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及分析
师:(激趣导入)前两天,我家请了师徒两人做了一些家具,师傅一天50元,徒弟一天30元,他们共做了5天,你们帮老师算一算要付多少钱吗?
生:能。
师:你能列综合算式解答吗?想一想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吗?
生:尝试练习。
班级交流,板书两种不同的方法。
50×5+30×5 (50+30)×5
=250+150 =80×5
=400(元) =400元师: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种先算的是师傅5天的工钱和徒弟5天的工钱,再算一共的钱。第二种先算的是师傅和土地一天一共的工钱,再算5天一共的工钱。
师:那有什么共同点?
生:结果是一样的。
师:那么这两个算式是怎么的关系?
生:是相等的。
师:那你把它们写成一个等式吗?
生:(50+30)×5=50×5+30×5
师:观察等式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联系?
生:两边都有65、45、5生:都是加和乘。
师:(出示另外两组算式)你们能观察出这两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吗?算一算结果有何特点?
学生在小组内计算交流。
生:(32+45)×4=32×4+45×4,左边是先求的两个数的和再算的积,右边是先算的积再算的和。
生:(20+30)×8=20×8+30×8,我是通过计算得出左边和右边相等的。
生:(43+50)×2=43×2+50×2,我是把43看成一件衣服的钱,50是一条裤子的钱,左边是先算一套衣服的钱,再算2套的钱,右边是先算2件衣服和2条裤子的钱,再算一共的钱,所以是相等的。
……
师: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左边先算的是什么?右边呢?
生:左边是先算加,再算乘,右边是先算乘,再算加。
师:你会用字母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生:用字母公式表示。(a+b)×c=a×c+b×c.
师:这个规律我们就称为乘法分配律。
【评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感受乘法分配律的现实背景
教学时创设了为教师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帮助老师计算付给师徒两人的工钱,学生在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为下面进一步研究理解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材料。
二、自主探索,构建乘法分配律的雏形
在学生初步了解等式左右之间的联系后,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观察一些这样的等式,并要说明等号是成立的。学生在观察和验证等式的过程中,有的是通过计算来说明等式成立的,有的则是依托了前面的算师徒工资的问题来说明等式是成立的。在学生自主探索观察等式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对等式的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初步形成了乘法分配律的雏形。
三、抽象概括,形成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在学生通过举例验证感受到等式的一些特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举例观察,这时学生重点关注的是等式左右的特点,也就是逐步在抽离乘法分配律的特点,这里学生在经历了猜想、验证之后,学生的感性经验越来越丰富,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规律的发现也是呼之欲出,也就顺利得出了字母表示的乘法分配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