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实验

合集下载

数字集成电路实验-反相器实验报告

数字集成电路实验-反相器实验报告

第三次实验课 反相器(下)实验日期:20142.3 分析如下电路,解答下列问题上面的电路用两种方式实现了反相器,左图只使用了NMOS ,右图则使用了CMOS(NMOS 和PMOS)。

试完成:V F 3.0-=φ1.仿真得到两个电路的VTC 图形答:红色的为仅用NMOS 实现的反相器的VTC 图形;蓝色的为使用CMOS 的反相器的VTC 图形,如图:2.计算两种电路的V OH ,V OL 及V M 。

可参考波形确定管子的工作状态。

答:①当Vin=2.5V 时,N 管导通有在体偏置条件下阀值电压公式:)22(0F SB F T T V V V φφγ-+-+=()()()⎥⎦⎤⎢⎣⎡--=⎥⎦⎤⎢⎣⎡--=⎥⎦⎤⎢⎣⎡--=22220'2011'222'OL OL T in n DS DS T GS M M n d DSAT DSAT T DD M M n DSAT V V V V L W k V V V V L W k I V V V V L W k I (M2速度饱和)将下列数据代人VV V A k V V V D SAT n F T 63.0,/10115,3.0,43.026'0=⨯=-==-φ25.075.0,25.0375.01122==M M M M L W L W解得: V V OL 2875.0=当Vin=0V 时,N 管截止,Vout=OH V =2.5V求解M V :当out in V V =时,由于GS DS V V =,M1工作在饱和区此时流过M1(速度饱和)的电流为:()⎥⎥⎦⎤⎢⎢⎣⎡--=22011'1DSAT DSAT T in M M n DSAT V V V V L W k I (1) 流过M2的电流为(速度饱和)()⎥⎥⎦⎤⎢⎢⎣⎡---=2222'2DSAT DSAT T out DD M M n DSAT V V V V V L W k I (2) )22(0F SB F T T V V V φφγ-+-+=(3)M out in SB V V V V ===联立方程解得M V =1.017V②对于CMOS 器件当Vin=0时,V V V out O H 5.2==当Vin=2.5时,V V V out O L 0==求解M V :当out in V V =时,由于GS DS V V =,NMOS 与PMOS 工作在饱和区由于T M D SAT V V V -<,此时已经发生了速度饱和(参考波形)代入,联立解得:将下列数据V V V V V V V V V A k V A k L W k k L W k k V k V k r r V V V r V V V V V V V V k V V V V k DSATp DSATn Tp Tn p n pp p p nn n n DSATnn DSATpp DSAT TP DD DSAT Tn M DSATp Tp DD M DSATp p DSATn Tn M DSATn n 1,63.04.0,43.0,/1030,/101151)2/()2/(0)2/()2/(26'26'''-==-==⨯-=⨯====+++++==---+----M V =1.132315968V3.哪一种结构的反相器的功能性更好,为什么?(噪声容限,再生性,过渡区增益)答:CMOS 反相器更好。

让单摆一分钟刚好摆动60次

让单摆一分钟刚好摆动60次

让单摆一分钟刚好摆动60次
科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机械钟摆》一课,我们每个小组都在用单摆测量它每分钟摆多少次,并记录它每10秒各摆多少次。

我很高兴。

下课时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们研究一下当摆绳为多长时,一分钟恰好摆动60次或摆动30次。

中午回到家里,我就和我的邻居苟孟羽同学一起做起一个实验,我们分别让摆绳长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20厘米。

听老师说,对摆动的幅度要求是左右各为15度。

我们就用玩具溜溜球当摆锤,把图钉按进木桌子边缘,将摆绳的一端固定在图钉里,每次都用量角器测量出需要的15度,于是就做起了下面的实验。

从上面的四组实验中发现:摆绳越长,每分钟摆动的次数就越少,相反摆绳越短,一分钟摆动的次数就越多。

摆长为30厘米时每分钟大约摆55次,摆长为20厘米长时每分钟大约摆65次。

这时我想:假如我把摆长调整到(30+20)÷2=25厘米时,能不能每分钟当好摆60次左右呢?因为(65+55)÷2=60次呀!我们又迫不及待地做起了实验来。

我们觉得摆长为25厘米包括物体的长度不超过25厘米,摆可能每分钟能刚好摆60次。

实验记录如下:
厘米。

我们再细心地把摆线调整改为了25厘米,我又做起实验来。

实验记录如下:
我太高兴了,因为这次成功了。

通过这几次实验我终于找到了能让单摆每分钟摆动60次的摆的摆长,那就是25厘米。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25厘米是指:从固定的线头开始量到溜溜球的中心,如果把溜溜球全部量完,一共就长27.5厘米;另外就是摆绳下垂后,左右摆动的角度是按老师要求的15度进行实验。

【辅导教师:玄立君】。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记录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记录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记录第一次实验记录单元:第一单元课次:第一课实验容:我们都是科学家实验序号: 1 9.12实验名称:做纸鹦鹉实验仪器:一彩色卡纸、铅笔、水彩笔、剪刀、回形针实验过程: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2、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3、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

第二次实验记录单元:第二单元课次:第一课实验容:我们眼中的生命世界实验序号: 2实验名称:观察我们周围的小动物所需仪器:蜗牛、蚂蚁放大镜、菜叶子、玻璃瓶、玉米粒实验类型:分组实验过程: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2、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3、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

第三次实验记录单元:第三单元课次:第一课实验容:生命之源——水实验序号: 3实验名称: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实验仪器:蔬菜、水果等食物、菜板、纱布、榨汁机、水果刀、烧杯、弹簧秤实验过程:1.把带有完整根的小草放入试管中,装入适量水。

2.在水面滴入几滴油,防止水分蒸发3.每天观察液面的变化实验结论:第四次实验记录单元:第三单元课次:第三课实验容:生命之源——水实验序号: 4实验名称: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所需仪器:试管、橡皮泥、植物油、根系发达的植物、水、直尺实验类型:演示和分组实验过程: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2、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试管、橡皮泥、植物油、根系发达的植物、水、直尺3、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4、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

第五次实验记录单元:第三单元课次:第三课实验容:生命之源——水实验序号: 5实验名称:观察水的毛细现象所需仪器:烧杯、纸巾(或棉布条)、红墨水实验类型:演示和分组实验过程: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2、观察水的毛细现象3、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4、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

第六次实验记录单元:第三单元课次:第三课实验容:生命之源——水实验序号: 6实验名称:水的表面力所需仪器:胶头滴管、硬币、热水、冷水、糖水、盐水、烧杯实验类型:演示和分组实验过程: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16207318邓嘉操作系统实验三

16207318邓嘉操作系统实验三

操作系统实验第三次实验进程同步实验指导老师:***学号:********姓名:***操作系统第三次实验进程同步实验指导老师:谭朋柳学生:16207318邓嘉4.1 实验目的加深对并发协作进程同步与互斥概念的理解,观察和体验并发进程同步与互斥操作的效果,分析与研究经典进程同步与互斥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案。

了解Linux 系统中IPC 进程同步工具的用法,练习并发协作进程的同步与互斥操作的编程与调试技术。

4.2 实验说明在linux 系统中可以利用进程间通信(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IPC 中的3 个对象:共享内存、信号灯数组、消息队列,来解决协作并发进程间的同步与互斥的问题。

1)共享内存是OS 内核为并发进程间交换数据而提供的一块内存区(段)。

如果段的权限设置恰当,每个要访问该段内存的进程都可以把它映射到自己私有的地址空间中。

如果一进程更新了段中数据,那么其他进程立即会看到这一更新。

进程创建的段也可由另一进程读写。

linux 中可用命令ipcs -m 观察共享内存情况。

$ ipcs -m------ Shared Memory Segments --------key shmid owner perms bytes nattch status 0x00000000 327682 student 600 393216 2 dest0x00000000 360451 student 600 196608 2 dest 0x00000000 393220 student 600 196608 2 destkey 共享内存关键值shmid 共享内存标识owner 共享内存所由者(本例为student)perm 共享内存使用权限(本例为student 可读可写)byte 共享内存字节数nattch 共享内存使用计数status 共享内存状态上例说明系统当前已由student 建立了一些共享内存,每个都有两个进程在共享。

昆虫记中螳螂的三次实验过程及发现

昆虫记中螳螂的三次实验过程及发现

昆虫记中螳螂的三次实验过程及发现螳螂是一种生活在地球上的昆虫,它们有着独特的外形和独特的捕食方式,因此吸引了许多科学家的研究兴趣。

在《昆虫记》一书中,作者弗朗茨·卡夫卡通过描写螳螂的实验过程和发现,展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和对生命的理解。

第一次实验在第一次实验中,科学家们观察到了螳螂的捕食行为。

他们将一只螳螂放在一个大玻璃罩里,然后在罩中放入一只苍蝇。

螳螂静静地等待着,当苍蝇靠近时,它突然一跃而起,用锋利的前爪抓住了苍蝇。

这个过程发生得非常迅速,几乎让人难以置信。

通过这次实验,科学家们发现,螳螂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它们能够准确地判断猎物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并在适当的时机出击。

这种捕食方式使得螳螂成为了自然界中的顶级捕食者之一。

第二次实验在第二次实验中,科学家们对螳螂的视觉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螳螂有一对复眼和三个简单眼,这使得它们能够同时看到前方和周围的环境。

此外,螳螂的复眼还具有很强的分辨能力,能够看到细微的变化和快速移动的物体。

通过这次实验,科学家们发现,螳螂的视觉系统非常灵敏且高效。

它们能够准确地感知周围的环境,并对猎物的位置和运动进行判断。

这种优秀的视觉能力是螳螂能够成功捕食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次实验在第三次实验中,科学家们对螳螂的身体结构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螳螂的前爪非常强壮,具有锋利的爪子和强大的抓握力。

这使得螳螂能够迅速抓住猎物,并将其牢牢地固定在爪子中。

通过这次实验,科学家们发现,螳螂的前爪是其捕食行为的关键工具。

它们的强壮和灵活性让螳螂能够迅速抓住猎物,并将其控制住。

这种特殊的身体结构是螳螂能够成功捕食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结通过以上三次实验,科学家们对螳螂的捕食行为、视觉系统和身体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发现,螳螂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这得益于其优秀的视觉系统和特殊的身体结构。

这些发现不仅增加了我们对螳螂的了解,也为我们理解自然界中的生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微生物实验重复三次

微生物实验重复三次

微生物实验重复三次
第一次实验,我选择了大肠杆菌作为研究对象。

我将一些大肠杆菌放置在一个培养皿中,并加入适量的营养液。

然后,我观察了它们的生长情况。

在三天后,我发现大肠杆菌已经开始繁殖了,它们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这说明大肠杆菌是一种非常适应环境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在各种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第二次实验,我选择了葡萄球菌作为研究对象。

与大肠杆菌不同的是,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

因此,我对它们的生长情况进行了更加仔细的观察。

在五天后,我发现葡萄球菌的数量开始减少了,而且它们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这说明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界环境的影响。

第三次实验,我选择了酵母菌作为研究对象。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它们在人类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我在实验室里准备了一些葡萄糖和水,然后将酵母菌放入其中进行发酵。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酵母菌已经将葡萄糖分解成了乙醇和二氧化碳。

这说明酵母菌具有一定的代谢能力,可以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机物的分解。

通过这次微生物实验的重复三次,我对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微生物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微生物不仅存在
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人类的生活环境中。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微生物的研究和管理,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 线虫(实验课)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   线虫(实验课)

皮具横纹。
● 咽管:末端膨大呈球形,称
咽管球(pharyngeal bulb)
● 生殖器官:雌虫为双管型,
雄虫为单管型。
3、虫卵形态:
1. 颜色:无色透明 2. 大小:50 ~ 60×20 ~ 30 m 3. 形状:两侧不对称,一侧较平,
一侧稍凸,呈“D”型。
4. 结构:卵壳由一脂层及两层壳质 层组成,外还有光滑的蛋 白质膜;内为一幼虫。
寄生虫学第三次实验
蛔虫、鞭虫、钩虫、蛲虫
实验内容:
一、自学标本: 1、蛔虫卵
2、钩虫卵 3、蛲虫卵 4、绦虫
二、示教标本:(示教室) 三、录 像: 四、实验操作: 五、绘 图: 1、受精蛔虫卵 2、未受精蛔虫卵 3、钩虫卵、鞭虫卵、蛲虫卵 4、带绦虫卵
似蚓蛔线虫
(Aascaris lumbricoides)
(蛔 虫)
形态:
成 虫
圆柱形, 体表有细横纹
雌雄异体, 雌虫 > 雄虫 生殖器官: 雌虫为双管型
雄虫为单管型
蛔虫(♀♂)成虫


蛔虫生殖器官
受精蛔虫卵
受精蛔虫卵
受精蛔虫卵(两个卵细胞)
卵内含卷曲的幼虫
感染期蛔虫卵
蛔虫卵
(感染期)
未受精蛔虫卵
未受uris trichiura)
(鞭虫)
鞭虫成虫
鞭虫(♀♂)成虫
鞭虫卵
鞭虫卵
蠕形住肠线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蛲虫)
1、成虫形态:
细小,长1cm左右,
似线头或针尖;虫
体呈乳白色,中部 膨大,雌虫尾端直 而尖细,雄虫尾端 弯曲。
2、成虫结构:
● 头翼:呈灯笼罩样,虫体角

直流并励电动机实验报告

直流并励电动机实验报告

第三次实验报告——直流并励电动机1、 实验内容1 1. 工作特性和机械特性保持U=UN 和If =IfN 不变,测取n 、T2 、n=f(Ia)及n=f(T2)。

1.1实验拍照、数据、图表表1-8 U=U N =220V I f =I fN =1.1 A K a =20Ω 1.2 实验结果分析与理解实 验 数 据 I a (A )1.101.00 0.85 0.75 0.63 0.57 0.40 0.25 n (r/min ) 1261 1289 1317 1340 1363 1387 1402 1428 T 2(N.m )2.73 2.512.211.801.571.421.160.84计 算 数 据P 2(w ) 361.5 339.7 305.6 253.3 224.7 206.8 170.8 125.9 P 1(w ) 484.0 462.0 429.0 407.0 380.6 367.4 330.0 297.0 η(%)74.773.5 71.2 62.2 59.0 56.3 51.7 42.4 △n (%)电磁转矩T越大,转速n越低,其特性是一条下斜直线。

原因是T增大,电枢电流Ia与T成正比关系,Ia也增大;电枢电动势Ea则减小,转速n降低。

2、实验内容2调速特性(1)改变电枢端电压的调速2.1实验拍照、数据、图表U a(V)153 123 78 72 66 60 56 0.42n(r/min)858 638 295 276 185 158 138 83I a(A)0.55 0.65 0.93 0.90 0.88 0.86 0.82 0.612.2实验结果分析与理解电枢电压减小时,Ce与电动机本身决定,Φ由励磁电流决定,负载转矩T 不变,只有转速n会随着电枢电压减小而降低,从而实现调速。

改变电枢电压调速,电枢电流几乎不变。

改变电枢电压调速,可以实现连续平滑地无级调速,调速范围大,效率高,机械特性硬,但只能从额定转速向下调节。

第三次试验-实验十六-中波调幅发射机组装及调试

第三次试验-实验十六-中波调幅发射机组装及调试

实验十六中波调幅发射机组装及调试标准实验报告一、实验室名称科A402二、实验项目名称中波调幅发射机组装及调试三、实验原理图16-1 中波调幅发射机该调幅发射机组成原理框图如图16-1所示,发射机由音频信号发生器,音频放大,AM调制,高频功放四部分组成。

实验箱上由模块4,8,10构成。

四、实验目的1.在模块实验的基础上掌握调幅发射机整机组成原理,建立调幅系统概念。

2.掌握发射机系统联调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实验内容完成调幅发射机整机联调六、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1.高频实验箱 1台2.双踪示波器 1台七、实验步骤在做本实验前请调试好与本实验相关的各单元模块1.将模块10的S1的2拨上,即选通音乐信号,经U4放大从J6输出,调节W2使J6处信号峰-峰值为200mV左右,连接J6和模块4的J5将音频放大信号送入模拟乘法器的调制信号输入端。

同时将1MHz (峰-峰值500mV左右)的载波从模块4的J1端输入。

2.调节W1使得有载波出现,调节W2 从J3处观察输出波形,使调幅度适中。

3.将AM调制的输出端(J3)连到集成线性宽带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端J7,从TH9处可以观察到放大的波形。

4.将已经放大的高频调制信号连到模块10的天线发射端TX1,并按下开关J2,这样就将高频调制信号从天线发射出去了,观察TH3处波形。

八、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1.画出调幅发射机组成框图和对应点的实测波形并标出测量值大小。

图1.蓝色为音频信号放大后波形,黄色为AM调制后波形图2.高频功率放大后的波形图3.发射前天线信号波形图4. 发射时天线信号波形九、实验结论实验通过对音频信号进行放大,AM调制处理,将语音信号调制到载波信号中发射出去。

让接收机能够接收到语音信号并进行解调,但在实验过程中,仪器工作正常,但是接收机无法接收到信号。

原因:实验室内电磁环境复杂,天线拉的太长,接收到了过多的噪声。

解决方法:用导线连接两者的天线,或者讲天线收短。

浮沉子实验记录表

浮沉子实验记录表

浮沉子实验记录表
实验器材:灌入3/5清水的矿泉水瓶,小药瓶(每一次分别灌入1/5,2/5,3/5,4/5,5/5的清水)。

实验结果表格记录如下(液面升高2到3㎝无法达成,矿泉水瓶最大弹力太小)
第一次实验,小药瓶里灌1/5的清水。

(顺序为,不施加力,液升高1㎝)下同
00:05
第二次实验,2/5的清水。

00:04
第三次实验,3/5的清水。

00:18
第四次实验,4/5的清水。

00:09
第五次实验,5/5的清水
00:05
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才导致浮沉子的沉浮情况不同呢?
这就跟阿基米德原理脱不开联系了。

浮沉子会出现沉浮情况是因为,药瓶在水中时,水被压入瓶体中,将瓶体中的空气压缩,这时浮沉子里会进入一些水,因为排水体积不变,所受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于是向下沉。

浮沉子里面被压缩
的空气把水压出来,此时排水体积增大,浮沉子的重力小于它所受的浮力,因此它就向上浮。

而每次实验药瓶受到的重力不一样,有时压缩空气增加的重力,与瓶子原来所受重力之和,仍等于所受浮力,那么药瓶会继续漂浮或悬浮。

如果一直是重力大于浮力那么便一直处于下沉状态。

第三次试验——ER图

第三次试验——ER图
1:在S-Designor(SDDA50.EXE)中,依照表A1-A3建立3 张实体表(Students,Teach 2:建立Students与Courses,Teachers与Courses的多对 多关联; 3:选择Edit——Add Title,为ER图添加版本信息; 4:选择File——Create Report——Full CDM Report—— Save RTF为ER图生成报告文档report1.rtf
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
第三次实验课——ER图
实验背景: school数据库由如下表格组成,如表A1~ A3(见下页)所示,描述一个学校的学生、 教师、课程关系。
实验要求: a) 用s-designer软件画出该数据库ER图; b) 生成Word文档报告;
实验步骤——建立概念数据模型CDM(Concept Data Model):
实验步骤——生成物理数据模型PDM(Physical Data Model):
5:选择Dictionary——Generate Physical Model——在 DataBase Name下拉菜单中选择一种数据库——点击OK, PDM就建立好了; 6:【选做】为Students表与Courses表之间的Relation表 添加Score属性(表示成绩),为Teachers与Courses表 之间的Relation表添加Time属性(表示上课时间); 7:选择Edit——Add Title为PDM添加版本信息; 8:选择File——Create Report——Full PDM Report—— Save RTF为ER图生成报告文档report1.rtf 9:选择Database——Generate Database——在 Directory栏选择文件保存路径——点击Generate Script

混凝土用砂、石等骨料实验 实验报告

混凝土用砂、石等骨料实验 实验报告

混凝土用砂、石等骨料实验实验报告学号: 2010010131班号:结 02实验日期: 2011.11.16实验者:陈伟同组人:吴一然建筑材料第三次实验一、 实验目的1、 学习砂筛分析和石子捣实密度的试验方法;2、 通过砂的筛分析实验,判断砂的粗、细和砂的级配是否合格;3、了解石子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压碎指标松堆密度等试验方法;4、了解轻骨料的筒压强度测试方法。

二、 实验内容1、砂表观密度测定;2、砂筛分析试验;3、石子捣实密度试验;4、石子针状、片状颗粒含量测定(演示);5、石子压碎指标测定(演示);6、轻骨料筒压强度试验(演示)。

三、 实验原理1、 表观密度的定义:包含闭孔体积在内的单位体积的质量,称材料的表观密度。

(单位:g/cm 3),如果两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两次结果之差大于0.02g/cm 3,应重新进行实验。

2、 细度模数:砂的粗细程度用通过累计筛余百分比计算的细度模数(M x )表示,其计算公式为(1) 式中,A1、A2……A6分别为5.00、2.50……0.160 mm 孔筛上的累计筛余百分率;(2) 砂按细度模数(Mx)分粗、中、细和特细四种规格,由所测细度模数按规定评定该砂样的粗细程度;(3)用M x =3.7~3.1为粗砂,3.0~2.3为中砂,2.2~1.6为细砂,1.5~0.7为特细砂来评定该砂的粗细程度。

并根据0.630mm 筛所在的区间判断砂子属于哪个区累计筛余百分比在85%~71%的属于Ⅰ区,在70%~41%的属于Ⅱ区,在40%~16%的属于Ⅲ区。

11654321005)(A A A A A A A M x --++++=3、石子捣实密度实验要求及说明:1)通过对两种单粒级石子不同比例的搭配,观察其捣实密度的变化,画出石子比例和捣实密度的曲线 ,并进行分析;2)实验使用的石子是石灰岩碎石,粒径分别为5—10mm,10-20mm单粒级;3)所用容积升体积为10L;4)石子的称量总质量为20Kg。

计算机网络实验总结

计算机网络实验总结

计算机网络实验总结计算机网络实验总结(通用8篇)计算机网络实验总结篇1一学期的计算机网络课结束了,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们对计算机网络的各方面知识都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一学期计算机网络实验课总共进行了5次:第一次是关于网线制作以及相关设备的了解;第二次是关于交换机的配置问题;第三次是关于vlan的配置问题;第四次是关于路由器的配置和协议问题;最后一次是了解RIP协议和OSPF协议,以及相关的配置。

5次实验课从简单到困难,考察了计算机网络一些重要的基本知识,为我们以后详细学习计算机网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次试验是制作网线。

首先是了解网线连接设备时的规则问题,我们了解到同态设备使用交叉线,异态设备使用直通线。

直通线两头都按照T568B线序标准连接,交叉线一头按照T568A线序标准连接,另一头按照T568B线序标准连接。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制作交叉线和直通线。

制作网线的过程分为这几部分:剥线排序理直剪齐插入压线检测。

每一步都很重要,稍有差错网线就不能制作成功。

组员内有人制作失败,原因是网线没有剪齐,有的线无法接触到顶端的簧片。

这个错误是不应该的,只要仔细就可以完全避免的。

然后我们又了解了制作网线所用到的一些工具,包括各种网线钳和网线,这让我们受益匪浅。

第二次实验是进行交换机的配置。

学习到有关全局模式和特权模式转换的方法、交换机的工作原理、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和vlan的配置问题,还有在dos命令框中输入代码进行配置的各种方法。

我们进行了划分vlan操作,删除vlan操作等,详细了解了设备各种端口的设置,还有IP住址以及住址掩码等的设置。

在这一次实验中,问题主要是在全局模式和特权模式中,有人在设置的时候没分清计算机是处于那种模式下,导致设置出现错误。

不过大家互相帮助,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这个问题没有再出现过。

第三次实验是vlan的配置。

主要内容有创建vlan,划分端口,以及各个端口的设置。

实验错误主要是出现在拓扑图连线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端口的问题,在设置的时候,没有分清端口的位置,导致出错,最后拓扑图无法连通。

吉林大学数据结构第三次上机实验题目

吉林大学数据结构第三次上机实验题目

第三次上机
验证试验(必作题):
题目:二叉树相关算法的实验验证
[实验目的]
验证二叉树的链接存储结构及其上的基本操作。

[实验内容及要求]
1、定义链接存储的二叉树类。

2、实验验证如下算法的正确性、各种功能及指标:
1)创建一棵二叉树,并对其初始化;
2)先根、中根、后根遍历二叉树;
3)在二叉树中搜索给定结点的父结点;
4)搜索二叉树中符合数据域条件的结点;
3、由教师随机指定树结构,测试上述功能;
设计实验(选作题):
题目:判别给定二叉树是否为完全二叉树。

[实验目的]
在掌握二叉树的链接存储及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

[实验内容及要求]
设计算法判别给定二叉树t是否为完全二叉树;实现链接存储的二叉树类。

有机化学实验考试复习

有机化学实验考试复习

第一次实验:1. 在进行蒸馏操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蒸馏的装置要正确,整齐,防止由于装置不稳定产生的问题;蒸馏时加热不宜过猛,且必须引入汽化中心,如加入磁子或沸石防止暴沸;常压蒸馏时,确保体系不是封闭体系。

从效果上来讲,加热不应过快或过慢,应保持稳定的加热速度。

冷凝水的流速要根据液体的沸点来确定。

2. 蒸馏时,如何防止暴沸?在体系中引入汽化中心,如加入沸石或分子筛,我们的实验中采用加入磁子的方法引入汽化中心。

3. 温度计的位置应怎样确定?偏高或偏低对沸点有什么影响?温度计的位置在蒸馏头的支管处,球泡上沿与蒸馏头支管下沿在同一水平面上。

偏低沸点测量偏高,偏高沸点测量偏低。

4. 什么是沸点?什么是恒沸点?当液体的蒸汽压等于外压时,液体沸腾,这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当一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组成的溶液加热到某一温度时,如果它的气相和液相的组成恒定不变,该温度叫恒沸点,而该溶液就叫做恒沸溶液。

5. 折射率测定时注意什么?测量时,应调节明暗线与叉丝交点重合。

测量前后,都应对镜面进行清洗。

6. 薄层板的涂布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薄层板要求涂布均匀,这是为了保证在一块板子上以及不同的板子上的分离效率是一样的,尤其是同一块板上,一定保证涂布均匀。

思考题:(常压蒸馏,p52)1. 25度时,甲醇的蒸汽压较高,65度时,也是甲醇的蒸汽压较高,100度时,由于甲醇和水都到达了沸腾温度,因此二者的蒸汽压一样高,都等于外压。

2. 在甲苯蒸馏中,通常最初几滴蒸出液混浊,主要是体系中的水没有除干净,导致甲苯与水共沸的结果。

3. A,温度控制不好,蒸出速度太快,则测量沸点偏高B,温度计水银球上端在蒸馏头侧管下线的水平线以上,则测量结果偏低,反之偏高。

第二次实验:讲义部分1. 重结晶法一般包括哪几个步骤?各步骤的主要目的如何?答:重结晶提纯的一般步骤为:1)选择溶剂;2)溶解固体(必要时加活性炭脱色);3)热过滤;4)析出晶体;5)过滤和洗涤晶体;6)干燥晶体。

六年级科学铁钉生锈实验记录表

六年级科学铁钉生锈实验记录表

六年级科学铁钉生锈实验记录表
一、实验背景:
磁铁上事先放置铁钉,然后将磁铁放置于不同环境温度中,观察铁钉生锈的变化,来观察温度对铁钉变质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
1. 铁钉一根
2. 磁铁一块
3. 各种温度的环境
三、实验步骤
1. 将铁钉放置在磁铁上。

2. 将磁铁放置于不同温度的环境中,每次改变温度20°,从20℃开始,一共改变4次。

3. 观察铁钉的生锈情况,记录下来。

四、实验记录
第一次实验:20°
第二次实验:40°
第三次实验:60°
第四次实验:80°
五、实验结果
随着温度的增加,铁钉变得越来越生锈。

20°时,铁钉表面没有锈迹;40°时,表面有细微的锈迹;60°时,表面有明显的锈迹;80°时,表面的锈迹比较严重。

影子形成条件的实验记录三年级

影子形成条件的实验记录三年级

影子形成条件的实验记录三年级
实验目的:观察影子形成的条件
实验材料:
1. 一张白纸
2. 一个小玩具或物体
3. 一盏明亮的灯
实验步骤:
1. 将白纸铺在平坦的桌面上。

2. 将灯放在离纸面较远的位置上,使其与桌面呈一定角度。

3. 将小玩具或物体放在离灯光较近的位置上,使其在灯光照射下产生阴影。

4. 观察并记录阴影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实验记录:
第一次实验:
- 阴影形状:小玩具的形状
- 阴影大小:与小玩具大小相同
- 阴影位置:出现在白纸上
第二次实验:
- 阴影形状:小玩具的形状
- 阴影大小:与小玩具大小相同
- 阴影位置:出现在白纸上,但位置有所改变
第三次实验:
- 阴影形状:小玩具的形状
- 阴影大小:与小玩具大小相同
- 阴影位置:出现在白纸上,位置与第一次实验相同
实验结论:
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形成阴影的条件是有光源的存在,如实验中的灯光。

2. 阴影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

3. 阴影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4. 阴影的位置取决于光源的位置和物体的位置。

注意事项:
1. 在实验过程中要小心使用灯光,避免观察时眼睛直接对着灯光。

2. 实验材料和步骤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变。

请从课程的6次实验中选择2次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

请从课程的6次实验中选择2次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

请从课程的6次实验中选择2次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最近,我们正在学习一门叫做“实验设计与实施”的课程。

课程要求我们必须完成6次实验,每次实验都要有一份实验报告。

这就是本次课题:请从这6次实验中选择2次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

实验设计是一门重要的科目,它不仅涉及研究方法学,还关注研究的内容和利用研究结果的问题。

实验设计可以利用多种实证方法来获得研究者所想要的结果,它能帮助我们尝试解决制约社会进步的难题。

在这6次实验中,我们都将接触到不同的方法和内容,了解如何有效地使用实验设计的方法进行研究。

第一次实验是对不同文化的实验设计,关注的是如何把实验设计理论应用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由于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理解和应用实验设计理论,所以研究国家文化对实验设计有重大意义。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将分析多个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实验设计,以探索不同文化背景对实验设计意义的影响。

第二次实验是对干预措施的实验设计,关注的是如何应用实验设计理论和实践去研究干预措施的效果。

我们将根据不同的干预措施来选择实验设计的实验技术,研究干预措施是否能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变化。

这是一项有趣的实验,它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干预措施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应用实验设计去研究干预措施的效果。

第三次实验是对复杂社会问题的实验设计,关注的是如何把实验设计理论应用到社会学研究中去。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将分析多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了解实验设计的方法对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性。

我们要了解实验设计如何揭示复杂的社会问题,如何从不同角度解释社会问题,以及利用实验设计能如何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问题。

第四次实验是统计分析的实验设计,关注的是如何使用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技术来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统计数据,以探索实验设计如何有效地帮助我们研究社会现象。

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实验设计的概念,并在研究实践中更有效地利用它。

第五次实验是实验数据分析,关注的是如何正确使用实验数据来分析实验结果。

小球砸坑实验数据三次

小球砸坑实验数据三次

小球砸坑实验数据三次引言小球砸坑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实验,用于研究小球自由落体过程中对地面产生的冲击力以及形成的坑的特征。

通过进行多次实验并收集数据,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小球砸坑的规律和特点。

本文将介绍三次小球砸坑实验的数据及其分析结果。

实验设计为了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我们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1.实验装置:使用一个固定的平面地面作为实验台,上面放置一个固定高度的支架。

2.小球选择:选择相同质量和形状的小球进行实验,以消除因小球差异引起的误差。

3.测量工具:使用高精度的计时器和测量尺来记录实验数据。

4.实验参数:固定小球的初始高度,并在每次实验中保持一致。

5.重复实验:进行三次独立的实验,以获取更多的数据并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数据与分析实验一在第一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个1kg的小球,并将其从1米的高度自由落体,记录下小球砸在地面上形成的坑的直径和深度。

实验次数坑直径(cm)坑深度(cm)1 10 52 9 43 11 6通过对实验一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小球砸坑的直径和深度与小球的初始高度有关,高度越高,砸坑越深。

2.小球砸坑的直径和深度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同样高度下的砸坑数据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

实验二在第二次实验中,我们保持小球的质量和形状不变,并将初始高度设置为2米,以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次数坑直径(cm)坑深度(cm)1 12 72 11 63 13 8根据实验二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二的结果与实验一的结果相似,即小球砸坑的直径和深度与小球的初始高度有关。

2.实验二的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实验一的可靠性,不同实验下的砸坑数据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实验三为了进一步确认实验结果的一致性,我们进行了第三次实验,保持小球的质量和形状不变,并将初始高度设置为3米。

实验次数坑直径(cm)坑深度(cm)1 14 92 13 83 15 10通过实验三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三的结果与实验一、实验二的结果一致,即小球砸坑的直径和深度与小球的初始高度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2位运算的应用
一、实验目的
1.理解外设的操作
2.掌握位运算的用法
二、实验设备
计算机,VC ++6.0
三、实验原理
1.位运算符及其用法
2.位段
四、实验内容
1.已知二进制数b(10001011),输入整数a。

对a、b进行位运算,
使a的右边第1、2、4、8位保留(右起为第一位),其它位翻
转得到c,并以十六进制格式输出。

2.a=32,用移位的方法实现b = a乘以4, c=a除以2;
3.输入1000~32767之间的一个短整型数a,保留其高8位,其余
位清零,构成新数b。

4.一无符号短整型数i, 用位运算对其实现循环左移4位。

(注:
循环左移指的是从左边移出去的数据再从右边移回来)
5.已知变量a的变化范围为0~7之间的整数,变量b的变化范围
为0~31之间的整数,变量c的变化范围为0~255之间的整数,请用位段来表示这3个变量,并用printf输出位段内容。

五、实验报告要求
1.按实验报告模版各栏目填写
2.按实验内容附上实验程序,给出运算结果
3.记录调试运行情况及所遇到的解决方法。

#include <stdio.h>
void main()
{
int a=0,b=139;
printf("输入整数a:");
scanf("%d",&a);
a=a^b;
printf("%x\n",a);
}
void main()
{
int a=32,b=0,c=0; b=a<<2;
c=a>>1;
printf("b:%d\n",b); printf("c:%d\n",c); }
void main()
{
short int a=0,b=0;
printf("输入一个1000-32767之间的整数:");
scanf("%d",&a);
while(a<1000 || a>32767 )
{
printf("数字必须是1000-32767之间,重新输入:");
scanf("%d",&a);
}
b=a&65280;
printf("b:%d\n",b);
}
void main()
{
short int i=0,k=0;
printf("i:");
scanf("%d",&i);
for(int j=0;j<4;j++)
{
k=i&0x8000;
if(k==0x8000)
{
i=i<<1+1;
}
else i=i<<1;
}
printf("循环左移4位后的i:%d\n",i); }
void main()
{
struct num
{
unsigned int a : 3;
unsigned int b : 5;
unsigned int c : 8;
};
struct num stNum_byte;
scanf("%d %d %d",&stNum_byte.a,&stNum_byte.b,&stNum_byt e.c)
printf("%d,%d,%d",stDate_byte.a,stDate_byte.b,stDate_byte.c);
getch();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