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 冀教版(2)
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燃烧的秘密》是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单元的内容。
本课是学生在发现生活中燃烧现象的基础上,以蜡烛燃烧进行观察,通过“提猜想—做实验—观现象—论结论”的探究活动,观察蜡烛燃烧后杯壁的变化,进而得出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是水和二氧化碳。
通过这两组实验使学生明白,实验是检验科学的唯一标准。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生成的物质
2、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能力目标:1、通过让学生“提猜想—做实验—观现象—论结论”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2、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实验现象的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兴趣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的变化”
本课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四、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从生活中初步了解了物体燃烧时火焰颜色、气味等知识。
虽然学生对蜡烛燃烧较熟悉,但是对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比较陌生。
在熟悉事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鲜事物,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利用多媒体和实验探究相结合,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五、教具准备:纸片、布片、羽毛、火柴、蜡烛、镊子、铁质托盘、集气瓶、玻璃片、澄清石灰水、烧杯、吸管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七、板书设计
燃烧的秘密
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15)

燃烧的秘密教学目标探究目标:能记录不同的物体燃烧产生的现象,能假设猜想,设计实验,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愿意对燃烧的秘密进行探究。
愿意辩证地分析问题知识目标: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哪些新物质,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探讨具体的蜡烛燃烧后生成的了什么。
了解燃烧的共同特征。
能举例说明燃烧的利与弊。
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
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把语文知识用于生活中。
在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单一式的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不能做到与人交流,与人对话。
喜欢受到表扬或赞美,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是很幼稚的见解。
重点难点重点:探究“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什么”,让学生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教学过程1、你们喜欢魔术吗?2、这是什么?(出示装有石灰水的烧杯) 里面的液体也看清楚了吧。
“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随便指一个男生用吸管向烧杯中吹气,慢吹多吹几次) 3、你有什么发现? 4、这怎么回事?师:其实我在烧杯里装的是澄清的石灰水。
5、是什么使石灰水变浑浊的? 6、那如果我收集了一些气体,想知道它是不是二氧化碳,就可以用什么来检验?1、让你的蜡烛也燃烧起来。
师走下去巡视2、观察蜡烛燃烧时有什么现象发生?3、除了我们能看到或感受到的现象,蜡烛燃烧还可能产生什么?大胆猜一猜4、今天呢,我们先研究蜡烛燃烧是否产生了水和二氧化碳。
出片二: 实验1蜡烛燃烧产生了水? 实验2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5、接下来,我们就用桌子上的实验材料 ,看看都有什么?想一想:怎么收集蜡烛燃烧时排出的气体进行实验。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2)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过程以及某些物体混合后能够生成新物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燃烧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设计的。
教材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蜡烛燃烧能生成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整理资料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了解到蜡烛燃烧能生成新的物质,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最后让学生知道燃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并让学生认识一些防火标识。
增强学生的安全用火意识。
二、教学目标1、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2、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3、探究燃烧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以及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4、能把自己知道的其他安全标识介绍给其他同学。
5、能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列举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燃烧的利与弊。
三、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四、教法与学法教法:1、以燃烧轻小的物体为线索,以实验探究为重点,了解物体燃烧后生成了新的物质,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2、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燃烧的双面性,增强安全用火意识。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法: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步步深入,了解燃烧的实质,初步掌握燃烧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因此本课导入从生活入手,出示有关燃烧的图片并提问:大家见过燃烧现象吗?让学生充分感知燃烧现象。
(二)燃烧物体,观察现象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记录燃烧产生的基本现象。
首先让学生选择比较熟悉的材料,如木片、纸片、布片等,让学生在燃烧中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的材料小且薄,这样选择的目的是物体在短时间内能够烧完,不易引起火灾,较安全。
在实验过程中要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排查各种不安全因素。
实验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同时及时给予小组恰当的评价。
(三)亲历过程,探究秘密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蜡烛燃烧生成了新的物质,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它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2024年冀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二篇)

2024年冀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学生刚入校,对学校的常规不了解。
年纪小,自律性差。
但都比较懂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
有部分学生有说普通话的意识,能用简短的普通话与老师和同学做简单的交流。
个别学生不懂得执笔方法,需要老师不断纠正、督促。
至于其他学习成绩还有待于在今后去了解。
二、教材分析河北人民出版社的一年级科学注重培养学生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大科学素养,寻求科学本质与教育本质的统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主要以“特征与性质”这一统一概念统整学科间知识体系,整体上从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开始,第一课“走近科学”首先展示给学生包括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的科学和技术世界的概况,第二课“为的感官”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自己身体的感官观察世界,“放大镜”一课则引导学生了解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延伸和拓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然后逐渐带领学生走进具体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包括身边常见的动植物、物体等,结尾“科学擂台-贴画大比拼”引导学生综合上册学习的科学和技术知识进行活泼多样的动手实践。
本册教材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使他们通过自己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调动和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基本的科学理论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一)我们爱科学1.能说出科学课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2.能说出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官作用。
3.能说出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二)植物1.能说出周围常见的植物的名称。
2.能说出生活中常见植物的特征。
3.能简单描述蒲公英的外部主要特征。
(三)动物1.能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
2.能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3.能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觉器官感知环境。
(四)物体1.能说出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2.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3.能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 冀教版(5)

一、教学目标:1、能对蜡烛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假设。
2、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4、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难点是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三、教具准备:1、蜡烛、火柴、三脚架、烧杯、毛巾、澄清的石灰水、水槽2、实验记录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既然物体燃烧时会发生变化,那么伴随燃烧肯定也要产生新的物质,能产生什么新物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板书课题:蜡烛燃烧后生成什么2、讲授新课(1)提出假设师:刚才我们已经说过燃烧要产生新物质,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蜡烛燃烧后会产生什么?并且说一说为什么?同学们要开动脑筋仔细思考,只要你是由蜡烛燃烧想到的就可以,不怕说错,你想到小组内可以交流一下,等一下老师找同学回答。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其间与同学互动参与小组讨论)师:好,下面那位同学能回答我刚才的问题,请举手。
若干同学举手,师点名。
(生:水、空气、烟、二氧化碳,用眼看到的,用鼻子闻的呛,凭空想的)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很勇敢,看来同学们刚才都在积极开动我们的小脑筋在思考。
我们就需要同学们这种积极思考,敢于想象的精神,这正是我们科学课需要的。
那么刚才我们的同学提出了许多个答案,究竟哪个是正确的,还是全部都正确呢,还是要同学们自己来寻找正确的答案。
(2)实验验证假设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通过这个实验看看同学们能不能知道蜡烛燃烧后生成什么?在做实验之前呢,老师先介绍一下实验要用到的器材有:火柴、蜡烛、澄清的石灰水、水槽、毛巾、烧杯实验如何进行操作,老师现在每组发一张指导卡,里面有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请同学们按指导卡操作。
教师发指导卡,同时发实验记录单。
师:好,现在每组同学的实验器材和指导卡、实验记录单都齐全了,下面就请同学们认真仔细的去实验来寻找我们所需要的答案吧!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3)实验结论教师巡视每组实验基本上都结束。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 (共13张PPT)(2)

不要随意点燃。
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项目 火焰颜
物体
色
干燥的树 叶
布片
气味
灰烬
是否发 其他方
热
面
纸片
木片
讨论结果
我们小组点燃的是 和 ,
我们发现,ຫໍສະໝຸດ 最后讨论结果相同是,
不同的是
。
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干燥的杯子 有石灰水的杯子
杯壁上的现象 有小水珠生成 石灰水变浑浊
燃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 的影响呢?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0课
石家庄市北翟营小学 胡春磊
小组合作完成
1.先点燃蜡烛,然后从给出的材料中选择两种, 用镊子夹住材料的一端, 分别点燃并观察。 2. 燃烧后的火柴梗要收到托盘里。 3.物体点燃后请离开蜡烛的火焰,在托盘的另 一端观察。 4.将自己的发现填写在记录表中,每组选出一 名代表汇报交流。 5.结束后用镊子夹灭蜡烛。 不认识的物体,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专业精彩9篇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专业精彩9篇冀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一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同数量关系的几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在同学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下复习。
(一)想一想,议一议。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学习了哪些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
请同位同学互相议一议、说一说。
(可给5分钟时间)。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题。
如:“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又买来45袋,食堂现在有多少袋面粉?”(二)分析解答,变换条件和问题。
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正确解答。
答:现在还有69袋面粉。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变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并能做出相应列式解答。
学生由于有讨论的基础,又在教师不断启发和鼓励下,因此很多同学能做出正确变换。
变换1.食堂有40袋面粉,第一星期吃了16袋,第二星期吃了17袋,还剩多少袋?答:还剩7袋。
变换2.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剩下的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面粉?答:平均每天吃3袋面粉。
变换3.食堂原有面粉30袋,又买来16袋计划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列式:40+16=56(袋)56÷8=7(袋)。
答:平均每天吃7袋。
变换4.食堂原有面粉40袋,又买来16袋,如果每天吃7袋,可以够吃几天?列式:40+16=56(袋)56÷7=8(天)。
答:可以吃8天。
答:还剩4千克。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越编兴趣越高,他们所学的应用题得到全面的复习。
(三)分析、比较、判断。
题目进行变换时,教师可有目的地将变换的每一道题有计划地写在表格里,以便于学生观察、思考、比较。
题目变化后,教师可逐个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每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2.请学习较好的学生从每个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入手或出发,试着分析解题思路。
3.每道题在解答时,先算哪一步?为什么?4.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共同特点:都是三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都是先算中间问题,再算最后要求的问题。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

《燃烧的秘密》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在探究活动中能够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活动发现事实、作出判断,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兴趣。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2、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教学准备:布、火柴、蜡烛、镊子、烧杯、澄清石灰水、木片、纸片、蒸发皿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老师在课前用棉花粘了一个“火”字,现在我请一名同学来帮帮老师,把它点燃,同学们要注意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二、物体燃烧的变化为了进一步揭示燃烧的秘密,(板书课题)我们来做一些燃烧试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种易燃材料,我们看看都有什么?在做实验前,我们思考一下,这些物质在燃烧时可能发生什么变化?(学生猜想汇报)[实验验证]: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刚才的猜想。
(出示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实验验证]:1、学生做实验。
2、把观察现象填入表中:六、安全知识教育1、出示一些安全标识的图片及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让学生猜它表示的意思,并要求学生牢记。
2、发生火灾时我们应该怎么办?七、课堂小结:请你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八、布置作业:现在天气热了,家长都会买些水果,那么你有没有观察过水果呢?课后就请同学们观察切开的苹果、扒了皮的香蕉有什么变化。
自己设计表格记录下来,下次上课的时候交给老师。
板书设计:燃烧的秘密物体燃烧时会发光发热物体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是不可逆的过程。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20)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燃烧的秘密》是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单元的内容。
本课是学生在发现生活中燃烧现象的基础上,以蜡烛燃烧进行观察,通过“提猜想—做实验—观现象—论结论”的探究活动,观察蜡烛燃烧后杯壁的变化,进而得出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是水和二氧化碳。
通过这两组实验使学生明白,实验是检验科学的唯一标准。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生成的物质
2、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能力目标:1、通过让学生“提猜想—做实验—观现象—论结论”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2、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实验现象的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兴趣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的变化”
本课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四、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从生活中初步了解了物体燃烧时火焰颜色、气味等知识。
虽然学生对蜡烛燃烧较熟悉,但是对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比较陌生。
在熟悉事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鲜事物,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利用多媒体和实验探究相结合,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媒体设计:多媒体
六、教具准备:纸片、布片、羽毛、火柴、蜡烛、镊子、铁质托盘、烧杯、澄清石灰水、吸管、课件
七、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八、板书设计
燃烧的秘密
火焰气味灰烬
蜡烛燃烧不可逆
水二氧化碳。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反思-5.20 燃烧的秘密 | 冀教版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以及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生成的新物质。
2.了解燃烧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强防火意识。
能力目标:1.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蜡烛燃烧后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四、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法。
五、教学用具: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课件。
六、教学思路:1. 选几种不同材料燃烧,观察它们在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有关现象即可。
3. 了解燃烧过程是否可逆。
4. 结合图片,组织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燃烧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 根据学生各学习小组深入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实地调查后搜集到的有关火灾事例,各小组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讲解一些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七、课前准备:1. 上网查找有关燃烧对人类的意义及危害。
2. 分组材料:纸片、布片、木片、干树叶、蜡烛、火柴、镊子。
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导入:老师这有一组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播放课件)生:燃烧现象、蜡烛燃烧、火。
师:对!这些都是燃烧现象,物体的燃烧是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那物体在燃烧时会发生怎样的奇妙现象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物体燃烧的秘密吧。
(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一、物体燃烧的变化教师提问:物体燃烧时会到底会有什么秘密呢?我们一起用桌面上的器材做一组实验来发现燃烧的秘密吧。
教师对器材进行介绍。
这些器材到底应该怎样使用呢?请你认真看老师的实验小提示(请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1.从给出的材料中选择两种,用镊子夹住一端分别点燃。
2.燃烧后的火柴梗请收到托盘里。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天气3观测天气教案2

3.观测天气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承接的。
在上节课学生认识了天气变化和天气预测,这节课将引导学生开展一个完整的观测天气的探究活动,包括制定计划、选择材料制作观测仪器、进行观测、坚持记录、分析记录结果、根据结果预测未来天气变化。
本课围绕观测天气设计了三个活动。
其中活动1“制定观测计划”,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对观测活动有一个整体思考和计划,培养科学思维的严密性。
活动2“制作简易观测仪”,鼓励学生选择材料制作自己的简易观测仪,如温度计、风向仪、雨量器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活动3“建立小小气象站”,则是鼓励学生用自己制作的简易观测仪,观测和记录天气数据,体会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的重要性,并根据自己观测的天气数据,绘制气温变化的曲线图。
从计划、制作、观测、记录和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几乎经历了天气预报制作的全过程,体验到气象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从中感受到气象工作者的艰辛和科学工作的严谨。
课文的重点是选择材料设计和制作自己的简易观测仪,并进行观测。
难点是依据自己的温度观测记录结果,绘制气温曲线图,并预测未来气温变化的趋势。
二、教学建议教学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
活动1:制定观测计划制定计划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活动1就是让学生从实际出发,体验一个气象员制定计划的工作。
活动采用小组成员讨论的形式,集思广益,分析观测计划都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讨论出进行观测的步骤。
学生可以参照教材上的观测计划实例。
教师在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也要提示学生制定计划所要包含哪些方面、观测步骤如何搭配等内容,使学生的计划尽可能地周密细致,为学生下一步的观测打好基础。
学生制定出自己的计划,并不一定代表就可以用于指导观测活动了。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制定的计划进行讨论,逐项研究它的可行性,进一步完善计划的科学指导意义。
经过这些步骤制定的计划,就可以用于观测实践了。
活动2:制作简易观测仪关于天气观测的仪器有很多,观测项目包括天气变化中的所有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压、阴晴等。
小学科学冀教版四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变色游戏》教案2

小学科学冀教版四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变色游戏教学设计变色游戏教学目标:1、能用彩图及文字记录苹果片变化情况。
能正确判断某一种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并能对自己的判断说明理由。
能通过图示进行正确操作,完成变色游戏。
能通过实验找出一种可以作隐形默水的植物汁液。
2、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并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3、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变色游戏原理。
4、能举出2个的实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变色现象。
材料准备:按组准备苹果、梨、李子、桃、藕、土豆、红薯、黄瓜、冬瓜、等,柠檬或罐装柠檬汁,记录表。
课时安排:用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拓展活动。
教学过程:一、切开的苹果活动目标:1、能用彩图及文字记录苹果片变化情况。
2、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观察记录。
3、能正确判断某一种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并能对自己的判断说明理由。
实施过程:1、活动采用小组形式,分三步进行,用35分钟。
观察苹果片变色的现象。
指导学生观察苹果片的变化,具体的操作方法:在平底碗中倒入果汁,用刀将苹果切成两半,取一苹果切面向下放进果汁里再取出,十分钟后再观察。
组织学生观察两块苹果的变化,记录下来,用文字说明。
2、讨论和阅读科学在线,分析苹果片变化的现象。
3、加深对两种变化的理解。
组织学生交流各组的研究结果、讨论和阅读的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有些只是形态的改变,不产生新物质,而有些变化不仅仅是形态的改变,还会产生新物质。
鼓励学生对实际生活中观察到的其他的变化作出判断,并将判断结果填入自己事先设计的表格中。
评价建议:1.活动结束后,用下面的评价表进行个人评价。
学生姓名:课题:切开的苹果评价项目按要求进行对比实验能用多种材料进行探究能画出两片苹果的样子能判断苹果片变色的变化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能准确说出苹果片变色的原因二、变色游戏活动目标:1、能按照图示进行正确操作,完成变色游戏。
2、能通过实验找出一种可以用作隐形墨水的植物汁液。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用自己的话解释出变色游戏原理。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 冀教版(1)

观察视频和图片,联想实际生活情景中场景,尝试提出燃烧的相关问题。
通过视频和图片来引入,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好奇心。
小组合作
探究新知
呈现实验材料,实验步骤。
明确实验要求,发放实验用品和实验报告单,明确实验记录单的填写要求,提醒观察重点。巡视指导。
思考问题:物体在燃烧时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有序实验,
认真观察燃烧发生了哪些变化,及时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积极思考并回答。
从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获得的知识印象更深刻。
实验探究
抛出问题: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在实验记录单上写下自己的假设。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
及时出示小提示。
明确实验要求。
组织学生做实验,巡视,做针对性地指导。
积极思考问题,尝试提出假设,及时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尝试设计实验来验证。
做实验,及时记录实验现象。
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知识拓展
引导学生发现雾霾是怎么产生的?
认真思考并和同学分享讨论。
懂得燃烧产生的物质对空气有很大污染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内容:搜集其他安全标识,并结合燃烧的利与弊,做一篇关于防火的手抄报。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
2.能对蜡烛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假设。
3.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2.能辩证地分析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2.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2020年秋新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单元测试卷6套含答案

新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目录第1课位置和运动 (2)第2课运动的方式 (4)第3课运动的快慢 (8)第4课运动和力 (10)第5课运动物体的能量 (12)第6课声音的产生 (16)第7课声音的传播 (18)第8课声音的高低强弱 (22)第9课怎样听到声音 (27)第10课噪声污染 (30)第11课电在我家 (33)第12课让灯泡亮起来 (36)第13课导体和绝缘体 (39)第14课安全用电 (41)第15 课认识岩石 (43)第16 矿物 (46)第17课金属的来历 (48)第18课保护矿产资源 (51)第19课太阳与影子 (53)第20课地球的形状 (57)第21课海陆分布 (59)第22课美丽的月球 (62)第23课科学擂台(一) (64)第24课科学擂台(二) (67)2020年秋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卷6套含答案 (72)第1课位置和运动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需要依靠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来确定。
2.能说出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需要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的方向和距离。
科学探究1.能从生活中各种运动与静止的现象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2.能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获取有关物体位置与运动状态的科学事实。
3.能运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记录整理信息。
4.能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得出活动结论。
5.能对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
科学态度1.能对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说出确定运动物体的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孩子荡秋千、人们乘坐热气球观光的图片或影音,公共汽车行驶、飞机在空中加油、地球同步卫星、航天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等影音。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
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应用与拓展”。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孩子荡秋千、人们乘坐热气球观光的图片或影音。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21)

《有趣的变化——燃烧的秘密》详细教案执教:卢龙县第四实验小学王保红一、教学内容分析:《燃烧的秘密》是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下学期《有趣的变化》单元中的一课。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过程以及某些物体混合后能够产生新物质的基础上,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燃烧是发生怎样变化而设计的。
本课设计思路是,从观察多种物体燃烧现象入手,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有关燃烧的问题;进而通过对具体的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这一问题的猜想、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整理资料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到物体燃烧后生成了新的物质,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认识燃烧给人们带来的正反两面的影响,增强学生安全用火意识。
二、教学目标:1.观察记录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
2.对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物质进行假设。
3.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能说出燃烧时产生的物质。
三、教学重点:假设并验证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四、教学难点: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新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五、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可燃烧物品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托盘、打火机、漏斗、烧杯、蜡烛、镊子、澄清石灰水和实验记录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1.推测现象导语: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字吗?请同学们推测一下:当点燃这个“火”字时,会有什么现象出现呢?(教师出示一个用棉花做成的一个“火”字,贴在托盘上。
)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测。
2.观察演示实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预测学生回答:火瞬间燃烧了棉花拼成的“火”字;看到了红色的火苗;看到棉花烧完后,还残留一些灰烬。
小结: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像棉花这样被点燃的现象,在科学上我们称其为“燃烧”。
(板书:燃烧)3.激发兴趣导语:燃烧有很多秘密,你想知道什么?预测学生回答:我想知道燃烧的东西会不会和没燃烧的东西一样;我想知道燃烧后会不会有特殊的气味;我想知道火会不会瞬间把黑板一样大的棉花点燃……小结:各组同学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相信这节课我们一定能揭开燃烧的秘密。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2)

课题:《燃烧的秘密》(冀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第20课)设计者:河北省平山县南甸镇中心小学新庄教学点:张平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认识物体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会生成新物质的现象。
2、了解燃烧与生活的关系、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强防火意识。
能力目标:1、培养假设或猜想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各种燃烧之间的区别,并进行记录。
3、学生以实验检验假设或猜测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蜡烛燃烧后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四、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法。
五、教学用具: 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课件。
七、课前准备:1、上网查找有关燃烧对人类的意义及危害。
2、分组材料:纸张、布、木条、干树叶、蜡烛、火机、酒精灯、镊子。
八、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作业。
(二)、引入新课:1,提问:在生活中,我们什么地方需要燃烧?什么地方燃烧又给我们造成危害?学生回答。
2,教师总结:燃烧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研究一下燃烧的秘密。
(三)、讲授新课:一、物体燃烧的变化[教师提问]:物体燃烧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你们能用桌面上的器材做实验来了解燃烧的秘密吗?(板书课题)[学生活动] :先猜想燃烧时发生的变化,然后填表。
[实验验证] :1、实验前教师教育学生注意安全用火,不认识的物体,不要随便燃烧。
2、学生分小组实验,验证猜想。
并把观察结果填在表中.实验结论:[学生讨论]:这些物体在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二、蜡烛的燃烧[教师提问]:蜡烛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那么它燃烧后生成什么?[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把猜想填入表中。
[教师提问]:1、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存在?2、大家都知道,我们呼吸时,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5)

冀教版科学《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燃烧的秘密》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单元第20课。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燃烧时发生的变化,了解物体燃烧的秘密。
难点在于探究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和燃烧后的生成,了解燃烧属于不可逆变化。
最后通过探讨燃烧的利弊使学生懂得如何科学地利用燃烧及预防由于燃烧引起的灾难,增强安全用火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认识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过程以及某些物质混合后能生成新物质。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燃烧现象并不陌生,对燃烧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课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了解燃烧后生成新物质,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再利用图片和科学在线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认识燃烧给人们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提高安全用火意识。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生成的新物质。
2、了解燃烧与生成的关系及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加强防火意识。
能力目标:1、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科学方法。
2、梯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意识。
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三、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
四、、课前准备:1、上网查找有关燃烧对人类的意义和危害。
2、各学习小组到消防重点单位搜集张贴的安全标语。
3、分组材料:纸张、布、木条、干树叶、蜡烛、火机、酒精灯、镊子、打火机、烧杯、石灰水、干布、蒸发皿等。
五、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法。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燃烧的录像。
师述:同学们,这些燃烧的画面我们大家太熟悉了,因为我们是生活在“火”的重重包围之中:在家里,打开煤气灶,一股蓝色的火焰便升腾起来;走进教室,脚下的水泥、瓷砖是燃烧制成的;出门时乘坐的飞机、火车、轮船、汽车,都是靠“内燃发动机”才动起来的。
那么物体在燃烧时有些什么秘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2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PPT课件新版2022

沙质土
黏质土
壤土
‹#›
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
我们知道了土壤里面有沙砾、沙、黏土、腐殖质、水 和空气。那不同的土壤之间有哪些差别呢?
23:10
‹#›
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
根据大小 颗粒含量的不 同,可以把土 壤分成沙质土、 壤土和黏质土 三类。观察并 比较三种土壤 中大小颗粒含 量的差异。
23:10
‹#›
不同类型的土壤
用放大镜观察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比较几种土壤的颗粒大小和颜色等差别,并 记录下来。
23:10
‹#›
土壤类型 比较项目
颗粒粗细 颜色深浅 成团难易
……
沙质土
较粗 较浅 较难 ……
黏质土
细 深 容易 ……
壤土
较细 较深 较容易 ……
23的是黏质土,最 容易成团的土壤是黏质土。
壤土通气透水、保水保温
利于根系生长。且沙土地昼夜温 性能较好,耐旱耐涝,适于大
差较大,利于西瓜积累糖分。
多数植物的生长。
23:11
‹#›
土壤对植物的意义
自然界的一部分水 保存在土壤中,土壤中 的水是陆生植物生命活 动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
23:11
‹#›
土壤对植物的意义
土壤中含有氮、磷、钾、 钙、铁、锌、铜等植物生长 所需元素的无机盐,它们在 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
‹#›
23:10
‹#›
不同土壤中植物的生长
挑选生长状况一直的豆苗,将豆苗分别种植在等量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中。
23:10
‹#›
不同土壤中植物的生长
观察并记录豆苗的生长状况,看看豆苗在哪种土壤中长得好。 试着将月季分别种在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中,在保持其他条件(如 光照时间、环境温度、浇水量等)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月季在几种土壤中 的生长状况又如何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的秘密》教案设计
陵园小学王潜学情分析:
《燃烧的秘密》是河北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学期《有趣的变化》单元的其中一课。
本课的意图是,通过让学生探究常见的燃烧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了解到物体燃烧后生成了新的物质,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从而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化学变化奠定基础。
为了让学生从小树立“生活处处有科学”、“学以致用”的观念,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活动时,对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
教学思路是:先观察一个燃烧过的现象,再比较一些其它物体燃烧的变化,然后归纳出“物体燃烧会产生新的物质,不同材料燃烧产生的新物质也不同”这个科学知识,最后,根据这一个知识点,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产生新物质。
2、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说出燃烧的过程中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2、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3、认识防火标识,增强学生安全用火意识。
能力目标:1.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
教学难点:
蜡烛燃烧生成物质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片、布片、木片、干树叶、毛线、瓜子皮、蜡烛、火柴、酒精灯、镊子、铁盘、湿毛巾、干毛巾、澄清石灰水、烧杯;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两根木条)
师:同学们这两根普通的木条一样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生:不一样。
一根没有燃烧,一根是已经燃烧过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燃烧过的木条表面发黑。
师:你很留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燃烧的现象很普遍,但是燃烧后怎么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燃烧的秘密》。
(板书课题:燃烧的秘密)
二、探究物体燃烧的变化
师:为了观察物体燃烧时的变化,桌子上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都有哪些呢?
生:有纸片、布片、木条、干树叶、曲别针、瓷片、铜条。
生:还有酒精灯、火柴和镊子。
师:这些物体中哪些能够燃烧呢?
生:有纸片、布片、木条、干树叶
师:谁来猜猜这些物体在燃烧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有气味。
生:有火焰
生: 燃烧完了会有一些灰烬。
生:纸烧完了什么都没有了。
生:木片烧完了会变黑。
师:刚才大家根据已有的经验,对这些物体燃烧中的变化做出了猜测!下面我们就用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测。
平时都是老师给大家提出实验要求,今天,你们自己能说一说做实验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生:注意安全,细心观察,做好记录。
(说到了我们实验的重点!)
生;小组要分工合作,安排好谁记录,谁操作。
(是个细心的孩子!)
生:要移走可燃物,注意防火。
(很聪明!移走可燃物,燃烧就不能产生。
)
师:好,下面我给大家几条安全小提示。
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
请大家注意:1、实验时要用镊子夹住燃烧物,小心烫手。
2、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时,眼睛离酒精灯不要太近。
3、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倾斜盖在火焰的上。
4、火势太大时不要用嘴吹,要迅速将燃烧物放进铁盘中。
5、其它地方如果着火,迅速将湿毛巾盖在火焰的上方。
并请大家把观察到的现象认真记录在观察表中。
下面我们就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
记录表:
师:有发现了吗?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给大家?
生1:
生2:
生3:
生4:
师:大家各个都像科学家一样,观察的都很仔细。
这些物体燃烧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大家在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
师:大家刚才讨论的很热烈,谁能说一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都会发光、发热。
火焰的颜色都一样。
生:不同点是气味,灰烬,燃烧的速度不一样。
师: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烧过以后,还能变回原来的样子吗?
生:不能
师:燃烧后的物体和原来的物体比是不是一种新物质?
生:是。
产生了新物质。
师:通过刚才实验,我们发现物体燃烧后会生成新的物质。
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板书:物体燃烧生成新物质)
三、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出示蜡烛)
师:蜡烛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体,谁能猜猜它燃烧时会生成什么呢?
生:有烟。
生:发光发热。
生:生成了火焰。
生: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
生:蜡烛里的棉线燃烧后会慢慢变短。
师:大家的猜想正确吗?想不想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呢?
生:想
师:下面我们做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出示课件)(演示实验)
师:1、将一只干燥的玻璃杯罩在火苗上,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2、再将另一只装有石灰水的烧杯,将石灰水晃一晃倒出,重新罩在火焰的上方,请大家仔细观察杯内的变化。
在做实验前还是给大家一些安全小提示。
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
师:在做实验时:1、用火柴点燃蜡烛时,眼睛离蜡烛不要太近。
2、火焰不能集中加热烧杯的一个地方,要转动烧杯,使之均匀的受热。
3、最好用毛巾包住烧杯,以免被烫伤。
4、其它地方如果着火,迅速将湿毛巾盖在火焰的上方。
下面我们就开始实验,请大家在实验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的变化?
(学生实验)
师: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呢?
生: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内壁有一层水雾。
师:为什么会有一层水雾?
生:燃烧时产生了水。
(了不起的发现,真棒!)
师: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烧杯的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
(你真像位科学家,有这么重大发现!)
师:为什么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其实呀蜡烛燃烧还能生成一种新的物质,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好。
下面请你们向澄清的石灰水里面吹气,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实验)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石灰水变混浊了。
师:石灰水为什么会变混浊呢?我们呼出是什么样气体?
生:二氧化碳。
师:那我们从这个实验中可以知道一个什么科学道理?
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呢?
生: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么这些物质能不能反过来变成蜡烛呢?
生:不能
师:那蜡烛燃烧的过程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
生:蜡烛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板书:燃烧的过程不可逆)
四、燃烧与生活的关系
师:燃烧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燃烧呢?生:炒菜、烧水、炼钢等。
师:看来燃烧对我们人类生活如此重要,它又会带来哪些危害?
生:森林大火,爆炸,火灾等。
(出示课件)
师小结:燃烧可以用来烹调食物、烧水、炼钢。
而燃烧引起的爆炸、火灾等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人们的生命财产化为灰烬。
(出示图片)
1987年5月6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的发生特大火灾。
大火燃烧了2 1天,过火面积达到了56万公顷。
火灾的原因就是因为林场的工人在启动割灌机时,不小心引燃了地上的汽油,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森林火灾。
使万顷的森林化为乌有,多少年也恢复不了原来的样子。
那么,我们在平时应该怎样注意防火呢?
生:
师:比如煤气着火了怎么办?
生:应该立即关闭煤气阀门。
师:如果家里的棉被着火了怎么办?
生:用水浇。
师:我们平时要提高警惕不要玩火,远离易燃易爆的物体。
为了提醒人们安全用火,人们设计了一些防火标识,请大家看看你们在哪见过这些标识?
(出示课件)
生:
师:看来大家都很有防火的意识!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
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物体燃烧能产生新的物质,
生: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师:这节课大家的收获很大,通过今天的观察实验我们知道了物体燃烧产生了新的物质,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以及安全防火的方法和标识。
人类有了火才有了文明,所以我们一定要合理的用火。
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讨论如何做到安全用火?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好,下课。
板书:
燃烧的秘密
物体燃烧生成新物质
燃烧的过程不可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