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生简答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低钾血症的心肌生理特性?
(1)兴奋性增高;(2)自律性增高;(3)传导性降低;(4)收缩性改变:①轻度时收缩力增强②严重或慢性低钾血症时收缩力减弱。
2.高钾血症的心肌生理特性?
(1)兴奋性改变:①轻度时兴奋性增高②重度时兴奋性降低;(2)自律性降低;(3)传导性降低;(4)收缩性减弱。
3.酸碱平衡计算:PaCO2正常是40mmHg,[HCO3-]是24mmol/L
4.缺氧各类型血氧变化特点?
乏氧性缺氧: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容量不变,动脉血氧含量降低,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A-V氧差降低或不变。
血液性缺氧:动脉血氧分压不变,血氧容量降低或不变,动脉血氧含量降低或不变,动脉血氧饱和度不变,A-V氧差降低。
循环性缺氧:动脉血氧分压不变,血氧容量不变,动脉血氧含量不变,动脉血氧饱和度不变,A-V氧差增大。
组织性缺氧:动脉血氧分压不变,血氧容量不变,动脉血氧含量不变,动脉血氧饱和度不变,A-V氧差降低。
5.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1)通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2)通过终板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3)通过迷走神经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发热信号。
6.内毒素激活产生内生致热源的方式?
(1)在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首先是LPS与血清中LPS结合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然后LBP将LPS转移给可溶性CD14、(sCD14),形成LPS—sCD14复合物再作用于细胞上受体,使细胞活化;(2)在单核/巨噬细胞则LPS与LBP形成复合物后,再与细胞表面CD14结合,形成三重复合物,从而启动细胞内激活;(3)较大剂量的LPS可不通过CD14途径直接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产生EP。
7.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
(1)微绒毛消失;(2)空泡化和固缩;(3)出芽;(4)染色质边集;(5)形成凋亡小体。
8.热休克蛋白(HSP)的概念和功能?
(1)概念:细胞在热应激时新合成或合成增多的一组蛋白质称为热休克蛋白;(2)功能:帮助蛋白质的折叠、移位、复性及降解。
9.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功能?
(1)抑制蛋白酶活性,避免组织过度损伤;(2)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3)抑制自由基产生;(4)其他作用,抗感染抗损伤,结合运输功能。
10.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
(1)黄嘌呤氧化酶(XO)增多;(2)中性粒细胞聚集和激活;(3)线粒体功能受损;(4)儿茶酚胺增多和氧化。
11.缺血—再灌注时细胞内钙超载的机制?
(1)Na+/Ca+交换异常:①细胞内高Na+对Na+/Ca2+交换蛋白的直接激活;②细胞内高H+对Na+/Ca2+交换蛋白的间接激活;
③蛋白激酶C(PKA)对Na+/Ca2+交换蛋白的间接激活;(2)生物膜损伤:①细胞膜损伤;②肌浆网膜损伤;③线粒体膜损伤。
12.钙超载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1)促进氧自由基生成;(2)加重酸中毒;(3)破坏细胞(器)膜;(4)线粒体功能障碍;(5)激活其他酶的活性。
13.休克三期的机制?
(1)休克代偿期:①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皮肤、腹腔内脏微血管显著收缩;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血管紧张素Ⅱ、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多导致内脏血管收缩;③血栓素增多。
(2)休克进展期:①酸中毒,导致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使微血管舒张;②局部舒血管代谢产物增多;
③血液流变学的改变;④内毒素等的作用。
(3)休克难治期:①血液进一步浓缩,血细胞聚集、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②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血管内皮损伤,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系统;③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严重创伤性休克,组织因子释放入血,启动凝血系统;④TXA2-PGI3平衡失调5)异型输血溶血也易诱发DIC。
14.心肌收缩功能减弱的机制?
(1)收缩相关蛋白的改变:1)心肌细胞数量减少:①心肌细胞坏死;②心肌细胞凋亡;2)心肌结构改变3)心室扩张(2)心肌能量代谢障碍:①能量生成障碍;②能量储备减少③能量利用障碍;
(3)兴奋—收缩偶联障碍:①肌浆网对Ca2+摄取、储存、释放障碍;②细胞外Ca2+内流障碍;③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
15.氨对脑的毒性作用?
(1)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脑内氨增加可使脑内兴奋性递质(谷氨酸、乙酰胆碱)减少,抑制性递质(谷氨酰胺、γ-氨基丁酸)增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2)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主要干扰脑组织葡萄糖生物氧化的正常运作;(3)血氨增高;(4)对神经细胞质膜的作用:干扰神经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增高,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或消失。
16.DIC的临床表现?
(1)凝血功能障碍—出血;(2)脏器微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器官功能障碍;(3)循环功能障碍—休克;(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