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登鹳雀楼》,理解诗歌大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环节,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初步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古诗《登鹳雀楼》的朗读与背诵。
2. 理解诗歌大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登鹳雀楼》,理解诗歌大意。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古诗《登鹳雀楼》插图。
2. 学具:古诗《登鹳雀楼》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诗《登鹳雀楼》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诗歌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确保学生正确朗读古诗。
3. 理解诗意: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画面。
4. 感受韵律: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韵律美,通过朗读、拍手、敲击等方式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5. 背诵古诗:组织学生分组背诵,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背诵成果,如表演、绘画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朗读、理解和背诵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登鹳雀楼2. 板书内容:古诗《登鹳雀楼》全文、插图、关键词汇、诗句大意等。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 根据诗句大意,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画面。
3. 收集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与同学分享并交流感受。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2.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3. 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4.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登鹳雀楼》,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学校二班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欢迎大家共享。
学校二班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1【教学目标】1、熟悉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干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1、熟悉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干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难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预备】老师: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同学:预习课文:1、读课文三遍,包括课后生字。
2、勾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给田字格中的生字注音。
4、给生字组词,至少两个,鼓舞找四字词语。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1、师:今日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3、闻名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色,留下了传送千古的名诗——《登鹳雀楼》,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生读题,学习题目中的三个汉字,只要求认。
二、读熟古诗,熟悉汉字。
1、师:王之涣笔下的黄鹤楼是什么样子的呢?先听老师读一读,一边听一边划出停顿来。
2、师: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关心下,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自己试一试吧!生读完以后,沟通展现。
3、诗歌读得这么好,汉字娃娃肯定记得很熟!咱们来打打招呼吧!生:自由读汉字,沟通识字方法,组词。
4、把汉字娃娃送回到古诗中,你肯定读得更好。
生再读古诗。
5、师:孩子们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小学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
(2)领略诗人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 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登鹳雀楼》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鹳雀楼的景色,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2)简介诗人王之涣及其作品《登鹳雀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字词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2)让学生体会诗人的胸怀和志向,培养爱国情怀。
6.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增强语感。
(2)鼓励学生背诵课文,提高记忆力。
7.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朗读与背诵评价:评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的语音语调、表达情感的能力,以及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作业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以及对相关知识的运用水平。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二、讲授新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2)易读错字音:入、日。
(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
(电脑屏幕显示生字)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
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
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楼、依”等7个生字,会写“楼、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难点:体会古诗所蕴含的哲理和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展示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对鹳雀楼的印象。
引出古诗《登鹳雀楼》。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指出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全班齐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识字教学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可以采用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巩固生字的读音。
讲解生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让学生书空。
例如,“楼”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木”,右边是“娄”;“依”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亻”,右边是“衣”。
用生字组词,让学生理解生字的含义。
例如,“楼”可以组成“楼房”“高楼”“楼梯”等;“依”可以组成“依靠”“依然”“依依不舍”等。
4.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引导学生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等词语的意思。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解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含义。
5.朗读指导,体会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齐读、分组读、配乐读等。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6.书写指导出示“楼、依”等6个字,让学生认读。
观察生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
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笔画错误。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8课《古诗二首》中,深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之手,描绘了登上鹳雀楼所观看到的壮丽景色。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的字词、句式和寓意,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和诗人情感的升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全文,理解诗中的字词、句意。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寓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的字词、句式,朗读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
2. 学习古诗:让学生自读《登鹳雀楼》,理解诗中的字词,讨论诗的意思。
3. 详解诗句:逐句解释诗句,分析诗人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
4. 朗读指导: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节奏和语气。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默写诗句,巩固所学内容。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登鹳雀楼》的练习题,讲解答题技巧。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寓意,分享各自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登鹳雀楼》全文2. 黑板右侧:诗句详解、朗读技巧、作业布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登鹳雀楼》的感悟。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表达真情实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学习古诗的字词理解在让学生自读《登鹳雀楼》时,我特别注意他们对诗中字词的理解。
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
6.课后拓展,巩固提升:布置相关的阅读、写作和背诵任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7.教学评价,关注发展: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断进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二)讲授新知
1.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的字词、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掌握生僻字词。
2.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强调朗读节奏、情感表达,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情境体验: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鹳雀楼壮丽的景色,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登楼时的所见所感。
4.文化内涵解读:介绍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如“白日依山尽”的寓意,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智慧。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写作和背诵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8.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他们对古诗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大多数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文化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登鹳雀楼》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句,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既具有吸引力,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诗句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结构感到困惑,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朗读与背诵:请同学们熟练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表达,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写作练习:请以《我想象中的鹳雀楼》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中的鹳雀楼景象和登楼感受。要求:语句通顺,表达清晰,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生僻字词。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此外,在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的讨论中,提供一些具体的情境或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切入点,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登鹳雀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去过很高的地方,看过远处的风景?”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壮丽景色。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3.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体会诗中描绘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创造潜能;
4.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与责任担当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历史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学习: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生字词的学习,包括“雀、楼、依、尽”等。教师应通过直观演示、词语卡片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这些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意义。
4.体会诗人王之涣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及寓意;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二、核心素养目标
《登鹳雀楼》教案
1.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登鹳雀楼》,感受古诗的魅力,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教学资源拓展
(1)与《登鹳雀楼》相关的其他古诗: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等,让学生对比阅读,感受不同古诗的魅力。
(2)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其他作品:如《凉州词》、《登飞来峰》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诗人及其创作风格。
(3)鹳雀楼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
(2)理解诗意:部分学生对古诗的意境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文化传承:部分学生对古诗的背景和作者了解不足,需要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和讲解。
(4)审美鉴赏:部分学生对古诗的意境美感受不足,需要教师通过具体赏析和引导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学生可能对登高望远的美好寓意和爱国情怀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行深入讲解和引导。
(3)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登高望远为主题的诗歌,可以参考《登鹳雀楼》的格式和意境。这个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学素养。
(4)古诗鉴赏:选择一首唐代古诗,进行鉴赏和分析,要求学生写出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通过这个作业,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作业反馈:
(1)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作业进行评价,指出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把握得当,并给出改进建议。
登鹳雀楼-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登鹳雀楼-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鹳雀楼》这首诗歌,了解其作者王之涣的背景和文化成就。
2.能够在朗读、背诵、讲述《登鹳雀楼》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风格和意境,发展自己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3.能够通过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登鹳雀楼》这首诗歌,背诵诗歌,领悟诗歌的意境和语言特点。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这首诗歌中的一些文化内涵和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登鹳雀楼》诗歌原文和注释。
2.录音机或电脑播放器,准备好诗歌的音频。
3.诗歌的讲解PPT或教学视频。
4.课堂笔记和诗歌练习册。
5.预先准备好学生分享传统文化所提供的素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老师出示《登鹳雀楼》诗歌原文和注释,让学生自己读一遍,并让学生猜测这首诗歌讲了什么内容。
然后老师讲解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文化成就,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历史内涵。
2. 学习诗歌(20分钟)老师通过PPT或教学视频,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结构、格律和韵脚,然后进行全班朗读,让学生熟悉诗歌的语言风格和意境。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诗歌,同时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和词语的意思。
3. 分组讨论(20分钟)老师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让学生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 1. 诗歌中“黄河远上白云间”这句话有怎样的深意? 2. 诗歌中“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3. 你觉得这首诗歌的语言风格和意境有什么特点?老师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引导,加深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记忆,锻炼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 联合分享(15分钟)老师让每个小组代表发言,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心得,并提供自己准备的传统文化素材,例如民间歌谣、诗歌、故事等等。
让学生感受一下这些文化遗产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
7.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个与《登鹳雀楼》相关的小故事,要求富有创意,体现诗句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想象力。
作业布置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量适中,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
2.作业难度分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3.绘制一幅诗意图,将《登鹳雀楼》中的景象和意境用画笔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
4.选择一个诗句,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并举例说明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5.家庭作业:与家长共同完成一个关于《登鹳雀楼》的亲子活动,如一起朗读、背诵、讨论诗句的含义,促进家校共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诗句进行逐句解读,分析诗句中的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
3.引导学生探讨诗句背后的意境和哲理,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所表达的壮阔景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寓意的人生哲理。
4.结合诗句内容,进行生字、生词的教学,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围绕诗句的意境、哲理进行讨论。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与《登鹳雀楼》相关的创意作业,如绘制诗意图、编写小故事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学习,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增强语感。
2.撰写一篇关于《登鹳雀楼》的读后感,要求不少于300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三篇
登鹳雀楼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教案#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
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
板书“颧雀楼”。
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
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登鹳雀楼》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登鹳雀楼》人教部编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8登鹳雀楼》一课。
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笔下,描绘了登上鹳雀楼所见景色的宏伟壮观,表达了诗人广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内容包括:理解诗歌的背景,感受诗人的情感;学习生字词,掌握诗句的朗读与背诵;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掌握诗句的朗读与背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诗人王之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登鹳雀楼》。
2.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
3. 朗读课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重音、语调等。
4. 理解诗句:分析诗句的意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以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为例,分析修辞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诗句,创作一首小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登鹳雀楼2. 板书生字词:依、山、尽、黄、河、入、海、流3. 板书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登鹳雀楼》的诗意,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小诗。
例:答案太阳落山了,天空染上了红霞。
河水流淌不息,流向远方的家。
2. 课后阅读:阅读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进行欣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生字词和诗句的朗读与背诵。
但在讲解诗句意象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今后需加强引导和启发。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2篇)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2篇〕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2篇〕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6个生字。
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老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原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
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宏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目:看。
欲:想要。
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发奋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p 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根底上,自己分析^p 字形。
2.重点指导: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篇2(一〕复习引入,提醒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1〕简介作者。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o认识“鹳、雀、楼、览、览、暮、色、山、河、远、天”等11个生字,会写“鹳、雀、楼、览、暮、色”6个生字。
o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
o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初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多种朗读方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o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诗歌的含义。
o通过图画、音乐等多种手段,辅助理解诗歌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o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美的能力。
o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认识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表达诗歌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包括鹳雀楼图片、诗歌朗读音频、相关视频等)、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准备朗读。
五、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约10分钟)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引导学生回忆旅游经历,激发学习兴趣)2.图片导入:展示鹳雀楼的图片,介绍鹳雀楼的历史和地理位置。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可以简单介绍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是古代著名的建筑,景色壮丽。
3.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鹳雀楼的诗歌——《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 (约15分钟)1.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
2.检查生字词: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重点讲解“鹳、雀、览”等字的读音和字义。
可以利用多种方法识字,如:组词、造句、图画识字等。
例如,“鹳”字可以结合图片讲解,让学生了解鹳是一种鸟类;“览”字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为“看”的意思。
3.指导朗读: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意境。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登鹳雀楼》这首古诗。
2. 培养学生对景物、感情的感知及想象力、理解该诗的艺术价值。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意义及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的语言律动、形象描写等方面深入理解、感受。
教学准备:1. 引导学生观察现实。
2. 展示《登鹳雀楼》古诗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老师带领学生们说到:“小朋友们,你们是否见过高高的“鹳雀楼”?是否听过这首《登鹳雀楼》古诗呢?”2. 引导学生们窥探课文背景,感受老师主题发言:“我们中国有很多别具特色的古建筑,如紫禁城、长城等等,你们可能去参观过,也可能听过,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也描述了一座古建筑——登鹳雀楼这座塔楼,那么,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古诗《登鹳雀楼》是怎样的?”二、正文(30分钟)1. 听课文(或唱歌):老师朗读课文,或者放录音让学生们跟读,感受其中的韵律、情感。
也可以根据音乐解析其中的韵律。
以分段朗读的方式,将《登鹳雀楼》的诗歌韵律感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听后感受其中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研究乐趣。
2. 理解与欣赏:讲解《登鹳雀楼》诗的内涵,幅度,用古时候的人们所见所闻描述独特的感染力。
1、现场拍照2、试图移动距离将楼房照片放在数码屏幕。
3、钻出一个d4,学生们边祈祷边数骰子,几就是几步远。
4、将现场拍摄的楼放在他们中间,其他学生就会看不到它。
现在他们只能通过判断彼此所说的话的距离来找到目标。
5、请学生试图将楼房纸彩卡片拼成一幅完整的图后,让他们现场大喊高兴的话。
6、展示《登鹳雀楼》古诗图,让学生动手辨认和它相对应的内容。
7、听《登鹳雀楼》的乐曲,感受古诗所蕴含的文化精髓。
8、分小组让学生扮演古代诗人,让学生们在讲台前在古代衣服穿上演讲,加以趣味性。
三、拓展(10分钟)1. 学生操作:在自然场景中模仿古诗表现所描述的环境,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创造一个自然的场景,并在这个场景中模仿古诗中所描述的环境,如:“白云江上往来鹤,目断清碧几重波。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本节课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为新教材教学要求下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朗读技巧:正确把握古诗的节奏、韵律,有感情地朗读《登鹳雀楼》。
-词语理解:掌握诗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如“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等。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还是很高的。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同学们是否有过登高望远的经历,成功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诗歌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讲授古诗的基本特点和韵律美时,我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并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这一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仍存在困难,比如“鹳雀楼”的由来,以后在这一块需要花更多时间进行讲解。
-创作实践:在创作练习中,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短诗创作中,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举例解释:针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寓意,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简单的事例来说明追求更高目标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学习上如何设立并实现更高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抽象的寓意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韵律和意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寓意,我会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描绘自然景色相关的主题。
2.朗读练习: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练习。这个练习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篇1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
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
(依)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
•认识“鹳、雀、楼、览、览、暮、色、山、河、远、天”等生字,理解词语“鹳雀楼”、“落日”、“远近”等含义。
•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初步感受古诗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通过图画、想象等方式,丰富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美的能力。
•初步了解唐诗,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
•难点: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鹳雀楼图片、诗歌朗读音频、相关视频等)、教学挂图。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准备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约10分钟)1.激趣导入: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配以鹳雀楼的图片或视频,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揭题:教师出示课题《登鹳雀楼》,引导学生读题,了解诗歌的名称和内容。
3.谈话引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雄伟壮观的建筑吗?你们想象过站在高高的楼上看风景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登高望远的名诗——《登鹳雀楼》。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约15分钟)1.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
2.检查生字词:教师引导学生认读生字词,并进行词语解释,如“鹳雀楼”(一种古代建筑)、“落日”(太阳下山)、“远近”(距离远近)。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例如:组词、编故事、看图识字等。
3.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互相朗读课文,并尝试解释诗歌的意思。
4.交流反馈: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朗读和理解情况,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三) 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约30分钟)1.逐句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并结合图片或视频进行讲解。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教学方案1. 教材分析1.1《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
这首诗描绘了夕阳西下时黄河奔腾入海的壮丽景象,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所见的景色,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地概括了万里河山落日黄昏的宏大景象。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写景转为说理,把哲理与景物、情感融合得天衣无缝,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激励人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断进取。
1.2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材体系中,这首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想象力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它处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古诗的重要范例,对于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的结构、韵律、意境有着重要意义。
2. 学情分析2.1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但对于古诗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字义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依”“尽”等字。
2.2在理解诗句意境方面,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相对较少,他们可能难以想象出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场景以及诗人登高望远时的心境。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对于古诗中蕴含的哲理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挑战。
3. 教学目标3.1 知识与技能目标3.1.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3.1.2 认识“鹳、雀、楼”等生字,会写“日、山、云、层”等生字。
3.1.3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3.2 过程与方法目标3.2.1 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体会古诗的意境。
3.2.2 学习借助插图、生活经验理解古诗的方法。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3.1 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3.3.2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
4. 教学重难点4.1 教学重点4.1.1识字、写字。
引导学生准确认读生字,规范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例如,在教学“楼”字时,要让学生注意字形结构,是左右结构,左边的“木”字旁最后一笔捺要变成点,右边部分笔画较多,要引导学生按笔画顺序书写,这样可以让学生牢记字形,书写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登鹳雀楼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teaching pla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登、更、层、楼”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积极向上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2、简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课题。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学生跟老师一起做“登”的动作。
还有“登”什么呢?
标注“鹳”的音节,是什么音节?(整体认读音节)。
看偏旁,有鸟字,你还知道带“鸟”的偏旁的字吗。
“雀”也是一种
鸟,我们知道什么“雀”?(麻雀)。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课件展示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4、师: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他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我们学完之后就知道了。
(出示课件展示此诗)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解读诗人。
红线表示什么?教学停顿。
2、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也可以问老师。
3、反复教读停顿、读诗。
三、品读诗句
1、读完这首诗,你们知道写了什么吗?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图上画了什么呀?看了之后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出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白日指什么?通过图理解意思。
(太阳)
太阳怎样呢?看图,太阳去干什么了?谁能试着说一说?(太阳下山了)
“太阳下山了”也叫夕阳,夕阳曾经用来形容老年人。
北京有一个电视节目叫《夕阳红》
夕阳下山图美不美?美,漂亮,你能把这一行诗也读得美美的呢?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行写的什么呢?出示“黄河图”,问这是什么?
黄海去哪里了?指名说。
师说:黄河入海,气势磅礴,来势凶猛,非常壮观。
用诗里的话说叫什么?一起说(黄河入海流。
)
曾经有很多人都歌颂过黄河,老师这里有一个诗朗诵《黄河颂》一起欣赏。
指名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
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会想什么,引读“欲穷千里目,”
欲:想要。
穷:尽。
千里目: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再。
师翻译:如果想要把更远的地方看尽。
需要怎么样呢?
为什么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呢?站在原地就看不见了吗?
(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如果登的高,会看的更远。
)
指导读。
四、拓展延伸
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包括小朋友们学习也是,想要得到更多,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更加努力才行!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吗?自由练习,赛读,齐读。
五、情境中指导背诵
1、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
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这首诗先写——是诗人看到的,再写——是诗人想到的,非常好记,是吧?谁来背?
2、带上动作,你已经是诗人了。
六、古诗配画
1、学生画画,教师巡视指导。
2、投影仪显示绘画好地作品。
七、作业
背诵古诗,完成绘画。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