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生产模式设计
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
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一、概述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其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土地利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率问题逐渐凸显。
深入研究该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时空格局是指某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分布和组合状况。
对于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而言,其时空格局表现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点上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率差异及其变化规律。
而演变趋势则是在长时间尺度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变化方向和速度。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的深入分析,探讨该地区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率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将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耕地利用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以期揭示该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1. 研究背景与意义:介绍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粮食主产区的重要性,以及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对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其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现。
这一地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对于保障我国粮食自给能力、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此背景下,研究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对于深化认识该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探索其演变趋势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广阔的平原和丰富的水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该地区以其丰富的耕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粮食主产区划分依据
粮食主产区划分依据一、引言粮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统筹粮食生产,我国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粮食主产区。
本文将从气候因素、土壤条件、种植结构等方面,对我国粮食主产区进行详细的划分依据进行探讨。
二、气候因素气候是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
根据气候特点,可以将粮食主产区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黄淮海地区黄淮海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这里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
2. 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
这里适宜种植水稻、油菜、小麦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稻作和油料作物生产区。
3.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富。
这里适宜种植稻谷、水果、茶叶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稻米和水果产区。
4.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地势较高,气候多样,适宜种植高山作物。
这里适宜种植玉米、豆类、薯类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高山农业区。
5.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这里适宜种植油菜、小麦、葡萄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和小麦生产区。
三、土壤条件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也是粮食主产区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土壤特点,可以将粮食主产区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土壤肥沃,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
2. 辽东半岛地区辽东半岛地区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
3. 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油菜、小麦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稻作和油料作物生产区。
4. 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大豆、玉米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
四、种植结构种植结构也是划分粮食主产区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作物种植结构,可以将粮食主产区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小麦主产区小麦主产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黄土高原地区、东北地区等地,这些地方适宜种植小麦,产量较高。
长江中下游平原-图
该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如 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
旅游城市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有多个旅游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等,这些 城市不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
05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环 境保护与治理
水资源保护
总结词
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确保长江中下 游平原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湖泊众多,水系 发达,主要湖泊有鄱阳湖、洞庭湖、 洪泽湖等。
河流冲积平原
该地区是由长江、淮河、钱塘江等河 流的冲积作用形成的平原,河网密布, 湖泊众多。
水文特征
01
02
03
水资源丰富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水资 源丰富,包括长江、淮河、 钱塘江等大河,以及众多 湖泊和地下水。
水位季节性变化
强化水资源管理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监 测和评估,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建立水资源保护区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核心区域设立水资源保 护区,限制开发活动,保护水源地。
推广节水技术
推广节水农业、工业和家庭节水技术,提高 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土地资源保护
总结词
严格土地用途管制
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保障长江 中下游平原的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
湿地保护与恢复
加强湿地保护区建设,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提高湿地蓄洪、调节气候等功能。
水体治理与净化
开展水体治理工程,减少污染源排放,恢复 水体生态功能和透明度。
植树造林与水土保持
推进植树造林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 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
06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未 来展望
长江中下游教学设计
《长江中下游地区》教学设计山东省北镇中学冯燕一、内容标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农业、交通和工业形成条件的分析梳理长江中下游的地理环境特征,并归纳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方法。
2.运用图文资料,举例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差异和联系,说明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并实践运用区位条件的一般分析思路。
3.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为例,说明区域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整治措施。
4.归纳区域分析的一般思路,树立全面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三、教学内容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中国的分区地理,在初中主要强调地理知识的识记,而在高中区域地理复习中,标准强调“内容是基础,也是高中地理知识的载体”,所以确定了教学的方向。
主要有以下几点:1、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培养。
区域知识的落实是分析的前提,但传统边看图边总结每个要素特征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主看图提炼信息的能力和知识整合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确定以问题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和整合知识的方式,自然疏导出各要素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一般分析方法。
既有知识的隐形落实,也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获得了分析方法,为第二阶段的合作探究打下了基础。
2、区域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界定。
区域地理分析一般思路是在特征分析基础上展示区域发展现状和挖掘区域发展问题,然后提出可持续发展。
而在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时候,发现不仅区域的共性(以农业为例)确定发展方向,同时区域差异互补(以工业为例)能够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所以认为不仅区域发展问题(以环境问题为例)的解决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区域内部的协调共进也是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关键所在,所以设置合作探究二,在学生已经掌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更体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思考。
同时区际之间的联系共赢也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区域发展时代感的体现。
长江经济地带的形成不仅实现区际联系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持续发展,同时重新构建了中国的经济格局。
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历史考察——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
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历史考察——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摘要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受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近代慢性农业危机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急剧演化为空前的农业大萧条。
1932-1934年,农业危机出现了非常惨烈的景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些地方及小农经济的某些行业中,表现出完整的形态。
这次危机是近代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极度衰弱的集中表现;它兼具封建农业危机和资本主义农业危机的性质;其破坏程度空前严重,动摇了国民党统治的根基。
坚持农业作为国计民生的基础地位;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探索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农业发展之路是我们从中得到的重要启示。
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以其形成原因的错综复杂性,表现形态的惨烈典型性,历史教训的全面深刻性在我国近代农业史上留下了沉重的一页。
关键词:农业危机 ;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芜湖米市; 蚕丝业A Historical Study on the Agricultural Crisis in the Early 1930's------Case Study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AbstractIn the early 1930's, the slow agricultural crisis of modern times rapidly changed into an unprecedented agricultural depression affected by the 1929-1933 capitalist economic crisis and the special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From 1932 to 1934,There is an extremely miserable condition on the agricultural crisis.It had an integrated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some profession of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The crisis was a centralized manifestation of the extremely weak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 from modern times.lt had the nature of both feudal and capitalist agricultural crisis. The harmfulness of the crisis was very serious ,It shaked the foundation of the Kuomintaing rule.The important inspirations that we got from it were to adhereto the foundation as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o make great efforts to develop the standar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 and to help peasants to shake off poverty and build up a fortune and to search for the path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hich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he agricultural crisis in the early 1930's had a dignified page in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history as its intricate cause , integrated formation and deep lesson.Key words: agricultural crisis; 1930's; capitalist economic crisis; Wuhu rice market; sericulture in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目录引言 (1)一、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形成 (3)1、近代以来我国慢性农业危机的缓慢累积 (4)2、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我国农村的严重冲击 (8)3、1931年中国特殊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导致农业问题急速恶化 (15)二、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发展 (19)1、1932-1934年:我国农业史上的惨痛经历 (19)2、基础农业的衰退:以芜湖米市为中心的考察 (25)3、家庭副业的萧条:关于江浙蚕丝业的个案分析 (30)三、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宏观审视 (35)1、考察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参照系 (35)2、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特点 (36)3、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启示 (39)参考文献 (42)致谢 (45)附: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46)引言近代的100多年间,我国农业的发展步履艰难,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耕地抛荒,农产减收;农民日益贫困化,离村现象严重;农村金融枯竭,基层社会结构濒临崩溃等等。
长江中下游种植草莓的计划和措施
长江中下游种植草莓的计划和措施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第一部分:引言。
草莓作为一种常见的水果,受到了广泛的喜爱。
中地08 《长江中下游地区》
(3)苏州某组织制造企业研究是否前往安徽的方案。如迁移, 其生产条件有何变化?若不迁移,其需要采取什么应对措施? (10分)
变化: ①生产成本降低; ②配套不完善; ③运输成本上升。
措施:
①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解析: (3)如迁移到安徽,则劳动力工资水平 低,生产成本降低。但迁入地区配套不 完善,距市场远,运输成本上升。如不 迁移,则应采取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 水平,减少劳动力投入,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26°N
位置与组成
110°E
长江三角洲
江汉平原
30°N
洞 庭 湖 平 原
鄱 阳 湖 平 原
区域特征
自然地理特征
要素 长江中下游地区 110°E---120°E, 位置范围 30°N从中央穿过 气候 地形 水文 植被 土壤 矿产资源 亚热带季风气候 平原、丘陵 河网稠密,湖泊众多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水稻土、红壤 铁、有色金属矿产等
要素 工业 农业 经济
长江中下游地区 沿江工业地带 鱼米之乡 总量大,占全国比重高
人口、 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交通便 城市、 利 交通
形成“鱼米之乡”的优势条件?
要点化
序号化
参考答案术语化
自然条件:
简洁化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且雨热同 期; ②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养殖水域广; ③地形为平原,地势平坦; ④土壤肥沃;
水稻
棉花
油菜
发达的农业
水产品
上海宝钢
武汉汽车制造
上海高科 技产业园
发达的工业
武汉轻纺
张家界
西湖
上海金 融中心
发达的第三产业
中图版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六节《长江中下游平原》教学设计3份
中图版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六节《长江中下游平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读图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位置和范围。
2、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位优势体现在哪里。
3、从气候、优越的位置、河湖等方面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优越的自然条件。
4、知道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的原因是什么。
5、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有哪些农作物。
6、知道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地位及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活动等方式,学习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位优势,体会到区位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对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教学重点1、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位优势的具体体现。
2、长江中下游平原优越的自然条件。
3、鱼米之香的由来。
三、教学难点1、长江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自然条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活动讨论、资料了解、教师讲解五、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展示平台、有关地图、视频文件等。
六、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认识“蘇”这个字吗?(学生讨论)这是“苏”的繁体字,可以看到有“鱼”和“米”,那么你知道在我国,有一个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平原吗?(长江中下游平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二、新课学习(一)显著的区位优势1.位置长江中下游平原西起巫山,东至上海的长江中下游沿岸。
2. 范围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包括哪些省份?(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上海)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包括哪些小地形区?主要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呈串珠状东西向分布。
长江中下游平原东临东海和黄海,水量丰富的长江贯穿全境,由上海汇入东海。
3.区位优势江、河、湖、海连成一体,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利和水能资源,为水运、水力、灌溉、水产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长江中下游水稻育种基地选址的评价研究
长江中下游水稻育种基地选址的评价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基地。
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加快水稻育种进程,选址适宜的水稻育种基地至关重要。
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适宜水稻生长,具有优越的育种条件。
由于地形地势复杂,气候条件多变,选择合适的选址地点成为水稻育种基地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育种基地选址涉及地形地势、气候条件、土壤质量等多方面因素。
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选址才能更加科学合理,为水稻育种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对于长江中下游水稻育种基地选址进行评价研究,有助于提高水稻育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水稻育种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水稻育种基地选址的重要性,深入探讨影响选址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总结长江中下游水稻育种基地选址的研究方法,对候选选址区域进行分析和比较,进行可行性研究,为未来建设水稻育种基地提供可靠的建设方案。
通过这项研究,也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政府决策者和农业生产者提供参考,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推动粮食生产的现代化。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水稻育种基地选址的评价研究,旨在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2. 正文2.1 水稻育种基地选址的重要性水稻是中国人口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此水稻育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水稻育种基地的选址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
水稻育种基地的选址要考虑土壤肥力、灌溉条件、气候环境等因素,以保证育种试验的顺利进行。
选址要考虑周围环境的污染情况,避免对水稻生长和品质产生负面影响。
选址还要考虑基地的交通便利程度,便于科研人员和农民的管理和操作。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其水稻产量大、气候适宜等优势,成为水稻育种的热门地区。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6《长江中下游平原》说课稿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6《长江中下游平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系分布以及经济发展等。
通过学习这一节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提高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具体情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去观察和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说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系分布等基本地理特征;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资料,学生能够培养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提高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系分布等基本地理特征;2.教学难点:对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特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美丽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的地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系分布等基本地理特征;3.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去观察和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特点;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经济发展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6.总结提升:对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进行总结,提高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地理观察和实践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中国的主要农业区与农作物种植
中国的主要农业区与农作物种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的经济和民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主要农业区分布广泛,各具特色。
本文将对中国的主要农业区及其农作物种植情况进行详细介绍。
一、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的粮食产区,素有“中国粮仓”之称。
这一地区气候寒冷,适宜种植小麦、玉米、豆类等耐寒作物。
吉林、黑龙江等省份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业区,曾经是中国稻米主产区,如今也在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蔬菜种植。
二、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发展多种作物。
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份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农业区。
稻米、油菜、蔬菜等作物在这里种植较为广泛,其中以稻米种植最为重要,产量居全国前列。
三、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种植。
这里是中国的重要水稻种植区,也是蔬菜、热带水果的主产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地区的农田逐渐减少,但仍然保持着较高的产量和农业发展水平。
四、华北平原地区华北平原地区以河北、山西和河南等省份为主,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区域之一。
这一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相对匮乏,但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业技术较为成熟。
小麦、玉米、棉花等是主要的农作物,同时也有一定规模的水果、蔬菜种植。
五、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气候多样,有亚热带、高原和山地等不同地形条件,因此种植的农作物种类也相对较多。
云南、四川等省份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农业区,这里种植茶叶、大米、糖料、水果等作物,其中以茶叶种植和糖料种植最为著名。
六、新疆地区新疆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区。
这里气候干燥,土地广阔,适宜发展灌溉农业。
以棉花、小麦、油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在新疆有着广泛的规模和重要的地位。
除了以上所述的主要农业区外,中国还有各个省份特色鲜明的农业区域,例如西北地区的内蒙古、青海等,华南地区的福建、广西等。
这些地区根据各自的气候、土地资源特点,种植了丰富多样的农作物,助力中国成为世界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国。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特征与产业发展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2)纺织工业: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原料自给率 较大,棉、毛、丝、麻、化学纤维五大部门俱全,纺织、印 染、针织、纺织机械行业配套。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3)化学工业: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发祥地,也是全 国规模最大的综合化工基地。南京是著名的化学工业基地,江 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首位。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本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例如苏州园林、杭州 西湖、六朝古都南京等。此外,楚文化遗址、三国遗址、名人 故里等以及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众多的佳木名卉、珍禽异兽 等,均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当大力开发,并努力提高旅游服 务质量,促进商业、饮食业、城建、园林、文物、文化及其他 服务行业的发展。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一、区域发展条件 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与农业基地建设 三、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四、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一、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1. 优越的区位条件
2.良好的空间资源
3.投资环境优越
4.人力资源丰富 5.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 6.市场容量大
主要制约因素:初级原材料和能源紧;人多地少;基础 设施、生态建设与发展尚不相适应;条块分割严重,制 约了经济发展。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三、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1.工业发展的特点 (1)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2)工业结构较为合理 (3)东部沿海沪、苏、浙,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工业部门齐全, 形成了以加工业为主的完整强大的工业体系。 (4)鄂、湘、皖、赣四省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在全国 占有重要地位。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4)江南山地、丘陵盆地的治理与开发
农林牧发展均有一定的基础,亚热带林果生产占有重 要地位,油茶、柑橘、茶叶盛产地。广大山区是人工用材林 基地,杉木、马尾松、竹林广布。 长期以来,由于对红壤丘陵地区的不合理利用,植被 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①山塘水库淤积普 遍严重;②河道淤塞,航程缩短;③侵蚀土壤表层,土层变 薄、有机质含量减少,无机营养淋失,土地退化。防治水土 流失必须从合理利用红壤丘陵着手,以中小流域为单位,山 水田和农林牧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初中一年级下学期地理《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以《印度》水稻为例》教学设计
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以《印度》水稻为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在世界地图上准确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知道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
2.能够熟练掌握印度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分析自然环境对印度水稻生长的影响。
3.知道并了解印度水稻分布的主要区域在恒河平原及沿岸平原地区。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世界地图,学会在地图上找出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列出的印度自然环境特征的相关资料,分析印度自然环境的特点,提高学生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结合印度因地制宜发展水稻种植的实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地观念。
2.感恩自然,热爱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资料,分析印度自然环境的特征。
【难点】结合图文信息,总结印度水稻分布的区域。
三.教学方法地图分析、多媒体四.课型微课五.课时16分钟的是()A、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B、全国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C、印度河被称为“母亲河”D、东临阿拉伯海,西临孟加拉湾答案选A2.印度的雨季大多在()A、1-6月B、6-12月C、6-9月D、10-次年5月答案选C3.印度的水稻主要分布在()A、恒河中上游地区B、恒河中下游地区C、德干高原西北部D、德干高原东北部答案选B4.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是()A、温带大陆性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答案选D 上。
与老师核对答案。
巩固所学知识环节五:课后延伸通过本节课的知识,我们学会了分析自然环境对农业分布和生产的影响。
那么,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学到的方法,来分析一下,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我国主要水稻种植区的自然原因。
赶快试试吧!本节课内容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下课!做好课堂反思。
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本堂微课主要是以印度为例,教同学们学会分析某地区或国家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联系其自然环境特点,感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5个探究内容,层层分析,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7.6.1长江中下游平原(讲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同步备课(中图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中国的地理特点、地理分区以及长江这条亚洲最长河流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掌握了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基本地理知识,同时也对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等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知识将为学生学习7.6.1节“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内容奠定基础。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板书设计可以采用一些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元素。例如,可以在板书上绘制一幅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图,标注出地理位置和主要河流。在讲解气候特点时,可以画出四季的图案,并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出每个季节的特点。在讲解农业发展时,可以画出水稻田和农业机械的图案,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农业发展的情况。在讲解水资源利用时,可以画出水库和水厂的图案,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在讲解环境保护措施时,可以画出环保标志和绿色植物的图案,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板书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研究
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研究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研究 1.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影响,其中水稻作为该地区的重要农作物,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并提出适应性研究。
2.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2.1 温度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温呈现上升趋势。
水稻是典型的热带和亚热带作物,温度是其生长和发育的主要限制因素。
高温对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会导致米粒形状不完整,减轻产量。
因此,温度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具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2.2 降水变化尽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象因素较为复杂,但总体来说,该地区的降水量呈现不稳定的趋势。
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降水分布和强度的变化,如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
水稻作为耐水作物,对于均衡的水分供应十分敏感。
降水不均会导致水稻的病虫害增加,水分利用率降低,进而影响产量。
2.3 CO2浓度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适量的CO2浓度可以促进水稻光合作用,提高植株生长速度和产量。
然而,过高的CO2浓度会导致水稻产量下降,品质下降,严重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
3.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的适应性研究3.1 选择适应性品种通过育种,培育出适应新的气候条件的水稻品种,如耐高温、耐干旱、抗虫病等特性。
这些品种可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生产力和抗逆能力。
3.2 改进种植技术优化水稻的种植结构和种植技术,如改善水肥管理,调整灌溉制度,提供适宜的水分供应和肥料供应,以减少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不利影响。
3.3 科学防控病虫害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减少气候变化对水稻病虫害的影响,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3.4 水稻种植与环境保护的结合在水稻种植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为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意义、问题及对策
㊀㊀2020年第61卷第9期1699收稿日期:2020-07-15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长江中游双季稻三熟区资源优化配置机理与高效种植模式 (2016YFD03002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秸秆还田条件下紫云英施氮对土壤有机碳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41661070);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 长江经济带水稻生产绿色发展战略研究 (2017-XY-28)作者简介:黄国勤(1962 ),男,江西余江人,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所长),二级教授㊁博士生导师,农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耕作制度㊁农业生态㊁农业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等,E-mail:hgqjxes@㊂文献著录格式:黄国勤.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意义㊁问题及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20,61(9):1699-1706.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00901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意义㊁问题及对策黄国勤(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江西南昌㊀330045)㊀㊀摘㊀要: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是我国正在实施的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㊂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㊂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 粮库 ㊁经济支柱和生态支撑㊂推动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绿色发展,不仅有利于实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国家战略,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㊁建设美丽中国,还有利于维护资源安全㊁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㊂推动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对于实现长江经济带㊁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整体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㊂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着耕地退化㊁资源浪费㊁生态破坏㊁环境污染㊁灾害严重㊁基础脆弱㊁劳力缺乏㊁规模偏小㊁经济效益不高和生态系统衰退等诸多问题㊂为实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必须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1)狠抓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2)发展精准农业,提高水肥效率;3)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做到 废物 再生利用;4)实行轮作休耕,消除土壤污染;5)开展环境整治,净化生态环境;6)大搞生态建设,优化生态环境;7)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8)建立防灾减灾体系,提高灾害防御能力;9)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生产效率;10)重视农村教育,培养乡村人才;11)加强法规建设,强化监督管理;12)实行 六绿 (绿地㊁绿制㊁绿种㊁绿法㊁绿物㊁绿品)配套,实现绿色发展㊂关键词:农业绿色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长江经济带;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图分类号:F320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0)09-1699-08㊀㊀2015年10月26 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㊂会议首次提出了包括 绿色发展 在内的五大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㊁协调发展㊁绿色发展㊁开放发展㊁共享发展),并明确指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㊁生活富裕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㊁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㊂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指出 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2]㊂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3],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作了全面部署㊂2018年7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4],明确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㊁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具有广泛的现实指导意义㊂当前,农业绿色发展不仅成为各级领导和部门工作的重点,更成为农学㊁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并已取得丰硕研究成果[5-6]㊂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之一[7]㊂以 生态优先㊁绿色发展 共抓大保护㊁不搞大开发 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全方位发展正在全面展开,且进展顺利㊁成效显著[8-9]㊂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部分㊁核心部分㊁关键部分㊂要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必须首先实现长江中下游地区绿色发展;要实现长江中下游地区整体绿色发展,1700㊀㊀2020年第61卷第9期必须首先实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绿色发展㊂基于这种认识,本文拟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推动长江中下游地区整体绿色发展,进而推动长江经济带整体绿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和有益探索㊂1㊀概况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地理坐标108ʎ~123ʎE, 24ʎ~35ʎN,包括上海市㊁江苏省㊁浙江省㊁安徽省㊁江西省㊁湖北省和湖南省等 六省一市 ,是我国农业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素有 鱼米之乡 之称,在实现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农业绿色发展㊁整体绿色发展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㊂具体来说,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㊂1.1㊀重要 粮库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辽宁㊁河北㊁山东㊁吉林㊁内蒙古㊁江西㊁湖南㊁四川㊁河南㊁湖北㊁江苏㊁安徽㊁黑龙江)中,有5个(江苏㊁安徽㊁江西㊁湖北㊁湖南)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占38.5%㊂201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总产量16423.5万t,占长江经济带粮食总产量的68.7%,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5.0%㊂从稻谷产量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2018年生产稻谷10936.4万t,占长江经济带粮食总产量的79.0%,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1.6%[10]㊂也就是说,全国1/4的粮食㊁1/2以上的稻谷是由长江中下游地区提供㊂足见,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名副其实的 粮库 谷仓 ,其重要性和战略地位不可低估㊂1.2㊀经济支柱201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GDP达309256.35亿元,占长江经济带GDP的76.7%,占全国GDP 总量的34.4%[10]㊂其中,上海㊁江苏㊁浙江3省(市)的GDP达181472.42亿元,占长江经济带GDP的45.0%,占全国GDP总量的20.2%㊂可见,长江中下游地区创造了全国1/3以上的GDP,其中,上海㊁江苏㊁浙江3省(市)创造了全国1/5的GDP㊂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 支柱作用 ㊂1.3㊀生态支撑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㊁洞庭湖㊁太湖㊁洪泽湖和巢湖均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各省,其中,鄱阳湖㊁洞庭湖被认为是 长江双肾 [11];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㊁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㊁全球最重要的白鹤和东方白鹳越冬地㊁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成员㊁东亚 澳大利西亚鸻形目鸟类地点网络㊁具有全球意义的A级优先保护区域等,鄱阳湖有鸟类20目76科234属460种,占中国鸟类的31.8%,每年在鄱阳湖越冬的水鸟数量达50万只(超过湖北㊁湖南㊁安徽和江苏4省的总和)[12];我国已建立4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㊁江西㊁贵州㊁海南),其中,江西㊁贵州分别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我国已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11个(处)[13],其中,浙江钱江源国家公园㊁湖北神农架国家公园㊁湖南南山国家公园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属于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㊂以上这些,充分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维护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生态安全中正发挥着重要的 支撑作用 ㊂2㊀意义推动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㊂2.1㊀有利于实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 以共抓大保护㊁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㊂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㊁交通更顺畅㊁经济更协调㊁市场更统一㊁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㊁绿色发展新路子㊂ [14]全国上下正在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全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且已取得显著成效㊂而推动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则是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国家战略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㊂显然,加快实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必将有利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与快速推进㊂2.2㊀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㊁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㊁政治建设㊁文化建设㊁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㊂推进生态文明㊁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㊂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㊁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人与自然㊁人与人㊁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是贯穿于经济建设㊁政治建设㊁文化建设㊁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系统工程㊂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㊁社会之美㊁生活之美㊁百姓之美㊁环境之美的总和㊂推动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就是以实际行动推进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农业绿色发展㊁整体绿色发展,进而实现 绿色中国 美丽中国 ㊂2.3㊀有利于维护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农业绿色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按照 资源节约㊁环境友好㊁生态保育㊁经济有效㊁产品安全㊁系统稳定 的要求,决不能走 资源破坏㊁环境污染㊁生态退化㊁经济低效甚至无效㊁产品不安全或不放心,以及系统失衡㊁失调 的路子㊂显然,推动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必将有利于维护长江经济带㊁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资源安全㊁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对建设 清洁长江 安全长江 健康长江 和谐长江 美丽长江 美丽中国 极为有利㊂3 问题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对实现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极其不利㊂3.1㊀耕地退化耕地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基础㊂耕地退化对农业发展,特别是对农业绿色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㊂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退化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数量上的退化㊂由于工业化㊁城市化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客观上已经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各省㊁市耕地的 非农 占用越来越严重,耕地特别是良田的 非农化 越来越突出,许多昔日的良田已经变成 水泥地 花园 工业园区 高楼大厦 ㊂这种现象任其下去,必将严重阻碍该地区农业绿色发展㊁可持续发展㊂二是质量上的退化㊂由于化肥㊁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大量施用,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已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农田(特别是稻田)出现严重的土壤酸化㊁耕层变浅㊁土壤重金属污染等,危及农产品(特别是稻谷)质量安全㊂三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上的退化㊂由于 养地 措施不到位㊁ 护农 (维护㊁保护㊁养护农业)手段不得力,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退化,基础设施脆弱㊁水旱灾害频繁,等等㊂3.2㊀资源浪费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㊂一是耕地资源浪费㊂耕地撂荒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各省㊁市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冬季农田撂荒问题更为普遍,冬闲田面积越来越大㊂据作者调查和粗略估算,长江中游地区江西㊁湖北㊁湖南3省,稻田冬季撂荒达1/2~2/3,甚至有的地方冬季水田(稻田)80%~90%都是 闲置 (撂荒)㊂这对耕地资源(尤其是稻田㊁良田)是极大的浪费㊂二是作物秸秆资源浪费㊂据作者调查和粗略估算,长江中下游7省(市)中,作物秸秆资源总体利用率只有1/3左右,即还有2/3的作物秸秆资源亟待开发利用㊂三是畜禽粪便和厕所粪污资源浪费㊂有1/3~1/2的畜禽粪便资源和农村厕所粪污资源没有得到利用,既浪费资源,又污染农业农村生态环境㊂四是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资源浪费㊂这部分资源基本被 遗忘 ㊁被 丢弃 ,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利用,与建设 美丽乡村 背道而驰㊂3.3㊀生态破坏长江中下游各省㊁市的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经济活动如开山采矿㊁修路架桥㊁ 炼山 造林㊁开荒增地(耕地)㊁围湖造田㊁修建水利等快速推进,必然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诸多 负面 影响,尤其是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并由此产生不良 后果 :一是引发水土流失,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我国南方红黄壤地区的 核心 地带,水土流失面积大㊁分布广,造成的危害严重,对该区域农业绿色发展不利;二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由于生态破坏直接破坏了生物生存的环境(小生境),从而致使生物多样性呈现下降甚至衰退之势,表现在农田生物多样性减少㊁水体鱼类多样性锐减,甚至珍稀濒危生物消亡,例如,长江中以鱼类为主要食物的水生哺乳动物白鳍豚已经功能性灭绝,长江中下游受威胁物种已有28种[15];三是加剧自然灾害,由于生态破坏及其他多方面原因,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不断加剧㊂3.4㊀环境污染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尤其以农业土壤污染更为突出㊂据研究[16],长江中下游地区重度污染(污染四级)土壤面积达23356km2,占土壤面积比例为3.6%,其中,江西最高,达16.9%;中度污染(污染三级)土壤面积达20377km2,占土壤面积比例为4.2%,其中,湖南最高,达16.4%;轻度污染(污染二级)土壤面积达121652km2,占土壤面积比例为31.1%,1702㊀㊀2020年第61卷第9期其中,湖南最高,达64.5%㊂从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来看,根据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比研究[17],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包括湖北省的武汉㊁黄冈㊁荆门㊁荆州㊁孝感,湖南省的常德㊁岳阳㊁益阳,江西省的南昌㊁九江㊁抚州㊁景德镇,安徽省的合肥㊁铜陵㊁安庆㊁滁州㊁巢湖,江苏省的泰州㊁扬州㊁南通㊁盐城㊁淮安)的重金属污染比黄淮海平原严重,单因子评价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点位超标率为35.0%,是黄淮海平原(16.0%)的2倍;内梅罗评价结果显示,两区污染比例分别为20.3%和13.2%,前者的轻度和重度污染比例均大于后者,其重度污染比重约是后者的3倍㊂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省已出现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并导致稻米镉含量超标率从2008 2015年均呈现出增长趋势[18]㊂湖南 镉米 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19]㊂这充分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污染,尤其土壤重金属污染已到了 非常严重 的地步㊂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特别是土壤污染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因素㊂首先是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施用化肥㊁农药等化学投入品,以及采用不合理㊁不科学的施用方式所致㊂其次是农业农村中畜禽粪便㊁厕所粪污㊁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和有效使用造成的㊂第三是工业 三废 ㊁城市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没有得到合理处置而 流向 农业㊁农村和农田,从而引起农业农村环境污染以及农田土壤污染㊂3.5㊀灾害严重自然灾害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具有极大的破坏性甚至毁灭性㊂从农业自然灾害来看[10],201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作物受灾总面积达365.15万hm2,占长江经济带农作物受灾总面积的76.5%,占全国农作物受灾总面积17.5%㊂因自然灾害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作物绝收面积35.82万hm2,占长江经济带农作物绝收面积的66.6%,占全国农作物绝收面积的13.9%㊂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421.6亿元,占长江经济带直接经济损失的42.9%,占全国直接经济损失的15.9%㊂可见,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自然灾害是严重的㊂3.6㊀基础脆弱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基础十分脆弱,这也是导致该地区自然灾害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㊂农业基础脆弱最突出㊁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水利设施脆弱㊂长江中下游地区现有水库43170座(2018年),占长江经济带水库数的67.9%,占全国水库数的43.7%[10]㊂但在这些水库中,只有1/3的水库运转正常,能发挥调水蓄水的作用;有1/3的水库,虽然能运转,但属于带 病 作业,在大风大雨㊁洪水暴涨时 风险 较大;还有1/3的水库,根本就不能使用㊁不能运转,实则成了 摆设 ㊂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利设施脆弱的根本原因是投入不足㊁维护不力㊁管理不善㊂从国家来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㊂在20世纪60~70年代,全国各地每年都要进行 冬修 (冬季进行水利设施修建),对提高农业水旱灾害的防御能力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㊂1978年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项工作有所 放松 甚至 忽视 ㊂进入新世纪,尽管中央一号文件反复强调要加强农业基本建设㊁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但各地执行力度不一,总体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没有达到预期成效㊂从农民自己来讲,由于二㊁三产业高效益(与 农业 相比)的 拉动 和 诱惑 ,农民的 人㊁地㊁钱㊁技(技术㊁技能㊁技艺) 均投向或流向二㊁三产业,这就必然使农业基础 变得 更加脆弱㊂3.7㊀劳力缺乏劳动力缺乏是当前全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长江中下游地区也不例外㊂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劳动力缺乏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㊂1) 少 ,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越来越少㊂尽管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全国各地一样,大力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农村劳动力紧张的程度有一定缓解,但劳动力紧张㊁劳动力缺乏的问题仍然严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㊂2) 女 ,妇女同志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越来越高㊂有的地方,进村很难见得到男同志,更难见到青壮年的男性农民,他们都进城务工或从事其他 非农 产业㊁职业了㊂3) 老 ,现在的农业一定程度上成了 老年农业 老人农业 ㊂在农田里劳动的人,基本上是老同志,且多数60~70岁㊂4) 小 ,在农忙季节,尤其是暑假,在农田干活的多是小朋友㊁小学生或中学生,其实多为农村 留守孩子 ㊂5) 残 ,很多残疾人长年坚守在农村耕种着家里承包的 一亩三分田 ,以维持其日常生活㊂6) 兼 ,很多农民,尤其是年富力强的青壮年农民,把农业当作自己的 兼业 副业 ,农忙时回家种田,农闲时进城务工㊂一年中,真正投入到农业㊁农村当 农民 的时间不足半个月㊂上述这种状况,极不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更谈不上农业绿色发展㊂3.8㊀规模偏小小农户㊁小规模㊁ 小打小闹 ,是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农业发展存在的普遍现象,也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更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㊁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㊂从作者调查的实际情况看,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户经营(承包)耕地规模多在0.333~0.667hm2,尽管有少部分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扩大了经营规模,但 小规模 仍然是区域农业生产的 主体 和 主流 ㊂小规模,必然小效益㊁低效益,或是发展的低速度㊁慢速度㊂因此,从推动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绿色发展㊁提升农业生产效益㊁加快农业发展速度的角度来看,扩大生产规模㊁走 适度规模化 之路,是未来该区域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大方向和必然趋势㊂3.9㊀经济效益不高正如上所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全国各地农业生产一样,经济效益不高,这正是许多农民 离农(村)进城(市) 弃农(业)从商(业) 之重要原因之所在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农村劳动力缺乏,劳动力生产成本上升;二是种子㊁化肥㊁农药㊁农膜等农用物资价格提高,尤其是现在许多农作物种子都是由种子公司提供,特别是杂交水稻种子价格提高幅度很大,有的每0.5 kg达几十元至上百元,直接影响农民种田(稻)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三是农产品价格波动甚至下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四是由于自然灾害等其他多方面原因,造成农业生产 不稳定 不保险 风险大 ,旱涝不能保收;五是由于二㊁三产业经济效益趋好,相比之下,就更加 映衬 从事农业的经济效益之 低 ㊂3.10㊀生态系统衰退以 农业绿色发展 的标准和要求衡量,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已经出现衰退的迹象或趋势:首先,从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农田环境污染,尤其是土壤污染特别是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是非常严重,部分地区稻田生产出来的大米成了 镉米 汞米 铅米 等已不是个别现象;其次,从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物多样性锐减,天敌越来越少,作物品种 单一化 种植非常严重;第三,从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来看,能流㊁物流受阻,生态效率降低,环境污染物质滞留㊁沉积,危及系统正常功能发挥;第四,从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状况来看,已经出现生态失衡㊁生态失调,甚至生态紊乱的现象㊂如不及时采取有效对策和措施,势必影响甚至阻碍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绿色发展㊂4 对策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为实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必须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㊂4.1㊀狠抓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区域㊁核心区域㊁关键区域,是国家重要的 粮库 谷仓 ,担负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任务㊂可以说,如果没有国家的粮食安全,农业的任何发展,即便是绿色发展,都无从谈起,也毫无意义㊂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㊁狠抓粮食生产,任何时候都不能丝毫松懈粮食生产㊂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对全世界的粮食生产㊁粮食安全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㊂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长江中下游地区要千方百计恢复水稻种植面积,尤其是要恢复双季稻面积,决不能再搞 双改单 (双季稻改为单季稻)㊂针对当前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盛行稻田养鱼㊁稻田养虾,或是挖田(稻田)养鱼㊁养虾等稻田综合种养㊁生态种养的现象,应采取措施 减缓 或谨慎为之㊂这种做法,不仅会 挤占 水稻种植面积或 毁坏 稻田结构,还会因养殖鱼㊁虾大量施用各种化学制品而造成农田环境污染㊂显然,不利于农业绿色发展㊂4.2㊀发展精准农业,提高水肥效率精准农业㊁数字农业㊁智慧农业㊁智能化农业等现代农业方式和模式,将互联网㊁大数据㊁云计算㊁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㊁全方位和各方面,极大地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方式与形态,提高了水㊁肥等各种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对保护生态环境㊁减少环境污染㊁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个功能,以及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极为有利㊂长江中下游地区各省㊁市,要充分利用当前现代农业 数字化 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精准农业等现代数字农业模式,提高水㊁肥等各种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步伐㊂4.3㊀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做到 废物 再生利用。
长江中下游区域粮食生产SWOT分析及支持方案
1 . 农 民种 稻 积 极性 不 够 高 .1 2
水 稻 产 业 的经 济 属
性, 决定了其生产 的低盈利能力和低效益 , 再加上农
业进 入 新 的发 展 阶段 后 稻谷 出现 了结 构 性 、阶段 性
术可大量节省劳力 , 提高生产效率 , 减轻 劳动强度 , 增 产增 收 , 进 粮 食 生 产 , 有 利 于水 稻新 品种 、 促 还 新 农技推广部 门为此做 了大量 的试验 、示范 、推广工 技术 、 成果 的推 广和 应用 。 新 作, 但仍未见大面积应用 , 应积极 总结经验 , 研究解 25 加 强农 技 队伍 建设 。 . 增加 农业 推广 经费 投入 决其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使农业新技术成为农 民自 长期 以来 , 业 技术 推 广部 门存 在 着人 才 流失 、 农 觉的行为 , 在生产中真正地发挥节本增效作用 , 促进 福利待遇差 、推广经费无着落 、工作条件落后等问 水 稻生产 。 题 , 大 地 阻碍 了农 业新 技 术 、 成 果 的推 广 应 用 , 极 新 24 鼓励规 模 生产 。 . 提高种 粮 效益 政府部门应该拿 出实实在在 的扶持政策支持农技队 近年来 , 我县沿海经济较发达的部分乡镇 , 出现 伍建设 , 把加强农技队伍建设作为扶持“ 三农 ” 工作 了不少种田能手大面积承包水稻田。 调查表明, 他们 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在工作条件 、工作设施设备 对 农业新 技 术 、 新成 果 接受 能力 很强 。 积极 鼓励 规模 上 , 在人才使用 、 职称聘用上 , 以及农业推广经费等 生产水稻 , 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高水稻生产效益 , 实现 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 促进农业技术推广。
一
9 一
维普资讯
长江中下游地区拟南芥的栽培
长江中下游地区拟南芥的栽培
冯燕妮;李和平;许学勇
【期刊名称】《农技服务》
【年(卷),期】2007(024)001
【摘要】结合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特点摸索出一套适合拟南芥生长的室内栽培方法.在自然光照、自然温度、自然湿度条件下,将拟南芥置室内南面窗台上生长,配合土培营养液的供给,使拟南芥植株最大莲座直径达17 cm,植株高达52 cm.使用该方法,拟南芥植株生长健壮,便于形态解剖观察及人工杂交操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拟南芥提供了详实的参考资料.
【总页数】2页(P4-5)
【作者】冯燕妮;李和平;许学勇
【作者单位】湖北省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湖北省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湖北省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9.784.3
【相关文献】
1.长江中下游地区薄皮甜瓜早春设施栽培关键技术 [J], 王康; 闫洪朗; 何林池; 魏小云; 陆小强
2.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棚辣椒栽培模式与关键技术 [J], 刘玉兵; 刘明月
3.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芹菜轻简化
高效栽培技术 [J], 宁宇;刘静;刘之洋;熊爱生;陈龙正
4.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豆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操作规程 [J], 江忠;周文;杨松楠;孙跃武;张莉
5.长江中下游地区嫁接西瓜栽培生理浅析及高产优质栽培管理要点 [J], 姚怀莲;殷子越;丁晓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生产模式设计自然条件分析一、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的地表结构本区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
淮北平原:江苏与安徽北部为黄淮平原的一部分,称为淮北平原。
淮阳山地:包括大洪山、桐柏山、大别山及其东延的江淮丘陵。
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山地两侧气候土壤、植物均有明显差异。
长江中下游平原:由江汉平原、洞庭湖、鄂东沿江冲积平原、鄱阳湖平原、巢湖及皖江沿江平原及长江三角洲等组成。
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 m以下。
河网密度达 4.8 km/km2。
三角洲的南北两翼各有一个大的碟形洼地,北为里下河平原,南为太湖平原。
居中的是一系列以河口沙坝为核心的河口古沙洲。
近期发育的沙洲尚处在长江南北汊流包围之中,例如崇明岛、长兴岛、横岛等。
早期形成的古沙洲已与长江北岸连成一片,成为江淮平原的组成部分。
江南丘陵:包括长江以南,雪峰山以东、南岭以北的广大低山丘陵区。
红岩盆地广布,红层地貌发育典型。
南岭山地:江西、湖南南部为断续的东西向的南岭山地,南岭古称“五岭”包括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山地。
西部边缘山地:本区西部为一系列较高的山地,自北向南有武当山,大巴山东段的神农架和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
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10℃积温为 4 000~6 500 ℃。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长江以北0~2℃,江南2~10℃,南岭一带10~12℃。
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 600 mm,比华北区多1~2倍,比西南区也要丰富些。
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
长江中下游区是全国冬雨比率较高、春雨最为丰沛的地区。
梅雨是本区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和汉口五站的统计,梅雨期的降水各占该站6、7两月降水总量的70%。
梅雨期的长短、降水量的大小,对本区旱涝影响极大。
三、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河流的特点(1)水量丰富。
(2)汛期长,由5月持续到10月。
5个湖群(1)两湖平原湖群。
(2)赣皖湖群。
(3)苏皖湖群。
(4)太湖湖群。
(5)江淮湖群。
水资源特征平均年水资源总量5 954×108 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1.7%。
水资源的特征为:(1)水资源丰富。
(2)河流水系、湖泊发育。
(3)天然水质好,但人为污染严重。
(4)水旱灾害。
四、过渡性的亚热带植被与土壤(一)自然植被明显的南北过渡性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北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夹有少量耐寒的常绿乔木树种。
典型常绿阔叶林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
本区针叶林分布在北部或海拔较高处的杉木林中,混生的植物种类较单纯。
分布在本区南部海拔较低处的杉木林,混生的植物种类较多。
本区竹林分布广泛,种类甚多,例如毛竹、刚竹、淡竹等。
有许多经济价值很高的植物,有大量的亚热带特有经济植物。
木本油料植物有油桐、乌桕、油茶等。
茶的产品种类很多。
果树中以红橘和甜橙最为著名。
暖温带果木,如柿、板栗、梨、桃、杏等也有栽培。
和天然植被一样,在经济林木上也充分显示出长江中下游区自然景观的南北过渡性特征。
(二)富铝化显著的土壤本区占优势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以黄棕壤为主。
长江以南,500~900 m以下的低山丘陵多属红壤和山地红壤分布所在,黄壤大多散见于较高的山地。
本区水稻栽培历史悠久,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广大山区河谷地区,都有水稻土分布。
湖荡洼地有零星的沼泽土。
滨海平原有局部盐渍土。
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南北不同。
五、矿产资源不够丰富本区除有色金属矿产等少数资源外,从总体上看,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稀土资源丰富的地区,是铜、钨、锑的主要产地。
本区钨矿的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锑矿占38%、铜矿占36%。
铁矿主要分布在沿长江两岸、湖北的大冶、黄石、鄂州,安徽的庐江、马鞍山、梅山等地均有规模较大的铁矿,是武汉、马鞍山、南京、上海等钢铁基地的矿山基地,但这些铁矿中贫矿占储量的90%以上。
锰矿分布在湖南湘潭、安徽沿长江一带。
能源资源相对较少。
水能资源丰富。
长江三峡河段和清江、汉江、洞庭湖水系及鄱阳湖水系均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本区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约 5 500×104 kW,占全国总量的12.2%。
非金属矿产资源中,明矾石、金红石、磷矿石、水泥用石灰岩等储量较大。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长江中下游区开发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水热条件,开始大规模开发。
晋朝到宋朝曾出现北方人口和文化、经济南移的高潮,本区很快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
近代,本区又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
一、区域发展条件(1)优越的区位条件: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
(2)良好的空间资源:低平坦的地势与丰富的水热资源的良好结合。
(3)投资环境优越:水运四通八达、铁路、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纵横交织。
上海、武汉是我国重要的航空港。
(4)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文教卫生等社会条件较好。
(5)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
(6)市场容量大。
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其自然资源较少,人多地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与发展尚不相适应。
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1)农业综合发展水平高,农产品总量大,商品率高。
本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0.6%,2001年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29.0%,其中稻谷产量占全国的51.5%;油料产量占全国的38.7%,其中油菜籽产量占全国的65.0%,芝麻产量占全国的53.9%;桑蚕茧产量占全国的42.5%;亚热带林产品、果产品占有更高的比重,茶叶、柑橘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0%、42.5%。
2001年全区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9.78%。
农产品的商品率高,1997年净调出区外粮食770×104 t。
本区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基地。
(2)集约化程度高。
土地利用率高、农田投入水平高和耕作水平高。
(3)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占重要位置。
乡镇企业数占全国的32.8%。
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
三、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一)工业发展特点(1)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2)工业结构较为合理。
(3)东部沿海沪、苏、浙,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心,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加工业为主体的完整强大的工业体系。
(4)鄂、湘、皖、赣四省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二)工业基地建设(1)机械制造业。
本区为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业基地,门类齐全。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业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精密仪器仪表及量具的制造中心。
2001年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9.7%。
江苏的机械制造中心有南京、常州、无锡、苏州、镇江、南通、徐州等。
浙江的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1%。
湖北的运输机械制造也占有突出地位。
(2)纺织工业。
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其产值约占全国纺织工业产值的1/2。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纺织工业中心。
(3)化学工业。
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发祥地,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化工基地。
江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首位。
南京是化学工业基地。
(4)钢铁工业。
本区是全国钢铁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钢、成品钢材产量均位居全国首位,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2.4%和10%。
武汉是也是大型钢铁工业基地。
(5)有色金属工业。
有色金属矿产是本区的优势资源之一,而且区内电力(水电)充足,为有色金属冶炼提供了有利条件。
(6)电力工业。
水力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
华东电网和华中电网构成本区强大的供电系统。
四、水路陆路交织的交通运输网本区位于我国水陆交通的枢纽地带,交通运输业发达。
五、加速发展旅游业种植业与养殖业概况种植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
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黄麻等。
产鱼、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暨豚等世界珍品,水产(主要为淡水养殖)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
水体生态农业模式理由:该地区具有丰富的湖泊资源,在保护宝贵的湖泊资源的同时,合理利用于发展水体生态养殖能够取得更好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具体模式:洪湖市一洪湖的母湖为核心,以湖心为圆心,按地形地貌的等高差模拟设计,把全区划分为 8个经济圈:第一圈是湖心能量补偿级资源保护圈;第二圈是深水围栏养殖圈;第三圈是浅水水生生物圈;第四圈是堤滩林草畜禽业和林果业;第五圈是子湖涝地立体养殖圈;第六圈是潜育地稻鱼共生圈;第七圈是基本农田水旱轮作圈;第八圈是庭院经济圈。
可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1)湖泊的萎缩和干涸,水面积的锐减;(2)污染严重,湖泊富营养化加剧:;(3)湖泊围网养殖过渡,生态系统受损;(4)水土流失;(5)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
方法:周围植树;规定指标排放污水;人工湿地;生物塘系统;生态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