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心灵对话》读后感
树立教学勇气,找回教师自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树立教学勇气,找回教师自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2013-09-22一、教师要勇于问“我是谁”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关心的首先是“做什么”(就是我们应该教什么学科,这门学科的主要内容是怎样的);其次讨论更深一点,就问“如何做”(就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技术能让课堂教学更加顺利);再次,也会偶尔谈到“为什么”(就是我们的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谁);最后,即使有也很少人会问到“我是谁”(就是教师内心深处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我的本性是什么,我源自心灵的呼唤要我成为谁,如此等等)。
当然,“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也是优秀教师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同时又不能忘了“我是谁”这个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
“我是谁”涉及的是教师的心灵。
我们说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启发,但更多的则是在人格完善方面。
我们知道, “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
”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
”3由此可见,认识自我并不是一个自私的做法,它更是一种责任心的体现,是优秀教学必备的要素。
对自我的认识不仅能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还能将所教的学科融入到自我的经验中,用生活的朴素和个性的魅力影响学生。
教师能鼓起勇气,探索源于心灵的自我时,就已经意识到并且能够做到把心灵向学生和学科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
这种勇气源于对自我认知的强烈情怀。
他迫切寻求当初选择教学这个职业的人生激情,对教学赋予的伟大理想, 在教学中想要实现的可敬的人生价值。
就为了这份最初的理想而执着着。
也只有找回了这份年轻的热情,教学生涯才会充满奋斗的意义。
“我”究竟是谁?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更是一个挖掘心灵的问题。
失去灵魂的教师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只会在模仿中徘徊;他也找不到学生在哪里,只会用教师固有的权威镇压、制服学生;他还找不到所教的学科是什么,只会把书本上的符号用一些技术手段灌输给学生。
个人读书心得感悟与思考9篇
个人读书心得感悟与思考9篇个人读书心得感悟与思索(通用9篇)如何写个人读书心得感悟与思索?看看吧。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下面是我整理的个人读书心得感悟与思索,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个人读书心得感悟与思索(精选篇1)多读书,增加一点书卷气,保持心静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
书是猎取学问的渠道,提高人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
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似乎没有阳光;才智里没有书籍,就似乎鸟儿没有翅膀。
”读书至少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
读书至少可以增长学问,去除无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削减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
读书能使人时时闪耀着生命的光辉,让人观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
《平凡的世界》是最近我刚读的一本书,爱它是肯定的纯粹。
我爱看书,尤其爱读史书,其实之前就有许多伴侣给我推举过这本书,由于我对历史类书籍的偏爱,并没有将平凡的世界纳入我的书库,但现在,我或许更能去诠释平凡的定义。
幸福的是,我们生活在这样平稳的时代,可以有着平稳的生活,不会遭受到与孙少平一样的苦难,但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的历练,我们是平凡的一员,要跨过泥泞,我们要做不平凡的自己。
读书的好处有许多。
我给你介绍以下几点:1、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
2、可提高我们的阅读力量和写作水平。
3、可以使我们变的有修养。
4、可以使我们找到好工作。
5、可以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其实读书有许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渐渐发觉。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事靠自己生存。
让你的生活过得更充实,学习到不同的东西。
林清玄散文精选读后感通用7篇
林清玄散文精选读后感通用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致辞演讲、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汇报材料、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written documents, reporting material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林清玄散文精选读后感通用7篇一篇读后感能够激发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让读者与书中的人物和故事产生共鸣,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考,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林清玄散文精选读后感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
《战胜挫折不言败——培养孩子意志力》读后感
学习《父母与孩子心灵的对话》第四课家长作业《战胜挫折不言败——培养孩子意志力》读后感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接受它,就是接受成长。
父母只有认识到,孩子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要想让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开手脚,留给孩子一个生活自理的空间,让他在摔倒中逐渐增强抗挫的能力。
并在一次次的磨练中始终保持积极心态,形成做事执着的品质。
否则没有克服困难抵抗挫折的勇气,一遇逆境易产生消极反应,垂头丧气,猥琐退让等情况。
有道是"人间没有不凋谢的花,世上没有不曲折的路"。
父母要教育孩子坦然地面对挫折,把挫折看做是前进道路上必经的关口,从而增强心理的韧性。
在生活中,首先"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同时父母要成为孩子的"顾问"和他们学习的榜样。
比如,向孩子讲一讲自己在工作、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时自己又是怎样解决的。
并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不在孩子面前持有抱怨、消极、颓废的言语和情绪。
其次要及时疏导,正确面对挫折,当孩子真的遇到挫折时,父母不能置之不理,采取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态度或者指责、挖苦、讽刺、谩骂孩子,而应耐心、细致地帮助孩子认真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正确的方法战胜挫折。
同时还应让孩子认识到挫折本身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敢于面对挫折。
如孩子在学校里受到老师批判、同学指责、考试失败、做事失利或与同学相处失意等时,孩子回家会告诉父母或情绪不好。
此时,父母就要同孩子认真沟通,帮助分析,给予鼓励、指导或批评,这样孩子就逐渐学会忍受暂时的焦虑与不安,加强对困难和挫折的抵抗力,并且能正视挫折,有勇气面对失败,在挫折面前勇于进取,不怕失败,从而下决心去克服困难,驶向理想的彼岸。
第三用伟人、名人的事迹做榜样。
引导孩子多读一些伟人、名人传记。
让他们从书中感悟到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战胜困难、战胜挫折的过程。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6篇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6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6篇,欢迎参阅。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1偶然的机会,从朋友的介绍中,初识了这本《于丹庄子心得》。
细细甲嚼,慢慢品读,在静静的夜晚轻轻的与心灵对话,感受到了生命宁静中的颤动之姿,摇曳中的沉静风骨。
《庄子》与我并不陌生,或许应该说有些老庄思想以于不知不觉深入人心了。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从人对寓言的最直接的觉,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懂得用心生活,体会超越的悟。
我认为人生有许多觉的过程,就像有些屠夫解牛的过程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和超越外在的表现,寻找内心地慧眼游刃有余,所在之差就在于精神世界的悟!觉与悟的联系故事是这样展开阐述的:《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时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还像新的一样。
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点,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怎么达到对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断进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是神遇全牛而游刃有余。
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从有到无到游刃有余的过程吗?先是规划人生,但未免有点像站在山底去规划登山的路径,显得路途遥远,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种无的精神,能够超越山的最高处,才能最终将有和无结合起来,达到神的境界,既能超脱一切而又能顺应一切,顺其自然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无限的最朴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我联想到了我们的职业岗位。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也是这样,觉的事件和过程是随处可见的:孩子们在学习中什么时候表现的最有兴趣,他们是怎样看待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当他们高举着小手是在渴望着什么。
而这时我们作为老师,作为引导者,囫囵吞枣,一笔带过的结果便是丢失了悟。
进而是丢失了一次超越的契机,升华的境界。
如果,你注意到学生喜欢在游戏中学,那么你就会去有意的创设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更好的调动情绪的环节;如果你理解老师的一句肯定会在他们的脸上浇开一朵花,那么你的课堂将是融洽的,富有吸引力的;如果,你从他们高举的双手中读懂了交流的渴望,那么你的课堂就是充满互动、灵动的。
稻盛和夫的《活法》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稻盛和夫的《活法》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稻盛和夫的《活法》读后感1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书的名字活法吸引了我。
活法我理解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做事方法,就是你活的越明白透彻,做事越简单,你就越懂得如何去做好一件事。
我觉得书的前半部分讲的最多就是要把事情简单化,越简单,你就越懂得如何去做好事情。
很多时候做一件事情就是想的太多,才会有太多的阻挠,当你把它简单化的时候,你一心一意去做的时候,发现原来其实很简单,是我们复杂了。
第二个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提升心性,磨练灵魂。
是书中作者不断在重复讲的一个点。
嗯,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活着就要有信念,你有了信念之后,你就会去为你想要去做的事情,一步一步的去努力做好,去付出行动,去接受考验,然后你再做这些所有事情的时候,你就会成为一个更有力量的人。
而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活着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就是在于提升心性,磨练灵魂。
书中有一小节讲到,“不在现场流汗,什么也学不到。
”我很认同这一点,我觉得人生就是要让你去体验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你想的,跟你做的不一样,想的时候你内心非常清楚要这样做,但是当你真正去做的时候会发现想象与现实的区别。
去体验,去经历,只有在经验的积累中才能有收获,只有亲身参与体验才能得到宝贵的财富。
包括后面他去寺庙修行,我觉得当一个人只有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才会去修行,然后更深层的理解活着的意义吧。
书中并没有去讲如何去做好一个企业,而是告诉我们如何去做好一位有人格的人,不管是个人的人生也好,家庭也好,企业也好,甚至国家也好,嗯,只要你是一位有人格的人,然后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最终都会有收获。
总体主要围绕着大爱、精进、无私、利他、乐观、谦卑等去讲结,也反复提到佛家思想,他的这些信念也最终影响了他企业的发展,极成了他独特的企业文化。
可能做企业到了一定境界就是如何做人,甚至从企业创立一开始就是,商道即做人的道理。
做生意不是为了赚取多少利润,最关键的是赚取多少人心。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修改版]
第一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
”我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去读海伦. 凯勒姐姐的传记的。
海伦. 凯勒姐姐是一个盲聋哑并存的人,但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雷得吉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四处奔走,建立起一家又一家的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
她的一生写了14部著作,而每部著作都印满了她艰苦跋涉的生命足迹。
即使一个健全的人,也不一定有如此辉煌的人生业绩,然而作为一个不能听、不能看、不能说的残疾人,她却做到了,而且做得是如此的完美,真令人感动、佩服!看了这本书,我不禁想起了许多像她一样与命运抗争,用顽强毅力创造了奇迹,谱写了辉煌人生之歌的伟人:贝多芬、保尔等。
贝多芬虽然失去了听力,但仍以顽强的毅力创作出了不朽的世界名曲《命运交响曲》,真正做到了“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保尔在身受重伤以后,没有想到放弃,依然坚持参加到建设祖国的艰苦劳动中去,直到“没有因为碌碌无为而感到羞愧”。
这一个个伟人都是靠着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克服了巨大的困难才获得了成功。
面对这些伟大的人物,我不禁觉得羞愧。
自己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总是想退缩,不敢去面对。
就拿弹琴来说吧,刚开始时,我觉得是挺好玩的,后来,老师总要求我练习音阶,我就觉得很枯燥了。
特别是要考级的时候,老师每次都让我反复弹着那三首歌曲。
我感到很乏味,弹着弹着,我就发呆了,妈妈看见了问:“为什么发呆呀?”我生气地说:“烦都烦死人啦!每天弹着这几首歌。
”妈妈也生气了,说:“反复弹有什么不好,反复弹可以加深记忆,如果不反复弹,天天一首歌,你吸收得了吗?你现在就像一个婴儿,先学会走,才能学会跑。
你有选择权,弹还是不弹,弹,你就认真一点,不弹,你就下来,不要弹了。
”我在弹琴时就遇到过这点小事,然而我却犹豫不前,老是惹妈妈生气,现在回想起来,真不应该。
海伦. 凯勒姐姐说:“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我可以有如此之多的方式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学记》读后感(优秀4篇)
《学记》读后感(优秀4篇)《学记》读后感篇一《学记》里的内容让我感触颇深,孩子本自具足,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这个度需要不断地探索。
《学记》里有一句“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意思是,老师要时常静观默察,不必多说话,使学生在内心自觉地受到启发。
当老师过多的干预后,学生会对老师产生依赖心理。
比如两个孩子在一起玩,起初很开心,一名小朋友碰到对方,被碰到的小朋友不舒服,没有想着如何去解决,而是立马向老师求助:“老师,他碰我。
”这时怎么办?是把他们拉过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告诉求助的孩子自己去解决?生活是自己的,老师不能代替他们生活,不能总是及时帮助他们处理遇到的问题,老师更不能代替他们去思考,思考过程很重要,他们会从中学习与成长很多。
我想作为一名幼儿老师,适度的放手与沉默是必要的。
《学记》中写道,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去引导他们。
《学记》中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里面每一句话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
《学记》读后感篇二那天,我读了《礼记·学记》中的一段文字。
其中,有这样的两句话:“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意思是: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学业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地钻研。
这是关于教与学关系的精辟论述!确实如此,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孤陋寡闻,学识是如何的浅薄。
从而激发自己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下去……而在教授学生知识时,自己也能从教中感到一些新的困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从而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确实是能做到细心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
也能积极主动地研习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真正坐到了“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当然,像这样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教学成绩是优秀的。
最新-《学记》读后感(优秀18篇)
《学记》读后感(优秀18篇)《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记》读后感1中国现代化教育,只会葬送了孩子。
——题记小明当时还是个孩子,他爸妈都是作家,他的语文特别好,尤其是作文。
他爸妈心一横,不上学前班了。
就去找萍城的夏莲,托她找个关系,把小明托进小学。
结果顺水推舟,就进了北门小学,而我和老公却因为还有一个书稿,要匆匆赶了回去,把小明交给了母亲。
读到这里,我觉得,把孩子置于一个陌生之地,真的可以吗?再说了,孩子只有五岁半,还没懂事,到了学校那正规的地方,闯祸的次数不也就多了吗?这也是我的顾虑。
第一个星期,还是比较心顺的,母亲说小明表现很好,心头的那块石头落地了,但是第二个星期,反馈出来的都是小明闯祸的事实,小明推倒了小龙,但是,母亲已经道过歉了,但小龙的妈妈还是不依不饶,直到听说到小明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工作时,才放了小明。
他们一直以为,萍城这条街一直是文明的,都是善解人意的,可是,突然蹦出了那么个泼妇,让他们感觉很不自然。
更糟糕的事接踵不断地来到——小明全身长满了天疱疮,许多泡都被他抓破了,流水、还流脓。
作为一个母亲,怎么能不担心呢?我惶恐不安,认为小明处在非常危险的地位。
就是这书能得诺贝尔奖,我也不写了,此时,我恨不得插翅飞回去。
于是,我放下手头的笔,订了车票,回去了。
母爱是最伟大的,但是,谁又能像这位母亲一样为了孩子能抛开一切呢?就是世界的最高荣誉,在母亲的眼里,也抵不过孩子的喜怒哀乐,可见母爱多么得伟大。
到了那,挪动矮柜,我一下子就看见了两寸厚的狗毛,赶紧喊来夏莲,夏莲说:这一定是小狗茜茜掉的毛,放在这里七八年了,脏死了!这时,突然传来一声惨叫,原来,小明拿着注射器,就对着小狗茜茜乱射,吓得小狗茜茜满屋乱窜,最后竟钻进了小明的床上。
在晚上,让小明睡觉时,我突然发现床上有一大片水渣,很难闻。
小明的裤子却是干的,猛地想起白天小狗钻被窝那一幕,这尿,不可否认只能是他的。
《心灵、自我与社会》读后感
《心灵、自我与社会》读后感实话实说,第一遍看没看懂,当时什么也没看进去,只知道,所有的字我都认识,但是连在一起,我就不知所云了。
第二遍,还是没看懂,又觉得这也许不是米勒的错,应该还是翻译者翻译得不好,一个句子上百个字,大从句套小从句的,甚是无聊。
这次下狠心,跑到图书馆,抛开一切杂念,只做一件事,看米勒的这本书。
还是不敢说我看懂了,但是似乎有点知道了米勒想要表达的意思,也理解了,专业论文什么的,都是这么长的句子,也不能怪人家翻译的人。
其实,不能说是”看”书。
我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当然在图书馆,不能读出声音,只能默读的),读完一句又读一遍,想想这是什么意思。
他说,“自我,作为可成为它自身的对象的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并且产生于社会经验。
……我们通过理解自己所讲的东西而不断地继续同其他人对话,并利用这种理解指导这种对话进行下去。
可以说,我们砍去社会的方面暂时不去理会它,那么某人便是同某人的自我谈话,就像某人会同另一个人谈话一样。
……思考过程本身不外是一种进行中的内在会话。
”我惊讶地发现,米勒的意思我似乎有点懂了。
我正在看这本书,也可以说是,在跟一个固定不动的部分米勒在交流,我之前不能理解他的意思,是因为我只是把他所有的话当成一个一个的字和词语来看待,并没有真正的过脑子,也就是将他说的话,“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给我自己听,将他的话作为我的经验进入我的自我中去。
但是,又由于,我们的思维始终借助某种符号进行,而我不能确定我赋予这些符号的意义和米勒赋予的相同,所以我说,我只是“似乎,有点,知道了米勒想要表达的意思。
”而我这个经验的本身,恰恰印证了米勒的这个自我理论。
米勒真是个天才。
我突然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么多年,好像很少考虑过什么是“自我”这个问题。
也从来都将两个人的对话作为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而从未想到,原来,“我们所称的‘交流’的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它提供一种行为形式,使得有机体或个体可以成为他自己的对象。
《与神对话》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与神对话》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与神对话,每个灵魂都可以,只要愿意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神圣的。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与神对话》读后感范文这是一部伟大的着作,因为它的内容来自于神。
整本书从头到尾无不散发着神性的光芒。
一部伟大的着作,总是能写出世人想说的话。
读后会令人觉得似曾相识;沃尔什问神的问题,是代替大家一起问的;神的回答,解释的也是普遍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沃尔什自己的。
也许很多人都想问神一些问题,但没有机会;神无时不刻给人们以启示,但多数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如果想从理性的角度而非纯粹信仰的角度探讨一些问题,那么这本书非常好!不要以为神的道理只存在于信仰之中,神的道理也同样存在于理性之中。
否则,神创造理性干什么?神赋予人自由干什么?值得被尊崇的是先知、是智者、是先行者,基督如是、佛陀如是、老子亦如是。
人类最美好的感受是什么?最高级的思维是什么?最清晰的话语是什么?人们应该怎样生活?怎样看待这灵性的世界?应该怎样审视自己的灵魂?《与神对话》读后感范文这是一部作者自称与神对话的丛书,上海书店出版社从美国引进出版,2009年到2011年三年内出齐全套三册,加印了许多次,这在这十几年来都不够振兴的书业中,这是很好的业绩了,算得上是畅销书了。
这本与神对话的书,在书的封底众多报业媒体的推荐中,却绝口不提它的神学面貌,只把它讲成是心灵鸡汤似的东西,译者李继宏也是将它解释成有宗教的色彩,却不属于任何宗教,至于它是什么,只笼统地说是整合了东西方众多宗教和哲学流派的智慧。
而以我翻来覆去地多次阅读所形成的认识,它含有宗教和哲学智慧,但也可能是神学书。
然而你可以不同意它的神学观点,但仍可折服于它所含有的人生智慧。
所以,它是不是神学书无关紧要,关键看它的智慧对您的启发和引悟。
对于我来说,可说是在恰当的时候遇到了恰当的它。
我读它,无比地震动,一遍一遍地读,如饥似渴地读。
我无比亲切地读它,将它放在我的枕边,甚至有的时候,半夜醒来还要摸一下枕边的它才再安然睡去。
当代小学生读后感15篇
当代小学生读后感15篇当代小学生读后感15篇当代小学生读后感1《当代小学生》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把我的眼球深深地吸引住了。
每当新书一来,我总是迫不及待的打开它,找到“校园科技风”这个版块,在这里面有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学生写的优秀作文。
从中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写作的技巧,还懂得了一些道理。
其中394期中有一篇“小兔子不爱吃萝卜”非常吸引我,它让我知道了其实小兔子不能吃多了萝卜,会拉肚子的,严重者可引起中毒,小作者这种追根问底的精神让我很佩服,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尽信书,不如无书。
”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思路、方法、技巧”这个版块我也很喜欢。
在这里面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有需要用到规律的,还有一题多种解法的······每看到这些题,我就仔细观察其中的奥秘,了解一些词的意思,学会了许多新的解题技巧。
当我做出一道题时,就感觉思路一下子开阔了许多,数学在我眼中变的越来越简单有趣。
它里面的数学游戏,都是课本上没有的,它锻炼了我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还有很多版块,比如:手工作坊、生活中的数学······也都非常有意思。
如果你也是《当代小学生》的忠实读者,你一定也会喜欢它。
当代小学生读后感2看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海娃真了不起,我也要学习他机智勇敢,不怕苦,不怕困难的精神,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力,为将来报效祖国而努力。
我最喜欢的栏目还有生活中的数学,它可以把一些难懂的数学题详细的讲解出来,让你一看就明白了。
《当代小学生》这本书还有很多好看的地方,希望同学们都来看一看,一定会让你爱不释手。
当代小学生读后感3在《当代小学生》中,最让我感动的第一个故事是《名人故事》“网坛李娜”的事迹:从她很小的时候跟在自行车后面练习跑步,到通过拼搏成为网坛新星,再到奥运赛场上的奋力拼搏的动人事迹,让我感触很深,我被她那种顽强不屈的毅力深深地打动了,从此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我都以李娜为榜样敢于战胜困难。
与神对话读后感(通用6篇)
与神对话读后感(通用6篇)与神对话读后感篇1《与神对话》是一本非常古怪的书,我们很难界定它的门类。
从头到尾,作者尼尔?唐纳德?沃尔什只是用了同一种语调,写了几段非常冗长的对话,而且据他本人所述,这几段对话全部发生在他与神之间。
其实,我并不确信世间真的有神,即使有,我也并不确信祂真的会与一个凡人沟通,所以,我更愿意把这些对话理解为作者的臆想,或者是假借神名启示世人的宣传手册,或者是一部小说。
如果是一部小说,显然,这本书并不算成功,尽管这种单一的形式可以作为一个噱头,但它实在过于乏味,读到后面,你就会昏昏欲睡;如果是一本所谓的道德宣传手册,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喜欢。
它把自己伪装成了天启经典的样子,但我看到了太多矛盾、太多含混,太多不置可否。
既啰嗦,又难以捕捉要点,就好像小教派的教义,尽管它只是出于作者善良的本质。
如果是作者的臆想,我就觉得很可笑了。
它让我想到了两个大人物:洪秀全和杨秀清。
当然,有一点它做得很成功,那就是它的市场:它在美国甚至在中国都很畅销。
我想,那是因为它击中了人的脆弱。
人的坚持需要勇气和力量,这些力量来自信仰。
当代社会,信仰的源泉并不多。
与神对话读后感篇2用了大约一周时间看了尼尔。
唐纳德。
沃尔什的《与神对话》1。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没太有意思,后来想想,既然很多人推荐,必然有它的可取之处,所以就继续了下去。
看到后来感觉本书说的很多观点可能真的是对的,但是却与我们日常的很多原则相违背。
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我们日常的很多思维模式和原始思维其实是错误的,所以这种错误的思维创造出了错误的结果,所以很多人就生活在这种错位的结果里,感觉生活非常的不幸和痛苦。
本书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人有了思维,进而有了话语,然后有了行动,也就有了结果,然后就有了经验,进而又有了思维,话语,行动…………,如此循环下去。
所以想要有快乐幸福的生活的话,就要先有这种思维,然后才会真的有这种快乐幸福的生活,如此良性循环先去。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读后感:年龄增长并不代表心智成熟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读后感:年龄增长并不代表心智成熟年龄增长并不代表心智成熟。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国作家斯科特·派克的著作,他既是心理医生又是作家,《少有人走的路》是一个系列,有心智成熟的旅程,还有勇敢的面对谎言、与心灵对话、心灵地图。
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个引子,用一连串的心理治疗案例和理论,阐述了我们应该如何让自己心智日臻成熟,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心理疾病。
如何才能算的上真正的心智成熟?在未看本书之前,王阳明的一首诗说的很清楚:“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斯科特在序言中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只不过是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直面问题,心智就会逐渐成熟,而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
作者用四个部分来告诉我们如何才能通过训练使自己成熟,分别是《自律》《爱》《成长与信仰》以及《恩典》。
一、自律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又在于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这种自律又可以具体体现为以下4个方面:一是推迟满足感。
有没有这样一种经历,在每天上班的第一个小时里,你总是先做容易完成和喜欢的工作,剩下的时间里面对棘手的问题,总会尽量回避,因为你潜意识告诉自己已经完成了一些工作(那些简单和喜欢),棘手的工作便越积越多,最后无法解决。
如果换个次序,先花两个小时完成棘手的工作,剩下的时间做容易完成和喜欢的工作,那么这一天的效率肯定是令你惊讶的。
这就是面对问题,首先感受痛苦,而后解决问题,再享受快乐的推迟满足感做法,用我们通常的话来将就是“先苦后甜”。
二是承担责任。
出现问题想立马解决,不然寝食难安,这样的想法并不可取,可是放任不管,想让问题自行消失这样的想法更不切实际,作者告诉我们必须学会承担问题带来的一些痛苦,才能够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对所有的问题都去找自身以外的借口。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5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5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心灵不在它生活的地方,而在它所爱的地方。
”读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不禁想起了这句话。
想了想,这句话又太过纠结。
试着问自己,如果没有爱呢?忘记曾经爱过呢?又想了想,接着问自己,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你在生活中,还是生活的旁观者?于是就进入了哲学的冥想,答案万千,问题万千。
哈罗德·弗莱令人羡慕,在夕阳西下的生命里,他终于把人生的角色抛弃活了一回自己。
而故事之外的我,还在寻找人生的角色里,哪个是真实的自己。
生活很多时候像一架老水车,吱呀、吱呀的随流翻转。
人们生活在惯性下,朝九晚五的忙碌着。
就算旅游,也很难松弛下来,扶老携幼,牵妻领夫一路狂奔。
所有的历经,痛苦或者欢乐,都被当成生活天然的,理所应当的答案,顺着生逆着活。
哈罗德·弗莱如果再年轻20岁呢?他会如此不顾一切的“走”出生活,去活一回自己吗?读老头儿年轻时候的经历,读着读着不禁会心一笑。
仿佛一个自己从书中走出来,给你着重演绎曾经自己的乏味。
可生活呢就是这样,谁不乏味呢?或许电影的节奏才是理想的生活。
可那样活着,心脏可能就会受不了,时间长了会心律不齐。
乏味是不是生活的常态?乏味的幸福?还是幸福的乏味?揪着心跟着老头儿的步伐往前走,一个一个的邮箱,生怕那封乏味的信就这样被投递出去。
当老头儿上路,又想起路边蜷缩的老年无家可归者,直到老头儿终于不站在别人的视觉看自己,才释然得轻松下来。
虽然老头破茧的有点晚,可破了。
多少人一辈子作茧自缚的活着,临死也没明白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爱,一定是为了爱。
当生活中爱变少了,其实心中的那份爱正浓。
在远方,在心的海里,在乏味生活的渴望里,只要有爱,岁月积淀生活发酵就会浓烈起来。
而这浓烈有人共享了,有人把心扒拉扒拉,腾块地接着发酵。
生活就是一场朝圣。
佛云:放下既是得。
可很多时候,我们不嗔不喜不怨不悲的活着是源于麻木,源于活着的惯性。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5篇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5篇《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篇1最近,我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一书,本书的作者帕克。
帕尔曼在美国一所大学任教,近几年来置身于教师成长、培训方面的研究。
书中主要谈到了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对于“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当坚定立足于一种真实的自我意识时,我们就获得了虽然困难但有意义的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它在提升和假山我们对于教育、共同体和精神性三者之间关系的洞察力和人事方面,没有人比他做得更好。
他比我们所理解的自我发展意识应该更好一些,没有对自己客观、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很难把一件事情持久的继续下去。
教师做到一定阶段,如果再往前走,就需要返回自身,追问“我是谁”,重新认识自我。
这是《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的一个观点。
我喜欢这本书,在于这个观点特别能打动我。
作者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它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这意味着“我”与教学是一体的。
教学不是外在于“我”的工具,不是一个不断消耗、耗散的过程,而是一个丰富自我、滋养自我的心理过程。
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亲切款待。
在这种亲切款待中,又产生了一个亲切款待教师的世界。
帕尔默提倡需要发展教师职业的深层愉悦,这种深层愉悦的根基在于将教学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如果一项工作是我们内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劳也乐此不疲,工作让生活充实快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自身成长的机会。
所以,作为教师要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我们经常故意漠视心灵发出的声音,结果心灵要么缄口,要么变得粗暴,对待心灵有如待友之道,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问询,而是平和、快乐地聆听和絮叨。
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我们的学生面前,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
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这是读罢此书后我的收获。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篇2这学期,学校开展共读一本好书的活动。
2023年《林清玄散文》读后感8篇
2023年《林清玄散文》读后感8篇《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在生命面前,灯算什么呢?”——《大悲殿的燕子》我觉得这话与我就是一个一锤定音的答案。
我常常是懵懂的,在孰是孰非面前,很不坚定,无原则地同情很没必要,离不开物质生活,一离开就恐惧。
行法有六个波罗蜜: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
现在的和尚都职业化的多了,能做好这六点就差不多了吧。
愿佛恕我的轻慢之言。
《不准拜佛》应该给研习教育的人们看一下。
《蟑螂与福报》真的很好笑,幽默一下,不可当真,我是有洁癖的,不能近身。
应以无漏心接天下的法雨,就可证入平等性,开悟了?等等,我还不明白不能进时,何妨退一步?受阻碍是何妨选另一条路走走,说的蛮容易的,做起来有点难。
“什么才是气氛呢?因为不真实,才有气氛,令人迷惑”“其实天底下最大的痛苦不是在夜里,而是在大太阳下也令人战栗”——《光之色》“稍稍长大后,我识字了,识字以后就无法抑制自己的想像力飞奔,常常从一个字一个词句中飞腾出来,去找新的意义。
“鸳鸯香炉”四字就使我想像力飞奔,觉得用“鸳鸯”比喻夫妻真是再恰当不过,“鸳”的上面是“怨”,“鸯”的上面是“央”。
“怨”是又恨又叹的意思,有许多抱怨的时刻,有很多无可奈何的时刻,甚至也有很多苦痛无处诉的时刻。
“央”是求的意思,是诗经中说的“和铃央央”的和声,是有求有报的意思,有许多互相需要的时刻,有许多互相依赖的时刻,甚至也有很多互相怜惜求爱的时刻。
夫妻生活是一个有颜色、有生息、有动静的世界,在我的认知里,夫妻的世界几乎没有无怨无尤幸福无边的例子,因此,要在“怨”与“央”间找到平衡,才能是永世不移的鸳鸯。
鸳鸯香炉的腹部相通是一道伤口,夫妻的伤口几乎只有一种药,这药就是温柔,“怨”也温柔,“央”也温柔。
所有的夫妻都曾经拥抱过、热爱过、深情过,为什么有许多到最后分飞东西,或者郁郁而终呢?爱的诺言开花了,虽然不一定结果,但是每年都开了更多的花,用来唤醒刚坠入爱河的新芽,鸳鸯香炉是一种未名的爱,不用声名,千万种爱都升自胸腹中柔柔的一缕烟。
陈独秀《人生的真义》读后感
陈独秀《人生的真义》```markdown第一篇范文# 陈独秀《人生的真义》读后感在拜读完陈独秀先生的《人生的真义》之后,不觉为其深刻的见解和犀利的笔触所震撼。
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人生哲学的探讨,更是一剂警醒世人的良药,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得一丝清醒和方向。
陈独秀先生在书中提到:“人生的意义,不在何以有生,而在自己怎样生活。
”这句话如晨钟暮鼓,敲打着我的心弦。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名利,而忽略了生活的真谛。
陈独秀先生的观点提醒了我们,要回归生活的本质,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
书中还提到:“人类的幸福,不是依赖外界的环境,而是依赖自己的心灵。
”这一观点既独特又深刻。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许多人抱怨命运不公,抱怨环境不佳,却很少反思自己的内心。
陈独秀先生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非外在的物质条件。
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陈独秀先生旁征博引,触类旁通。
他引用了古今中外的诸多事例,如庄子的逍遥游、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生动地展示了人生真义的多维视角。
这些引用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使得观点更具说服力。
书中文字犀利,直指人心。
例如,“社会上种种的不平等,都是由人类的偏见造成的。
”这句话揭示了社会不公的根源,提醒我们要摒弃偏见,追求公平正义。
又如,“一个人只有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才能真正的成长。
”这无疑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引人深思。
综上所述,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它是一部极具价值的人生哲学著作,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从中汲取智慧。
在人生的道路上,让我们牢记陈独秀先生的话:“勇敢地面对生活,真诚地对待自己,这就是人生的真义。
”``````markdown第二篇范文# 陈独秀《人生的真义》读后感: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穿越历史的尘埃,与陈独秀先生的《人生的真义》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后,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这本书不仅是对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心灵世界的折射,也是对当代人精神追求的深刻启迪。
《月亮岛》读后感:心灵与自然的对话
《月亮岛》读后感:心灵与自然的对话《月亮岛》是一本让人心灵与自然对话的书。
它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探索着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纽带。
经过阅读,我深深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的重要性。
这本书的故事背景设在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名叫月亮岛。
岛上的自然环境保持着原始的面貌,植被茂盛、空气清新,而岛上的动物们也过着宁静而自由自在的生活。
主人公John是一位年轻研究员,专程来到月亮岛进行动物行为观察。
刚开始,他多么期待与动物们亲近和共处一段时间,但很意外的,他发现动物们对他保持着一种警惕或者说是不友好的态度。
尽管面对动物们的冷淡,John并没有放弃。
他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探索,发现岛上的动物们对他的存在慢慢变得习以为常,并开始逐渐接近他。
在这个过程中,John也意识到动物们通过自己的方式保护着他们的家园。
于是,John深深感激,他开始和动物们进行交流,试图与它们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
通过与动物们的交流,John逐渐理解到,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方法来适应环境,维护自己的利益和生存空间。
他从动物们身上学到了关于生存、合作、自觉和拯救自然的重要性。
John的心灵逐渐与岛上的自然息息相关,他开始成为月亮岛的一部分。
通过这本书,我深切体会到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虽然人类有着高智商和技术创新,但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自然界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提供我们生存所需的食物、空气和水,还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
《月亮岛》也给了我关于环境保护的启示。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和保护自然,与它和谐相处。
像John一样,我们应该学会感激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做些让地球更美好的事情。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被书中描写的自然景观所深深震撼。
月亮岛上的大海、森林和动物们的生活状态给人一种宁静与美好的感觉。
通过作者的描绘,我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绚丽与生机勃勃。
这使我更加想要亲自去探索自然,亲身体验她的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心智成熟旅程》开篇的一句话,意味深长。
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
很多事情,总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克服、去解决。
这本书帮助我们在挫折中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
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人生路漫漫,心智成熟的旅程如是。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
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第一部可以陪伴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与心灵对话》这本在上一本的基础上,强调了人生你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成为问题。
人生错综复杂,且成长之路充满艰辛,它不是一条平坦的阳关道,而是荒漠中的一条坎坷小径,遍布荆棘,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一些勇士正在前行,他们将超越自我,迈向一个新的天地。
“我们不能回头,我们只能前进”
痛苦作为人生的一部分,与生俱来,对于我们而言,最好的方法不是回避而是直面。
暂时重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温存其代价通常也是巨大的。
唯有坦然面对,以积极心态去面对人生正常的痛苦。
斯科特医生将痛苦分为“存在性痛苦”(积极的痛苦),以及“神经官能性痛苦”(消极的痛苦)。
前者促使我们走向成熟的道路,后者不仅不助于我们心灵的成长,反而还会妨碍它。
我们天生逃避痛苦,但承受痛苦却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与成熟人形成对比,成熟的人从不逃避人生的问题和痛苦,相反,这些问题和痛苦总能启发他们的智慧,激发他们的勇气,视痛苦是一种责任,甚至作为一个机会。
而我们要做则是分清哪些是应排斥的“神经官能性的痛苦”,哪些是成长所需要的“存在性痛苦”。
当我们选择去面对存在性痛苦,并尝试去克服它时,改变对待痛苦的态度成了关键。
“如果明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件事,都是上苍设计好的,我们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意识会带来痛苦,一步一步的深入沙漠带来的是越来越多的痛苦,但随着你不断的深入沙漠腹地,你就越有可能发现那些小小的绿色,假使畏缩在山洞里我们永远无法识得绿洲的美丽。
“不去评判,你也将不会评判”
人生中少不了对他人的评判,重点是每一次在你做评判时,也是在为你自己被评判做准备。
世间绝无绝对清白无罪之人,评价他人的过程理应伴随自省。
在作者看来,不正当责备存在
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服从于一个“更高的力量”的强烈意志。
而世间大奸大恶之人,都认为自己拥有这“更高的力量”,他们顽固、自私、认为自己的意志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们喋喋不休的责备他人。
就像那幅画像——着了魔的人不断啃食自己的脚踝——当责备已然成为一种习惯,你就会不停地啃下去,直至生命终结,问题是你正在啃得骨头是你的。
要停止责备,需要的是宽容。
宽恕需要的是直截了当地面对罪恶。
宽恕只有在有罪裁决后才生效,承认“有罪”是第一步。
从根本上看来,宽恕是自私的,宽恕他人并不是为了他人的缘故,而单纯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健康。
压抑愤怒只能让我们停止生长,灵魂枯萎。
“死亡不是掠夺者而更像是给予者”
死亡让我们对生命充满敬畏。
死亡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像所有伟大的爱一样,死亡充满的神秘,能够激发人的激情。
在与神秘的死亡进行斗争时,你将发现生命的意义之所在。
但往往我们不能以这样一种方式去思考死亡,不敢正视,压抑对死亡的恐惧,将死亡看作是没有任何先兆和原因的意外。
而这些都是错误的。
生命可以预期,死亡不可避免,与其每天忧心忡忡去担心死亡会不会到来这种毫无意义的事实,还不如坐以待毙,去享受活着所带来的美好。
“我们对百分之九九事物的了解远不到百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