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课题】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授课班级】09级历史B班模拟训练小组

【授课时间】2012年4月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记忆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3、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科技发展的背景及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讲述与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课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和探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2、通过本课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尊重科学、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建国后科学技术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 1、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深入浅出、准确精炼的讲述本节课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3、综合分析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的分析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

[教学手段] 1、采用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学,条理清晰,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提供课外资料、图片等信息,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

3、采用小组讨论和提问的方法。

【学情分析】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通过各种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如:电视、网络等,对

我国近期的科学发展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2、学生通过对历史教材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学习,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已经有了提高。

【板书设计】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显示(1949—1966)

1、背景:科研力量薄弱,科技发展水平低

2、原因:(1)、稳定的国内环境

(2)、政府的政策

(3)、科研机构的建立

(4)、队伍的壮大

(5)、苏联的支持

3、成就:(1)、国防科技领域

(2)、医学

二、在曲折中前进(1966—1978)

1、背景:十年文革,国内环境动荡

2、原因:(1)、发展缓慢的原因

(2)、取得进步的原因

3、成就:农业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1978—1995)

1、提出背景

2、提出过程

3、提出意义

四、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1995—至今)

1、原因:(1)、“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2)、科技工作者

(3)、一系列重大科技规划的实施

2、成就:(1)、核技术研究和应用

(2)、空间技术领域

(3)、运载火箭研究方面

(4)、信息技术领域

(5)、生物工程领域

五、科技发展的意义

1、世界

2、国家

3、个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多媒体课件上播放嫦娥奔月以及嫦娥一号的图片,由此导出实现千年飞天梦的重要因素是科技。

在黑板的副板书上画一个时间轴,第一个时间点标出1840,以四大发明得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辉煌;再标出第二个时间点1949,近代中国的科技衰落。之后的时间轴的划分等同学们在学完本课之后一起来进行梳理。

[讲授新课]

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显示(1949—1966)

1、背景:科研力量薄弱,科技发展水平低(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2页的第一自然段,得出这一历史时期科研起步的背景)

2、原因(原因主要依靠教师利用黑板板书来讲授)

(1)、稳定的国内环境(新中国成立后,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2)、政府的政策

(3)、科研机构的建立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主要开展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科学、新兴技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等重大的综合性课题的研究。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随后,中央政府各个部门和各地相继建立起各种专业性的研究机构。一系列科研机构的成立为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构保障

(4)、科研队伍的壮大

a 、海外华侨华人归国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爱国热情,毅然舍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仅仅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春,归国人数就达到3000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外留学学和学者的一半,他们中的许多人,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邓稼先等都成为了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环节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在多媒体课件上播放钱学森、邓稼先的照片与基本信息,一方面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和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品质和爱国精神)

‚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他就是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当钱学森获知新中国即将诞生时,他坚决要求回国。1950年,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政府百般阻挠,使他的回国历程长达5年,历经磨难,这其中包括坐牢、受监禁,还要经常接受美国政府的审讯。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提前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战俘作为交换,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下一位杰出的科学工作者吧,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

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中国政府确定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 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的变化 对教育及科学发展事业的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