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分离工程 4色谱(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tR↑ ,组分后出柱
K=0,组分不保留
K→∞ ,组分完全保留
27
结论:色谱分离前提→各组分分配系数不等
B tR
Vs t R t t t 0 (K A K B ) Vm K A K B t R 0
A R B R
Vs t 0 (1 K B ) Vm
W=4σ
或W=1.699W1/2
返回
20
总分离效能指标
分离度(resolution;R):又称分辨率。是相邻两色
谱峰保留时间之差与两色谱峰峰宽均值之比。
R=
t R 2 t R1 (W1 W 2 ) / 2
=
2 (t R 2 t R 1 ) W1 W 2
21
分离度
设正常峰,W1≈W2= 4σ ,
动相分子(Y)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
的过程,即为竞争吸附过程 。
36
X m + nY a
Ka = [X a ][Y m ] n [X m ][Y a ] n
X a + nY m
[X a ] X a / S a Ka [X m ] X m / V m
吸附系数与吸附剂的 活性、组分的性质和 流动相的性质有关。
第四章
色谱分离工程
色谱分析法概论
Chromatography
1
色谱法的分类和发展 色谱过程和基本原理 基本类型色谱方法及其分离机制
色谱法基本理论
2
3
色谱法的特点:
高分离效能、高灵敏度、高选择性、
分析速度快、
应用范围广
4
色谱学的重要作用
诺贝尔化学奖:
1948年,瑞典Tiselins,电泳和吸附分析; 1952年,英国马丁 (Martin)和辛格(Synge), 分配色谱。 应用的科学领域: 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 药学(药物分析): 各国药典收载了许多色 谱分析方法。中国 药典二部,700多,纯度检查、定性鉴别或 含量测定,一部,600多鉴别或含量测定。
死时间 (t0):分配系数为零的组分,即不被固
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组分的保留时间。
调整保留时间 (tR ):某组分由于溶解(或被
'
吸附)于固定相,比不溶解(或不被吸附)
的组分在柱中多停留的时间。
t = tR t0
' R
16
定性参数2
保留体积(VR):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在柱 后出现浓度极大时,所需通过色谱柱的流动 相体积。 V R t R Fc 固定相占有的空间。
空间排阻色谱法
31
一、分配色谱法
分离原理 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或流
动相中的溶解度差别而实现分离。
Cs X s Vs K= C m X m Vm
•溶质分子在固定相中溶解度越大,或在流动相 中溶解度越小,则K越大。在LLC中K主要与流 动相的性质 (种类与极性) 有关;在GLC中K与 固定相极性和柱温有关。
33
分配色谱法
34
分配色谱法
洗脱顺序 由组分在固定相或流动相中溶解
度的相对大小而决定。
正相液液分配色谱:极性强的组分后被洗脱。
(库仑力和氢键力)
反相液液分配色谱:极性强的组分先出柱。
35
二、吸附色谱法
分离原理
利用被分离组分对固定相
表面吸附中心吸附能力的差别而实现 分离。
吸附过程是试样中组分的分子(X)与流
则R=1.5时,99.7%面积(tR ±3σ)被分开,
∆ tR =6 σ ,称 6 σ分离 。
22
三、分配系数与色谱分离
(一) 分配系数和容量因子
分配系数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K)
是在 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 在固定相 (s) 与流动相 (m) 中的浓度 (C) 之比。
留强,后被洗脱,Ka小的组分在吸附剂上保
留弱,先被洗脱。
Ka与组分的性质(极性、取代基的类型和数
目、构型)有关。
41
以硅胶为吸附剂:极性强的组分吸附力强。
①饱和碳氢化合物为非极性化合物,不被吸附。
②基本母核相同,引入的取代基极性越强,则 分子的极性越强,吸附能力越强;极性基团越 多,分子极性越强 (但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 ③不饱和化合物的吸附力强,双键数越多,吸
RNR3+OH- + Cl
R
B + A
R
A + B
43
四、空间排阻色谱法
分离原理
根据被分离组分分子的线团尺寸 进行分离。
也称为分子排阻色谱法。
44
空间排阻色谱法
根据空间排阻(steric exclusion)理论,孔内
外同等大小的溶质分子处于扩散平衡状态:
Xm
渗透系数: Kp =Xs/Xm
46
空间排阻色谱法
流动相
要求:能溶解试样、润湿凝胶,粘度要低 水溶性试样选择水溶液为流动相(称为凝wk.baidu.com过
滤色谱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GFC);
设 R '为 单 位 时 间 内 一 个 分 子 在 流 动 相 中 出 现 的 几 率 设 1 R '为 单 位 时 间 内 一 个 分 子 在 固 定 相 中 出 现 的 几 率
VS 1 R' C SVS K R' C mV m Vm
( R ' 1)
VS 1 1 K R' Vm
组分在色谱柱中迁移速 度 u R L t R t 0 R' 组分在流动相中迁移速 度 u 0 L t0 t R
t0 组 分 在 固 定 相 中 的 停 留时 间 t R R'
26
VS 色谱过程方程 t R t 0 (1 K ) Vm
K t R
讨论: 色谱条件一定时,tR主要取决K的大小 (色谱法基本的定性参数 )
32
分配色谱法
固定相 又称固定液(涂渍在惰性载体颗粒上的一薄层
液体;化学键合相(通过化学反应将各种有机 基团键合到载体上形成的固定相)。
流动相
气液分配色谱法:气体,常为氢气或氮气。 液液分配色谱法:与固定相不相溶的液体。 正相液液分配色谱:流动相的极性弱于固定相的极性。 反相液液分配色谱:流动相的极性强于固定相的极性。
1.新型固定相和检测器的研制 2.色谱新方法的研究 3.色谱联用技术 4.色谱专家系统
8
第二节 色谱过程和基本原理
一、色谱过程
实现色谱操作的基本条件是必须具备相对
运动的两相,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和流
动相(mobile phase)。 色谱过程是组分的分子在流动相和固定相 间多次“分配”的过程。
6
GSC
气相色谱法 (GC)
柱色谱法
GLC 纸色谱法 平面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 (TLC) LLC LLC LLC
色 谱 法
LSC
液相色谱法 (LC)
柱色谱法
LSC SEC IEC BPC
毛细管电泳法 (CE)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SFC)
毛细管电色谱法 (CEC)
7
二、色谱法的发展
(一)色谱法的历史 (二)色谱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9
一些溶剂在硅胶上的o值
溶剂 正戊烷 溶剂强度 ( o) 0.00 溶剂 溶剂强度 ( o) 0.48
甲基特丁基醚
正己烷
氯仿 二氯甲烷
0.00
0.26 0.40
醋酸乙酯
乙腈 异丙醇
0.48
0.52 0.60
乙醚
0.43
甲醇
0.70
40
吸附色谱法
洗脱顺序 ka=KaSa/Vm
在色谱柱(Sa与Vm一定)时,Ka大的组分保
37
吸附色谱法
固定相 多为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
硅胶表面硅醇基为吸附中心。 经典液相柱色谱和薄层色谱:一般硅胶 高效液相色谱:球型或无定型全多孔硅
胶和堆积硅珠。 气相色谱:高分子多孔微球等
38
吸附色谱法
流动相
有机溶剂(硅胶为吸附剂) 洗脱能力:主要由其极性决定。 强极性流动相占据吸附中心的能力强, 洗脱能力强,使k值小,保留时间短。 Snyder溶剂强度o:吸附自由能,表示 洗脱能力。o值越大,固定相对溶剂的 吸附能力越强,即洗脱能力越强。
死体积(V0):由进样器至检测器的流路中未被
固定相颗粒间间隙、导管的容积、检测器内
腔容积的总和。
V 0= t 0 Fc
17
定性参数3
调整保留体积
' R
(adjusted retention volume): 由保留体积扣除死体积后的体积 V
' V R' V R V 0 t R Fc
附力越强。
④分子中取代基的空间排列
42
三、离子交换色谱法
分离原理
利用被分离组分离子交换能力的 差别而实现分离。 分为阳离子交换色谱法和阴离子交换色谱法。
阳离子交换:
交换 再生 交换 再生 + RSO 3 Na++ H
+ Cl + OH RNR3
RSO3
H++
Na+
阴离子交换:
离子交换通式:
9
10
色谱过程
组分的结构和性质微小差异
与固
定相作用差异
随流动相移动的
速度不等
差速迁移
色谱分离
11
二、色谱流出曲线和有关概念
色谱流出曲线
是由检测器输出的电信号 强度对时间作图所绘制的曲线,又称为色 谱图。 基线 是在操作条件下,没有组分流出时 的流出曲线。基线反映仪器 (主要是检测 器) 的噪音随时间的变化。 色谱峰 是流出曲线上的突起部分。 正常色谱峰、拖尾峰和前延峰
的面积。
返回
19
柱效参数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σ):正态色谱流出
曲线上两拐点间距离之半,即0.607倍峰高处的 峰宽之半。 σ的大小表示组分被带出色谱柱的 分散程度。σ越大,组分越分散;反之越集中。
半峰宽 (W1/2):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W1/2=2.355σ 峰宽 (peak width;W):色谱峰两侧拐点作切 线在基线上所截得的距离。
Cs K = Cm
分配系数仅与组分、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性质 及温度(和压力)有关。是组分的特征常数。
23
分配系数与色谱分离
容量因子(capacity factor;k):在一定温度和压力
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和流 动相中的质量(m)之比。 又称为质量分配系数或分配比。 还与固定相和流动相的体积有关。 容量因子与分配系数的关系
A tR
Vs t 0 (1 K A ) Vm
注:应选择合适分离条件使得难分离的组分K不等
1)组分一定,K不等的前提
s和m改变 T改变
2)色谱条件(s,m,T)一定时,K一定 → tR一
定
28
第三节 基本类型色谱方法及其分离机制
分配色谱法
吸附色谱法
离子交换色谱法
5
第一节 色谱法的分类和发展
一、色谱法的分类
按流动相的分子聚集状态分类: GC、LC、SFC 等 按固定相的分子聚集状态分类: GSC、GLC、LSC、LLC等 按操作形式分类: 柱色谱法、平面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等 按色谱过程的分离机制分类: 分配色谱法、吸附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 空间排阻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等
12
到19页 到20页
13
•对称因子fs (symmetry factor) : •衡量色谱峰的对称性
fs W 0.05 h / 2 A ( A B) / 2 A
14
到19页 到20页
15
定性参数1
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tR):从进样到某组分
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时的时间间隔。
Xs
(0<Kp<1 )
由溶质分子的线团尺寸和凝胶孔隙的大 小所决定。在一定分子线团尺寸范围内,Kp 与分子量相关,即组分按分子量的大小分离。
45
空间排阻色谱法
固定相
多孔凝胶:软质、半软质和硬质
主要性能参数
平均孔径 排斥极限(Kp=0):不能渗透进入凝胶的 任何孔隙最低分子量 分子量范围:排斥极限(Kp=0)与全渗透 点(Kp=1)之间的分子量范围围。选择凝 胶时应使试样的分子量落入此范围。
注意:VR’是定值,tR’与FC成反比 •相对保留值(r) :两组分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r2 ,1
' tR 2
t
' R1
V R' 2 V R' 1
18
定量参数
峰高(peak height;h):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
大时的检测信号,即色谱峰顶至基线的距离。
峰面积(peak area;A):色谱曲线与基线间包围
m k m
s
m
CV Vs K CV Vm
s s m m
24
保留比R’:衡量溶质分子在色谱柱上相对移行速度
组分在色谱柱中迁移速度 u R R' 组分在流动相中迁移速度 u 0
L t R t0 定距洗脱保留比 R ' ( R ' 1) L t0 t R
25
(二)tR与K的关系:
K=0,组分不保留
K→∞ ,组分完全保留
27
结论:色谱分离前提→各组分分配系数不等
B tR
Vs t R t t t 0 (K A K B ) Vm K A K B t R 0
A R B R
Vs t 0 (1 K B ) Vm
W=4σ
或W=1.699W1/2
返回
20
总分离效能指标
分离度(resolution;R):又称分辨率。是相邻两色
谱峰保留时间之差与两色谱峰峰宽均值之比。
R=
t R 2 t R1 (W1 W 2 ) / 2
=
2 (t R 2 t R 1 ) W1 W 2
21
分离度
设正常峰,W1≈W2= 4σ ,
动相分子(Y)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
的过程,即为竞争吸附过程 。
36
X m + nY a
Ka = [X a ][Y m ] n [X m ][Y a ] n
X a + nY m
[X a ] X a / S a Ka [X m ] X m / V m
吸附系数与吸附剂的 活性、组分的性质和 流动相的性质有关。
第四章
色谱分离工程
色谱分析法概论
Chromatography
1
色谱法的分类和发展 色谱过程和基本原理 基本类型色谱方法及其分离机制
色谱法基本理论
2
3
色谱法的特点:
高分离效能、高灵敏度、高选择性、
分析速度快、
应用范围广
4
色谱学的重要作用
诺贝尔化学奖:
1948年,瑞典Tiselins,电泳和吸附分析; 1952年,英国马丁 (Martin)和辛格(Synge), 分配色谱。 应用的科学领域: 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 药学(药物分析): 各国药典收载了许多色 谱分析方法。中国 药典二部,700多,纯度检查、定性鉴别或 含量测定,一部,600多鉴别或含量测定。
死时间 (t0):分配系数为零的组分,即不被固
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组分的保留时间。
调整保留时间 (tR ):某组分由于溶解(或被
'
吸附)于固定相,比不溶解(或不被吸附)
的组分在柱中多停留的时间。
t = tR t0
' R
16
定性参数2
保留体积(VR):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在柱 后出现浓度极大时,所需通过色谱柱的流动 相体积。 V R t R Fc 固定相占有的空间。
空间排阻色谱法
31
一、分配色谱法
分离原理 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或流
动相中的溶解度差别而实现分离。
Cs X s Vs K= C m X m Vm
•溶质分子在固定相中溶解度越大,或在流动相 中溶解度越小,则K越大。在LLC中K主要与流 动相的性质 (种类与极性) 有关;在GLC中K与 固定相极性和柱温有关。
33
分配色谱法
34
分配色谱法
洗脱顺序 由组分在固定相或流动相中溶解
度的相对大小而决定。
正相液液分配色谱:极性强的组分后被洗脱。
(库仑力和氢键力)
反相液液分配色谱:极性强的组分先出柱。
35
二、吸附色谱法
分离原理
利用被分离组分对固定相
表面吸附中心吸附能力的差别而实现 分离。
吸附过程是试样中组分的分子(X)与流
则R=1.5时,99.7%面积(tR ±3σ)被分开,
∆ tR =6 σ ,称 6 σ分离 。
22
三、分配系数与色谱分离
(一) 分配系数和容量因子
分配系数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K)
是在 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 在固定相 (s) 与流动相 (m) 中的浓度 (C) 之比。
留强,后被洗脱,Ka小的组分在吸附剂上保
留弱,先被洗脱。
Ka与组分的性质(极性、取代基的类型和数
目、构型)有关。
41
以硅胶为吸附剂:极性强的组分吸附力强。
①饱和碳氢化合物为非极性化合物,不被吸附。
②基本母核相同,引入的取代基极性越强,则 分子的极性越强,吸附能力越强;极性基团越 多,分子极性越强 (但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 ③不饱和化合物的吸附力强,双键数越多,吸
RNR3+OH- + Cl
R
B + A
R
A + B
43
四、空间排阻色谱法
分离原理
根据被分离组分分子的线团尺寸 进行分离。
也称为分子排阻色谱法。
44
空间排阻色谱法
根据空间排阻(steric exclusion)理论,孔内
外同等大小的溶质分子处于扩散平衡状态:
Xm
渗透系数: Kp =Xs/Xm
46
空间排阻色谱法
流动相
要求:能溶解试样、润湿凝胶,粘度要低 水溶性试样选择水溶液为流动相(称为凝wk.baidu.com过
滤色谱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GFC);
设 R '为 单 位 时 间 内 一 个 分 子 在 流 动 相 中 出 现 的 几 率 设 1 R '为 单 位 时 间 内 一 个 分 子 在 固 定 相 中 出 现 的 几 率
VS 1 R' C SVS K R' C mV m Vm
( R ' 1)
VS 1 1 K R' Vm
组分在色谱柱中迁移速 度 u R L t R t 0 R' 组分在流动相中迁移速 度 u 0 L t0 t R
t0 组 分 在 固 定 相 中 的 停 留时 间 t R R'
26
VS 色谱过程方程 t R t 0 (1 K ) Vm
K t R
讨论: 色谱条件一定时,tR主要取决K的大小 (色谱法基本的定性参数 )
32
分配色谱法
固定相 又称固定液(涂渍在惰性载体颗粒上的一薄层
液体;化学键合相(通过化学反应将各种有机 基团键合到载体上形成的固定相)。
流动相
气液分配色谱法:气体,常为氢气或氮气。 液液分配色谱法:与固定相不相溶的液体。 正相液液分配色谱:流动相的极性弱于固定相的极性。 反相液液分配色谱:流动相的极性强于固定相的极性。
1.新型固定相和检测器的研制 2.色谱新方法的研究 3.色谱联用技术 4.色谱专家系统
8
第二节 色谱过程和基本原理
一、色谱过程
实现色谱操作的基本条件是必须具备相对
运动的两相,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和流
动相(mobile phase)。 色谱过程是组分的分子在流动相和固定相 间多次“分配”的过程。
6
GSC
气相色谱法 (GC)
柱色谱法
GLC 纸色谱法 平面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 (TLC) LLC LLC LLC
色 谱 法
LSC
液相色谱法 (LC)
柱色谱法
LSC SEC IEC BPC
毛细管电泳法 (CE)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SFC)
毛细管电色谱法 (CEC)
7
二、色谱法的发展
(一)色谱法的历史 (二)色谱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9
一些溶剂在硅胶上的o值
溶剂 正戊烷 溶剂强度 ( o) 0.00 溶剂 溶剂强度 ( o) 0.48
甲基特丁基醚
正己烷
氯仿 二氯甲烷
0.00
0.26 0.40
醋酸乙酯
乙腈 异丙醇
0.48
0.52 0.60
乙醚
0.43
甲醇
0.70
40
吸附色谱法
洗脱顺序 ka=KaSa/Vm
在色谱柱(Sa与Vm一定)时,Ka大的组分保
37
吸附色谱法
固定相 多为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
硅胶表面硅醇基为吸附中心。 经典液相柱色谱和薄层色谱:一般硅胶 高效液相色谱:球型或无定型全多孔硅
胶和堆积硅珠。 气相色谱:高分子多孔微球等
38
吸附色谱法
流动相
有机溶剂(硅胶为吸附剂) 洗脱能力:主要由其极性决定。 强极性流动相占据吸附中心的能力强, 洗脱能力强,使k值小,保留时间短。 Snyder溶剂强度o:吸附自由能,表示 洗脱能力。o值越大,固定相对溶剂的 吸附能力越强,即洗脱能力越强。
死体积(V0):由进样器至检测器的流路中未被
固定相颗粒间间隙、导管的容积、检测器内
腔容积的总和。
V 0= t 0 Fc
17
定性参数3
调整保留体积
' R
(adjusted retention volume): 由保留体积扣除死体积后的体积 V
' V R' V R V 0 t R Fc
附力越强。
④分子中取代基的空间排列
42
三、离子交换色谱法
分离原理
利用被分离组分离子交换能力的 差别而实现分离。 分为阳离子交换色谱法和阴离子交换色谱法。
阳离子交换:
交换 再生 交换 再生 + RSO 3 Na++ H
+ Cl + OH RNR3
RSO3
H++
Na+
阴离子交换:
离子交换通式:
9
10
色谱过程
组分的结构和性质微小差异
与固
定相作用差异
随流动相移动的
速度不等
差速迁移
色谱分离
11
二、色谱流出曲线和有关概念
色谱流出曲线
是由检测器输出的电信号 强度对时间作图所绘制的曲线,又称为色 谱图。 基线 是在操作条件下,没有组分流出时 的流出曲线。基线反映仪器 (主要是检测 器) 的噪音随时间的变化。 色谱峰 是流出曲线上的突起部分。 正常色谱峰、拖尾峰和前延峰
的面积。
返回
19
柱效参数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σ):正态色谱流出
曲线上两拐点间距离之半,即0.607倍峰高处的 峰宽之半。 σ的大小表示组分被带出色谱柱的 分散程度。σ越大,组分越分散;反之越集中。
半峰宽 (W1/2):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W1/2=2.355σ 峰宽 (peak width;W):色谱峰两侧拐点作切 线在基线上所截得的距离。
Cs K = Cm
分配系数仅与组分、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性质 及温度(和压力)有关。是组分的特征常数。
23
分配系数与色谱分离
容量因子(capacity factor;k):在一定温度和压力
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和流 动相中的质量(m)之比。 又称为质量分配系数或分配比。 还与固定相和流动相的体积有关。 容量因子与分配系数的关系
A tR
Vs t 0 (1 K A ) Vm
注:应选择合适分离条件使得难分离的组分K不等
1)组分一定,K不等的前提
s和m改变 T改变
2)色谱条件(s,m,T)一定时,K一定 → tR一
定
28
第三节 基本类型色谱方法及其分离机制
分配色谱法
吸附色谱法
离子交换色谱法
5
第一节 色谱法的分类和发展
一、色谱法的分类
按流动相的分子聚集状态分类: GC、LC、SFC 等 按固定相的分子聚集状态分类: GSC、GLC、LSC、LLC等 按操作形式分类: 柱色谱法、平面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等 按色谱过程的分离机制分类: 分配色谱法、吸附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 空间排阻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等
12
到19页 到20页
13
•对称因子fs (symmetry factor) : •衡量色谱峰的对称性
fs W 0.05 h / 2 A ( A B) / 2 A
14
到19页 到20页
15
定性参数1
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tR):从进样到某组分
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时的时间间隔。
Xs
(0<Kp<1 )
由溶质分子的线团尺寸和凝胶孔隙的大 小所决定。在一定分子线团尺寸范围内,Kp 与分子量相关,即组分按分子量的大小分离。
45
空间排阻色谱法
固定相
多孔凝胶:软质、半软质和硬质
主要性能参数
平均孔径 排斥极限(Kp=0):不能渗透进入凝胶的 任何孔隙最低分子量 分子量范围:排斥极限(Kp=0)与全渗透 点(Kp=1)之间的分子量范围围。选择凝 胶时应使试样的分子量落入此范围。
注意:VR’是定值,tR’与FC成反比 •相对保留值(r) :两组分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r2 ,1
' tR 2
t
' R1
V R' 2 V R' 1
18
定量参数
峰高(peak height;h):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
大时的检测信号,即色谱峰顶至基线的距离。
峰面积(peak area;A):色谱曲线与基线间包围
m k m
s
m
CV Vs K CV Vm
s s m m
24
保留比R’:衡量溶质分子在色谱柱上相对移行速度
组分在色谱柱中迁移速度 u R R' 组分在流动相中迁移速度 u 0
L t R t0 定距洗脱保留比 R ' ( R ' 1) L t0 t R
25
(二)tR与K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