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翻译21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阅读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阅读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阅读及翻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性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素问全文及译文

素问全文及译文

素问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道,是人人都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

万事万物都遵循着道的约束,道也寓于万事万物之中,因此我们身在其中反而感觉不到道的存在。

也就是说,道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万事万物虽受制于道(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但又无法清晰追溯其发展的轨迹。

好比是我们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但空气的的确确在我们的周围甚至身体内存在着。

好比是任何圆形均有圆心存在,但圆心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大小,不可见。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 作者:佚名 【原文】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译文】黄帝问道:医生医疗疾病,同病而采取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结 果都能痊愈,这是什麽道理? 【原文】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译文】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地理形式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缘故。

【原文】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

其民食鱼而 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 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译文】例如东方的天地始生之气,气候温和,是出产鱼和盐的地方。

由于 地处海滨而接近于水,所以该地方的人们多吃鱼类而喜欢咸味,他们安居在这个 地方, 以鱼盐为美食。

但由于多吃鱼类, 鱼性属火会使人热积于中, 过多的吃盐, 因为咸能走血,又会耗伤血液,所以该地的人们,大都皮肤色黑,肌理松疏,该 地多发痈疡之类的疾病。

对其治疗, 大都宜用砭石刺法。

因此, 砭石的治病方法, 也是从东方传来的。

【原文】 西方者, 金玉之域, 沙石之处, 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 水土刚强, 其民不衣而褐荐, 其民华食而脂肥, 故邪不能伤其形体, 其病生于内, 其治宜毒药。

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译文】西方地区,是多山旷野,盛产金玉,遍地沙石,这里的自然环境, 象秋令之气,有一种收敛引急的现象。

该地的人们,依山陵而住,其地多风,水 土的性质又属刚强,而他们的生活,不堪考究衣服,穿毛巾,睡草席,但饮食都 是鲜美酥酪骨肉之类,因此体肥,外邪不容易侵犯他们的形体,他们发病,大都 属于内伤类疾病。

对其治疗,宜用药物。

所以药物疗法,是从西方传来的。

【原文】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

其民乐野处 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芮。

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

【译文】北方地区,自然气候如同冬天的闭藏气象,地形较高。

人们依山陵 而居住,经常处在风寒冰冽的环境中。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一本古代的中医经典,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以下是部分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
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原文:天风解堵,地风解濡,人风解肌。

人合于四时之大变者,天风解肌,地风解肌……风者,人之所以在天地之间也。

译文:天风能治疗肌肉的疼痛和僵硬,地风能治疗湿气的滞留,人风能治疗肌肤病。

人类与四季轮换相适应,天风可治疗肌肤病,地风可治疗湿气滞留……风,是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因素。

2.《素问·生气通天论》
原文:夫生气之亏,上工于神枢,下系于肌肉,其寿命早衰,肺气先丧。

译文:生命力不足,首先影响人的精神,然后影响到肌肉,导致寿命缩短,肺气先衰。

3.《灵枢·本神》
原文:人有五脏,五脏之合气为阳,阳和盛,则五脏皆受气,血脉和行。

译文:人体有五个脏器,五脏合理的气血流动是阳气,阳气充足时,五脏都能正常接受气血的滋养,血脉流通顺畅。

以上是黄帝内经部分文段原文及译文,这本经典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中医学和人体健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包括《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两部分。

下面是《黄帝内经素问》的一部分原文及译文:
原文:四气调神大论之中曰:黄帝问曰:志血者,何如而强?岐伯对曰:血者,生于气,死于气,行于经隧,布于肢节。

是故志无穷者,其血气治;志穷者,其血气绝。

故血在中则志在阳,血在外则志在阴,血在上则志在前,血在下则志在后,血在左则志在巽,血在右则志在坎。

故志为气之清者血也。

故曰:志为之舍,气为之宅。

志与魂气相感则乐,神舍则死,志居则思,思则得之。

译文:《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四气调神大论》提到:黄帝问道:如何才能强健志气?岐伯回答说:血是由气生,由气亡,通过经脉流动,遍布于肢体节段。

所以志气无限,其血气就会保持健康;志气枯竭,其血气就会中断。

因此,血流于体内,志气就表现在阳部位;血流于体外,志气就表现在阴部位;血流于上部,志气就表现在前部;血流于下部,志气就表现在后部;血流于左方,志气就表现在巽位;血流于右方,志气就表现在坎位。

因此,志是气清的体现,所以说:志和血有关,气为其居所。

志与魂气相互感应就会感到欢乐,神气离开就会死亡,志气若停留就会思考,思考之后就能掌握。

黄帝内经素问篇原文与解析

黄帝内经素问篇原文与解析

黄帝内经素问篇原文与解析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的重要经典,包含了医学理论、诊断与治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素问篇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下面我们将对素问篇的原文进行解析。

第一章:生气通天脉黄帝问曰:“春气之应,所以发育万物者,生气之他气也。

故春气者,藏之精也。

”解析:这段话表达的是春季生气旺盛,能够促使万物生长的原因。

春季的生气源自于先天之气。

“盖气之和,春夏长,秋冬收藏。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气的运行规律,春夏之气长,秋冬之气藏。

“天地之变化,然后能应。

”解析:这句话意味着只有了解天地的变化,才能运用治病的方法。

第二章:阴阳应象气黄帝问曰:“阴阳者,天地之化生。

”解析:这段话意味着阴阳是天地变化的根源。

“其本在人,非天。

”解析:这句话强调阴阳之源在人,而非天。

“是故天地之外湿者,腠理闭塞,则生痹;阳气多而湿气少,则皮肉精坚而肌肉涩;阴气多而阳气少,则肌肉血气生凝,血凝则形斜。

”解析:这一段描述了外湿导致的身体问题,如腠理闭塞会导致痹症,阳气多湿气少会导致肌肉僵硬,阴气多阳气少会导致血液凝结。

第三章:病能传与不传黄帝问曰:“夫百病生于气,有传于阴阳者,有传于经络者。

”解析:这段话表明疾病可以由气传播,也可以由阴阳、经络传播。

“地气上,乃生风;风生,则寒湿从之;风郁则热。

”解析:这段话揭示了地气上升可能导致风生,风生又可能引发寒湿,如果风郁则会出现热症。

“病长则传形于肠胃,流溢肠胃,胃虚则肠溢。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疾病发作较久会传入肠胃,引发肠胃病变。

第四章:厥逆终始黄帝问曰:“五过有失常者,何如?”岐伯答曰:“五脏六腑,受谷气味;故五过有失常,与谷为言。

”解析:这段对话讨论了五脏六腑受到谷气影响而出现异常情况的问题。

“聪明者,心使然;决乎志,死乎勇,守之则固,不守则行。

”解析:这句话意味着聪明、心胸开阔的人能够克服困难,坚守正道则能坚固,不坚守则行动。

第五章:失精度母黄帝问曰:“余闻古者言:病至顶极而反者,何如?”岐伯答曰:“两气相搏,不得相胜,故病至顶极而反。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

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阳明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

少阳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太阴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A2T6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

一阳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

太阴藏搏,言伏鼓也。

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译文】黄帝问道:人们的居住环境、活动、安静、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经脉血气也随着变化吗?岐伯回答说: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静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黄帝内经》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下面给大家带来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医学巨著,集汉以前医学之大成。

它的成书标志着我国古老的医学体系,由单纯的医疗知识积累,发展为系统的医学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一直以来被尊为“医学之宗”、“群经之祖”。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二部,每部各81篇,共计162篇。

是一部以医学理论为主,多学科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的文献汇编。

《黄帝内经》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当时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学派主张及医学成就,也为数千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还是养生保健的鼻祖。

《黄帝内经》开篇是上古天真论,讲的是如何正确养生保健,以活到天年。

天年就是人的自然寿命,即120-150岁。

几千年来,《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

中国历代名医都是在《黄帝内经》的理论指导下,创新发展中医的。

比如“经方之祖”汉代医圣张仲景,其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就是继承了《黄帝内经》的医学成果。

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朱丹溪,以前是浙江义乌有名的讼师(就是现在的律师)。

因其父母、妻子等好几个亲人,都死在庸医的手里,所以发愤学医。

朱丹溪4 0岁后才开始学医,他就是从《黄帝内经》入手学医的。

后来朱丹溪创立了滋阴学说,被后世誉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朱丹溪在继承《黄帝内经》的学术成果基础上,成立了自己的学术流派,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丹溪也因此成为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学家。

朱丹溪弟子门人等将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以及平素所述篆写编辑成书,即《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是祖国医学宝库里的一部重要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丹溪心法》全面反映了朱丹溪治疗杂病的经验,对后世医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继承、创新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离不开《黄帝内经》这个“医学之宗”、“群经之祖”。

黄帝内经 下卷 素问篇(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 下卷 素问篇(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计81篇。

其中,《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上卷,全书共81篇。

下卷《素问》篇以阐释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为主,涉及诸多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对中医经典理论和方法的形成、发展和系统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对《素问》篇进行原文+注释+译文的详细介绍。

一、《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原文:《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原文为古文,使用了古代汉语,通篇内容围绕人体生理和病理进行阐述,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成就。

全篇原文体裁严谨,内容丰富,语言简练,思想深刻,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下卷《素问》篇共计81篇,涉及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

二、《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注释:1. 对于《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原文,现代学者对其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注释,对其中的术语、医学理论、临床实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释,并结合当代医学知识做了新的解读。

这些注释对于读者理解原文内容,把握其中的要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 通过对《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的深入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医学理论系统,掌握中医医学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实践的方法。

同时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医文化,推广中医传统医学知识。

三、《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译文:下面我们逐篇对《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内容进行简要的译文,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和学习中医医学理论。

第一篇 1. 阴阳:黄帝问曰:上古之人,其知有万物者,养生之道,术日新,要则而已。

我欲尽心於论道,以通其意,左传灵棘,右经寸口,遂至于背,皆传之而已,神化之而已。

黄帝闻知此道,贻之六甲灵府, 古天之书而集。

译文:黄帝问道于神农,神农慷慨地告诉了黃帝识知万物的方法和养生之道,共享了以前神农对养生之术的见解,黄帝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研究了神农的全方位的知识体系,运用和完善了六甲灵府的传统知识,最终编纂成了古天之书。

第二篇 2. 五行:黄帝问曰:余闻阳之精而阴为之貸,曰阳尽而阴藏其贷;万物之神,藏於阳而见於阴。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原文及翻译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原文及翻译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原文及翻译译文《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原文心之和、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芻)(zhu四声)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此五味之所伤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

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台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

生于心,如以稿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甘;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

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

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

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阳,甚则入肝,腹满月真胀,支鬲月去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

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

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

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

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

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於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

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

则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

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

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

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

岁月既淹,袭以成弊。

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

重《经合》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

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

诸如此流,不可胜数。

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

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

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羣疑冰释。

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

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

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

其中脱简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羲。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原文及翻译译文《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原文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平人者不病也。

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长夏胃微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

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

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

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则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

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

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

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

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病。

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

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

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

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

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

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

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

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

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脉滑曰风。

脉涩曰痹。

缓而滑曰热中。

盛而紧曰胀。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

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

《黄帝内经·素问》21-44

《黄帝内经·素问》21-44

《黄帝内经·素问》21-44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持重远行,汗出于肾。

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

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腧,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腧。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腧,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腧,补阳泻阴。

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阴?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腧。

帝曰:太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

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素问”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篇章,其中的原文与译文及补注诸多,传统的研究仅以字面来解读,很难看到它的深层意义,这就要求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的补充补注才能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它们的含义。

以下就是黄帝内经素问序的原文及译文:原文:昔者黄帝三代、颛顼五帝,以至夏桀、禹、舜也,夙夜改换,转更治世,唯天子祗行天地之道,故有养民、备周济之计焉。

译文:从黄帝的三代继承者,颛顼的五个子孙,直到夏桀、禹、舜,日夜不断的推行改革,努力治理国家,唯有天子才能够循应天地之道,才有办法养育民众、准备好全国应急救济。

补注:关于这段文字,可以补充注释下几点:1.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无比的神,不仅是神王,更是医药、建筑、农业、武术等方方面面的创始人;2.三代、颛顼五帝”是指黄帝的三代继承者,以及颛顼的五个子孙;3.夏桀、禹、舜”是古代史学家称之为“三皇”的神王;4.养民、备周济之计”指的是办法、手段,用以养育民众,并且确保在面对灾害时,能从国家的应急基金中获得帮助。

从上可见,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具有不可忽视的深层历史文化价值,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将其中充满智慧的治国之道不断补充,用来解决当下的社会经济问题。

近代的改革思想家们也注意到了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所提供的有价值的指导:一是政治上,他们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严格的政令实行,合理的分配资源,确保人民的安全和生活;二是经济上,他们认为应当加强经济建设,并以充沛的资本改善生活条件,确保人民可以劳动得到合理的报酬;三是社会上,他们认为应当改进能够裕养百姓的社会结构,尊重百姓的人权和思想自由,增进国家之间的和平友谊。

同时,素问也提供了一些关于治病的记载,如:“疾者必求之于药;药者必取之于草木”,这句话提示我们,人们应当以天然的草木作为药材来治病,而不只是依靠人造的药物。

总之,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的文化,探究古代治国的方法,提倡绿色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它所传播的,不仅仅是智慧,更是一种精神,一份探索以及尊重自然的信仰!。

黄帝内经-素问、译文.总结

黄帝内经-素问、译文.总结

黄帝内经-素问-译文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

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

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

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

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

因而任何不正当的都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

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素问五十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五十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五十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黄帝内经·素问》,第25宝命全形论篇,原文诵读《黄帝内经·素问》,第25宝命全形论篇,对照参考译文【原文】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原文】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翻译】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

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原文】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翻译】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原文】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原文】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翻译】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

黄帝内经翻译

黄帝内经翻译

黄帝内经翻译《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医学圣典。

它包含了五篇,分别是《素问》、《灵枢》、《针灸甲乙经》、《药性动力篇》和《毒医经》。

下面是《黄帝内经》的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问:刺结而针不入,师言:“人有诸痛,皆先生于络脉,络脉者,皆聚于荥穴。

”黄帝质问师言:“络脉为何?”师言:“络脉者,血之浊气也。

血者,人之精气也。

气为血舍,血舍为气主。

故必须疏泄络脉,以通其气血。

气血通畅,则病可除矣。

”《黄帝内经·灵枢》问:人之道得失同也,病之道得失异也。

治病之法,必先摄其形体,正其饮食,养其精神,调其五脏。

五脏者,人体之象也。

故五脏平衡,则气血和畅,病自愈;五脏不和,则气血阻塞,病加重。

故当治病之时,需先辩证定病因,以施相应的治疗措施。

《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问:依我看来,针灸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人体的经络,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能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治疗效果。

而针灸的操作技巧也非常讲究,需要有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黄帝内经·药性动力篇》问: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性能和作用。

药性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方式,而药力是指药物对病理变化的影响力。

药物应根据病情选择,尽量避免副作用。

对于药物的使用,要谨慎操作,遵循医学原则。

《黄帝内经·毒医经》问:毒性药物是指对人体有害的药物。

在使用毒性药物时,需要格外谨慎。

毒性药物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避免误伤患者。

在使用毒性药物进行治疗时要注意剂量和时机,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

总结:《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宝贵遗产,对于我们现代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强调了治病需全面辨证施治的原则,提出了“和血舍主”、“辨证论治”等重要理论,为中医学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黄帝内经》的翻译和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精髓,提高中医学的研究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
奠基之作。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其中《素问》主
要讲述了医学理论和诊断治疗原则,而《灵枢》则涵盖了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分类等内容。

黄帝内经的原文是使用古代汉字书写的,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曰,余闻天地之气,岁运之行也,阴阳之应,藏精之会也,夫子以为奈何?岐伯对曰,气之和者,志意专直,不欲饮食,
不欲言笑,不欲出入,不欲卧起,当是之时,神气自守,邪不能干犯,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的译文是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或其他语言的版本,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地之间存在着气的流动,岁运的循环,阴
阳的相互作用,以及精气的聚合。

先生对此有何看法?岐伯回答道,当气和畅的时候,人的心志专一,不贪食,不妄言笑,不频繁出入,不随意卧起。

在这个时候,神气自然守护身体,邪气无法侵袭,疾
病也就不易发生。

当然,黄帝内经的原文和译文有很多版本和不同的翻译者,每
个版本和翻译者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差异。

因此,如果你对黄帝
内经感兴趣,建议你查阅多个版本的原文和译文,以便全面理解其
内容和含义。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21上卷素问篇风论篇第二十一【本章要点】一、论述了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性主动,变化最快,具有“善行而数变”的性质,故风邪致病,具有病症变化多端的特点。

风邪还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首要因素,有“百病之长”之称。

作者列举了五脏风、胃风、首风、漏风、泄风等多种风病,以阐明以上道理。

二、论述了多种风病的病因、症状、诊断要点,并介绍了五脏风病的面诊部位和相应色泽。

三、各种风证,虽然临床症状千差万别,但均有汗出恶风的共同症状,这对于临床辨证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①,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

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在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

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

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眥,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

故使肌肉愤月真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腑,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

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②者为肾风。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胸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饮酒中风,则为漏风。

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

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③。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④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⑤,其色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原文: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①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②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

恍惚之数,生于毫氂,毫氂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

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注释:①相傅:就是古代宰相。

②膻中:有两个意义,广义的指胸腔,狭义的指心包。

③传道:道与导同,即传导糟粕的意思。

④作强之官:肾是人的先天之本,所以肾气充盛,则身体强健,所以叫作“作强之官”。

⑤决渎:疏通水道⑥窘:困难的意思。

⑦消:消息也。

就是研究的意思⑧瞿瞿:焦思苦虑而不得其所以然的意思。

⑨闵闵:忧愁的意思。

⑩恍惚:就是最微小的物体。

翻译:黄帝问道:希望你给我讲一讲,一个人五脏六腑的各个器官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真的有贵贱之分和巨大差别吗?岐伯回答说:你这个真是问得详细啊!我现在就给你谈谈这个问题。

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

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

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

膻中,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布出来。

脾和胃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无味的阴阳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

大肠是传导之官,它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出体外。

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清浊。

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技巧。

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行水道。

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方能排除尿液。

以上这十二官,有分工,但其作用应该协调而不能相互脱节。

所以君主如果明智顺达,则下属也会安定正常,用这样的道理来养生,就可以使人长寿,终生不会发生危殆,用来治理天下,就会使国家昌盛繁荣。

君主如果不明智顺达,那么,包括其本身在内的十二官就都要发生危险,各器官发挥正常作用的途径闭塞不通,形体就要受到严重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谈养生续命是不可能的,只会面临巨大的灾难使生命早早夭折。

如同这个道理一样,假如让一个昏君统治天下,当然百姓遭殃政权不稳定。

这是国家治理者必须认真谨慎的事情!医术至深的道理是微渺难测的,其变化也没有穷尽,谁能清楚地知道它的本源!实在是困难得很呀!有学问的人勤勤恳恳地探讨研究,可是谁能知道它的要妙之处!那些道理暗味难明,就像被遮蔽着,怎能了解到它的精华是什么!那似有若无的数量,是产生于毫氂也是起于更小的度量,只不过把它们千万倍地积累扩大,集思广益,渐发展成为种种科学道理,装扮这个复杂的世间。

黄帝说:真是有幸啊!我知道了这些让人心惠智明的理论,这肯定将成为圣人做出巨大事业的基点,面对这些富有意义的道理和宏论,不经过斋戒静心,选择良辰吉日,就不能接受。

黄帝于是立即选择最好的日子,将这些宝贵的资料和心得放到灵台兰室用心收藏,以备未来的后世流传和实践。

汉英翻译:The Yellow Emperor asked:I hope you can tell me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 he organs of a person's five viscera.Do they really hav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high and low and the huge difference?Qibo replied,"you really asked me in detail!I'll tell you about it now.".The mind,whic h dominates the whole body,is the official of the monarch,from which the mental co nsciousness and thinking activities of people come out.Lung,the official of Xiangfu,is like Xiangfu assisting the monarch,regulating the whole body's activities because of t he Qi of the whole body.Liver,the Lord of anger,is as brave as a general.It's called a general's official.The strategy comes from it.It is the official of ministers and envoys t o protect their hearts and accept their orders.The joy of their minds is spread out thr ough it.The recep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are the officials of the barns.The tasteless Yin and yang can be digested,absorbed and transported by t heir functions.The large intestine is the organ of conduction,which can transmit the dregs of food and make them change into feces to be discharged from the body.The small intestine is the organ of fullness,which bears the food in the stomach and furth er differentiates into turbidity.Kidney is a strong official,it can make people play a str ong and produce a variety of skills.Sanjiao is the official who decides to desecrate.Itcan pass through waterways.The bladder is the official of the state capital.Only by st oring body fluid and gasification can urine be eliminated.There is division of labor am ong the above twelve officials,but their functions should be coordinated rather than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Therefore,if the monarch is wise and smooth,his subordi nates will be stable and normal.With this way of health preservation,people will live a long life without danger.If it is used to govern the world,it will make the country pr osperous and prosperous.If the monarch is not wise and obedient,then the twelve o fficials,including himself,will be in danger.The normal function of all organs will be bl ocked,and the body will be seriously damaged.In this case,it is impossible to talk ab out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life continuation,only facing a huge disaster that makes li fe die early.Like this principle,if a despotic monarch rules the world,of course,the p eople suffer from political instability.It's a matter for state administrators to be carefu l!The profound principles of medicine are subtle and unpredictable,and their change s are endless.Who can clearly know its origin?It's really very difficult!The learned pe ople are diligent in their research,but who can know the essence of it!Those principl es are dark and obscure,just like being covered,How can we know what the essence of it is?It seems that if there is no quantity,it is produced in benefit by mutual discus sion.Emperor Huang said:it's a great honor!I know these theories that let people benefit wisdom,which will definitely become the basis for saints to make a huge cause.In th e face of these meaningful truths and grand theories,we can't accept them without f asting and meditation and choosing a auspicious day.Emperor Huang immediately ch ose the best day to collect these valuable materials and experiences in Lingtai orchid room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o spread and practi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