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位移反应规律的研究_尹保江

合集下载

弹塑性位移谱的研究及其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弹塑性位移谱的研究及其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弹塑性位移谱的研究及其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摘要:以某多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值计算的手段,基于弹性位移谱计算建筑结构在小震、中震和大震条件下的侧向位移、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目标位移、地震力和层间剪力,研究各指标参数的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地震条件下,随着楼层的增加,结构的侧移呈现非线性增加,地震力不断增加,而层间剪力则不断减小;在同一楼层条件下,结构的侧移、地震力和层间剪力均按照小震、中震和大震的顺序逐步增加,且从中震至大震的侧移增量远大于从小震至中震的侧移增量;结构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目标位移按小震、中震和大震逐步增加;对于小震条件,中震条件下结构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目标位移增加1.75倍,在大震条件下结构等效单自由度体系增加9.99倍。

关键词:弹塑性位移谱;建筑工程;结构抗震;侧移;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目标位移0 引言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能够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为了减少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弹塑性位移谱的研究及其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1-2]。

弹塑性位移谱是描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经历弹性变形阶段和塑性变形阶段,产生的位移响应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弹塑性位移谱可以作为结构抗震设计的依据,为结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其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设计方案的结构弹塑性位移谱特征,可以评估其抗震性能的优劣,为结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此外;此外,弹塑性位移谱的研究还可以促进抗震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为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3]。

通过对弹塑性位移谱的研究,可以了解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特征和破坏机制,为结构的抗震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于弹塑性位移谱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

通过对地震波的模拟和测试,研究者们确定了不同类型和等级地震波对结构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5]。

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塑性位移刚塑性计算方法

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塑性位移刚塑性计算方法

当I + I > 时,

“ ( £ )
( 8 )

1 . 1 弹 塑性运 动方 程
— … — 刚 弹 塑 性 响 应
当 + > 0时 , 式 中取 正号 , 当 +一 u s< 0时 , 式 中取负 号。
从式( 6 )~式 ( 8 ) 可 以看 出对于给定地面加速度 , 刚塑性 的振动方
中图分 类号 : T U 3 1 3 . 3 文献标识码 : A
0 引言
结构 的性 能以及其在 地震 作用 下 的损 伤程 度与 结构 的位 移 有着 直接的联系 , 当施加 荷载使 结构 的某 些部位 产生 塑性 变形 , 经过多次重复后导致 结构 的塑 性积 累损伤 破坏 。结 构在 强烈 地



结 构的相对塑性位移 ;
结构 的阻尼比 ;
( t ) ——地面加速度 ;

算结构 的位移 。
1 弹塑性与刚塑性响应的比较
刚塑性模 型常用 来描 述在 静载作 用下 产生 较大塑 性变 形 的 结构性能 。通常认 为利用 刚 塑性模 型进行 结构 动力分 析会 不 能 研究共振 。然而 , 本 文研究 表 明微 小 的塑性 变形 也会 破坏共 振 。
型来计算结构 的最大塑性位移 , 提 出了一种能计算建筑结构在强烈地 震作 用下最大塑性位移 的刚塑性位移 谱法 , 并通 过实例 把计
算结 果与弹 塑性 时程法做 了比较 , 二者虽然具有差 别但符合要 求 , 同时还计算绘制 了刚塑性反应谱。
关键词 : 弹塑性时程法 , 刚塑性 反应谱 , 弹塑性模型 , 刚塑性模型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O 1 作者简介 : 杨永兴 ( 1 9 6 2 一) , 男, 工程师

弹塑性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弹塑性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弹塑性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弹塑性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是一种用于评估建筑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能力的方法。

弹塑性结构分析能够提供关于结构在弹性和塑性阶段的响应特性、临界变形和破坏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对于工程设计、抗震设计和结构安全评估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进行弹塑性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时,首先需要确定地震荷载的参数,包括地震波的加速度谱和地震波的平面波或垂直波等。

然后,需要对结构进行建模,将结构划分为一个或多个有限元单元,并定义每个单元的建模参数,包括材料性质、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等。

在进行弹塑性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时,通常采用动力时程分析的方法。

该方法基于结构的动力方程和地震动力学原理,通过求解结构动力响应的历时过程,得到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响应。

为了实现弹塑性分析,需要考虑结构材料的非线性行为,包括弹性模量的变化、屈服强度的削减和拉伸-压缩非对称等因素。

在进行弹塑性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输入地震波的选择:选择与工程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地震波,考虑到地震波的方向性、频谱特性和持续时间等因素。

2.结构材料的本构关系:结构材料的本构关系是非线性分析的关键,需要选择合适的本构模型,如弹塑性材料模型、混凝土损伤模型或钢材的拉伸屈服-塑性模型等。

3.非线性分析方法的选择:弹塑性结构分析可以采用塑性铰模型、强度折减模型或塑性分段模型等方法。

选择合适的非线性分析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模拟结构的非线性行为。

4.结构的边界条件和约束:在分析过程中,需要准确地定义结构的边界条件和约束,以保证结构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通过弹塑性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可以获得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情况,进而评估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这对于工程设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其设计更加抗震可靠的建筑结构,并提供技术支持和依据,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及抗震性能化评价在工程中应用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及抗震性能化评价在工程中应用

嵌入混凝土承台内,且与地面呈一定夹角,在施工 中具重、大、斜的构件安装特点。港方构件原材 料、焊接材料、焊接工艺,均采用英国 B S 标准有 关规范要求进行采购、焊接施工和检测。钢板厚度 有 40、50 ㎜的厚钢板材,焊接采用全溶透坡口焊要 求;香港建筑署《建筑结构总规程》中对焊缝检测 探伤要求都较为严格。
47
2007 年 12 月 第 4 卷 第 4 期
深圳土木与建筑
VOL.4 No.4 DEC 2007
图 6 人工波时程曲线
图 9 加速度时程反应谱曲线和目标反应谱曲线比较
的),沿X方向的结果与地震波沿X向作用的情况相对
应。与此相同,沿 Y 方向的结果与地震波沿Y向作用
的情况相对应。其中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14,小
值,其最大可用压应变值取为 0.0033。
采用等效柱代替剪力墙后的结构,在大震作用
下结构可能出现的状态主要分为 I O ( I m m e d i a t e
O c c u o a n c y ) ,D C ( D a m a g e C o n t r o l ) ,L S ( L i f e
45
2007 年 12 月 第 4 卷 第 4 期
深圳土木与建筑
VOL.4 No.4 DEC 2007
结构构件进行充分的研究以及对结构的整体性能的研
究,得到结构系统在地震下的反应,以证明结构可
以达到预定的性能目标。本文介绍某超限商务公寓
楼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反应分析方法、
步骤、取得的结果及其抗震性能的评价。主要目的
震下的人工模拟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图 7 为大震天
然记录第一组加速度时程曲线;图 8 为大震天然记录
第二组加速度时程曲线;图 9 为加速度时程反应谱曲

04-1恢复力模型

04-1恢复力模型
4-4
需先使正向斜裂缝闭合后,构件承载力才能增加,因此其滞回曲线为捏拢型,即
反向加载为滑移-强化型(见图 4.3)。较为常用的是在 Takeda 滑移滞回模型,即
在 Takeda 滞回模型基础上,对反向加载部分按滑移-强化型修正得到。记荷载卸
载至零时的位移为 d0,则反向再加载滑移刚度为,
ks
=
Fm dm − d0
反复荷载下承载力退化的影响。由这些骨架线模型、卸载和再加载规则,可组合
得到各种滞回模型,以下介绍一些常用的滞回模型。
⑴ 双线型滞回模型:如图 4.5 所示,是最早进行弹塑性动力分析所采用的 模型,目前仍常用于钢结构。其骨架线为双线型,按初始刚度 k 沿 OA 加载达到 屈服点 A 后,按直线 AB 继续,AB 段的刚度可表示为βk,当β=0 时,骨架线为 理想弹塑性型;当β>0 时,为强化型;当β<0 时,为负刚度型,也称为倒塌型。
负刚度型,β<0
图 4.5 双线型滞回模型
⑵ Clough 滞回模型:考虑钢筋混凝土结构滞回曲线的特征,Clough 对反
4-3
向再加载采用最大位移指向型修改了上述双线性模型,如图 4.6 所示。卸载至零 后,反向再加载曲线指向以往最大位移点(-dm,-Fm),当首次反向时指向反向 屈服点。
F βk
地震作用下,单自由度体系的弹塑性动力方程一般可表示成以下形式,
m&y& + F ( y&, y,t) = −m&y&0
(4.1)
式中结构恢复力 F ( y&, y,t) 可主要表示成位移历程的函数,而与速度相关的阻尼以
及其他各种阻尼,均可近似用阻尼力表示,因此上式可写成,

弹塑性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PPT资料共46页

弹塑性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PPT资料共46页

Q QiiB A K K ii K K ii yyi i1
其中yi为第I层的位移
, Ki

12EJ
h3(12)



6EJ
GAh2
µ为剪应力不均匀系数;h为层高;A,J分别为截面
积和惯性矩。
• 根据Q-Δ恢复力关系进行动力分析时,弹性层间刚
n
(Mp)b 2 (Mp)bi i1
式中引入α为反映原框架各层的梁、柱受力不均匀因而屈服
不同时发生所造成的影响,称之为半框架初始屈服折减系数,一
般可30.1取1.20α19=0.7-0.9。
33
三、半刚架模型(续3)
• 对于图6.16所示的三折线型恢复力骨架曲线,转 化恢复力特性参数尚包括刚度折减系数p1 可取 为:
引用等效侧移刚度矩阵,动力方程如上式 所示,动力自由度数等于集中质量个数。
30.11.2019
21
第三节 平面框架模型
• 平面框架模型就是将一般框架结构单独抽出一 榀或经某种假定简化为一榀框架所假定的模型。
• 这种模型的弹塑性动力分析反应分析一般以梁、 柱构件作为最小单元进行分析。
• 典型的构件模型有杆端弹塑性弹簧模型、分割 梁模型、假设变形函数模型等。
fj1fj kjUj
对多自由度体系,则有
{F }j 1{F }j[K ] {U }j
进而得出结构非线性增量方程:
[ M ] U { } j [ C ] U { } j [ K ] U { } j [ M ] U { g } j
30.11.2019
第八章 弹塑性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第一节 弹塑性动力分析的一般过程 第二节 串联多自由度体系分析 第三节 平面框架模型 第四节 多维地震波作用下的平-扭耦联系统

既有建筑外加子结构加固技术与工程应用

既有建筑外加子结构加固技术与工程应用
公共建筑外加子结构抗震 加固方法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图1 外加子结构加固示例
(一)模型设计 基于上述原理分析,按照 74 版《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设计了一栋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平面如图 2 所示),选取框架柱截面变化的上下 相邻两层中的框架为研究对象,按照 1⁚2 比例 制作 3 榀框架模型,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20,箍 筋间距为 200mm,梁柱节点内未设置箍筋,以 模拟老旧框架柱箍筋间距较大的情况 ;加固使用 的 钢 框 梁 柱 和 支 撑 为 HW150×150×7×10 型 钢,钢梁、钢柱与支撑之间均采用剖口焊接连接,焊缝等级 为二级,型钢设计强度等级为 Q345,并在斜撑中部腹板和 翼缘处以切割的方式进行局部削弱。
区的抗震设防参数进行了调整。这些因素都造成 了我国数量巨大的既有建筑需要进行抗震加固。
中小学因其特殊性,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完
公共建筑外加子结构 抗震加பைடு நூலகம்方法的提出
成抗震加固工作 ;而医院等公共建筑作为公共服
鉴于传统抗震加固方法拆改工作量大、造价
务的载体,其使用功能不允许中断,决策者无法 高、周期长、建筑使用功能中断等局限性,基于
图2 原型标准层结构平面布置图
试验模型分为三种,用于模拟地震加载试验和数值计算, 其中,模型一为未进行任何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对比模型; 模型二和模型三是对模型一的钢筋混凝土框架附加了带框钢
31
SEISMIC REINFORCEMENT TECHNOLOGY AND METHOD 抗震加固技术与方法
30
城市与减灾 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
建筑承受的水平地震作用按不同抗侧力构件刚度 分配的原则,分析国内外抗震加固的现状,提出 在公共建筑外部附加刚度较大的子结构,通过可 靠的措施,使子结构与主体结构连成整体,与主 体结构共同抵抗地震作用。

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三维弹塑性反应分析

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三维弹塑性反应分析
D u k r rgr 料模 型 , rc e— ae 材 P 屈服 面 F的表 达式 为 :
力特 性 , 即建筑 结 构 的 自振 周 期 和阻 尼 等 J 。而建
筑结构又是一个由各种不同构件组成 的空间体 系,
其 动力特 性 十分 复 杂 。 因此 , 文 尝 试 采 用 有 限 元 本
维普资讯
第 6卷
第2 期 1
20 0 6年 1 月 1







Vo . N . 16 o 21
No .2 0 v 06
17 .8 5 20 ) 13 4 ・ 3 6 1 11 (0 6 2 ・4 70
S i n e T c n l g n n i e rn ce c e h o o y a d E gn e i g
反 应时程分 析程序 , 并建立框架结构 空间三维杆 系模型 , 对地 震作 用下 的框架 结构进 行 了弹塑性 反应 分析 , 得到 了结 构的 自 振 周期和顶层水平位移 时程 曲线 。通过振 型分析, 模拟结果 符合建 筑物 的实 际震害 , 验证 了程 序的 可靠性 , 明采用 A I A 表 DN 建 立有限元模型进行弹 塑性地震反 应分析是 可行 的, 具有 较高 的精度 , 并 为进行 建 筑结 构弹 塑性 地震 反应 分析提 供 了新 的
3 3一s  ̄) ( i n
混凝 土 破 坏 准 则 采 用 Wiim— mk la Wa e破 坏 准 l 则, 其表 达式 为 :
1 "1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0 7 0 3 资助 5483 ) 第一作 者简介 : 李永靖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程力 学专业博 士研
究 生 , 究方 向 : 山 开采 及 岩石 力 学 方 面 的研 究 。E m i:ys 研 矿 ・ al l - j

《冲击载荷下弹塑性结构的拓扑优化及其响应》范文

《冲击载荷下弹塑性结构的拓扑优化及其响应》范文

《冲击载荷下弹塑性结构的拓扑优化及其响应》篇一一、引言在工程结构设计与应用中,面对各种冲击载荷下的稳定性与性能问题,结构的弹塑性特性成为了重要考虑因素。

尤其在当前工程实际中,如何有效利用材料的特性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同时保持结构的强度与韧性成为了关键课题。

本篇论文主要针对冲击载荷下弹塑性结构的拓扑优化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结构响应和优化效果。

二、弹塑性结构的基本概念与特性弹塑性结构是指在外力作用下,结构材料在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之间转换的构件。

在冲击载荷下,弹塑性结构能够通过塑性变形吸收能量,从而保护结构免受破坏。

然而,这种结构的响应过程复杂,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优化设计。

三、冲击载荷下的结构响应冲击载荷具有短暂而高强度的特点,使得结构迅速产生强烈的响应。

为了理解结构的动态行为和反应,我们首先需要分析冲击载荷下结构的应力分布、位移变化以及能量吸收等关键参数。

通过有限元分析等方法,我们可以得到结构在冲击过程中的详细响应过程。

四、弹塑性结构的拓扑优化方法拓扑优化是一种有效的结构设计方法,通过改变结构的连接方式、材料分布等来达到优化目标。

在冲击载荷下,我们主要关注结构的承载能力、能量吸收能力和稳定性等指标。

因此,我们的优化目标是在满足这些指标的前提下,寻求最优的材料分布和结构形式。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结构的拓扑结构、单元的尺寸和形状等参数来实现优化。

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结构的制造工艺、材料性能等因素,确保优化后的结构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可行性。

五、拓扑优化的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为了验证拓扑优化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

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我们模拟了不同拓扑结构在冲击载荷下的响应过程,分析了其应力分布、位移变化等关键参数。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实验室条件下的冲击试验,通过实验数据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拓扑优化的有效性。

六、优化后的结构响应分析经过拓扑优化后,结构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塑性位移刚塑性计算方法

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塑性位移刚塑性计算方法

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塑性位移刚塑性计算方法杨 永 兴(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运城有限公司,山西 运城 044000)摘 要: 研究分析了在强烈地震作用下采用刚塑性模型与弹塑性模型计算结构最大塑性位移的差别,结果表明可以利用刚塑性模型来计算结构的最大塑性位移,提出了一种能计算建筑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最大塑性位移的刚塑性位移谱法,并通过实例把计 算结果与弹塑性时程法做了比较,二者虽然具有差别但符合要求,同时还计算绘制了刚塑性反应谱。

关键词: 弹塑性时程法,刚塑性反应谱,弹塑性模型,刚塑性模型中图分类号: T U313. 3 文献标识码:A 当满足式( 4) 时体系处于塑性阶段,运动方程为式(5) : 0 引言结构的性能以及其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程度与结构的位移 有着直接的联系,当施加荷载使结构的某些部位产生塑性变形, 经过多次重复后导致结构的塑性积累损伤破坏。

结构在强烈地 震的作用下进入塑性阶段,必须具备承受较大的塑性位移的能 力,通过塑性变形来消耗地震的能量,以符合“大震不倒”的要求。

因此,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塑性分析十分必要。

然而,结构的塑性分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非线性过程。

通常,结构被假定为 弹塑性模型。

本文研究表明地震越强烈,在结构总的位移中塑性位移所占的比例越大,弹性位移可以忽略,可以用刚塑性模型计算结构的位移。

1 弹塑性与刚塑性响应的比较刚塑性模型常用来描述在静载作用下产生较大塑性变形的 结构性能。

通常认为利用刚塑性模型进行结构动力分析会不能 研究共振。

然而,本文研究表明微小的塑性变形也会破坏共振。

对于单自由度体系,受到简谐动力荷载 F s i n θt 的激励,若阻尼比ξ = 0. 05,F / F y 约为 0. 1 时,如图 1 所示结构进入塑性阶段,位移 幅值急剧下降,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不会产生共振现象,随着 简谐力幅值与屈服力的比值增加,弹塑性计算的位移幅值趋近于 刚塑性计算的幅值,因此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可以采用刚塑性模型 来计算结构的塑性位移。

水平地震作用下桩—土—上部结构弹塑性动力相互作用分析

水平地震作用下桩—土—上部结构弹塑性动力相互作用分析

水平地震作用下桩—土—上部结构弹塑性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一、本文概述《水平地震作用下桩—土—上部结构弹塑性动力相互作用分析》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水平地震作用对桩—土—上部结构体系的影响,并详细分析了这一复杂系统在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动力相互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理解地震时桩—土—上部结构体系的动态行为,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本文首先介绍了地震作用下桩—土—上部结构体系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接着,文章对桩—土—上部结构体系的弹塑性动力相互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包括桩土相互作用、地震波的传播与散射、结构的动力响应等方面。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通过建立合理的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的桩—土—上部结构体系的动态响应过程,得到了结构的地震反应特性和破坏模式。

同时,结合实验数据,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有效性,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

本文总结了地震作用下桩—土—上部结构弹塑性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文章强调了在实际工程中应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合理设计抗震结构,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工程师和科研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桩—土—上部结构体系抗震设计方法的改进和完善,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提高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做出贡献。

二、桩—土—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桩—土—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且关键的动力学问题,涉及到地震波传播、土壤动力学、结构动力学等多个领域。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土壤对桩的约束和桩对土壤的支撑形成了相互作用力,这些力通过桩传递到上部结构,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动力响应。

桩—土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基于土的动力学特性和桩土之间的接触关系。

土壤在地震作用下的行为受到其本身的物理特性(如密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和动力特性(如阻尼比、剪切波速等)的影响。

抗震结构弹塑性反应谱的研究与应用

抗震结构弹塑性反应谱的研究与应用

早在 2 O世纪 6 O年代初 , w r Veeo_ 针对具有 Ne mak和 l s t 4 理想 弹塑性恢复力模型 的单 自由度 系统 , 输入 E eto等 L C nr
l f J

ST= I ) ’ ct ) Ia ( o)(J P s o— I 6 ( o i ( ) n l 0 m
方程 ( ) 2 进行 求解 时考 虑结构进入非线性工作状态 , 构动力 结 参数 中引入屈服强度折减 系数或位 移延性 系数 , 或者对运 动 方 程两边积分考虑结构 的能量 因素 即可 以得到各种形式 的弹
式中 , F 是在所输入 的地面运动作用 过程 中单 自由度体
系恰好保 持弹性反应 时所对应 的基底 剪力 ; y F 是单 自由度体 系屈服后 的位 移延性需 求等于 目标位移延 性系数时所对 应
作者简介 : 杨伟 ( 9 9 17一
震研究 。
对于一组 N 个具 有不相 同 的 自振周 期 T (一1 2 … , i ,,
N) 和相同阻尼比 的单 自由度体系 , 某一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震加速 度 在
)男 , , 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震 、 能减震与隔 耗
x 的作用下 , 可求得 各体 系 的相对地 面最 大位移 反应 、 大 最
将所得到的最大反应按周 期 ( 或频率 ) 的大 小排列起 来 ,
所得到 的 、 与周期的关 系曲线分 别称为绝对 加速度 s、
少量几条地震记录计算其 地震反应 , 明确 了结 构延性是 一 就
个反 映地震作用下结构耐受变形 的能力和耗能能力的重要指
标 。 目前该类型 的弹塑性 反应谱 的研究最 多 , 有代表性 的 具
塑 性反应谱 , 这类 非线 性地震反应谱 包括 弹塑性位移谱 、 延性 谱、 弹塑性位移 比谱 、 各种能量谱 以及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弹 塑性 反应谱 等。

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_secret

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_secret

关键词: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法、结构恢复力模型、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法;承载力谱、地震需求谱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的必要性在强震作用下,结构或结构单元(结构的一部分,一个楼层或一个构件)会超出弹性变形范围,进入塑性阶段工作。

这时结构或结构单元的刚度特性会发生明显变化(刚度降低),阻尼特性也会有所改变。

显然,结构刚度的降低一般会引起变形的加剧,进而影响到结构的正常使用,或者进一步严重破坏甚至倒塌,这样是不符合设计要求的。

从地震动角度考虑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问题,除了地震动强度的影响外,地震动的频谱以及地震动的持时对结构的反应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结构固有振动频率这一概念原则上对应于弹性变形阶段。

结构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只能有一种称为暂态频率或暂态周期的概念。

这是由于结构在某一塑性加载阶段工作时,即使是在简谐激励下,也不能完成一个整周期的振动;而在某一塑性卸载阶段工作时,由于结构实际上是多单元体系,各结构单元工作状态的变化是频繁的,在地震作用下会不时处于不同的阶段工作,所以结构完成一个整周期振动的机会不多。

但不管怎样,从整体上看问题,结构在反应的某一阶段可以有一个大致的刚度和大致的频率。

所以从动力放大效应这一角度,地震动的频谱对结构弹塑性反应起的作用与只考虑弹性反应时类似。

至于地震动的持时,虽然他对结构弱非线性反应的影响较小,但当结构进入强非线性阶段工作时,其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另外,持时对结构在地震反应其间(特别是强非线性反应阶段)的能量损耗有较大影响,这对结构的破坏会有一定的作用。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以反应谱理论和振型分解法为基础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然而,这一方法以叠加原理为基础,因此只适用于线弹性地震反应分析,不能进行几何非线性和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该法只能计算出地震反应的最大值,不能反映地震反应的发展过程。

上述不足之处说明:1)出于安全和经济的原因,抗震设计原则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但结构及构件在地震作用下一旦进入塑性阶段,叠加原理就不能使用,而反应谱法也不能准确反映弹塑性活动过程中所消耗的地震能量。

地震响应下连续刚构桥的弹塑性分析

地震响应下连续刚构桥的弹塑性分析

地震响应下连续刚构桥的弹塑性分析摘要:当前我国对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抗震性能的研究确并不是非常充分,同时我国西南地区地处地震多发带,为进一步分析连续刚构桥非线性弹塑性抗震性能,本文以一座连续刚构桥为背景,运用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对连续刚构桥的动力特性、弹塑性状态、塑性铰位置及转角大小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桥在地震波作用下墩顶、墩底均出现塑性铰,消耗部分地震能量,但转角未超过规范极限转角,可通过墩顶、墩底加密钢筋来抵抗地震作用。

关键词:连续刚构桥; 弹塑性分析; 动力特性; 塑性铰0引言上世纪60-70年代,人们无意中发现,桥梁结构在强烈地震动作用下不一定会倒塌,甚至都不一定会发生严重的破坏。

后来人们研究发现,在强烈地震后可以“生存”下来的桥梁结构,虽然会出现破坏,但桥梁结构的初始强度和完整状态的桥梁强度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也意味着只要桥梁结构不发生非弹性变形并且导致结构下降很多,桥梁结构是安全的。

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地形地势所限,出现了大量的高墩大跨连续钢构桥[1],西南地区又是一个地震频频发生的地震带,然而我国现在对高墩大跨的连续刚构桥的抗震性能的研究确并不是非常充分,这类桥型又对其自身的抗震性能要求很高,因此对其进行动力特性分析和弹塑性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1工程概况本文以云南附近一座连续刚构桥为背景。

桥垮布置为103+190+103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主墩采用双薄壁空心墩,箱梁顶宽12m,底宽6.5m,跨中处梁高为3.8m。

图1立面示意图(cm)图2有限元模型图2结构建模(1)汽车荷载:公路I级;(2)人群荷载:2.5KN/ M2;(3)温度荷载:考虑了结构整体升温 ,整体降温,温度梯度按规范取值(4)地震荷载:震动峰值加速度:0.2g,地震基本烈度:Ⅷ度。

本论文采用Midas/Civil进行计算分析。

3 连续刚构桥弹塑性分析3.1动力特性分析动力特性分析主要是求出桥梁结构的各阶振型、自振周期及自振频率然后进行桥梁的自振特性分析。

这些年,通过弹塑性分析我们更新了哪些结构地震响应规律认知经验?

这些年,通过弹塑性分析我们更新了哪些结构地震响应规律认知经验?

这些年,通过弹塑性分析我们更新了哪些结构地震响应规律认知经验?弹塑性分析手段被应用于复杂结构的抗震设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这种分析手段正在帮助设计师逐渐从线弹性的思维模式转换为非线性的思维模式。

经过大量项目的积累,人们以往的一些经验和认知得到不断更新,工程师能够更好地把握建筑抵抗地震作用的基本规律,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

今天就盘点一下弹塑性分析曾经在改变我们对于结构地震响应规律认知方面所提供的帮助。

01关于“弹塑性位移小于弹性位移”如果今天问大家“弹塑性分析的位移响应与弹性相比,是应该增大还是减小?”大家可能觉得已经有点小儿科了,但在10年之前,这个问题还真的是被争论的热点话题。

因为当时做弹塑性分析的项目还很少,不管是设计师还是超限审查专家,以往的概念总是“刚度降低导致位移增大”,并且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给出了采用简化弹塑性分析方法时的建议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增大系数”取值表(现行版本抗震规范仍有这个表5.5.4)。

但实际分析的结果经常会发现有些项目弹塑性分析所得位移结果不仅没有增大,反而比弹性结果还要小,看到这样的结果,有些专家难免质疑计算分析的正确性了。

随着这些年大量工程项目弹塑性分析基本规律的总结,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业界对这一问题已经基本没有争论了,普遍接受了弹塑性分析位移结果增大与减小均有可能出现的规律特征。

并且从总的出现频率看,弹塑性位移降低的比例更高。

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刚度退化的同时,地震力也会降低,并且弹塑性耗能产生的附加阻尼对于位移和地震力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研究发现,当结构的损伤和刚度退化程度较低的时候,更容易发生弹塑性位移降低,若出现严重破坏或显著薄弱层时则一般出现位移增大,并且具体结果和所选取的地震波频谱特征关系并不大。

详细理论研究可参考《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位移响应研究》(第十二届高层建筑抗震技术交流会,2009)和《高层建筑结构刚度退化与地震作用响应关系的理论分析》(建筑结构学报,35(4),2014)。

既有砌体结构摩擦滑移隔震加固工程有限元分析

既有砌体结构摩擦滑移隔震加固工程有限元分析

既有砌体结构摩擦滑移隔震加固工程有限元分析
丁相宜;尹保江;程绍革
【期刊名称】《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年(卷),期】2024(46)1
【摘要】摩擦滑移隔震技术具有成本经济、设计简洁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类隔震建筑中。

基于摩擦滑移的隔震原理,结合既有砌体结构的特征,设计出新型摩擦滑移装置,并将其应用于既有结构加固设计中。

结合工程实例,通过建立3组不同连接方式的多层砌体结构模型,对比基础不同连接形式在罕遇地震下的加速度、基底剪力及位移反应。

试验结果表明:摩擦滑移隔震装置的设置能够大大降低结构的地震响应。

设置限位型的摩擦滑移连接也能起良好的隔震效果,限位装置的增加能够有效地减小底部滑移量,满足工程使用的要求。

根据工程实例,对摩擦滑移隔震的“双基础圈梁”装置的具体构造,以及在加固设计中的平面布置及关键部位的构造等进行说明,为摩擦滑移技术在加固设计中的应用与进一步优化提供思路。

【总页数】6页(P42-47)
【作者】丁相宜;尹保江;程绍革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52.1
【相关文献】
1.砌体结构滑移隔震加固技术
2.九层砌体砖房摩擦滑移隔震试点工程
3.既有砌体结构隔震加固应用研究
4.既有多层砌体结构教学楼隔震加固设计
5.既有砌体结构低成本摩擦滑移加固方法的拟静力试验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地面运动的分类_尹保江

地震地面运动的分类_尹保江
本文作者还主张在讨论强震记录持时时 取用 Trifunac -Brady 提出的 能量 持时 的定 义[ 2] , 这是因为能量持时突出了较大振幅的 影响 , 能反应主震段或强震段的持续时间 , 而这通常 也是促使结构 反应较大 的地震时 段 。 对如何根据能量持时对记录持时进行分 类 , 到目前为止已有多种建议 , 其中有代表 性的有 :
— 30 —
析结果 , 本文建议 , 前段能量宜占总能量的 10 %, 后 段 则 宜 占 20 %, 即 宜 取 总 能 量 10 %到 80 %的一段作为 70 %能量持时 , 并 称其为 “修正的 70 %能量持时” 。
2.能量持 时分类中的定 值持时分类标 准和非定值持时分类标准
以上提到的几种能量持时分类建议中 , 都是取用的定值分类标准 。这里存在的问题 是 , 例 如按 Shyh -Yuan Kung 的分类 原则 , 将 90 %能量持时在 7.24s 和 20.41s 之间的地 面运动定义为中等持时型 。如果有几条振幅 和频谱特性基本 相同的地 震地面 运动 , 其 90 %能 量 持 时 分 别 为 7.25s 、 20.02s 和 21.33s , 它们的特性差异将主要表现在持时 上 。按 照 Kung 建 议的 分 类 标 准 , 持时 为 7.25s 和 20.02s 的两条记录将被划入中等持 时一类 ;而 21.33s 的记录则被划 入长持时 一类 。而实际上 90 %能量持时为 20.02s 和 21.33s 的两条地面运动记录的特性或许更为 相近 。这表明这种定值界限的分类方法仍存 在某些不合理之处 , 有必要对分类标准作进 一步思考 。
Imperial Valley (1940 , 5, 18) EL Centro Imperial Valley (1979, 10, 15) EL Centro , Bonds Corner Coyote Lake , Cal . (1979 , 8, 6)G ilroy Kern County , Cal . (1952 , 7, 21) Taf t San Salvador (1986 , 10 , 10) Station No.90014 Chi le (1985 , 3 , 3) Ilolleo

基于模型试验的既有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基于模型试验的既有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基于模型试验的既有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尹保江;吉飞宇;程绍革;陈磊;杜媛媛
【期刊名称】《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年(卷),期】2018(040)006
【摘要】通过有限元与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既有框架结构在抗震性能方面存在的问题.按照《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试行)》(TJ11-74)设计、制作了1/2缩尺的双层框架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其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曲线、抗震耗能系数等.试验结果表明:采用74规范设计框架结构在反复荷载作用下梁柱节点区域发生剪切破坏,节点破坏前,塑性变形主要集中在底层,节点破坏后,二层柱绕破坏节点产生刚性转动,层间变形异常增大,导致结构破坏加剧.
【总页数】6页(P39-44)
【作者】尹保江;吉飞宇;程绍革;陈磊;杜媛媛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13;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400045;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1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1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17+.1
【相关文献】
1.地震灾区既有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J], 吴迪;谭平;STIEMER S F
2.基于等效弹簧斜撑的填充墙RCS组合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J], 倪伟杰; 潘志宏
3.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加层改造抗震性能研究 [J], 马肖彤;包超;陆华;张立新
4.基于不同减震控制技术的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J], 柳玉印;许文贤;尹训强;卢明全
5.基于Pushover分析的预压装配式框架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系数研究 [J], 符景豪;李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某地下室开裂原因分析与加固

某地下室开裂原因分析与加固

某地下室开裂原因分析与加固
尹保江;肖疆;赵向丽;徐志远
【期刊名称】《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年(卷),期】2014(36)3
【摘要】本文介绍了某大底盘双塔建筑在主体结构封顶后地下室部分框架梁、柱出现水平、竖向和剪切斜裂缝的工程事故.通过收集工程设计图纸、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施工记录等资料,结合现场情况调查,绘制了缺陷分布图,并对该事故进行了理论分析.确认由于在覆土施工还未完成的情况下停止降水,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水浮力增加但此时地下室却没有足够配重而上浮,进而引起结构开裂.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施工缺陷,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加固处理方案,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总页数】4页(P99-102)
【作者】尹保江;肖疆;赵向丽;徐志远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3;福建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福建福州350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3
【相关文献】
1.某楼地下室梁柱开裂安全性检测及加固 [J], 董莉;张博一
2.某工程地下室结构开裂原因分析与加固处理 [J], 徐志远
3.地下室上浮开裂事故分析及其加固处理探讨--以广东某地下车库上浮开裂为例[J], 孙军锋
4.地下室上浮开裂事故的鉴定与加固处理 [J], 徐春国
5.地下室上浮开裂事故的鉴定与加固处理 [J], 徐春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第5期重庆建筑大学学报Vol.21No.5 1999年10月Journal of Chon gq in g J ianzhu Universit y Oct.1999文章编号:1006-7329(1999)05-0010-06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位移反应规律的研究尹保江1黄宗明2白绍良2(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所100013;2.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工程学院400045)摘要通过对单自由度体系在不同类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的弹塑性位移反应特性的研究,总结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反应规律,为考虑塑性累积疲劳损伤的结构地震破坏准则的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弹塑性位移反应规律;低周疲劳破坏准则中图法分类号TU313文献标识码A1问题的提出结构地震破坏准则的研究,一直是工程结构抗震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目前,人们已普遍认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是由于位移的首次超越和塑性累积疲劳损伤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量的试验研究表明〔1〕,结构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疲劳损伤破坏,不但和塑性耗能总量有关,而且还和位移幅值的大小、偏移量、不同幅值位移的发生顺序及其组合方式等密切相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因此,要想考虑不同位移组合的情况,通过较为完备的试验系列来建立一个比较客观的能够反映以上各种因素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通用低周疲劳破坏准则,是相当困难的。

本文认为,地震地面运动虽然复杂,但其分类特征是明显的,结构在不同类型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反应也一定会遵循某种规律。

既然如此,就可以考虑放弃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通用低周疲劳破坏准则的研究方法,而主要针对适用于地震作用的结构低周疲劳破坏准则进行研究,使问题得到简化,同时使提出的破坏准则更具有针对性。

基于这种思想,本文研究了单自由度体系在不同类型地震地面运动作用下的弹塑性位移反应规律,以期作为今后研究结构地震破坏准则的参考。

2结构位移反应规律的研究方法根据文献〔2〕的研究成果,将地震地面运动分为5类:S型为短持时脉冲型地面运动;L-1型和M-1型分别为长持时和中等持时有较明显卓越周期的地面运动;L-2型和M-2型分别为长持时和中等持时不规则的地面运动。

本文选择了79条峰值加速度在0.2g以上的典型地震地面运动记录作为输入,计算了单自由度体系在这些地面运动作用下的位移反应时程。

各类地震输入的分布见表1。

表1本文采用地震动输入的类型分布地面运动类型S型L-1型M-1型L-2型M-2型数量(条)191719816对于每一条地震记录输入,所计算结构的基本周期T0分别取为0.5s、1.0s和2.0s、结构的目标延性系数分别取为2.0、4.0和6.0,共九种情况;阻尼比ζ统一取为0.05,选用武田模型作为恢收稿日期:1999-09-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尹保江(1972-),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师。

第5期尹保江等: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位移反应规律的研究11复力模型。

为了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结构位移反应时程曲线的偏移特性和峰值统计规律,对每一位移反应时程曲线作出其峰值频数图,具体步骤如下:①滤去位移反应时程曲线上的高频点;②去掉时程曲线上t0.7y以前的部分和t0.3y以后的部分,只保留对结构的疲劳损伤有较大贡献的t0.7y至t0.3y部分进行分析,这里t0.7y为结构首次达到0.7倍屈服位移(相对于初始平衡位置)的时间,t0.3y为结构最后一次达到0.3倍屈服位移(相对于最后平衡位置)的时间;③将位移反应时程曲线作规一化处理,并将规一化后的位移轴从+1到-1分成若干区间,统计位移峰值位于各区间的频数;④以规一化的位移为横轴,每一区间上位移峰值出现的频数为纵轴,绘出位移峰值频数图。

根据其作法,位移峰值频数图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如果该图的形状尖锐,则说明尖峰点所对应的位移峰值出现的频数居多,结构以该位移幅值振动的次数最多,其它幅值的振动较少;该图的形状平缓,则说明结构按大中小幅值振动的次数比较接近;第二,如果该图关于频数轴基本对称,则说明结构基本上是作对称振动;如果该图的尖峰明显偏于频数轴一侧,则说明结构是作明显的偏位振动。

为了定量地描述结构位移反应的偏移程度,本文还计算了每一位移时程的正反向最大位移之比X max/X min、规一化的位移平均值X*(即相对偏移量)和位移峰值频数叠加图的峰态系数〔3〕μ4。

μ4反映了位移峰值频数图的相对集中程度,μ4越大,图形越集中。

位移反应大小幅值发生顺序的规律性只能通过位移反应时程曲线的形状加以归纳总结。

3结构位移反应的规律性分析规定位移反应绝对值最大的方向为正方向,也就是说在每个位移峰值频数图中,横坐标为1的频数至少为1。

然后将每一结构、每一延性水平在同类型地面运动的不同记录作用下的位移峰值频数叠加起来,得到该结构在该延性水平下的位移峰值频数叠加图。

位移峰值频数叠加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类地震地面运动对结构位移反应的统计影响。

3.1S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的位移反应规律根据上述方法,本文对三种延性水平、三种周期的结构在19条S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的171条位移时程曲线和9个位移峰值频数叠加图进行了分析,图1和图2分别是其中的某一典型位移反应时程曲线和位移峰值频数叠加图。

从图中不难看出,结构的位移反应是明显不对称的,位移峰值频数图的尖峰偏向正向最大位移一侧,这说明结构大部分时间是在作偏位振动,而且是偏向最大位移一侧;大中小幅值的振动次数差异明显,大幅值的振动仅为20次左右(注意这是19条记录作用之和),平均每条记录对应着约1次大幅值振动,中等幅值的振动次数更少,而小幅值的振动次数高达几百次,平均每条记录对应着约10次小幅值振动。

描述结构偏位振动的定量指标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脉冲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位移反应的相对偏移量一般在0.1~0.23之间,正反向最大位移之比在2~4之间。

μ4较大,表明大部分时间结构是小幅值振动、大幅值位移次数很少,即结构位移反应也是脉冲型;结构的周期和反应延性对位移偏移有明显的影响,较柔的结构或较大的延性反应会引起较大的位移偏移。

为了考察S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位移反应大小幅值发生顺序的特性,本文逐一分析了经过前述处理的171条位移反应时程曲线的强震段。

在脉冲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位移反应一般在第一个循环即达到最大值,此后只有少数几次中偏大幅值的振动使结构产生累积损伤,然后振动很快衰减,类似于有阻尼体系的自由振动情况。

统计分析表明,结构首次出现大幅值振动的情况占82%,12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第21卷随后是中等幅值的振动,中等幅值与大幅值之比一般在0.41~0.62之间,平均为0.52;中等幅值出现的次数一般在0~5次,平均为2次。

另外18%的情况为,结构先有1~4次较大幅值的振动,然后才是大幅值的振动,较大幅值与大幅值之比一般在0.6~0.9之间变化,大幅值之后的中等幅值振动与第一种情况相似。

图1S型地面运动作用下典型的图2S型地面运动作用下典型的结构结构位移反应时程曲线位移反应峰值频数叠加图表2S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位移反应的偏移量3.2L-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位移反应规律图3和图4分别为L-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的典型位移反应时程曲线和位移峰值频数叠加图。

描述结构偏位振动的定量指标见表3。

图3L-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图4L-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典型的典型的结构位移反应时程曲线结构位移反应峰值频数叠加图第5期尹保江等: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位移反应规律的研究13与S 型地面运动相比,在L -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的位移峰值频数图要平缓得多,且基本对称于零平衡位置。

在表3中,峰态系数一般在5~11之间,正反向最大位移之比一般在1.2~1.6之间,相对偏移量小于0.1,这些描述结构位移偏移的指标明显小于表2中S 型地面运动作用的情况。

从表3中还可以看到,在本文所讨论的范围内,结构的自振周期和延性反应对位移偏移的影响不大。

从位移反应时程曲线也可以看出,不同延性水平下,结构位移反应时程曲线形状十分相似,围绕零平衡位置作对称振动,位移时程包络线沿时间轴基本呈单峰状或双峰状分布。

双峰状分布仅发生在输入地震动是双峰状分布的情况。

以上分析表明,在L -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位移反应具有较好的对称性,偏移很小,且振动中位移幅值的分布比较均匀,位移时程包络线沿时间轴呈由小到大、然后逐步衰减的平缓曲线。

3.3M -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位移反应规律结构在M -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的典型位移反应时程曲线和位移峰值频数叠加图分别如图5和图6所示;描述结构偏位振动的定量指标见表4。

图5M -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图6M -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典型的典型的结构位移反应时程曲线结构位移反应峰值频数叠加图在M -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位移反应曲线包络基本呈单峰状分布;位移峰值频数图的μ4值介于S 型和L -1型之间,位移峰值频数图的峰值所对应的位移在0附近,即小位移幅值的振动次数占较大比重,这部分振动对结构影响不大。

相对来说,中等或大幅值的振动次数较少。

正反向峰值位移之比在1.2~1.6之间,相对偏移量一般在0.04~0.1之间,和L -1型相近,远小于S 型的偏移指标,说明在M -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正反向位移关于初始平衡位置接近于对称分布,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偏移性。

结构的周期对位移偏移有一定影响,较长周期的结构产生较大的位移偏移;在所讨论的延性反应范围内,延性对位移偏移的影响不大。

表3L -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位移反应的偏移量14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第21卷图7L -2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的典型位移反应时程曲线表4M -1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位移反应的偏移量3.4L -2型和M -2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的位移反应特性本文分别计算了8条L -2型和16条M -2型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的位移反应,典型的位移时程曲线如图7所示。

由于这两类地面运动的不规则性,使得结构反应呈现出异常复杂的特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构位移反应的偏移无规律。

在所计算的216条位移反应时程曲线中,22%的位移反应有较大的偏移量,78%的位移反应偏移量较小,结构位移反应偏移量不仅与结构本身特性有关,而且与地面运动特性有关,且二者相互影响,情况复杂。

第二,有些结构的位移反应前后阶段基本是按同一频率振动的,但是也有一些结构前后则是以不同的频率振动,如先以较高频率振动,然后以较低频率振动,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有结构自身频率变化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因为L -2型和M -2型地面运动的频谱成分比较复杂,导致结构位移反应频率特性的多样性。

第三,结构大小位移幅值发生顺序无规律。

少部分结构的位移反应包络曲线呈单峰状分布,而多数的位移反应幅值发生顺序表现出异常复杂的特性,无规律可循,其包络曲线杂乱无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