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书临习指导

合集下载

王羲之《圣教序》临习要领必读

王羲之《圣教序》临习要领必读

王羲之《圣教序》临习要领必读临摹是一个艰辛而不可缺少的过程。

这好比钢琴中的练习曲,油画中的素描。

临习,是为创作打基础,同时临习本身也是一门艺术,一项高超的技能。

书法的学习入门首先必从临摹开始,临摹好比是一块敲门砖。

临习到什么水平,相对个人的书法创作便到什么水平。

尤其是学习王字,对《圣教序》这种笔法森严、结构完美、变化无常、刻工精良的碑帖,临习时必须心平气和,细致周到。

无论从气势、章法,还是从用笔、结体,都须注意观察,细细体验。

一、《圣教序》因为是集王字,字迹大小完全是按墨迹的原尺寸,多为一寸之内,也是当时晋代指的“八分”书大小。

系用指,稍加掌功而得。

初学者,不容易将字写到原大,可以先放宽尺寸,逐渐缩小恢复至原大。

不宜写得过大,因为这要牵涉到用腕、用肘及用臂,便不得其本碑要领。

二、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书写工具的选择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从古代书论中反复体察到“纸笔精良”的谆言。

而今人往往不以为然,用极不相配的工具,花大量时间,欲得其效果,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无。

久而久之,便丧失临习的兴趣,或自然地放弃,草草、急迫地进入“创作”,随意发挥,走不了几步便可能自食其果。

因此,如何择纸、笔等工具,势必首当其冲。

就《圣教序》而言,那个时代属王字的鼎盛时期,工具极其考究。

如果要实临得相像,工具当选用准确,或是比较贴近。

那时,贵族、宫廷中大部分用绢、绫,或是质地柔绵、细腻的纸。

生宣诞生在明末,《圣教序》时代是没有生宣的,因此如今实临也避免用这种渗水量过大的生宣。

也不宜用杂质过多、颗粒过粗的纸张,否则王字的细微处便无法体现。

我们如今在实临中当然不可能常用价格昂贵的绢、绫之类(如今绢与古代绢又有不同),可以选择一些质地细腻、绵柔的纸,吸水量要小些,譬如元书纸、报纸、仿古宣、熟宣、包装纸及一些书籍用纸均可。

笔的选择尤为重要。

首先要选择新或较新的笔。

古书论中常言口“池水尽墨,颓笔成冢”。

一是指古人用功程度,二也是指古人用笔之讲究,稍一颓毛,秃了,旧了,便弃之,不像今人一支笔会用上五年、十年,也不更换。

王羲之行书运笔分析

王羲之行书运笔分析

行书的基本笔法行书第一章第一单元:点反捺点:最后一笔逆锋入纸后,力量由轻到稍重,然后笔略向下拖,回锋收笔,似反捺写法。

曲头点:笔锋入纸后,向右弯曲铺毫,重按后回笔出锋。

长点:外字的最后一笔,捺改为长点,笔入纸后向右拉长,再将笔下顿收锋。

斜点:尖锋入纸后,向右向下重按铺毫,再将笔向左上回锋至腹部收笔。

带右点:竖直下笔,按后将锋从腹中挑出,带写出右点,写时笔锋横向行走,第一点重,第二点轻。

兰叶点:次字最后一笔,尖锋入纸后重按铺毫,再将笔略提从中间出锋。

出锋点:笔入纸后,顺势一顿,即将锋带出,露出锋尖与下一笔有连之势。

平点:尖锋入纸后,笔平行向右铺毫,再略向下于中腹出锋,形似短横。

横四点:横四点,每点都极清楚,然又每点相连,其势略有上斜,不使平板。

横三点:岁字中间是横三点,首两点都从腹中出锋带右点,最后一点出锋上挑,以写戈笔。

二点水:上点出锋带出下点,转锋提笔向右上挑出。

上下点:上下两点相互呼应,上点出锋即成下点起笔,上点略轻,下点略重,反之亦可。

横波点:然字四点,其形不甚清楚,似水之波涛,曲折多姿,最后一点略重回锋。

隼尾点:最后一点取隶法,笔在中间作一重按,然后突然上提,以笔尖出锋,如鹰隼之尾。

三点水:首点出锋带出次点次点与末节点相连,末点按后上挑,其势一气呵成。

左右点:左右两点,作遥相呼应之势,一般是左低右高,字的重心易平稳。

行书第一章第二单元:横仰势横:所字上横呈上仰之势,使字更是丰满,稳固。

下挑横:长字中间长横行笔至收锋处,将笔锋向下挑出,以便连写下部点画。

垂头横:共字第一笔起笔呈反方向笔由下向上,用腕力写成有弹性的横画,其锋外露,收笔回锋。

露锋横:尖锋入纸,其锋外露,行笔由轻至重,最后锋尖略上提后下按,回锋至横越画中间。

重横:于字两横稍短,用笔较重,因此字点画少,点画粗壮,使字稳重有力。

上挑横:第一笔横画向上倾斜,收笔处向上挑出,以便写长撇。

波折横:此横亦用腕的翻动,轻重徐疾,波曲向前,收笔回锋,使线条生动活泼。

2021年中书协高研班笔记四十五(王羲之行书技法,史上最全面整理,不看后悔!)

2021年中书协高研班笔记四十五(王羲之行书技法,史上最全面整理,不看后悔!)

2021年中书协高研班笔记四十五(王羲之行书技法,史上最全面整理,不看后悔!)用笔,是指运用毛笔在纸上书写的方法,它是通过起笔、运笔、收笔这三个基本动作来完成的,行书的用笔虽然是在楷书用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却比楷书要复杂得多。

它既有楷书的点画,又有草书的使转,有转有折,有藏有露,是非常灵活的。

王羲之行书用笔飘逸潇洒,天真遒劲,《书议》称其笔迹道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资自然,风神盖代”,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说“观其点曳之工,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可谓推崇备至。

王羲之行书用笔变化十分丰富。

以横画而言,起笔有顺锋、逆锋,收笔有上折、下折.以撇画而言,有长有短,有竖有斜;斜撇中又有出锋、回锋之别;回锋中,还有向左、向上之异,至于点,更是或俯或仰,或方或圆,或斜或正,或曲或直,随字赋形,因势变幻、给人眼花缭乱、移步換形的感觉。

学习王羲之行书的用笔需注意的六点:1.行书起笔的藏锋是在笔和纸相接触的瞬间快速完成的,而露锋有时则是在落笔前的空中进行的,当笔刚一接触到纸,则实际上已进入到运笔阶段。

2.不同笔画的写法要抓住要点,如写横画时,起笔多用露锋,收笔多用出锋。

写撇画时,要力到笔尖,短撇要快捷,忌拖泥带水;长撇要慢而匀,忌半途出击,写点时,贵沉着而灵活,虽微如粟米,亦須三过笔,已一拓直下。

3.牵丝引帶要自然,王羲之行书中的牵丝引带都是在快节奏的运笔中自然形成的,该引则引,应幣測帶,不多不少,不枝不蔓,若有意造出一些引帶来,则会贻笑大方。

4.要正确运用提按和顿挫。

楷书是一笔一画写成的,而行15常常把几个起收笔的笔遁连在一起写,不断地转换着行笔的路线与方向,这就需要在行笔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提按顿挫对笔形进行调整,才能写出髙质量的有质感的线条来。

5.要有节奏感,用笔的速度要有变化,不能匀速,不同的笔画.要有不同的速度。

如横画宜慢,而撇画宜快,相同的笔画,也要用不同的速度,同是竖画.悬针宜慢,而垂露宜快,音乐艺术中,有高低疾徐不同的旋律,才能奏出悦耳动听的歌曲;行书的用笔也要有轻重疾徐不同的节奏,才能显示出美感。

王羲之书法小技巧

王羲之书法小技巧

王羲之书法小技巧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技巧被传承至今,成为了我们学习书法的重要参考。

在这里,我们来探讨一下王羲之书法中的小技巧。

第一步:掌握笔王羲之书法中的小技巧之一就是要掌握好笔。

王羲之所用的笔是毛笔,毛笔的使用十分讲究。

首先,要选择上好的毛笔,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

在使用毛笔之前,先将笔头浸泡于清水中,使毛笔毛发充分吸水,然后轻轻将笔在水杯的边角抖掉多余的水分。

在书写时,要时刻注意毛笔的倾斜角度,保持笔尖与纸张垂直。

第二步:把握结构王羲之书法的魅力之一在于其紧凑的结构性。

这是很多书法家难以做到的。

在书写时,要注重每一笔的位置、角度和大小。

对于圆弧形的字,要保证曲线的顺畅自然,弯曲程度要均衡;对于直线条的字,线条要流畅自然,长度要均匀。

第三步:注重空间感王羲之的书法充满了空间感,这是他的独特之处。

在书写时,要充分考虑字与字之间的空间感,使每个字之间有清晰的界限,但却又相互贴合、相互依存。

要注重笔画的排列顺序,有利于将每个字、每个笔画的空间感融为一体。

第四步:利用透视法王羲之书法中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利用透视法。

透视法是一种三维表现技巧,能够让画面具有深度感和空间感。

在书写时,可以利用透视法让字的大小逐渐递增,进而赋予其立体感。

此外,还可以适当加粗或加细笔画,以增强书写的韵律之美。

第五步:注重字形的变化王羲之书法中的小技巧之一就是注重字形的变化。

王羲之善于变化字形,这样能够增强书写的变化性和艺术感。

书写时,可以适当变异字形、使其更具韵味,增加艺术趣味性。

总之,王羲之的书法技巧被广泛传承,成为我们学习书法的重要参考。

掌握好毛笔,把握好结构,注重空间感,利用透视法,注重字形的变化,这些小技巧都能帮助我们在书写中更加得心应手,有更好的效果。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十六)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十六)

轻收 、轻起 重收 、重起重 收等 。重 横 画和竖 画最多 ,书写 时要 注意它 正 中 , 也有 处于 字之左 或右上部 的 , 起重 收的写 法起 笔 同竖笔 ,只是发 们 的变化 。作竖之 法 ,当于 曲 中求 形态 较短 。其写 法是轻 锋 向右 上逆
笔 即收 ,运 笔过程 很短 或较 短 。很 直 ,或 向或 背 、或 背 中有 向 、或 向 入 ,将笔 略提 ,然后迅 速 向右下切 短 的有 0 4组 “ 、 、 、 、 ” 中有 背 、或 弯环 而势 曲 、或 婀娜 而 入作 一斜直 落点 。点后 稍一衄 挫其 7 信 书 里 味 加
有 两 种形态 : 种在 字 之左上 ,略 方撇 出 , 斜势 。撇 末 出锋 长 而细 , 只是 起 笔处 动作 稍 复杂些 。一种 如 一 取
同 短 中撇 ,如 “ 、炎 、鼻 ”字 。 应 将笔 力送 到尽 头 。如 “ 、 、 、 “ 白 仰 镌 锋 今”字,发笔时先露锋作一斜侧点,

种在 一 字之左 下 ,取撇 势 ,但 回 亿 、价 ”字 。
在连续作一 “”用笔 带锋写 大斜撇 。 S
锋 向左 上 ,如 “ 、贞 ” “ ”字 资 。 贞
为竖笔 撇写 。
太 00大 斜撇 :即长撇 。带 锋 起 其它如 “ 、合 、文”等字 ,起笔处 8
其余同大斜撇或直撇写法。 笔 ,上端稍直 ,中下段弯曲,动作 用逆锋,
字 。其它较 短且 重起轻 收 的字 ,如 多姿 ,不 可过直 ,过 直则反 不见 笔 锋 ,调 中后迅 速朝左 下撇 出 ,势微
0 3组 “ 、闲”; 7 眼 重起 重 收 的字 , 力 。数 竖 并 列 ,不 可 雷 同 和 重 复 , 仰 ,出锋 时要 尖锐饱 满有力 。整个

《兰亭序》临习指导

《兰亭序》临习指导

线条的多变
则可看“ 则可看“带”字,头部四个竖,两直两曲,如果 头部四个竖,两直两曲, 把它分成四个由直向曲的层次,则是① 次直, 把它分成四个由直向曲的层次,则是①直,②次直, 最曲。绝不生硬板滞。而即便是①的直, ④曲,②最曲。绝不生硬板滞。而即便是①的直, 在头部也有意使之弯了一下, 在头部也有意使之弯了一下,与其余三直笔协调起 构成整体效果。从直线到弧线, 来,构成整体效果。从直线到弧线,线形在依次变 这种变化是以严谨的序列为限制的。 化,这种变化是以严谨的序列为限制的。
三、《兰亭序》的用笔分析 兰亭序》
作品的用笔方法直接决定风格的大致导向。 作品的用笔方法直接决定风格的大致导向。学书 者对此应该加以特别注意。我们在《兰亭序》 者对此应该加以特别注意。我们在《兰亭序》中发 现用笔上的两个特征: 现用笔上的两个特征: 一是线形的多变。 一是笔画的跳荡 一是线形的多变。 因此,强调提按动作的明确性与准确性, 因此,强调提按动作的明确性与准确性,成为 临摹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临摹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平拖与直画是绝对与之 南辕北辙的。 南辕北辙的。纸后, 力量由轻到 纸后 , 稍重, 稍重 , 然后笔略向 下拖, 回锋收笔, 下拖 , 回锋收笔 , 似反捺写法。
笔锋入纸后,向 笔锋入纸后, 右弯曲铺毫, 右弯曲铺毫,重按后 回笔出锋。 回笔出锋。
长点: 长点:
斜点:
外字的最后一笔, 外字的最后一笔,捺 改为长点, 改为长点,笔入纸后向右 拉长,再将笔下顿收锋。 拉长,再将笔下顿收锋。
三点水: 三点水: 首点出锋带出次点次 点与末节点相连,末 点与末节点相连, 点按后上挑, 点按后上挑,其势一 气呵成。 气呵成。 左右点: 左右点: 左右两点, 左右两点,作遥相呼应之 一般是左低右高, 势,一般是左低右高,字的 重心易平稳

王羲之行书结构36法,学书者收藏!

王羲之行书结构36法,学书者收藏!

王羲之行书结构36法,学书者收藏!王羲之行书结构36法一、风神恣意,变化有态羲之行书,字字纵横变化,曲尽其态。

无论是用笔,还是取势,均风神恣意,静动相加。

由于行书是一种随意的书体,故字点画的起笔、行笔、收笔、驻笔、连带下笔、顺接上笔的接法、折前折后等都应充分展现,另外墨的枯润、笔画方圆、刚柔、轻重也应在字中显露出来。

第一法:横不论长短,形斜为佳。

古真▼第二法:竖长竖短,出锋回锋挑锋尽态。

卉林第三法:多钩者,或挑或驻或一带而下。

躬胜第四法:纵撇之法,或伸或收或回钩。

少庸第五法:宝画之钩,如鸟之视胸乃妙。

字宙第六法:左撇右捺,捺宜让撇。

火然第七法:纵腕之法,末端或回钩或伸钩。

..........................................................................九飞第八法:撇重者,收放自如(注意双人撇的简化写法)茂复第九法:盖下之法,撇捺伸展宜均匀。

今含第十法:三撇法,或断或连。

彩影第十一法:四点法,或为一横或为波横。

为黔第十二法:多捺者,须有伸有缩。

途敛第十三法:回钩之法,钩宜下带。

化足第十四法:纵戈之字,戈身或直或弯,戈钩或挑或驻。

成武第十五法:平钩之法,顺笔而写,简便易学。

先境第十六法:末钩者,宜平出,钩上则呈平状。

子乎第十七法:心钩法,钩身宜曲。

心第十八法:横折之法,以圆转为佳,转度依势而为。

自典二、欹侧生势,寓变化于整齐之中欹侧生势是行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羲之行书首创这一风格,为后世树立了行书的典范。

欹侧主要是指夸张字中的某一部分,或削减字中的某一部分,加大横画斜度,或抬高字形右上角,或调整字间架组成正斜比例,使字形出现参差错落、俯仰欹侧之势。

并具备婀娜多姿、峭拨开张的艺术美。

第十九法:右侧之字,竖向右倾成右侧之势。

岸岳第二十法:左欹之字。

竖向左斜成欹仰之形。

邦省第二十一法:上欹下侧,上下两向相反方向倾斜。

悲当第二十二法:左欹右侧,或左向右斜,或右向左斜,成欹侧之势。

王羲之行书《圣教序》教程,很详细!

王羲之行书《圣教序》教程,很详细!

王羲之行书《圣教序》教程,很详细!第一部分:基础笔画的写法一、点的写法:行书点的笔法变化比楷书丰富,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动势和游丝.以斜点为例,其笔法为:顺锋入笔,略顿,蓄势后向左下出锋成钩。

例如“深”红色箭头所指。

两点呼应:左点出锋,顺势带出右点,两点之间笔断意连,顾盼有情,联系密切。

斜点: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轻收,注意形态上与下一笔呼应。

二、横的写法:行书横的笔法在楷书横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感,尤其当多横组合时,更强调彼此间的变化及映带关系。

其笔法为: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放。

如:“百”字红色箭头所指。

长横:长横入笔转锋的动作比短横更显著。

以点代横:行书无论短横与长横笔法均相同,即: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收(有时蓄势出锋成钩)。

更多例字:三、竖的写法:行书竖的用笔与楷书相似,也分为悬针竖和垂露竖。

其区别在于:行书竖画有时不如楷书竖画挺直,有时还出现游丝和出钩,这些都是为了加强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

如:“邦”字,红色箭头所指。

垂露竖:逆锋入笔,转锋后向下行笔,至尾端回锋轻收。

两笔长短、直弧、位置高低均有差异。

更多例字:四、撇的写法:行书撇分为回锋撇与出锋撇。

与楷书撇比较而言,行书撇更多曲折变化,且增加了回锋出钩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映带关系。

如:“形”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撇: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蓄势后向左下出锋,短促而有力。

回锋撇:顺锋入笔,转锋下行,微弧,至尾端戛然止笔,有回锋之意而无回锋之笔。

五、捺的写法:行书捺分为出锋捺、回锋捺和以点代捺。

对具体的笔画而言,又有轻垂、方圆、长短、徐疾等变化,主要以体现行书的流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为原则。

如:“春”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捺:顺锋入笔,向右下行笔,运笔遒劲果断,顿笔后向右渐提笔出锋。

此捺与楷书写法一致。

更多例字:六、挑的写法:行书桃的笔法比楷书更为丰富,这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关系。

另外,由于有了曲折变化,行书挑的运笔速度也不如楷书挑那样短促。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笔法教程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笔法教程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笔法教程【笔法教程】▼第一单元横的变化(12种)长横左上露锋入笔,中锋向右运行,回锋向左收笔。

短横中部运笔稍重且沉稳,整个笔画稍短而粗壮。

细横头稍上扬,中部微向右上斜,笔画细长。

方头横写此横的起笔应逆锋方头切入。

圆头横起笔须逆锋向左,笔锋圆转往右运行头呈圆状。

笔锋由左上入笔的横露锋由轻渐重向右下稍按即往右。

笔锋由右上入笔的横起笔须自然,与前笔的收笔呼应。

笔画由右下入笔的横顺势而生,切忌粗大。

由细到粗的横笔画运行应逐渐重按,粗细须明显。

由粗至细的横行笔由重至轻。

中间细两头粗的横提按要自然流畅。

中间粗两头细的横笔画粗细不宜过大。

第二单元竖的变化(12种)长竖曲头斜顿即向下边行边提运笔,不宜太粗。

短竖运笔稍重按,宜短健有力。

细竖运笔宜轻提,细长似钢针。

粗竖运笔应粗重,但不臃肿。

斜竖曲头斜顿后笔毫稍向左下方运行。

左弯竖中部向左稍弯,起笔与收笔应对直。

右弯竖中间向右稍弯,笔画由细渐粗。

尖头竖尖锋入笔,笔画不宜粗。

斜头竖露锋入笔,斜势稍顿后即向下运笔。

方头竖逆锋起笔,方头切入。

圆头竖逆锋起笔,圆转向下运行。

曲头竖由细渐粗,微弯曲露锋,然后往下中锋运行。

第三单元撇的变化(15种)长撇露锋起笔后边行边提,先直后弯向左下出锋,稍长。

短撇曲头入笔,粗短壮健,向左下出锋。

细撇运笔应轻细而刚直,切忌弯曲。

粗撇曲头入笔,粗壮有力,向左下出锋。

小撇运笔应细小活泼而有变化。

竖撇逆锋入笔,先直后稍弯向下运行,收笔向左下出锋。

斜撇露锋入笔斜势稍顿,先重后轻,向左下撇出,稍粗。

弯撇逆锋起笔,先向下直行后弯曲向左出锋。

直撇运笔应平直向左下出锋。

平撇露锋入笔,销顿后向左粗短有力出锋,腹部应平直。

斜头撇露锋起笔,斜势顿按,向左下撇出。

尖头撇尖锋入笔,由细渐粗,弯曲运行,过中部由粗渐细。

方头撇逆锋方笔切入,向左下方粗细变化微弯运笔。

圆头撇逆锋圆转向左下出锋。

曲头撇由细到粗稍弯曲起笔,向左下稍弧形运行。

第四单元捺的变化(9种)长捺笔画宜舒展,一波三折。

王羲之行书笔法结构九法

王羲之行书笔法结构九法

王羲之行书笔法结构九法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元.赵孟頫
变化尽态错落欹侧洗练呼应迎让假借部首
变化用笔有藏露轻重;笔势有曲直俯仰;笔画有疏密上下;
形态有大小、长短;体现在同画异态、同旁异变、同形异化、同字异体、同体异形,笔笔迥异,字字意殊。

尽态曲尽其态,使得大者更大、小者更小、长者更长、短者更短、疏者更疏、密者更密、笔画组合结构和谐匀称。

错落字形参差不齐,左右上下长短互殊、宽窄各异、大小不匀、主次分明、虚实相生。

敧侧左敧右侧上敧下侧左敧右侧;与险绝中求平正,动态求平稳。

洗练字形务从简易,省减笔画;有省笔、减笔、化笔、合笔。

呼应笔画间的联系通过暗连(意连)、明连(形连)完成。

迎让笔画相互谦让避就、穿插伸缩,通过上下相让、左右朝揖,形成和谐的有机整体。

假借行书借楷书意连、意连靠笔势;借草书形连,形连靠牵丝;实现动静结合、丰富结构的作用。

部首偏旁与其所搭配单体的长短、肥瘦、大小有所变化、相互呼应。

部首分:在左、在右、在上、在下、在外。

掌握王羲之《兰亭序》帖的基本笔画学习知识行书书法

掌握王羲之《兰亭序》帖的基本笔画学习知识行书书法

掌握王羲之《兰亭序》帖的基本笔画学习知识行书书法通过掌握王羲之《兰亭序》帖的基本笔画学习行书书法《兰亭序》的点画虽能归成八大类,却无法按照楷书的标准将其分解与评析,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点画的丰富变化与精湛技艺用硬笔临写表现有很大的难度,硬笔天然刚劲,而王字的笔画则明丽娟秀、刚柔相济,故不仅要写像其形,更要写活其神。

1、短平横短平横在《兰亭序》中用于字的起笔较多,书写时起笔较轻,由左向右下方切入,然后再向右下方逐步推进,至收笔处稍顿,作回锋状。

但不同的字其用笔方式也有区别,如“在”字的短横,其收笔处则是向左上方折回。

2、短俯横短俯横的特别是其势向下,作俯视状,笔画很短,是横的高度凝缩。

起笔与短平横方向相反,是由左下向右上方切入,用笔由轻渐重,并使横画略作弯势,呈下俯状,收笔处用力最大,重顿后依势收回,这一笔画要写得生动,似鱼跳龙门,鹰击长空。

3、中细横整个横画左右粗,中间细,用力亦应两头重、中间轻,中细横的起笔类似短平横,但不同的是笔尖向右下方切入后用力较重,形成头部略粗,但向右方行笔时却由重渐轻并略作弯势,然后较重顿收笔,这一笔要写出横担之势,虽灵活飘逸,却不失力度。

4、短仰横短仰横与短俯横比较,恰好形状相反,呈上仰之势,起笔自左向右下方切入后迅速调转笔尖角度,由下向右上方推进,再重顿后收笔,在这过程中,横画中部略作下弯状,其弯度有大有小,如“或”字很小,而“时”的一横弯度则颇大,收尾处也与其他字不同,这就要求临习时仔细观察,以区分出来。

5、带钩横带钩横一般为字的主笔,横画较长,用笔具有承上启下之势,在写法上则相对复杂,起笔由右上方向左切入后迅速调转方向,并重按笔尖,形成头部较粗状,然后由重渐轻向右行笔,至末端略重顿后再折回笔锋,以呼应下一笔画。

这类笔画于起收处往往动作较快,不能迟疑,否则无法产生飘逸之势。

6、长横长横与带钩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为字的主笔部分,其起笔处与带钩横基本相同,但行笔过程却各有变化,如“尽、乐、兴”,两头重,中间轻;“异、其”前半部分轻而细,后半部分重而粗;“无”字用力比较均匀、长横一个共同的特点为收尾均回锋而驻,显得颇具力度与厚重感。

王羲之行书疏密巧安排,简体字也可参考,硬笔行书之秘诀!

王羲之行书疏密巧安排,简体字也可参考,硬笔行书之秘诀!

王羲之行书疏密巧安排,简体字也可参考,硬笔行书之秘诀!行书不尚中正、对称、平衡,而追求险峻、活泼,所以笔画的分布切忌平均,须疏密有致,当密处密,疏处疏,要有强烈的疏密反差。

前人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虽说夸张有余,但道理不失,就是要尽量拉开疏与密之间的距离,产生新奇,形成审美感。

研究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此两贴近乎行楷,书圣对疏密的安排,匠心独具,可谓无出其右者。

初步总结其一些典型规律如下。

温馨提示:例字来源于《兰亭序》、《圣教序》。

一,中宫紧密中宫紧密常使精神抱一,神气外露。

见于中宫笔画多外围笔画少者。

例字:麗、義......值得注意的是:点在中宫宜小,上者下之,下者上之。

二,上密下疏上部笔画多者,尤其是繁体字,假若不使笔画紧密,字形必然宽大,有头重脚轻、力不能支之感。

例字:举、兴......三,上疏下密上部笔画少下部笔画多者,如果下不收紧笔画,则头小躯大,不为美观。

故疏上密下,取中庸之道。

例字:金......尤其是一点、两点在首的字,常疏之。

如:前、帝、道、猶.....还有偏旁、部首的首点,也可适当大点,如:示、衣、言、走之等。

四,左疏右密左侧笔画少,要适当拉长,尤其是狭长的偏旁。

例字:腾、汉、猶、悟、德、仁......五,左密右疏右侧笔画较少,有长竖长撇捺的,要适当拉长。

例字:引、敏、则、六,被包围或覆盖的结构,笔画多者要密之被包围或覆盖、承载的结构,不要使其过大,要适当缩小。

例字:趣、国、蠢.....七,同一偏旁部首,前疏后密、前密后疏圣教序例字例字:豪、难、有、水......八,起笔处疏之起笔处疏松,比如王羲之写“前、能、首、贤”等字。

例字:能......草书大约是密者损之,疏者留之。

九,加重笔画以增密例字:视、懐......例字只表达意思!以上方法操作性很强,一者,多临古贴;二者,实在不行,可数数笔画,笔画少者,疏之以适当拉大,笔画多者密之以适当缩小,简体字也行。

千变万化妙理无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及其临习

千变万化妙理无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及其临习

千变万化妙理无《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及其临习学行书当然从二王入手。

王铎曾把晋代书法比作高山峻岭,这就是告诉我们只要豋上晋代这座高山,就豋上书法高高的殿堂。

历史上有成就的书法家几乎都曾攀登过晋代这座高山,唐代书法直接承继着晋代书法。

宋代米芾在拜谒苏轼以后开始追求晋魏平淡。

元代赵孟頫的“复古”复的就是晋人之古。

但是,二王传世作品极少。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正是因为它保存了二千四百多个王羲之行书字而受到书林重视。

《圣教序序文》是唐太宗为唐高僧玄奘所译经卷的序文。

宋代黄伯思说:“唐文皇制《圣教序》时,都城诸释诿弘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累年方就。

逸少真迹,咸萃其中。

”唐代书法传播的方法无非是勾摹和集字刻碑两种。

但勾摹除费时外,一次只能摹写一张,并且每次效果都不一样。

刻碑仅仅是第一次复杂,以后拓印就较为容易了。

这样,在宋代还没有形成刻帖风气以前,《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已广为流传,被许多学子作为学习的范本。

清代蒋衡在《拙存堂题跋》中说:“沙门怀仁乃右军裔孙,得其家法,故《集圣教序》一气挥洒,神采奕奕,与《兰亭序》并驱,为千古字学之祖。

”我在临习时竭力追求与原帖的相似,具体说有以下几点:1. 纸的使用上选择质地细腻不粗糙又有吸水性的毛边纸或竹纸,力求接近晋人的用纸。

王羲之用的毛笔是鼠毫,今天很难选到它,但我们可以用性能与它相似的狼毫或兼毫。

纸和笔如果选用现代人喜欢的生宣和长峰羊毫,由于生宣的吸水性能强,长峰羊毫又难于控制,在临摹时就无法顾及其笔法,而把主要精力放到工具的使用上了。

这对初学者是极为不利的。

2. 在临习时,字的大小要接近原帖的大小。

明代丰坊在《童学书程》中明确告诉我们学行书是先小后大。

如果我们仔细研读古人书迹就不难发现褚遂良、赵孟頫、董其昌等临摹王羲之的作品都是与原帖样大的。

书法在古代主要是供文人案几上雅玩的。

因此,他们写的字都比较小,丰富的笔法是通过手腕的几个微妙动作来完成,到了明清书法作品开始悬挂于厅堂,字被写大了,原来丰富的笔法变成为几个简单的明显的动作。

王羲之《兰亭序》练习指导

王羲之《兰亭序》练习指导

河北美术出版社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推荐范本导练习指主编寇学臣王羲之《兰亭序》练习指导寇学臣主编出版发行:河北美术出版社地址:石家庄市和平西路新文里8号邮编:050071电话:0311-8591505785915046(传真)网址:印刷:河北新华联合印刷有限公司开本:889mm×1194mm 1/16印张:5.5印数:版次:2013年9月第1版印次:2013年9月第1次印刷定价:15.00元主编寇学臣副主编张彦斌毕芳芳编委王力涛宋宏宇田红霞和弦和强樊乐酆毅杨振强庞祝琴责任编辑郑亚萍责任校对刘燕君装帧设计图书在版编目(C I P )数据王羲之《兰亭序》练习指导/寇学臣主编.--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3.9ISBN 978-7-5310-5502-0Ⅰ.①王…Ⅱ.①寇…Ⅲ.①行书—书法Ⅳ.①J292.113.5中国版本图书馆CIP 数据核字(2013)第216754号前言2011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将书法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

2013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就中小学书法教育理念及各阶段教学内容与目标提出明确要求。

这表明国家教育部门正在不遗余力地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编写了这套教材。

本套教材以教育部文件精神为指导,严格按照《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推荐范本和要求来编写。

针对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现状,兼顾不同书体与审美需求,从而形成了本套教材独具特色的“模块”教学体系。

“书法常识”旨在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养成良好习惯;“碑帖特色”旨在让学生领略碑帖的艺术魅力,从而激发学习热情;“技法指导”详尽阐释碑帖基本技巧,使学生深刻掌握碑帖艺术内涵;“章法训练”通过集字训练和风格模拟创作,使学生快速实现从临摹到创作的转换;“艺术欣赏”通过对历代经典作品的解读,使学生深入了解书法艺术发展脉络,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

行书临摹要点都在这了

行书临摹要点都在这了

行书临摹要点,都在这了!首先,学行书宜自晋人入手。

为什么呢?因为行书在东晋时期到达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而且至今未能被超越。

古人有句话叫做“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也就是说,入手学习最上乘的范本,学习者也只能学到中等的水平。

所以要学最上乘的,就必须从晋人入手。

如果“取法乎中”,就“仅得其下”了,学晋人自王羲之入手。

王羲之被历代奉为书圣,奉为学习的典范和楷模,历代行草大家皆出自王羲之,学王羲之自《圣教序》入手。

《兰亭序》乃天下第一行书,为何不从《兰亭序》入手?《兰亭序》不适合初学。

公元353年王羲之等人在山阴兰亭雅集。

一是饮酒;二是感慨相聚,感慨生命。

在酒与情感陶醉状态下,心不在字而成文,书写了行书《兰亭序》。

他本人从陶醉状态中醒来后,再书而不得。

一个最伟大的书法天才,离开当时的情景状态,自己都写不出来,而让初学者、后学者一上来自其入手,完全不符合循序渐进的认识论原则和规律,是学不好的。

再者,现存《兰亭序》是唐代临摹的作品,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是对临,不准确。

最著名的冯承素摹本也是先双钩后填墨,完全没有自由书写的笔触和笔墨速度,因而最没有神采,故谈不上“取法乎上”。

历代写《兰亭序》的不少,但出成绩者甚少。

自《圣教序》入手有很多优势:《圣教序》全称为《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即怀仁选王羲之行书而集成,故字字优秀标准,是经典中的经典;因是集字排列而成,各个独立,便于初学;因刻石,线条速度变慢,书写比较从容,易于初学;因刻石而增加了苍茫感、力量感和趣味;因刻石而泯灭微观映带及杂毫,笔法更宏观,便于把字写大,便于进入创作。

《圣教序》全篇近2000字,吃透《圣教序》,则王羲之的行书笔法、部首、结构等各要素尽矣;《圣教序》是长篇美文,读懂了,可提高文学水平,亦可领会哲理、佛意,对提高自身国学素养有益。

之后,由《圣教序》转入王羲之墨迹手札,由墨迹手札转入小草《十七帖》,在此基础上拓展学习范围,从临摹走向创作。

王羲之书法教程

王羲之书法教程

王羲之书法教程临摹王羲之《兰亭序》高级教程前言行书差不多与草书同时产生,早期的行书,是草行掺杂,行书发展为成熟而独立的书体,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作出了杰出贡献。

史称小王“创非草非真的新体”,就是指的行书。

如传世二王墨迹、摹本,以及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行书的典范。

行书介于楷草之间,近楷者称“行楷”,近草者称“行草”。

行书虽有自己的特点,但可变性很大,如用诗歌比拟,则楷书是律诗,草书是古风,行书就是绝句了。

有人主张行书不必学,有楷书和草书的根底,自然就能写好行书。

这虽有一定道理,但不无偏颇之处,因为行书也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则。

行书的用笔比楷书活泼,又没有草书放纵,既不是楷书的一板一眼,又不是草书的“狂欢乱跳”,它的节奏属于“轻歌曼舞”。

行书的点画上有游丝牵引,所以在结体上对楷书来说,行书是“加法”,是在布白上求“散乱之白”,从点画结体、字形等方面,都要求有参差变化。

所以《兰亭序》中二十几个“之”字,都各不相同。

我们以王羲之《兰亭序》为例,来详细讲解行书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行书推荐碑帖: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王献之《鸭头丸帖》王珣《伯远帖》李邕《麓山寺碑》、《李思训碑》颜真卿《争座位帖》、《祭侄文稿》杨凝式《韭花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松风阁诗》米芾《蜀素帖》、《苕溪诗帖》、《群玉堂述书帖》、《虹县诗》、《研山铭》、《多景楼诗》、《大行皇后挽词》。

王羲之兰亭序临写法概述王羲之兰亭序临写法目录1、王羲之与兰亭序2、《兰亭序》(神龙本)墨迹3、《兰亭序》基本点画图解4、《兰亭序》用笔及结构图解5、《兰亭序》中同字异形氏,梁司空袁昂之玄孙,其宝重《兰亭》过于师在日,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羲之书,访募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寻知在辩才处,凡三召之,恩赐甚厚,方便善诱,才确称历经丧乱,坠失不知,竟靳固不出,后经左仆射房玄龄奏举监察御使萧翼以智赚取兰亭,辩才惊悸成疾,岁余乃卒。

太宗喜获兰亭,宝爱有加,命供奉搨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摹数本,并命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名字各临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以为永宝,贞观十二年,帝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谓高宗日:“吾欲将所得兰亭去”,遂将兰亭真迹殉葬於昭陵。

王羲之行书临习指导详解

王羲之行书临习指导详解

王羲之行书临习指导详解一、王羲之行书的特点:其一,用笔精到,顿挫分明,线条富有节奏感。

其二,结构多变,体势欹侧,打破了汉字结构稳定的标准形。

在临摹时,必须学习书家的这些精湛技巧,并体察其创意,“先仪骨体,后追精神”,丝丝入扣,循序渐进,方能登门入室,获得真谛。

二、笔画练习(一)横1、启上横:收笔上挑,接写下画,笔断意连。

2、启下横:收笔稍顿,出锋左下,呼应下笔。

3、长横:顺起回收,中段稍提。

4、短横:收笔稍顿,向下(或向上)出锋。

5、点横:收笔稍顿,腹下出锋。

(二)竖1、启右竖:收笔稍顿,转锋右挑,带出附钩,意连下笔。

2、启左竖:收笔稍顿,转锋左挑,意连下笔。

3、垂露竖:逆起回收,中锋力行。

4、悬针竖:逆起回收,边行边提,引伸出锋,空抢收笔。

5、挑脚竖:竖末收笔,向左(或向左上)挑出。

6、短竖:可藏可露,可斜可曲,笔势变化,随字而异。

7、点竖:以点代竖,起笔露锋(也可回锋),锋向右上,呼应下画。

(三)撇1、长撇:行笔轻快,笔势舒展,力送撇尾,防止飘拂。

2、短撇:逆起即顿,转锋撇出,可方可圆,可平可侧,随字而异。

3、带钩撇:末尾折锋,钩向左上,呼应下画,笔断意连。

4、回锋撇:撇尾回锋,笔势上扬,似撇非撇,笔意含蓄。

(四)捺1、出锋捺:捺前稍顿,提笔出捺。

2、回锋捺:捺尾回锋,笔意含蓄。

3、反捺:边行边按,捺尾尖圆。

4、启下反捺:捺末收笔,可折可转,出锋左下,呼应下笔。

5、点捺:其一,捺尾出锋,笔势下垂,状似隼尾。

其二,捺尾出锋,缩笔取势,形呈圆状。

(五)提1、提:先顿后提,力送锋尖。

2、竖提:竖至折处,驻(或顿)笔转锋,向右(偏上)作提,不疾不徐。

(六)点1、启下点:顺锋落笔(可侧可平),稍顿即转,提笔出锋,意连下笔。

2、启上点:顺锋落笔(向左下),稍顿即转,提笔(向右上)出锋,呼应下笔。

3、圆点:顺锋落笔,随即回收,可侧可垂,随字而异。

(七)钩1、竖钩:行至钩处,稍驻即提,向左转锋,趁势钩出。

2、蟹爪钩:行至钩处,驻笔取势,向左平钩,再向上挑,带出附钩,状似蟹爪。

王羲之行书临习

王羲之行书临习

王羲之行书临习此帖虽聊聊数字,但各各不同,有的方折,峻棱毕现,有的圆转,圭角不露,视若轻盈,实则厚实,墨色湛润,神闲态浓,中锋、侧锋并用,聊聊数字,令人回味无穷。

上述三帖合为一卷,〈平安帖〉四行,〈何如帖〉三行,〈奉橘帖〉二行,是王羲之行书的主流风貌,点画的行态,灵活多变,意趣丰富,且书风坦然清纯,字字挺立,体态舒朗,结体的纵横聚散恰到好处,其造型大多是圆润的椭圆形,有轻灵之感,略述其下:6、〈丧乱帖〉此帖用笔已脱尽隶体,结体全失平正,以欹侧取势。

其挥丽自如之态,更觉老练畅达,无一丝造作处。

前二行有雄强、浓郁之美,后六行是另一种惨淡之美,可看出王羲之情感的变化,此帖由行入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随着情绪,草的成份逐步加大,到了最后两行已不见行书的综影,全部是草书了。

但观其此帖,却显得和谐统一,有自然渠成之感,恰如庾肩吾所言:“或横牵竖掣,或浓点轻拂,或将放而更流,或因挑而还置,敏思藏于胸中,巧态发于毫铦。

……烟花落纸,将动风采,带字欲飞,凝神化之所为。

”是一信手而书之珍品。

7、〈二谢帖〉:此帖书法自然洒脱,纵笔迅疾,恰如惊猿脱兔;驭笔徐缓,又如虎踞龙盘,抑扬顿挫,极有节奏感,是纵擒有度之作。

8、〈得示帖〉:此帖书风遒丽,初不欲草,草不欲放,有张有驰,有缓有疾,运用之妙,自出胸臆。

数字草书,流畅纵逸,发挥了字势的结构美。

此三帖是行草书的代表,忽简为草,忽繁为行,或连成一片,或字字独立,兴之所致,变化无穷,感情收敛自如,其字群大多是三角形的结体,更能显出王羲之思诸的起伏跌宕.风格,是艺术创作中最高境界,而形成风格的主客观因素,除了时代、地域和书体的演进之外,书法风格的形成与变化,最重要是以书家个性气质为审美的趣尚,通过书家的艺术才华,作品载体得以充分表现。

(一)时代风尚:书体发展到魏晋时期,正是行书成熟和流行的时代,唐张怀瓘《书断》云“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王羲之、王献之并造其极因焉。

”因此晋帖,大多是以行书为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行书临习指导兰亭序临写法前言:行书差不多与草书同时产生,早期的行书,是草行掺杂,行书发展为成熟而独立的书体,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作出了杰出贡献。

史称小王“创非草非真的新体”,就是指的行书。

如传世二王墨迹、摹本,以及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行书的典范。

行书介于楷草之间,近楷者称“行楷”,近草者称“行草”。

行书虽有自己的特点,但可变性很大,如用诗歌比拟,则楷书是律诗,草书是古风,行书就是绝句了。

有人主张行书不必学,有楷书和草书的根底,自然就能写好行书。

这虽有一定道理,但不无偏颇之处,因为行书也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则。

行书的用笔比楷书活泼,又没有草书放纵,既不是楷书的一板一眼,又不是草书的“狂欢乱跳”,它的节奏属于“轻歌曼舞”。

行书的点画上有游丝牵引,所以在结体上对楷书来说,行书是“加法”,是在布白上求“散乱之白”,从点画结体、字形等方面,都要求有参差变化。

所以《兰亭序》中二十几个“之”字,都各不相同。

我们以王羲之《兰亭序》为例,来详细讲解行书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行书推荐碑帖: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王献之《鸭头丸帖》王珣《伯远帖》李邕《麓山寺碑》、《李思训碑》颜真卿《争座位帖》、《祭侄文稿》杨凝式《韭花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松风阁诗》米芾《蜀素帖》、《苕溪诗帖》、《群玉堂述书帖》、《虹县诗》、《研山铭》、《多景楼诗》、《大行皇后挽词》。

目录1、王羲之与兰亭序2、《兰亭序》(神龙本)墨迹3、《兰亭序》基本点画图解4、《兰亭序》用笔及结构图解5、《兰亭序》中同字异形辩才俗姓袁氏,梁司空袁昂之玄孙,其宝重《兰亭》过于师在日,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羲之书,访募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寻知在辩才处,凡三召之,恩赐甚厚,方便善诱,才确称历经丧乱,坠失不知,竟靳固不出,后经左仆射房玄龄奏举监察御使萧翼以智赚取兰亭,辩才惊悸成疾,岁余乃卒。

太宗喜获兰亭,宝爱有加,命供奉搨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摹数本,并命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名字各临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以为永宝,贞观十二年,帝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谓高宗日:“吾欲将所得兰亭去”,遂将兰亭真迹殉葬於昭陵。

今行之於世的“兰亭”有虞世南、褚遂良临本,冯承素摹本,欧阳询的临本早已不存,拓本称“定武兰亭”,翻刻本有数十种之多。

其中冯承素摹本於“永”字旁有“神龙”半印,神龙乃唐中宗年号,是断为唐摹的确证。

所谓“摹本”,亦称“搨本”或“双钩廓填”,是指把纸或绢复在真迹上,向光照明,以细笔钩出字的轮廓,再于空心字中填墨,高手于游丝牵连、墨色浓淡也能填出,毫发不移,与珂罗片或水印木刻效果相信,下真迹一等,此为唐人绝艺,临本不免渗入书家已意和个人风格,与真迹很难完全相似,故冯承素摹本最真切地保存了兰亭原迹的风貌,为后人所一致公认。

因此本书以冯承素摹本(神龙本)为资料,进行点画和结体的分析。

神龙本兰亭,纸本,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24.5×69.5cm,故宫博物院藏,元郭天锡跋曰:“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搨书人真弘文馆冯承素等,奉圣旨于兰亭真迹上双钩所摹”,遂定为冯承素所摹,此帖曾入宋高宗内府,元初入郭天锡手,明代藏于杨士奇家,后又藏于王济处,后归项元汴,清初递藏於曹溶、陈定、季寓庸诸家,乾隆时入藏内府,《珊瑚网书跋》、《平生壮观》、《大观录》、《石渠宝笈续编》等皆有著录。

历代赞《兰亭》者不知凡几,今略举一二,唐孙过庭曰:“但王右军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此如《兰亭序集》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既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妍,要各存之以心,会其妙处耳。

”米芾曰:“天下法书第一。

”明董其昌曰:“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清朱和羹《临池心解》:“正锋取动,侧笔取研,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

”作为王羲之行书代表作,其用笔之随势而变,酣畅婉转,左右映带,使沈静与流美相一致,轻画与重画相和谐,字的结体能各尽其态,忽而相揖,忽相让,忽而放纵,忽而收敛,盘旋、曲折,千姿百态,虚虚实实,似欹反正,既无过当,亦无不及,增之失于有余,损之失于不足,得八面变态之妙。

其章法因出于草稿,信手而书,无心工拙,涂窜之余而笔黑萧散,得意之态跃然纸上,自有天然奇趣。

世称羲之善用内捩法,故腕力劲健、落笔详舒,尖、逆、侧、中锋随心所欲,然又得中和之美,无偏胜这弊。

其书实看难知奥妙,须经反复临摹和品味,则处处藏机巧,笔笔有情趣,内涵深沉,赏心悦目。

学兰亭者往往初不经意,越深入则越有趣味,得其百分之几即可称为知笔,若得其百分之几十,定当名世,请学而试之。

《兰亭序》的基本风格关于王羲之书法的基本风格,历来都有定评。

虽说象《兰亭序》这样的剧迹其可靠程度尚有疑问,但对大王书风的继往开来之功,却是无人能予以否定的。

《兰亭序》在真伪方面的争执,并不影响它是一本极优秀的学习范本,学习行书以它作为门径颇可收便捷快速之效。

与汉、西晋的其它书法作品相比,《兰亭序》书风的最明显特征即是它的用笔细腻和结构多变,大王以前的墨迹如陆机《平复帖》、吴皇象《急就章》古拙可爱、平和淡怡,颇见内敛之功,但无清雅之巧。

存世汉简中倒不乏笔画跌宕纵肆、变化丰富的作品,但在结构上又相对飘散而乏丽趣。

王羲之的功劳即在于他把自然的书风引向一个较为精练但又注重技巧华美特征的格局,从而确立了书法艺术强调对审美的主动把握这一时代的基调。

在他以前,人们对此是不够重视的。

强调主动追求,强调风格的个性,强调技巧的丰富性,使《兰亭序》、《奉橘帖》。

《得示帖》、《丧乱帖》等体现了一脉相承的魏晋式审美风度。

对于学习行书的同志而言,努力注重在这方面的追索与体察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甚至不妨说,行书之学大王,成功与否的标志即看学习者能否淋搞尽致地、深入细致地把字帖中最细腻的用笔动作和线条效果表现出来。

粗率的临摹决然得不到真谛,而丝丝入扣的体察与反映,则是熟练掌握大王书风的第一个步骤。

此无它,因为《兰亭序》本身就是对以前书法作品的高层次发展一一我称之为是从粗到细、从疏到密、从大概到精密、从拙朴到华美的审美发展。

在唐人的书论中,大王式的风格被冠以一个纯粹褒义的词:“巧媚”。

《兰亭序》等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它在当时达到人所不及的技巧境界(当然还有风格境界),它对笔与纸的驾驭能力:那种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技巧,在东晋以前是为人仰慕已久,而在当时也是同辈书家们所叹为观止的,它标志着书法从荜路蓝缕阶段走向艺术的成熟。

而我们正是要学习这种成熟,因为我们希望能由此而进入书法(行书)的技巧王国。

《兰亭序》的“巧媚”与它的细腻特征,在与被翻刻的《圣教序》相比时呈现得更为明显。

柔软的毛笔与坚硬的刀石相比,后者毕竟会更趋向规范化的处理,而这对细腻而言却是个大损害。

由是,学《兰亭》者似乎更应该注意和了解这一特定现象,把握正常学习方式。

说学《兰亭》是因为它被封为“天下第一行书”,这自然是毫无意义的空泛话,艺术是没有“天下第一”的。

但学《兰亭》是为了掌握它那种精巧的笔法,掌握尽可能多的技法语汇,这却是每个学书者应该建立起的学习观。

《兰亭序》的用笔分析作品的用笔方法直接决定风格的大致导向。

学书者对此应该加以特别注意。

我们在《兰亭序》中发现用笔上的两个特征:一是笔画的跳荡另一是线形的多变。

因此,强调提按动作的明确性与准确性,成为临摹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乎拖与直画是绝对与之南辕北辙的。

以“映(暎同映)带左右”四字为例(图一)。

映字中曲“央”的横折竖一画,按正常写法应是先顿后再行笔,但在《兰亭序》中这一画开头的一顿变成了带笔,而顿笔却被移到折的部位“左”字的末笔一横是一个很明显的从轻到重、从带到顿的渐进过程,顿挫的趋向是十分明显的。

“右”字的第一横画则在起笔部位有个微小的顿,象这样不同起笔的不同顿法,体现出《兰亭序》对横笔处理的丰富意蕴。

按照书写心理活动状态来看,不同轻重的顿,体现出不同的心理轨迹,故线条力度的变化使书写时心理变化显得富有立体感。

线条的多变则可看“带”字,头部四个竖笔<图二)两直两曲,如果把它分成四个由直向曲的层次,则是①直,②次直,④曲,②最曲。

绝不生硬板滞。

而即便是①的直,在头部也有意使之弯了一下,与其余三直笔协调起来,构成整体效果。

从直线到弧线,线形在依次变化,这种变化是以严谨的序列为限制的。

我想,作为学书者而言,对于这样的临摹要求,至少应该从几个方面先检验一下自己:A,能不能发现这四根线的不同;B,能否在此中找出变化的规图律即四个层次一——它有内在的联系;C,能否用动作把它们都准确地表现出来;D,表现的层次是否与原效果基本相似。

只有看假了并表现出了这些效果,临摹也才算是有所收获的。

用笔的强调顿挫,说穿了就是上下起伏的节奏感的问题。

在把握线条表现力的时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问题,是如下一些:1,不注意顿挫动作,平画过直。

2,注意了顿挫,但却过分夸张,掌握不好每—顿挫的“度”该用三分力却用了八分力,破坏力与节奏的和谐。

3,也能掌握顿挫,但却抓不准部位,应该在线条的四分之三部位开始顿,却在开始就顿了。

任何一种顿挫只有放到一定的线条平面上才有意义,不然,感觉再好的动作也还是产生不了优美的效果。

每一根线条都包涵了三个方面的课题;线质、线形,线律。

以上只是抽出一个例子进行剖析,如果能触类旁通,用这一办法去看其他字和线条,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审视习惯,则对线条风格就会有—,种反射,这是弥足珍贵的。

《兰亭序》的结构特征从结构造型角度来看《兰亭序》,则它的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的特征是一日了然的。

四平八稳的馆阁体式楷书当然微不足道,就是行书或行楷,也有许多僵滞板结之作,缺乏生命力,缺乏姿态。

赵孟頫临王的功底是前所未有的登峰造极,但他自书的如《胆巴碑》等碑帖却很是平庸,以它作为《兰亭序》的参照系倒是颇能看出其中端倪来。

以“惠风和畅”四字为例(见图)。

“惠”字的头部向左倾斜和“心”字向右下角下沉几乎造成一种结构之间的错位,各部分之间的中轴由垂直变成了倾斜。

而“风”字则利用横画的右上耸起’,造成与“惠”字方向恰相反的一种欹侧效果。

“和”字分左右两个部分,“禾”旁拉长成纵式,“口”则放扁成<BR>横式,造成在一个字中的纵,横交叉。

至于“畅”字,则是一种斜向的头尾交叉,“申”与“易”两部分正好构成两三角形式的对位,但按照标准写法,它本来应该是两个长方形之间的简单组合的。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四个字的体型结构截然有别——贯穿于整个主轴线的对比效果。

很难说在与时会有这么复杂的构思和匠心经营,也许这只是我个人的一‘见钟情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