的产业都属于文化产业。
除传统的演出、展览、新闻出版外,还包括休闲娱乐、广播影视、体育、旅游等,他们称之为“内容产业”。
而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巴西等国家则称文化产业为“创意产业”。
据英国文化新闻体育部发布的文件,“创意产业”的定义为:那些出自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及智慧和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生产可创造潜在的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⑤其范围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手工艺品、(工业)设计、时装设计、电影和录像、互动性娱乐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电脑软件及电脑游戏、广播电视13个行业。
在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理解,学术界的说法很多,主要有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三种说法。
2003年9月,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⑥,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2006年8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中提到了“文化创意产业”。
这份文件在强调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时,提出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产业整合,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器;在强调文化创新时,提出培养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供应商;在强调推动文化企业成为文化创新主体时,提出促进文化创意企业发展。
三、应用型音乐本科学生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能力培养的迫切性当前,应用型音乐本科教育存在着这样两种状况。
一种是以传统教育为主,辅助一些现代音乐教育手段;另一种是完全抛弃传统,以市场为主导,即只重视产业化而忽视文化的价值与作用。
前者培养的学生就业岗位以传统职业为主,面对现代产业化市场,他们无所适从;后者能够很快适应市场,但是由于文化的匮乏,导致其音乐创新的贫乏以及艺术思想的低俗,不能很好地为大众文化艺术服务。
笔者认为这种现状主要是由三种因素导致的:其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培养的学生以音乐表演为主,没有纳入到整个大的文化产业视野下,是在文化产业还是音乐表演等目标定位的界限模糊不清;其二,课程设置不够明确,有不少课程还是建立在原来的传统科目基础之上,只是加强电脑音乐基础和表演基础的教学,对于管理类和经济类的课程很少涉及或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或者只传授现代市场需求的几种音乐应用人才所具备的基本技能等;其音乐与舞蹈ART EDUCATION三,管理机制较混乱,教师队伍的建设基本沿用原来传统教育的模式,对师资队伍的更新和完善不够,在学生的管理上还是按照师范生的管理模式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