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论文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分析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分析环境污染物是指那些产生在自然界中的介质中的有害物质,它们能够对生物产生危害,对于生态环境的损害也是极为严重的。
在大气、水和土地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害物质,这些污染物的输入和输出都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在这些污染物中,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污染对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
本文将从生态毒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探讨环境治理的方法。
一、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有硫化物、氮化物和有机物等。
这些化合物进入大气后会与氧气、水蒸气等大气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合物及酸雨等气象条件。
这些成分通过大气降水、悬浮粒子等途径进入水体,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在一定浓度下,大气污染物会对生物产生毒性。
例如,氮化物经由汽车、空调等设施传出会对树木造成枯萎、晚熟以及松散零落的果实等损伤。
若料及硫化物、氮化物等物质,它们会直接影响到草地、林地等自然环境,随着风向的变化会对植物的生长、繁殖造成一定的威胁,甚至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二、水污染对环境的危害水是生命之源,但现实中水的质量却受到了无数的污染,这对我们的生存、健康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水污染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
水污染物对于河流、湖泊等水体中的水生生态环境而言,是一种威胁。
由于水污染物的存在,水体中的自由生物群落、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种类结构都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的破碎性、降解性,严重时还有可能成为水体沉淀的来源。
2、对饮用水、水产品及区域的医疗卫生的影响。
污染水源的污染源物质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极大影响,一些水中的有毒物质会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导致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生殖系统等全身各系统的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受损,对身体状况的面临致命性的威胁。
3、对水生生态多样性的影响。
水污染物的进入,对水生生态环境及其滋生的生物群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大部分水生生物不能在含大量污染物的水体中茁壮成长。
环境毒理学论文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和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是从医学及生物学的角度,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中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质对机体可能发生的生物效应,作用机理及早期损害的检测指标,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机理的学科。
是环境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
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作用一般具有下列特点:接触剂量较小;长时间内反复接触甚至终生接触;多种环境污染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接触的人群既有青少年和成年人,又有老幼病弱,易感性差异极大。
环境毒理学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
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作用一般有接触剂量较小;长时间内反复接触甚至终生接触;多种环境污染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接触的人群既有青少年和成年人,又有老幼病弱,易感性差异极大等特点。
环境毒理学的任务主要有三项: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和作用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即用最灵敏的探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后最初出现的生物学变化;定量评定有毒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与效应或剂量一反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环境毒理学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在动植物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阐明环境污染物对人体毒作用的发生、发展和消除的各种条件和机理。
①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和作用机理;②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即用最灵敏的探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后最初出现的生物学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并设法排除;③定量评定有毒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与效应或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阐明环境污染物对人体毒作用的发生、发展和消除的各种条件和机理。
环境毒理学
论述环境雌激素对生物毒理的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整个全球市场每年要有1500-2000种新的化学物质产生,各类化学产品大量进人市场并转人环境。
虽然人类还未查明这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是否对环境具有危害作用,但是目前已知道,至少有50-70种的物质具有雌激素活性(郑晓晶,张育辉,2004)。
这些物质中,有的在结构上与类固醇相似,包括类固醇衍生物和结构简单的同型物即非街体激素,它们具有雌激素活性,可与人或动物体内的雌激素受体结合,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引起发育障碍和生殖系统疾病,甚至影响免疫系统机能。
这些化学物质进人环境后一般不易被降解,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极大的危害。
酞酸酯类化合物(Phthalatic acid esters ,PAES)属于芳香族二羧酸酯,多为高沸点、低蒸气压液体,对塑料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增塑剂广泛用于食品包装材料、容器、医疗用品及人造革等的制造,还可作为原料用于香味剂、化妆品等。
有资料表示,欧洲酞酸酯类增塑剂的年销售量约为100 万吨,其中邻苯二甲酸二酯(DEHP)的应用最为广泛,其销售量占总量的40%(张蕴晖,2002)。
由于在塑料薄膜的加工过程中,酞酸酯并没有聚合到聚氯乙烯( PVC)高分子的碳链上,因此,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可不断从膜中释出,挥发至大气、土壤和水域中,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对环境和生物体造成损害。
然而我国对酞酸酯的用量大、范围广和接触人口众多,因此研究酞酸酯对人与生态环境的毒性及其降解途径,对我国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其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
1酞酸酯毒性作用1.1酞酸酯的代谢增塑剂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经肾脏排泄。
肝、肾、肺、胰及血浆中都含有能将DEHP水解为生物活性更强的邻苯二甲酸单辛醋(MEHP)的酶类,但这种转化在肠道内更易进行,因此肠道接触DEHP比静脉接触更危险。
只有在肝脏中DEHP才能被完全代谢为邻苯二甲酸。
雪貂、灵长类动物、人、地鼠、豚鼠和小鼠等体内的MEHP的游离端,均可形成葡萄糖有酸的偶联体,另一烷基链也被氧化而后从尿中排出,但大鼠对MEHP的代谢途径却与其他哺乳动物小尽相同,在其体内对MEHP余下的异辛基链进行一系列氧化作用,生成醇、醛、酮和酸,由此产生了研究DEHP/ MEHP等对人体的危害用大鼠作为实验模型是否恰当的问题(赵振华,1991)。
环境毒理学研究及潜在健康风险分析
环境毒理学研究及潜在健康风险分析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环境毒理学风险。
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和潜在健康风险分析对于保护人类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范畴非常广泛,涉及到许多不同类型的化学物质对人类和其他生物体的毒性影响。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是来自工业排放、环境污染和农业使用的农药等,它们可能会污染空气、水源和土壤。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这些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的潜在风险,以及为环境保护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科学家们使用多种方法来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
其中包括实验室研究、动物模型实验、体内外毒性测试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化学物质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损害程度,进而评估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不仅仅关注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影响,还包括长期暴露和慢性效应的评估。
某些化学物质可能在长时间内积累在环境中或个体体内,对个体和群体产生慢性影响。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考虑到化学物质的生物积累、生物转化和生物降解等因素,以准确评估潜在的健康风险。
在潜在健康风险分析方面,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确定化学物质的安全限值和环保政策,以减少公众可能遭受的潜在风险。
此外,环境毒理学研究还可以为工业界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开发更环保和安全的产品和生产工艺。
需要指出的是,环境毒理学研究和潜在健康风险分析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
这需要科学家们进行长期的实验研究,并综合考虑不同化学物质的特性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此外,不同人群的敏感性也需要加以考虑。
例如,儿童和老年人可能对某些化学物质更加敏感,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和保护策略。
在未来,环境毒理学研究将继续发展,并以更全面的方式评估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风险。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和应用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和应用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可怕的影响。
环境毒理学正是应运而生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环境因素如何影响生物的健康,并探索如何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本文将探讨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和应用。
环境毒理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跨学科科学。
它结合了化学、生物学、医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知识,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
环境毒理学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了环境污染源的检测和分析、毒理学实验的设计和管理,以及毒素的溯源和去除等方面。
广义的环境毒理学还包括了对环境污染和生物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环境健康学、环境遗传学等分支学科。
环境毒理学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与其研究的基本原理密不可分。
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活动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污染物,从空气、土壤、水体,以至于食品和饮料等生活必需品都可能存在各种污染物。
研究毒物的毒性和危害可以帮助减少其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负面影响。
例如,在新兴的环保领域中,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评估新材料的毒性,从而更好地管理物质的含量和用途。
在医药领域,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评估某些药物的潜在毒性和安全性。
在农业领域,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评估杀虫剂和其他农药的潜在毒性,从而更好地管理农药的运用量和使用方法。
总而言之,环境毒理学无论在哪个领域都可以发挥其作用,以确保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环境毒理学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对于环境污染的各种来源和影响,我们需要有比以往更为系统和精准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对污染源进行识别、监测和治理。
除此之外,环境毒理学还可以评估环境质量,指导环保政策,预测高风险地区和人群的健康风险等。
可以看出,环境毒理学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环境毒理学已经成为研究一个可持续的社会所必备的重要学科。
事实上,在环境问题不断恶化的时代,它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通过研究和方法的创新,环境毒理学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改进环境保护和治理。
环境毒理学研究与环境保护政策
环境毒理学研究与环境保护政策环境污染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环境保护领域,环境毒理学研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影响因素以及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等方面进行探讨。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有毒物质对环境和生物体的影响的学科。
它通过实验研究,探究有毒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揭示有毒物质的发生和变化规律。
常见的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室动物实验、野外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实验室动物实验是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基础手段,通过给动物饲喂或注射有毒物质,观察其对生物体的生理和行为造成的影响。
野外监测则是通过在自然环境中采集样品,对其中的有毒物质进行分析和检测,获得真实的污染情况。
流行病学调查则是通过对人群健康状况和环境暴露因素的调查,分析数据,寻找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环境毒理学研究不仅需要考虑有毒物质的化学性质,还要考虑其它因素对毒性的影响。
例如,剂量效应关系是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有毒物质的毒性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剂量过高时又会出现饱和效应,毒性不再增加。
此外,暴露时间和暴露途径也是影响毒性的重要因素。
有些有毒物质在长时间暴露下会累积在生物体内导致毒性效应,而同一物质在不同途径暴露下可能会有不同的毒性表现。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有毒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还可以为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保护政策需要基于合理的科学知识和数据,从源头上控制有毒物质的排放,减少其对环境和生物体的危害。
例如,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气中有毒物质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制定相应的减排措施。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中有毒物质的种类和浓度,为水处理工艺的优化和水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环境风险。
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论文
2012-2013学年年第1学期《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论文有机磷农药的毒性作用及其环境毒理学机理研究XXX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10级制药工程专业二班学号:1007xxxxxx 摘要:有机磷农药是我国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用量最大的农药。
与其他种类农药相比,具有杀虫谱广、残效期短、价格低廉及抗药性不显著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家庭和农业的防虫抗害中。
正因为如此,使得有机磷农药残留成为我国食物中农药残留最突出的问题,人群普遍同时或连续暴露在有机磷农药混合物中,其对健康产生的联合风险有待评估。
本文研究了有机磷农药正常功能表达影响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有机磷农药对机体的损伤作用,阐明有机磷农药混和物的危害效应和中毒作用机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为完善有机磷农药混合物的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有机磷农药;毒性作用;毒理学;生态环境工业和农业迅猛发展,使得地球上化学物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污染物,尤其是人工合成的各种有机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并且存在于环境中,人类在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中不可避免的同时接触或相继暴露在两种及两种以上化学物中。
化学物之间在机体内可能会产生相互作用,引起与各种物质单独作用时完全不同的毒性效应,给人类健康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障人群的健康,对人群暴露的联合化学物进行正确的风险评估,制定有毒物质在环境和食物中的限量标准以及预防和治疗化学物联合毒性导致的疾病,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成为各国学者越来越关注的焦点,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科学团体、化工行业以及公众事业单位均成立研究与咨询委员会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有机磷农药的研究任务及内容1.1研究任务研究农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环境毒物与环境毒理 课程论文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选修课论文【环境毒物与环境毒理】题目:环境中汞的形态与危害以及其分析检测方法的研究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Email:二〇一三年六月环境中汞的形态与危害以及其分析检测方法的研究摘要:为了巩固和加深课堂上对环境毒理与环境毒理的了解,经过大量的查阅资料后,本文会通过对金属汞的形态、对人的危害、分析检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的论述。
目前,汞作为一种对人体和高等生物具有很强毒性的污染物,普遍存在于自然界。
特别是随着汞在工业、农业、医药等方面的广泛应用,由汞及其化合物所造成的环境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一大公害。
汞污染造成的危害已不容忽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汞污染,和寻找一种快速检测汞的方法,是当今环境保护中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汞;形态;危害;分析;检测The research of Mercury in the environment and harm as well asits analytical detection methodAbstract: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and deepen understand the environment 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which lrean in the class.And after a lot of access to informat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form of metallic mercury, on hazards, analytical test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research exposition. Currently, mercury as a human and higher organisms are highly toxic pollutants commonly found in nature. Especially with the mercury in industry, agriculture, medicin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mercury and its compounds by the environment caused by the growing problem of mercury pollution has become a major hum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The harm caused by mercury pollution can not be ignored,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mercury pollution, and looking for a quick method for detecting mercury is today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sues.Keywords: Mercury; morphology; hazards; analysis; detection1 前言1.1 汞的特性汞,是在常温、常压下唯一以液态存在的金属。
环境化学中的环境毒理学研究
环境化学中的环境毒理学研究环境化学是一个涵盖广泛的学科,研究着人类所依赖的自然环境中的化学过程和造成的影响。
而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则是环境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它研究毒性物质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生态效应以及对生物的损害机理等问题。
以下是对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一些详细探讨。
一、毒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环境毒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就是毒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
毒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包括物质的运输、生物转化和残留等过程。
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我们需要掌握毒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换规律。
毒物的移动可以是由水流和气流驱动,影响因素包括水体和大气物理和化学性质、生物作用、人为介入等。
毒物在环境中的转化过程包括分解、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微生物分解等,需要通过分析环境的pH、氧化还原电位、有机物选择性分布等方面了解。
二、毒物对生物的影响毒物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被释放到环境中,不仅影响了生物种群,也可能威胁人类的健康。
环境毒理学研究着毒物对生物的各种影响,包括急性或慢性毒性效应。
急性毒性效应是指毒物暴露后引起急性病毒的效应,而慢性毒性效应较难观察但效应却可能更大,这可能导致一系列长期健康问题。
环境毒理学家还需要研究毒物如何影响生物的生长速率、代谢功能、生理系统等方面,包括在不同浓度下的排放对生物群落的影响等。
三、生态毒理学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研究着有毒化合物与不同生物的相互作用。
它包括了有毒物质与不同生物的相互作用、毒素的毒性表现、影响生物群落的机制以及生态系统整体健康的保持。
在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研究者需要了解污染物通过哪些途径进入生态系统,包括渗漏、散发、洪水等途径,并掌握毒素在生态系统中的浓度和分布规律,特别是在不同生物组织和不同物种中的分布规律。
此外,生态毒理学家还需要了解毒素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包括对生态链上层级的影响以及对某些物种健康的影响等。
四、环境毒理学的意义环境毒理学研究对人类影响深远:首先它可以为毒物污染防治提供决策依据,预测污染物潜在的生态和健康效应,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和污染管理政策。
环境毒理学论文
华东理工大学 2010—2011 学年第_1_学期《环境毒理学》课程论文 2010.11班级油气083 学号10083909 姓名王烨开课学院资环学院任课教师张卫成绩_________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与保护人体健康同等重要,密切相关。
在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通过的行动计划中提出,应以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为目的,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公开、科学地对化学品的安全性评价和管理。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世界各国相继对本国的化学品管理法规进行了修订,强调在新化学品送审时应提供生态毒性评价的结果。
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它既是环境科学和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与环境毒理学类似,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也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的影响的科学,但其侧重于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及其人类以外的生物组成部分的影响。
在经典的环境毒理学中,其他生物在研究中的用途一般是作为为人的替代。
现代环境毒理学可以说包括经典环境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两方面的内容,其实验对象包括啮齿类动物、鸟类、鱼类等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事实上,对环境污染物的人体暴露评价也需要了解食物链上其他物种的暴露情况。
化学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在不同营养层次生物产生的效应是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因此,现代环境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研究的区别日益模糊。
近年来,随着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环境毒理学的认识也逐渐加深。
环境毒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日渐成熟,在环境污染物的健康危险度评价和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就纳米材料在环境毒理学研究的新动向作下介绍。
在充满生机的21世纪,信息、生物技术、能源、环境、先进制造技术和国防的高速发展必然对材料提出新的需求,元件的小型化、智能化、高集成、高密度存储和超快传输等对材料的尺寸要求越来越小;航空航天、新型军事装备及先进制造技术等对材料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环境毒理学论文
多环芳烃的毒理学特征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以线状、角状或簇状排列的中性或非极性碳氢化合物,可分为芳香稠环型。
芳香稠环型是指分子中相邻的苯环至少有两个共用碳氢化合物,如萘、蒽、菲、芘等;芳香非稠环型是指分子中相邻的苯环之间只有一个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如联苯、三联苯等。
多环芳烃化合物被证实是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而且由于其物理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难以降解,是自然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代表,受到国际上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多环芳烃的性质多环芳烃大都是无色或淡黄色的结晶,个别颜色较深,具有蒸汽压低、疏水性强、辛醇-水分配系数高、易溶于苯类芳香性溶剂中等特点。
它的分子中含有两个以上苯环的碳氢化合物,包括萘、蒽、菲、芘等150余种化合物。
有些多环芳烃还含有氮、硫和环戊烷,常见的具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多为四到六环的稠环化合物。
多环芳烃的来源和分布环境中存在的PAHs主要有天然和人为两种来源。
天然来源(1)某些细菌、藻类和植物的生物合成产物;(2)森林、草原燃起的野火及火山喷发物;(3)从化石燃料、木质素、底泥等散发出的PAHs是长期地质年代中由生物降解再合成的产物。
人为来源(1)废物焚烧和化工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气(包括汽车尾气);(2)工厂(特别是炼焦、炼油、煤气厂)排出物。
(3)水体中的PAHs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大气降落物、表面敷沥青道路的径流及污染土壤的沥滤流。
与地下水、湖水相比,河水更易受污染,其中多被吸附在悬浮粒子上,仅少量呈溶解态。
(4)室内PAHs则来源于取暖、烹饪以及吸烟等,由含碳氢化合物不完全燃烧产生。
特别是有研究报道,从香烟中已检测到300种以上的PAHs。
分布人类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煤炭,石油,汽油,木柴等燃料,可产生多环芳烃的污染.每公斤燃料燃烧所排出的苯并[α]芘量分别约为:煤炭67~137mg,木柴61~125mg,原油40~68mg,汽油12~50.4.因此,人类的外环境如大气,土壤和水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苯并[α]芘等多环芳烃.多环芳烃在大气的污染为其直接进入食品—落在蔬菜,水果,谷物和露天存放的粮食表面创造了条件.食用植物也可以从受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及灌溉水中聚集这类物质,多环芳烃污染水体,可以使之通过海藻,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和鱼组成的食物链向人体转移,最终都有可能聚集在人体中.多环芳烃的毒性和致癌性多环芳烃的致癌性已被人们研究了200多年.早在1775年,英国医生波特就确认烟囱清洁工阴囊癌的高发病率与他们频繁接触烟灰(煤焦油)有关.然而直到1932年,最重要的多环芳烃—苯并[α]芘才从煤矿焦油和矿物油中被分离出来,并在实验动物中发现有高度致癌性.多环芳烃的种类很多,其致癌活性各有差异. 苯并[α]芘是一种较强的致癌物,主要导致上皮组织产生肿瘤,如皮肤癌,肺癌,胃癌和消化道癌.用含25μg/k g苯并[α]芘的饲料饲喂小鼠140d,除使小鼠产生胃癌外还可诱导其白血球增多和产生肺腺瘤.每周三次摄入100mg的苯并[α]芘,有超过60%的大鼠发生皮肤肿瘤;当剂量降为3mg时,大鼠皮肤肿瘤的发生率下降到约20%;当剂量恢复到10mg后,皮肤肿瘤的发生率又可急剧上升至近100%.因此,大鼠皮肤肿瘤与苯并[α]芘有明显的量效关系.1973年,沙巴特等人的研究表明,苯并[α]芘除诱导胃癌和皮肤癌外,还可引起食管癌,上呼吸道癌和白血病,并可通过母体使胎儿致畸. 随食物摄入人体内的苯并[α]芘大部分可被人体吸收,经过消化道吸收后,经过血液很快遍布人体,人体乳腺和脂肪组织可蓄积苯并[α]芘.人体吸收的苯并[α]芘一部分与蛋白质结合,另一部分则参与代谢分解.与蛋白质结合的苯并[α]芘可与亲电子的细胞受体结合,使控制细胞生长的酶发生变异,使细胞失去控制生长的能力而发生癌变.参与代谢分解的苯并[α]芘在肝组织氧化酶系中的芳烃羟化酶(Aryl hydrocarbon hydroxylase,AHH导致癌的发生. 鉴于种种原因,FAO/WHO对食品中的PAHs允许含量未作出)介导下生成其活化产物—7,8-苯并[α]芘环氧化物,该物质可在葡萄糖醛酸和谷胱甘肽结合,或在环氧化物水化酶催化下生成二羟二醇衍生物随尿排出.但苯并[α]芘二羟二醇衍生物经细胞色素P450进一步氧化可产生最终的致癌物—苯并[α]芘二醇环氧化物(Benzo[α] pyrene diolepoxide).该物质不可被转化且具有极强的致突变性,可以直接和细胞中不同成分(包括DNA)反应,形成基因突变,从而规定.有人估计,成年人每年从食物中摄取的PAHs总量为1~2mg,如果累积摄入PAHs超过80mg即可能诱发癌症,因此建议每人每天的摄入总量不可超过10μg.多环芳烃的毒理学特征目前已知多种PAHs具有DNA损伤、诱导有机体基因突变以及染色体畸变等毒性作用,能引发呼吸、消化、生殖等多系统癌变,而且还具有肝脏毒性和神经毒性。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中有害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特别是对生命机能、繁殖和发育的影响。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毒理学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科研领域。
环境毒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环境中的毒性物质对生命体的影响。
这些物质可以是自然源的,比如化学元素、物质及其化合物,也可以是人为污染的来源,如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
这些物质在环境中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聚集到生物体中,进而造成生物体的毒性反应。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领域很广。
从最简单的单一污染物影响到个体水平,到考虑到全球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级别的影响,环境毒理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
其中,研究毒性物质与生物体的交互作用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向之一。
在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中,重点关注影响生命体的化学品,包括有害物质在环境中的种类、形态、分布和化学反应的种种因素。
例如,气体污染物可通过人工处理方法或自然过程进行控制;而水中污染物则能通过加热、过滤、沉淀等方法进行去除。
这些方法有助于降低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在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中,识别和衡量污染物的毒性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部分的研究通常涉及到对曝露于不同环境中的生物体进行监测,识别他们获受的有害物质,同时用于制定环境保护策略。
除了应用前沿技术以研究毒性物质的影响,环境毒理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还包括审查合规和管理政策,做到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和保障人类健康。
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列并重,环境毒理学研究提供了科学和技术依据,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作为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环境毒理学始终关注着环境污染对生命机能的影响,正是因为有了环境毒理学这个学科,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找到减少污染和逆转环境破坏的方法。
环境毒理学对生物安全的影响研究
环境毒理学对生物安全的影响研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
环境污染对生态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的科学,在生物安全领域拥有重要作用。
环境污染原因多种多样,比如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农药、垃圾等,这些污染成分对人和动植物都会产生影响。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重点就是弄清这些污染物质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的影响。
环境毒理学知识的应用,不仅要保障人类生存环境的卫生安全,也要为人类利用和保护环境提供科学支撑。
在农业生产中,环境毒理学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化肥、农药、制种材料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制定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生产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水产养殖行业中,环境毒理学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增强环境毒理学知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水体中化学成分的作用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针对不同的污染物进行有效的治理。
除此之外,环境毒理学还可以帮助人类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等自然资本,让它们得以更好地生存下去。
需要指出的是,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不仅需要研究污染物对于生物的直接毒性,还要考虑的是毒物的长效、多环境条件下的影响等综合因素。
通常环境毒理学会选择研究一些指标生物,比如水生动物、食品中的生物等。
对这些生物进行测试能够更直接和准确地观测毒物的效应。
环境毒理学研究在生态系统中的应用,还需要考虑人工气候、陆地、生物体内等复杂的生态环境。
中国环境毒理学的基础和重点研究方向包括环境中的有毒物质、生态系统健康、生物安全、飞行鱼、生态遗传学等。
所有这些都把科学家们的视野引导向了环境的深度、广度和复杂性。
环境毒理学作为一门专业领域,为生物安全保障提供了必要的科学支持,为了更可靠地保障我们的身体安全和健康,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注重环境毒理学的研究。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树立人类重视环保的意识和行动,防止环境问题在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方面的发生。
毒理学论文
摘要近年来,由于水体的富营养人而导致蓝藻水华的频繁发生,这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总是。
蓝藻消化不公降低水质、破坏水环境景观、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而且部分消化还能产生蓝藻毒素而危害人类的健康。
在世界各国所发生的蓝藻水化中,微囊藻水华是发生最频繁、危害最大的一类,而且很多微囊藻水会有互,因为它们能产生具有生物毒性的微囊藻毒素。
该毒素是一类环状式肽肝毒素,经常存在于发生蓝藻消化的河流、湖泊、水库和池塘等水体中。
有关野生动物、鱼类和家畜家禽直接接触或饮用含有该毒素的水而引起中毒甚至残废的报道很多。
微囊藻毒素对人类的健康也有危害。
人们接触含有毒素的消化,如在湖泊、水库中进行游泳、水上运动等娱乐活动,会引起皮肤和眼睛过敏,发烧,疲劳以及急性肠胃炎。
毒理学研究结果发现,毒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动物肝脏,它导致动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动物肝脏受到损伤。
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倍受关注,世界饮用水微囊藻毒素限量标准以及人群最大可耐受日摄入量。
关于微囊藻毒素及其环境行为受到科学家、水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大众在关注,科学家们已经发表了许多有关的研究论文并获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关键字:微囊藻毒素肝损伤人体伤害一、概述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向水体排入大量含氮、磷的污染物,加速了湖泊的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藻类(Algae)由此而获取丰富的营养而大量繁殖。
最近的调查表明,亚太地区54%的湖泊富营养化,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比例分别是53%,28%,48%和41%,我国则是60%。
在富营养化的淡水水体中,当有适宜的化学物理条件时,水体中的藻类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并聚集的生态异常现象称为水华(Water Blooms, 也称湖靛);这一现象若发生在海洋里则通常称为赤潮(Red Tide)。
淡水水体富营养化危害最大的一个表征是水华的出现,每年夏、秋季节,在一些淡水湖泊均会形成大量水华,致使水质日趋恶化。
环境毒理学及其对生态系统影响分析
环境毒理学及其对生态系统影响分析环境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及其生态系统的毒性效应的学科。
深入了解环境毒理学对于我们认识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环境毒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包括化学物质的毒性、剂量效应关系、作用机制和种类。
化学物质的毒性是指它对生物体的有害效应,可以通过急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以及模拟真实环境暴露进行评估。
剂量效应关系是指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效应不同。
作用机制是指化学物质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直接作用、间接作用以及生物转化等。
种类方面,化学物质可以分为有机污染物和无机物质,它们之间的毒性作用也有所不同。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实验室研究和野外调查两种。
实验室研究通常包括细胞实验、动物实验和模拟实验。
细胞实验主要通过将化学物质与细胞共同培养以及评估细胞内的生理和生化指标来研究毒性效应。
动物实验则通过暴露动物于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来评估其对动物的影响。
模拟实验则通过在实验室中模拟真实环境条件,研究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的影响。
野外调查则是通过选择污染环境和对比环境,并对其中的生物进行采样和调查,来评估化学物质对真实生态系统的影响。
这些研究方法可以为我们提供各个层级(分子、细胞、个体和群落)的毒性效应数据,帮助我们理解毒性的发生及其影响的范围。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层次的。
首先,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个体水平的影响:高毒性化学物质可以直接导致生物体的死亡、生长发育异常、免疫功能受损等。
其次,化学物质对生物群落水平的影响:减少一个物种可能会破坏食物链,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蓄积和转移也可能导致生物元素循环的紊乱。
最后,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的整体影响:化学物质的污染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丧失。
毒理学论文.
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近年来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进展,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及其环境行为、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物的毒性和评估方法、实验室模式生物以及环境毒理学在其他相关学科中的应用等,并且指出了环境毒理学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环境毒理学;环境污染物;环境类激素;纳米材料;持久性有机物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ResearchesAbstract: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re reviewed based on the published papers and authors' studies. Content includes the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on organism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behavior,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 products, toxicity and evaluation methods, laboratory model organisms, the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in other r elated disciplines. Challenges faced by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re pointed out .Keywords: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EDCs nanomaterials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1 引言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和毒性作用机制的科学,也是对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科学[1]。
环境毒物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
环境毒物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引言:环境毒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环境毒物的存在危害着许多生物体,从微生物到高等动物,进而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了解环境毒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是至关重要的,以便采取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措施。
本文将探讨环境毒物生态毒理学效应的研究,旨在揭示环境毒物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和潜在的应对策略。
1. 环境毒物的来源与特征环境毒物是指存在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具有对生物体产生有害影响的特性。
它们可以来自于工业排放物、农药、重金属污染以及废弃物等,通过空气、水、土壤等途径进入生态系统。
环境毒物的特征包括稳定性、生物积累性和生物活性。
这些特征决定了环境毒物的迁移途径和潜在的危害效应。
2. 环境毒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毒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损失、种群结构改变、生态服务功能丧失等方面。
(1)生物多样性损失:环境毒物可以对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落造成严重损害,导致物种灭绝、退化和失去生态位。
(2)种群结构改变:环境毒物的暴露导致个体生存和繁殖能力的下降,从而影响种群数量和结构。
这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过程和物质循环被打乱。
(3)生态服务功能丧失:环境毒物的影响还会导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服务功能丧失,如水源保护、空气净化和土壤养分循环等。
这将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福祉。
3. 环境毒物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环境毒物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和田间试验、生物学监测和生态模型等。
(1)实验室和田间试验:通过在受控条件下暴露生物体于不同浓度的环境毒物,可以评估其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和潜在的机制。
这些试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毒物的暴露剂量-效应关系以及作用机制。
(2)生物学监测:通过采集环境样本中的生物体,分析其组织或体液中环境毒物的存在和累积情况,可以评估环境毒物对生物体的影响程度。
这对监测环境毒物的暴露水平和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3)生态模型:生态模型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和生物学过程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模拟环境毒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传输和转化过程,预测其潜在的影响范围。
基于毒理学角度致病性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论文
基于毒理学角度的致病性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摘要:致病性环境污染使得人类健康面临着巨大的危害,文章论述了致病性环境污染物类型,以及对人体的致病变影响作用;重点从毒理学角度分析了致病性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影响;最后从控制致病性环境污染物的污染源以及提高致病性污染物分解技术两个方面,提出了应对致病性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致病环境污染物人体健康毒理学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致病性环境污染物是人类健康的大敌,人体对其生存环境的关系极为紧密,致病性污染物时刻对人体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
从毒理学角度而言,致病性环境污染物的致病变性对人体产生巨大的侵害影响作用,因此对其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致病性环境污染物的类型致病性环境污染的类型不同,污染特征也不同。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化学污染物质的类型和数量日益增多,对人类生态环境造成日益严重的污染。
从总体上看,致病性环境污染物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其中无机污染物又分为金属污染物和非金属环境污染物。
目前,据研究发现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有三大类:一是非金属无机污染物,主要指无机氨、氮和硝酸盐。
二是金属污染物,实际上是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是指汞(hg)、镉(cd)、铅( pb)、铬(cr)、铜(au)、镍( n i)、锰(mn)、锌(zn)以及类金属砷、硒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
三是有机污染物,主要有pcdds多氯代二苯并对二恶英, pcdds为环境污染物中具有极强毒性的一类化合物,共有75种同类物。
二、致病性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致病变影响致病性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健康危害非常严重,人们不知不觉就暴露在高浓度的致癌物质当中。
其中,明显的致病性变有机污染物对人类产生”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
一是污染物的致癌影响。
环境中致癌因素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
环境毒理学及其应用
环境毒理学及其应用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的日趋加剧,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环境毒理学就是研究人类和动植物在污染环境中受到的有害生物学效应的学科。
环境毒理学不仅关心了污染物的来源,而且重视了如何评价对人们和周围生物的健康和生态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来保护环境。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领域比较广泛,包括环境中毒物的来源与去处、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生物环境的毒性作用、环境毒理学试验、毒物的评价以及毒物对基因和免疫系统的作用等等。
在研究过程中,环境毒理学需要使用化学、生物、医学、生态和统计等学科的知识。
目的是探究环境污染物的化学机制、对有机体的影响和对健康的影响,进而制定有效的环境监管标准和环境保护政策。
环境毒理学的应用很广泛,可以用于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控制、食品安全、医疗保健、基因工程、公共卫生等领域。
例如,在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环境毒理学可以评估食品、水和空气中污染物的安全性,并检测和监测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
另外,环境毒理学还可以评估新材料、药物、化学品和化妆品对环境和人类的风险程度以及生态风险。
在食品安全方面,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评估农业产品、辐射、动物和植物性食品的安全性。
环境毒理学可以测试食品中的污染物的暴露量和剂量以及污染物对健康的潜在影响。
在医疗保健方面,环境毒理学可以评估药物、化学品和医用器材的风险,并确定生物医学制品和生物安全的规则。
在基因工程领域,环境毒理学可以测试基因修饰产物的安全性,评估基因修饰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在公共卫生领域,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预防环境健康问题。
其能够制定严格的联邦规则、鉴定潜在的环境危害、推进公众教育和实施改进措施。
它也可以保护从事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例如,隐蔽的化学品毒性等。
总之,环境毒理学可以通过有机体、生态系统和环境中污染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了解污染物的毒性,探究污染物所带来的健康风险和环境安全性,不断地创新与发展环境监测技术,有效保护人类和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与应用环境毒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关注的是环境污染对生物体的毒害效应。
它紧密结合了生态学、毒理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对于评估环境风险、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开发环境友好型产品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环境毒理学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实践,以及它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一、环境毒理学的发展历程环境毒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开始对某些工业废物的毒性进行研究。
1912年,瑞典化学家阿尔托·阿克林发现环境中存在严重的金属污染,引发环境保护的第一次浪潮。
随后的几十年里,一些早期环境毒理学的重要工作点才开始显现出来。
环境毒理学在20世纪40年代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突破性成果包括生物检测技术的建立和发展、化学毒性评价方法的建立、毒物代谢研究、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等。
此外,环境毒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术也有了广泛的探索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之后,环境处理技术、遗传毒理学、食品毒理学等分支学科相应应运而生。
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的认识逐渐深入,环境毒理学也发展出了许多新的分支。
例如,新兴污染物如电磁辐射、纳米材料等的毒性研究,毒性与基因细胞、免疫系统等生物学方面的联系研究,以及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研究等,将给环境毒理学的发展带来不少的挑战和机遇。
二、环境毒理学的应用实践环境毒理学主要应用于环境风险评估、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和化学物质的评价、生态修复、环境法制等方面。
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采用了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原理和方法来控制环境污染。
环境风险评估是环境毒理学应用的一个主要方向。
它通常是通过对不同人群中暴露于环境污染物的情况、污染物浓度、污染物来源、毒性修订和侵入途径等的分析,来对某种污染物或某一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的潜在健康风险进行评估。
这样的评估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为公众和环境提供更好的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金属汞对海洋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一、摘要:
各种形态的汞对生物的毒性作用及与环境间的相互影响,介绍了汞元素在生物体中的积累特征。
并且通过简要介绍海洋生态系统的现实状况,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和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从整体上来理解重金属与海洋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对人类的影响。
二、关键词:
重金属汞、环境污染、食物链、人类。
三、正文
1.汞的生理作用及其环境影响
汞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高毒性重金属元素, 又是一种在工业上有多种用途的重要金属。
现在全世界每年生产汞约1万吨,并以每年2%的速度继续递增,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进入海洋的汞估计总量达20万t[ 1] 。
因此汞污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污染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自然界中的汞主要以单质汞( Hg ) 、无机汞(Hg + 、Hg2+ 盐及其配合物) 和有机汞( 烷基汞、苯基汞) 的形态存在, 各种形态的汞在自然界中可以发生多种生物转化和化学转化。
不同形态( chemicalspecies)的汞对生物的毒性大小和作用机理差异很大。
金属汞有高的扩散性和脂溶性, 由于汞的蒸气压很低, 因此易通过呼吸作用进入生物体,并通过血脑屏障( blood brain barrier )进入脑组织, 在脑组织中被氧化成汞离子。
汞离子由于较难通过血液屏障, 被蓄积在脑组织中, 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损害; 而且由于汞与细胞膜结合后会抑制糖穿过细胞膜的主动输送, 使钾对细胞膜的透性增加, 造成对脑细胞的糖分供应不足而导致脑细胞能量缺乏;可溶性的无机汞化合物也有较高毒性, 它们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后, 容易在肾脏和肝脏中蓄积; 烷基汞很容易溶于有机物中, 特别易溶于细胞膜或脑组织的类脂里, 其碳- 汞共价键不易破坏, 对生物体造成极大危害。
例如: 烷基汞化合物能通过胎盘屏障( Placenta barrier) 进入胎儿组织, 毒害胎儿, 造成胎儿死亡、畸形、个体弱小等。
甲基汞可以迅速地经血液到达脑部, 对大脑皮层和小脑造成不可逆损害。
2.海洋中的汞金属
进入海洋环境中的汞,在海洋环境中可进行一系列的生物转化和化学转化。
无论对于动物还是浮游生物, 汞的毒性作用较其它重金属都是最大的[2],而一
般各种海洋生物对重金属都具有较大的富集能力, 通过食物链作用, 其富集系
数可高达几十至几十万倍。
例如海水中汞的浓度约0.09 ng/g[3],而海豚体内甲基汞浓度可达1g/g[12]。
因此, 人们在食用海产品后, 就可能有较多的汞进人体内并造成危害。
1953年和1964年, 日本水俣市和新泻市居民中流行的水俣病就是由于附近工厂排放物中含有高浓度的汞酸,在海洋中被甲基化成甲基汞,甲基汞
通过食物链以高浓度聚集在水俣湾的鱼类和贝壳类体内, 致使人食用以后, 产
生慢性甲基汞中毒。
同样,1967~ 1968年,瑞典人对湖泊死鸟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后也发现死鸟是觅食湖中含烷基汞的鱼引起的。
在汞的各种形态中, 烷基汞对生物及人类危害最大, 也是汞污染中最严重的物质。
自然界中本无烷基汞, 烷基汞是由金属汞和各种汞的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厌氧甲烷细菌转化为甲基汞, 甲
基汞通过浮游生物进入食物链并被富集。
从分子水平和化学性质上来看汞对生物体的危害:Hg2+ 是一种无机软酸, 与属于软碱的硫化物有高度的亲和性, 因此
在缺氧水体中, 汞与硫可以结合成极难溶的HgS。
在生物体内, 各种形态的汞转化成二价汞离子(Hg2+),汞离子与体内的巯基(-SH)、二巯基(-S-S-)具有很强的亲和性, Hg-S反应是汞产生中毒作用的基础。
由于生物体内一些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酶, 其活性中心是巯基, 汞与巯基结合, 可使酶丧失活性。
例如, 由于硫辛酸和辅酶A 内的巯基与汞作用, 导致汞干扰大脑丙酮的代谢;甲基汞侵入人体后, 通过肝脏转入血液, 同红血球中血红素分子的巯基结合, 生成稳定的巯基-烷基汞( R- S- S- HgCH3) , 再经过血液循环, 侵入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 这便是水俣病的成因。
谷胱甘肽( GSH) 本身在血液红细胞中发生, 有重要的生物功能, 包括维持巯基基团的活性, 保持血红蛋白不被H2O2 氧化等功能。
Hg2+ 极易与谷胱甘肽形成简单络合物, 如下图所示,Hg2+ 专属性地与- SH 基团键合, 使其氧化还原功能损失。
此外, 汞还可以通过与氨基、羟基、磷酸基牢固结合而与嘌呤、嘧啶碱类、核苷、核苷酸、核酸络合,这些作用无疑会使细胞膜的酶功能与结构改变, 以致细胞膜受损, 导致突变作用, 在低浓度下对一系列酶产生特异性抑
制效应[4~5]。
3.海洋中重金属汞的来源
海洋中重金属汞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来源和人为来源两大类。
天然来源如海底火山喷发将地壳深处的重金属汞带上海底,经过海洋水流的作用把重金属汞及其化合物注入海洋;地壳岩石风化后通过陆地径流、大气沉降等方式也将重金属汞注入海洋,构成了海洋重金属汞的环境本底值。
环境本底值对于判断海洋环境污染程度和评定海洋环境质量的优劣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为来源如矿山与海洋油井的开采、工农业污水、废水的排放(如电镀、冶金、蓄电池、制革、颜料、涂料以及化工厂的排水、重金属农药厂废水的排放和重金属农药的流失等)[6]。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的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海洋环境重金属汞污染日益严重。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由于矿物燃烧而进入海洋中的汞有3000多吨。
此外,含汞的矿渣和矿浆,也将一部分汞释入海洋。
由此,全世界每年因人类活动而进入海洋中的汞达一万吨左右,与目前世界汞的年产量相当。
自从1924年开始使用四乙基铅作为汽油抗爆剂以来,大气中铅的浓度急速地增高。
通过大气输送的铅是污染海洋的重要途径,经气溶胶带入开阔大洋中的铅、锌、镉、汞和硒较陆地输入总量还50%。
3.1重金属汞的危害
重金属汞污染具有来源广、残毒时间长、蓄积性、难以降解、污染后不易被发现并且难于恢复、易于沿食物链转移富集等特征,能够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生物体DNA ,会引起海洋生物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引起生长缓慢,异常发展,降低胚胎、幼体及成体的存活率,通过敏感种的灭绝导致生态退化,对生态系统构成直接和间接的威胁[7、8、9]。
从而使生物物种和群落发生改变,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资源的利用价值。
3.2重金属汞对鱼类的影响
海洋鱼类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高级消费者,也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
进入海洋的重金属汞,一方面通过食物链和直接的接触进入鱼类的机体而产生毒性,影响其生存;另一方面在其体内积累或富集的重金属汞会进一步危害以鱼为食的海鸟、海洋哺乳类和人类。
所以,人们对鱼的重金属汞毒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的“水俣事件”以来,对近海海湾和河口的水质和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及水生生物体内的重金属汞含量进行了大量研究。
由于重金属汞性质稳定,不易分解,脂溶性强,与蛋白质或酶有较高的亲和力,被摄入动物体内
后即溶于脂肪,很难分解排泄,就会长期残存在生物体内,随着摄入量的增加,这些物质在体内的浓度会逐渐增大,进而通过食物链的转移,是处于高位营养级的生物受到危害。
因此,海豚作为海洋生物食物链的高级消费者,它体内的重金属汞的含量是非常高的,而一些日本人为了牟取暴利,把海豚大量屠杀并伪装成鲸鱼肉出售,是具有很高的危险度的。
四、参考文献:
[1] 毛得寿, 周宗灿, 王志远, 阎雷生. 环境生化毒理学( 第一版) . 大连: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6. 26.
[2] 吴瑜端. 海洋环境化学( 第一版) .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2. 99.
[3] Gant her H E, Goudie C. Selenium: r elatio n to decreasedtox icity of methylmercury added to diets containing tuna.Science. 1972. 175: 1122 1124.
[4] Luckey T D, Venugopal B. Metal Toxicity in Animals.Plenum Pr ess. 1997.
(1) : 2.
[5] 山根靖弘, 等. 环境污染物质与毒性( 无机篇, 有机篇)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1985.
[6]王静凤. 重金属在海产贝类体内的累积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青岛: 中国
海洋大学. 2004.
[7] Akhter M S , AlJowder O. Heavy metal concent rations in sediment s f rom the coast of Bahrain[J ] . Int JEnviron Health Res , 1997 (7) :85293.
[8] Tuncer G, Karakas T , Balkas T , et al. Land2based sources of pollution along the Black Sea coast of Turkey : Concent rations and annual loads to the Black Sea [J ] . Mar Pollut Bull , 1998 (36) :4092423.
[9] 陈静生,邓宝山,陶澍,等. 环境地球化学[M] . 北京: 海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