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三版课程设计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三版课程设计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三版课程设计1. 简介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遥感原理的深入学习,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对遥感技术应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共包括 3 个模块,分别为:遥感基础原理、图像增强与分类处理、遥感数据分析。

2.1 遥感基础原理本模块主要介绍遥感的基础知识和原理,包括:•遥感的定义和分类•遥感数据的获取方式•遥感数据处理流程•遥感数据的解译方法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遥感技术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性。

2.2 图像增强与分类处理本模块主要介绍图像增强和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图像增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常见的图像分类算法•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类方法通过对实际数据的操作,使学生掌握图像增强和分类的基本技能。

2.3 遥感数据分析本模块主要介绍遥感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遥感数据的预处理方法•基于遥感数据的地理信息分析•遥感数据在资源环境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实际数据,让学生了解遥感技术在资源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和作用。

3. 实践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遥感技术的应用,本次课程设计设置了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使用常见的遥感数据处理软件,如ENVI、ERDAS等,对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使用Python等编程语言,进行遥感数据分析和图像分类实验;•对某个区域的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和分析,得出该区域的地理信息和资源环境状况。

4. 教学方法本次课程设计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理论授课:通过PPT和讲解,介绍遥感原理和方法;•实践操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方法;•个人报告:对学生进行个人课题报告,提高学生的表达和组织能力。

5.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和掌握遥感技术在资源环境管理中的应用;•能够使用遥感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掌握图像增强和分类的基本技能;•能够使用编程语言进行遥感数据分析和图像分类实验。

《遥感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遥感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遥感原理与应用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10517Z10课程名称:遥感原理与应用/Remote Sensing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学时/学分:48/3先修课程:数字图像处理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科学,地质工程教材、教学参考书:1.梅安新主编.遥感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孙家炳主编.遥感原理与应用(第三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3.吴俐民编著.卫星遥感影像专题信息提取技术与应用.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4.周廷刚主编.遥感原理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5.彭望琭主编.遥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该课程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熟悉遥感在各领域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对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兴趣,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遥感影像分析》、《地理国情监测》、《空间数据挖掘》和《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掌握遥感成像的物理基础;掌握地物光谱的基本特征;熟悉1-2个主要遥感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完成遥感影像基本处理;掌握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遥感在各领域的简单应用。

能力:熟悉主要遥感软件的特点与功能,具备应用遥感软件进行遥感影像处理的能力;具备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理解与应用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归纳分析、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协同攻关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素质:既能独立工作,又具有团队协作精神,适应竞争学会合作;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科学的工作心态;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大纲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大纲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大纲遥感技术是一门涉及获取、处理和解释地球表面信息的学科,它通过卫星、飞机、无人机等远距离感知设备获取数据,然后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涉及地理学、环境科学、农业、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

为了提高遥感技术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制定一份完善的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大纲非常重要。

首先,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大纲应包括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

在基础理论部分,应包括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传感器类型、数据获取与处理方法等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如光学遥感数据、雷达遥感数据等,以及它们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此外,还应介绍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如地形测量、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

在实践操作部分,学生应通过实际操作来熟悉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掌握遥感软件的使用技巧。

其次,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大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遥感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只是学习的第一步。

在教学大纲中,应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实地调查等方式,亲自操作遥感设备和软件,获取和处理遥感数据。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卫星图像的解译,让他们通过对图像中不同地物的判读和分类,了解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地面观测数据,并与遥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提高他们对遥感数据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另外,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大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遥感技术的应用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学生需要与地理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专家进行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教学大纲中,可以设置小组项目,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一项具体的遥感应用项目。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学大纲还应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他们在遥感数据处理和应用方面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法。

遥感原理与应用实验教学大纲

遥感原理与应用实验教学大纲

6、遥感技术的应用:通过在测绘、地质、资源环境、水利四个领域的应用实例,掌握在不同行业遥感应用的具体解决方案和技术措施。

(三)安排方式:实验以班级为单位在学院计算机房进行。

四、场地与设备
1、实践场地:院机房
2、所用设备:计算机及遥感图象处理软件ENVI
五、考核与成绩评定
通过实验学生应该掌握的能力和应完成的主要工作:
1、独立完成软件的安装与设置;
2、独立完成图象数据的下载、属性数据的输入、转换等;
3、独立图象处理的各个环节;
4、完成成果的输出和实验报告书写。

根据以上成果的提供和学生独立完成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给出学生综合成绩,记入学生该门课的平时成绩。

六、实验大纲说明
本实验属于课堂实验,要求学生运用所在章节学习内容完成相应的遥感图象处理实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实验是“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的课程实验,所以欲完成本实验,还要参照“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的原理与应用教学目标

遥感的原理与应用教学目标

遥感的原理与应用教学目标目标本文档旨在介绍遥感的原理和应用,帮助读者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场景,并能够运用遥感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应用开发。

遥感的定义遥感是指利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地面、大气、水体等遥感目标的信息,并通过遥感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应用的科学与技术,是在不接触、不接触遥感目标的情况下,通过感知遥感目标和获取有关其性质、位置、分布和演变等信息的综合过程。

遥感的原理遥感技术主要依赖于传感器、平台、数据传输与存储以及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对地球表面和大气的观测。

传感器传感器是遥感技术中最关键的部分,它可以根据不同波段的辐射能量进行光学、热学、微波等各种物理参数的测量,获取地球表面和大气中各种信息。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光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微波传感器等。

平台平台是传感器的承载工具,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和遥感目标,可以选择不同的平台进行观测和测量。

常用的平台包括卫星、无人机和飞艇等。

数据传输与存储遥感技术需要将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进行传输和存储,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数据传输可以通过卫星、无线电信号或光纤等方式进行,数据存储可以选择本地存储、云存储等方式。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遥感技术中非常关键的一环,通过对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提取出目标的特征信息,进行图像处理、分类、提取等操作,从而实现对遥感数据的分析和应用。

遥感的应用遥感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了几个常见的遥感应用场景:1.农业:遥感技术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监测农田的土壤湿度、植被生长情况、病虫害等,从而进行精确的施肥、浇水等农业管理活动。

2.环境监测:遥感技术可以对大气、水体和土地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和观测,帮助环境监测部门进行环境污染的监控和评估。

3.城市规划: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城市的地理信息、土地利用情况、交通状况等,帮助城市规划部门进行城市发展的评估和规划。

4.自然资源管理:遥感技术可以帮助管理者对森林、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进行监测和评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遥感原理与应用大学课程教案

遥感原理与应用大学课程教案
第二节地物的光谱特性
一、 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
1)地物的反射率。
2)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典型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
课后小结:本次课主要讲解的内容是地磁波和电磁波谱的概念,太阳与地球作为遥感系统中重要的辐射源,它们辐射有何特点。
板书设计:
课次4
学时:2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
①地物的发射光谱特性。
②大气和环境对遥感的影响。
教学
手段
多媒体教学,辅助板书。
教学
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当堂测试,提问式教学,学生讲授,师生互动。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难点:掌握遥感成像、遥感图像处理、遥感图像目视和计算机解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遥感在地球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应用,认清遥感在GIS领域的作用和地位。
考核
方式
闭卷考试,考勤,平时作业。
三、电磁辐射源
本章主要阅读的文献资料:
①遥感原理、方法和应用,孙家抦等,测绘出版社,1999
②遥感导论,梅安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外文词汇: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电磁波谱
辅助教学情况:
多媒体第二章
1)
太阳辐射。
2)地球辐射。
3)太阳辐射与地球辐射的各自特点及差异。
4)人工辐射源。
第七节当前遥感发展的主要特点与展望
一、新技术
二、新应用。3S技术
第八节遥感在地理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一、遥感已成为地理研究的重要信息源
二、遥感已成为地理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三、3S技术密切结合
第九节遥感应用
一、遥感在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
二、遥感在环境监测评价等方面的应用

《遥感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遥感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遥感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遥感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课程编号:适用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开课学期:本科三年级第一学期学时:52 学分:开课院(系):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主干课程。

目的和任务:遥感原理与应用是一门关于遥感物理基础,遥感图像获取、处理和应用的专业课,是遥感科学技术专业的必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遥感成像的机理,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遥感图像的应用,遥感的发展。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一部分:遥感物理基础,包括物体的反射辐射和发射辐射,地物的波谱特性及测定。

第二部分: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包括构像方程,变形误差,几何纠正。

第三部分:图像的自动分类,包括特征变换,特征选择,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分类后处理和误差分析。

第四部分,遥感应用,掌握遥感在某一方面的应用。

2.需要的掌握的内容:电磁波谱,陆地卫星的轨道特点,传感器及成像原理,图像的配准和镶嵌,图像特征,图像的辐射处理,图像融合,图像的目视判读。

3.需要了解的内容: 遥感的概念,特点,过程,发展趋势,遥感平台的种类,遥感图像的增强,平滑和锐化,图像的运算,有关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功能和操作。

三、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地物反射波谱特性,遥感图象构像方程及几何纠正,图像的计算机自动分类。

难点: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和自动分类。

四、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学习下列课程:电磁场理论,摄影测量基础,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

五、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要内容实习1:地物波谱特性测量(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地物波谱特性测量的方法和认识地物波谱特性与地物种类及遥感影像间的关系。

《遥感原理方法与应用》教学大纲

《遥感原理方法与应用》教学大纲

《遥感原理方法与应用》教学大纲课程信息课程名称:遥感原理方法与应用课程类型:专业课学分数:3学分授课对象: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先修课程:数学、物理、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地理学概论授课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遥感技术的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能力,掌握遥感原理和方法,了解不同的遥感数据源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于资源与环境、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以及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

1.掌握遥感原理和方法,了解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源;2.学习遥感软件的基本操作,并进行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3.能够将遥感技术应用于资源与环境、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授课方式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理论课程的授课内容通过授课、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实践课程通过实验、作业、课程项目等方式进行,以巩固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1.理论课程内容以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践课程内容为实验和课程项目,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个别辅导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遥感原理与方法。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1.遥感原理与方法导论(2学时)-遥感概述与发展-遥感技术基础2.遥感数据与传感器(6学时)-遥感数据源的分类与特点-遥感传感器的种类和工作原理-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方法3.遥感影像的处理与解译(14学时)-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影像增强与分类方法-地物解译与目标提取4.遥感技术在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12学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与变化检测-植被与生态环境监测-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5.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8学时)-农作物遥感监测与预测-土壤养分与土地特征分析6.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8学时)-城市扩展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绿地与植被分析7.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与应对中的应用(6学时)-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灾后评估与救援8.遥感应用案例分析与讨论(4学时)-国内外遥感应用案例分析-学生自主选题和研究报告考核方式1.平时表现占比30%,包括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等;2.期中考试占比30%,考查学生对遥感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3.期末项目占比40%,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遥感数据处理、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撰写和演示。

武汉大学《遥感原理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武汉大学《遥感原理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武汉大学《遥感原理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800036课程负责人:方圣辉、倪玲、周军其课程中文名称:遥感原理与方法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数:3课程学时数:54授课对象:本科本课程的前导课程:电磁场理论,摄影测量基础,数字图像处理等。

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主干课程。

目的:遥感原理与应用是一门关于遥感物理基础,遥感图像获取、遥感图象处理、遥感信息提取和遥感应用的专业课,是遥感科学技术专业的必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遥感成像的机理,遥感图像处理和遥感信息提取的基本理论方法,遥感图像的应用,遥感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要求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熟悉遥感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遥感的基本原理及方法,重点掌握其基本理论,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四、教材与参考书(黑体五号)教材:《遥感原理与应用》(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孙家抦,倪玲,周军其,潘斌,管玉娟2006年参考书:[1]《遥感与图像解译》(第四版),电子工业出版社,Thomas M. Lillesand ,Ralph W.Kiefer著 ,彭望绿等译,2003年[2]《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第一版),赵英时,科学出版社,2003年[3]《遥感导论》,梅安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4]《遥感影像地学理解与分析》,周成虎等科学出版社,2003年[5]《遥感图象处理应用与分析》,戴昌达,清华出版社,2004年五、考核方式(黑体五号)作业:布置3次课外作业。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遥感技术与应用》实验教学大纲_祝民强

《遥感技术与应用》实验教学大纲_祝民强

《遥感技术与应用》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020210
适应专业:资环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
讲课学时:31学时
实验学时:14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考核形式:考试/考查
开课教研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一、课程简介
《遥感技术与应用》主要讲授遥感数据获取的原理及数据特点等理论,并进行主要遥感数据处理及信息获取。

在数据处理方面要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的过程及软件操作,在信息提取方面要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图像处理与信息提出的能力。

二、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实验目的:首先是对所学理论进行验证;第二是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的方法;第三是掌握遥感信息提取的过程和方法。

《遥感技术与应用》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能过实验验证理论及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进一步掌握课程知识。

要求掌握遥感数据获取的原理及遥感图像处理的原理和软件操作。

三、实验方式及要求
实验方式包括分析原理、课堂演示实验、上机实习部分及实验报告。

四、考核方法
每个实验以百分制记分,期未取实验和作业的平均分,实验及作业部分占期未成绩的40%。

按实验认真程度,操作正确与否,绘图清晰程度,上机操作熟练程度,以及实验作业完成情况,以100分制或优、良、中、差、不及格计分。

优:100-90分;良:80-90分;中:70-80分;差:60-70;不及格:60分以下
五、主要仪器设备
遥感图像、计算机、遥感图像处理软件。

六、参考书
刘慧平等《遥感实习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七、实验项目设置表
八、大纲编制与讨论人员。

遥感原理与应用电子教案

遥感原理与应用电子教案

城市规划与管理
总结词
遥感技术可以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全面的 数据支持,提高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性和 有效性。
详细描述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城市空间布局、建筑分布 、交通状况等多方面信息,为城市规划和设 计提供数据基础。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监 测城市发展和变化过程,评估城市规划和管 理的效果,为城市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地球辐射与地表反射
总结词
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和自身辐射的能量之间存在平衡,地表反射率会影响这种平衡。
详细描述
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和自身辐射的能量之间存在平衡,这是地球温度保持稳定的重 要机制。地表反射率是指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与入射的太阳辐射之比,它会影响地球表 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率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地表的类型、颜色、粗糙度
利用无人机搭载传感器获 取地物信息,具有灵活、 快速、低成本等优点。
优势
无人机遥感技术能够快速 响应和获取高分辨率的遥 感数据,适用于小范围、 短周期的监测和调查。
应用领域
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城 市规划、农业、考古等领 域。
THANKS
感谢观看
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
19世纪
20世纪初
遥感技术初步探索阶段,人们开始尝试使 用气球、飞艇等工具进行空中摄影。
航空摄影大规模应用,为军事侦察、地图 世纪90年代
卫星遥感诞生,美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 地球卫星,标志着遥感技术进入新的发展 阶段。
遥感技术迅速发展,高光谱、高分辨率、 多传感器等遥感技术不断涌现,遥感数据 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
自然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
总结词
遥感技术能够实时监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 展,为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提供关键信息, 减少灾害损失。

《遥感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课程编号:133196400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 3学时:48(其中:讲课学时:32;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16 )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科学开课部门:环资学院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该课程为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遥感基本理论知识、常用遥感数据的特征和应用、图像增强处理及信息提取的方法等。

在内容上侧重于遥感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遥感技术的应用。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物理学,高等数学。

本课程在讲述遥感基本理论知识、图像增强处理及信息提取方法时涉及到有关物理学、高等数学方面的内容。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一)理论学时部分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有关遥感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遥感的基本概念、成像原理、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及遥感图像解译等,了解有关遥感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动态。

根据未来遥感技术应用的需求,本课程在最后简要介绍了计算机遥感图像智能解译和定量遥感基础知识。

有关本课程的内容安排如下:第1单元绪论( 2 学时)[知识点]主要介绍遥感技术的概念、遥感技术的分类以及遥感技术的特点。

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当前遥感技术的主要技术特点和主要发展趋势。

要求学生深刻理解遥感的概念,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分类和技术特点,对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和遥感在地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重点]掌握遥感的概念、技术系统、分类及遥感的特点。

[难点]对遥感的基本概念和遥感的特点的理解[基本要求]1、识记:遥感的概念、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遥感的分类及遥感的特点等。

2、领会:遥感数据获取的过程及遥感的特点。

3、简单应用:要求学生学习后能够理解遥感获取的过程。

4、综合应用:在掌握遥感的特点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各个领域应用遥感技术的重要性和意义。

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

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

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遥感的定义、原理及其在地理信息科学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遥感影像的分类、分辨率等基本概念。

3. 学生能够了解遥感技术在农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遥感影像进行地物识别和简单分析。

2. 学生能够操作遥感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影像的预处理和简单解读。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遥感应用项目,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遥感技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2. 学生能够关注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对地理信息科学的兴趣。

3. 学生能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中的价值。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中地理选修课程,以遥感原理与应用为核心,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对遥感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新技术和新方法充满好奇心,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掌握遥感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关注遥感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遥感基本概念- 遥感的定义与原理- 遥感影像的分类与分辨率2. 遥感技术原理- 传感器与平台- 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 遥感影像解译与分析3. 遥感应用领域- 农业遥感- 环境监测遥感- 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遥感4. 遥感实践操作- 遥感数据处理软件介绍与操作- 遥感影像地物识别与分析- 遥感应用项目设计与实施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遥感基本概念- 介绍遥感的定义、原理- 遥感影像的分类与分辨率第二周:遥感技术原理- 传感器与平台- 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第三周:遥感应用领域- 农业遥感- 环境监测遥感第四周:遥感实践操作- 遥感数据处理软件介绍与操作- 遥感影像地物识别与分析第五周:遥感实践操作与项目设计- 遥感应用项目设计与实施- 学生展示与交流教学内容关联教材:《高中地理选修:遥感技术与应用》第一章:遥感基本概念第二章:遥感技术原理第三章:遥感应用领域第四章:遥感实践操作与项目设计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遥感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遥感原理与应用大纲

遥感原理与应用大纲

《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51379【开课对象】:四年制本科:测绘工程专业【学分】:3.5【总学时】:56【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电磁场理论,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等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遥感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应用状况,掌握遥感基本理论、遥感图像特性,掌握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学会识别各类图像类型的注记特征和应用特点,在此基础上掌握遥感技术在测量、地质、环境、农业、海洋等学科领域应用的理论特点与应用方法。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遥感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应用状况,掌握遥感基本理论、遥感图像特性,掌握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学会识别各类图像类型的注记特征和应用特点,在此基础上掌握遥感技术在测量、地质、环境、农业、海洋等学科领域应用的理论特点与应用方法。

三、教学要求及内容提要第一章绪论(一)教学要求1、掌握遥感的定义及类别2、掌握遥感系统的组成3、掌握遥感的主要特点4、了解遥感发展简史及我国遥感事业的成就(二)内容提要1、遥感是基本概念2、遥感系统的组成3、遥感的类型4、遥感的发展简史(三)重点、难点重点: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的组成,遥感的特点,遥感的分类。

难点: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的组成,遥感的特点。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一)教学要求1、掌握电磁波谱、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度量。

2、了解黑体辐射与实际物体辐射的规律。

3、了解太阳光谱的特点。

理解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传感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4、掌握大气散射的类型及其特点。

5、掌握大气窗口的概念及大气窗口的主要光谱段。

6、掌握反射率及其类型。

理解太阳辐射与地表之间的互相作用。

7、掌握植被、土壤、水体及岩石的光谱特征。

地物波谱特性的测量。

(二)内容提要1、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2、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3、地球辐射与地物波谱(三)重点、难点重点:辐射源,大气对辐射的影响,大气窗口,地物波谱难点:大气散射,大气窗口,地物波谱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一)教学要求1、掌握三大遥感平台: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及海洋卫星系列的特点。

遥感原理与应用1-2章

遥感原理与应用1-2章

Interpretation result
§4 遥感的应用
农业应用(精准农业):农作物的 识别和品种划分
左:日本长野县盐尻市南部农作物的识别结果 紫-水稻, 黄-葡萄, 绿-梨, 蓝-大豆 右:长野市西北部农作物的识别结果 黄-苹果, 蓝-水稻 下:葡萄的相对长势,红色区长势相对较好
High
Low
§5 遥感专业名校(了解) 一、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李德仁院士
������ 张祖勋院士


������ 龚健雅院士
������ 史文中教授

������ 单 杰教授
§5 遥感专业名校
二、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陈述彭院士、童庆禧院士、徐冠华院士、郭华东 研究员、李小文院士任所长
拥有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航天局 航天遥感论证中心、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遥感 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五大国家级科研机构 。
分析应用软件:
ERDAS(美国) ENVI(美国)
PCI(加拿大)
Titan Image (中国) IRSA (中科院遥感所)
重点
§3 遥感的发展简况(一)
1962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召开的第一次国 际环境遥感讨论会上,美国海军研究局的
Eretyn Pruitt(伊· 布鲁伊特)首次提出
“Remote Sensing”一词,会后被普遍采用 至今。
返回
主动遥感
被动遥感
返回
成像遥感
非成像遥感
返回
三 遥感的特点(了解)
航空与航天飞行器运行快、周期短, 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 由于探测距离远,传感器所获得的 可获得多时相数据。例如 Landsat 5每天环 不受地面条件限制 地面影像覆盖的空间范围较大。以美国 绕地球14.5圈,覆盖地球一遍所需时间仅 周期性:周期成像,有利于进行动态研究和环境 陆地卫星 5号(Landsat 5 )为例,它距离 16天,而气象卫星的周期更短( 1天或半 监测 (…)。 地表的高度是 705.3 km,对地球表面的 天)。 扫描宽度是185 km,一幅TM图像可以全 多源性:多平台、多时相、多波段 (多尺度) 部覆盖我国海南岛大小的面积。 遥感影像种类多样,多光谱影像、高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
开课学期:本科三年级第一学期
学时:52 学分:
开课院(系):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主干课程。

目的和任务:遥感原理与应用是一门关于遥感物理基础,遥感图像获取、处理和应用的专业课,是遥感科学技术专业的必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遥感成像的机理,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遥感图像的应用,遥感的发展。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一部分:遥感物理基础,包括物体的反射辐射和发射辐射,地物的波谱特性及测定。

第二部分: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包括构像方程,变形误差,几何纠正。

第三部分:图像的自动分类,包括特征变换,特征选择,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分类后处理和误差分析。

第四部分,遥感应用,掌握遥感在某一方面的应用。

2.需要的掌握的内容:电磁波谱,陆地卫星的轨道特点,传感器及成像原理,图像的配准和镶嵌,图像特征,图像的辐射处理,图像融合,图像的目视判读。

3.需要了解的内容: 遥感的概念,特点,过程,发展趋势,遥感平台的种类,遥感图像的增强,平滑和锐化,图像的运算,有关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功能和操作。

三、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物反射波谱特性,遥感图象构像方程及几何纠正,图像的计算机自动分类。

难点: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和自动分类。

四、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学习下列课程:电磁场理论,摄影测量基础,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

五、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要内容
实习1:地物波谱特性测量(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地物波谱特性测量的方法和认识地物波谱特性与地物种类及遥感影像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利用光谱仪测定典型地物的波谱特性曲线。

实习2:几何纠正(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遥感图像几何纠正的原理,方法;主要内容: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完成图像的几何纠正。

实习3:遥感图像的计算机自动分类(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遥感图像监督法分类和非监督法分类的原理方法;主要内容: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完成对遥感图像的分类。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遥感原理与应用》武汉大学出版社孙家柄,倪玲,周军其,潘斌,管玉娟。

辅助用课件:电教片:《遥感知识》、《遥感图像增强》、《遥感图像几何处理》、《遥感图像自动分类》
参考书:《遥感与图像解译》(第四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赵英时科学出版社
七、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遥感的概念,过程,特点,应用,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遥感物理基础(4学时)
电磁波,电磁波谱,物体的反射和发射辐射,辐射传输方程。

第三章遥感平台(2学时)
遥感平台的种类,轨道参数,卫星轨道的特点,各类遥感平台。

第四章遥感传感器以及成像原理(4学时)
介绍遥感传感器的种类,传感器成像的原理,各类图像的特点。

第五章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10学时)
介绍各传感器的构像方程,遥感图像的几何形变,重点介绍遥感图像几何处理的原理方法,介绍遥感图像的自动配准和图像的镶嵌。

第六章遥感图像的辐射处理(4学时)
介绍遥感图像辐射处理的基本内容,介绍二种常用的辐射校正方法,简单介绍图像增强的方法,重点介绍遥感图像融合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

第七章目视判读(4学时)
介绍景物特征和判读方法,影响判读的因素,判读的一般过程,介绍具体图像的判读方法。

第八章计算机自动分类(10学时)
本书的重点:介绍计算机自动分类的基础知识,图像的特征变换和特征选择。

介绍图像的监督法和非监督法分类原理、过程以及分类后处理,结合其他信息提高分类精度。

第九章遥感应用(6学时)
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的介绍几种典型的遥感技术的应用实例和实现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