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运聚成藏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运聚成藏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marine carbonate
rocks in Tarim Basin
2018年1月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运聚史恢复研究进展
摘要:为了加深对塔里木盆地的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运聚成藏的认识,本文从塔里木盆地的基本地质概况以及构造演化情况出发,系统性地认识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
先简述了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演化情况,了解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演化情况,重点介绍寒武-下奥陶系海相地层的构造演化特征以及分布情况;其次概述了塔里木盆地的海相碳酸盐岩油藏形成条件及分类特征,然后描述了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最后综述了油气运移聚集史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运移聚集;成藏;构造演化;研究进展
1 前言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新疆南部(图1),是我国面积最大、含油气资源丰富的大型内陆叠合盆地。
盆地处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之间。
南北最宽处520千米,东西最长1400千米,面积约40多万平方千米。
海拔高度在800-13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
盆地的油气勘探先后在塔北、塔中、巴楚、库车等地的油气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国内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油田、最大的海相砂岩油田和最大的陆相高气田。
盆地中含油气层分布在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生物碎屑灰岩段、石炭系—二叠系小海子组、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和卡拉塔尔组等6个层系, 有效勘探面积超过20.1×104 km2, 总资源量超过40×108 t。
近年来,对塔里木盆地的海相油气勘探关注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聚集规律的研究成为当前高度关注的领域。
盆地内的轮南、塔河、塔中等下古生界油气田的发现预示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巨大前景[1]。
图1.塔里木盆地地形图
Fig.1 Topographic map of the Tarim Basin
海相碳酸盐岩是塔里木盆地最主要的油气勘探目标之一[2]。
塔里木的碳酸盐岩主要发育于震旦系、寒武系和奥陶系,另在石炭系、二叠系、古近系的部分层段也有分布, 累计厚度达2000~5000米, 分布面积约35×104km2。
而盆地的海相碳酸盐岩主要发育于寒武、奥陶系,厚达5~7km,海相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古
生代克拉通的三大古隆起上(图2)。
在以往的油源对比证实下,说明了寒武—奥陶系是海相油田的主力油源层;盆地东北部的满加尔凹陷是主力生油凹陷[3]。
图2.塔里木盆地海、陆相油气田分布图(梁狄刚,2000) Fig.2 Distribution of marine and non-marine oil-gas fields in Tarim Basin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大型叠合复合盆地,而油气运移是与盆地中各种不同性质的流体流动一起发生的,是盆地中内动力和外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5]。
叠合盆地是指经历了多期构造变革并由多个单型盆地经多方位叠加复合而形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盆地,不完全等同于残留盆地[6]或改造型盆地[7]的概念。
在长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叠合盆地具有多期成盆、多期成烃和多期成藏的特征,决定了这类盆地具有复杂的油气运聚模式。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具有多套烃源岩、多期构造演化、多套储盖组合与多类圈闭、多期成藏与多期调整改造的“五多”复杂特征,油气分布极为复杂。
油气运聚成藏的研究包括油气的来源、方向、运移路径以及充注时间,是石油地质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是贯穿整个成藏过程的纽带。
油气运移路径和方向的识别对于确认有利富集区至关重要,也是研究难点。
运移路径的确定为勘探目标的选择提供直接依据,而充注历史的研究则为油气系统各要素的时空配置关系提供了时间框架。
十九世纪末,国外地质学家首先提出和描述了油气运移[8],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油气运移研究进展缓慢;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逐渐完善了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水动力学说,并提出了多种可能的运移模式[9-13]。
迄今对于油气运移路径的研究主要有三种,即:物理模拟[14]、利用射线追踪技术正演模拟和预测油气运移路径和聚集区[15]、利用流体非均质性反演油气运移路径[16-20]。
油气充注历史的研究由定性研究发展到K-Ar定年技术等定量研究[21]。
油气成藏是指在沉积盆地中,石油、天然气生成后,通过在输导层中的运移,最后充注进入圈闭之中,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地质过程。
油气成藏是各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油气在地壳中所处的一种暂时的相对平衡状态,后期的地质作用也可以破坏这种平衡状态,致使油气重新分布、聚集,形成次生油气藏,达到新的相对平衡。
总结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运聚成藏研究进展,能够了解目前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的研究状况,加深对塔里木盆地海相地层的认识。
同时,对塔里木海相地层的成藏模式研究综述,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塔里木盆地成藏模式的规律,对后续进行海相盆地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2 塔里木盆地构造背景与地质特征
2.1 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塔里木盆地的发展演化受不同时期板块构造背景的控制,形成了陆内裂谷、裂陷槽、克拉通内拉张盆地、克拉通内挤压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后拉张盆地、弧后前陆和周缘前陆盆地等多种原型盆地并相互叠加和改造。
盆地中存在挤压、引张、扭动和叠加构造样式,可以形成良好的圈闭构造。
盆地中的大型隆起带是主要的油气聚集带,前陆盆地褶皱—冲断带具有较好的油气前景[22]。
塔里木盆地夹持在天山和昆仑山之间,边界为大型逆冲断裂带和走滑断裂带所限,塔里木盆地及邻区开展的地面地质、地震及钻井等方面的油气勘查和研究成果表明,该盆地具有复杂的演化历史、众多的构造样式和良好的油气远景。
图3塔里木盆地与周缘造山系的卫星影像图(许志琴等,2011)
Fig. 3 Satellite image of the Tarim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orogens 塔里木盆地是在前震旦纪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
不同时期盆地内的隆坳单元既有继承,又有反转,因此盆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就成为十分复杂的问题。
贾承造按构造性质将塔里木盆地划分为隆起构造、坳陷构造、边缘断隆三类共12个一级构造单元[24](图5、图6)包括7个隆起、5个坳陷,简称“七隆五坳”;盆地内部则为“三隆五坳”。
塔里木盆地经历严寒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一三叠纪、侏罗纪等三大伸展一聚敛的构造旋回,发育从海相、海陆过
渡相到陆相的完整海退沉积旋回。
塔里木盆地的主体由古生代海相克拉通盆地叠合而成,在南北两侧又叠置了库车、塔西南等中、新生代陆相前陆盆地[25]。
图4塔里木盆地大地构造背景略图(王鸿祯等,1990)
Fig.4 Sketch map of the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Tarim Basin
图5塔里木盆地构造区划分图(贾承造,1997)
Fig.5 Division of the tectonic area of the Tarim Basin 1-盆地边界;2-一级单元界线;3-二级单元界线;4-断层;5-构造单元编号;6-井位;Ⅰ-库车坳陷;Ⅱ-塔北隆起;Ⅱ1-轮台凸起;Ⅱ2-英买力地凸起;Ⅱ3-哈拉哈塘凹陷;Ⅱ4-轮南低凸起;Ⅱ5-草湖凹陷;Ⅱ6-库尔勒鼻状凸起;Ⅲ-北部坳
陷;Ⅲ1-阿瓦提凹陷;Ⅲ2-满加尔凹陷;Ⅲ3-英吉苏凹陷;Ⅲ4-孔雀河斜坡;Ⅳ-中央隆起;Ⅳ1-巴楚断隆;Ⅳ2-塔中低凸起;Ⅳ3-塔东低凸起;Ⅴ-西南坳陷;Ⅴ1-喀什坳陷;Ⅴ2-叶城凹陷;Ⅴ3-和田凹陷;Ⅴ4-麦盖提斜坡;Ⅵ-唐古孜巴斯坳陷;Ⅶ-塔南隆起;Ⅶ1-民丰北凸起;Ⅶ2-罗布庄凸起;Ⅷ-东南坳陷;Ⅷ1-民丰凹陷;Ⅷ2-若羌凹陷;Ⅸ-库鲁克塔格断隆;Ⅹ-柯坪断隆;Ⅺ-铁克力克断隆;Ⅻ-阿尔金山断隆
图6塔里木盆地地质构造横剖面(贾承造,1997)
Fig.6 Geological tectonic cross section of the Tarim Basin 盆地的形成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3个伸展-聚敛旋回演化阶段。
震旦纪到中泥盆世(古亚洲洋阶段或原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发展旋回;晚泥盆世到三叠纪(古特提斯洋阶段),塔西南边缘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后伸展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发展旋回;侏罗纪到第四纪(新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晚期前陆型盆地发展旋回。
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出现了3个次级旋回。
伸展期原型盆地地层层序较稳定,聚敛期原型盆地地层侧向变化大(图7)。
盆地演化与构造体制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方式决定了盆地具有复杂的叠加地质结构,制约着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基本特点[27]。
图7 塔里木盆地构造体系区分
Fig.7 Tarim Basin Basin Structural System Classification
2.2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构造演化过程
寒武纪为大陆的快速裂解时期。
早寒武世盆地的西南缘与北缘分别发育北昆仑裂谷盆地和南天山裂谷盆地,东南侧为阿尔金-祁漫塔格隆起。
盆地内部呈西高东低,西部克拉通内部坳陷沉降较快,发育开阔台地与局限台地沉积。
盆地东部为克拉通边缘坳陷,属于强烈拉张环境的产物。
南天山裂陷作用东强西弱,东部为海水较深的槽盆,火山活动发育,西部为浅海陆架沉积。
兴地断裂为南天山裂陷与塔东克拉通边缘坳陷的分界断裂,其南侧为半深海盆地,北侧为浅水台地,也可能形成水下低隆起。
中寒武世原型盆地的主要特征是北昆仑洋的出现,相应地沿着塔西南缘的叶城-和田-于田一带形成了被动大陆边缘,主要发育开阔台地与斜坡相沉积(图8)。
其次是在海退背景下塔西克拉通内坳陷发育了宽广的含膏泥坪沉积,属局限台地内坳陷的产物。
与早寒武世相比,局限台地向东南的塔中地区扩展,而开阔台地向塔北西部地区拓展。
塔东仍为克拉通边缘坳陷,仅仅发生了沉积相带的迁移。
图8 塔里木盆地及邻区中寒武世构造沉积环境图(何登发等,2005)
Fig.8 Map showing Middle Cambrian structures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in Tarim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
晚寒武世基本继承了早、中寒武世原型盆地的特点。
北昆仑洋范围进一步扩大,南天山裂陷进一步加强。
由于北昆仑带拉张程度的加大,位于其北侧的叶城—和田一带形成了一个水下低隆起,这是塔西南隆起的雏形(也被称为和田隆
起) 。
它的形成是在早期裂谷的肩部,后期均衡翘升作用的结果,从另一侧面说明北昆仑可能为不对称裂谷。
在地震剖面上,可见上寒武统自北而南向其减薄超覆。
塔西克拉通内坳陷由于海平面上升,局限台地范围缩小,且由于沉降的不均一性,于巴楚—塔中一带形成近东西向的台地内坳陷。
与震旦纪相比,寒武纪沉积基本覆盖了整个盆地,由南、北陆中间海的“南北分异”格局演变为“西高东低”的形态。
由早寒武世的初始海侵,到中寒武世的海退,再到晚寒武世的海侵,表现出海平面总体升高的演变趋势。
由于拉张活动与沉降的不均一性,沉积物源供给的平面变化,塔东边缘坳陷为欠补偿环境沉积。
奥陶纪为古亚洲洋演化的关键时期。
其北部分支洋盆相继关闭,而南部分支南天山洋发育形成。
同时,北昆仑洋向中昆仑地体下俯冲消减,最终导致奥陶纪末中昆仑地体与塔里木
地块的碰撞,在阿尔金带形成完整的沟-弧-盆系。
周缘构造环境的变化导致盆地内部在原有构造格局的基础上,出现强烈的分异演化。
表1塔里木盆地构造层划分表(何登发等,2005)
Table.1 Division of structural layers in Tarim Basin
(1) 仍然继承了盆地西高东低的构造格局,西部的克拉通内坳陷与东部的克拉通边缘坳陷之间以斜坡过渡,早奥陶世的沉积厚度西厚东薄,中、晚奥陶世的沉积厚度则西薄东厚,东部的克拉通边缘坳陷在晚奥陶世出现过补偿沉积。
(2) 塔西克拉通内坳陷的东侧台缘斜坡相带经历了由宽-窄-宽的演化过程,且不断西移,过塔中后向西南延伸。
它与塔里木地块北侧、西北侧的斜坡构成“U”字形。
(3) 由于塔里木地块所处纬度、方位的变化,由早奥陶世的相对较干热气候,演变为中晚奥陶世的湿润气候。
(4) 逐渐建立南压、北张的构造体制,导致塔里木盆地由东、西分异的格局向南、北分异的格局转变。
受阿尔金断裂系活动的影响,盆地内部玛南、塔中、古城墟等低隆起或鼻状隆起形成,并在压扭作用的影响下,呈雁列状展布。
(5) 由于南部物源区的出现,塔西克拉通内坳陷由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向混积台地、混积陆棚转变。
(6) 塔里木地块北部的被动大陆边缘由窄到宽,并逐步发育成熟。
它与塔东克拉通边缘坳陷之间以兴地断裂为界,兴地断裂以南主要以半深海-深海相的浊积岩、放射虫硅质岩和笔石页岩的沉积为主,火山岩具有双峰式特点;兴地断裂以北以碳酸盐台地相的沉积为主,火山岩为玄武岩。
震旦纪到中泥盆世(古亚洲洋阶段或原特提斯阶段),塔里木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发展旋回(表1)。
①震旦纪初始裂陷阶段,盆地处于南纬高纬度区,南、北分带,盆缘裂陷,盆内坳陷,西浅东深。
②寒武纪伸展阶段,全面海侵,东、西分异, 北昆仑洋形成;塔西南发育成被动大陆边缘;塔东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形成半深海-深海盆地;塔西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发育浅水台地相。
③早-中奥陶世被动大陆边缘阶段,南天山洋具有雏形,祁漫塔格裂陷形成;南、北同时形成被动大陆边缘;盆内西浅东深,斜坡相带变迁,水下低隆起形成。
④晚奥陶世南侧挤压阶段,北昆仑洋消减,阿尔金沟-弧-盆系消亡;盆内东、西分异强烈,斜坡相带偏转;北天山洋消减闭合,南天山洋扩张。
⑤志留纪—中泥盆世南北对立阶段,盆地南压北张;南、北分异;盆地分割性强;前陆盆地体系与克拉通内坳陷体系独立发展;早(或中)泥盆世末期构造运动强烈[27]。
3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地质特征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台盆区寒武系—奥陶系,它的厚度可达5~7Km。
它既可以作为油气的储层和源岩,也可以作为油气的盖层或遮挡体。
碳酸盐岩主要发育于碳酸盐岩台地相和斜坡相之中,其中开阔台地及台地边缘坡折带的生物碎屑滩和砂屑滩、局限台地的白云岩坪是主要的储集相带。
潜山溶孔溶洞型白云岩、石灰岩及礁滩复合体中的生物碎屑灰岩、砂屑灰岩、鲕粒灰岩、礁灰岩以及潮坪白云岩是主要的储集岩。
寒武系—下奥陶统、中—上奥陶统都发育有较好的碳酸盐岩烃源岩[28]。
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发育于开阔台地和台地边缘相,储集层物性变化大,平均物性值低,主要类型为裂缝性储集层,裂缝-孔隙型次之。
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相分布、构造活动和岩溶作用的控制[29]。
孙龙德根据油气的分布与聚集特点,对碳酸盐岩油气藏作了分类。
图9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藏分类(孙龙德,2007)
Fig.9 Classification of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he Tarim Basin
塔里木盆地主要发育寒武系—下奥陶统、中一上奥陶统海相烃源岩与石炭一二叠系海陆过渡相、二叠—侏罗系陆相烃源岩[30],中一下寒武统、中一上奥陶统烃源岩是台盆区现存油气的主要来源,石炭一二叠系、三叠一依罗系是前防区油气的主要来源。
由于多旋回沉积演化与变迁,塔里木盆地发育多套区域储盖组合,其中下古生界、中新生界主要为碎屑岩,下古生界寒武一奥陶系为碳酸盐岩。
塔里木盆地围闭类型丰富,台盆区地层岩性圈闭发育,也有背斜、断背斜等构造圈闭;前陆区构造圈闭发育,主要分布在山前冲断带[25]。
塔里木盆地寒武一奥陶系碳酸盐岩以台缘礁滩型、孤立洞穴到与缝洞型、构造一岩性型4种油气藏为主要类型。
从圈闭类型、油气藏形态、流体性质、岩性、埋深等不同角度,对油气藏可以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案,通常按照油气藏的圈闭类型划分为构造、地层、复合等三大类[32]。
由于碳酸盐岩油气藏数量众多、特征各异,为了深入认识油气藏特征,有利于油气勘探开发,有必要进行碳酸盐岩油气藏的详细分类。
塔里木盆地寒武一奥陶系碳酸盐岩经历多期构造运动作用,圈闭类型丰富,发育多种构造类圈闭,但受控储层非均质性,以非构造型圈闭为主。
油气圈闭类型不同,会造成油气藏特征的巨大差异以及油气产出的迥异,因此,首先从油气圈闭是受局部构造或是储层控制出发,将碳酸盐岩圈闭分为构造类、地层岩性类。
以及受双重作用控制的复合类等三大类,从而形成了构造类、地层岩性类、复合类等三大类油气藏。
地层岩性类碳酸盐岩油气藏非常多,主要受储层控制,以储层分类为基础,所以将地层岩性类分为礁滩型、风化壳型、白云岩型等三个亚类,在此基础上根据储层特征进一步分为七种类型(图10)。
构造类油气藏根据圈闭特征进一步分为三种类型,复合类油气藏根据构造与储层的作用可分为两种类型[25]。
图10塔里木盆地寒武一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分类图(杜金虎,2010) Fig.10 Classification of Cambrian-Ordovician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he Tarim Basin 吕海涛从奥陶系油气藏油气平面分布和纵向分布特征(图11),认为塔里木盆地奥陶系以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为主,具有大面积连片或成带分布的特征。
总结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成藏规律为:与烃源岩生排烃期相匹配的、发育在古隆起、古斜坡背景上的岩溶缝洞储集体,或受深大断裂带控制的多成因类型的缝洞型储集体,具有大范围富集成藏的特征,储集体发育程度是控制油气成藏差异的关键因素[33]。
图11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对比(吕海涛,2014)
Fig.11 Correlation of the Ordovician in Tarim Basin(Haitao Lu,2014)
4 碳酸盐岩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
4.1 多套烃源岩广泛分布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主要发育寒武系和中一上奥陶统两套海相烃源岩[30],两套烃源岩主要发育在闭塞海湾相及台缘斜坡相区。
寒武系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满东凹陷的欠补偿盆地相、盆地西部的蒸发瀉湖相,岩性以灰质-硅质泥岩和泥灰岩为主,具有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母质类型好、有机质丰度高等待征(图12)。
寒武系烃源岩在晚奥陶世—志留系进入生排烃高峰,以生油为主;晚海西期沉积再成藏,隆起部位的寒武系海相生油岩进入二次生油阶段;现今处于生干气阶段。
中一上奥陶统生油岩发育在盆地西部的台缘斜坡相区塔中凸起北斜坡、阿瓦提则陷,以及满东盆地相区。
西部中一上奥陶统烃源岩在晚海西期进入生烃门限,在喜马拉雅期进入生排烃高峰,以生成中等成熟度正常原油为主,目前仍处在高成熟一生凝析油阶段。
寒武系、中一上奥陶统烃源岩广泛分布,在多期的生排烃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由于寒武-奥陶系具有优越的自生自储条件,多种类型的储层大面积分布,有利于油气的运聚与成藏。
图12 培里木盆地中一下寒武统(a)、中一上奥陶统(b)有效烃源岩厚度与成
熟度图
Fig. 12 Thickness and maturity of effective source rocks in the Lower Cambrian
(a) and Middle-Upper Ordovician (b) in the Perim Basin
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为腐泥型 -混合型海相碳酸盐岩和泥岩,盆地内广泛分布,有机碳丰度低—高,成熟度为高成熟-过成熟,大部分仍处于生气窗内(图13),是主要气源岩[34]。
图13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烃源岩不同时期供烃中心分布(贾承造,
1999)
Fig.13 Hydrocarbon supply center distribution of Cambrian ordovician source rocks
in tarim basin in different periods
4.2 烃源岩类型及其差异演化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者有效烃源岩分布区及其热演化史对油气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烃源岩冉机质类型及其热演化程度形成了海相碳酸盐岩富油也富气的格局。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及奥陶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型,因而以生油为主(图14)。
但由于其成熟度普遍较高,特别是寒武系烃源岩,已达到高-过成熟阶段,从决定丁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天然气资源虽也很大,形成了既富油又富气的油气资源现状。
随着勘探向深层发展,天然气资源比重会不断增加。
由于寒武系及奥陶系烃源岩的成熟度在塔里木盆地总体表现为东高两低,特别是寒武系烃源岩,其成熟度明显具有东高西低的分布特点,盆地东部埋深大,现已达到过成熟阶段,而在盆地西部广大台地相区成熟度相对较低。
因而,造成台盆区海相油气具有“西油东气”的分布现状。
以轮向油气系统最为典型,已发现的天然气主要分布于轮古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则以油藏为主。
图14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油气成藏事件图
Fig.14 Figure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events in the basin area of the Tarim
Basin
4.3碳酸盐岩油气主要位于有效生烃中心周缘
台盆区两套烃源岩的热演化史不一样(图14),但在分布上有大部分区域是相同的.对很多区块都有贡献。
油气源对比研究农明,不向区块、个同层位的原油,由于成藏期及保存条件的木同,油气性质相差很大。
由于这两套烃源岩广覆式分布,形成多期生排烃与大面积的广泛充件,造成碳酸盐岩广泛含油气的格局。
目前所发现的油气藏一般都分布于寒武-奥陶系烃源区附近,如塔北隆起及塔中凸起油气藏基本上围绕满加尔凹陷生烃中心分布,既有寒武系烃源岩生成油气的供给,又有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的贡献。
围绕满西有效生烃中心边缘的塔北南缘、塔中北斜坡是油气最富集的地区,是多期烃源岩供焊的有效成藏区域。
而在满东地区虽然寒武系烃源岩发育,但由于热演化程度高,生排烃主要集中在加里东期,后期构造运动作用强烈,造成油气的大量散失与破坏。
5 塔里木盆地运移聚集史相关研究进展
贾承造(1997)在研究塔里木盆地的海相碳酸盐岩演化中认为多期油藏控制了油气相态的有序性变化,并且夺其构造作用造成了油气成藏的差异性。
综合生烃史、构造演化史、油气成藏期次的分析,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主要有晚加里东期、晚海西期和喜马拉雅期三期油气充注与加里东末期—早海西期、印支—燕山期两期油气破坏调整的复杂成藏史[24](图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