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再分析气温资料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可信度评价
ERA5温度再分析数据在呼和浩特地区适用性分析
观测 的 0 cm 地 面 温 度 和 2 m 气 温 资 料 评 估 了
再分析 资 料 在 呼 和 浩 特 地 区 的 适 用 性 造 成 影 响。
相对较粗,海拔、海陆分布差异的存在确实是造成偏
差的原因之一 [5]。朱景等认为再分析资料下垫面与
ERA5 的 适 用 性 总 体 上 要
优于 第 四 代 再 分 析 资 料 ERA-I
n
t
e
r
im,地 面 和 对
流层低层的相对湿度、风场提高更为明显。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农业大市主
要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及豆类等作物,温度资料是
研究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资料,为研究 ERA5 温度再
分析资料在呼和浩特地区的适用性,笔者选取了呼和
.99 以 上 相 关 性
拟能 力,本 研 究 将 再 分 析 资 料 与 自 动 站 观 测 资 料 2
气温再分析资料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为分析 ERA5 在 呼 和 浩 特 地 区 2 m 气 温 的 模
较好,除 53464 站以 外 其 余 各 站 的 平 均 偏 差 和 绝 对
平均偏差均在 1
总第 522 期
内 蒙 古 科 技 与 经 济
表 1 2021 年呼和浩特地区 7 个气象观测站
日平均 2m 气温资料与 ERA5 再分析数据相关系数、
均方根误差、平均误差、平均绝对差
站号
相关系数
53368
0
.9949
53464
0
.9955
53463
0
.9969
53466
0
.9973
西北地区气候的显著特征
西北地区气候的显著特征1、大西北气候特点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再加上高原、山地地形较高对湿润气流的阻挡,导致本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形成沙漠广袤和戈壁沙滩的景观。
西部地区仅东南部少数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其他的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冬季严寒而干燥,夏季高温,降水稀少,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
由于气候干旱,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
西北地区大部属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局部属于高寒气候。
吐鲁番盆地为全国夏季最热的地区。
托克逊为全国降水最少的地区。
(1)西北地区气候的显著特征扩展资料:西北地区富含石油、煤炭、天然气、镍、粕、钾盐等矿产资源,著名的有克拉玛依油田、榆林煤矿等。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为33.7万亿元。
其中煤炭保有储量达3009亿吨,占全国总量的30%左右,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省。
石油储量为5.1亿吨,占全中国陆上总储油量的近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21世纪的后备石油基地。
天然气储量为4354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总储气量的58%,其中陕北的天然气储量居全国前列。
甘肃省的镍储量占到全国总镍储量的62%。
粕储量占全国总量的57%。
中国钾盐储量的97%集中在青海省。
2、西北地区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点西北地区主要气候类型就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在青海新疆甘肃等属于或者靠近青藏高原的地区气候属于高原气候其共同特点就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冬冷夏热年温差和日温差均很大3、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是什么?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再加上高原、山地地形较高对湿润气流的阻挡,导致本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形成沙漠广袤和戈壁沙滩的景观。
东南部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他的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冬季严寒而干燥,夏季高温,降水稀少,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
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
吐鲁番盆地为全国夏季最热的地区。
托克逊为全国降水最少的地区。
西北地区地形包括天山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祁连山原始森林、阿尔泰山脉、大巴山脉、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吐鲁番盆地等。
大气科学学报2011年第34卷总目次
次 暴 雨过 程 的变分 同化 试验 及诊 断分 析 … …… …… … …… …… … 王顺 风 , 蔡春 园 , 沈桐 立 , 治英 ( 5 ) 丁 13
三种 再 分析气 温 资料 在 中 国西 部地 区的可信 度评 价 …… …… … ……… … …… …… …… …… 钞 振 华 (6 ) 1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张建伟 , 王根 , 张华 , 黄静 , 陈靖 , 玲 ( 6 吴玲 3)
涡旋 自组 织在 山东暴 雨预 报 中的应 用研 究 … …… …… …… …… … 李春 虎 , 李峰 , 健 , 芙蓉 , 任 杨 马革 兰 (3 4) 涡旋 自组织 现象 在上 海一 次暴 雨预 报 中 的应 用 … …… … …… …… 漆 梁波 , 曹晓 岗, 张吉 , 马革 兰 , 晖 (2 余 5)
第 1期
论 著
海表 热 通量反 馈 及海 温变 率 …… … …… …… …… …… …… 余斌 , ereJB R,rniW . WIR 1 G og . OE Facs Z E S( ) 中国气候 资 料站 网均 匀化 订正 的一 种方 案及 应 用 …… … …… 王盘 兴 , 小莉 , 罗 李丽平 , 国华 , 瑶 瑶 ( ) 周 谢 8
南京 冬 季雾 多发 期边 界层 结构 观测 分析 …… …… …… …… …… … 陆春松 , 生 杰 , 平 , 治 国 , 牛 岳 岳 项磊 ( 8 5)
不 同天气 条件 下 沈 阳城 市 热 岛特征 …… …… …… … 李丽光 , 梁志兵 , 宏博 , 昌杰 , 笑影 , 先 丽 (6 王 李 王 赵 6) 阿 留 申低压 四种 环流 指数 的分 析 和 比较 …… … …… …… …… …… …… … 孙 晓娟 , 盘兴 , 海 , 栋 (4 王 智 郭 7)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河西走廊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以北、天山以南的地带,是中国内陆地区的重要通道和要冲。
在河西走廊西部,气候条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近4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河西走廊西部的气候特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文将对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的高低温气候特征进行分析,以探讨气候变化对该地区的影响。
一、气候特征河西走廊西部地处内陆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风。
近40年来,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温日数增加近40年来,河西走廊西部的夏季高温日数明显增加。
在过去,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7月和8月,但现在6月的高温天气也相对较多。
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对当地的农作物生长和人畜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低温日数减少相对于夏季高温日数的增加,河西走廊西部的冬季低温日数明显减少。
冬季的冷空气影响范围缩小,冷空气活动减少,导致冬季温度较往年有所上升。
3.极端天气事件频繁近年来,河西走廊西部的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包括强降雨、大风、干旱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影响因素河西走廊西部气候特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河西走廊西部气候特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的气温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夏季高温天气更加频繁,冬季的寒冷程度减弱。
2.人类活动影响人类的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西走廊西部的气候特征。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该地区的大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也加剧了气候变化的趋势。
3.地理环境变化河西走廊西部的地理环境变化也对气候特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当地气候的变化。
三、应对措施针对河西走廊西部气候变化的特点,下面几点是可以进行的相应的应对措施:1.加强气候监测加强对河西走廊西部气候变化的监测,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河西走廊西部是中国的干旱区域之一,气候特征明显。
本文分析了近40年来该地区的高低温气候特征,旨在探究其气候变化趋势。
1. 高温气候特征(1)日最高气温日最高气温的分布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点。
其中,甘肃省张掖市、金昌市、酒泉市、嘉峪关市、敦煌市等地日最高气温在40℃以上的年数较多。
(2)高温日数随年份增加国家气候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1971-2010年河西走廊西部高温日数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温日数明显增多。
其中,2010年张掖市高温日数最多,达到208天。
(3)热浪对当地人民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例如,2010年张掖市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导致当地居民出现中暑、水资源极度紧张等问题。
虽然河西走廊西部属于干旱气候区域,但是冬季低温天气也显得格外严寒。
近40年来,该地区低温气候特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1)日最低气温沿北高南低的趋势分布。
例如,甘肃省张掖市夏河县的日最低气温达到了-42.2℃、陇西县的日最低气温达到了-36.1℃。
(2)冬季气温恶劣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1996年12月至1997年1月甘肃省嘉峪关市出现大范围低温冻害,导致当地5000多人受灾,农业受损近2000万元。
3. 气候变化趋势从历史数据来看,河西走廊西部的气候变化呈现出逐渐变暖的趋势。
其中,2010年是该地区史上温度最高的一年,平均温度为11℃,高温日数达到147天。
此外,未来还可能面临一些新的气候变化,如降水减少、风沙增多等问题。
综上所述,近40年来河西走廊西部的高低温气候特征明显,尤其是高温日数明显增多。
这一趋势可能会给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气候研究,探索适应性的农业生产、交通、水资源管理等方案,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近40年来,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的气候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高低温气候特征。
这一地区的气候因素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地理位置、地形、植被覆盖等。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该地区的气候变化,而这种变化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来看一下近40年来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的高温变化趋势。
根据气象数据显示,这一地区的夏季高温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
特别是近20年来,夏季高温的日数和强度都有明显的增加。
这种高温的增加趋势对当地的农作物生长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尤其是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最为显著。
高温导致了土壤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受到限制,甚至出现了干旱的情况。
而在低温方面,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的冬季低温呈现出了一定的波动,整体上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
这种低温的升高趋势使得冬季的寒冷程度有所减弱,对当地的农作物生长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但同时也导致了冬季降雪量的减少,影响了当地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近年来,该地区冬季的降雪量逐渐减少,这一现象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的气候特征还体现在气象灾害的频发。
近年来,该地区的气象灾害(如暴雨、干旱等)频繁发生,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这些气象灾害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来的高低温气候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需要加强对该地区气候变化的监测和研究,以便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
我们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未来能够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为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的高低温气候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该地区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因素。
在高温气候特征分析中发现,近年来高温频率增加,最高气温持续走高;而低温气候特征则显示寒冷天数减少,冷冻期缩短。
本文还探讨了高低温气候变化的趋势,指出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加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
结论部分总结了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建议。
通过这些分析和总结,有助于了解河西走廊西部气候状况,为相关政策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关键词: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变化趋势、影响因素、总结、未来研究、应对措施。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河西走廊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位于中国西部,是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的气候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高温、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对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的高低温气候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该地区气候变化的规律,为未来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进行分析,探讨该地区气候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制定防灾减灾和气候适应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了解河西走廊西部高低温气候的总体状况,揭示其主要特征和变化规律;2.分析高温和低温气候变化的趋势,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3.总结近40年来河西走廊西部高低温气候的变化特征,为未来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参考;4.提出针对河西走廊西部高低温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和建议,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全面了解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的变化情况,为地区气候变化的监测、预测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1.3 研究意义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气候变化的认识:通过对近40年来河西走廊西部高低温气候特征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当地气候的变化规律和趋势,为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数据支持。
4种再分析资料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研究进展
气 象 与 环 境 学 报
J OURNAL OF ETEORoLoGY M. AND ENVI RONMI ENT
Vo . 7 No 5 12 .
Oc o r2 t be 01 1
谢潇, 何金海 , 祁莉. 4种再分析资料在 中国区域 的适 用性研究 进展. J . [ ] 气象与环境学报 ,0 12 ( )5 6 . 2 1 , 5 :8— 5 7
中图分 类号 :48 P|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0 X( 1 )5— 0 8— 8 17 5 3 2 1 0 05 0 0
t r t ope cR sa h 的合作项 目 e f m shr eer ) ro A i c , 也是 最早发展、 时间尺度最长的全球再分析资料 , 可提供 长期以来 , 再分析资料 作为全球通用 的资料来 自 14 98年 1 月至今 的每 日4次、 日和逐月全球再 逐 源, 在大气科学领域 发挥着极其重要 的作用。追溯 分析数据以及每 8d的预报产 品。该系统所用 的数 至再分析资料 问世 之前 , 当时 的科学研 究仅仅依赖 值模式水平分辨率 为 3 2高斯格点 , " 6 垂直分辨率 为 于观测资料 , 局限性较大 。之后 , 随着全球气候研究 2 层 , 8 采用三维变分同化技术 , 同化 的观测资料主要
摘 要 : 据 N E / C R、 C P D E、 R 4 根 C P N A N E / O E A一 o和 J A 一 5共 4种 比较 常用的再分析资料在 中国区域 的适 用性 研 究作 R 2
了概述 。结果表 明 : 4种资料 既呈现 出一定的共性 , 又在 不 同区域、 不同时间尺度 上差异显著 ; 分析 资料 的可信度 普遍表现 为 再
小学地理第三册我国的气候案例分析
小学地理第三册我国的气候案例分析小学地理第三册我国的气候案例分析我国地大物博,气候多样。
在这里,我将为大家分析我国的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并通过实例来进一步说明。
一、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地处我国的东北部,濒临日本海和黄海,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和工业基地。
这个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短暂而温暖。
由于受到西伯利亚的寒潮和季风的影响,冬季气温极低,最低可达零下30摄氏度,夏季则相对较短但温暖,最高气温可达30摄氏度以上。
同时,这个地区的降水相对较多,年均降水量在600毫米至1000毫米左右,主要分布在夏季和秋季。
如哈尔滨市就是典型的例子,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多雨。
二、西北地区西北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北部,被称为“中国的屋脊”,这个地区以草原和沙漠为主要地貌特征。
西北地区的气候属于干旱气候和寒温带气候。
因为靠近高山和沙漠,缺乏湿气,夏季炎热且干燥,冬季寒冷而干燥。
全年降水较少,在100毫米至400毫米之间,主要分布在夏季。
同时,这个地区的气温变化也较大,昼夜温差大。
例如,乌鲁木齐市的气候特点是干燥少雨,夏季高温干燥,冬季寒冷干燥。
三、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是我国的中部地区,周边环绕着山脉和平原,距离渤海较近。
华北地区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这个地区的夏季炎热而多雨,冬季寒冷且干燥。
全年降水较多,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至600毫米左右,主要分布在夏季和秋季。
同时,这个地区的夏季气温高,最高可达40摄氏度以上,冬季气温极低,最低可达零下20摄氏度左右。
例如,北京市就是典型的例子,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四、长江流域地区长江流域地区是我国的东南地区,地势起伏,水系发达。
这个地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全年降水较多,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至1600毫米之间,主要分布在夏季和秋季。
同时,这个地区的气温适中,夏季最高气温大约在30摄氏度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在零上10摄氏度左右。
中国夏季温度的ERA-40再分析值与观测值的比较与分析
●I
中国夏季温度的 E RA-4 0再分析值与观测值 的比较与分析
杨 欢
( 浙 江省 衙 州市 民用 航 空管 理 局 3 2 4 0 0 0 )
[ 摘 要] 本文就中国地区的夏季月平均气温 ( 地表2 米) 的E RA一 4 昕Ⅱ 观测资料之间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趋势上的差异做了一些比较与分析, 来初步检验再 分 析资 料可 信 度 。 结 果表 明 : 除了 中国西 北 部 , 尤其 是 新疆 地 区的 差异 较大 外 , E RA 一 4 O 再分 析资 料基 本反 映 出 了实测 温度 场 的分布 情 况 。 [ 关键词] E RA- 4 0 再分析资料 观测资料 可信度 比较分析 中图分 类号 : 0 5 5 1 . 2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9 1 4 X( 2 0 1 4 ) 3 3 — 0 3 9 7 — 0 2
从上 述 比较中看 出在各 区域4 4 年 来夏季气 温 的变化趋 势和 幅度上 , E R A~ 4 0 5 1  ̄ 析 资料还 是 与观 测 资料 存在 一 些明 显的 差异 。 图2 a 、 b 分别 是5 8 ~O 1 年 E R A 一4 0 夏季 再 分析 温度和 站点观 测温度 的 回归系数 。 当回归 系数大 于零 时表 明该 区域4 4 年 间的夏 季平 均温 度里上 升趋 势 , 反之 则表示 呈 下降趋 势。 比较 图 2 a 、 b 可 以清 楚地 发 现E RA 一 4 O 再分析 温 度资料 对于 中国各 区域在 5 8 ~0 1 年的 4 4 年间夏 季 平均温 度 的变 化趋 势 的反映 与观测 温度 的描述 在 部分 区域有 较大 的差异 。 从 图2 a 中看 出再分 析温度得 出的回归系 数在黄 河 以北 的大部 分 区域 比 实 际观 测温 度得 出的要 小 , 而且 空 间的分 布上 也有 较大 出入 。 比如 图2 a J 二 反 映 青 藏高 原部 分和 长江 、 黄 河之 间的 区域 , 以及 内蒙古 中部 等地 区的 回归 系数都 小 于或 等于 零 , 即这 些地 区4 4 年 间夏季 平均 温度基 本不 变或者 里下 降趋 势 。 而 图2 b 中显示 , 内蒙古 中部在 内 的华北 地区 回归 系数都 大于零 , 内蒙东 北部更 有 大于0 . 0 2 5 " ( 2 / 1 陋的高值 中心。 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地区及长江 中下游平原 , 福 建、 江西, 湖南的j E 部 区域的平 均温度都 呈下 降趋 势 , 其 中下降幅度 最大 的是河 南、 湖北 , 陕 西交界 处 , 低值 中心为 - 0 . 0 1 5 " C/ 1 0 a , 而 图2 a 中反映 出来的 一 0 . 0 1 5
三种再分析气温资料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可信度评价
三 种再 分 析气 温 资 料在 中 国西部 地 区的可 信 度评 价
钞 振 华
(. 1 中国科学院 寒 区旱 区环境 与工程研究所 , 甘肃 兰州 70 0 2 南通大学 地理科学学 院, 30 0;. 江苏 南通 2 60 2 07)
摘要 : 再分析资料质量检验和可信度分析是其合理使 用的必要前提 , 是提 高气候变化研 究成果可靠
C a hnha2 1 . h e ait v la o fhe p s f itmprtr aa s a s C ia J . rn mo c,4 2 :6 —6 hoZ e —u .0 1T erl blye a t no tret e r e ea er nl i dt i Wet hn [ ] Ta s i i ui y o a u e y s an At s i3 ( ) 12 19 S
( . odadA i ein n i n na adE gneigR sac ntue C ieeAcdmyo c ne , azo 3 00, hn 1C l n r R gosE vr metl n nier eer Istt, hns ae fSi csL h u7 0 0 C ia d o n h i e n
2 C lg fG orp ia S i c , ntn nvri , no g2 6 0 , hn ) . ol eo e gahcl ce e Na o gU iesy Natn 2 0 7 C ia e n t
A s at Q a t s adrl blye a a o r r e use o a a s a eue . oe a b t c : u lyt t n i it vl t na pe q its r en y i dt t b sd T v r i e e a i u i e r i f r l s ao 1
三种再分析气温资料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可信度评价
第34卷第2期大气科学学报Vo.l 34N o .22011年4月T ransactions o fA t m ospheric SciencesA pr .2011收稿日期:2010 03 14;改回日期:2010 05 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861022;40501054);冰冻圈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CS 2010 01)作者简介:钞振华(1977 ),男,河南新野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遥感和统计降尺度应用,chaoz henhua @l zb .ac .cn.钞振华.2011.三种再分析气温资料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可信度评价[J].大气科学学报,34(2):162 169.C hao Zh en hua .2011.The reli ab ility eval uati on of t h ree types of a i r te mperat u re rean al ysis data i n W est Ch i na[J].Tran s A t m os Sc,i 34(2):162 169.三种再分析气温资料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可信度评价钞振华1,2(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2.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7)摘要:再分析资料质量检验和可信度分析是其合理使用的必要前提,是提高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可靠性的根本保证,为了评价NCEP II 、ERA 40和J RA 25三种再分析资料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可信度,研究对比分析了2m 气温产品的质量。
结果表明,这三种再分析气温产品都能较好地反映中国西部地区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地形复杂区域与站点气温的差异比较大,而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地区这三种再分析资料都能提供高质量的气温产品。
由于同化了地面观测资料,ERA 40、J RA 25气温产品的可信度相对较高,且能够提供更为详尽的大尺度气温变异性。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河西走廊西部是中国干旱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气候特征受到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系统的影响。
近40年来,河西走廊西部的高低温气候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
河西走廊西部的气候干燥,降水分布不均衡。
该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仅在100毫米以下,且呈现明显的年降水量梯度差异。
西部地区的降水量较少,且降水不稳定,多集中在夏季。
东部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多,且分布较为均匀。
河西走廊西部的气温波动较大,季节差异明显。
夏季气温高,其中7月份是最炎热的月份,平均气温可达30摄氏度以上。
冬季气温较低,其中1月份是最寒冷的月份,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
春季和秋季气温适宜,但昼夜温差较大。
河西走廊西部的年均气温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近40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河西走廊西部的年均气温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
这可能是由于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
第四,河西走廊西部的高温天气频发,且高温天数逐年增加。
近年来,河西走廊西部的高温天气频繁发生,夏季高温现象明显,高温天数较多。
这与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河西走廊西部的低温天气也相对较多。
冬季气温较低,寒冷天气持续时间较长,且极端低温天气时有发生。
这对该地区的农业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的高低温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气候干燥,降水分布不均衡,气温波动较大,年均气温逐渐升高,高温天气频发且高温天数逐年增加,低温天气相对较多。
这些特征与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对该地区的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河西走廊西部的气候变化加强研究和预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 是国内重要的干旱区之一, 由于该地区气候较为特殊, 使得河西走廊的气候变化对于当今全球变暖的研究极为重要。
因此, 对于河西走廊的西部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具有意义。
本文采用了1979年至2018年间95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 通过对高低温气象数据的统计分析, 分析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来高低温气候特征变化情况。
首先, 当前河西走廊的气温整体呈现升高趋势, 1979年至2018年期间, 河西走廊的平均气温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 平均升温率为0.39 ℃/10a。
尤其是2000年以后平均气温增幅加大, 2018年的平均气温比1979年增加了1.78 ℃, 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增温速率。
其次, 河西走廊的高温频率不断上升。
自2000年以来, 河西走廊显著高温天数增加, 平均气温在35 ℃以上的天数也增加。
例如, 在敦煌的气象站中, 1979年至2018年, 平均气温在35 ℃以上的天数从原来的20天增加到了27天, 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可能会对该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再次, 河西走廊的极端低温频率也有所下降。
从全局趋势来看, 河西走廊的极端低温频率统计数据也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河西走廊的极端低温频率逐渐降低, 这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一致。
然而, 由于地域众多, 季节性显著等原因, 河西走廊不同区域之间的极端低温频率存在差异。
最后, 河西走廊的降水量变化不明显。
虽然全国气温上涨, 但河西走廊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变化。
从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来看, 河西走廊的降水量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不过, 该地区降水存在着较大的时间和地域变化性, 季节性降水分布明显, 而且在不同的时期, 降水分布的差异性也很大。
综上所述,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的高低温气候特征表现出了升温趋势, 尤其是高温频率和极端低温频率方面的变化也十分明显。
虽然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变化, 但由于河西走廊本来就处于干旱区, 降水分布的时间和地域性仍然对该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影响。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河西走廊西部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区域,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40年的时间里,该地区的高低温气候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
本文将针对该地区的高低温气候变化进行分析。
一、高温气候特征从西部河西走廊的温度变化趋势来看,近40年来,该地区夏季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冬季温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其中,夏季温度增加主要体现在高温日数的增多和高温日最高气温的提高上。
比如,1987年至1996年期间,该地区年均高温日数为24天,而2007年至2016年则上升到了51天。
此外,高温日最高气温也有明显上升,这主要是因为该地区人类活动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导致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从而引发了气候变化。
从河西走廊西部的低温气候变化趋势来看,近几十年来,该地区冬季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
其中,除了极端寒冷天气的出现外,大陆极端低温现象也越来越常见。
根据最近的统计,该地区现在经常出现低于-20℃或-30℃的极端低温天气。
除了到达极端的急速发生,地球表面的变暖也可以让气候逐渐变得湿润,从而导致更多的降雪和低温天气。
此外,随着气候变暖,夏季降雨增加,造成了雨季和旱季之间的冰封和雪负荷不断增加,在冬季雪灾等极端天气事件上反映非常明显。
三、总体分析综上所述,近40年来,河西走廊西部的高低温气候在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变暖趋势。
同时,温度的上升趋势主要体现在夏季温度的上升,冬季温度反而呈现出下降趋势。
这种气候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干旱、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加强工业和人类活动的环境保护和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河西走廊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其西部地区的高低温气候特征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对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的高低温气候特征进行分析。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河西走廊西部位于我国大陆性气候区,具有明显的特点:干燥、少雨、多风、气温变化大。
这些特点使得河西走廊西部的高低温气候特征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在近40年的观测数据中,河西走廊西部的气温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
夏季是该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平均气温超过30摄氏度。
冬季气温最低,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左右。
年际变化方面,河西走廊西部的气温在近40年的观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上升趋势。
这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一致。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高低温气候变化趋势中,年际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不同年份的气温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而非一成不变的趋势。
河西走廊西部的高低温气候特征还受到地形和气候系统的影响。
该地区地势高低起伏明显,山地和平原地区的气温差异较大。
山地地区气温较低,而平原地区气温较高。
河西走廊西部还受到干旱风和草地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些因素也会对高低温气候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的高低温气候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
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
在年际变化方面,气温呈现上升趋势,但存在较大的年际差异。
地形和气候系统的影响也对高低温气候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河西走廊西部的高低温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以更好地理解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北京西部地区气候变化及气候舒适度特征分析
北京西部地区气候变化及气候舒适度特征分析起首,北京西部地区的气温变化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过去几十年来,北京西部地区的气温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特殊是夏季和冬季的气温变化更为显著。
详尽来说,夏季的气温逐年提高,高温天气的频率和强度也在增加。
冬季则呈现出明显的变暖趋势,冰冻天气的发生频率和强度缩减。
这一系列变化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降水变化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北京西部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冬季和春季的降水较少。
随着气候变暖,降水量及分布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几十年来,夏季降水量有所缩减,降水集中在短时间内,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率增加。
这对农业浇灌和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冬季降水量也有所缩减,给冰雪产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压力。
在气候舒适度特征方面,北京西部地区的气候可以划分为四个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春季气候温柔,适合植物生长和户外活动。
夏季气温较高,湿度大,空气污染也较为严峻,人们通常选择在室内活动。
秋季气温适合,较为干燥,天气晴好,是旅游和户外活动的好时机。
冬季气温较低,有时会出现雾霾和重度污染,对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总之,北京西部地区的气候变化及气候舒适度特征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气温上升、降水量缩减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挑战。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问题,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环境保卫力度,实行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和农业浇灌措施,以提高北京西部地区的气候舒适度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人们也应该意识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做好相应的适应措施,以保卫自身的健康和生活环境综上所述,北京西部地区的气候变化已经导致降水量缩减、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以及气温上升。
这些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管理、冰雪产业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不行轻忽的影响。
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环境保卫力度,实行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和农业浇灌措施,以提高气候舒适度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ECMWF再分析气温资料在天山山区的可信度检验
ECMWF再分析气温资料在天山山区的可信度检验程新宇杰;高路【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54)5【摘要】根据天山32个观测站点逐日气温数据,选取均方根误差(RMSE)、绝对误差(MAE)、基于概率密度函数(PDF-based)的技术评分(skill score)等误差指标,检验了欧洲中期气象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和ERA-20CM(10套集合预报资料)再分析气温资料在天山山区的可信度.结果表明:ERA-Interim和ERA-20CM 在天山山区整体上均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日均温和日最低气温的技术评分均值大于0.85,日最高气温的技术评分均值大于0.83),但区域差异明显;从RMSE和MAE指标来看,ERA-Interim在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的表现要优于ERA-20CM;从技术评分指标来看,ERA-Interim优势不明显,并且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表现要逊于ERA-20CM.ERA-20CM 10套集合预报之间的精度差异微小,再分析资料精度在站点之间差异明显大于再分析资料相互之间的差异;从季节上看,再分析资料在秋季表现最好,冬季表现最差,春秋季处在中间水平,ERA-Interim整体优于ERA-20CM;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网格点和地面站点的海拔高程差是导致误差的重要原因,对日最高气温的偏差影响尤为显著.【总页数】10页(P635-644)【关键词】天山山区;气温;再分析资料;误差分析;概率密度【作者】程新宇杰;高路【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省陆地灾害监测评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9;P954【相关文献】1.三种再分析气温资料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可信度评价 [J], 钞振华2.ERA-Interim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气温和气压值在天山山区适用性分析[J], 白磊;王维霞;姚亚楠;马杰;李兰海3.ECMWF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对广安地区气温预报性能检验分析 [J], WANG Ping;CHEN Yibei;HE Yanhong;HUANG Jinglin4.ERA-Interim和GHCN-CAM再分析气温数据在天山山区的适应性分析 [J], 海日古丽·纳麦提; 玉素甫江·如素力; 玛地尼亚提·地里夏提; 肉克亚木·艾克木5.近40年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NCEP和ECMWF地面气温及降水再分析和实测资料对比分析 [J], 李川;张廷军;陈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2期大气科学学报Vo.l 34N o .22011年4月T ransactions o fA t m ospheric SciencesA pr .2011收稿日期:2010 03 14;改回日期:2010 05 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861022;40501054);冰冻圈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CS 2010 01)作者简介:钞振华(1977 ),男,河南新野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遥感和统计降尺度应用,chaoz henhua @l zb .ac .cn.钞振华.2011.三种再分析气温资料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可信度评价[J].大气科学学报,34(2):162 169.C hao Zh en hua .2011.The reli ab ility eval uati on of t h ree types of a i r te mperat u re rean al ysis data i n W est Ch i na[J].Tran s A t m os Sc,i 34(2):162 169.三种再分析气温资料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可信度评价钞振华1,2(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2.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7)摘要:再分析资料质量检验和可信度分析是其合理使用的必要前提,是提高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可靠性的根本保证,为了评价NCEP II 、ERA 40和J RA 25三种再分析资料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可信度,研究对比分析了2m 气温产品的质量。
结果表明,这三种再分析气温产品都能较好地反映中国西部地区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地形复杂区域与站点气温的差异比较大,而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地区这三种再分析资料都能提供高质量的气温产品。
由于同化了地面观测资料,ERA 40、J RA 25气温产品的可信度相对较高,且能够提供更为详尽的大尺度气温变异性。
总体上,ERA 40的质量优于其他两种再分析资料。
关键词:可信度;再分析资料;观测资料;气温;中国西部中图分类号:P4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7097(2011)02 0162 08The reliability eval uation of t hree reanalysis air tem perat uredat a i nW est Chi naCHAO Zhen hua1,2(1.Col d and A ri d Reg i ons Env i ron m en tal and E ngi neeri ng Research Instit u t e ,Ch i n ese Acade m y of Sciences ,Lan z hou 730000,Ch i na ;2.C ollege ofGeograph i calS ci en ce ,N antong Un ivers i ty ,Nan t ong 226007,C h i na)Abst ract :Qua lity test and reliability eva l u ation are prerequ isites for reana lysis data to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re liability ofNCEP II ,ERA 40and J RA 25reana l y sis data used i n W est Ch i n a ,t h e study ana l y zed the quality of t h e 2 m te m perature products .The three types of a ir te m perature reana lysis data cou l d w ell re flect the spatial distri b u ti o n inW est China .The d ifference i n air te m perat u re at stations o f co m p lex to pography w as relati v e l y lar ge w hile the t h ree types o f reana lysis data could pr ov i d e high qua lity air te m perature data i n fl a t areas .A ir te m perature data fro m ERA 40and J RA 25are m ore reliab le and can re flectm ore detailed air variab ility i n large scale because they assi m ilate the ground based data .Overal,l the qua lity o f ERA 40is better than the o t h er t w o types of reanalysis data .K ey w ords :reliab ility ;reanalysis data ;observational data ;air te mperature ;W est China0 引言再分析资料的问世为了解大气的运动行为和机制,特别是深入理解和研究气候变化的成因和演变规律、检验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为现代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 研究工具 (赵天保和符淙斌,2006)。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的完善,全球数据同化方案迅速得到了改进,再分析产品质量得到了提高。
表1列举了由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机构已实施的主要全球大气资料再分析计划,其中NCEP /NCAR 、NCEP /DOE 、ERA 40和J RA 25的同化方法一致,再分析期间也相对较长。
表1 几种主要再分析计划T ab l e1 A list o f ava ilab l e reanaly sis pro jects再分析计划研发机构模式分辨率同化方法再分析期间NCEP/NCAR NC EP/NCAR200km3D VAR1948 present NC EP/DOE NCEP/DOE200km3D VAR1979 present ERA 15ECM W F125km3D O I1979 1993ERA 40ECM W F120km3D VAR1957 09 2002 08 GEOS1NASA DAO2 5 2 3D O I+I AU1980 1996J RA 25J M A/CRIEPI125km3D VAR1979 2004现有的再分析资料是由真实气候信号以及与观测误差、模式误差等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组合,在无观测地区它可以通过物理机制而不是统计插值提供空间和时间上完备的数据(Tho r ne and V o se,2010)。
虽然数据同化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小随机误差但难以消除观测误差,同时模式缺陷也会带来误差(B eng tsson e t a.l,2004;D ee,2005;D anfo rth e t a.l, 2007),再分析资料的适用性关键在于观测资料的时空分布和质量(C o m po et a.l,2006)。
再分析资料质量检验和可信度分析是其合理使用的必要前提,是提高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可靠性的根本保证,同时对于改进资料同化技术、提高再分析资料的质量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W CRP,2000)。
资料对比是检验资料误差、减小其不确定性最有效的手段之一(Sm ith e t a.l,2001)。
Zhang et a.l(2007)利用ERA 40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日表面气象资料驱动陆地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模型时指出,虽能很好地产生相似的NPP空间格局、年均异常和时间趋势,但这两种资料的偏差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尤其是在欧亚大陆。
徐影等(2001)对NCEP 再分析资料在中国气候变化研究当中的可信度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检验后认为,该资料在对气候长期趋势变化的研究中不确定性较大,它的温度场在我国东部和低纬的可信度比我国西部和高纬度的高。
赵天保和符淙斌(2006)指出ERA 40和NCEP II这两种再分析资料基本上都能反映出中国区域的温度场和降水场的时空分布,但在中国西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的差异比较大。
而赵天保等(2004)也指出对于温度场、NCEP再分析值的空间模态与观测场基本一致,就整个中国区域来说,大部分地区都较观测值偏低。
黄刚(2006)利用中国东部的探空站资料以及E RA 40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详细地比较了我国北方地区的高低层位势高度以及温度的特征。
施晓晖等(2006)利用C re ss m an内插函数方法将中国区域内147个探空站点和160个地面站点的观测资料(风速和地面气温)插值到NCEP 再分析资料2 5 2 5 网格点,并采用多种常规客观分析方法对再分析资料和台站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揭示它们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检验和评价了NCEP再分析风速、表面气温资料在中国区域内的可信度。
M a et a.l(2008)利用站点资料评价了ERA 40、NCEP 和NCEP 三种再分析气温资料在中国区域的质量。
赵天保和符淙斌(2009)应用台站观测资料系统评估了ERA 40、NCEP/NCAR、NCEP/DOE和J RA 25再分析地表气温资料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后指出,这些再分析产品适用于大多数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但它们在东部地区的可信度高于西部地区。
已有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再分析气温产品在中国区域的评价,而缺乏对再分析气温资料在幅员辽阔而地形复杂的中国西部地区进行区域的专门评估。
J RA 25再分析计划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加强亚洲地区的高质量分析,随着该计划的完成,有必要深入对现有再分析资料在西部地区的可信度进行评价。
中国西部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是我国主要江河的发源地,生态环境脆弱,极易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而恶化(封建民和王涛,2008;X iang et a.l, 2009),因此对该区域陆面过程的研究尤为迫切。
然而系统、高质量观测资料的缺乏在一定程度限制了陆面过程模型的发展,进而制约了研究的深入。
利用降尺度方法可以制备高质量的驱动数据(范丽军等,2005;李新等,2007),而通过比较分析选取可信度较高的再分析资料也是发展高质量驱动数据非常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