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B欧洲文明十五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文明传承中的意识觉醒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笔记
《欧洲文明十五讲》作者:陈乐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年1月字数:250,000
据,结合他在欧洲的亲身实践,对欧洲历史的发展线路做出了相当严谨的考察,再在严密的逻辑推理之下,抽象出欧洲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的大线路、大轮廓。作者认为,“书和资料里反映的东西,我想大部分还是真实的……若要讲‘史无信史’,那就把整个历史否定了,抛弃掉了,成了虚无主义。”而历史虚无主义正是我们在保证历史研究的严谨性的同时要避开的误区。
研究问题
陈乐民先生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换句话说,即“历史的必然性”亦即“历史的合理性”。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中国进入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才一百多年,为什么这么滞后?……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是向谁追问责任的问题,甚至不是一个褒贬是非的问题,而是把客观事实弄
1
地理概念上的欧洲,而是一种文化范畴的欧洲。这个观点是贯穿全书的重要支撑点。从欧洲的起源上看,古希腊文明是其本土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交融的产物;而这两河流域实际上的位置是亚洲的西南部(今伊朗、伊拉克地区)。而从此后欧洲文明的“运动”范围来看,以全盛时期的古罗马帝国为例,其文明遗迹早已遍布欧洲的全部、西亚和北非。而现如今,世界大国之首——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也要追溯于
欧洲文明的扩张运动。可见,欧洲是文明的欧洲,而不仅仅指的是地理意义上的欧洲。
作者强调,欧洲文明并不是“无端产生”“天上掉下来的”,它是有一个具体的源头的,那就是古希腊的本土文明受两河流域文明影响的产物,这个产物即希腊文明。作者认为,自然地理因素是形成希腊文明“自由”“民主”的重要条件之一,但
2
会迎来文艺复兴,从而步入近代的。中世纪(中古)和近代历史的分界线都是模糊的,都是渐进的,只是要找到一个“界碑”,否则历史研究难以继续。要摆脱“中世纪”等于黑暗的观点,因为中世纪让欧洲拥有了民族国家,拥有了基督教。
作者纠正了普遍存在的对“封建制度”的错误看法。在中国,“封建”往往和“中央集权”相联系,殊不知二者的内涵其实截然相反。封建制的特点是分散,是分封,
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就是最典型的“封建”。柳宗元在《分封论》中写的很明白,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自此,中国的政治制度才由“分散”历经千年走向“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在欧洲的表现,就是产生了城市、市民阶级、市民自治社会。市民阶级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前身,是近代欧洲历史发展的主角。
关于“文艺复兴”的定义,作者认为,从内涵上来讲,“文艺复兴”所涉及的领
3
。
不能在尚未获得理性之前妄下定论。
作者对英、法革命的观点折射出了作者辩证统一的思考方式。尽管英法革命的时间并不相同,英国比法国早了一百多年,但在历史的长时间尺度上看,这是两个相似的文明都要经历的相同的阶段——权利意识的觉醒。但同时,二者的区别,无论在过程上还是结果上都是非常明显的——英国改革虽慢,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法国爆发式的大革命,其结果却是在帝制与共和制之间反复周转。文明的发育差异在此处已经可见一斑,同样的精神革新在不同国家中反射出不同的结果,这也恰恰印证了作者所言的历史合理性。
作者以为,欧洲文明的扩张是历史的必然——“欧洲整体的文明,包括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向外扩张不可的地步了。”虽然欧洲文明在其扩
破。
比,以满腔的中国情结,把目光投回中国,投到中国文明的未来上。世界如何发展取决于一个又一个国家,而一个国家如何发展不外乎它的文明前景。而若要透析一种文明的前景,就要将研究的中心放在它所走过的路,放在这种文明的原始基因上。
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本书为我们指明了文明史研究的价值,透过欧洲文明的历史发掘出欧洲文明的精神内核,同时也为我们指出了研究中国历史
合理性的一个可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