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成功案例

合集下载

林场创新案例

林场创新案例

林场创新案例林场创新案例:1. 高效种植技术:某林场引进了一种高效种植技术,通过优化土壤条件、合理施肥和科学管理,提高了林木生长速度和产量。

该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林场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 智能化管理系统:某林场引入了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和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了对林木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测和管理。

该系统可以自动调节灌溉、施肥和喷雾等操作,提高了林场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3. 生物防治技术:某林场采用了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引入天敌昆虫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控制了害虫数量,减少了对农药的依赖。

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林场的生产能力,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4. 林下经济开发:某林场开展了林下经济开发,利用林木的副产品开展养殖、种植和旅游等产业。

通过多元化经营,林场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

5. 精准施肥技术:某林场引入了精准施肥技术,通过土壤分析和养分监测,精确控制施肥量和时机,避免了过度施肥和浪费资源。

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林木的生长速度和质量,还减少了环境污染。

6. 无人机巡检:某林场利用无人机进行林地巡检,通过高分辨率图像和多光谱数据,实时监测林木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情况。

这种技术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保证了林木的健康生长。

7. 水资源管理:某林场引入了先进的水资源管理技术,通过建设水库和灌溉系统,合理利用水资源,降低了用水成本,提高了灌溉效率。

这种技术不仅改善了林木的生长环境,还保护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8. 林木遗传改良:某林场通过遗传改良技术,选育出适应当地环境的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具有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等优点,提高了林场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9. 生态修复技术:某林场采用生态修复技术,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等措施,修复了受损的林地。

这种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林场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10. 林木病虫害监测:某林场利用现代技术建立了病虫害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和数据分析,实现了对林木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林下种植中药材典型案例

林下种植中药材典型案例

林下种植中药材典型案例
林下种植中药材是指在森林或林地中种植中药材的一种农业生
产模式。

这种种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还可以保护森
林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意义。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林下
种植中药材的案例:
案例,林下种植人参。

1. 地理位置,某省某市的山区森林地带,气候湿润,适宜人参
生长。

2. 种植方式,农民在森林地下选择适宜的地块,进行整地、施肥、挖坑种植人参。

在人参生长的同时,农民还可以种植其他作物,如林木、草药等,实现了多种植物的共生共存。

3. 生产管理,农民根据人参的生长特点,进行适时的浇水、施肥、除草等管理措施,保证人参的生长和产量。

4. 生态效益,林下种植人参不仅可以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环境,
还能够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增加了森林的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

5. 经济效益,人参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因此林下种植人参可以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总结,林下种植中药材的典型案例展示了这种种植模式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通过合理的种植方式和科学的管理措施,林下种植不仅可以保护森林生态环境,还能够为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具有很高的实践和推广价值。

浅谈广西林下经济发展成功模式及案例

浅谈广西林下经济发展成功模式及案例
亩, 年均 收入 达3 万元 左右 。
广西地 处低纬度 , 面临 热带海洋 , 属亚热带 季风气候 区。 从北 到南年均 气温 在1 7 - 2 4  ̄ C, 太 阳年总 辐射量 达9 o _ _ l 0 o 千卡/ c m 2 ・ 年, 日均温 度 ≥1 O ℃, 持续 日 数位2 4 0 —3 5 8 天; 降 水量 1 1 0 0 - 2 8 0 0 m m雨热 同 季 , 这种 条件 非常 适宜 发展 林
城 乡与环 境
l ■
浅 谈 广 西 林下 经 济 发 展 成功 模 式 及案 例
刘汉 民
( 广 西华森设 计 咨询有 限公 司 )
[ 摘 要] 本文 以广 西林 下经 济发 展为研 究 目标 , 列 举 了广 西在发 展 下经 济 的五大 重要 的优 势 , 通过 详尽 数据 说 明广西林 下 经济 已取得 的 成绩 , 结合 广 西 崇 左市 、 合 浦县 、 桂林 市和 凭 祥市列 举林 下经济 成功 案例 。 [ 关键词] 广 西林下 经济 ; 模式; 案例 中图分类 号 : F 3 2 6 . 2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9 1 4 X( 2 0 1 3 ) 3 3 — 0 1 8 8 - 0 1


下经 济示范 区 、 河池市 都安县藤 芒编 产业 区、 北海 市合 浦县“ 双珍 ” 林 下示范 基
地等 等 , 已在 全 国响起 了名号 。
随着 国家林 业建 设 中心的 战略性转 移 , 我国生态 建设 取得 了明混成 效 , 国家
整体 生态环境 逐年改善 , 生态建 设成果举 世瞩 目。 由于 生态 建设 的需要 , 大量森 林停 止采伐 , 这就不可 避免地给 林业产业 建设和林业 经济发 展带来许 多新的 问

林下经济成功案例

林下经济成功案例

1.6大力发展林下后续产业做足退耕农户增收文章——河北省临漳县临漳县位于河北省最南部,古时称“邺”,曾是“三国故地、六朝古都”,县域总面积744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是一个传统的平原农业大县.全县有林地面积21.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9.3%.2007年林权改革后,林农对树木的管护意识明显增强,但由于林木生产周期长,林农短期内只是管护而见不到收益,特别是在平原地区,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出现了“林木生长周期长农户近期见不到利不愿植树、林木受市场波动较大价格偏低林农不愿管理、林木后续产业不活林农不敢发展”等现象和问题,导致农户植树和管护积极性有所降低.针对上述现象和问题,临漳县着眼于破解退耕农户远期得林与近期得利的矛盾,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上做文章,积极探索多种林下种养新模式,开辟林下后续产业新渠道,使“国家远期得林、农户近期得利、远近互惠互利”得到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以发展林下经济,带动林业后续产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新路子.目前,全县发展以林菌、林药、林畜、林禽等为主的林下经济总面积2万余亩,年实现产值1.5亿元,直接带动农户增收5000万元.一、制定规划,多措并举,真正让林下产业“活”起来紧紧围绕“以林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实现近期得利与远期得林的优势互补.一是规划引领.县委、政府先后出台了林下产业的实施意见、林业及林下产业的推进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指导林下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09年,又聘请高资质单位,编制完成了临漳县林业及林下产业五年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总体布局分为四大块,即在县域东部重点发展林药间作,县域中部重点发展林菌间作,县域南部重点发展林禽畜养殖,县域西部重点发展林农间作.分别新建四个1万亩以上的林下中药材基地、林下食用菌基地、林下畜禽养殖基地、林下农业种植基地作为突破口,激活林下产业发展.二是政策扶持.重点做到“两延长两优先”,“两延长”,就是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延长林地经营权至50—70年不变,真正让林农放心放开经营.“两优先”,就是将林下经济重点村优先列入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对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性较高的乡镇、村户优先进行资金扶持.同时,公开扶持标准,对林下食用菌棚室每平方米补助10元,林下种植药材、牧草每亩补助150元,林下舍施养殖每平方米补助200元,特别是对林下经济发展快、规模大、效果好的村和企业,县政府积极协调贴息贷款给予支持,以此带动林下经济发展.三是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多方面进行算帐对比,每年定期组织群众外出到安徽亳州、保定安国等地参观学习,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和决心.二、创新机制,多种模式,真正让林下产业“壮”起来紧密结合临漳实际,因乡因地制宜,强化技术保障,发展多种模式的林下产业,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壮大.一是龙头带动.以培育省级林果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扶持发展壮大以林下养殖为主的河北森旺生态农牧有限公司、以林下食用菌为主的临漳县华森生态菌专业合作社、以林下中药材为主的临漳县望邺林木有限公司等10家大型林下种养企业,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路子,从业人员2000余人,带动农户1000余个,带动增收5000余万元.临漳县华森生态菌专业合作社是河北省林果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年来,利用合作社+农户形式,发展林下食用菌,同林农签订收购合同1000余份,回收产品1200吨.该合作社已与农户逐渐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也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通过龙头带动成功的实现了同大市场的对接.二是基地带动.在每个乡镇培育一个50-100亩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引导农户发展.重点培育发展了临漳镇东五岔口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等10个面积分别在300亩以上的林下种养示范基地.目前,全县形成了林农、林药、林菌、林禽、林畜、林草等“六种”林下经济模式,发展白芍、牡丹、双孢菇、鸡腿菇等种植品种22个,发展牛、羊、鸡、鸭、鹅、狐狸、驼鸟等养殖品种16个,建成林药基地6个,林菌基地5个,林农基地13个,林下养殖基地26个等.临漳镇东五岔口村地处漳河北故道,是2005年国家重点退耕还林项目村,2007年开始从安国购进荆芥、射干、丹参等品种在林下进行试种,截止2010年底,全村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00亩余,实现产值350万元,当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400余元,比2007年没有种植药材之前增长了37%.三是典型带动.鼓励家庭承包经营,培育发展林下种养大户,以其现身实例增强说服力,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林下经济.岗陵城农民孙俊光承包50亩林地发展林下食用菌,亩效益在4000元左右;协王村农民胡海庆承包200亩荒地,发展林果种植和林下养牛,综合效益在上百万元.诸如此类的林下种养大户,全县已拥有40余个,年种养效益在2300万元左右.四是技术保障.重点做好“三抓”:一抓技术推广.县林业、农业、畜牧等技术人员组成技术小分队定期开展种养技术培训,近年来,共举办技术培训班200多期,推广食用菌、药材、养鸡等种养技术16项,培训农民1.2万人次.二抓技术示范.从适宜林下发展的品种抓起,以林下种养基地为依托,抓好种养品种的试验示范,重点对白芍、药牡丹等20余个药材品种和双孢菇、鸡腿菇等10余种食用菌在林下进行示范试种,筛选查找适合郁闭林下种植品种,并逐步推广.三抓技术创新.长期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奥瑞食用菌研究所、邯郸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常年聘请教授、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提供林下种养新技术、新方案,不断创新林下产业新品种.三、多方得利,多重效益,真正让林下经济“富”起来通过近10年来的探索实践表明,发展林下后续产业是促进林农增收的有效途径,它已显现出多重效益.一是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调查发现,林下种养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收益大.以种植食用菌双孢菇为例,一亩林地中有半亩可用于发展林下种植,每平方米需材料、人工费用等投入20元,按每平方米产菇10公斤、每公斤3.5元计算,效益不低于35元,纯收入在15元以上,亩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且食用菌生产周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即使每年按3茬计算,年效益也在1.2万元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二是显着的生态效益.农户发展林药、林菌等林下种植,在作物施肥、浇水、除草、除虫的过程中,林木也得到了管护;在发展鸡、鹅、鸵鸟等林下养殖的过程中,畜禽粪便增强了林地的肥力,促进了树木生长.通过发展林下后续产业,不仅使林下种养的农产品实现了无公害、纯生态,而且树木长势较好,改善了自然环境.三是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发展林下后续产业,让退耕农户不仅近期得到了实惠,而且使整个后续产业不断集聚壮大,全县已涌现西羊羔乡千亩林药种植、临漳镇千亩林菌栽培、砖寨营乡千头林下奶牛和鸵鸟养殖等多个示范种养基地,带动周边乡村3000余个农户发展林下种养.实践证明,农户在发展林下后续产业的同时,管护和造林的积极性显着提高,真正实现了近期得利和远期得林的双赢.1.7千方百计为林下经济铺路搭桥——河北省邱县邱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辖4镇3乡218个行政村,面积455平方公里,耕地58万亩,人口26万,是一个平原农业县.2003年以来,基于宜林沙荒地多的实际,邱县借助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机遇,每年都在春秋两季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9年来累计植树1700余万株,林地面积达25万亩,林业及相关加工业成为全县第一主导产业.为充分利用林下空间,提高农民即期收益,邱县县委、政府积极探索林下肉鸭、柴鸡、野兔、鸵鸟、金蝉等多种养殖模式,全县林下经济面积突破3万亩,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2008年,河北省发展林下经济现场会在邱县召开,2009年5月,全省循环经济发展试点经验交流会在邱县参观现场,邱县已成为林下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一、多元给力促发展,林下经济风生水起林下经济对于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开辟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受传统的“平面单样”的棉粮种植模式影响,在发展林下经济之初,农民普遍有所顾虑.为此,邱县从激发内在动力、破解外在制约等各方面采取了系列有效措施.一是换脑+示范,破解思想障碍.为了让农民接受林下经济模式,邱县由县财政出资,从养殖基础较好的东锚寨等村中挑选头脑灵活、思想解放的能手100余人,分期分批先后到武安、涉县、景县等地参观林下柴鸡养殖,使农户切身体验到林下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了林下养殖的“要我搞”到“我要搞”.同时,县林业局着力培树了一批林下经济先进典型,发挥标杆作用.通过优先培养的谈振山等63家示范户带动,消除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思想障碍.二是政策优惠+贷款扶持,激发发展热情.邱县成立了林下经济开发办公室,负责做好群众政策咨询、技术辅导和协调服务等各项工作,制定出台了鼓励群众发展林下复合经济的若干优惠政策,规定凡发展林下种养的群众由县、镇、村出面优先协调用地;在资金上有缺口的,帮助协调低息贷款,先后帮助60户协调贷款560万元,同时随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激发了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三是集中办班+现场指导,破除技术制约.为解决起步阶段农民不懂技术的难题,邱县加大了技术支持力度,采取开办种养技术培训班、农民夜校、放映技术指导录像、派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搞示范基地等多种举措,使农民熟练掌握了林下经济种养技术.同时,从农牧、林业、科技等部门抽调农艺师组成服务小分队,入村到户,帮助农户解决技术难题.通过树典型、定政策、给技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形成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合力.以东锚寨村为例,2004年,该村被确定为林下柴鸡养殖试点后,当年发展养殖示范户10户,在探索成功后带动全村规模发展,2010年底全村已发展40余户,成为辐射周边2公里的核心林下养殖示范区.二、基地带动扩增量,林下经济规模初具为形成规模效应,邱县规划建设了林下经济基地,推广“基地+农户”的运营方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格局.一是科学规划谋长远.着眼林下经济长远发展,聘请省市林业、畜牧等技术人员制定了林下经济发展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先后规划建设了“一带四廊十基地”,“一带”即以老沙河沿岸各村为核心的百万只蛋鸡养殖产业带;“四廊”即以106国道、311省道、邱新路、邱广路为主框架的四条林下经济长廊;“十基地”即东锚寨、霍赵屯林下30万只肉鸭养殖、郭吕庄万头生态猪养殖等共计10个林下经济发展基地,通过科学规划和强力实施,邱县林下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二是外向拓展增效益.东锚寨林下柴鸡养殖基地与邯郸美食林集团签订了购销协议,所创锚寨牌柴鸡蛋畅销各大中城市.2006年该基地柴鸡养殖基地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规模化生态放养鸡示范基地”.2008年开始,林下肉鸭与山东六和农牧开发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六和集团负责技术指导,防病防疫、饲料供应、成鸭回收,养殖户负责鸭棚建设、喂养两个环节,降低了农户养殖风险,增加了养殖效益,以此带动160余户群众发展林下肉鸡肉鸭.通过发展订单经济,建设大公司的后方基地,先后建成了东锚寨等一批精养殖小区,今年郭吕庄林下养殖小区又被河北省农业厅确定为养殖试验示范基地.三是丰富内涵扩规模.邱县在林下养殖柴鸡、肉鸭成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种养模式,在霍赵屯村林下发展金蝉埋植300亩,建成了金蝉养殖专业村.在郭吕庄、程二寨两个村分别建成千头林下养猪厂,程二寨村建成了百亩鲇鱼养殖基地,陈村的林下肉鸽养殖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邱县已形成以鸡、鸭、鹅、猪、灵芝、蘑菇等林下多元化种养大格局,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三、内引外联催提升,林下经济纵深推进随着林下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邱县把培育壮大专业协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推进林下经济纵深发展的突破口.一是专业协会促联合.针对以家庭为单位的林下种养模式难以抵御市场风险问题,邱县通过扶持专业协会形式有效地化解了这一难题.2006年以来,先后组建了柴鸡、肉鸭、肉鹅等专业养殖协会,在模式、购苗、防疫、销售等多方面为会员提供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邱县霍赵屯村26户农民还自发建起了养鹅专业合作社,实行技术共享、信息共享和市场共享.通过培育与林下经济相关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它们在农户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提高了抗风险能力,变一家一户独立发展林下种养,为“五指并拢”做强林下产业.二是龙头带动强筋骨.邱县坚持把壮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作为打造林下产业的有效手段,成立了邱县锚寨柴鸡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等10余家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县直有关部门及时提供信息、资金帮扶.锚寨柴鸡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先后评为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北康远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增上总投资5.7亿元的肉鸭肉鸡吊宰加工生产线,形成产加销龙型发展格局.三是提升质量上水平.邱县坚持以高质量产品为核心,不断推动林下产业向成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邱县锚寨柴鸡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对签约的林下养殖户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防疫,通过生态放养,使柴鸡和鸡蛋都成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并注册了“锚寨牌”柴鸡蛋,出厂包装要经过光检、分级、喷淋、清洗、消毒、烘干、紫外线杀菌、喷码定型、喷膜保鲜、成品包装10道工序,深受消费者欢迎.同时,邱县依托梁二庄镇林下生态放养鸡养殖,参与起草了河北省地方标准规模化生态放养鸡养殖技术规程,通过了省、市质监部门及农学专家的审定,是邯郸市首个省级农业地方标准.在邱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邱县林下经济发展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截止目前,全县共建成林下肉鸭养殖大棚82个、肉鸡大棚148个,年出栏肉鸭、肉鸡近千万只;建成林下灵芝、蘑菇养殖大棚128个;林下养猪20000头、林下大型养羊厂3处存栏2600只等,全县林下经济突破3万亩,每亩林地实现增收4000元以上,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400元,林业及林下经济成为邱县一张靓丽“名片”.1.8空间立体巧开发林荫增收潜力大——河北省易县易县位于河北省中西部,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总人口57万,其中农业人口46万.全县有林面积182.5万亩,森林覆盖率48%,是山区林业大县,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近年来,易县县委、县政府以建设“京南生态旅游文化名城”为目标,把生态建设摆在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同时兼顾经济发展,调结构、育产业、增效益,破解生态建设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难题,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以林菌、林药、林粮、林禽等为主的林下经济,实现了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跨越.一、典型带动朝阳产业快发展食用菌性喜阴凉,是一种有机、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有益气强身、健脾养胃、保肝解毒和降压、降胆固醇等功效,同时对肿瘤细胞有免疫能力,是健康、保健食品,食用菌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易县是山区林业大县,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形齐全,无论从林下空间、食用菌原料和气候条件上看,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广大的林下空间,发展食用菌产业既能有效利用林下空间,又能促进农民增收.2009年,县委、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乡镇、村到北京市通州区对林菌发展进行了参观考查,经过深入分析比对,易县决定把林下食用菌发展作为一个新的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来抓,并以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专家教授为技术依托,首先在凌云册乡龙湾头村进行了示范种植.通过示范种植,效果非常好,每亩林地年纯收入达到了2万元,群众发展种植的积极性很高.为加快推进林下食用菌这一富民产业发展,县政府出台了每个菌棒补助1.5元的优惠政策,并协调金融部门在食用菌发展初期给予农户大力支持,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发展林菌的积极性.在典型示范的带动下,形成了凌云册高温型香菇、紫荆关低温型香菇和独乐杏鲍菇为主的产业片区,并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辐射10多个村、近100个农户发展林菌种植,种植规模达到230万棒袋,年产值达到800多万元.二、科技支撑道地药材显特色易县很早就有种植中药材的历史,特别是“西陵知母”,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土特性,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在市场上叫响,被称为道地药材.近年来,易县利用广阔的山场林地,特别是以山区综合开发为契机,在片麻岩广泛分布的西陵镇、梁格庄镇、大龙华乡等乡镇,做足“山”字文章,在浅山丘陵地带大量开挖水平沟,做好果树种植.在种植果树的同时,大面积发展以知母为主的药材种植,实现了林下经济由山下向山上、由平地向林下发展的转变,提高了效益,促进了树木生长.同时,易县科技、水保等部门在片麻岩等分布区广泛开展西陵知母种植培训,加强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系,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产、学、研”三结合基地活动,积极为药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建立种植片区,宣传西陵知母种植知识,培养西陵知母种植明白人,全县西陵知母种植面积快速增长.目前,全县药材种植达到2万亩,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其中以西陵镇太平峪村和龙泉庄村西陵知母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2万亩,产值达到500多万元,解决了林木短期见效慢难题.三、巧打时差林粮增收双保险易县是山区农业大县,粮食种植一直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易县打生态牌,唱农家戏,在全县大搞围山造林工程,林木面积以每年10万亩速度递增.刚栽种的幼树约5—6年才能成林,为充分利用幼树林地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林地价值,易县林农在林下套种了甘薯、谷子、豆类等矮杆农作物.从实际情况看,林下种植粮食作物,即能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还能为林木生长提供必要的肥料和水分,减少了锄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据比较分析,林下套种粮食作物的林木生长速度要比没有套种的林木早成林3—5年,且长势和林果质量要高于没有套种粮食的林木.2010年,易县林粮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达到5万吨.其中以豹泉为中心的流井林下甘薯产量达到1.5万吨,以塘湖等乡镇为主的谷子产量达到1万吨,农民既收获了粮食,又加快了林木生长,为增收上了“双保险”.四、创新模式林蜂产业比蜜甜林是蜂的家,蜂是林的友.易县有蜜源植物200多种,依托丰富的蜜源植物,以实施扶贫开发为契机,大力发展“周转蜂”产业,引进了优良蜂品种,采取良好的管理技术,把黄山蜂产品有限公司作为扶贫龙头企业进行项目扶持.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把原先分散、粗放养殖的模式转变为规范化、规模化养殖,对养殖户蜂产品进行保护价回收并加工,规避了市场风险,提高了蜂农的效益,为农户开拓了一条致富新路.目前,易县蜜蜂保有量已达6万箱,养蜂专业户有400余户,年产蜂蜜30吨,蜂王浆、蜂花粉、蜂胶等1.5吨,蜂产品年收入达1000多万元,小蜜蜂做成了大产业,也酿造了农家甜蜜生活.五、循环经济柴鸡安家在林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不断提高,“生态”和“有机”成为了市场经济的“宠儿”.易县生态环境良好,山场面积广阔,因地制宜在林下发展禽类养殖,为市场提供生态、有机的绿色农产品,不但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更能获得丰厚的利润.林下养殖家禽,延长了生态食物链条,增加了土壤肥力,加快了树木生长,提高了果品产量和质量,形成了良性循环.目前,易县以生态鸡为主的林禽养殖达到了150万只,2000只规模以上养殖户达到40多家.如西山北乡石家统村的程立新,养殖柴鸡6000只,年收入达到8万多元;易州镇荆轲山村的高玉宝,养殖柴鸡2000只,年收入达到了4万多元.易县的“狼牙山”、“山凤”、“紫荆关”等品牌柴鸡蛋2010年产量达到了1万吨,畅销国内大中城市,有的远销国外.为加快林下经济发展步伐,易县县委、县政府依托区位、资源和自然优势,深挖林地潜力,坚持“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突出特色、立体开发”的发展思路,成立了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林业、农牧、水利、农开、扶贫、水保、财政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林下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了以奖代补暂行办法、加快林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2011年山区综合开发实施意见等文件,设立了科技三项经费用于支持以林下经济为主的产业发展.截至目前,易县协调联社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200多万元用于林下经济发展,全县已发展林下经济产业30多万亩,产值达到2.4亿多元,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1.9做强林下经济拓展增收渠道——河北省赞皇县赞皇县地处太行山中段东麓,省会石家庄市西南部,全县总面积1210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115万亩,有林地面积89万亩,森林覆盖率49.1%,是“全国生态治理重点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中国赞皇大枣之乡”、“中国核桃之乡”.全县拥有经济林68万亩,生态公益林21万亩,具备发展林下产业得天独后的优势条件.林改以来,农民对林地拥有了更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能自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什么挣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就经营什么,培育出了独具赞皇特色的林下产业,实现了林海旅游、林下产业、空中养蜂“海、陆、空”立体发展.一、行政推动,为林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为盘活林地资源,实现立体发展.林改以来,赞皇县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益、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专门成立了以主管副县长为组长,林业、农业、扶贫、畜牧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林下产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强化指挥和协调职能,将此项工作列入各乡镇年终考核范围,纳入扶贫开发序列.县领导多次组织召开林下经济工作推进会、部署会,及时研究解决推进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积极为林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将扶贫资金及全县涉农资金向林下产业发展倾斜,全县累计向林下产业发展投入资金达到1500万元以上.二、扶壮龙头,带动林下产业发展一个好的产业模式,离不开龙头带动,扶壮龙头,带动产业发展,是推动林下产业发展行之有效的手段.林改以来,我县紧紧抓住林下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以扶壮林下产业龙头企业为抓手,通过从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从政策上给予倾斜,积极鼓励引导林下产业从一家一户松散型发展模式向“公司协会+基地+农户”集约化模式转变,走产业化发展道路.通过。

林下畜牧模式案例

林下畜牧模式案例

林下畜牧模式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林下畜牧模式是一种将畜禽养殖与林木种植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

通过在林地中放养适宜的畜禽,利用畜禽粪便来肥料林木,同时利用林木提供的阴凉环境和食物来改善畜禽的生态环境和饲养条件。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还能够实现农业与林业的良性互动,保护生态环境。

2. 案例过程2.1 案例选择在中国广东省某个山区,有一家农民王先生拥有一片面积约为10亩的山地。

由于土地贫瘠,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收入较低。

为了寻找一种更加可持续、高效的农业经营方式,王先生选择了尝试林下畜牧模式。

2.2 林地整理与改造王先生首先对自己的山地进行整理和改造。

他清除了原有杂草和不适合栽种的树木,并在山地上种植了适宜的林木,如柚树和香椿树。

这些林木不仅能够提供阴凉环境,还能够为畜禽提供食物。

2.3 畜禽引进与放养在林地整理完成后,王先生引进了一批适宜的畜禽,如猪、鸡和鸭。

他选择了品种较为耐瘠薄、抗病性强的畜禽。

王先生将这些畜禽放养在林地中,并利用林地提供的食物来进行饲养。

2.4 畜禽与林木互动在放养过程中,畜禽会产生大量粪便。

王先生将这些粪便收集起来,并将其作为肥料施加到林木上。

这样既能够有效利用粪便资源,又能够为林木提供养分,促进其生长。

同时,林木也为畜禽提供了阴凉的栖息地和丰富的食物来源。

这使得畜禽在放养过程中更加舒适和健康,并减少了对人工饲料的需求。

2.5 综合收益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王先生发现林下畜牧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的综合收益。

首先,他通过出售畜禽和畜禽产品(如肉、蛋)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入。

其次,由于林木提供的防风护土功能,山地上的土壤得到了保护和改良,农作物种植的产量也有所提高。

此外,林下畜牧模式还能够有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3. 案例结果通过实施林下畜牧模式,王先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成果。

他将原本贫瘠、无法种植作物的山地转化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综合利用资源的农业生态系统。

在经济效益方面,他通过出售畜禽产品赚取了可观的收入;在环境效益方面,林木提供的防风护土功能改善了山地生态环境;在社会效益方面,王先生创造了就业机会,并向周围农民推广该模式。

全国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全国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全国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一、发展背景近年来,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推动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根本路径,作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作为推动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来抓,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黔东南实际的林下经济发展新路。

截至2020年底,全州林下种植和养殖利用森林面积累计达101.53万亩,总产值21.89亿元,带动农户30.91万户(含20.87万建档立卡户)。

二、经验做法(一)全面加强统筹协调。

组建两级专班,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州、县两级林下经济领导小组,组建州、县两级林下经济发展专班,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坚持高位推动,坚持每季度召开高规格林下经济观摩会,参会人员为州四大班子领导、县(市)委书记、县(市)长,切实高位推动、强力推进。

强化考核问责,各县(市)党委政府签订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把各县(市)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成效纳入年终目标管理重要内容,开展一季一考核,将考核结果在全州每季度召开林下经济现场推进会上进行通报,工作较好的两个县(市)的县(市)委书记作交流发言,工作滞后的两个县(市)作表态发言。

对林下经济推进情况进行适时调度、评估、督查,对不作为、慢作为的,严肃追责问责。

(二)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招商引进一批。

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杭州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机遇,建好林下经济产业招商项目库,对接杭州市优强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全产业链龙头企业落户黔东南州。

培育壮大一批。

通过“一企一策”“并购重组”参股控股等形式,分类扶持壮大一批林下经济市场主体,对前景好、竞争力强、带动面大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并引导其申报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助推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转型发展一批。

大力推动一批国有企业转型发展林下经济,对实力较弱的林场、公园、园区等经营主体,科学进行产业布局和生产运营,或以入股方式帮助其做大做强。

(三)倾力打造特色品牌。

定好产品标准。

成立州林下经济标准制定领导小组和四大林下经济标准制定工作组,联合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强种苗培育、生产加工、病虫害防治、加工包装等标准全过程全链条管理。

四川薄荷的种植致富案例

四川薄荷的种植致富案例

四川薄荷的种植致富案例
近日,五星乡永安村精准扶贫中药材种植基地的集体中药材经济作物薄荷成熟了,迎来基地首次丰收,村落处处弥漫着薄荷清香。

经前期采样检测,永安村薄荷中的有效药用成分含量已达标。

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与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有限公司综合薄荷生长情况、天气和交通运输等情况,共同商议决定启动第一茬收割销售,新绿色药业公司将按1元/kg的价格兜底收购鲜薄荷。

7月10日,永安村对3亩薄荷种植地进行了试收割,预计产量3000余公斤、产值3000余元,柑橘林下间种药材的模式为永安村产业发展、增收致富增加了新亮点。

永安村精准扶贫中药材种植基地建成于2018年,以“专业合作社+企业+医疗机构+农户”模式运行,是对集体产业发展的最新探索。

目前,基地已建成110余亩薄荷种植地和30亩薏苡仁种植地,两种中药材经济作物长势良好。

其中,薄荷可一年种植两茬,预计可增收20余万元/年。

下一步,驻村工作队将同村两委一道综合评估、科学测算中药材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逐步扩大永安村精准扶贫中药材基地规模,壮大集体经济体量,做强永安中草药品牌,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带动全村共同增收致富!。

林下经济案例

林下经济案例

林下经济案例
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生态系统内,通过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生态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下面介绍一个林下经济的案例。

案例:云南省普洱市勐海县的茶园林下经济
勐海县是中国著名的普洱茶产区,茶园面积达到了10万亩以上。

在茶园中,农民们发现了一种叫做“茶树菇”的野生菌类,这种菌类生长
在茶树下的土壤中,可以与茶树共生,不仅不会对茶树造成危害,还
能够提高茶树的产量和品质。

于是,勐海县的农民开始将茶树菇作为
一种新的经济作物来种植。

茶树菇的种植不需要大面积的土地,只需要在茶树下的空地上种植即可。

茶树菇的生长周期短,一般在3-4个月内就可以收获。

茶树菇的
价格也比较高,每公斤可以卖到30元以上。

通过种植茶树菇,勐海县的农民们不仅增加了收入,还保护了茶树,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除了茶树菇,勐海县的农民们还发现了其他的林下经济作物,比如茶花、竹笋、木耳等。

这些作物的种植不仅不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还
可以提高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比如保持水源、减少土壤侵蚀等。

总的来说,勐海县的茶园林下经济模式,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还为农民们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森林经营试点典型案例

森林经营试点典型案例

森林经营试点典型案例摘要:一、引言1.1 背景介绍1.2 森林经营试点的意义二、森林经营试点的典型案例2.1 案例一:某省森林经营试点项目2.2 案例二:某市森林经营试点项目2.3 案例三:某县森林经营试点项目三、森林经营试点的成果与启示3.1 生态环境的改善3.2 林业经济的发展3.3 社会效益的提升四、森林经营试点的未来展望4.1 政策支持4.2 技术创新4.3 模式推广五、结论正文:一、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森林资源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森林资源管理不善、开发利用不尽合理,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效率,我国政府积极推进森林经营试点工作。

1.2 森林经营试点的意义森林经营试点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森林资源管理和利用,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生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来说,森林经营试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促进森林资源保护和恢复,改善生态环境;(2)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林业经济发展;(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社会效益;(4)探索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为全国森林资源管理提供借鉴和推广。

二、森林经营试点的典型案例2.1 案例一:某省森林经营试点项目某省通过实施森林经营试点项目,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效率。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科学制定森林经营方案;推进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激发林农积极性;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伐等行为。

2.2 案例二:某市森林经营试点项目某市以国家森林公园为载体,积极推进森林经营试点工作。

主要措施包括:加大森林公园建设投入,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开展森林旅游和森林体验活动,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确保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

2.3 案例三:某县森林经营试点项目某县针对本地森林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地推进森林经营试点工作。

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林下经济是指在林木间或林地下方从事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等经济活动的一种发展模式。

下面列举了10个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以展示其多样性和可行性。

1. 林下种植:例如在有树木遮荫的地方种植蔬菜、草药等作物。

林下的阴凉环境可以保护作物免受酷暑的侵害,并且树木提供了有机肥料和水分,促进了作物的生长。

2. 林下养殖:利用森林提供的资源,可以在林下养殖家禽、兔子、蜜蜂等动物。

养殖可以为农民提供额外的收入来源,并且动物的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改善土壤质量。

3. 林下采摘:在林木下种植野生莓果、蘑菇等可食用植物,并进行采摘销售。

这种经济模式不需要大面积开垦土地,能够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同时提供新鲜的野生食品。

4. 林下养蜂:利用森林中丰富的花粉和蜜源,进行蜜蜂养殖。

林下养蜂可以提供优质的蜜蜂产品,如蜂蜜和蜂蜡,同时也促进了植物的传粉,增加了森林的生态稳定性。

5. 林下草药种植:在森林中种植草药植物,如铁皮石斛、灵芝等,进行草药的种植和采摘。

这些草药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可以为农民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保护了森林中的植物资源。

6. 林下养殖蚕蛾:利用森林中的桑叶养殖蚕蛾,获得蚕丝。

蚕丝是高档纺织品的原材料,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林下养殖蚕蛾可以提供农民额外的收入来源,同时也促进了桑树的种植。

7. 林下种植食用菌:在森林中种植食用菌,如香菇、木耳等,进行采摘销售。

食用菌的市场需求量大,可以为农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也利用了森林的资源,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8. 林下养殖蜜蜂:在森林中放养蜜蜂,利用森林中的花粉和蜜源进行蜜蜂养殖。

蜜蜂的蜜和蜂蜡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以为农民带来额外的收入来源,同时也促进了植物的传粉,保护了森林的生态系统。

9. 林下养殖家禽:在林木下方建立家禽养殖场,利用森林提供的阴凉环境和自然饲料进行养殖。

家禽的肉、蛋等产品有很高的市场需求,可以为农民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

10. 林下种植水果:在有树木遮荫的地方种植水果树,如柚子、柿子等。

中草药种植带动乡村振兴的案例

中草药种植带动乡村振兴的案例

中草药种植带动乡村振兴的案例
中草药种植在带动乡村振兴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案例:
1.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该县西部太行山区生长着几十万亩野生连翘,连翘是以岭药业重点产品连花清瘟的主要成分之一。

2012年,以岭药业在涉县偏
城镇投资承包10万亩荒山荒坡50年,专门从事连翘人工种植和野生连翘
人工抚育,覆盖了桑栈村等20几个行政村。

这种产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
当地的中药材种植水平,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助力了乡村振兴。

2. 云南省凤庆县雪山镇:该地依托丰富的核桃、茶树林地资源以及中高海拔林区气候优势,大力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中,重楼又叫七叶一枝花,味苦,性微寒,有小毒,归肝经,是云南白药的主要原材料。

当地村民通过种植重楼和黄精,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学到了种植技术。

这种模式实现了“山地增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为乡村振兴开出“致富良方”。

总的来说,中草药种植是一种能够带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方式。

在推进中草药种植产业发展的同时,应该注重与乡村发展的有机融合,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乡村振兴的目标。

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林下经济指的是在森林中通过种植作物或养殖动物等方式进行经济活动,同时不破坏森林生态环境的一种发展模式。

在中国,林下经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发展典型案例。

其中,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三江并流”示范区就是一个林下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

“三江并流”指的是墨江江、沱江和怒江三条江流在该区域汇合,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这里,人们采用了一系列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成功实现了森林资源最大化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首先是农业种植。

在示范区内,当地居民在森林中种植了茶树、油茶树、柑橘等经济作物,在保持森林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油茶树是这里的特色经济作物,通过浸润、挤压、提取等方式,可以生产出油茶油、油茶皂等产品,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油茶树产业的发展和推广。

其次是林下养殖。

在示范区内,养殖羊、鹿、野鸡、土鸡、养蜂等成为了当地居民的主要养殖业,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这些养殖活动对森林生态的影响非常有限,反而有助于森林生态的平衡和改善。

最后是生态旅游。

颇具特色的原始森林、壮观的飞瀑怒江第一湾、优美的丹霞地貌等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同时,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和旅游企业高度重视生态和环保,努力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三江并流”示范区的林下经济发展经验,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实践价值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既能够最大化地利用森林资源,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又能够保护和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信这种发展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林下经济案例

林下经济案例

林下经济案例林下经济是指在林地或林木的生长空间下进行的经济活动,它利用了林木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实现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下面将列举一些林下经济的案例,以展示其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1. 林下种植蘑菇:在林地中种植蘑菇是一种常见的林下经济活动。

通过在林地中培养蘑菇,可以充分利用林木的光照和湿度条件,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保护森林资源。

2. 林下养殖家禽:在林地中养殖家禽,如鸡、鸭、兔等,可以利用林地提供的天然饲料和环境,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家禽的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促进林木的生长。

3. 林下休闲旅游:利用林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开展林下休闲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

这不仅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4. 林下草药种植:在林地中种植草药,如人参、当归等,可以充分利用林地的阴凉湿润环境,提高草药的品质和产量,增加草药种植者的收入。

5. 林下养蜂:利用林地中丰富的花粉和蜜源,养殖蜜蜂,生产高质量的蜂蜜和蜂蜡。

林下养蜂既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又有助于提高林木的传粉效率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 林下采摘:在林地中采摘野生果蔬、野花等,可以提供新鲜、健康的农产品,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

但需要注意合理采摘,避免过度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7. 林下绿色旅游:将林地打造成绿色旅游景点,提供生态观光、生态农业体验等服务,吸引游客前来旅游。

这不仅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还能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8. 林下生态种植:在林地中种植生态农作物,如有机蔬菜、绿色粮食等,通过无农药、无化肥的种植方式,提供健康、安全的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9. 林下木材加工:在林地中进行木材加工,如制作家具、木制工艺品等,既可以充分利用林木资源,又可以增加木材加工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10. 林下生态研究与保护:利用林地进行生态研究和保护工作,收集和整理林地的生物多样性数据,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为林下经济提供科学依据。

林下经济案例

林下经济案例

林下经济案例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中进行的一种经济活动,也被称为“森林经济”。

林下经济利用森林资源进行农业、畜牧业、养蜂业、草药采集、木材采伐等各种经济活动。

这种经济模式能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条件。

下面将介绍十个关于林下经济的案例。

案例一:农田林下经济在农田中种植果树、蔬菜等作物,利用农田的边角地种植林木,既能增加农田的生态环境,又能为农民提供额外的经济收入。

案例二:林下养蜂在森林中设置蜂箱,利用森林中的花蜜资源养蜜蜂,生产蜂蜜、蜜蜡等产品,林下养蜂不仅能够增加森林的生态价值,还能为养蜂人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案例三:林下草药采集利用森林中的草药资源,进行草药采集和加工,生产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等产品,林下草药采集既能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又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案例四:林下猪养殖在森林中设置猪圈,利用森林中的植物和昆虫资源饲养猪只,生产猪肉和猪皮等产品,林下猪养殖能够提供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案例五:林下木材采伐在森林中进行可持续的木材采伐,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保护森林资源,同时为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行业提供原材料,推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六:林下生态旅游利用森林的自然景观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林下生态旅游不仅能够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还能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

案例七:林下蘑菇种植在森林中种植蘑菇,利用森林的湿度和温度条件,生产新鲜的食用蘑菇,林下蘑菇种植既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又能提供丰富的营养食品。

案例八:林下竹子种植在森林中种植竹子,利用竹子的生长速度快和多用途特性,生产竹材和竹制品,林下竹子种植能够提供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案例九:林下能源开发利用森林中的植物和动物废弃物,进行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生物柴油、生物气体等,林下能源开发能够提供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案例十:林下水产养殖在森林中设置水产养殖场,利用森林的水源和水质条件,养殖鱼类、虾类等水产动物,林下水产养殖能够提供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案例

林下经济案例

林下经济案例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中进行的经济活动,通过利用森林资源开展农牧业、采集、旅游等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的一种模式。

林下经济既可以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又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

下面列举了十个林下经济案例,以展示林下经济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1. 林下果园:在森林中种植各类果树,如柿子、山楂、核桃等,利用森林的荫蔽环境和土壤的肥沃,生产高质量的有机水果,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农民收入。

2. 林下养殖:在森林中开展养殖业,如养鸡、养猪、养蜂等,通过利用森林的草木和昆虫资源,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农民的养殖效益。

3. 林下草药种植:在森林中种植各类草药,如黄芪、当归、人参等,通过采摘和加工草药,生产中药材和保健品,提供草药资源和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 林下采集:利用森林中的野生植物和动物资源,进行采集和加工,生产各类食品、药品和手工艺品,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吸引游客和购买者。

5. 林下旅游:开展生态旅游和农家乐等业态,利用森林的美景和特色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度假和体验农村生活,为当地居民提供旅游服务和增加收入的机会。

6. 林下教育:利用森林的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开展户外教育和生态学习活动,提供专业培训和教育服务,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素养,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7. 林下研究:利用森林的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探索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的方法和策略,推动科技进步和林业发展。

8. 林下能源:在森林中开展生物能源的生产和利用,如生物质能源、生物燃料等,通过利用森林的植物和动物废弃物,提供清洁能源和替代能源,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9. 林下休闲:在森林中建设休闲设施和活动场所,如露营地、健身步道等,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和健身运动的场所,促进身心健康和社区和谐。

10. 林下服务:利用森林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提供各类服务业,如导游、摄影、美容、按摩等,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就业机会和消费选择。

发展林业经济典型案例

发展林业经济典型案例

发展林业经济典型案例萧山镇生态优异、山川秀丽,辖区现有林地20.5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15.7万亩、商品林面积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

近年来,该镇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依托国家储备林建设,探索打造林下、林中、林上立体开发利用模式,集合国企、民企、村集体、产业大户等多方主体,持续发展壮大林业经济,真正实现青山绿山变成金山银山。

当前,全镇累计发展林业经济经营面积突破20万亩,其中林下种植面积900亩,林中种植面积2.4万亩,林上经营面积15.9万亩,2023年林业产业实现产值超1亿元。

一、发展林下间作种植。

积极推行林下种植模式,采用绿色循环林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林菌等林下经济,实现“间伐枝丫-有机肥-林下产业”绿色循环产业链。

由国有企业整合资源提供场地,引入龙头企业合作种植,全镇完成规划林下食用菌产业2000亩,已培育林下食用菌500亩,累计收益2000余万元,实现了“山当田种、树当粮管”。

二、发展林中套种补植。

统筹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与中药材、油茶产业融合发展,采取“国有企业+招引企业+村集体+农户”多元投入模式,推进林下套种补植木本油料、中药材,促进生态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引进药企发展种植基地10000亩,预计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

利用国家储备林和低效商品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等名类适宜的非耕地国土资源种植油茶3万亩,带动群众务工增收400余万元,项目实现产出后,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均实现增收。

三、发展林上抚育培植。

抢抓政策机遇,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建设国家战略储备林示范基地,全镇已完成国家储备林建设12万亩,带动群众每年获得流转费用500万元、村集体每年稳定收入增长100万元。

大力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累计实施森林抚育项目7万亩、森林改培项目5万亩,通过就近就业务工提供岗位20万人次,累计为当地群众带来务工收入3000余万元,为乡村建设提供强劲助力。

森林经营试点典型案例

森林经营试点典型案例

森林经营试点是为了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而设立的一种试验性项目。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森林经营试点的案例可能有所不同,下面以中国的森林经营试点为例,探讨一些典型案例。

### 1. **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生态抚育经营试点**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巴东县,开展了一项以生态抚育经营为主的森林经营试点。

该项目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为目标,通过有计划地进行森林培育、植树造林、森林防火等工作,提高了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关键举措:**- **生态修复:** 通过采用合理的植被恢复和生态抚育措施,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度,增强了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

- **经济林培植:** 在一些适宜条件的地区,引入经济林种植,如竹子、板材木等,提高了森林经济效益。

- **科学管理:**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森林资源进行监测和管理,提高了森林经营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 2.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社会参与森林经营试点**在云南省临沧市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实施了社会参与的森林经营试点,旨在激发地方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推动森林经营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举措:**- **农民合作社:** 鼓励农民组建合作社,参与森林资源的培育、经营和销售,推动农民由资源使用者向资源经营者转变。

- **生态旅游:** 将一些森林区域进行开发,建设生态旅游项目,通过吸引游客来实现对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 **培训计划:** 实施培训计划,提高当地居民对森林经营的认识和技能水平,鼓励其更好地参与和促进试点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 3. **黑龙江省漠河市:林下经济试点**在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市,开展了以林下经济为特色的森林经营试点。

该项目通过合理开发林下资源,旨在实现森林经营与农业、畜牧业等的良性互动,提高林下经济效益。

**关键举措:**- **莲藕种植:** 在森林下层种植莲藕等农产品,不仅增加了农业产值,还提高了森林覆盖率。

林下经济案例

林下经济案例

林下经济案例引言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下空间中种植经济作物或进行相关经济活动的一种模式。

由于其可以在保护森林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因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几个林下经济案例,并探讨其潜力和优势。

绿茶和竹笋的种植绿茶和竹笋种植是一种常见的林下经济模式。

首先,森林的阴凉和湿润的环境对绿茶和竹笋的生长非常有利,可使其品质更好。

其次,种植绿茶和竹笋可以保护土壤和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和水污染。

最后,绿茶和竹笋的市场需求量大,价格较高,因而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下面是绿茶和竹笋种植的步骤示例: 1. 选择适合种植的品种; 2. 种植绿茶和竹笋的季节和地点; 3. 做好土壤改良和施肥工作; 4. 控制病虫害和杂草的发生;5. 种植后及时管理和养护;6. 收获绿茶和竹笋,并进行初步加工;7. 出售或进一步加工产品,获取经济利益。

蜂蜜的生产蜂蜜的生产也是一种常见的林下经济活动。

森林中花草的花蜜是蜜蜂生产蜂蜜的重要来源,而蜂蜜的生产对于维持蜜蜂种群的健康也非常重要。

同时,蜂蜜是一种天然的食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并且在市场上有很高的需求。

因此,蜂蜜生产不仅能够创造经济价值,还能保护蜜蜂和森林生态系统。

以下是蜂蜜生产的步骤示例: 1. 选择合适的蜜蜂种类; 2. 设置蜂箱,并选择适当的放置位置; 3. 提供充足的蜜源,如种植蜜蜂喜欢的花草等; 4. 定期检查蜂箱和蜜蜂的健康状况; 5. 收获蜂蜜,并进行初步加工和过滤; 6. 进一步加工和包装蜂蜜; 7. 通过销售蜂蜜获取经济利益。

木材的采伐和加工除了种植经济作物,林下经济还可以包括木材的采伐和加工。

在可持续经营的前提下,适当的木材采伐可以带来经济收益,并促进森林健康生态系统的发展。

同时,木材也是建筑和家具行业等的重要原材料,因此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以下是木材采伐和加工的步骤示例: 1. 根据森林管理规划,选择适合采伐的树木;2. 进行合法的采伐,并确保不破坏其他植物和动物的生境;3. 进行原木的初步加工和清洁; 4. 进一步加工木材,如锯板、刨平等; 5. 对木材进行干燥和防腐处理; 6. 进一步加工木材,如制作家具、建筑材料等; 7. 销售木材或木制品,获取经济利益。

林下套种案例

林下套种案例

林下套种案例
林下套种是一种在林木下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方式,它可以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实现农林生态效益的双赢。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林下套种的案例。

这个案例发生在某个山区的村庄,这里的村民主要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生。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村民们开始尝试林下套种的方式,他们在山坡上的杉树林下种植了一些蔬菜和水果作物。

在实施林下套种的过程中,村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但通过不懈努力和实践经验总结,最终取得了成功。

首先,村民们在选择种植作物时,考虑了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光照需求,选择了适合林下生长的蔬菜和水果作物,比如茶树、竹笋、香菇等。

他们还根据土壤肥力和水源情况,合理安排了作物的种植密度和间距,确保了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其次,村民们在施肥和灌溉上进行了精细管理。

他们采用有机肥料进行施肥,保持了土壤的肥力,避免了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在灌溉方面,他们采用了滴灌和雨水收集的方式,合理利用了水资源,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最后,村民们还采取了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采用了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保证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林下套种的方式,村民们不仅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还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护了森林资源。

同时,林下套种也为村民们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提高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林下套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

因此,我们应该在推广林下套种的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林下套种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临漳县临漳县位于河北省最南部,古时称“邺”,曾是“三国故地、六朝古都”,县域总面积744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是一个传统的平原农业大县。

全县有林地面积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2007年林权改革后,林农对树木的管护意识明显增强,但由于林木生产周期长,林农短期内只是管护而见不到收益,特别是在平原地区,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出现了“林木生长周期长农户近期见不到利不愿植树、林木受市场波动较大价格偏低林农不愿管理、林木后续产业不活林农不敢发展”等现象和问题,导致农户植树和管护积极性有所降低。

针对上述现象和问题,临漳县着眼于破解退耕农户远期得林与近期得利的矛盾,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上做文章,积极探索多种林下种养新模式,开辟林下后续产业新渠道,使“国家远期得林、农户近期得利、远近互惠互利”得到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以发展林下经济,带动林业后续产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新路子。

目前,全县发展以林菌、林药、林畜、林禽等为主的林下经济总面积2万余亩,年实现产值亿元,直接带动农户增收5000万元。

一、制定规划,多措并举,真正让林下产业“活”起来紧紧围绕“以林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实现近期得利与远期得林的优势互补。

一是规划引领。

县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林下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林业及林下产业的推进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指导林下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009年,又聘请高资质单位,编制完成了《临漳县林业及林下产业五年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

总体布局分为四大块,即在县域东部重点发展林药间作,县域中部重点发展林菌间作,县域南部重点发展林禽(畜)养殖,县域西部重点发展林农间作。

分别新建四个1万亩以上的林下中药材基地、林下食用菌基地、林下畜禽养殖基地、林下农业种植基地作为突破口,激活林下产业发展。

二是政策扶持。

重点做到“两延长两优先”,“两延长”,就是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延长林地经营权至50—70年不变,真正让林农放心放开经营。

“两优先”,就是将林下经济重点村优先列入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对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性较高的乡镇、村户优先进行资金扶持。

同时,公开扶持标准,对林下食用菌棚室每平方米补助10元,林下种特别是对林元,200林下舍施养殖每平方米补助元,150牧草每亩补助植药材、.下经济发展快、规模大、效果好的村和企业,县政府积极协调贴息贷款给予支持,以此带动林下经济发展。

三是宣传发动。

充分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多方面进行算帐对比,每年定期组织群众外出到安徽亳州、保定安国等地参观学习,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二、创新机制,多种模式,真正让林下产业“壮”起来紧密结合临漳实际,因乡因地制宜,强化技术保障,发展多种模式的林下产业,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壮大。

一是龙头带动。

以培育省级林果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扶持发展壮大以林下养殖为主的河北森旺生态农牧有限公司、以林下食用菌为主的临漳县华森生态菌专业合作社、以林下中药材为主的临漳县望邺林木有限公司等10家大型林下种养企业,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路子,从业人员2000余人,带动农户1000余个,带动增收5000余万元。

临漳县华森生态菌专业合作社是河北省林果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年来,利用合作社+农户形式,发展林下食用菌,同林农签订收购合同1000余份,回收产品1200吨。

该合作社已与农户逐渐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也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通过龙头带动成功的实现了同大市场的对接。

二是基地带动。

在每个乡镇培育一个50-100亩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引导农户发展。

重点培育发展了临漳镇东五岔口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等10个面积分别在300亩以上的林下种养示范基地。

目前,全县形成了林农、林药、林菌、林禽、林畜、林草等“六种”林下经济模式,发展白芍、牡丹、双孢菇、鸡腿菇等种植品种22个,发展牛、羊、鸡、鸭、鹅、狐狸、驼鸟等养殖品种16个,建成林药基地6个,林菌基地5个,林农基地13个,林下养殖基地26个等。

临漳镇东五岔口村地处漳河北故道,是2005年国家重点退耕还林项目村,2007年开始从安国购进荆芥、射干、丹参等品种在林下进行试种,截止2010年底,全村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00亩余,实现产值350万元,当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400余元,比2007年没有种植药材之前增长了37%。

三是典型带动。

鼓励家庭承包经营,培育发展林下种养大户,以其现身实例增强说服力,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林下经济。

岗陵城农民孙俊光承包50亩林地发展林下食用菌,亩效益在4000元左右;协王村农民胡海庆承包200亩荒地,发展林果种植和林下养牛,综合效益在上百万元。

诸如此类的四是技术保万元左右。

2300年种养效益在余个,40全县已拥有林下种养大户,障。

重点做好“三抓”:一抓技术推广。

县林业、农业、畜牧等技术人员组成技术小分队定期开展种养技术培训,近年来,共举办技术培训班200多期,推广食用菌、药材、养鸡等种养技术16项,培训农民万人次。

二抓技术示范。

从适宜林下发展的品种抓起,以林下种养基地为依托,抓好种养品种的试验示范,重点对白芍、药牡丹等20余个药材品种和双孢菇、鸡腿菇等10余种食用菌在林下进行示范试种,筛选查找适合郁闭林下种植品种,并逐步推广。

三抓技术创新。

长期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奥瑞食用菌研究所、邯郸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常年聘请教授、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提供林下种养新技术、新方案,不断创新林下产业新品种。

三、多方得利,多重效益,真正让林下经济“富”起来通过近10年来的探索实践表明,发展林下后续产业是促进林农增收的有效途径,它已显现出多重效益。

一是可观的经济效益。

通过调查发现,林下种养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收益大。

以种植食用菌双孢菇为例,一亩林地中有半亩可用于发展林下种植,每平方米需材料、人工费用等投入20元,按每平方米产菇10公斤、每公斤元计算,效益不低于35元,纯收入在15元以上,亩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

且食用菌生产周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即使每年按3茬计算,年效益也在万元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二是显着的生态效益。

农户发展林药、林菌等林下种植,在作物施肥、浇水、除草、除虫的过程中,林木也得到了管护;在发展鸡、鹅、鸵鸟等林下养殖的过程中,畜禽粪便增强了林地的肥力,促进了树木生长。

通过发展林下后续产业,不仅使林下种养的农产品实现了无公害、纯生态,而且树木长势较好,改善了自然环境。

三是良好的社会效益。

通过发展林下后续产业,让退耕农户不仅近期得到了实惠,而且使整个后续产业不断集聚壮大,全县已涌现西羊羔乡千亩林药种植、临漳镇千亩林菌栽培、砖寨营乡千头林下奶牛和鸵鸟养殖等多个示范种养基地,带动周边乡村3000余个农户发展林下种养。

实践证明,农户在发展林下后续产业的同时,管护和造林的积极性显着提高,真正实现了近期得利和远期得林的双赢。

千方百计为林下经济铺路搭桥——河北省邱县邱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辖4镇3乡218个行政村,面积455平方公里,耕年以来,基于宜林沙荒地多2003万,是一个平原农业县。

26万亩,人口58地.的实际,邱县借助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机遇,每年都在春秋两季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9年来累计植树1700余万株,林地面积达25万亩,林业及相关加工业成为全县第一主导产业。

为充分利用林下空间,提高农民即期收益,邱县县委、政府积极探索林下肉鸭、柴鸡、野兔、鸵鸟、金蝉等多种养殖模式,全县林下经济面积突破3万亩,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008年,河北省发展林下经济现场会在邱县召开,2009年5月,全省循环经济发展试点经验交流会在邱县参观现场,邱县已成为林下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

一、多元给力促发展,林下经济风生水起林下经济对于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开辟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受传统的“平面单样”的棉粮种植模式影响,在发展林下经济之初,农民普遍有所顾虑。

为此,邱县从激发内在动力、破解外在制约等各方面采取了系列有效措施。

一是换脑+示范,破解思想障碍。

为了让农民接受林下经济模式,邱县由县财政出资,从养殖基础较好的东锚寨等村中挑选头脑灵活、思想解放的能手100余人,分期分批先后到武安、涉县、景县等地参观林下柴鸡养殖,使农户切身体验到林下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了林下养殖的“要我搞”到“我要搞”。

同时,县林业局着力培树了一批林下经济先进典型,发挥标杆作用。

通过优先培养的谈振山等63家示范户带动,消除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思想障碍。

二是政策优惠+贷款扶持,激发发展热情。

邱县成立了林下经济开发办公室,负责做好群众政策咨询、技术辅导和协调服务等各项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群众发展林下复合经济的若干优惠政策》,规定凡发展林下种养的群众由县、镇、村出面优先协调用地;在资金上有缺口的,帮助协调低息贷款,先后帮助60户协调贷款560万元,同时随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激发了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三是集中办班+现场指导,破除技术制约。

为解决起步阶段农民不懂技术的难题,邱县加大了技术支持力度,采取开办种养技术培训班、农民夜校、放映技术指导录像、派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搞示范基地等多种举措,使农民熟练掌握了林下经济种养技术。

同时,从农牧、林业、科技等部门抽调农艺师组成服务小分队,入村到户,帮助农户解决技术难题。

通过树典型、定政策、给技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形成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合力。

以东锚年,该村被确定为林下柴鸡养殖试点后,当年发展养殖示范户2004寨村为例,10户,在探索成功后带动全村规模发展,2010年底全村已发展40余户,成为辐射周边2公里的核心林下养殖示范区。

二、基地带动扩增量,林下经济规模初具为形成规模效应,邱县规划建设了林下经济基地,推广“基地+农户”的运营方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格局。

一是科学规划谋长远。

着眼林下经济长远发展,聘请省市林业、畜牧等技术人员制定了林下经济发展十一五、十二五规划。

在“十一五”期间,先后规划建设了“一带四廊十基地”,“一带”即以老沙河沿岸各村为核心的百万只蛋鸡养殖产业带;“四廊”即以106国道、311省道、邱新路、邱广路为主框架的四条林下经济长廊;“十基地”即东锚寨、霍赵屯林下30万只肉鸭养殖、郭吕庄万头生态猪养殖等共计10个林下经济发展基地,通过科学规划和强力实施,邱县林下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二是外向拓展增效益。

东锚寨林下柴鸡养殖基地与邯郸美食林集团签订了购销协议,所创锚寨牌柴鸡蛋畅销各大中城市。

2006年该基地柴鸡养殖基地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规模化生态放养鸡示范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