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肠吻合方式和其术后并发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胰肠吻合方式及其术后并发症
研究生王军
指导教师徐新建副教授
专业学位领域外科学
研究方向胰腺病学
2013年03月
Panereatieojejunostomy and it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Medicine
By
Wang Jun
surgery
Dissertation Supervisor :Associate Professor Xu Xinjian
March,2013
论文独创性说明
本人申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
导师签名:签字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关于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各项规定,同意(选择“同意/不同意”)以下事项:
1.学校有权保留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2.学校有权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至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用于出版和编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或其他同类数据库,传播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
导师签名:签字日期: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英文缩写英文全名中文译名PD Panereatoduodeneetomy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J Panereatieojejunostomy 胰空肠吻合术PPH Postpancreatectomy hemorrhage 术后出血
PF Pancreatic fistula 胰瘘POOI Panereatie Ouet Obstruetion 胰管栓塞术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前言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6)
1 研究对象 (6)
2 胰肠吻合方式 (6)
3 术后并发症的判定 (8)
4 统计分析 (8)
结果 (9)
讨论 (12)
小结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综述 (22)
参考文献 (2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9)
导师评阅表 (30)
胰肠吻合方式及其术后并发症
研究生:王军导师:徐新建副教授
摘要
目的:通过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ereatoduodeneetomy ,PD) 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选择安全的吻合方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3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别采取改良式胰肠端侧吻合74例,胰腺-空肠端端套入吻合35例,胰管与空肠黏膜吻合21例。

结果:术后出现并发症44例(44/130),占33.8%。

其中改良式胰肠端侧吻合26例(26/74),并发症发生率为35.1%;胰腺-空肠端端套入吻合11例(11/35),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1.4%;胰管空肠黏膜吻合7例(7/21),并发症发生率为33.3%。

通过比较,三种吻合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胰肠吻合方式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直接关系。

结论:同一种吻合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在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术,临床经验丰富,并以尽量将术后并发症降到最低为前提,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安全的吻合方式。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方式,术后并发症
The way of pancreaticojejunostomy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Postgraduate: Wang Jun SuPervisor:AssoeiateProfessor:Xu Xin-jian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Panereatoduodenee tomy,PD) and Pancreaticojejunostomy on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 ons, and choose a safe anastomosis.M-ethods: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 d to 130 routine pancreatoduodenectomy cases, which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06 to December 2011 in the 1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 rsity , among them, 74 cases were performed pancreaticojejunal end-to-side anasto mosis, 35 cases were performed pancreaticojejunal end-to-end anastomosis, 21 case s were performed end-to-side “mucosa-to-mucosa” anastomosis.Results:Postoperati ve complications were occurred in 44 patients (44/130), occupied 33.8%. Among t hem, pancreaticojejunal end-to-side anastomosis in 26 cases (26/74), the rate of co mplication was 35.1%; pancreaticojejunal end-to-end anastomosis in 11 patients (1 1/35),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s was 31.4%, end-to-side “mucosa-to-mucosa” anast omosis in 7 cases (7/21),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 was 33.3%. By comparison, th ere a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in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 mplications of these 3 surgical methods ,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no direct r elationship between Panereatieojejunostomy and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 plications.Conclusions: the same surgical method is not suitable for all patients, r egarding to the operative techniques,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to try to minimize p 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to choose a safe anastomosis based on the patient's spe cific circumstances.
Key words: Panereatoduodeneetomy;Panereatieojejunostomy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前言
胰腺(Pancreas)是一个位于中上腹部腹膜后、形态扁平而狭长、柔软、色淡黄、具有许多微小分叶的腹腔脏器,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是人体内仅次于肝脏的第二大消化腺。

胰腺在解剖上可分为头、颈、体、尾、钩突5个部分。

胰头位于第二腰椎的右前方,三面被十二指肠包绕。

胰颈的前上方与胃幽门部毗邻,其后方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成门静脉,临床上常以肠系膜上静脉与门静脉的汇合处作为手术识别胰颈的标志。

胰体的后方和乳糜池起始部、左膈肌角、左肾上腺和左肾毗邻。

胰尾是胰体的延伸,常伸入脾肾韧带的二层腹膜之间。

胰腺钩突是胰头下部向左侧突出而形成,可突致肠系膜血管的后方,从三个方面包绕肠系膜上血管。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胰腺癌的病死率近年来有增高的趋势,我国的近况也相似,而手术是治疗胰头及壶腹部恶性肿瘤的唯一有效方式,故如何提高手术治愈率、提高长期生存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受到了广泛的注意。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是治疗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的主要术式,第一例关于壶腹周围癌的切除术是于1909年德国的外科医生Kausch分期进行的。

经过Whipple 的改进后被称为whipple手术[1]。

目前该术式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演进已逐渐成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经典术式。

1944年Child设计了一种吻合方式方法,将空肠分别与胰、胆、胃进行吻合,后来该方法被称之为Child法。

到十九世纪40年代末,Whipple 术开始标准化。

该手术切除范围包括胰头、钩突、十二指肠、空肠近端15cm、胆囊、胆总管、胃远端及周围淋巴结,且该手术难度高、持续时间长、术中出血多,还需进行胰肠、胆肠及胃肠吻合等消化道重建(目前大多采用Child法),是腹部外科最危险和最为复杂的手术之一。

虽然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和手术手技的提高,Whipple 术的安全性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此类手术患者常合并梗阻性黄疸、长期营养不良、糖尿病、高血压、代谢功能障碍全身状况较差以及一些其他伴随疾病,而且即使是现在因胰漏(胰肠吻合口缝合不全)等因素大大的增加了术后多种并发症发生的机率。

近年来由于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和吻合方式的改进,麻醉技术、监护水平和围手术期管理、术后护理水平的提高,使手术切除率明显提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围手术期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出血、感染、胰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目前,在国内外各大医疗中心PD的术后死亡率仍在5%左右,与其相关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40%~50%[2]。

胰腺残端的处理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关键步骤,合理的残端处理可以有效的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死亡率。

胰腺残端最初的处理方式为胰管结扎和胰管栓塞,而不行吻合来处理胰腺残端。

该处理方式胰液不能被肠液激活,术后PF的发生率高达50%~100%,但却是非致命性的[3-6]。

因其渐进性
的损害残余胰腺的内分泌功能和永久性的损害胰腺的外分泌功能[7],严重的影响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随着医学的发展,除极少的应用于胰腺质地柔软的、不能缝合的病人外,该术式已基本弃用。

1909年Coffey创建了胰肠吻合方式,虽然Coeffy[8]和Partie仅在犬身上完成了胰肠吻合的实验,却证实了胰腺空肠套入式吻合(逆行性胰腺引流)的可行性,为以后的胰腺空肠吻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当时大部分学者认为胰空肠吻合是不可行的,其原因在于他们担心胰液被激活后会导致严重的胰瘘;即使吻合成功,胰管也将会闭塞。

1941由Hunt[9]报道了一种新的处理胰腺残端的吻合方式,即套入式胰肠吻合。

该方法保留胰腺残端的内分泌功能,又不会导致因胰管结扎而引起的胰腺外分泌功能的永久性消失。

其处理方式为,将胰腺残端和空肠断端行单层间断缝合,从而保留了胰腺的外分泌功能又减少了胰漏的发生率,提高了病人的术后生存质量。

同年,Child也开始尝试将套入式胰空肠吻合应用于临床,他将空肠断端上提与胰腺行套入式吻合,并将空肠分别与胆总管和胃吻合,这就是早期的Child法。

1943年,Cattell认为,胰肠吻合是必需的。

Varco和Whipple于1945~1946年创建了胰管内置管,胰腺实质与空肠吻合的手术方式。

套入式吻合历史悠久,Whipple就是用该吻合方式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重建的。

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就是在其基础之上演化而成的,这一理论由Kingnsnorth[10]最早报道。

Suzuki 等[11]认为,胰肠吻合方式的选择应根据胰腺的质地和胰管的直径来决定。

1977年Little 发明了一种简便、安全、可靠的处理胰腺残端的方法,即胰管栓塞术(Panereatie Ouet Obstruetion,POOI)。

尽管后来该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管的处理,以预防胰漏的发生,但与胰漏的相关死亡率较其他方法相比,并未明显下降。

除了上述的吻合方式外,还有捆绑式吻合法,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我国彭淑牖教授设计的彭氏捆绑法,刘允怡教授设计的刘氏捆绑法,林擎天教授设计的半捆绑式吻合法。

除胰肠吻合术外,胰腺残端的处理方式还有胰胃吻合术(Pancreaticogastrostomy,PG),该术式由Tripodi 及Sherwin于1932年提出,几乎与一期Whipple同步进行,于在1944年Wangh和Clagett 便完成第一例胰胃吻合[12]。

胰胃吻合虽然可有效的避免胰液被激活,但其不符合人体的生理功能,故PG的应用范围有限。

PG除在1944年至1957年少量实用外,到1988年止共计为134例[13]。

自Kausch首次将胰空肠端端单层间断吻合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大量临床实践证明,空肠肠管与大多数胰腺残端想匹配,且其活动度大,血运丰富,残端可安全游离4~5cm便于吻合[14]等特征,因而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演变发展[15-19],胰肠吻合逐渐成为处理胰腺残端的主流技术。

目前临床上报道的胰肠吻合方式多种多样,其中经典的胰腺-空肠端端套入式吻合、胰腺-空肠端侧吻合、胰管与空肠黏膜吻合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吻合方式。

但每种吻合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点与不足。

临床上对于各种吻合方式的效果及其对术后胰瘘等并发症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

而术者的临床
经验、手术技巧及胰腺的质地是采用何种吻合的重要影响因素。

本文通过对三种胰肠吻合方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分析,初步探讨胰肠吻合方式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以寻找安全的胰肠吻合方式。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2011年13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不同吻合方式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并结合临床经验,初步探讨术后三种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与三种吻合方式的关系,以提高胰头及壶腹部疾病的治愈率,降低与其相关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资料
本组资料选取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Child 方式进行消化道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

全组130例患者中,男85例,女45例。

汉族97例,维吾尔族21例,其他民族12例。

年龄在23~79岁,平均56.47岁。

住院天数16~124天,平均住院38.36天,术后住院天数7~110天,平均术后住院26.11天。

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组织学诊断证实:胰头癌49例、壶腹癌32例、胆总管下端癌19例、十二指肠癌12例、肿块型胰腺炎5例、胰腺囊腺瘤5例、十二指肠间质瘤3例、十二指肠乳头部脓肿1例、胃癌侵及胰腺1例、结肠癌侵及十二指肠1例、胰腺断裂伤1例、黑色素瘤胰腺转移1例(见表1)。

130例患者中,既往基础病史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表1 PD术后病理诊断类型(表1)
Table1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type
诊断例数(n)
胰头癌49
壶腹癌32
胆管下段癌19
十二指肠癌12
慢性胰腺炎 5
胰腺囊腺瘤 5
十二指肠间质瘤 3
结肠癌侵及十二指肠 1
十二指肠乳头部脓肿 1
胃癌侵及胰腺 1
黑色素瘤胰腺转移 1
胰腺断裂伤 1
合计130
1.2 分组情况
按胰空肠吻合方式分组,分为改良式胰肠端侧吻合(A组)74例、胰腺-空肠端端套入吻合(B组)35例及胰管与空肠黏膜吻合(C组)21例。

2 胰肠吻合方式(Panereatieojejunostomy,PJ)
所有患者均按照Child顺序进行消化道重建,分别进行胰肠、胆肠、胃肠吻合。

探查腹腔有无远端转移及癌瘤侵犯,逐步判定能否行十二指肠切除术。

在胃结肠韧带的无血管区离断胃结肠韧带,剪断胰头和结肠系膜间的疏松组织,以显露胰头及十二指肠降部。

探查十二指肠降部外侧腹膜,切开肝胃韧带及肝十二指肠韧带,钝性分离胰腺后疏松组织,将十二指肠与胰头部从腹膜后充分地游离,检查癌瘤和腔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腹腔动脉和肝动脉之间有无侵犯,尤其是门静脉的侵犯。

无阻力的分离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是能否行根治术的关键。

决定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按照胰肠、胆肠、胃肠、空肠Roux-en-Y型吻合的顺序进行消化道重建[20],即Child顺序。

以下为本组资料采取的三种吻合方式。

(1)改良式胰肠端侧吻合:将已经缝合关闭的空肠残端经结肠系膜上提致右上腹,以备吻合,距空肠残端3cm的空肠处切开对侧空肠系膜,大小应与胰腺残端口径相一致。

将胰腺残端套入空肠腔内后,间断缝合胰腺后壁和空肠后壁的浆肌层,挂线,不打结。

再间断缝合胰腺和空肠后壁全层,收紧缝合线,于胰管内置入大小与胰管口径相仿的细硅胶管,并用丝线加以缝合固定,并将其远端置入空肠腔内。

继续间断缝合胰腺实质与空肠前壁全层。

最后连续缝合吻合口前壁,并逐一打结收紧。

至此完成吻合。

(2)胰腺-空肠端端套入式吻合:提起远端胰腺的牵引线,将胰腺向左游离2cm,再切除2mm的断端,送病理检查,在新切的断端上做间断褥式缝合止血,并将一根口径与胰管相符的塑料管深入胰管内,并用丝线缝合加以固定。

将远端空肠经横结肠系膜上的裂口提致上腹部,备与胰腺吻合,使用电刀破坏空肠黏膜,先做胰腺后壁与空肠后壁浆肌层的间断缝合,然后做胰腺后唇与空肠后切缘的间断缝合,并将留在胰管内的塑料管放入空肠腔内。

再做胰腺前唇与空肠前切端的间断缝合和胰腺前壁与空肠前壁浆肌层的间断缝合。

本文中所采用的端端套入吻合方法为在以上基础上的改良方法,即采用strasberg原则,首先游离胰腺残端4.0cm,然后使用电刀破坏空肠粘膜,最后将空肠套入胰腺残端并加以间断缝合。

(3)胰管与空肠黏膜吻合:游离远端空肠,将断端已经缝合关闭的空肠远端经横结肠系膜上的无血管区向上提至右上腹部,使其系膜对侧缘的肠壁向胰腺断端靠拢,上提的空肠襻应无张力,为便于吻合,胰腺断端与门静脉前壁分离不应小于3cm。

距空肠断端3cm处用“0”号丝线做肠壁浆肌层和胰腺断端的后被膜的间断缝合。

按胰腺断端的宽度切开空肠侧壁的浆肌层,再用“0”号丝线将胰腺断端的后唇和切开的空肠浆肌层后壁做间断缝合。

在胰管相对应的黏膜上按胰管口径大小切开一小洞,用“0”号丝线对胰管后壁和肠黏膜后壁做连续缝合或间断缝合2~3针。

在胰管内置入一根口径与胰管口径相符的硅胶管后,用丝线固定缝合于管口。

然后将余下的硅胶管置入空肠腔内,再用“0”号丝线做胰管前壁与空肠黏膜前壁的缝合。

用“0”号丝线对胰腺断端的前唇与切开空肠浆肌层前壁做间断缝合后,在做胰腺断端的前被膜与空肠浆肌层的间断缝合。

本组资料中99例患者采用胰管内引流方式,27例患者行胰管外引流,即在胰腺残端胰管内放置
粗细合适的硅胶管后,空肠端于胆肠吻合口远端约5cm处经小肠戳孔引出,孔周行荷包缝合,并包埋,然后将支撑管经右上腹戳孔引出体外,从而完成胰液的外引流。

另外,还有4例患者因胰管过细,未留置胰管支撑引流管。

3 术后并发症的判定
PD术后并发症有严重并发症和一般并发症之分。

严重并发症[21-22]是指导致术后住院时间延长、营养失调、再次手术、明显影响术后生活质量及危机患者生命的并发症。

包括胰瘘、腹腔或消化道出血、腹腔感染、胆瘘、胃瘫、胃肠吻合口瘘、胃肠吻合口狭窄等。

一般并发症一般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后过及生命危险,包括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胸腔积液等。

本组资料中并发症主要为术后出血,其次为腹腔感染,占术后并发症的第三位是胰瘘。

3.1 术后出血(Postpancreatectomy hemorrhage,PPH)的诊断标准
出血分为腹腔出血或消化道出血。

出血的诊断标准为24小时通过腹腔引流管或消化道失血,使血红蛋白浓度降低>20 g/L 或低于80 g/L,需补血2单位以上者或术后出现呕血、持续超过3d的黑便或手术证实者。

3.2 腹腔感染
手术3d后患者出现畏寒、高热、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膜炎体征、昏迷、中毒性休克等;瘘口流出脓性液体;身体逐渐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经实验室检查证实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或影响学检查证实腹腔内存在感染灶;经腹腔穿刺引出脓性液体或经实验室检查证实为细菌等均可确诊。

3.3 胰瘘(Pancreatic fistula,PF)的诊断标准
PF的诊断参照2005年国际胰瘘研究组(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Pancreatic Fistula,ISGPF)制定的诊断标准[23],术后化验检查引流液淀粉酶明显高于正常(大于血液淀粉酶浓度3倍),瘘管造影时胰管显影;术后腹腔或胰周引流管持续流出大量胰液,或以胰液为主的引流液,每日引流量超过50ml,持续7天以上者即可确诊。

4 统计分析
本组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选入变量的检验水准为P<0.05,当P<0.05时,临床分析资料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本组130例患者中出现术后并发症44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8% (44/130), 仅一种并发症8.5% (11/130),两种及以上者27.6%( 36/130) ,围手术期死亡率7.7%( 10/130) ,其中腹腔或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20% (26/130),腹腔感染的发生率16.2% (21/130),胰瘘的发生率15.4% (20/130),胆瘘的发生率6.9% (9/130),胃瘫的发生率5.4% (7/130),胃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2.3% (3/130)。

其他胸腔积液9例,肺部感染7例,切口感染7例,幽门梗阻1例,胃肠吻合口水肿1例。

2 三组间一般情况的比较
三组资料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民族条件均非常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可比性。

(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Table2 Comparison of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general information
A组B组C组X2P值性别男51 21 13
女23 14 8 0.969 0.616 民族汉族58 25 14
其他民族16 10 7 1.441 0.486 年龄<65 50 22 15
≥65 24 13 6 0.468 0.791 注:各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三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本组资料130位患者中出现术后并发症4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8%。

其中改良式胰肠端侧吻合组74例中,发生并发症2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5.1%。

胰腺-空肠端端套入吻合组35例中,发生并发症1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1.4%。

胰管与空肠黏膜吻合组21例中,发生并发症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3%。

本组资料三组吻合方式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表3 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例(%)]
Table 3 difference pancreaticojejunostomy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胰肠吻合方式(分组)n并发症(%)改良式胰肠端侧吻合(A组)7426(35.14%)
胰腺空肠端端套入式吻合(B组) 3511(31.43%)胰管空肠粘膜吻合(C组) 217 (33.33%)
合计130 44
注:各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4 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例(%)]
Table 4 difference pancreaticojejunostomy and thre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胰肠吻合方式n 出血(%)感染(%)胰瘘(%)改良式胰肠端侧吻合(A组)74 15(20.3%)10(13.5%)12(16.2%)胰腺空肠端端套入式吻合(B组)35 7(20.0%)6(17.1)5(14.3)
胰管空肠黏膜(C组)21 4(19.0)5(23.8)3(14.3)
合计130 26 21 20
注:各组间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 并发症的处理与转归
PD术后并发症可分为主要并发症和一般并发症,主要并发症是指导致术后住院时间延长、营养失调、再次手术、明显影响术后生活质量及危及患者生命的并发症。

包括胰瘘、腹腔或消化道出血、腹腔感染、胆瘘、胃瘫、胃肠吻合口瘘、胃肠吻合口狭窄等。

一般并发症一般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过及生命危险,包括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胸腔积液等。

本组资料中三种吻合方式的主要并发症的前三位为术后出血,其次为腹腔感染,第三位是胰瘘。

本文主要讨论胰肠吻合方式与术后三种主要并发症的关系。

术后出血是PD的常见并发症。

按出血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出血。

轻度出血的定义是血红蛋白下降低于30g/L,对患者影响轻微;重度出血定义为出血显著,血红蛋白下降超过30g/L或出现明显低血容量表现,需要输压积红细胞超过3单位或需要有创操作治疗。

本组资料中,26例出血患者均经腹腔引流管引出新鲜血液、黑便或腹腔抽出不凝血确诊。

其中A组术后出血患者15例,轻度出血9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

重度(腹腔和消化道)出血6例,其中胰肠吻合口出血3例,胰肠吻合口出血合并胰瘘和胰肠吻合口瘘2例,胰腺残端出血1例。

行介入治疗4例,二次手术3例,二次手术后出血3例,再行介入治疗无效,3例均死亡。

B组术后出血7例,轻度出血4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

重度出血3例,其中胰腺残端出血2例,胃肠吻合口出血1例。

二次手术2例,1例治愈,1例治疗无效死亡。

C组术后出血4例,其中轻度出血3例。

重度出血1例,为胰肠吻合口分支血管出血,经介入治疗后无效死亡。

腹腔感染也是PD的常见并发症。

轻度的感染表现为发热、瘘口流出脓性液体。

重度的腹腔感染表现为高热、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贫血、低蛋白血症、昏迷,甚至中毒性休克。

本组资料中21例腹腔感染患者均由实验室检查及腹部B超及CT确诊。

其中A 组腹腔感染10例,其中轻度感染6例,经通畅引流、抗感染治疗等保守治疗后治愈。

重度感染4例,其中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1例经手术引流,同时清除坏死组织治愈,1例因继发胰瘘、胆瘘、并且合并严重的肺部感染,经治疗无效死亡。

B组和C组发生术后感染的例数为6例和5例,其中B组轻度感染4例,重度感染2例。

C组轻度感染3例,重度感染2例,均经过通畅引流、抗感染等保守治疗治愈。

胰瘘是PD常见的并发症。

当胰液没有被肠液激活时,为清亮的浆液性液体,主要的危害是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胰液一旦被肠激酶激活,可消化和腐蚀周围脏器、血管导致组织坏死、出血和继发性感染,感染后胰酶激活过程加快,加强了胰液消化和腐蚀作用。

蚀破消化道可出现出血和内瘘,如蚀破血管可引起大出血,导致患者死亡。

胰瘘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有效和通畅的引流、全胃肠道外营养、电解质平衡的维持、抗感染及抑制胰液分泌等。

在引流不畅时应更换引流管,如发展为重型胰瘘,可根据瘘管的位置选择合理的术式进行治疗,包括胰腺切除、瘘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瘘管胃吻合术及瘘管空肠内植入式等。

本组资料中,20例胰瘘患者均由术后腹腔或胰周引流管引流量及经化验引流液淀粉酶确诊。

其中A组出现胰瘘12例,其中轻胰瘘8例,经加强引流,抑制腺体分泌等非手术治疗后治愈。

重度胰瘘4例,经加强引流、脓肿穿刺引流和负压双套管主动冲洗引流、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素、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有2例死亡,2例治愈。

B组出现胰瘘6例,其中轻度胰瘘4例,重度胰瘘2例。

4例轻度经保守治疗治愈。

重度胰瘘中1例经治疗后痊愈,1例经治疗后无效死亡。

C组出现胰瘘5例,轻度胰瘘3例,重度胰瘘2例。

其中轻度胰瘘均经过保守治疗痊愈。

2例重度胰瘘中1例治愈,1例经治疗无效后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