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相关推荐《乡土中国》读书笔记(通用13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篇1这是一本深入中国农村的一本著作,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内容只就农村而言。
虽然如此,但中国上千年来的压迫封建思想并非短短几十年就能从我们的血液中消失的。
即使在今日的城市,也依旧有着乡土的特性。
因而从农村着手描述,更能反应出原汁原味的中国。
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庭、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
我们中国乡土社会表现的熟人社会特征,在差序格局下的亲疏关系,在儒家社教的文化传导下,活生生的向世人展示出中国社会的整个面貌。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老从普通乡下人的土气入笔,一反常人对土气这个词的藐视,称赞“土”字用的精当,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依靠的正是土地。
也正是因为有了土的滋养,才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才有了聚村而居、与世无争的传统生活,才有了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根源。
这种乡土独有的气息蕴含着一股浓厚的人文气息,也是乡村独有的气息。
乡土社会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正是这种“土气”。
此等的精辟见地,如果没有一种流淌在灵魂深处的传统文化意识和乡土中国情绪,恐怕是难抒发出来的。
《乡土中国》所透露的正是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传统文化的社会学层面的解析。
从《乡土中国》到《再论文字下乡》,都是在谈论民族历史、文化对个人根深蒂固的影响。
差序格局更为深远的影响仍然是对中国人行为方式、道德观念的传统导向,“公私不分”,“私人道德”盛行,在现代化的今天也不能完全理解。
而这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转型,无疑是起着消极的作用。
有关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500字范文 (推荐4篇)
有关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500字范文 (推荐4篇)
《乡土中国》一书是农学家陈松林的代表作,该书以生动的笔触,深入浅出地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展现了乡土中国的丰富多样性,对于了解中国农村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下是对该书的读书笔记四则:
一、《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一
陈松林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深入细致地描绘了中国乡村的经济生活。
他指出,中国农村经济多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农民大多以务农为生,土地在农民眼中具有神圣的地位。
而且由于历史原因,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产出也相对较低。
在农村生活中,人们除了耕种之外,还从事着各类手工业和小商品生产,可以说农村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陈松林还提到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
他指出,农村政治以家族为基础,村庄则是多面现象,既有通达的水系,也有壁垒分明的孤山。
农村的信仰体现了多元化,可以是封建迷信,也可以是民间信仰,更可以是现代化的宗教信仰。
陈松林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农村的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十分丰富的民俗文化。
农村的年俗活动有着浓厚的乡村特色,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中国农村的民间艺术也十分发达,如京剧、评剧、木偶戏等,都是乡土中国的独特符号。
陈松林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还展示了中国农村的生态环境。
他指出,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地理境况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
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生产过度追求,农村环境面临破坏和破碎化的问题。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共4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共4篇]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我怀着对社会学极大的热情读了这本费老的《乡土中国》,读罢,感触颇深。
正如费老所说,这本书是一种尝试,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那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
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触,那里将分开阐关于“土”的思考“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好处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正因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诚然,当今社会,城里人习惯用土里土气、土头土脑来藐视乡下人,然而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一种高贵的象征,一种质朴的感觉,一种返璞归真的踏实和厚重。
我们的民族与泥土是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土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从这个好处上说,我们又何尝不该尊重乡土,尊重农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关于乡土习惯与现代社会“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的着多说吗?”这类话是我们构成的乡土习惯,但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个人不知道个人的底细,因此得讲个明白。
乡土社会从熟悉得到信任,而现代社会口说无凭,还要签个字,画押,构成法律。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我想这点体现得很明显,当我们走出那片乡土来到北京这个大城市的时候,我们会有诸多的不适应,我们会爽快的答应别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说好了这样却没有照办,不明白为什么不怎样熟悉还要满脸堆笑,因而我们会受骗、会受伤、会被别人说成傻,但是,真的是傻吗,只但是我们的乡土习惯已经不适应这个现代社会罢了。
有关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500字范文 (推荐4篇)
有关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500字范文 (推荐4篇)一、《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乡土中国》是钱穆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江南、江北、西南和西北。
通过对中国不同地域乡土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民风民俗等的深入研究,描绘了中国各地的乡土景象。
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对中国土地的丰富多样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乡土中国》的江南篇中,钱穆先生详细介绍了江南平原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江南地区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盛产稻米和丝绸。
江南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富裕。
江南人民的性格也与地理环境相吻合,柔和、细腻而富有灵气。
江南的乡土风貌,以及东吴王朝的兴衰、文化的繁盛都深深吸引了我。
接下来是江北篇,《乡土中国》中的江北篇主要揭示了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情况。
由于黄河的泛滥和水患,江北人民常年生活在水患之中,因此对困难有了很高的韧性和抵抗力。
江北的土地虽然荒芜,但人民却勤劳勇敢,为了生存不断克服困难。
江北的壮丽河山和江北人民的乡土情感让我深受感动。
在西南篇中,钱穆先生主要叙述了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地区的情况。
四川是中国的粮仓,盛产稻米、玉米等农产品。
云贵高原地势高峻,气候凉爽,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
西南地区的人民勤劳朴实,善于耕作和养殖。
他们还信仰多神教,并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民俗。
西南的人们和他们的土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是西北篇,《乡土中国》中的西北篇囊括了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区的情况。
西北地区是中国的腹地,地广人稀,土地干燥,气候恶劣。
西北的土地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莫高窟、敦煌文化等。
西北地区还有着千姿百态的民族群体和他们独特的风俗习惯。
西北的草原和戈壁给我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和向往。
通过阅读《乡土中国》,我对中国乡土的丰富多样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不同地域的土地环境和人文特点,给予了每个地区独特的乡土风貌。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乡土中国的厚重和多彩,让我对自己的祖国充满了更多的热爱和自豪。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3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3篇)【篇1】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最近读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利用晚上入睡前的时间,本来是要养睡意,哪想这本书有瘾。
可能和自己农村生活经验相关,书中描写的人情世故就像自己小时候生活的场景,分析这背后的原因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也处处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芒。
费孝通先生写这本书,是从小处开始,从生活琐事开始,分析却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另人叹服。
讲到乡下人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似乎总是隔着一层,似乎很少谈笑风生、谈情说爱就更是少见了,这很像很像农村夫妻之间的状态,似乎相敬如宾、客客气气的,但这客气背后确是礼法束缚而至的习惯。
这隔膜,我是早就有所感悟的,但经这本书一点,就更真切了,像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了,但至于为什么,确没见过什么人讲出个所以然来,这本书给出了答案,对人的启迪远的很。
【篇2】乡土中国读书笔记读了《乡土中国》,想到了很多旧事,真实的,虚构的。
想到一个小故事,忘了主人公。
就说他小时候听说神仙们在自己身上拂来拂去,最后捏出一颗仙丹法宝之类的,他看母亲也常常用手伸进她自己的衣服里搓来搓去,最后只捏出一些尘泥。
并说母亲因此跟他讲,人是土做的。
感觉很有意思,所有的故事都是真的,所有的无稽之中,也都有至理。
我们是一个久远的农耕民族,血液里流淌着的,对土地的挚爱与执念。
几千年封建统治,重农抑商,是因的农地为根。
为什么农村保卫城市的人能够最后武装夺取政权,坐稳了江山?为什么今日来说,三农问题都是重中之重?我们对于土地来说,意味着什么?土地于我们,又是什么呢?有一个地主,他的萝卜很好吃,一个人种不过来,于是他把地租给农民来种,提供种子。
农民悉心照料,土地肥沃,萝卜更好了。
地主把地收回,要自己种。
农民想,我这些年除了帮别人养肥了地,种好了苗,自己什么也没捞的啊,于是非常悲伤。
这个故事,是我看到的貌似是寓言的故事。
不过我的意思不在于批判地主,我是想说,其实,我们都是那个农民。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10篇)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这两天在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
在“差序格局”一章里面有这么一段关于东西方社会格局差异的很有趣的描述:他将西方社会的格局描绘为一种柴火捆的状态。
这些一根一根的柴火,则是由个人组成的团体。
这些团体有非常清晰的边界:谁是圈子里的,谁是圈子外的。
这个团体的责任与义务是什么。
大家在这个社会框架下和而不同的组合在一起。
费老把这种柴火捆称为“团体格局”。
而在中国,关系则是完全不同的,费老将其描述为同心圆,或者涟漪。
一圈一圈的是由不同的亲疏远近组成的。
陌生人,点头之交,半生不熟,熟人,近友,至亲之类的。
这个圈的最中心,则是自己。
这里可以顺手解释一个词,即儒家的“人伦”。
伦理的“伦”字即为这水波一圈一圈的形状。
后来被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
那么这两个模型有什么引申出来的应用呢?一个就是“公”与“私”的问题。
在西方的群体格局下这个界限是被明确规定的,即那一根一根的柴火彼此之间明确的边界,这个是“权利”。
在范围内可以适当地讲人情,但是范围外则是权利问题。
中国的“公”根据费老的说法意味着人人都可以去占一下便宜,只有权利而没有义务的存在。
而有趣的是在中国的“私”不是自私,而是“利群”。
就是为我这个小群体来谋求福利的利益。
所以对于在局中不顾公共利益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反倒有可谓是“无私”的动机。
但在传统的涟漪结构里,这个圈的大小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存在,而是极富伸缩性的。
比如说“家”,究竟是配偶孩子的核心家庭,还是加上附近旁支的家族,还是把各路姑侄老表都算进去的庞大家族,到了最后一句“自家人”真喊起来,感觉天下一家也没什么问题。
而在这个伸缩之中,人在结构里的关系是会产生巨大变化的。
可能上一分钟还热乎的很,下一分钟随着重新划定范围就可以冷眼相向。
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至今依旧对人情世道冷暖如此敏感。
儒家一开始就没打算跟这种思维方式过不去,他们只是加了一个字――“推”。
乡土中国600字读书笔记(通用5篇)
乡土中国600字读书笔记(通用5篇)乡土中国600字读书笔记篇1《乡土中国》是一本深入浅出地探讨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特点的书籍,作者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书,而是一个关于中国乡土社会秩序、结构、制度及其基本特点的研究报告。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乡土中国在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独特魅力。
作者通过对乡土社会的描述,揭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特点,如家庭观念、宗法制度、熟人社会等,这些特点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心中,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书中,作者强调了乡土社会的特点在于其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和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通过家庭和宗法制度来维系社会秩序,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
同时,由于乡土社会缺乏外部的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更多地依赖于传统和道德规范。
这些特点使得乡土社会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但也容易导致人们对规则的漠视和行为的随意性。
书中的一些观点和论述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
例如,作者通过对乡土社会的分析,揭示了传统中国社会中性别不平等、权力集中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但通过乡土社会的例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影响。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用来描述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即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展出类似于水的波纹形状的社会关系网络。
这个概念对我理解中国社会关系有着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乡土中国》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生活和特点,还能启发我们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乡土中国的魅力和力量,也更加珍惜我们生活中的传统和文化。
乡土中国600字读书笔记篇2《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1947年写的一本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书,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乡土社会的特性,并提出了许多有关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观点。
《乡土中国》个人读后感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个人读后感读书笔记《乡土中国》个人读后感读书笔记内容(精选5篇)《乡土中国》个人读后感读书笔记(9篇)。
作者为您搜集了一些主题相关内容:《乡土中国》个人读后感读书笔记。
我们走了那么远,却还是忘不了那个家乡,往大了说是国家,往小了说就是乡村,劳动的人民通过自己的双手,不放弃不气馁,不断努力成就了现在的中国。
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下面是作者精心整理的《乡土中国》个人读后感读书笔记内容(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乡土中国》个人读后感读书笔记1一千个读者意味着一千个哈姆雷特。
此篇言论所及,不过也是那些将我敏感触发的事物。
或喜或忿,惟愿你一笑揭过。
很久以前,一行身披毛发的人脊部微弯着在丛林中寻找食物,苍莽不见天日。
途遇几只猴子,它们荡着长臂在盘根错节的大树之间跳跃。
猴子们的眼中满是奇异的色彩,也许是在疑惑眼前与自己形貌相似的生物为何在地面直立行走。
而地面上的这行人在搜集野果的罅隙里,偶尔目光掠过藤蔓上挂着的猴子,也是充满了不屑与轻视。
狂风骤雨说来就来,当骇人的雷电在空中奏鸣作画时,山洞里的一群人瑟瑟发抖得聚集在一起,惶恐地望着天空。
燃烧着的火堆驱散了一些大雨带来的寒意,火堆里的几块野兽骨头早已炙烤得发黑。
丛林里此时可不平静,方才悠哉享受时光的猴子们突然慌了手脚。
雨水猛地砸落下来,劈头盖脸地给了猴子们不大不小的教训,老猴子引导着小猴子在藤蔓间翻转腾挪。
无论是选择了直立行走的人还是栖息在树上的猴子,在大自然的暴力面前都露出了生灵所共有的畏惧。
暴雨过后,人们一如既往的轻蔑,猴子一如既往的疑惑。
许多年了,那些猴子和那些人都似乎消失,似乎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人类的聚集效应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会产生复杂的社会关系。
城里人笑话乡下人落后老土,乡下人却也在腹诽城里人不辨菽麦。
围城里的世界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朝着他们所期望的方向飞速改变。
围墙之外的乡下呢,这里的人们保有着“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传统观点。
读书笔记《乡土中国》
读书笔记《乡土中国》第一篇:读书笔记《乡土中国》乡土性,这是整篇文章的基础。
正是在乡土性的基础之上,延伸开来得出了很多结论。
乡村社会的乡土性导致了不流动性,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乡土社会的特性:礼俗社会,文字的相对不重要性,差序格局,无讼无政,家族的基本结构,血缘社会等等。
整篇文章是一种横向思维的视野,将乡土社会不同部分的不同特性以此剖析。
《乡土中国》在中国社会学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要了解日本文化很多人会去读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而要了解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则离不开这本《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是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他于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课内容整理出来的书,37年后的1984年由三联书店重刊。
主要依据当时乡土社会的人际生存现状、社会结构、交往方式等,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完成。
该书中的乡土中国,其实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通过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各种元素,再看三十年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可以发现费老的很多说法如今仍然拥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费老笔下的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而这个圈子具有伸缩能力,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能放就放,能伸能缩。
这是自我主义产生的源泉,也是中国小农意识、自私自利产生的另一种诠释方式。
中国人在国际友人眼中永远顶着“自私”的帽子,没有集体、国家意识,永远想着自己及小家的利益。
因此他们只扫自家房前雪,他们为一己之利损害大家的利益,他们目光短促、心胸狭隘,他们不顾天下苍生只顾自己安乐。
这让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看客,这些看客在鲁迅作品中都以群像出现,是一批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落后的群众,居处在偏僻、闭塞、愚昧、落后的中国乡村,长期以来的封建意识的毒化和侵蚀,已积淀在他们的精神骨髓中,并在他们思想、心理、性格、言行中自然而非自觉地表现出来,于是他们愚昧、麻木、无聊、庸俗,于是他们集中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的劣根性,以及我们民族精神中的严重痼疾甚至于人类某些弱点,即安于命运,麻木顺从,既受人愚弄,又愚弄他人的性格特征。
有关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3篇)
有关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3篇)1948年,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首次出版。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有关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根据他所教的农村社会学写下的《当地中国》一书。
他想要通过这一点去调查中国农村社会的特点。
这本书不是对特定社会的叙述,而是从特定社会中抽取的一些概念。
它就是一个独有的系统,涵盖在特定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中,主导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地方中国》一书包括地方特色、文字、再论文、差异化格局、维护个人道德、家庭、男女差异、礼仪秩序、无诉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地缘、名义分离,从欲望到需要14篇论文。
从基层来看,中国社会是地方性的。
这句话是这本书所有内容的出发点。
地方性不是中国所有阶层的特点,而是中国传统最基本的特点。
关于这本书,费氏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到:生育制度可以代表用社会学方法研究某一制度的尝试,而这本书《地方中国》属社区分析第二步的比较研究范围。
就是费氏在农村社会学课上谈的内容的整理。
除后记外,整本书共计14个部分:地方本色专论了地方社会的概况,为不太介绍地方情况的读者详细构建了中国地方的框架;文字进社区和再论文字进社区两篇文章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阐释了传统地方文化的传达方式,从而引致了适用于于变化较小的传统社会和适用于于变化很大的经济社会;差序格局、保护私人道德、家庭三篇文章结合,通过群体格局和差序格局的概念,将其做为中西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展开比较,并延展了中西结构的本质差异。
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时势权力,横暴权力类于传统之军政权力,同意权力类于今之法治的和平暴力,教化权力类于宗教教化之权而时势权力颇有卡理斯玛统治之列;最后一篇“从欲望到需要”则从经济的角度,以其动机是否为单纯生存需求为界,辨析现代社会与乡土社会之经营目的的不同。
中国传统社会做为一个高度集权的的社会,中央分散了全国最低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力。
《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说是机缘巧合也好,说是命中注定也罢,在翻启费老师的《乡土中国》之后,心中眼中便展开了一副辽阔的图景——那是中国,却又不是一般的中国。
那样的中国,混合着一股充满乡土气息的泥土的味道,裹挟着一阵清新又浓烈的草根气息,渐入鼻腔。
那是陈旧的、历史的中国,却对我们这身处新时代的年轻一辈来说是如此的新鲜,甚至于对其饱含了感慨了。
费孝通先生在书中先从“乡土本色”开始,向我们娓娓道来了中国乡土社会的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用朴实通俗的语言带领我们深入研究了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并对其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
在《家族》这一章中,费老提到了家庭的概念和构成。
我们不妨将其归为一种中国乡土社会独特的文化底蕴。
因为横观整个中国,构成它的最基本社群单位便是家庭。
在世界上,不同地区有其不同的家庭性质,而每一种不同的性质都是当地独一无二的人文特征。
费老就在这文中拿中国与西洋两个区别鲜明的典例作了对比。
“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而在中国乡土社会中,“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
夫妇成了配轴。
”正如此,故有了五世同堂这样具有中国乡土特色的家庭团体。
多个家庭便组成了地域,而正因家庭的特色,才使一个地方有了其独特的特色。
因为一个家庭总有它的家法,例如夫妻间相敬如宾,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等。
在我的家乡,男女有着阃内阃外的距离,不同性别与年龄段的人每天各做各事,而西洋地区,男女往往是在家庭中获取生活上安慰中心,并非同年龄的集团。
如此多个地域又构成整个庞大的华夏,乡土特色便显现出来。
纵观中国历史,这种乡土特色并没有随着历史到现代的变迁而消逝,而是自始自终贯穿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成为独特的文化底蕴。
中国土地辽阔,况且不同地域风俗特色繁多。
同属于中国的我们可能来自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域,过着生活习惯截然不同的生活,可我们的情缘始终是相同的,正如费老所说的那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乡土中国个人读书笔记随笔7篇
乡土中国个人读书笔记随笔7篇乡土中国个人读书笔记随笔篇1“乡下人在城里人眼里是愚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开门见山的写到。
那么他们到底愚在哪里呢?首先,愚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笨,蠢;另一种则是大智若愚的愚。
相信很多人对于乡下人的看法就是不识字,粗鲁野蛮。
但是现在一定没有人会不愿意识字了,因此他们只是缺少环境让他们学习罢了。
在我的老家——一个普通的小农村,无论是去年还是今年,都有许多哥哥姐姐考上了重点高中或是一流大学。
每次回到乡下,听家里的人说起,我总是羡慕不已。
可见,乡下人并不愚,只要拥有学习的机会,他们一定不比别人差。
尽管如此,还有一小部分乡下人是不识字的,但是费孝通先生却这么说“乡下多文盲是不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因为他认为,从空间阻隔角度,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面对面社群”决定了人与人的交流只需要语言,甚至是特殊语言,无需文字。
的确,每到周末,回到老家,村里的人们总是很亲切,我不知道为什么,只要一发出脚步声,他们就会探出头来打招呼。
母亲每次都会与左邻右舍通过方言来交流。
他们所说的方言,是否就属于费孝通先生说的“特殊语言”呢?小时候,听到方言,我常问母亲,这个字怎么写呢?她总是笑笑,然后我又问,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然后母亲狠狠地拍了下我的头就走掉了。
现在,我慢慢的了解,每次当他们讲方言的时候,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围绕着他们,尽管我还是不能理解我为什会这样进行交流,但是我却能体会到其中的感情。
乡下人会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文字所不能够表达的情,这种表达是文字替代不了的。
我认为如果一定要说乡下人“愚”,那便是大智若愚的“愚”。
在老家我总能看到地上放着很多菜,我知道那不是我们家种的,那他又是哪里来的呢?直到有一天,外婆推搡隔壁邻居的菜时,我才知道菜的由来。
可是他们为什么要给我们家菜呢?一天中午吃完饭,外婆坐下来慢悠悠的说,“我帮他们家捡了几颗青菜去,没到他们今天拿了这么多菜过来,真的是。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87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87篇)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87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篇1关于中国的社会结构,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归往何处?“生于斯,长于斯,终老是吾乡”乃是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
似乎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所谓的“熟悉”社会中:生活在为土地所囿,在一个先我而在的生活环境。
正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所描述的就是这样因熟悉而得到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而这种因熟悉而得到的信任,并非是契约精神的重视,而是对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样的礼俗社会,是一种没有具体目的,因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称之为“有机的团结”。
与之相对应的是法理社会,“机械的团结”,是为了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常说乡下人愚,究其原委,并非是智力不如城里人,而是缺少适应城里社会需要的知识。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乡土社会,空间阻隔小,面对面的群组并不必要求助于文字。
那么除了空间阻隔,还有就是时间阻隔了,比如个人的今昔之隔,社会的世代之隔。
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的阻隔问题。
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
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
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时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
差序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多动用的圈子也不一定是相同的。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
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死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10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10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 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 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10篇), 欢迎大家分享。
我有幸拜读了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奠基人之一的学术大师——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
费孝通大师一生著述浩繁, 但他的作品《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必读之书。
但是, 这本小册子和他所写的《江村经济》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 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
我在拜读期间不敢说是研究, 只能谦逊地说是入门。
虽然是入门, 但是费孝通大师这十四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
看到费孝通先生书上写的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中, 说到:“我当时在大学里讲课, 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 而企图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 探索一些我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
那时年轻, 有点初生之犊的闯劲, 无所顾忌地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的知识领域。
”可以看出, 费先生是一个重视开发有意义课题的老师, 我想这样的课一定很有趣。
这跟他强调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相符, 一样的不那么刻板, 这就是《乡土中国》这本书之所以如此贴近生活, 生动有趣的重要原因吧。
在其第一篇“乡土本色”中我了解了从基层上看,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 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城市人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 但是在乡下, “土”是他们的命根。
因此他还举了他母亲在他初次出国时给了一包灶土用来“治疗”水土不服和思乡之苦的例子。
这让我很快地回忆起到大学之前, 奶奶在庙里取香炉里的香灰给我, 保佑我出门在外一切安全。
多么通俗易懂的例子啊, 让我很快理解到“土”与中国社会基层的密切联系。
难怪中国社会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这就是为什么当年舅舅的遗体非得被运回故里的原因。
费先生认为:“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八篇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读了费先生的《乡土中国》,我深有感触。
一方面,我的童年和学生时代几乎都是在乡土或者类似于乡土的环境中度过的,因此我就是一个地道的乡土中人;另一方面,这本书写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此刻已有60多年的时刻跨度了,而这60年来,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的乡土此刻怎样样了?中国是不是还是一个乡土中国?费先生的乡土理论是不是还适应此刻的中国?这些问题都让我充满了兴趣。
在我看来,本书开头就应是注重写中国的乡土,后面多转化为写乡土的中国。
中国的乡土自有其特点,而中国也的确带有浓浓的乡土味。
直到此刻,这种味道也还处处可闻。
环保宣传标语中国此刻的乡土状况如何呢?我没有做过有用的调查,不敢妄语。
官方的说法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这未免有失精细,我姑且以我的家乡为例吧,这状况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平时在村里,最有感触的便是孩子少了,减了不少热闹。
村中的老人过世的也多了。
让人不好意思的是许多村里的小孩竟也叫不上名来,不少新媳妇也不认识了,真有一点物是人非的感觉。
每一天早晨都有幼儿园的车来,上初、高中的孩子也经常不回家,更别说大学生了,这就让长老权利的施行大打折扣。
有一次,我们村长让我抄一份关于家庭收入的文件,其中确有十之二三的家庭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的收入来源,成为农民工。
以上所述也就应是大多数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状况了,这当然与费先生所在的那个年代的乡村不一样了,然而虽然有这么多的变化,土地依然是村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对于每一个乡土中人来说,土地是亲切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也是密切的,因此乡土本色毕竟是维持住了。
说道文字下乡,其实是知识下乡,费先生说只有等到乡土性的基层变化了,文字才能下乡。
而今的社会变迁如此之大,以至于包括我在内的农村孩子都出来找知识了,同时,知识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乡下传播开来,手段多样化、快捷化,容量巨大以至于超出了村民的理解潜质。
关于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43篇)
关于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43篇)关于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43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篇1《乡土中国》一书由费孝通先生所作,收录了14篇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的内容,对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作了大体上的解剖分析,从乡土社会的本质到乡土社会权利结构问题的分析都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见解,而本书中一些有关乡土社会的理论分析恰好又能验证当今中国社会变迁中所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
一、乡土社会的特性费孝通先生的这本书首次出版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时就对“乡”这个字作了一个从社会大众视角的解释,无外乎包含了贬低蔑视的意味,而就算在现在这个时代这个字眼同样多少带着贬意,但与以前的时代相比,我们可以感觉到“乡”中的贬低意味是逐渐在减小的。
举一个例子,就像假如今天我们在讨论一个问题,有人要是用“乡里人”作为攻击一个人观点的工具的话,我们会觉得这个人眼界小、没水平、没素质。
这可能也是一个侧面,反应出当今社会乡土社会的变迁。
原来的时代,城里人嫌弃乡下人土气首先应该注意到的问题是,正是因为有城市的存在才会出现这样的对比,要是整个中国都是农村也就不存在乡气不乡气的问题了。
城市与乡村产生这种对比,是由于在乡村社会所适用并有效的那套规则,在城市现代化的社会里行不通,以一种落后无效的方法运用于追求效率的现代化社会,无可厚非会遭受到负面的评价。
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不像游牧可以逐草而居,农业最倚重的是土地,守着土地生存变成了乡土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特性,即人口流动性小,安土重迁。
二、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地位费孝通先生在有关“文字下乡”的章节中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了一定的回答解释,即文字在乡土社会是否必要。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范文4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范文4篇《乡土中国》主要描述并分析了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让我们可以了解到乡土中国的基本概括。
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乡土中国,欢迎阅读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中国,飞速发育中的古老国度,传统与现代在交融,青铜与碳纤在碰撞,道德这个东道主也在与远道而来的相互切磋。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不断推陈出新,但骨子里还是有永远不会褪去的东西——乡土。
中央电视台有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造了中国电视剧都难以企及的收视狂潮,其中除了美食的诱惑,更多的,是庞大的外出人口对家的味道的怀念,家在舌尖上,家在被褥间,家在笔墨里,正如费孝通老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的前言中写道:“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据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国国家结构的基层便是乡土,构成这个国家的最下一层维系纽带,正是乡土性,乡既不是特指乡下,土也非土头土脑,而是一种情感,一种牵连,是人与土地有着关于生死存亡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重土思安,故土难离。
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漫长历史的农业国家,几千年来,家乡的土地对中国人来说就是饭碗,就是生存,游子在外,飘零无根,终归要站在家的土地上,挥起锄把,才算务了本业。
长久下来,土地对人的影响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渐渐地流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和骨髓中,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化,于是,中国人开始离不开故乡的泥土,所有中国人的心都被牢牢留置在屋外的土地上,因而,中华民族的性格中加入了深厚的安稳情节,中庸的处世之道,渊远的文明流传,安定的人生追求,中国人于是有了深深的乡土气息。
自然条件与家族观念决定了中国的基本聚落形式——农村,是一个内向的,封闭性的完整聚居环境,其中的每一户人家存在实际或理论上,或多或少的某种关系,这是亲密而纯粹的,邻里之间保持着基于善意的密切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味道是乡土的;而现今更多人迁入城市,特别是超大型城市的高层建筑居住,一个个水泥的方格分割了人与人之间空间上的距离,也分割了心理的联系,按费孝通先生的说法,现在的人更类似于村与村之间的关系,相互隔绝并且相互孤立,带有天然的排斥性,在外孤独,在内又缺乏相互支持,最常见的聚居单位是一家三口,自我中心和人际冷漠也就不难解释了,这种人际关系的味道是钢铁的。
读书笔记《乡土中国》(通用8篇)
读书笔记《乡土中国》(通用8篇)读书笔记《乡土中国》篇1第一章是“乡土本色”。
作者开篇就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说中国社会虽然有很多阶层,但是他们都是从乡村社会分离出去的,在行为方式社会习惯方面还带有很多乡土社会同样的痕迹(虽然他们自己是很不愿意承认的,因为“土气”毫无疑问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
),所以要研究“中国性”,就不得不从根基出发,研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乡土社会。
另一层意思是说现在这个乡土性只局限于基层,就是说虽然地主、知识分子、工人、资本家等社会阶层都是从乡土社会分化出去的,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发展,已经与乡土社会有了很大不同,所以那些城里人对乡下人冠以“乡巴佬”的称呼,因为他们对于乡土社会已经完全没有了认同感。
至于这些阶层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怎样具有着乡土社会的文化的根,后面会有详细的分析。
在第一章里,作者从“土气”切入,分析中国人的农业本性。
“远在西伯里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种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因为农业的固定性,才有了“土气”,所以说这个词很贴切的描述了中国的农业本性。
“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因此“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他们的生活范围有地域和空间的限制。
由于生活的固定,结成了稳定封闭的邻里关系,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又一重要特征。
许多中国社会的特征都是由此而来。
比如说,中国为什么早在战国就有墨家提出法制社会的观念,但是两千年了中国为什么还是人制社会?就是因为这种人际关系的局限性和邻里的熟悉性。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行了,还用的着多说么?”这种生活背景下显然没有法律和合同之类东西存在的必要,因为那都是对付陌生人的,只有整天要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现代人才需要。
对中国人来说,分得太清楚未免伤了感情。
中国文化的模糊性大概也从这里来。
第二和第三章讲当时一些人提倡的“文字下乡”。
很多人认为乡下人“愚”,但是费老认为不应该这么说,乡下人不是智力上笨,只是知识上不足,更确切的说是知识结构不一样,他们的知识足以应付他们的生活,而对于城市的文明生活当然不甚了了了。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10篇)《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在众多老师的怂恿下,怀揣着各种熟悉感细致地读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首先,孩提时代的乡土印象再次浮现:五线谱般的电线杆上鸟儿叽叽喳喳,清澈见底的小溪流里鱼儿欢蹦乱跳,绿油油的田野上牧童的短笛在轻声歌唱,一垛垛的稻草堆背后孩童们你藏我躲……可是,回首今朝的乡土概貌已不同往昔,禁不住泛起内心那股暖暖的乡土涟漪。
很是惊诧,费老在“乡土本色”一行文中提到,他初次出国时,他的祖母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他的箱子底下。
看到这,心里暗暗惊喜那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是什么,并不是神秘的贵重物品,你是否也知晓了。
后来,他祖母避人和他说了,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惊诧完后,也诉说一段我曾不敢启齿但与之相似的经历,第一次离家求学时,我母亲,不算很老的农村妇女,也是把一包用红纸包裹着的东西放在了我箱子的最深处,好奇地问:“是什么?”母亲语重心长的说:“给你保平安的,希望你出门在外一切平平安安……”一直压在箱底,直到后来算是翻箱倒柜找东西时,又显眼的在我眼前晃来晃去,好奇心驱使我打开了它,一抔灶土和几颗茶粒。
这就是暖暖的乡土,不仅有母爱的寄托,还有那淳朴的乡土情缘牵系着。
我,也算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对乡村有着一种特别的感情,很深厚、很诚挚的埋藏在心底。
一踏进大学,身上那股“土里土气”的质朴俨然与外界格格不入,但日子久了,又生怕与乡村有关的“味道”将随着喧闹的外界渐行渐远,所以,有时就特别想回到过去看看,小时候的村庄、暑期支教的乡村、大一学习生活的南平校区。
摸摸那片烙上童年脚印的黄土地,嗅嗅那乡土的味道,那是被自然孕育着千百年的村庄;在支教的期间,重温童年幼稚的游戏,阳光下童真无邪的笑脸洒满大地,充分展现孩子快乐的本性;怀念静谧的南平校区,修身养性,与世无争,悠闲的学习、生活便是一种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本文是关于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
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神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是费老先生根据其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
村社会学”一课的教学内容而编辑成的一本小册子。
之所以说是小册子,是因为这本书很薄,由14篇文章组成,但是每篇文章之间又有逻辑联系。
《乡土中国》一书探讨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乡村有别于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与此相对应的就是
“陌生人社会”。
也正是从这本书开始“熟人社会”这个概念开始流
行起来,特别是用在解释乡村社会的一些特性的时候。
本书围绕乡村社会的特点分析介绍了“熟人社会”形成的原因、乡村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秩序等问题。
一、“熟人社会”
乡村就是一个“熟人社会”,即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