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物的物理性质规律
烃类
![烃类](https://img.taocdn.com/s3/m/137fbd8fa0116c175f0e48a2.png)
第二册第五章烃一、知识要点与规律1.有机物(1).有机物通常是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但象CO、CO2 、H2CO3和HCN及其盐等少数物质,虽然含有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很相似,故一般归于无机物。
(2).有机物种类繁多达上千万种(无机物只有十几万种),其重要原因是:①.碳原子有4个价电子,能与其它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
②.碳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可以有多种(单键、双键、三键),碳原子之间可成链可成环,碳链的长度可以不同,碳环的大小可以不同。
③.有机物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
(3).有机物的性质:对于大多数有机物,有如下性质①难溶于水,易溶与汽油、苯等有机溶剂(相似相溶);②多为非电解质,不易导电(非极性分子);③多数熔沸点较低(分子晶体);④大多易燃烧、易分解(多由C、H组成,故易于燃烧;碳链越长越易于断裂分解);⑤有机反应复杂、速率慢,多需催化剂(分子反应一般慢于离子反应;有机分子中共价键多,反应中可以断裂的部位多,故副反应多)。
(4)重要的有机原理①价键数原理:碳四键,氮三键,氧二键,氢一键。
②同系列原理:同系列中的各不同有机物均具有十分相似的化学性质。
这是学习有机化学的主要方法。
③官能团原理:分子结构决定化学性质在有机化学中的体现是-官能团决定化学性质。
学习有机化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习官能团。
这一原理是进行有机物性质、结构推理的主要依据。
2.烃的概念和分类(1).概念: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叫碳氢化合物,简称烃。
3.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概念比较4. 烃的同系物的含碳量比较烷烃(C n H 2n+2):C%=12n/(14n+2)=12/(14+2/n); n=1时,C %=75%;n →∞时,C%→85.7%; 烯烃(C n H 2n ):C%=12n/14n =85.7%; 炔烃(C n H 2n-2):C%=12n/(14n –2)=12/(14–2/n); n=2时,C %=92.3%;n →∞时,C%→85.7%;苯及其同系物(C n H 2n -6):C%=12n/(14n –6)=12/(14–6/n); n=6时,C %=92.3%;n → ∞时,C%→85.7%; 5.烃的物理性质递变规律一般随碳原子数的增多,沸点升高,液态时密度增大。
化学有机物物理化学性质及方程式
![化学有机物物理化学性质及方程式](https://img.taocdn.com/s3/m/2456823410661ed9ad51f37e.png)
烷烃:化学性质不活泼,尤其是直链烷烃。
它与大多数试剂如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及金属钠等都不起反应,或者反应速率缓慢。
但是在适当的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的条件下,也可与一些试剂反应。
主要有:氧化、裂化和取代等反应。
烯烃:1`与X2,H2,H2O,HX等加成反应2`加聚反应3 氧化反应炔烃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苯易进行取代,只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加成和氧化反应,主要:硝化反应;卤代反应;磺化反应苯的同系物氧化反应,取代反应(甲苯和溴能发生取代反应,但条件不同,取代位置不同,发生在苯环上,即侧链对苯环的影响,发生在侧链上,即类似烷烃的取代反应,还能继续进行。
)加成反应物理性质烷烃都是无色的,碳原子数5-11时常温常压下为液态,以下为气态,以上为固态。
标准状况下密度都比水小。
熔点和沸点都很低,并且熔点和沸点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升高.烯烃物理性质和烷烃相似,如烯烃是不溶于水的,虽然在水中的溶解度比烷烃还略大一点。
烯烃还能与某些金属离子以π键相结合,从而大大增加烯烃的溶解度,生成水溶性较大的配合物。
烯烃也易于苯、乙醚、氯仿等非极性有机溶剂中。
一般C2~C4的烯烃是气体,C5~C18的为气体,C19以上的高级烯烃为固体。
烯烃的沸点也随着分子量的增加而升高,双键在碳链终端的烯烃的沸点比相应的烷烃为固体。
烯烃的沸点也随着分子量的增加而升高,双键在碳链中间的沸点比相应的烷烃还略低一点。
与烷烃一样,直链烯烃的沸点比带支链的高炔烃和烷烃,烯烃基本相似. 炔烃的沸点,相对密度等都比相应的烯烃略高些.4个碳以下的炔烃在常温常压下为气体.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多,它们的沸点也升高苯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比水轻,不溶于水苯的同系物在性质上跟苯有许多相似之处,如燃烧时都发生带有浓烟的火焰,都能发生取代反映等,不能使溴水褪色(不发生反应),但能使溴水层褪色(物理性质)归纳同系物的物理性质不同,但有相同的官能团,所以化学性质相似烷烃.烯烃.炔烃物理性质相似检举回答人的补充 2010-08-29 17:48 物理性质烷烃都是无色的,碳原子数5-11时常温常压下为液态,以下为气态,以上为固态。
同系物、同分异构体、有机物物理性质归纳
![同系物、同分异构体、有机物物理性质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8ab7b07c5da50e2534d7f13.png)
-COOCH3
9、
10、COOCH3
COOCH3
11、CH2=CHCOOCH2CH3 12、(CH3)2CHCOOCH(CH3)2
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
3
。
二、下列物质中:
1、 4、 2、CH2=CHCH=CH2
-CH=CH2
CH3
3、
-CHCH3 -CH2CH3
5、(CH3)3COH 8、
6、CH2CHCH2
练习:
下列每组中的两种物质间不互为同分异 构体的是:( D ) A、CH3CH2CH2CH3 与 CH3CH(CH3)2
B、CH3CH=C(CH3)2 与 CH2=CHCH(CH3)2 C、
D、
—CH2OH 与 CH3—
与
—OH
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而分子结 构不同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 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同系 物。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互 称同素异形体。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 同种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3)换元法
[例] 已知C6H4Cl2 有三种异构体,则C6H2Cl4 有三种异构体。(将H代替Cl)
[练习] 二恶英是一类具有高毒性芳香族化合物的总称, 其母体A结构如图:
二 (1)A 一氯代物有 种。 (2) A 的七溴代物共有 二 种。 (3)A 二氯代物有 10 种。
3、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4):给出若干个基团进行组合。 1、C11H16 的苯的同系物中, 只含有一个支链, 且支链上含有两个“ —CH3” 的结构有四种 , 写出其结构简式.
二、下列物质中:
1、 4、
CH3
2、CH2=CHCH=CH2
有机物的物理性质规律
![有机物的物理性质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794f4bb6fd0a79563c1e729f.png)
有机物物理性质的主要规律河北省宣化县第一中学栾春武一、密度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里所含物质的质量,它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半径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有机物的密度与分子中相对原子质量大的原子所占质量分数成正比。
例如,烷、烯、炔及苯的同系物等物质的密度均小于水的密度,并且它们的密度均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和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而一卤代烷、饱和一元醇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氯元素、氧元素的质量分数降低,密度逐渐减小。
二、溶解性有机物一般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这是因为有机物分子大多数是非极性分子或弱极性分子,含有憎水基。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水是极性分子,只有当某有机物分子中含有亲水基团时,则该有机物就可能溶于水。
亲水基一般包括:-OH、-CHO、COOH等;憎水基一般包括:-R、-NO2、-X、-COOR等。
1. 能溶于水的有机物:① 小分子醇:CH3OH、C2H5OH、CH2OHCH2OH、甘油等;②小分子醛:HCHO、CH3CHO、CH3CH2CHO等;③小分子羧酸:HCOOH、CH3COOH、CH3CH2COOH等;④低糖: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⑤氨基酸:CH3CH(NH2)COOH等。
一般来说,低级醇、低级醛、低级酸,单糖和二糖水溶性好,即亲水基占得比重相对较大,憎水基占得比重相对较小,故能溶于水。
2. 不易溶于水的有机物:① 烷、稀、炔、芳香烃等烃类均不溶于水,因为其分子内不含极性基团;② 卤代烃:CH3Cl、CHCl3、CCl4、CH3CH2Br、等均不溶于水;③ 硝基化合物:硝基苯、TNT等;④ 酯:CH3COOC2H5、油脂等;⑤ 醚:CH3OCH3、C2H5OC2H5等;⑥ 大分子化合物或高分子化合物:如高级脂肪酸、塑料、橡胶、纤维等。
一般来说,液态烃、一氯代烃、苯及其同系物、酯类物质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硝基苯、溴苯、四氯化碳、氯仿、溴代烃、碘代烃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大。
有机物知识点总结_非常全的
![有机物知识点总结_非常全的](https://img.taocdn.com/s3/m/067e373f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0a.png)
一、必记重要的物理性质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绝大部分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苯酚在冷水中溶解度小(浑浊),热水中溶解度大(澄清);某些淀粉、蛋白质溶于水形成胶体溶液。
1、含碳不是有机物的为:CO、CO2、 CO32-、HCO3-、H2CO3、CN-、HCN、SCN-、HSCN、SiC、C单质、金属碳化物等。
2.有机物的密度(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常见气态:①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注意:新戊烷[C(CH3)4]亦为气态②衍生物类:一氯甲烷、氟里昂(CCl2F2)、氯乙烯、甲醛、氯乙烷、一溴甲烷、四氟乙烯、甲醚、甲乙醚、环氧乙烷。
4.有机物的颜色☆绝绝大部分有机物为无色气体或无色液体或无色晶体,少数有特殊颜色,常见的如下所示:☆三硝基甲苯(俗称梯恩梯TNT)为淡黄色晶体;☆部分被空气中氧气所氧化变质的苯酚为粉红色;☆2,4,6—三溴苯酚为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但易溶于苯等有机溶剂);☆苯酚溶液与Fe3+(aq)作用形成紫色[H3Fe(OC6H5)6]溶液;☆淀粉溶液(胶)遇碘(I2)变蓝色溶液;☆含有苯环的蛋白质溶胶遇浓硝酸会有白色沉淀产生,加热或较长时间后,沉淀变黄色。
5.有机物的气味很多有机物具有特殊的气味,但在中学阶段只需要理解以下有机物的气味:☆甲烷:无味;乙烯:稍有甜味(植物生长的调节剂)☆液态烯烃:汽油的气味;乙炔:无味☆苯及其同系物:特殊气味,有一定的毒性,尽量少吸入。
☆C4以下的一元醇:有酒味的流动液体;乙醇:特殊香味☆乙二醇、丙三醇(甘油):甜味(无色黏稠液体)☆苯酚:特殊气味;乙醛:刺激性气味;乙酸:强烈刺激性气味(酸味)☆低级酯:芳香气味;丙酮:令人愉快的气味6、研究有机物的方法质谱法确定相对分子量;红外光谱确定化学键和官能团;核磁共振氢谱确定H的种类及其个数比。
有机物的物理性质
![有机物的物理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dfc7c15c360cba1aa911da45.png)
有机物的物理性质
一、状态:
1、烷烃1-4气体5-16液体17以上固体
2、烯烃2-4气体5-18液体19以上固体
3、炔烃2-4气体5-15液体16以上固体
4、单环芳烃全为液体
5、卤代烃,气体:
氟甲烷、氟乙烷、氟丙烷
氯四烷、氯乙烷
溴甲烷
其余均为液体
6、醇:
1-4个碳流动性液体
5-12碳油状液体
12以上为固体
7、酚
一般为固体,苯酚为无色针状晶体
少数烷基酚为液体
8、醛
甲醛为气体
低级醛为液体
苯乙醛为固体
9、低级羧酸与酯为液体
二、密度
1、气态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时,密度比空气大;
2、液态有机物密度比水小的有烃(烷、烯、炔、芳香烃)、低级酯、一氯代烃、乙醇、乙醛等;
3、密度比水大的有硝基苯、溴苯、四氯化碳、氯仿、溴代烃、乙二醇、丙三醇等。
4、烷、烯、炔等烃类同系物相对密度随着分子内碳原子数的增加的而增大;一氯代烷的相对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减小。
有机物物理性质
![有机物物理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30d3b562b0717fd5360cdcf4.png)
有机物物理性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 有机物物理性质归类一密度烃的密度一般随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增大;一氯代烃的相对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减小。
注意:1.通常气态有机物的密度与空气相比,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比空气的密度大。
2.通常液态有机物与水相比:密度比水小:烃,酯,一氯代烃,一元醇,醛,酮,高级脂肪酸等密度比水大:硝基苯,溴代烃,二氯(或以上)代烃,乙二醇,丙三醇等二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由于有机物大都为大分子(相对无机物来说),所以有机物分子间引力较大,因此一般情况下呈液态和固态,只有少部分小分子的有机物呈气态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1.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多,烃由气态经液态到固态。
分子中含有1~4个碳原子的轻一般为气态,5~16个碳原子的烃一般为液态,17个以上的为固态。
如通常状况下CH4、C4H8呈气态,苯及苯的同系物一般呈液态,大多数呈固态。
2.醇类、羧酸类物质中由于含有—OH,分子之间存在氢键,所以醇类、羧酸类物质分子中碳原子较少的,在通常状况下呈液态,分子中碳原子较多的呈固态,如:甲醇、乙醇、甲酸和乙酸等呈液态。
3.醛类通常状况下除碳原子数较少的甲醛呈气态、乙醛等几种醛呈液态外,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的醛一般呈固态。
4.酯类通常状况下一般分子中碳原子数较少的酯呈液态,其余都呈固态。
5.苯酚及其同系物由于含有_OH,且苯环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故通常状况下此类物质呈固态。
常见物质(1)气态:①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注意:新戊烷[C(CH3)4]亦为气态②衍生物类:一氯甲烷(CH3Cl,沸点为-24.2℃)氟里昂(CCl2F2,沸点为-29.8℃)氯乙烯(CH2==CHCl,沸点为-13.9℃)甲醛(HCHO,沸点为-21℃)氯乙烷(CH3CH2Cl,沸点为12.3℃)一溴甲烷(CH3Br,沸点为3.6℃)四氟乙烯(CF2==CF2,沸点为-76.3℃)甲醚(CH3OCH3,沸点为-23℃)特殊:不饱和程度高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如植物油脂等在常温下也为液态(3)固态:一般N(C)在17或17以上的链烃及高级衍生物。
化学高中有机化学物理性质
![化学高中有机化学物理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0cda3e48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3.png)
一、有机代表物质的物理性质1. 状态固态:饱和高级脂肪酸、脂肪、TNT、萘、苯酚、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醋酸℃以下气态:C4以下的烷烃、烯烃、炔烃、甲醛、一氯甲烷液态:油状: 硝基苯、溴乙烷、乙酸乙酯、油酸粘稠状: 石油、乙二醇、丙三醇2. 气味无味:甲烷、乙炔常因混有PH3、H2S和AsH3而带有臭味稍有气味:乙烯特殊气味:苯及同系物、萘、石油、苯酚刺激性:甲醛、甲酸、乙酸、乙醛甜味:乙二醇、丙三醇、蔗糖、葡萄糖香味:乙醇、低级酯苦杏仁味:硝基苯3. 颜色白色:葡萄糖、多糖淡黄色:TNT、不纯的硝基苯黑色或深棕色:石油4. 密度比水轻的:苯及苯的同系物、一氯代烃、乙醇、低级酯、汽油比水重的:硝基苯、溴苯、乙二醇、丙三醇、CCl4、氯仿、溴代烃、碘代烃5. 挥发性:乙醇、乙醛、乙酸6. 升华性:萘、蒽7. 水溶性:不溶:高级脂肪酸、酯、硝基苯、溴苯、烷烃、烯烃、炔烃、苯及同系物、萘、蒽、石油、卤代烃、TNT、氯仿、CCl4 能溶:苯酚0℃时是微溶微溶:乙炔、苯甲酸易溶:甲醛、乙酸、乙二醇、苯磺酸与水混溶:乙醇、苯酚70℃以上、乙醛、甲酸、丙三醇二、有机物之间的类别异构关系1. 分子组成符合CnH2nn≥3的类别异构体: 烯烃和环烷烃;2. 分子组成符合CnH2n-2n≥4的类别异构体: 炔烃和二烯烃;3. 分子组成符合CnH2n+2On≥3的类别异构体: 饱和一元醇和饱和醚;4. 分子组成符合CnH2nOn≥3的类别异构体: 饱和一元醛和饱和一元酮;5. 分子组成符合CnH2nO2n≥2的类别异构体: 饱和一元羧酸和饱和一元酯;6. 分子组成符合CnH2n-6On≥7的类别异构体: 苯酚的同系物,芳香醇及芳香醚;如n=7,有以下五种: 邻甲苯酚,间甲苯酚,对甲苯酚;苯甲醇;苯甲醚.7. 分子组成符合CnH2n+2O2Nn≥2的类别异构体: 氨基酸和硝基化合物.三、能发生取代反应的物质1. 烷烃与卤素单质: 卤素单质蒸汽如不能为溴水;条件:光照.2. 苯及苯的同系物与1卤素单质不能为水溶液:条件-- Fe作催化剂2浓硝酸: 50℃-- 60℃水浴3浓硫酸: 70℃--80℃水浴3. 卤代烃的水解: NaOH的水溶液4. 醇与氢卤酸的反应: 新制氢卤酸5. 乙醇与浓硫酸在140℃时的脱水反应.6.酸与醇的酯化反应:浓硫酸、加热6.酯类的水解: 无机酸或碱催化 6. 酚与 1浓溴水 2浓硝酸四、能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1. 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的加成: H2、卤化氢、水、卤素单质2.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加成: H2、Cl23.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的加成:包括卤代烯烃、卤代炔烃、烯醇、烯醛、烯酸、烯酸酯、烯酸盐等4. 含醛基的化合物包括葡萄糖的加成: HCN、H2等5. 酮类、油酸、油酸盐、油酸某酯、油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加成物质的加成: H2注意:凡是有机物与H2的加成反应条件均为:催化剂Ni、加热五、六种方法得乙醇醇1. 乙醛醛还原法: CH3CHO + H2 --催化剂加热→ CH3CH2OH2. 卤代烃水解法: C2H5X + H2O-- NaOH 加热→ C2H5OH + HX3. 某酸乙某酯水解法: RCOOC2H5 + H2O—NaOH→ RCOOH + C2H5OH4. 乙醇钠水解法: C2H5ONa + H2O → C2H5OH + NaOH5. 乙烯水化法: CH2=CH2 + H2O --H2SO4或H3PO4,加热,加压→ C2H5OH6. 葡萄糖发酵法 C6H12O6 --酒化酶→ 2C2H5OH + 2CO2六、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含-CHO1. 所有的醛RCHO2. 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3. 葡萄糖、麦芽糖、葡萄糖酯、果糖能和新制CuOH2反应的除以上物质外,还有酸性较强的酸如甲酸、乙酸、丙酸、盐酸、硫酸等,发生中和反应;.七、分子中引入羟基的有机反应类型1. 取代水解反应: 卤代烃、酯、酚钠、醇钠、羧酸钠2. 加成反应: 烯烃水化、醛+ H23. 氧化: 醛氧化4. 还原: 醛+ H2八、能跟钠反应放出H2的物质一. 有机物1. 醇也可和K、Mg、Al反应 2. 有机羧酸 3. 酚苯酚及同系物4. 苯磺酸5. 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6. 葡萄糖熔融7. 氨基酸二. 无机物1. 水及水溶液2. 无机酸弱氧化性酸3. NaHSO4九、能与溴水反应而使溴水褪色或变色的物质一. 有机物1.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苯乙炔,不饱和烃的衍生物包括卤代烯、烯醇、烯醛、烯酸、烯酯、油酸、油酸盐、油酸某酯、油等 ;即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有机物;2. 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3. 苯酚及其同系物因为能和溴水取代而生成三溴酚类沉淀4. 含醛基的化合物醛基被氧化 6. 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二. 无机物-2: 硫化氢及硫化物 2. S+4: SO2、H2SO3及亚硫酸盐 3. Fe2+ 例: 6FeSO4 + 3Br2 ===2Fe2SO43 + 2FeBr26FeCl2 + 3Br2 === 4FeCl3 + 2FeBr3 2FeI2 + 3Br2 === 2FeBr3 + 2I24. Zn、Mg、Fe等单质如 Mg + Br2 === MgBr2此外,其中亦有Mg与H+、Mg与HBrO的反应5. I-1 氢碘酸及碘化物变色6. NaOH等强碱: 因为Br2 +H2O===HBr + HBrO 加入NaOH后平衡向右移动7. Na2CO3等盐: 因为 Br2 +H2O===HBr + HBrO2HBr + Na2CO3 === 2NaBr + CO2 + H2OHBrO + Na2CO3 === NaBrO + NaHCO3 8. AgNO3十、能萃取溴而使溴水褪色的物质上层变无色的r>1: 卤代烃CCl4、氯仿、溴苯等、CS2等下层变无色的r<1 :低级酯、液态饱和烃如己烷等、苯及同系物、汽油十一、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1. CH: C2H2、C6H6和C8H8苯乙烯或环辛四烯2. CH2: 烯烃和环烷烃3. CH2O 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4. CnH2nO: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酮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的饱和一元羧酸或酯. 例: 乙醛C2H4O与丁酸及异构体C4H8O25. 炔烃或二烯烃与三倍于其碳原子数的苯及苯的同系物例: 丙炔C3H4与丙苯C9H12十二、有毒的物质一. 毒气F2、Cl2、HF、H2S、SO2、CO、NO、NO2等.其中CO和NO使人中毒的原因相同,均是与血红蛋白迅速结合而丧失输送样的能力.二. 毒物液溴、白磷、偏磷酸HPO3 、水银、亚硝酸盐、除BaSO4外的大多数钡盐、硫酸镁等镁盐、氰化物如KCN 、重金属盐如铜盐、铅盐、汞盐、银盐等、苯酚、硝基苯、六六六六氯环己烷、甲醇、砒霜等十三、能爆炸的物质1. 黑火药成分有一硫、二硝KNO3三木炭2. NH4NO33. 火棉5. 红磷与KClO36. TNT雷汞作引爆剂7. 硝化甘油8. 氮化银此外,某些混合气点燃或光照也会爆炸,其中应掌握:H2和O2 “点爆”的 CO和O2 “光爆”的 H2和Cl2CH4和O2 CH4和Cl2 C2H2和O2无需点燃或光照,一经混合即会爆炸,所谓“混爆”的是H2和F2.另外,工厂与实验室中,面粉、镁粉等散布于空气中,也是危险源.十四、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一. 有机物1.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等2. 苯的同系物3.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包括卤代烯、烯醇、烯醛、烯酸、烯酯、油酸、油酸盐、油酸酯等4. 含醛基的有机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等5. 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6. 酚类7. 石油产品裂解气、裂化气、裂化汽油等 8. 煤产品煤焦油9. 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二. 无机物1. 氢卤酸及卤化物氢溴酸、氢碘酸、浓盐酸、溴化物、碘化物2. 亚铁盐及氢氧化亚铁3. S-2的化合物: 硫化氢、氢硫酸及硫化物4. S+4的化合物: SO2、H2SO3及亚硫酸盐5. 双氧水H2O2十五、既能发生氧化反应,又能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一. 有机物1. 含醛基的化合物: 所有醛; 甲酸、甲酸盐、甲酸酯; 葡萄糖.2. 不饱和烃: 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3.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 包括卤代烯、卤代炔烃、烯醇、烯醛、烯酸、烯酸盐、烯酸酯、油酸、油酸盐、油酸酯、油.二.无机物1. 含中间价态元素的物质: ① S+4 SO2、H2SO3及亚硫酸盐② Fe2+ 亚铁盐③ N+4 NO NO22. N2、S、Cl2等非金属单质.3. HCl、H2O2等.十六、检验淀粉水解的程度1.“未水解”加新制CuOH2煮沸,若无红色沉淀,则可证明.2.“完全水解”加碘水,不显蓝色.3.“部分水解”取溶液再加新制CuOH2煮沸,有红色沉淀,另取溶液加碘水,显蓝色;十七、能使蛋白质发生凝结而变性的物质1. 加热2. 紫外线3. 酸、碱4. 重金属盐如Cu2+、Pb2+、Hg2+、Ag+ 等5. 部分有机物如苯酚、乙醇、甲醛等.十八、关于纤维素和酯类的总结一. 以下物质属于“纤维素”1. 粘胶纤维2.纸3.人造丝4.人造棉5.玻璃纸6.无灰滤纸7. 脱脂棉二. 以下物质属于“酯”1. 硝酸纤维2. 硝化甘油3. 胶棉4. 珂珞酊5. 无烟火药6. 火棉易错: TNT、酚醛树脂、赛璐珞既不是“纤维素”也不是“酯”.十九、既能和强酸溶液反应,又能和强碱溶液反应的物质一. 有机物: 蛋白质、氨基酸二. 无机物: 两性元素的单质 Al、Zn 两性氧化物 Al2O3、ZnO两性氢氧化物 AlOH3、ZnOH2 弱酸的酸式盐 NaHCO3、NaH2PO4、NaHS弱酸的铵盐 NH42CO3、 NH4HCO3、NH42SO3 、NH42S 等属于“两性物质”的是:Al2O3、ZnO、AlOH3、ZnOH2、氨基酸、蛋白质属于“表现两性的物质”是: Al、Zn、弱酸的酸式盐、弱酸的铵盐二十、有机实验问题一. 甲烷的制取和性质供参考1. 反应方程式CH3COONa + NaOH→ 加热-- Na2CO3 + CH42. 为什么必须用无水醋酸钠水分危害此反应若有水,电解质CH3COONa和NaOH将电离,使键的断裂位置发生改变而不生成CH4.3. 必须用碱石灰而不能用纯NaOH固体,这是为何碱石灰中的CaO的作用如何高温时,NaOH固体腐蚀玻璃;CaO作用: 1能稀释反应混合物的浓度,减少NaOH跟试管的接触,防止腐蚀玻璃. 2CaO 能吸水,保持NaOH的干燥.4. 制取甲烷采取哪套装置反应装置中,大试管略微向下倾斜的原因何在此装置还可以制取哪些气体采用加热略微向下倾斜的大试管的装置,原因是便于固体药品的铺开,同时防止产生的湿存水倒流而使试管炸裂;还可制取O2、NH3等.5. 实验中先将CH4气通入到KMnO4H+溶液、溴水中,最后点燃,这样操作有何目的排净试管内空气,保证甲烷纯净,以防甲烷中混有空气,点燃爆炸.6. 点燃甲烷时的火焰为何会略带黄色点燃纯净的甲烷呈什么色1玻璃中钠元素的影响; 反应中副产物丙酮蒸汽燃烧使火焰略带黄色.2点燃纯净的甲烷火焰呈淡蓝色.二. 乙烯的制取和性质1. 化学方程式 C2H5OH 浓H2SO4,170℃→ CH2=CH2 + H2O2. 制取乙烯采用哪套装置此装置还可以制备哪些气体分液漏斗、圆底烧瓶加热一套装置.此装置还可以制Cl2、HCl、SO2等.3. 预先向烧瓶中加几片碎玻璃片碎瓷片,是何目的防止暴沸防止混合液在受热时剧烈跳动4. 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有时得不到乙烯,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主要是因为未使温度迅速升高到170℃所致.因为在140℃乙醇将发生分子间脱水得乙醚,方程式如下:2C2H5OH-- 浓H2SO4,140℃→ C2H5OC2H5 + H2O5. 温度计的水银球位置和作用如何混合液液面下;用于测混合液的温度控制温度.6. 浓H2SO4的作用催化剂,脱水剂.7. 反应后期,反应液有时会变黑,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为何浓硫酸将乙醇炭化和氧化了,产生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SO2.C + 2H2SO4浓-- 加热→ CO2 + 2SO2 + 2H2O三. 乙炔的制取和性质1. 反应方程式CaC2 + 2H2O→CaOH2 + C2H22. 此实验能否用启普发生器,为何不能. 因为 1CaC2吸水性强,与水反应剧烈,若用启普发生器,不易控制它与水的反应. 2反应放热,而启普发生器是不能承受热量的.3反应生成的CaOH2 微溶于水,会堵塞球形漏斗的下端口;3. 能否用长颈漏斗不能. 用它不易控制CaC2与水的反应.4. 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这是为何用以得到平稳的乙炔气流食盐与CaC2不反应5. 简易装置中在试管口附近放一团棉花,其作用如何防止生成的泡沫从导管中喷出.6. 点燃纯净的甲烷、乙烯和乙炔,其燃烧现象有何区别甲烷淡蓝色火焰; 乙烯: 明亮火焰,有黑烟乙炔: 明亮的火焰,有浓烟.7. 实验中先将乙炔通入溴水,再通入KMnO4H+溶液中,最后点燃,为何乙炔与空气或O2的混合气点燃会爆炸,这样做可使收集到的乙炔气纯净,防止点爆.8. 乙炔使溴水或KMnO4H+溶液褪色的速度比较乙烯,是快还是慢,为何乙炔慢,因为乙炔分子中叁键的键能比乙烯分子中双键键能大,断键难.四. 苯跟溴的取代反应1. 反应方程式 C6H6 + Br2–-Fe→C6H5Br + HBr2. 装置中长导管的作用如何导气兼冷凝.冷凝溴和苯回流原理3. 所加铁粉的作用如何催化剂严格地讲真正起催化作用的是FeBr34. 导管末端产生的白雾的成分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怎样吸收和检验锥形瓶中,导管为何不能伸入液面下白雾是氢溴酸小液滴,由于HBr极易溶于水而形成.用水吸收.检验用酸化的AgNO3溶液,加用酸化的AgNO3溶液后,产生淡黄色沉淀.导管口不伸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水倒吸.5. 将反应后的液体倒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有何现象水面下有褐色的油状液体溴苯比水重且不溶于水6. 怎样洗涤生成物使之恢复原色溴苯因溶有溴而呈褐色,多次水洗或稀NaOH溶液洗可使其恢复原来的无色.五. 苯的硝化反应1. 反应方程式 C6H6 + HNO3 --浓H2SO4,水浴加热→ C6H5NO2 + H2O2. 实验中,浓HNO3、浓H2SO4的作用如何浓HNO3是反应物硝化剂;浓H2SO4是催化剂和脱水剂.3. 使浓HNO3和浓H2SO4的混合酸冷却到50--60℃以下,这是为何①防止浓NHO3分解②防止混合放出的热使苯和浓HNO3挥发③温度过高有副反应发生生成苯磺酸和间二硝基苯4. 盛反应液的大试管上端插一段导管,有何作用冷凝回流苯和浓硝酸5. 温度计的水银球的位置和作用如何插在水浴中,用以测定水浴的温度.6. 为何用水浴加热放在约60℃的水浴中加热10分钟的目的如何为什么应控制温度,不宜过高水浴加热,易于控制温度.有机反应往往速度缓慢,加热10分钟使反应彻底.第3问同问题3.7. 制得的产物的颜色、密度、水溶性、气味如何怎样洗涤而使之恢复原色淡黄色溶有NO2,本色应为无色,油状液体,密度大于水,不溶于水,有苦杏仁味.多次水洗或NaOH溶液洗涤.六. 实验室蒸馏石油1. 石油为什么说是混合物蒸馏出的各种馏分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石油中含多种烷烃、环烷烃及芳香烃,因而它是混合物.蒸馏出的各种馏分也还是混合物.因为蒸馏是物理变化.2. 在原油中加几片碎瓷片或碎玻璃片,其作用如何防暴沸.3. 温度计的水银球的位置和作用如何插在蒸馏烧瓶支管口的略下部位,用以测定蒸汽的温度.4. 蒸馏装置由几部分构成各部分的名称如何中间的冷凝装置中冷却水的水流方向如何四部分: 蒸馏烧瓶、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冷却水从下端的进水口进入,从上端的出水口流出.5. 收集到的直馏汽油能否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能否使溴水褪色为何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但能使溴水因萃取而褪色,因为蒸馏是物理变化,蒸馏出的各种馏分仍是各种烷烃、环烷烃及芳香烃组成的.七. 煤的干馏1. 为何要隔绝空气干馏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煤的干馏和木材的干馏各可得哪些物质有空气氧存在,煤将燃烧.干馏是化学变化. 煤焦油粗氨水木焦油煤的干馏可得焦炉气木材的干馏可得木煤气焦碳木炭2. 点燃收集到的气体,有何现象取少许直试管中凝结的液体,滴入到紫色的石蕊试液中,有何现象,为什么此气体能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能使石蕊试液变蓝,因为此液体是粗氨水,溶有氨,在水中电离呈碱性.八. 乙酸乙酯的制取1. 反应方程式 CH3COOH + CH3CH2OH--浓H2SO4,加热→CH3COOCH2CH3 + H2O2. 盛装反应液的试管为何应向上倾斜45°角液体受热面积最大.3. 弯曲导管的作用如何导气兼冷凝回流乙酸和乙醇4. 为什么导管口不能伸入Na2CO3溶液中为了防止溶液倒流.5. 浓硫酸的作用如何催化剂和脱水剂.6. 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如何①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最小,利于分层;②乙酸与Na2CO3反应,生成无味的CH3COONa而被除去.③C2H5OH被Na2CO3溶液吸收,便于除去乙酸及乙醇气味的干扰.九. 酚醛树脂的制取1. 反应方程式 nC6H5OH + nHCHO--浓盐酸,加热→ C6H3OHCH2 n + nH2O2. 浓盐酸的作用如何催化剂.3. 水浴的温度是多少是否需要温度计 100℃,故无需使用温度计.4. 实验完毕的试管,若水洗不净,可用何种物质洗用酒精洗,因为酚醛树脂易溶于酒精.十. 淀粉的水解1. 稀H2SO4的作用如何催化剂2. 淀粉水解后的产物是什么反应方程式C6H10O5n + nH2O--H2SO4 加热--nC6H12O6淀粉葡萄糖3. 向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加热,无红色沉淀生成,这可能是何种原因所致未加NaOH溶液中和,原溶液中的硫酸中和了CuOH2.十二. 纤维素水解1. 纤维素水解后的产物是什么反应方程式C6H10O5n + nH2O--H2SO4,长时间加热→nC6H12O6纤维素葡萄糖2. 70%的H2SO4的作用如何催化剂3. 纤维素水解后,为验证产物的性质,须如何实验现象如何先加NaOH溶液使溶液呈现碱性,再加新制CuOH2,煮沸,有红色沉淀,证明产物是葡萄糖.4. 实验过程中,以什么为标志判断纤维素已水解完全了试管中产生亮棕色物质.十三. 纤维素三硝酸酯的制取1. 反应方程式C6H7O2OH3n + 3nHNO3浓--浓H2SO4 →C6H7O2ONO23n + 3nH2O2. 将纤维素三硝酸酯和普通棉花同时点火,有何现象纤维素三硝酸酯燃烧得更迅速.二十一、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小结一. 取代反应 1. CH4 + Cl2--光→CH3Cl + HCl C2H6 + Cl2-光→C2H5Cl +HCl2. C6H6 + Br2—Fe→C6H5Br + HBr3. C2H5OH + HBr--加热→C2H5Br + H2O4. C6H6+ HNO3--H2SO4 水浴加热→C6H5NO2 + H2O6. C6H5Cl + H2O--NaOH Cu,高温,加压→C6H5OH + HCl7. C2H5Cl + H2O—NaOH→C2H5OH + HCl8. CH3COOC2H5 + H2O--无机酸或碱→CH3COOH + C2H5OH9. C17H35COO3C3H5 + 3NaOH → C3H5OH3 + 3C17H35COOH二. 加成反应10. CH2=CH2 + H2→Ni 加热→CH3CH313. CH2=CH2 + HCl--催化剂,加热→CH3CH2Cl14. C2H2 + H2--Ni,加热→CH2=CH2C2H2 + 2H2-- Ni,加热→CH3CH315. C2H2 + 2HCl--催化剂,加热→CH3CHCl216. CH2=CH-CH=CH2 + Br2→CH2=CH-CHBr-CH2Br17. CH2=CH-CH=CH2 + Br2 →CH2Br-CH=CH-CH2Br18. CH2=CH-CH=CH2 + 2Br2 →BrCH2-CHBr-CHBr-CH2Br19. CH3CHO + H2 –Ni→ CH3CH2OH20. CH2OH-CHOH4-CHO + H2 --Ni →CH2OH-CHOH4-CH2OH21. C6H6 + 3H2—Ni→ C6H12 环己烷22. C6H6 + 3Cl2 --光→C6H6Cl6 六六六23. CH2=CH2 + H2O --H2SO4或H3PO4,加热,加压→CH3CH2OH三. 消去反应24. CH3CH2OH-- 浓H2SO4 ,170℃→CH2=CH2↑+ H2O25. CH3CH2Br + NaOH--醇,加热→CH2=CH2↑+ NaBr + H2O四. 酯化反应亦是取代反应26. CH3COOH + CH3CH2OH-- 浓H2SO4,加热→CH3COOC2H5 + H2O27. C3H5OH3 + 3HNO3 --浓H2SO4 →C3H5ONO23 + 3H2O28. C6H7O2OH3n + 3nHNO3浓-- 浓H2SO4 →C6H7O2ONO23n + 3nH2O29. C6H7O2OH3n + 3nCH3COOH --浓H2SO4→ C6H7O2OOCCH33n + 3nH2O30. 葡萄糖 + 乙酸乙酸酐五. 水解卤代烃、酯、油脂的水解见上,亦是取代反应31. CH3COONa + H2O→CH3COOH + NaOH32. CH3CH2ONa + H2O →CH3CH2OH + NaOH33. C6H5ONa + H2O→ C6H5OH + NaOH34. C17H35COONa + H2O→ C17H35COOH + NaOH35. C6H10O5n + nH2O--淀粉酶→ nC12H22O11淀粉麦芽糖36. 2C6H10O5n + nH2O --H2SO4,加热→ nC6H12O6淀粉葡萄糖37. C6H10O5n + nH2O --H2SO4,常时间加热→ nC6H12O6纤维素葡萄糖38. C12H22O11 + H2O --H2SO4 →C6H12O6 + C6H12O6蔗糖葡萄糖果糖39. C12H22O11 + H2O --H2SO4 →2C6H12O6麦芽糖葡萄糖40. 蛋白质--胃蛋白酶或胰蛋白酶→ 各种a-氨基酸六. 氧化反应一被强氧化剂氧化41. 2C2H5OH + O2 --Cu或Ag →2CH3CHO + 2H2O42. C6H12O6+ 6O2 → 6CO2 + 6H2O + 热43. 2CH3CHO + O2 →2CH3COOH★44. 5CH2=CH2 + 6KMnO4 + 18H2SO4 → 6K2SO4 + 10CO2 + 12MnSO4 +28H2O ★45. 5C6H5CH3 + 6KMnO4 + 9H2SO4 →5C6H5COOH + 3K2SO4 + 6MnSO4 + 14H2O ★46. 5C6H5CH2CH3 + 12KMnO4 + 18H2SO4→ 5C6H5COOH + 5CO2 + 6K2SO4+ 12MnSO4 + 28H2O二被弱氧化剂氧化 48. CH3CHO + 2CuOH2 加热→CH3COOH + Cu2O↓ + 2H2O CHOH4CHO+2AgNH32OH→CH2OHCHOH4COONH4+2Ag↓+3NH3+ H2OCHOH4CHO+2CuOH2--加热→CH2OHCHOH4COOH + Cu2O↓ + 2H2O51. HCOOH + 2AgNH32OH→ NH4HCO3 + 2Ag↓ + 3NH3 + H2O52. HCOOH + 2CuOH2 加热→CO2 + Cu2O↓ + 3H2O53. HCOONa + 2AgNH32OH→ NaHCO3 + 4NH3 + 2Ag↓ + H2O54. HCOONH4 + 2AgNH32OH→ NH4HCO3 + 2Ag↓ + 4NH3 + H2O55. HCOOR + 2AgNH32OH →NH4OCOOR + 2Ag↓+ 3NH3 + H2O56. HCHO + 2AgNH32OH → HCOONH4 + 2Ag↓ + 3NH3 + H2O57. HCHO + 4AgNH32OH → NH4HCO3 + 4Ag↓+ 7NH3 + 2H2O58. HCHO + 4CuOH2 加热→CO2 + 2Cu2O↓ + 5H2O七. 还原反应59. CH3COCH3 + H2 --Ni →CH3CHOHCH3 60. HCHO + H2 --Ni →CH3OH61. C6H5CH=CH2 + 4H2 --Ni →C6H11CH2CH3八. 加聚反应62. nCH2=CH2 → CH2-CH2 n 63. nCH3-CH=CH2 → CH-CH2 n64. nCH2=CHX → CH2-CH n 65. nCF2=CF2→ CF2-CF2 n66. nCH2=CHCN → CH2-CH n 67. nCH2=C-COOCH3→ CH2-C n68. nCH2=C-CH=CH2 → CH2-C=CH-CH2 n69. nCH2=CH-CH=CH2 → CH2-CH=CH-CH2 n70. nCH2=CH-CH=CH2 + nC6H5CH=CH2 →CH2-CH=CH-CH2-CH2-CH n或 CH2-CH=CH-CH2-CH-CH2 n71. 3CH CH→ C6H6 苯 72. nCH2=CH2 + nCH3-CH=CH2 →CH2-CH-CH2-CH2 n 或 CH-CH2-CH2-CH2 n九. 缩聚反应72. H-N-CH2-C-OH + H-N-CH2-C-OH + ... → H-N-CH2-C-N-CH2-C- ... + nH2O73. nC6H5OH + nHCHO---浓HCl,加热→ C6H3OHCH2 n + nH2O74. HOOC- -COOH + nHO-CH2CH2-OH → CO- -COOCH2CH2O n + 2nH2O十. 其他一有机物跟钠的反应75. 2CH3CH2OH + 2Na → 2CH3CH2ONa + H276. 2C6H5OH + 2Na → 2C6H5ONa + H2↑77. 2CH3COOH + 2Na→ 2CH3COONa + H2 ↑二炭化78. C12H22O11 --浓H2SO4 →12C + 11H2O三分子间脱水79. 2C2H5OH-- 浓H2SO4,140℃→C2H5OC2H5 + H2O 四氨基酸的两性80. CH2-COOH + HCl → CH2-COOH Cl-81. CH2-COOH + NaOH → CH2-COONa + H2O。
有机物含碳量
![有机物含碳量](https://img.taocdn.com/s3/m/1848f985d0d233d4b14e69ec.png)
升高。
与水任意比流混溶:乙醇、苯酚(70℃以上)、乙醛、甲酸、丙三醇
微溶:乙炔、苯甲酸、苯酚(70℃以下)、
不溶:高级脂肪酸、酯、硝基苯、溴苯、甲烷、乙烯、苯及同系物、萘、蒽、石油、
卤代烃、氯仿、四氯化碳、tnt
与水互不相溶的有机物的密度:
比水轻的:苯、一氯代烃、低级酯、汽油
比水重的:硝基苯、溴苯、四氯化碳、氯仿、溴代烃、碘代烃
52.2%
60%
64.9%
85.7%
结论: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含碳量逐渐增加
6、饱和一元醛
碳原子数n
1
2
3
4
…
n=∞
分子式cnh2no
ch2o
c2h4o
c3h6o
c4h8o
含碳量%
40%
54.5%
62.1%
66.7%
85.7%
结论: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含碳量逐渐增加
7、饱和一元酸或饱和一元酯
碳原子数n
1
2
3
4
…
n=∞
分子式cnh2no2
ch2o2
c2h4o2
c3h6o2
c4h8o2
含碳量%
26.1%
38.7%
48.7%
54.5%
85.7%
结论: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含碳量逐渐增加
几种特例:含碳量最低的有机物:ch4
二、有机物物理性质规律
1、溶解情况
1)在水中溶解情况
易溶:甲醛、乙酸、乙二醇、苯磺酸、苯磺酸等的钠盐
有机物的物理性质规律
![有机物的物理性质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bdfb58a4b90d6c85ed3ac67a.png)
有机物的物理性质规律刘春亮有机物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同等重要,且“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不仅表现在化学性质中,同时也体现在某些物理性质上。
有机物一些物理性质存在着内在规律,如果抓住其中的规律,可以更好地认识有机物。
一、熔沸点有机物微粒间的作用是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的作用力比较小,因此烃的熔沸点比较低。
对于同系物,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分子间作用力增大,因此同系物的熔沸点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升高。
1. 烃、卤代烃及醛各种烃的同系物、卤代烃及醛的熔沸点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升高。
如:4CH 、1048362H C H C H C 、、都是烷烃,熔沸点的高低顺序为:10483624H C H C H C CH <<<;846342H C H C H C 、、都是烯烃,熔沸点的高低顺序为:846342H C H C H C <<;再有Cl CH CH Cl CH 233<,CHO CH HCHO 3<等。
同类型的同分异构体之间,主链上碳原子数目越多,烃的熔沸点越高;支链数目越多,空间位置越对称,熔沸点越低。
如4332233323)CH (C CH CHCH )CH (CH )CH (CH >>。
例1:下列物质的沸点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3223CH )CH (CH②3323CH )CH (CH ③CH )CH (33④3223CH CHCH )CH ( A. ②④①③B. ④②①③C. ④③②①D. ②④③① 答案:A2. 醇由于分子中含有—OH ,醇分子之间存在氢键,分子间的作用力较一般的分子间作用力强,因此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烃比较,醇的熔沸点高的多,如OH CH CH 23的沸点为78℃,323CH CH CH 的沸点为-42℃,23CH CH CH =的沸点为-48℃。
影响醇的沸点的因素有:(1)分子中—OH 个数的多少:—OH 个数越多,沸点越高。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归纳(完整版)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归纳(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812c0d8d15abe23482f4d97.png)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一)一、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 2原子团的物质物质。
同系物的判断要点:1、通式相同,但通式相同不一定是同系物。
2、组成元素种类必须相同3、结构相似指具有相似的原子连接方式,相同的官能团类别和数目。
结构相似不一定完全相同,如CH 3CH 2CH 3和(CH 3)4C ,前者无支链,后者有支链仍为同系物。
4、在分子组成上必须相差一个或几个CH 2原子团,但通式相同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几个CH 2原子团不一定是同系物,如CH 3CH 2Br 和CH 3CH 2CH 2Cl 都是卤代烃,且组成相差一个CH 2原子团,但不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之间不是同系物。
二、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
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体的种类:⑴ 碳链异构:指碳原子之间连接成不同的链状或环状结构而造成的异构。
如C 5H 12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即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
⑵ 位置异构:指官能团或取代基在在碳链上的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异构。
如1—丁烯与2—丁烯、1—丙醇与2—丙醇、邻二甲苯与间二甲苯及对二甲苯。
⑶ 异类异构:指官能团不同而造成的异构,也叫官能团异构。
如1—丁炔与1,3—丁二烯、丙烯与环丙烷、乙醇与甲醚、丙醛与丙酮、乙酸与甲酸甲酯、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等。
⑷ 其他异构方式: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也叫做镜像异构或手性异构)等,在中学阶段的信息题中屡有涉及。
各类有机物异构体情况:⑴ C n H 2n +2:只能是烷烃,而且只有碳链异构。
如CH 3(CH 2)3CH 3、CH 3CH(CH 3)CH 2CH 3、C(CH 3)4 ⑵ C n H 2n :单烯烃、环烷烃。
如CH 2=CHCH 2CH 3、CH 3CH=CHCH 3、CH 2=C(CH 3)2、 、⑶ C n H 2n -2:炔烃、二烯烃。
有机物基础知识
![有机物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ec1b3e910a6f524cdbf8518.png)
有机物基础知识有机物官能团与性质[知识归纳]有机物的物理性质1、状态:固态:饱和高级脂肪酸、脂肪、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维生素、醋酸(16。
6℃以下);气态:C4以下的烷、烯、炔烃、甲醛、一氯甲烷、新戊烷;液态:2、气味:无味:甲烷、乙炔(常因混有PH3、H2S和AsH3而带有臭味);稍有气味:乙烯;特殊气味:甲醛、乙醛、甲酸和乙酸;香味:乙醇、低级酯;3、颜色:白色:葡萄糖、多糖黑色或深棕色:石油4、密度:比水轻:苯、液态烃、一氯代烃、乙醇、乙醛、低级酯、汽油;比水重:溴苯、乙二醇、丙三醇、CCl4。
5、挥发性:乙醇、乙醛、乙酸.6、水溶性:不溶:高级脂肪酸、酯、溴苯、甲烷、乙烯、苯及同系物、石油、CCl4;易溶:甲醛、乙酸、乙二醇;与水混溶:乙醇、乙醛、甲酸、丙三醇。
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高考资源网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1)、实验室制乙烯(170℃)(2)、蒸馏(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5)、中和热的测定(6)制硝基苯(50-60℃)[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
(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产生H2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氨基酸、葡萄糖(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凡含醛基的物质)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1)含有碳碳双键(烯烃)、碳碳叁键(炔烃)的烃类物质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2)醇和酚类物质(含有羟基的化合物)(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5)葡萄糖、麦芽糖、油脂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1)含有碳碳双键(烯烃)和碳碳叁键(炔烃)的烃类物质和烃的衍生物(加成反应)(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反应)(3)含醛基物质(氧化反应)(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己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第五部分 有机化合物物理性质的比较
![第五部分 有机化合物物理性质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6ba37edd6529647d272852fa.png)
第五部分有机化合物物理性质的比较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通常包括状态、比重、熔点、沸点、溶解度、折光率及比旋光度等。
物质的物理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分子结构的特点。
通过不同类型化合物物理性质的比较,可以找出一些物质结构与物理性质之间相关的规律。
一、沸点与分子结构的关系一种物质的沸点主要取决于液体分子间引力的大小,分子间引力越大,沸点越高。
而分子间引力与分子的大小、偶极矩、极化度、氢键等因素密切相关。
有机化合物的沸点一般有如下规律。
1.同系物的沸点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升高;同分异构体随支链的增多,沸点下降。
2.含极性基团的化合物,分子的偶极矩增大,沸点比相应的烃类化合物高;此类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中,极性基团连在伯碳原子上的异构体沸点最高,连在叔碳原子上的异构体沸点最低。
3.能形成氢键的化合物,沸点显著增高。
形成氢键的基团越多,氢键越强,沸点越高。
能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异构体比只能形成分子间氢键的异构体的沸点低。
4.在顺反异构体中,一般顺式异构体的沸点高于反式。
二、熔点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纯净的固体物质都有其固定的熔点。
熔点的高低决定于晶格能的大小,晶格能越大,熔点越高。
晶格能的大小主要由分子间作用力、分子的结构和形状以及晶格的类型所决定。
以离子为晶格单位的有机盐类或能形成内盐的氨基酸等都具有较高的熔点。
极性化合物的熔点比分子量相近的非极性化合物的熔点高;能形成氢键的化合物,熔点高于相应的烃;能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异构体熔点较低。
同系物中,熔点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升高,而且分子结构对称性越强,熔点越高。
三、溶解度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与分子的结构及所含的官能团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极性化合物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化合物易溶于非极性溶剂,这就是“相似相溶”规律。
1.一般离子型的有机化合物易溶于水。
如有机酸盐及铵类化合物。
2.能与水形成氢键的化合物易溶于水。
如直链烃基不超过4个碳原子,支链烃基不超过5个碳原子的一元醇、一元醛和酮以及一元胺等化合物,一般都能溶于水。
高考化学常见物质物理性质
![高考化学常见物质物理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c9ecff6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6.png)
高考化学常见物质物理性质高考化学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一、常见有机物的物理性质有机物是由碳和氢组成的化合物,其物理性质主要包括颜色、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以下是几种常见有机物的物理性质:1. 纯净、无色、无味、无毒的醇类物质举例来说,甲醇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液体,熔点为-97.6°C,沸点为64.6°C,密度为0.79 g/cm³。
乙醇是一种无色、有酒精味的液体,熔点为-114.1°C,沸点为78.4°C,密度为0.79 g/cm³。
它们在水中溶解度较大。
2. 纯净、无色、无臭、易燃的醛类物质例如,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的气味的液体,熔点为-92°C,沸点为-21°C,密度为0.815 g/cm³。
它在水中溶解度较小。
3. 纯净、无色、无味、不燃的酮类物质例如,丙酮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熔点为-95°C,沸点为56°C,密度为0.79 g/cm³。
它在水中溶解度较小。
4. 纯净、有颜色、有 odor、沸点和熔点较高的酚类物质例如,苯酚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晶体,熔点为42.4°C,沸点为182°C,密度为1.06 g/cm³。
它在水中溶解度较小。
二、常见无机物的物理性质无机物是由非金属和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物理性质主要包括颜色、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以下是几种常见无机物的物理性质:1. 纯净、白色、无味、无毒的氧化物例如,氧化钙是一种白色的粉末,熔点为2572°C,沸点为2850°C,密度为3.34 g/cm³。
氧化铝是一种白色的粉末,熔点为2050°C,沸点为2980°C,密度为3.95 g/cm³。
2. 黄色、有臭气、有毒的氯化物例如,氯化银是一种黄色的晶体,熔点为455°C,沸点为1560°C,密度为5.56 g/cm³。
有机物甲乙丙丁的规律
![有机物甲乙丙丁的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9213c015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3b.png)
有机物甲乙丙丁的规律有机物是由碳和氢以及其他一些元素构成的化合物。
在这些有机物中,甲乙丙丁是最简单的烷烃,即只含有碳和氢的链状化合物。
它们分别由一个碳原子(甲烷)、两个碳原子(乙烷)、三个碳原子(丙烷)和四个碳原子(丁烷)组成。
1. 分子结构和化学式•甲烷:CH4•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10这些分子都是链状结构,其中每个碳原子都与四个氢原子相连。
它们的化学式中的数字表示了每种元素的数量。
2. 物理性质熔点和沸点随着分子中碳原子的增加,甲乙丙丁的熔点和沸点也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随着分子量增加,分子间的茂德力也会增强,需要更高的温度来克服这种力量。
以下是它们的一些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熔点(℃)-182.5 -172 -187 -138沸点(℃)-161.5 -88.6 -42.1 0.6密度甲乙丙丁的密度也随着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
这是因为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同样质量下的分子数量减少,从而使密度增加。
以下是它们的一些密度数据:•甲烷:0.717 kg/m³•乙烷:1.265 kg/m³•丙烷:2.010 kg/m³•丁烷:2.489 kg/m³3. 化学性质燃烧反应甲乙丙丁都是易燃物质,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这是它们最常见的化学反应之一。
CH4 + 2O2 -> CO2 + 2H2OC2H6 + 7/2O2 -> 2CO2 +3H2OC3H8 + 5O2 ->3CO2 +4H20C4H10+13/20 ->4CO2+5H20卤素取代反应甲乙丙丁可以通过与卤素(如氯气或溴水)反应来进行卤素取代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或多个氢原子会被卤素原子取代。
CH4 + Cl2 -> CH3Cl + HClC2H6 + Br2 -> C2H5Br + HBrC3H8 + Cl2 -> C3H7Cl + HClC4H10 + Br2 -> C4H9Br + HBr氧化反应甲乙丙丁可以通过与氧气的反应进行氧化反应。
有机物物理性质
![有机物物理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37f72012e2bd960590c6775f.png)
一烷烃和环烷烃的物理性质1.沸点沸点大小取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烷烃沸点变化规律:(1)沸点一般很低(原因:非极性,只有色散力)。
(2)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增大(原因:相对分子量增大,色散力增大)。
(3)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叉链多、沸点低(原因:叉链多,分子不易接近,色散力减弱). 2.熔点取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和晶格堆积的密集度。
烷烃熔点变化规律:(1)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增大。
(2)偶数碳烷烃比奇数碳烷烃的熔点升高值大(如右图)(∵分子晶体的熔点不仅取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的大小,而且取决于晶体中碳链的空间排布[对称性]情况。
偶数碳烷烃对称性高、密集度高)。
(3)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烷烃,叉链增多,熔点下降,但若烷烃分子的对称性高,熔点增高。
(4)当碳原子数相同时,环烷烃的沸点、熔点均高于烷烃。
其原因是环烷烃具有较大的刚性和对称性,排列更为紧密.3 .溶解度烷烃、环烷烃不溶于水,溶于非极性溶剂。
因为烷烃、环烷烃为非极性分子。
——“结构相似者相溶二醇和酚的物理性质1 醇的沸点规律:(1)醇相对分子量增加(碳原子数增加),则分子间力增加,导致沸点升高;(2)相对分子量相近时,分子中支链增加,则分子间力减少,导致沸点降低;(3)相对分子量相近时,沸点:醇>烷烃。
原因:醇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导致沸点升高2 醇的溶解度规律:醇分子量增加(碳原子数增加),水溶性下降。
原因:R —— OH疏水基亲水基1)醇分子能与水形成氢键,所以甲、乙、丙醇能溶于水;2)随分子量增加(碳原子数增加)亲水基团在分子中占的比例下降,所以水溶性下降。
3 酚的沸点、熔点、水溶性规律:沸点当相对分子量相近时熔点酚>芳烃水溶性原因:酚分子间、酚与水分子间可形成氢键。
三、醚的物理性质1. 沸点规律:在分子量相近的情况下,沸点:醇>醚.原因:醚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2. 水溶性规律:水溶性: 醚>烷烃原因:醚与水可形成氢键.四醛和酮的物理性质1 沸点规律:相对分子量接近时,沸点:醇>醛、酮>醚、烷烃原因:(1)醛、酮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2)C=O极性强,分子间引力较大。
有机物的物理性质规律
![有机物的物理性质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4ec14e6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0f.png)
有机物的物理性质规律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并与氢、氧、氮等元素形成碳氢化合物或含有醇、醚、酮、酸等官能团的化合物。
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各种有机物,它们不仅构成了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有着丰富的物理性质。
本文将探讨有机物的一些常见的物理性质规律。
一、溶解性有机物的溶解性是指其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
根据有机物的溶解性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两类:极性有机物和非极性有机物。
1. 极性有机物极性有机物通常具有较强的极性基团,如羟基(-OH)、醇基(-OH)、羧基(-COOH)等。
这些基团能够与水分子形成氢键,因此极性有机物在水中具有较好的溶解性。
例如乙醇、乙酸等。
2. 非极性有机物非极性有机物通常由纯碳和氢构成,分子中没有明显的极性基团。
它们与水的相互作用较弱,因此溶解性较差,但在非极性溶剂中具有较好的溶解性。
典型的非极性有机物就是烃类,如甲烷、乙烷等。
二、沸点和熔点有机物的沸点和熔点是其物质转变的温度指标,反映了有机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1. 沸点有机物的沸点与其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子间的分子间力有关。
分子质量较大的有机物通常具有较高的沸点,因为它们之间的分子间力较强,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克服这种力。
另外,分子间氢键、范德华力和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也会影响有机物的沸点。
例如,醇类和酸类由于分子间的氢键较强,其沸点较高。
2. 熔点有机物的熔点通常与其分子间力有关,分子间力强的有机物熔点较高。
分子中存在氢键或其他较强的分子间力时,熔点会相应提高。
此外,分子结构的对称性和分子量对熔点也有影响。
一般来说,对称分子熔点较低,而分子量较大的有机物由于分子间力较强,熔点也较高。
三、密度有机物的密度是指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映了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和排列方式。
1. 密度的大小有机物的密度大小与其分子质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分子结构有关。
分子质量较大的有机物通常具有较高的密度。
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强的有机物密度也相对较高。
高中化学有机物的性质实验及置换反应
![高中化学有机物的性质实验及置换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342dbdb2bb4cf7ec4afed090.png)
高中化学有机物的性质实验及置换反应一、物理性质实验1.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真正涉及有机物物理性质的实验只有两个:(1石油的分馏石油是烃的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沸点。
在给石油加热时,低沸点的烃先气化,经过蒸馏分离出来;随着温度的升高,高沸点的烃再气化,经过蒸馏后又分离出来。
收集到的60℃~150℃时的馏分是汽油,150℃~300℃时的馏分是煤油。
2.有机物物理性质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现归纳如下:(1颜色:有机物大多无色,只有少数物质有颜色。
如苯酚氧化后的产物呈粉红色。
\(2状态:分子中碳原子数不大于4的烃(烷、烯、炔、烃的衍生物中的一氯甲烷、甲醛呈气态,汽油、煤油、苯、甲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等呈液态,绝大多数高分子化合物常温下呈固态。
(3气味:中学化学中涉及到的很多有机物具有一定的气味,如:苯有特殊气味,硝基苯有苦杏仁味,甲醛、乙醛、乙酸有刺激性气味,乙酸乙酯有芳香气味。
(4密度:气态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时,密度比空气大;液态有机物密度比水小的有烃(烷、烯、炔、芳香烃、低级酯、一氯代烃、乙醇、乙醛等;密度比水大的有硝基苯、溴苯、四氯化碳、氯仿、溴代烃、乙二醇、丙三醇等。
烷、烯、炔等烃类同系物相对密度随着分子内碳原子数的增加的而增大;一氯代烷的相对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减小。
(5水溶性:与水任意比混溶和易溶于水的有乙醇、乙酸、乙醛、乙二醇、丙三醇、苯酚(65℃以上、甲醛、葡萄糖等;难溶于水的有烃(烷、烯、炔、芳香烃、卤代烃、高级脂肪酸、硝基苯、溴苯。
醇、醛、羧酸等有机物的水溶性随着分子内碳原子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二、化学性质实验1.甲烷(1甲烷通入KMnO4酸性溶液中实验:把甲烷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试管里,观察紫色溶液是否有变化?现象与解释:溶液颜色没有变化。
说明甲烷与KMnO4酸性溶液不反应,进一步说明甲烷的性质比较稳定。
(2甲烷的取代反应实验:取一个100mL的大量筒,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先后收集20mLCH4和80mLCl2,放在光亮的地方(注意:不要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以免引起爆炸,等待片刻,观察发生的现象。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是什么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467f174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9e.png)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是什么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成成分:有机物通常是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等组成的,
如糖、脂肪和蛋白质等。
而无机物则是由非碳元素组成的化合
物,如水、盐、金属氧化物等。
2.化学反应:有机物的化学反应比较复杂,反应速度通常较慢,
而且往往需要催化剂的参与。
而无机物的化学反应则相对简单,反应速度快,通常不需要催化剂。
3.物理性质:有机物的物理性质通常比较复杂,如颜色、状态、
气味等。
而无机物的物理性质则相对简单,如透明度、溶解度、
熔点等。
4.生命的关系:有机物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物质,所有的生物体
都含有有机物。
而无机物则是生物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如水、
无机盐等,这些物质对于生物体的生长和代谢是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构成成分、化学反应、物理性质以及与生命的关系等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物的物理性质规律
有机物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同等重要,且“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不仅表现在化学性质中,同时也体现在某些物理性质上。
有机物一些物理性质存在着内在规律,如果抓住其中的规律,可以更好地认识有机物。
一、熔沸点有机物微粒间的作用是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的作用力比较小,因此烃的熔沸点比较低。
对于同系物,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分子间作用力增大,因此同系物的熔沸点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升高。
1. 烃、卤代烃及醛
各种烃的同系物、卤代烃及醛的熔沸点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升高。
同类型的同分异构体之间,主链上碳原子数目越多,烃的熔沸点越高;支链数目越多,空间位置越对称,熔沸点越低。
例如
2. 醇
由于分子中含有—OH,醇分子之间存在氢键,分子间的作用力较一般的分子间作用力强,因此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烃比较,醇的熔沸点高的多。
影响醇的沸点的因素有:(1)分子中—OH个数的多少:—OH个数越多,沸点越高。
如乙醇的沸点为78℃,乙二醇的沸点为179℃。
(2)分子中碳原子个数的多少:碳原子数越多,沸点越高。
如甲醇的沸点为65℃,乙醇的沸点为78℃。
3. 羧酸
羧酸分子中含有—COOH,分子之间存在氢键,不仅羧酸分子间羟基氧和羟基氢之间存在氢键,而且羧酸分子间羰基氧和羟基氢之间也存在氢键,因此羧酸分子之间形成氢键的机会比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多,因此羧酸的沸点比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的沸点高,如1-丙醇的沸点为97.4℃,乙酸的沸点为118℃。
影响羧酸的沸点的因素有:
(1)分子中羧基的个数:羧基的个数越多,羧酸的沸点越高;
(2)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碳原子的个数越多,羧酸的沸点越高。
二、状态物质的状态与熔沸点密切相关,都决定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
由于有机物大都为大分子(相对无机物来说),所以有机物分子间引力较大,因此一般情况下呈液态和固态,只有少部分小分子的有机物呈气态。
1. 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多,烃由气态经液态到固态。
分子中含有1~4个碳原子的烃一般为气态,5~16个碳原子的烃一般为液态,17个以上的为固态。
如通常状况下苯及苯的同系物一般呈液态,大多数呈固态。
2. 醇类、羧酸类物质中由于含有—OH,分子之间存在氢键,所以醇类、羧酸类物质分子中碳原子较少的,在通常状况下呈液态,分子中碳原子较多的呈固态,如:甲醇、乙醇、甲酸和乙酸等呈液态。
3. 醛类通常状况下除碳原子数较少的甲醛呈气态、乙醛等几种醛呈液态外,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的醛一般呈固态。
4. 酯类通常状况下一般分子中碳原子数较少的酯呈液态,其余都呈固态。
5. 苯酚及其同系物由于含有—OH,且苯环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故通常状况下此类物质呈固态。
三、密度烃的密度一般随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增大;一氯代烷的相对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减小。
1. 通常气态有机物的密度与空气相比,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比空气的密度大。
2. 通常液态有机物与水相比:
(1)密度比水小的有烃、酯、一氯代烃、一元醇、醛、酮、高级脂肪酸等;
(2)密度比水大的有溴代烃、硝基苯、四氯化碳、氯仿、乙二醇、丙三醇等。
四、溶解性研究有机物的溶解性时,常将有机物分子的基团分为憎水基和亲水基:具有不溶于水的性质或对水无吸引力的基团,称为憎水基团;具有溶于水的性质或对水有吸引力的基团,称为亲水基团。
有机物的溶解性由分子中亲水基团和憎水基团的溶解性决定。
1. 官能团的溶解性
(1)易溶于水的基团(即亲水基团)有:—OH、—CHO、—COOH、—NH2。
(2)难溶于水的基团(即憎水基团)有:所有的烃基(如—CH=CH2、—C6H5等)、卤原子(—X)、硝基(—NO2)等。
2. 分子中亲水基团与憎水基团的比例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1)当官能团的个数相同时,随着烃基(憎水基团)碳原子数目的增大,溶解性逐渐降低,(一般地,碳原子个数大于5的醇难溶于水);再如,分子中碳原子数在4以下的羧酸与水互溶,随着分子中碳链的增长,在水中的溶解度迅速减小,直至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烷烃的溶解度相近。
(2)当烃基中碳原子数相同时,亲水基团的个数越多,物质的溶解性越强。
如溶解性:。
(3)当亲水基团与憎水基团对溶解性的影响大致相同时,物质微溶于水。
例如,常见的微溶于水的物质有:苯酚、苯胺、苯甲酸、正戊醇(上述物质的结构简式中“-”左边的为憎水基团,右边的为亲水基团)。
(4)由两种憎水基团组成的物质,一定难溶于水。
例如,卤代烃R—X、硝基化合物R —均为憎水基团,故均难溶于水。
3. 有机物在汽油、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与在水中相反。
如乙醇是由较小憎水基团和亲水基团—OH构成,所以乙醇易溶于水,同时因含有憎水基团,所以也必定溶于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中。
其他醇类物质由于都含有亲水基团—OH,小分子都溶于水,但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憎水基团的不断增大而逐渐减小,在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则逐渐增大。
例:现有三组混合液:(1)甲酸乙酯和乙酸钠;(2)乙醇和丁醇;(3)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A. 分液、萃取、蒸馏
B. 萃取、分液、蒸馏
C. 萃取、蒸馏、分液
D. 分液、蒸馏、萃取
分析:(1)甲酸乙酯不溶于水,乙酸钠易溶于水,二者的混合液可用分液法分离;(2)乙醇和丁醇混溶,但二者的沸点不同,可用蒸馏法分离;(3)溴化钠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有机溶剂,溴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可用萃取法分离。
答案为D项。
另外,有机物的物理性质还有颜色、气味等。
中学化学中接触到的小分子有机物或小分子有机物的混合物绝大多数为无色,只有少数有颜色,如石油为棕黑色,三硝基甲苯(TNT)为淡黄色,葡萄糖为白色等;苯酚为无色晶体,露置在空气中常显粉红色(这是由于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等。
中学化学中涉及到的很多有机物具有一定的气味,如:苯有特殊气味,硝基苯有苦杏仁味,甲醛、乙醛有刺激性气味,乙醇有特殊香味,乙酸有刺激性气味,乙酸乙酯有芳香气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