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最好的本科教育 为创新型经济发展赋能
能源经济对教育与科技创新的支持
能源经济对教育与科技创新的支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能源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对教育与科技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与科技创新的角度,探讨能源经济对其的支持。
一、能源对教育的支持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对于培养人才、提高人们素质与智力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能源经济对教育领域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能源保障学校正常运行。
教育机构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电力供应,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需要大量的电力支持。
稳定的能源供应保障了学校的正常运转,为师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能源提供教育设施建设。
教育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物资和能源支持。
例如,学校的建筑、实验设备、计算机网络等等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以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求。
最后,能源支持教育的信息技术发展。
教育的信息技术发展助推了教育的全球化,而信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
例如,学校需要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以实现在线教育、远程教学、电子图书馆等。
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能源来支撑。
二、能源对科技创新的支持科技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能源经济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能源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源。
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能源投入,如研究机构、实验室、科研项目等都需要大量的电力、油气等能源支持。
充足的能源供应可以提高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工作效率,推动科技创新的进展。
其次,能源支持科技研发设施建设。
科技研发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能源供应,如实验设备、仪器仪表等。
只有稳定的能源供应才能保证这些设施的正常运行,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保障。
最后,能源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果需要得到实际应用,并造福于人民。
而实际应用需要有稳定的能源供应。
例如,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能源经济对教育与科技创新的局限性与挑战尽管能源经济对教育与科技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挑战。
教育创新对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作用
教育创新对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作用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而教育创新则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之一。
在当今快速发展且竞争激烈的全球化时代,教育创新已经成为各国争相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教育创新对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作用。
首先,教育创新有助于培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经济,而创新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教育创新,可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例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更加灵活和互动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创造。
其次,教育创新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进展,传统产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竞争。
通过教育创新,可以培养具备现代技能和知识的人才,满足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的需求。
同时,教育创新也有助于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再次,教育创新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
教育创新不仅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教育创新能够将教学内容与就业需求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的要求。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还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教育创新还能够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更新。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一些发达地区和高水平学校,而一些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通过教育创新,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推广。
同时,教育创新还可以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途径,满足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生的教育需求。
总之,教育创新对于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培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以及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更新,教育创新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因此,各国应该加大对教育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推动教育创新的实践和发展。
办最好的本科教育为创新型经济发展赋能——访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
办最好的本科教育为创新型经济发展赋能——访南京大学党
委书记洪银兴教授
周杨
【期刊名称】《中国大学教学》
【年(卷),期】2012(000)008
【摘要】近日,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总页数】3页(P4-5,15)
【作者】周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发展创新型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访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
2.
区域竞争与合作的新视角--访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著名经济学家洪银兴教授3.如何理解与实践“2011计划”——访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理事长洪银兴4."我们要为运动员的一辈子负责"--访江苏省体育局副局长、南京体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华洪兴5.以新一轮改革推动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访谈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创业成为了当下社会热议的话题。
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的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这个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始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以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本文将从“双创”教育的意义和特点、融合专业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以及深度融合的意义和挑战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双创”教育的意义和特点“双创”教育即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实践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双创”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创新创业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对于国家和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不仅可以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还能锻炼其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决策能力等实践技能,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双创”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开展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强调团队合作。
创新创业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通过各类创业项目、实践活动等,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协调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团队的中坚力量;三是倡导创新精神。
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通过激励机制、导师指导等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融合专业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点在于其突出专业教育的特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
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
具体来说,融合的形式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设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
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设置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如创业管理、创新思维、项目管理等,让学生系统学习和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其将来的创业或者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与发展方向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与发展方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创新和创业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倡导。
本文将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发展方向,并提出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教育。
它不仅提供学生们必要的实践机会,还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促进他们的个人发展。
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在大学的环境中,学生们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他们的眼界会得到拓展。
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旨在在学生们的思想中埋下种子,使他们在以后的创新创业过程中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机会。
学生可以在大学期间积累实践经验,通过创新创业项目来交流学习。
这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最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促进就业。
创新创业所培养的不仅仅是企业家,更是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优秀人才。
这些人才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也可以为社会贡献更多的价值。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与时俱进,与高等教育改革紧密结合,与现代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1. 强化课程建设,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构建以教师为核心、以创业导师为辅助的导师支持体系。
3. 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和运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4. 推进创业文化建设,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构建学校与社会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三、我的看法我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培养一批成功的企业家,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他们在任何领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大学里的一门课程,它应与社会创新创业以及经济发展相紧密联系,创造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
高校创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
高校创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高校创新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校创新不仅可以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还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首先,高校创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在于科学研究的推动。
高校作为科研机构,拥有一流的研究设备和人才资源。
通过开展科学研究,高校可以为地方经济提供前沿的科技支持。
例如,高校可以与地方企业合作开展共同研究项目,解决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过程中的难题。
同时,高校还可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员,为地方经济输送创新人才。
其次,高校创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在于人才培养的推动。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可以为地方经济输送专业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
高校通过实施专业教育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这些具备高素质的人才可以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咨询,推动企业创新和发展。
同时,他们也可以成为地方创业团队的核心力量,带动创业热潮,激发地方经济的创新活力。
进一步地,高校创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在于产业升级的推动。
高校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为地方经济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通过与地方企业合作,高校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例如,高校可以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式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地方企业的生产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此外,高校创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还可以带动地方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
高校作为创新的源头,可以吸引各类创新创业资源的聚集。
例如,创新型企业、创业投资机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等都会因为高校的存在而倾向于选择在高校周边设立或扩大业务。
这些创新创业资源的聚集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合作伙伴,促进了地方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成果的转化。
综上所述,高校创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是多方面的。
从科学研究的推动到人才培养的推动,再到产业升级的推动和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高校创新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本科教育产教融合政策
本科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本科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是指通过加强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更加贴近实际需求的教育培训,促进学生在校期间与实际工作环境接轨,为他们的就业创业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本文将从政策的目的、主要内容和效果等方面对本科教育产教融合政策进行详细探讨。
本科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目的在于解决传统教育与实际工作之间的鸿沟,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搭建双方合作交流平台。
此外,政府还提供经费支持,设立奖励机制,鼓励高校更好地融入产业发展。
本科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实践基地,提供实习机会和专业实训设备。
其次,政府鼓励高校师生参与产业研究与项目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
同时,政府还支持高校与企业开展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
此外,政府还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同策划开发课程,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本科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实施对于高校、企业和学生都带来了显著的效果。
首先,高校与企业合作共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其次,学生在实践中真切感受到职场需求,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同时,学生也更加了解企业文化和岗位要求,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选择职业发展方向。
对于企业来说,能与高校合作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毕业生,满足其人才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本科教育产教融合政策为高校、企业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促进了教育与产业的有效对接。
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高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不断加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落实本科教育基础地位 实现学校内涵高效发展
落实本科教育基础地位实现学校内涵高效发展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和主体,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落实本科教育基础地位,实现学校内涵高效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加强本科教育的定位和理念。
本科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其目标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本科教育应与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着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二是完善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与体系。
本科教育应建立符合学科特点和实际需求的课程设置与体系,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还应加强通识教育的开展,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是加强本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教师是成功教育的关键,对本科教育来说更显重要。
要加强本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要加强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是加大本科教育的投入力度。
本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延伸,对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应加大对本科教育的投入力度。
政府应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学校应加强内部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提高教育教学条件。
五是加强对本科教育的监督与评估。
落实本科教育基础地位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与评估体系,对本科教育进行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估。
对优秀学校和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对存在问题的学校和教师进行改进和辅导,以推动本科教育的不断提高。
办人民满意的外国语大学为辽宁的振兴和开放助力——访中共大连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姜连平
办人民满意的外国语大学为辽宁的振兴和开放助力——访中共大连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姜连平
柴歌
【期刊名称】《辽宁经济》
【年(卷),期】2006(000)012
【摘要】@@ 中国共产党辽宁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以振兴为主题,又一次吹响了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进军号角.目前,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凝聚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一个聚精会神搞建设、万众一心谋振兴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年终岁尾,本刊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中共大连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姜连平.【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柴歌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改造、促振兴——访《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起草人之一、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政策体制组姜四清[J], 高慧斌
2.律师志愿者的楷模——记大连市"五一"奖章获得者、大连市十佳职工维权律师、大连外国语学院教授、辽宁国宸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大连市总工会职工法律援助志愿者刘乃忠 [J], 李福军
3.办最好的本科教育为创新型经济发展赋能——访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
[J], 周杨
4.切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改革创新——访中共西南大学原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黄蓉生教授 [J], 《高校辅导员》编辑部;罗亮
5.切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改革创新——访中共西南大学原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黄蓉生教授 [J], 罗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生使命引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大学生使命引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的转型升级成为了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主力军和社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引领科技创新的使命。
本文将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探讨大学生如何发挥作用,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一、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科技创新被广泛认为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经济转型升级需要依靠技术创新,通过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引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大学生在科技创新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大学生具备较好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技术。
其次,大学生思维活跃、思维开阔,对于问题的独特见解和创新思维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再次,大学生通常具备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与科研人员和企业家积极合作,推动科技创新的落地和应用。
二、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方式为了发挥大学生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1. 加强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教育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是参与科技创新的基础。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
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还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2. 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和科技项目科技竞赛和科技项目是大学生展示才华和锻炼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和社会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类科技竞赛和科技项目,提高自己的科技创新水平。
政府和企业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3. 推动大学生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大学生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紧密合作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对接,建立合作机制,为大学生提供科研项目和实践机会。
同时,大学生也应积极主动地与科研机构和企业联系,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当前,高水平本科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和重点之一,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
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不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
实现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关键在于改革。
首先要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专业设置,提高课程实用性。
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
第三,要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实现教育质量和教学评估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第四,要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本科教育环境,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环境的建设包括硬件设施的改善和校园文化的建设。
要加大投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为教育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
同时,也要积极发展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交往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三、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学生是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对象。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推进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科技文化、社会活动、健康体育、劳动实践等方面。
通过综合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提高其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四、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加速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需要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
完善教育法规,规范教育管理和教育市场秩序,防止商业化办学和低水平办学。
加强学科建设,建立学科评估和评价体系,加强学科评价和质量监控。
加强对高校的评估和监督,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内部管理流程。
总之,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
要推进改革,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为高水平本科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在全球经济和文化竞争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遭遇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
转型发展成为了这些高校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指的是高校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下,主动调整自身的办学定位、教育理念、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
这一过程中,地方本科高校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定位不清、特色不明、资源配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等。
深入研究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地方本科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现状和问题,探讨其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试图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为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本文也期望通过实证研究,深入了解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际状况,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政府和高校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
1.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地方本科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结构、师资力量、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亟需进行转型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国家政策的推动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背景。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例如,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和内涵特色发展,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以“双创”教育理念引领本科教育改革
中国大学教学 2016年第8期我们正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
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艰难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
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演变,各种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张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1]。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竞争加剧,全球性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积极回应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给大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创新教育思想与理念,主动变革,承担起新的引领责任,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共识。
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呼唤1.当前科技进步展现出新的特点。
当今时代,知识总量呈现出几何级数增长的态势,科技前沿在呈现出高度专门化和专业化的同时也成为综合化与融合化程度最高之所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现端倪。
重大科技计划的形式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呈现出跨学科、跨领域的趋势,组织界限已经跨越机构、区域甚至国界。
一批新兴科技领域和产业破土而出,蓬勃发展。
其所涉及的交叉学科领域更加广泛。
以机器人产业为例,它涉及机械工程、脑科学认知学、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控制工程等学科,有望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热核聚变计划、大型对撞机、量子通信、蛋白组学计划、新一代人工智能、3D打印、超大规模地球探测和深空探测计划等大型科技计划,动辄需要几个甚至十几、几十个国家的来自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人员共同参与。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创新驱动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这要求大学培养出既能够掌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宽广视野、能够同时驾驭不同学科领域知识并具有将其联系起来的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
2.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不断将大学推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
国家、区域、行业等创新体系的建立急需大学的原始性创新提供不竭的源动力,学术资本化程度不断加深,一大批创业型大学在引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卓越发展,创业型大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以高质量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又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是党中央基于全球经济新趋势和新一轮科技革命新机遇,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标明的新航向。
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提出哪些新要求和新挑战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发表重要讲话:“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相适配的人才,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学巨擘,也离不开脚踏实地的能工巧匠。
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新质生产力对我国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技术技能水平更高,数字适应能力更强,协作创新意识更浓。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为了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从传统的技术技能人才转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此,职业教育亟须进行系统性的变革。
其一,职业教育的学科建设必须跟着产业走,专业设置必须围着需求转。
各职业院校要聚焦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区域产业升级,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建立健全专业设置“负面清单”和预警退出机制,集中力量建设好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学科及专业。
其二,智能生产系统已经完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简单劳动,将人从生产线上解放出来。
职业教育现在要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需具有更加深厚的理论基础、更加复合的专业能力、更加扎实的数字场景适应能力,使掌握高端技术技能成为可能。
教育创新如何助力高质量发展
教育创新如何助力高质量发展在当今时代,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社会进步的核心追求。
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其创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教育创新能够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传统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需要的不再是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而是具有创新精神、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人才。
教育创新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潜能。
比如,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的项目中锻炼综合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跨学科课程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知和创新解决方案。
教育创新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是公平的,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新兴教育模式得以蓬勃发展,使得优质教育资源能够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特别是在一些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通过网络平台,学生能够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和课程,缩小了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同时,教育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精准分析,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提高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
教育创新能够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产业升级。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教育创新能够培养出具备前沿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例如,在高等教育中,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实际的科研和创新活动,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提高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推动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此外,职业教育的创新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培养出适应新兴产业和职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保障。
教育创新对于文化传承和创新也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与经济创新的相互关系
高等教育与经济创新的相互关系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高等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创新的潜力,而经济创新则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动力。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且相辅相成的。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与经济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高等教育为经济创新提供了必要的人才资源。
高校培养大批的专业人才,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可以为各行各业提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和研究机会,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另一方面,经济创新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人才,而高等教育机构可以通过与企业、产业界的合作,不断调整和更新教育内容和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经济的创新不仅带来了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变革,也拓展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领域。
例如,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高等教育可以开设与互联网相关的专业课程,并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以培养互联网创新人才。
高等教育与经济创新的相互关系还体现在知识产权方面。
经济创新需要保护知识产权,而高等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律素养。
高等教育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科研培训,向学生普及知识产权的概念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教授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用方法。
这有助于保护经济创新所产生的创新成果,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此外,高等教育与经济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通过研究和创新合作来体现。
高校研究机构可以与企业和政府部门进行合作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经济创新。
这种合作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机构的研究和科研成果的应用,也为企业提供了创新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通过这种合作,高等教育与经济创新之间形成了密切的联系,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高等教育与经济创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高等教育为经济创新提供了人才资源和知识支持,而经济创新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动力。
建设“一流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几个突破点
建设“一流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几个突破点作者:乔榛魏枫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04期摘要:建设“一流本科专业”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的战略安排。
经济学本科专业因为涉及的人数多、应用的程度广,具有特殊的意义。
建设“一流经济学本科专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几个重要方面予以突破,包括突破传统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优化经济学专业课程建设体系、加强经济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实现了这三个方面的突破,对于顺利推进“一流经济学本科专业”建设,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关键词:一流本科专业;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师队伍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4-0086-02在人才强国战略越来越凸显的形势下,聚焦高校本科专业和培养一流人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环节。
2018年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会议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为了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教育部推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在这一目标下,教育部在2019年4月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1]。
整个计划涉及在2019~2021年间建设10 000个左右一流本科国家级专业点和10 000左右一流本科省级专业点。
这样一个庞大的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工程,会面临许多的难点、堵点和痛点。
本文仅就一流经济学本科专业点建设进行一些探索性分析,重点是找到建设“一流经济学本科专业”的突破点。
一、要突破传统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新科技革命的孕育和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事件,它不同于以往的科技革命,呈现出一些新特征、新动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办最好的本科教育为创新型经济发展赋能近日,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其后举行的“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着力推进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研讨会上,许多高校紧密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就如何进一步发挥高等院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结合点的重要作用,发挥高校人才、学科、科研综合优势,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重要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
本刊记者就此话题专访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著名经济学家洪银兴教授。
问:作为见证中国改革巨变的经济学家,您是怎样界定创新型经济的概念呢?答: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熊彼特教授提出的。
熊彼特认为,创新即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是新发明、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或新制度运用到经济中的首次尝试。
弗里曼将创新的概念扩大了,认为其包括发明、创新和创新的扩散三重概念。
20世纪后期产生新经济以来,从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到生产上的使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缩短,缩短到十几年、几年。
新科技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的新发现直接推动技术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新突破直接推动产业创新,如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
从科学发现到在生产上应用(尤其是产业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这意味着利用当代最新的科学发现的成果迅速转化为新技术可以实现大的技术跨越。
例如,新材料的发现,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突破都迅速转化为相应的新技术。
由科学技术重大突破所产生的科技创新以及由此推动的产业创新,才能真正在科技和产业发展上实现由跟随向引领的转变。
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明确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创新型经济定义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经济。
它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是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为标志的经济。
问:这是不是也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答:是的,由依靠物质资源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波特把经济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素驱动阶段,第二阶段是投资驱动阶段,第三阶段是创新驱动阶段,第四阶段是财富驱动阶段。
这里使用的驱动概念指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现在流行的提法是由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
事实上,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基本内涵是指集约使用物质要素,提高要素使用的效率。
但这种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尽管包含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并没有摆脱物质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架构。
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不是说创新驱动就不需要要素和投资,而是说要素和投资由创新来带动。
其不只是要解决效率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依靠无形要素实现要素的新组合,是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创造新的增长要素。
应该说,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是比集约型增长方式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最能反映经济发展新阶段特征的增长方式。
问:您能具体谈谈这与以往所提的“创新”相比有哪些提升吗?答:创新有多方面内容和要求,这里是从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角度定义创新。
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提出自主创新问题,有两个方面要求:首先是从跟随创新转向引领创新。
过去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能实施跟随策略,通过学习和引进,在发达国家之后发展高科技和新产业。
由跟随型的技术进步发展起来的高科技,在发达国家已经是成熟技术,发展的新产业也是国际市场上开始产能过剩的产业。
而现在技术进步的源泉更多的来源于科学的发明。
目前正在发生的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会对各个国家都是均等的。
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有可能在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引领创新,也就是说在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重点领域处于同一个创新起跑线。
其次是从引进创新转为自主创新。
引进创新的源头在国外。
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不在我们这里。
这种引进创新能提升自己的技术和产业水平,但不能改变后进地位。
自主创新则着眼于原始创新,产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这反映我国经济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主创新不等于封闭创新。
创新无国界,现代经济增长是以划时代的创造发明为基础的一个过程。
任何单个国家的创新都有其国外同行的研究基础,自主创新不拒绝在主攻同一创新方向过程中吸收和引进国外的新发明、新技术。
这就是自主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的结合。
问:能否请您描绘一下科技创新的路线图?答:科技创新的路线图包括三个环节:上游环节,即科学发现和知识创新环节;中游环节,即科学发现和创新的知识孵化为新技术的环节;下游环节,即采用新技术的环节。
这三个创新环节相互联系就构成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路线图。
这也表明,科技创新不是单个企业的行为,不是单纯的技术创新,而是产学研多个主体介入的合作创新活动,由此就提出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问题。
科技创新体系涉及产学研各个环节中的主体相互间的合作和互动。
创新所要求的要素的新组合不仅仅是企业对已有要素的组合,而且要对创新的三方面工作进行新组合,形成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创新。
科技创新的路线涉及由大学的知识创新到孵化高新技术再到企业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创新过程。
这两者的互动表现为两者的相互导向,由此解决了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结合。
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追求的是学术价值,追求的是学术领先地位和重大科学发现;企业家追求的是商业价值和市场前景。
两者的结合能够把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结合起来,从而使创新成果既有高的科技含量,又有好的市场前景。
问:对于我国的研究型大学来说,发展创新型经济是不是意味着新的机遇?您认为目前研究型大学在“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中,尤其是“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应有哪些作为?答:发展创新型经济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互动结合,二是要求知识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的紧密合作。
如果说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的话,大学和科研机构则是知识创新的主体。
创新型经济要求这两个主体合作创新,形成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互动。
两者的衔接和合作实际上提出了协同创新的要求,也给研究型大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由于现代的科技创新是以科学发现为源头的,科学发现过程也就是知识创新的过程,在这里的创新主体就是大学及科学家。
现阶段任何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都不可能是科学家单打独斗的结果,而是多个领域甚至是分布在不同大学的科学家协同创新的结果。
在这里,协同创新的基本目标是瞅准国家重大发展目标,大学与大学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协同创新,创造处于世界前沿的原创性成果。
就发展创新型经济来说,最为重要的是科学新发现的成果转化为新技术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学新发现的价值就在其转化为新技术的价值。
一个新发现转化为多少新技术,解决多少重大问题,就是科学新发现的价值所在。
其主要路径是研发,主要环节是孵化。
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关键环节就在这里。
过去正是在这个环节出现断层。
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脱节,科学家的研究停留在知识创新阶段,企业要采用现成的技术,中间阶段是梗塞的。
发展创新型经济就意味着大学的知识创新延伸到了孵化阶段,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延伸到了孵化创新阶段。
在孵化阶段知识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交汇,就形成企业家和科学家的互动合作。
这就是产学研的协同创新。
产学研结合的关键是建立知识的创造和知识向生产力转化的上下游联系。
在现阶段的中国,高科技的国际差距小于高科技产业的国际差距。
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发现和掌握的高科技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不像高科技产业的国际差距那么大。
建立生产力转化的上下游联系,推进产学研结合,可以使高校和科研机构发现的高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商业化。
大学不仅是在孵化新技术中参与甚至在一定范围主导协同创新,而且可以在人才培养上参与协同创新。
科技企业家是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观条件,企业家没有相应的知识层次,就不知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不知怎样去开发知识产品,也不知如何与科学家合作。
这就涉及人才培养的问题。
大学必须明确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目标。
“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求真求实的实践精神、开阔前瞻的国际视野和稳健卓越的领袖素质”这五个方面成为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志。
这离不开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不懈努力与扎实投入,比如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比如不断优化教学资源。
问:这是不是也是有一百一十年历史的老校南京大学提出要办最好的本科教育的原因?答:近年来,我校秉承人才培养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凝练出“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学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人才培养理念,于2009年起全面实施“三三制”个性化培养模式改革,“三三制”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搭建平台,实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我校实行三个“百分百”政策,即百分百课程开放,百分百专业开放,学生百分百自由选择课程、专业和发展方向。
同时,我校每个专业都建立了“准入准出”标准,任何学生只要满足专业准入标准,都可以选择心仪的专业学习;只要毕业时能够满足专业准出标准,都可以从该专业毕业。
“准入准出”标准的建立不仅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为专业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据统计,2011年度我校本科课程开放量达14404人次;2009、2010两个年级已有1379人修读第二专业课程。
为了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创造力潜质,我校动员高水平教师着力打造新生研讨课、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前沿课等新型课程,形成三层次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程体系。
新生研讨课程针对本科一年级新生开设,由知名教授主讲,旨在帮助新生树立学术旨趣,学会质疑、学会发现,完成学习性转换和适应性转换。
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开阔学生学术视野,培养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促进形成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观。
学科前沿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学术新领域、新发现、新方法,能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些课程普遍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和研讨式教学形式。
通识教育课和新生研讨课中95%的课程主讲人为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
调查显示,这类课程相较传统课程而言,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明显的帮助。
问:南京大学在保障机制建设,尤其是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答:我校党政一把手亲自牵头教学改革,不断增加教学投入。
我校在“985工程”建设中设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包括培养模式创新计划、高水平课程建设计划、教师教学发展计划、改进育人环境计划和教学资源建设计划等5大类计划453项,对创新人才培养经费实施“上不封顶”的政策。
教学师资队伍方面,我校设置了教学岗教授和副教授,激励积极投身教学一线的教师;增设各项教学奖励,每年由学生评选“我最喜爱的教师”;将教学工作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对教学工作不达要求者实行一票否决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