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总论临床医学医药卫生专业资料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重点知识总结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重点知识总结

总论传染病学lemology: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科学。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阮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和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infection:又称传染communication,是病原体pathogen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parasitism。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些寄生物parasite与人体宿主host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commensalism。

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parasite离开固有寄生部位而到达不习惯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临床感染形式:1.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2.重复感染:reinfection 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3.混合感染:coinfection 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少见4.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慢性乙肝感染重叠戊肝病毒感染5.继发性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病毒性肝炎、真菌感染二、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根据人体防御功能的强弱和病原体数量及毒力的强弱(1)病原体被清除: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正常体液的溶菌作用、组织内细胞的吞噬作用)+体内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总论考试题库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总论考试题库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总论考试题库1、单选(江南博哥)有关传染病的治疗,下列哪项不正确()A.传染病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特效治疗、对症治疗B.特效治疗是传染病最根本的有效治疗措施C.要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一般治疗、对症治疗、特效治疗并重D.治疗目的不仅是促进患者康复,也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预防措施之一E.隔离、消毒不属于传染病的治疗原则本题答案:E本题解析: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

2、名词解释隐性感染本题答案:隐性感染是指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可传播病原体,又称带虫者,故隐性感染仍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3、单选弛张热是指()A.高热持续,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B.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C.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常温之下D.骤起高热、持续数日骤退,间歇无热数日,高热重复出现E.发热数日,退热一日,又再发热数日本题答案:B4、多选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有()A.传染源B.传播途径C.易感人群D.自然灾害E.生活环境差本题答案:A,B,C5、单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此种情况属于()A.隐性感染B.显性感染C.重复感染D.潜伏性感染E.机会性感染本题答案:B6、多选自然疫源性疾病包括()A.鼠疫B.狂犬病C.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D.钩端螺旋体病E.布鲁菌病本题答案:A,B,C,D,E7、单选对传染源正确的描述是()A.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患者B.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潜伏性感染者C.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携带者D.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隐性感染者E.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本题答案:E8、单选潜伏性感染与病原携带状态的不同之处在于()A.无临床症状B.有临床症状C.一般不排出病原体D.机体无明显损伤E.机体不能将病原体清除本题答案:C9、多选下列疾病属于新发传染病的有()A.丙型病毒性肝炎B.艾滋病C.甲型H1N1流感D.SARSE.莱姆病本题答案:A,B,C,D,E10、单选掌握传染病潜伏期最重要的意义是()A、协助诊断B、预测疫情C、确定检疫期D、预测预后E、估计病情轻重本题答案:C11、名词解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本题答案: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生态环境中,由野生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人群进入这些地区时亦可受感染。

医学复习资料:传染病总论

医学复习资料:传染病总论

第一章总论一、学习要点㈠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定义、区别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称为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感染性疾病可分为无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和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后者称为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传染病可在人群中传播并造成流行,是感染性疾病的一部分。

㈡感染的概念和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病原体对人体的寄生过程称为感染。

感染过程可表现为:病原体被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或特异性免疫清除;病原体与机体处于共生形式的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及轻微的组织损伤,但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的隐性感染;病原体引起机体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的显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某些部位,待机会成熟时引起临床表现的潜伏性感染。

㈢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和免疫应答的作用病原体的作用主要包括:①侵袭力;②毒力;③数量;④变异性。

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主要包括:①由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等组成的非特异性免疫;②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组成的特异性地针对各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

㈣病原体在机体内发展的阶段性和引起机体组织损伤的机制病原体在机体内发展的阶段性包括:①入侵门户;②机体内定位;③排出途径。

不同传染病的病原体在上述三个阶段可以不同。

病原体引起组织损伤的方式包括:①直接侵犯;②毒素作用;③免疫机制。

免疫机制最常见,直接侵犯最少见。

可以是多种方式的综合。

㈤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包括: ①传染源;②传播途径;③易感人群。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急性、慢性);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到达易感者的途径,主要有:经呼吸道的空气、飞沫、尘埃等;经消化道的水、食物、苍蝇等;经日常密切接触的手、用具、玩具等;经虫媒传播的吸血节肢动物等;经血液、体液、血制品等;经土壤等。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一群人,某一个体则称为易感者。

传染病学_临床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

传染病学_临床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

传染病学总论1.什么叫传染病学: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转归以及防治的方法。

重点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

2.什么叫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引起一组具有传染性疾病,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真菌、原虫等。

传染病特点:1)有传染性;2)病程短;3)症状体征明显;4)病原体明确;5)治疗有方;6)防有措施。

二、感染与免疫1.感染的概念:传染又称为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包括病原体和机体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

2.构成传染的因素:取决于三个方面,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

3.传染过程中的五种表现形式:①病原体被清除②隐性感染③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⑤潜伏性感染①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机体的防御机能(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

②隐性感染:又叫不显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病原体进入机体后,不引起组织损伤或病理改变,也没有任何症状及生化学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发现已经被感染。

③显性感染:又叫临床感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生长繁殖,不但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及其毒素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产生一系列的组织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者少,隐性感染者多。

④病原携带状态:根据携带病原体的不同而分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等。

病原携带者有几种情况:“健康”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暂时携带、长期携带)、潜伏期携带、各种病原携带者,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以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源。

⑤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一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能将病原体清除掉,与机体处于暂时平衡状态,可以不出现任何症状,在此期间也不排除病原体。

一旦机体免疫力降低,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发病。

3.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致病力取决于病原体的:侵袭力、细菌的毒力、数量、变异性4.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机体免疫反应有两种:一种是有利于抵御病原体入侵和消灭病原体的保护性免疫反应(抗感染免疫);另一种是促进病理生理及组织损伤的变态反应。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汇报人:2023-12-2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病原学基础•传染病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目录•传染病治疗原则与方法•传染病预防策略与措施建议•传染病研究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预测0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定义根据病原体种类和传播方式,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患者、带菌者、潜伏期患者等人群中,成为传染病的传染源。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病原体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途径传播给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称为易感人群,易感人群的多少与传染病发病率的高低密切相关。

030201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社会恐慌和公共卫生危机。

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护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传染病的危害与防控意义防控意义危害02传染病病原学基础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与特点细菌常见的传染病病原菌包括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

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病毒病毒是许多传染病的病原体,如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它们通常比细菌小,且复制周期短,容易变异。

真菌真菌也是传染病的病原体,如念珠菌、隐球菌等。

它们通常通过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引起肺炎、脑膜炎等疾病。

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

例如,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而淋病奈瑟菌则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后,通过粘附、侵入、复制等过程,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

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与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方法检测方法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病毒分离、核酸检测等。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出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并确定其种类和数量。

鉴定方法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化鉴定、免疫学鉴定等。

西医及临床医学:传染病学总论学习资料(题库版)

西医及临床医学:传染病学总论学习资料(题库版)

西医及临床医学:传染病学总论学习资料(题库版)1、配伍题伤寒的皮疹属()流行性出血热的皮疹属()A.斑丘疹B.丘疹C.出血疹D.疱疹E.荨麻疹正确答案:A,C2、配伍题流感主要经()流脑主要经()A.飞(江南博哥)沫传播B.水、食物、苍蝇传播C.蚊虫传播D.体液传播E.土壤传播正确答案:A,A3、单选下列哪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发热3~4天后,疹出热势增高,疹退热度同时下降()。

A.风疹B.麻疹C.水痘D.猩红热E.幼儿急疹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常见出疹性传染病有猩红热、麻疹、水痘、斑疹伤寒、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

水痘、风疹的皮疹多发生在第1病日,猩红热于第2病日,天花于第3病日,麻疹于第4日,斑疹伤寒于第5病日,伤寒于第6病日。

故选B。

4、单选对提高人群免疫力起关键作用的措施是()。

A.加强营养B.锻炼身体C.注射丙种球蛋白D.预防接种E.预防服药正确答案:D5、单选下列传染病常见出疹时间,错误的是()。

A.水痘多在第1病日B.猩红热多在第2病日C.天花多在第3病日D.麻疹多在第4病日E.伤寒多在第5病日正确答案:E6、单选大流行是指()。

A.某传染病流行范围广,甚至超过国界或洲界B.某种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发病率的一般水平C.某种传染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高于一般水平D.某种传染病病例的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E.某种传染病在某一地区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正确答案:A7、单选下列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改善营养B.锻炼身体C.预防接种D.西药预防E.中药预防正确答案:C8、单选下列制剂,不属主动免疫的是()。

A.菌苗B.灭活死疫苗C.减毒活疫苗D.类毒素E.抗毒素正确答案:E9、单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管理归属是()。

A.甲类传染病B.乙类传染病C.丙类传染病D.肠道传染病E.虫媒传染病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有非典、肺炭疽、禽流感和HIN1。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12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侵袭力 invasiveness 毒力 virulence 数量 quantity of pathogens 变异性 variability
13
1.侵袭力
直接侵入人体 invade directly
Leptospira, filariform larva of Ancylostoma
29
1.病原体
有特异性 specific • 应用新技术可发现更多病原体
Be found with natural science advancements
30
2.传染性
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Infectivity is the main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other infection
immune response, not having histomorphological damage, no symptoms and signs, no any biochemical changes, only discovered by immunological examinations
34
1.潜伏期
常 态 分 布 normal distribution, as important evidence of
observing, detecting the contact in quarantine work
32
4. 感染后免疫
属特异性、主动、保护性免疫
specific, active, protective, can transfer to newborns through placenta

传染病学总论(第一、二部分)

传染病学总论(第一、二部分)
追踪与确诊患者有过接触的人员,进行隔离 观察或检测。
社区防控
加强社区管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如消毒、 通风、测温等。
公共卫生干预
疫情监测
建立疫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
公共卫生宣传
通过媒体和社交平台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 提高公众防控意识。
流行病学调查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传播情况和危 险因素。
报告制度和流程
报告制度
我国建立了完善的传染病报告制度,包括法定传染病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等。各级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应按 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报告流程
医疗机构发现传染病病例后,应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至所在地疾控机构。疾控机构对收到的报告卡进行审核 、登记和统计分析,并定期向上级疾控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04
接触传播
易感者与传染源直接接触而获得感染, 如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
易感人群
1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 感性。
2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 免疫状况、营养状况、生活习惯和暴露史等。
3
易感人群在传染病流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 数量和比例影响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和持续时间。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传染病 威胁。
04 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与技术
临床表现与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症状出现的 时间、特点、伴随症状等,结合 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病原学检查 通过细菌培养、病毒分离、核酸 检测等方法,直接检测病原体或 其遗传物质,是确诊传染病的金 标准。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 免疫学检查等,有助于明确病原 体类型、感染程度及机体免疫状 况。

现代临床医学概论之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现代临床医学概论之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05 传染病的社会影响与应对 策略
传染病对社会的影响
经济负担
传染病爆发会对社会经济 产生巨大压力,如医疗费 用、经济损失等。
社会恐慌
传染病的传播会引起公众 恐慌,影响社会稳定。
国际形象
传染病防控不力会影响国 家国际形象,降低国际声 誉。
应对策略与措施
预防接种
通过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降低传染病发病率。
诊断方法与流程
病史采集
体格检查
了解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病情变化和既 往病史等信息。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体温、 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心、 肺、腹部等重要器官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等标本 进行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测和生化检查 等,以明确诊断和病因。
分类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传染病可分 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 、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传染病的特点与传播途径
特点
传染病的发病过程具有潜伏期、前驱 期、症状期和恢复期等阶段,其临床 表现因病原体和宿主的不同而有所差 异。
传播途径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 、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血液传播 和母婴传播等。
案例三:埃博拉出血热的控制与预防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隔离治疗、严格防控、国际协作
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主 要通过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和器官等传播 。控制和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和隔离患 者,对接触者进行追踪观察,并对患者和接触者进行严格 的隔离和治疗。同时,需要加强国际协作,共同研究和应 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
病例对照研究

(精品课件)传染病学总论

(精品课件)传染病学总论

隔离治疗
对确诊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减少 病毒传播。
消毒和防护
对环境和物品进行定期消毒,医 务人员和密切接触者做好个人防
护。
保护易感人群,提高免疫水平
接种疫苗
根据疫情形势和疫苗供应情况,为易感人群接种 疫苗,提高群体免疫水平。
加强个人防护
教育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 罩、保持社交距离等。
作用和耐药性等问题。
03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抗病毒药物研发将更加注重针对性和安
全性;同时,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兴技术也将为传染病治疗提供更
多可能性。
06 预防策略与措施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疫情报告和监测
建立完善的疫情报告和监测制度 ,及时发现并控制传染源,防止
疫情扩散。
主要研究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流行规律、预防措施 等方面。
传染病学研究意义
有助于深入了解传染病的本质和流行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预 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保障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同 时,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02 传染病流行病学
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
描述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 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历史与现状
传染病历史
自古以来,传染病一直是人类面临的 重要威胁。历史上多次爆发大规模传 染病,如鼠疫、天花、霍乱等。
传染病现状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许多传染病得 到了有效控制。然而,新的传染病不 断出现,如艾滋病、SARS、新冠肺炎 等,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传染病学研究内容与意义
传染病学研究内容
改善营养状况

2014临床药学复习资料 传染病

2014临床药学复习资料 传染病

《传染病学》复习资料(临床药学专业)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1.传染病2. 感染/首发感染/重复感染/混合感染/重叠感染3. 机会性感染4.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5.显性感染(临床感染)6.潜伏性感染7.病原携带状态8.传染源9.传播途径 10.易感者 11. 传染性 12.传染期 13.潜伏期 14. 人兽共患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15.主动免疫 16.被动免疫17.隔离 18.消毒 19.三区、两通道二.填空题1.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

2.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影响因素是、。

而预防传染病应抓好、、三个环节。

3. 保护性免疫反应分为、两种。

.4. 除“四害”是指除、、、。

5. 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分为如下几期、、、。

6. 确定某一传染病的检疫期限是依据该病的期;而确定传染病的隔离期限是依据期。

7. 目前我国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共有类种,其中甲类种、乙类种、丙类种;应强制管理的传染病为、、、和。

8. 发现甲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要求在小时内上报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上报时限应为小时内。

9. 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引起的,包括与。

三. 选择题1. 关于感染的概念,哪项是错误的?A.感染又称传染B.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C.感染包括机会性感染D.传染亦包括所有寄生物对人体的共生状态E.感染后有5种表现形式,传染病仅是其中之一2. 在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中,哪一种最常见?A.隐性感染B.显性感染C.潜伏性感染D.病原携带状态E.病原体被清除3. 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中,哪种最少见但最易识别?A.病原体被清除B.病原携带状态C.隐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显性感染4. 隐性感染的发现主要是通过:A.咽拭子或粪培养等获得病原体B.病理检查C.特异性免疫学检查D.发现轻微的临床体征E.非特异性免疫如补体、溶菌酶等的检查5. 用于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时,主要检测血中:A.IgGB.IgMC.IgAD.IgEE.IgD6. 下列哪组疾病属于强制管理的传染病?A.鼠疫,霍乱,肺炭疽B.病毒性肝炎,梅毒,肺结核C. 白喉,猩红热,麻风D. 脊髓灰质炎,肾综合征出血热,黑热病E.流行性乙型脑炎,血吸虫病,炭疽7.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A.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和免疫性B.有传染性,免疫及流行性C.有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免疫性D.有病原体,免疫性与传染性E.有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和易发性8. 关于传染病的预防,下列哪项不正确?A.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应当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措施B.HFRS是以灭鼠防鼠为主 C.丙肝是以防止医源性感染为主D.乙脑预防的关键是抓好灭蚊工作 E.预防流脑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9. 关于潜伏期的概念,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潜伏期长短一般与病原体感染量呈反比B.某些传染病在潜伏期内具有侧性C. 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D. 传染病的隔离期是依据该病的潜伏期来确定E. 多数传染病的潜伏期比较恒定10. 确定一种传染病的检疫期限是依据该病的:A.最短潜伏期B.最长潜伏期C.平均潜伏期D.传染期E.隔离期11.关于传染病的治疗,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治疗病人是预防措施的一个重要环节 B.发热过高必须加以控制C.抑制或消灭病原体是治疗措施中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措施D.一般传染病都可采用皮质激素治疗 E.治疗必须个体化12.我国规定的传染病管理报告制度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法定传染病分3类39种B.甲类2种C.丙类11种D.乙类26种中有3种病应视同甲类E.AIDS/HIV均应强制管理13. 下列哪一种是被动免疫制剂?A.伤寒菌苗B.卡介苗C.麻疹疫苗D.白喉类毒素E.破伤风抗毒素14.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应以哪项为重点?A.隔离及治疗病人B.流行季节大面积的对易感人群投药C.发现和处理带菌者D.开展以三管一灭为主的卫生运动E.提高人群的抗病能力15.属于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是:A.艾滋病B.伤寒C.鼠疫D.疟疾E.丙型肝炎16. 用于某些传染病的早期诊断时,主要检测血中:A.IgGB.IgMC.IgAD.IgEE.IgD17. 下列出疹性传染病病程中,皮疹出现最早的是:A.麻疹B.风疹C.猩红热D.天花E.伤寒18. 影响传染病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是:A.中毒症状轻重B.机体免疫力C.菌株毒力D.治疗的反应E.诊治不及时19. 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的传染病是:A.丙型肝炎B.艾滋病C.伤寒D.阿米巴痢疾E. 流感20. 为降低人群易感性,主要应通过:A.病后免疫 B.隐性感染免疫 C.人工自动免疫D.免疫人群的迁入 E.病原体的变异2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年()月()日经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

【精品】 传染病学总论

【精品】 传染病学总论

2、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直接侵犯 毒素作用 免疫机制
3、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发热 蛋白代谢异常 糖代谢异常 水电解质失衡 内分泌改变
第三节 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 流行过程 为传染病 在人群中 发生,发展, 转归的过 程.

变异性 -病原体因环境、药物与遗传等因素而 发生变异。
三、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机体的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
免疫应答 * 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与破坏的 保护性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 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及组织损伤的
变态反应
机体的免疫反应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传染病 结核病 疟疾 伤寒 流脑 白喉 菌痢 炭疽 麻疹 斑疹伤寒 传染性肝炎
流行情况 19世纪的白色瘟疫 中国甲骨文记载:(鬼怪)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广泛流行 世界上30多个国家流行,我国高发 1583-1618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流行 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已认识此病 抗生素出现前病死率为20-30% 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称为“战争瘟疫” 中国人有近20%感染
疾病 埃波拉出血热 军团菌病 肾综合症出血热 艾滋病 出血性肠炎 莱姆病 突发性玫瑰疹 西尼罗河脑炎 非O1型霍乱 庚型肝炎 新变异型克-雅病(疯牛病) 尼帕病毒性脑炎 SARS
要点
传染病学的基本概念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 传染病的特征 ★ 传染病的诊断 ★ 传染病的治疗 ★ 传染病的预防
病原体克服机体的防 御机能,侵犯或侵入 机体的特定部位,并 能生长繁殖,称为感 染“建立”.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第八版 第一章 总论
整理ppt
1
总论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整理ppt
2
前言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阮粒、病毒、衣原体、 立克次体、衣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 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科造 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 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 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整理ppt
3
前言
历史上传染病对人类造成很 大的灾难。 • 鼠疫、霍乱、天花、疟疾、 血吸虫病和黑热病广泛流 行 • 新中国成立后,天花得到 消灭,脊髓灰质炎接近消 灭。
整理ppt
10
一、感染的概念
“新发突发传染病”:新的病原体:如HIV 病毒、SARS相关冠状病毒、甲型H1N1流 感病毒引起的疾病。
“再现传染病”:已经被控制的传染病如 结核病由于种种原因在局部地区流行。
难治性耐药菌株感染:光谱抗生素的滥用 诱发细菌耐药基因突变
整理ppt
11
一、感染的概念:多种形式的感染 情况
病毒性肝炎 • 经过一系列的生活史整,理ppt最后在某脏器定居。 26
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三)排出途径
• 单一途径:志贺菌,粪便 • 多种途径:脊髓灰质炎病毒,粪便,飞沫 • 叮咬或输血:疟原虫
整理ppt
27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一)直接损伤:
• 借助其机械运动及其分泌的酶直接破坏组织 • 通过细胞病变而使细胞溶解:脊髓灰质炎病毒 • 通过诱发炎症过程而引起组织坏死:鼠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类 与 传 染 病 的 斗 争 由 来 已 久
解放前我国传染病流行状况
• 鼠疫 年东北及内蒙古东部鼠疫大流行,死亡达万人。 • 疟疾 年代每年至少有万以上疟疾患者,病死率约为。 • 麻疹 建国前,仅城市麻疹年发病数已在万左右,
死亡数每年约为万人。 • 肺结核 建国前,城市岁以下青少年的结核感染率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本单元的有关定义、常用术语及传染
的五种表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 点、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熟悉传染源、传播途径的种类 、了解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熟悉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 、熟悉常见传染染人体或动物体后引起的具有传
染性的疾病。
第一节 传染与免疫
一、传染的概念
感染():也叫传染或传染过程.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病原体与人
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二、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侵袭力:是指病体侵入机体并在 机体内扩散的能力。 、毒力:由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所 组成。 、数量:数量一般与致病力成正比。
四、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作用
理损害轻微,临床上多无症状、体征和生 化改变;
• 大多数可获免疫,少数人未能形成足以清 除病原体的免疫力,转为病原携带者,成 为传染源。
(四)潜伏性感染 又称潜在性感染,在传染的过程
中,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保持暂 时的平衡状态,不出现临床表现。
一旦人体防御机能降低,潜伏的 病原体便乘机繁殖,引起发病。
高达,全国死亡率高达万,居死因首位。 • 性病 解放前,我国有性病病人万人以上。
中国传染病防治的成绩
• 法定传染病的年报告发病率由七十年代初的万多 ,下降到目前的万左右。
• 少数传染病被消灭或基本控制, 如消灭了天花、脊 灰(无脊灰状态),基本消除了丝虫病、麻风、 新生儿破伤风。消灭天花比全世界提早年零个月 。

原(抗原)

结合
刺激

淋巴细胞
吞噬
抗体 产生
细胞
(二)变态反应
• 许多病原体通过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 产生各种临床表现。
四、传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病原携带状态 () 、隐性感染( ):最常见 、潜伏性感染( ) 、显性感染( ):最少
(一)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 病原体在体内被消灭 或通过鼻咽、气管、 肠或肾排出体外,人 体不出现任何症状。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细胞被某种病原体抗原刺 激后能对该抗原产生致敏,当再次与该 抗原相遇时,则通过细胞毒性和淋巴因 子杀伤病原体及所寄生的细胞。
()体液免疫:当被某种病原体致敏的细 胞再次受到该抗原刺激后,即转化为浆 细胞,并产生抗体(免疫球蛋白)。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细胞)

体液免疫(细胞)
(一)免疫反应
、 非特异性免疫: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与 附属器(鼻毛、纤毛等)等外部屏障及血脑 和胎盘等内部屏障;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体 液中的补体、溶菌酶和干扰素等。
、特异性免疫: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产生。 感染和疫苗接种均能产生。
(二)病原携带状态
• 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病原 体在人体内停留于入侵部位或在某一脏器 继续生长繁殖,人体不出现疾病的症状。
• 分为:健康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恢复 期携带者。
• 以个月为限分为:暂时和慢性健康携带者 • 排出病原体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三)隐性感染( )
• 又称亚临床感染,最常见。 •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组织损伤或病
• 第一道—皮肤、粘膜(天然)
• 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和吞噬细胞
非 特 异
( 先

免天
疫)
• 第三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特异性免疫(后天)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n皮肤有角质层,可以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 皮肤的分泌物有杀菌作用
呼吸道上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扫异物
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作用
n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中含有溶菌酶,破坏病菌 n吞噬细胞可以直接将病原体吞噬消化
• 新的传染病陆续出现,如艾滋病、禽流感、等。 • 生物恐怖的可能性及其防范。
钟南山警告称全球大范围流感随时可能爆发
钟南山分析: 全球大范围的流感一般每20
年到50年爆发一次。现在距离上 次爆发大范围流感的时间已经过 去20多年了,目前情况的严峻主 要在于有禽流感的影响。如果禽 流感病毒和流感病毒混合,很难 说是否又会产生新变异,衍生出 更容易在人体生存的病毒。“如 果一个人同时患上禽流感和流感, 那就很危险了。如果再演变成人 与人之间可以互相传播的病毒的 话,那将是人类的一场灾难了。” 所以在目前的形势下更加要注意 做好流感的预防工作。”
• 寄生虫病():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 疾病。

• 上述两者都属于感染性疾病。 •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 人体 内、
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和规律,并研 究其诊断、治疗措施,促进患者康复及控制传染 病在人群中传播的科学。是以个体为研究对象。
• 流行病学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
潜伏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 出体外,不易成为传染源。
(五)显性感染
• 最少见,又称临床感染。 •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通过病原体及其毒
素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产生一系列组 织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第二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三环节) 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
• 部分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如麻疹、白喉、百日 咳等免疫可预防疾病发病降至很低水平,鼠疫、 霍乱、流脑、乙脑、疟疾等也得到较好的控制。
中国传染病防治面临的挑战
• 尚未被控制的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 、流行性出血热等。
• 一些过去已经基本上控制了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 如 淋病、梅毒、结核等。 – 长达年的时间里,淋病、 梅毒等性病基本消灭。
•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 “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
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 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 免疫应答作用分为两种

保护性免疫反应:有利于抵御病原体入侵和消灭
病原体

变态反应: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及组织损害。
• 保护性免疫反应分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