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病虫害诊断诀窍

合集下载

石斑鱼病虫害诊断有诀窍

石斑鱼病虫害诊断有诀窍

石斑鱼病虫害诊断有诀窍在石斑鱼养殖过程中,养殖户由于缺乏相应的诊断技术与设备,常常造成误诊误断,给鱼病的正确提前预防及科学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延误防治或盲目用药,错过了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导致不必要的损失,从而影响养殖效益。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水产养殖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整理出以下几个方面病虫害简易诊断技巧,引导对症下药,以供广大石斑鱼养殖户交流参考。

1、依据患病机理诊断石斑鱼发病是病原体、鱼体和养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个环节正常就不会发病,只有三者的结合才会有病害的发生。

病原体是导致鱼病发生的先决条件,鱼体自身特性及免疫力是避免发病的基础,养殖水环境是防病治病的关键。

诊断分析鱼病发生的原因要将上述三个因素综合起来思考,有助于在发生鱼病时找到准确病因及解决问题的关键切入点,也有助于为防止疾病发生提供正确思路。

2、依据季节变化诊断不同的病虫害有的不同的流行季节与适宜发生的气候条件,可依据季节变化诊断。

如溃疡病多见于季节交换期,指环虫流行于春末和秋初,海盘虫病流行季节为夏秋,贝尼登虫病秋冬季节易感染,类结节病常发于水温超过20℃且降雨较多的梅雨期,烧尾病则只见于夏季等。

3、依据养殖阶段诊断病毒性神经坏死病主要发生于鱼苗鱼种培育期(鱼苗培育至1~2厘米时发病),车轮虫主要危害幼鱼和苗种,人工繁育的苗种较少发生微孢子虫病,脊柱弯曲综合症多见于苗种阶段,在单纯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时易多发“受激猝死病”。

4、依据水环境诊断鱼病的发生与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

如水源中的污染源、养殖水体的理化因子(氨氮、亚硝酸、PH值、溶解氧、盐度、水温等)、底质老化等变化,有可能引起石斑鱼的不良反应、降低免疫力、影响摄食、活动异常、中毒、诱发病害或死亡。

5、依据死亡情况诊断网箱、池塘或水泥池石斑鱼疾病发生后,一方面可从死亡的缓急来判断,如急性型死亡表现为症状不明显或死亡量大,病情来得急或突然,可能由于池水理化因子突变或严重恶化、水源污染、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病毒性疾病传染暴发、摄食变质或含有害因子的饵(饲)料等因素;慢性型死亡主要由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或营养不良引起的,可通过体表、内脏病变特征以及镜检体表粘液和鳃丝来诊断。

石斑鱼弧菌病的防治

石斑鱼弧菌病的防治

04
防治策略与措施
预防措施
养殖环境管理
保持养殖场水质清洁,定期检测水质,防止污染 和病毒、细菌的传播。同时,加强养殖场内环境 卫生管理,及时清理残饵、死鱼等废弃物,防止 细菌滋生。
饲料管理
选用优质饲料,避免饲料污染或变质,保证石斑 鱼摄取足够的营养和维生素,提高其免疫力。
养殖密度合理
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密养殖导致水质恶化 ,从而引发石斑鱼弧菌病。
未来应用前景与发展方向
前景一
随着科研技术的进步,针对石斑鱼弧菌病的疫苗研发和应用将更加 广泛,为养殖户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前景二
未来将有更多新型抗生素类药物出现,为治疗石斑鱼弧菌病提供更 多选择。
前景三
在绿色养殖理念的推动下,生物防控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如微 生态制剂等,为石斑鱼弧菌病的防治提供更多非药物解决方案。
免疫接种
根据养殖环境和鱼体状况,制定合 理的免疫接种计划,预防弧菌病的 感染。
合理调整养殖密度
根据养殖条件和鱼体大小,合理调整养殖密度,避免 过密或过疏,保证鱼体生长良好。
定期分池养殖:随着鱼体的生长,定期进行分池养殖 ,防止因密度过大而导致病害的发生。
保持良好的水质和环境卫生
水质监测
定期进行水质监测,包括酸碱度 、溶氧量、氨氮等指标,保证水
流行与分布
流行特点
石斑鱼弧菌病在夏季和秋季高发,此时水温适宜且藻类丰富 ,为弧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海水养殖区域都有分布,包括中国、日 本、韩国和地中海等地区。
02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病原特征
生物学特征
石斑鱼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具有极鞭毛的弧菌,具有侵袭性,能引起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发生弧菌病。

论鱼类病害的诊断及预防措施

论鱼类病害的诊断及预防措施

论鱼类病害的诊断及预防措施鱼类病害的诊断及预防措施是保障鱼类健康发展和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1200字以上关于鱼类病害的诊断及预防措施的一份综述:一、鱼类病害的诊断方法鱼类病害的诊断方法可以分为临床观察法和实验室检测法两大类。

临床观察法是根据鱼类的病症以及感染部位等进行初步诊断。

常用的方法包括鱼类外观观察、行为观察、病症描述以及病死鱼的尸检等。

实验室检测法主要是通过实验室检测技术确定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的存在或种类。

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病原微生物DNA分子检测、寄生虫的孢子观察等。

二、鱼类病害的预防措施1.保持水质卫生:定期检测水质,并保持水质的稳定。

合理管理水质参数,控制水温、pH值、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指标在合适的范围内。

2.饲料管理:合理饲喂,避免过度、不足饲喂。

选择优质饲料,并根据鱼类生长的需要进行适当的配制和投喂。

3.消毒和隔离:消杀物品,消毒水族箱、器具和设施等,防止病菌和寄生虫的传播。

对新购入的鱼类进行隔离观察,确保无病鱼进入养殖系统。

4.物理隔离:通过物理隔离控制病害的传播。

例如,对于感染性疾病,可以将病鱼单独隔离,避免与健康鱼接触。

5.鱼类检疫:引进鱼类之前进行全面的检疫,确保无病鱼类进入养殖系统。

检疫可以包括外观检查、生理指标检测和实验室检测等。

6.增强鱼类的免疫力:通过饲料添加和免疫接种等方式,增强鱼类抗病能力。

常见的方法包括添加免疫增强剂、疫苗接种等。

7.定期检测和监测:建立健全的监测机制,定期检测和监测养殖水体和鱼类的健康状况。

及时查明问题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三、鱼类病害的防治策略1.针对已知的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进行防治。

通过研究已知的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的生活史和传播途径,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加强科学养殖管理。

合理设置养殖密度,保持底层水体通气、导水等。

定期清理底泥,预防细菌的滋生。

3.合理使用药物和化学药剂。

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冬季海南石斑鱼淀粉卵甲藻病的防治方法

冬季海南石斑鱼淀粉卵甲藻病的防治方法

淀粉卵甲藻病也称眼点淀粉卵涡鞭虫病,是一种海水藻类引发的鱼病。

淀粉卵甲藻可在鱼体寄生生长和在水中繁殖。

该病主要在海水石斑鱼育苗池和土池养殖过程中产生危害,发病速度快、死亡率较高,给海南的石斑鱼冬季养殖带来严重风险,若防治不力则损失惨重。

一、病原体寄生在鱼体上的淀粉卵甲藻称为滋养体,成熟后落入水中形成包囊(直径61.3~112.7微米),藻体在包囊中不断分裂形成许多游泳体(也称之涡孢子),游泳体在水中运动,寻求鱼体实施寄生。

在水温27~29℃时,滋养体落入水底到形成包囊需8~12小时;滋养体脱落到涡孢子孵出需48~66小时。

滋养体球形、卵形或梨形,直径20~150微米,有几条假根状突起,有利于固着吸附在鱼鳃或体表部位,摄取营养。

淀粉卵甲藻胞质较为浓密,胞质内有许多淀粉粒,细胞有一眼点,故称为“眼点淀粉卵涡鞭虫”。

二、流行规律该病在海水石斑鱼养殖过程中的室内育苗池或室外土塘暴发较为严重,发病突然,死亡速度快,常常让人防不胜防。

流行水温20~25℃,适宜pH值7.3~8.6。

海南文昌和琼海等地在每年11月至次年1月为发病期,每年12月为该病的高暴发或流行期。

三、症状表现患病石斑鱼的鳃、体表和鳍条会出现许多小白点。

病鱼鳃丝和体表黏液很多,鳃淡红色或灰白色,鳃丝肿胀腐烂。

病鱼体表发黑,体质消瘦,活动呆滞,多因窒息衰竭而死。

发病初期病鱼喜在池壁摩擦,进而厌食,严重后漫游、溜边、卧底或停食等,呼吸困难,鳃盖开闭失常,张口并时常喷水。

刮取小白点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淀粉卵甲藻的滋养体,藻体静止不动、不透明,结构较为模糊。

常并发烂鳃、烂身、烂鳍、白便或瘦身等病。

四、致病条件1.养殖环境恶化有的土塘养殖历史过久,底质腐殖质增多,有时臭泥深度超过0.6米,这为淀粉卵甲藻包囊的生存提供了温床。

因养殖期投喂量较大,石斑鱼粪便较多,水中有机物严重污染,这为淀粉卵甲藻的涡孢体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致使病害迅速滋生和病情的恶化、蔓延。

石斑鱼养殖中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石斑鱼养殖中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大量死亡。
2 .3 烂尾病
病原:为产气单抱杆菌(Aermonas sp.)
症状:病鱼鳍基充血、 整个尾鳍直至尾柄末端溃烂。 体侧局部红肿、 溃病、 口腔及鳃盖充血, 吻、 鳃因贫血呈淡 红色, 鱼体色消退, 感觉迟钝, 游于水表层。 防治方法 : ①20 毫升 / 升土霉素加淡水浸洗
防治方法: 定期施用生石灰进行消毒可预防车轮虫 病的发生。病鱼可用淡水加抗菌素浸洗 5- 10mino
2 细菌性疾病 2 .1 链球菌病
1., 白点病
病原: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为革兰氏阳 性菌。 菌
体呈球形或卵圆形, 大小约 0.5- lum, 常成对或多个菌体 连成链状。 鱼类感染源从食物而来, 特别是投喂低值小杂 鱼, 很容易暴发此病。 症状:多数病鱼出现食欲减退, 活力较差, 漂游于水 面, 鳍部及肛门处有出血现象, 眼球混浊变白、 突出、 瞳孔 放大, 腹水血样, 肝脏肿大等症状。 防治方法: ①口服土霉素:25. 30 毫克 / 千克鱼, 每 2- 3 天投喂一次, 一个疗程 7- 9 天。②用 3- 5 毫升 / 升漂
福建 源 水 技术 站 叶 芳 省罗 县 产 推广
罗源县凤山镇司前街水产综合大楼 350600
血。
白 粉浸洗3- 5mino
2 .2 弧菌病
流行情况: 此病流行于夏秋季,夏天高温期发病率
高。
防治方法:①降低盐度, 淡水侵洗。 病鱼用淡水浸浇, 水温在 25- 26℃时, 25- 30min,90%虫体破裂死亡, 浸洗 每 天 1次, 2- 3 次。 连续 ②若发生车轮虫等其他原病虫混合 感染 ,先用福尔马林 40 80 毫克 / 升增氧冲气浸浇 20- 30min。 具体做法是:提起网箱, 然后用帆布或编织布 加工成与养鱼网箱同大的网箱套, 从底部套在网箱外, 保 持水深 0.5- 0.8m 进行药浴, 效果较好。

梁友老师传授石斑鱼苗标粗及防病秘籍,外加详细解答

梁友老师传授石斑鱼苗标粗及防病秘籍,外加详细解答

梁友老师传授石斑鱼苗标粗及防病秘籍,外加详细解答10月15日晚我们有幸再次邀请到了黄海水产研究所梁友老师做客中国水产频道,和大家交流石斑鱼标粗过程技术要点及其病害防控。

交流非常激烈,整整持续了3个小时,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向抛出,梁老师也是非常耐心的给大家解答着。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小编特意将交流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并分享给大家。

大家晚上好!上节我们互动谈论了石斑鱼产卵孵化中若干问题,本期与各位交流探讨石斑鱼标粗过程的实践经验及其病害防控,首先回顾石斑鱼胚后发育。

一、胚后发育胚后发育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

初孵仔鱼1.5mm左右,其卵黄囊大约占体长1/2;仔鱼孵出第3d卵黄囊基本吸收完毕,并开始摄食饵料,至5d龄可清晰见到胃囊,摄食量明显增加;10d龄开始长出鳍棘,并逐渐增长,30d后鳍棘开始缩短,到35d龄时鳍棘基本消失(见下图)。

胚后发育时序1日龄仔鱼14日龄仔鱼20日龄仔鱼26日龄稚鱼32日龄稚鱼幼鱼二、中间培育中间培育是指把全长2.0~2.5cm(03~04筛)的幼鱼培育成全长8~15cm大规格苗种的过程,又称为鱼苗的标粗或标苗。

根据幼鱼的规格进行分级筛选,是鱼苗标粗的关键,标苗结果决定着石斑鱼苗种的产量,标粗的成活率直接影响到石斑鱼养成的最终收益。

1.培育设施中间培育设施分室内外两种,室外是在池塘上直接架设搭建容积1~3m3小型网箱,上方悬挂遮阳网避免阳光直射。

前者则在室内建5~10m3圆形、方形或长方形水泥池,或利用原20~50m3育苗池,池中放置数个0.5~1m3硬质网箱。

若是露天水泥池,其上要设置遮荫网控光。

2. 水质指标水温24~29℃,盐度22~33‰,pH7.5~8.6,DO≥5mg/L,NH4+≤0.5mg/L,光照强度控制在3000Lx以下,光照节律与自然光相同。

3.培育密度2.5~5.0cm 幼鱼700-800尾/m3 ,5.5~8.0cm鱼苗500~600尾/m3 ,8cm以上的苗种放养密度应控制在500尾/m3以内。

石斑鱼的常见疾病及诊治

石斑鱼的常见疾病及诊治

石斑鱼的常见疾病及诊治作者:杨亚惟冯乾生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7年第01期摘要:随着鱼类养殖的发展,原来在鱼类病例中不常见的链球菌病病例发生率日渐增加;弧菌病为海水鱼类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但在石斑鱼也有病例报告。

石斑鱼的病毒性疾病目前也有发生,我国台湾省报道的一种淋巴囊肿病。

石斑鱼综合症是人工养殖石斑鱼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可造成严重的损失。

关键词:石斑鱼;链球菌病;弧菌病;病毒性疾病;石斑鱼综合症中图分类号:S965.3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1-0051-011细菌性疾病1.1链球菌病不论是海区网箱养殖石斑鱼,还是池塘养殖石斑鱼,都有病例报告,而且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原:链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

菌体呈球形或卵圆形,大小约0.5~1μm,常成对或多个菌体连成链状。

鱼类感染途径,可能是由于食饵而来,如投喂杂鱼等生饵,被链球菌污染;加上水质环境不良等因素影响,就很容易暴发此病。

症状:多数是病鱼先出现食欲减退、活力丧失、漂游于水面等症状,继而在体表、鳍基部及肛门处有出血现象,眼球混浊变白、突出、瞳孔放大,最后眼球脱落。

剖检可发现全身性出血性败血症,腹部膨大、血样腹水、肝脏肿大易碎等病变。

脏器病变部抹片经染色可见到革兰氏呈阳性,且有球菌。

确诊要靠细菌分离鉴定。

防治:第一,改善水质,减少不良环境影响;第二,口服土霉素25~30mg/kg,每2~3天投喂1次,1个疗程7~9天;第三,口服四环素和金霉素30~40mg/kg,连续服药7天;第四,用漂白粉3~5mg/L,浸泡3~5min[1]。

1.2弧菌病当水质不良和环境紧迫时常会导致该病暴发,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50%。

病原:革兰氏阴性的弧菌属和产气单胞菌属中的一些种类。

大小约0.3~0.5μm×1.4~2.6μm[2],具单端鞭毛及运动性,以水温为25℃为最适温度。

菌株种类多,毒性强的会造成败血症,毒性弱的只会引起局部病灶。

海水养殖石斑鱼的疾病诊断与预防

海水养殖石斑鱼的疾病诊断与预防

海水养殖石斑鱼的疾病诊断与预防海水养殖石斑鱼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高档海水养殖鱼类。

然而,在养殖过程中,石斑鱼常常受到各种疾病的侵害,这可能对石斑鱼的健康和养殖业务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石斑鱼养殖者需要了解常见疾病的症状和诊断方法,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保护石斑鱼的健康。

一、常见石斑鱼疾病及其症状1. 肠胃疾病:- 症状:食欲减退、排便异常、呕吐、鱼体浮游、体色暗淡、腹部肿胀等。

- 诊断方法:观察鱼体外观和行为变化,同时可以进行粪便分析以确认病变。

2. 眼睛疾病:- 症状:眼球溃烂或肿胀、浑浊或凹陷、流出异色液体等。

- 诊断方法:观察眼睛外观,利用显微镜观察眼球组织,排除其他眼部疾病。

3. 鱼鳍疾病:- 症状:鱼鳍发生溃烂、变形、颜色改变等。

- 诊断方法:观察鱼鳍外观,进行鱼鳍组织取样检查以明确病变原因。

4. 皮肤疾病:- 症状:鳞片脱落、溃烂、肿胀、白斑或黑斑出现于皮肤等。

- 诊断方法:观察鱼体表面变化,采集皮肤组织样本以进行病原检测。

二、石斑鱼疾病的预防措施1. 环境控制:- 维持合适的水温、盐度和pH值,确保鱼缸水质清洁和稳定。

- 定期更换水质,避免细菌、寄生虫滋生和传播。

2. 饲养管理:- 提供适宜的饲料,保持合理的饵料投喂量和频率。

- 饲养场所要保持良好的卫生,定期清洁鱼缸和过滤装置。

3. 防疫措施:- 严格控制疾病源的引入,定期检疫和隔离新引进的石斑鱼。

- 定期检查鱼类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症状。

- 使用有效的鱼类疫苗和药物进行预防或治疗。

4. 饲养技巧:- 合理控制石斑鱼的饵料配比和食物种类,确保其获得充足的营养。

- 避免过度饲养,保持饵料和鱼缸的清洁度,防止聚殖病原菌。

5. 定期观察:- 养殖者应定期观察石斑鱼的行为和外观,注意异常变化。

- 发现异常迹象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诊断和治疗。

三、石斑鱼疾病的诊断方法1. 观察病变外观:- 通过观察石斑鱼的外观表现,如异常状况、体色变化、饮食和行为变化等,判断是否存在疾病。

石斑鱼养成技术及其病害防控

石斑鱼养成技术及其病害防控

石斑鱼养成技术及其病害防控石斑鱼养殖因其利润空间大成为养殖热门品种,但养殖技术要求较高,饵料、管理与病害防治都是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养殖模式海水石斑鱼的养殖模式主要有3种:网箱养殖、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

1、网箱养殖放养密度大便于管理,生产效益较高,是一种集约化的养殖方式,在石斑鱼养殖中占据主要地位。

依规格、设置位置不同又分近岸和深水网箱养殖。

近岸网箱由于盲目无序扩大规模,造成污染较大病害频发,因水质的不可控防治效果不佳,养殖效益和数量都在逐年下滑。

深水网箱设置于离岸较远的海区,水交换能力强,水质较好病害少。

但深水养殖规模大,投资门槛很高,目前宜养品种不多,石斑鱼仍处试养阶段,很多相关配套技术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探索。

2、池塘养殖因底部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分解消化,水体的自净能力较强,对病虫害防治的用药效果优于网箱养殖,但池塘放养密度产量较低。

2000年后南方沿海很多虾塘被改建养殖经济效益更高的石斑鱼,是目前我国石斑鱼主要养殖模式。

3、工厂化养殖以现代高科技设备及先进的工艺技术为依托,运用生态学原理及环境条件监控手段为养殖鱼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即依靠各种设施装备及其相关技术,人为地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甚至创建优于养殖鱼类其原栖息地的超自然生态水环境的养殖技术。

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工厂化养殖确保石斑鱼健康,不受药残污染,按计划定时定量满足市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养殖模式。

二、养成技术1、养殖设施1.1网箱养殖网箱由箱体、框架、浮体、沉子、网衣和固定装置等组成,为浮动式结构。

网衣用聚乙烯线编结,无节光滑,不伤鱼体;网目的规格,以鱼体的大小来确定,一般在10~60mm;网箱的形状较多采用正方或长方形,规格有2.5×2.5×2.5m、3×3×3m、5×5×5m、10×10×8m等;框架与浮子也合称浮架,框架用木材、毛竹、钢管、塑料等材料做成;浮体用塑料桶、泡沫塑料或木板等作浮子及框架固定网箱,网箱4个底角外边挂5~10kg石块或沙袋作沉子,使网箱在水中充分展开,根据海水流向及风浪大小进行排列,最好呈“品”字形。

剖析石斑鱼虹彩病毒,做到快速诊断及有效防控

剖析石斑鱼虹彩病毒,做到快速诊断及有效防控

剖析石斑鱼虹彩病毒,做到快速诊断及有效防控o文/图青岛七好营养科技有限公司李庆飞近年来,我国的石斑鱼养殖产业获得了飞速发展,目前仅海南岛年可出成鱼量超过十万吨。

随着养殖面积的激增和单位面积放养量的提高,养殖环境日趋恶化,近几年石斑鱼养殖病害的风险大大增加,给石斑鱼养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其中以石斑鱼病毒性疾病造成的危害程度以及对产业的影响最大。

石斑鱼的病毒病病害最主要是两种,一种是神经坏死病毒病,另一种病毒病是虹彩病毒病。

本文针对石斑鱼的虹彩病毒的相关知识做一简要介绍,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病原虹彩病毒(Iridoviridae)的命名来自希腊彩虹女神Iris的名字,这是由于重度感染的昆虫幼虫与离心后的病毒块呈现蓝、绿色的虹光而得名。

目前虹彩病毒分为5个属,其中危害石斑鱼的有淋巴囊肿病毒属、肿大病毒属(代表种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和蛙病毒属(代表种为流行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EHNV和真鲷虹彩病毒RSIV)。

2、症状感染淋巴囊肿病毒属的病鱼摄食情况不佳、生长缓慢,最明显的病灶出现在体表的头、躯干、尾和鳍部、甚至眼球,会有水泡样的病灶,有时候也会在肌肉、腹膜、肝脏、性腺、肠壁等内脏器官中发现肥大细胞。

这是因为病毒感染抑制了结缔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造成个体细胞肥大化的结果。

淋巴囊肿病很少伴随高死亡的发生,且一般可以自行痊愈,但是因为体表病灶会造成产品卖相不佳影响销售。

图1:体表有胞囊,有白色脓状液体的青斑,图片来自网络感染细胞肿大病毒属虹彩病毒的病鱼,其外观临床症状一般包括:体表无明显损伤,嗜睡,游泳异常;贫血症状明显,血液稀薄、色淡,凝固性差,鳃外观呈暗灰色;肾脏失血,呈灰白色等。

病鱼的脾、肾等病毒靶器官内出现大量嗜碱性的、细胞质匀质化的的肿大细胞,这是该类病毒重要的感染特征之一,也是该类病毒被命名为“细胞肿大虹彩病毒”的原因。

这些肿大细胞内含嗜碱性的包涵体和固缩的细胞核。

图2:脾脏肿大的青斑,图片来自网络感染蛙虹彩病毒属的病鱼活力不佳、食欲不振、体色变黑、出现鳃盖张开等呼吸状态,鳃部贫血或呈点状出血的现象,内部解剖观察发现脾脏肿大,肝脏和造血组织出现严重的坏死病灶,病鱼感染组织如脾、肾、心脏或鳃可以观察到肥大细胞,细胞变大变圆且核偏于一边。

石斑鱼疾病防治

石斑鱼疾病防治

石斑鱼疾病防治(XII)——疾病防治应注意事项一、注重饲养管理减少疾病的发生石斑鱼疾病的防治并不能完全依赖药物,药物的使用知识疾病防治时的一种手段,最重要的工作还是日常的饲养管理,良好的饲养管理不但可减少疾病的发生,还可早期发现疾病,早期处理,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损失。

这些饲养管理的工作,包括有:1.放养前的整池消毒及做水放养前的彻底的整池消毒,可去除池底累积的有机污泥等,帮助底土的还原,并消减各种潜伏的病虫害,减少尓后疾病发生的机会。

2.育苗的选购及隔离检疫新购入的育苗,可能因环境变异的紧迫,或选入病原而发生病害,于放养后前2周,特别注意育苗的健康情形,以便及早处理,防止疾病暴发。

3.水质环境的维护水质水色的维护是饲养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每天皆需注意天候于水质水色的变化,适时适量的流换水,并陪护“可保净”的使用,防止有机质累积,底泥老化,以稳定水质水色。

4.定点定时投喂饵料定点定时投饵,可方便观察鱼隻摄食发育情形,以便调整喂饲量,避免鱼隻过饱或残饵污染水质环境。

5.日常的巡视观察除了喂饲投饵时观察摄食情形外,更要注意鱼隻的各种反应,尤其是天候变化,如闷热天、暴雨或寒流时,能提早发现异状,及早处理,可减少疾病的侵犯危害。

二、疾病的微候于日常的巡池喂饲时,我们需特别注意一些疾病的早期微候,提高警觉及早发现,及早处理,以免疾病蔓延爆发,这些微候极可能原因请参考表一。

表一石斑鱼疾病的微候及可能原因三、疾病的诊断诊断的目的在了解致病的原因,找出防治对策,诊断时不能光靠微候症状来猜测,也不能只凭所观察到的病变或寄生虫就下定论,必须配合饲养管理情形、水质环境状况等来探讨病因,找出最有利的防治对策,表二中列有石斑鱼常见疾病的原因、症状及病变,以供读者参考,于冰雨的揭破检查时,若有需要可求助于防治单位或公司的技术人员。

表二石斑鱼常见疾病简表四、疾病的处理疾病处理的目的在减少损失确保收益,处理的方法则因疾病的种类、病情的轻重程度与水质环境条件各有不同,尤其发生混合感染时,更要依据诊断的结果与鱼隻状况,选择最适当的处理方法,不能盲目的使用药物,否则常会延误病情或造成药害。

石斑鱼病虫害诊断技巧

石斑鱼病虫害诊断技巧

42在石斑鱼养殖过程中,养殖户由于缺乏相应的诊断技术与设备,常常造成误诊误断,给鱼病的正确预防及科学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往往错过了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导致不必要的损失,从而影响养殖效益。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水产养殖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病虫害简易诊断技巧,供广大石斑鱼养殖户参考。

1.依据患病机理诊断。

石斑鱼发病是病原体、鱼体和养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个环节正常就不会发病,只有三者的结合才会有病害的发生。

病原体是导致鱼病发生的先决条件,鱼体自身特性及免疫力是避免发病的基础,养殖水环境是防病治病的关键。

诊断分析鱼病发生的原因要将上述三个因素综合起来思考,有助于在发生鱼病时找到准确病因及解决问题的关键切入点,也有助于为防止疾病发生提供正确思路。

2.依据季节变化诊断。

不同的病虫害有不同的流行季节与适宜发生的气候条件,可依据季节变化诊断。

如溃疡病多见于季节交换期,指环虫流行于春末和秋初,海盘虫病流行季节为夏秋,贝尼登虫病秋冬季节易感染,类结节病常发于水温超过20℃且降雨较多的梅雨期,烧尾病则只见于夏季等。

3.依据养殖阶段诊断。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主要发生于鱼苗鱼种培育期(鱼苗培育至1~2厘米时发病),车轮虫主要危害幼鱼和苗种,人工繁育的苗种较少发生微孢子虫病,脊柱弯曲综合症多见于苗种阶段,在单纯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时易多发“受激猝死病”。

4.依据水环境诊断。

鱼病的发生与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

如水源中的污染源、养殖水体的理化因子(氨氮、亚硝酸、pH值、溶解氧、盐度、水温等)、底质老化等变化,都有可能引起石斑鱼的不良反应、降低免疫力、影响摄食、活动异常、中毒、诱发病害或死亡。

5.依据死亡情况诊断。

网箱、池塘或水泥池中石斑鱼疾病发生后,一方面可从死亡的缓急来判断,如急性型死亡表现为症状不明显或死亡量大,病情来得急或突然,可能由于池水理化因子突变或严重恶化、水源污染、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病毒性疾病传染暴发、摄食变质或含有害因子的饵(饲)料等因素;慢性型死亡主要由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或营养不良引起的,可通过体表、内脏病变特征以及镜检体表黏液和鳃丝来诊断。

南方石斑鱼常见养殖病害

南方石斑鱼常见养殖病害

瓣体虫病 车轮虫病
危害所有石斑鱼品种 对东星斑危害最大
5
2013/10/15
陵水新村港
石斑鱼锥体虫病
石斑鱼 锥虫病
2010-2012年初主要流行于各规格老虎斑,2012年中开始在珍珠龙胆中检测到
传播:鱼蛭(蚂蝗)、鱼虱?
石斑鱼锥体虫 (Trypanosoma epinepheli n.sp.)
GenBank: JQ999962
海头 东方
椰林
莺歌海
万宁
三亚
陵水
1
2013/10/15
石斑鱼养殖最主要问题: 市场、天灾、病害
石斑鱼主要病害: 病毒病:神经坏死病毒病、虹彩病毒病
细菌病:弧菌病 、链球菌病
寄生虫病:纤毛虫类(刺激隐核虫病、车轮虫、瓣体虫) 粘孢子虫 单殖吸虫病、复殖吸虫病 桡足类 等足类
神经坏死病毒病 车间标苗区
孢囊大小10-12 X 20-25μm
• 与弧菌协同感染? • 粘孢子和弧菌侵染途径?
弧菌
弧菌 胞囊
青斑肾脏粘孢子虫
2011/10中 青斑当年鱼 死亡80%以上
单个孢子大小:8.5 X14.0 μm 与泰国青斑上报道的球孢虫序列相近 但形态更接近韩国报道的一种薄壳虫
7
石斑鱼鳃虫病:拟合片虫
Pseudorhabdosynochus sp.
9
2013/10/15
海南文昌铺前一例龙胆睡觉病 死亡率超过七成
石斑鱼“脱鳞病”
上图:危害车间养殖多品种 下图:龙胆个案,背部脱鳞烂身
青斑-赤潮水-出血性急性死亡
只危害青斑 死亡率3天超过6成 病因-丝状细菌?
青斑“青光眼病”与港北青斑大规模死亡
5-8月,青斑死亡率30-60%,偶见龙胆

石斑鱼病虫害诊断技巧

石斑鱼病虫害诊断技巧

确识别并采取相应措施。
案例二:成功治疗石斑鱼的寄生虫病案例
总结词
科学用药、定期检查、预防为主是成功治疗寄生虫病的关 键。
详细描述
某养殖户在石斑鱼养成过程中,发现部分鱼苗出现寄生虫 感染,通过使用针对性药物、加强水质管理、及时隔离病 鱼等措施成功治疗了寄生虫病。
经验教训
定期进行鱼体检查、科学用药、预防为主是有效防治寄生 虫病的重要手段。
案例一:诊断失误导致损失的教训
01
总结词

忽视早期症状、误诊是养殖户常犯的错误,准确识别病虫害是成功防治
的第一步。
02
详细描述
某养殖户在石斑鱼苗种培育过程中,由于忽视早期症状,误将虫害当作
其他疾病进行治疗,导致病情延误、虫害加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03
经验教训
要重视鱼苗培育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了解各种病虫害的早期症状,准
营养缺乏症
病鱼体形瘦弱,鳍条萎缩,鳞片脱落。解剖可见肝脏 、脾脏及肾脏等内脏器官病变。
05 防治与治疗方案
预防措施
保持水环境清洁
定期清理和消毒水体,保持良好的水质和环 境卫生,减少病原体滋生。
定期疫苗接种
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 计划,提高石斑鱼的抗病能力。
强化营养供给
为石斑鱼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保证其免疫 力和抗病能力。
案例三
总结词
水质管理是预防石斑鱼疾病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水环境能够提高鱼 的抗病能力。
详细描述
某养殖户在石斑鱼养成过程中,重视水质管理,定期更换水源、使 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有效预防了多种疾病的发生。
经验教训
要重视水质管理,保持水质的清洁、稳定和适宜的酸碱度,提高鱼的 抗病能力。

石斑鱼的病害与防治

石斑鱼的病害与防治

石斑鱼的病害与防治
邱英华
【期刊名称】《水产科技》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鱼类生病定义是鱼类的任何器空或身体的部份受到干扰,生病的鱼类结果如下:1.死亡 2.生长慢,外表变异 3.食欲不振,转肉率低 4.放养密度减低 5.
【总页数】5页(P22-26)
【作者】邱英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5.334
【相关文献】
1.浅谈青石斑鱼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J], 高吉强
2.石斑鱼主要病害与防治 [J], 陈晖;蔡孝义;余晓薇
3.淡水石斑鱼常见病害及防治 [J], 马怀忠
4.石斑鱼主要病害与防治对策分析 [J], 黄忠国
5.石斑鱼养殖中的7种病害及防治方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斑鱼病虫害诊断诀窍
在石斑鱼养殖过程中,养殖户由于缺乏相应的诊断技术与设备,常常造成误诊误断,给鱼病的正确提前预防及科学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延误防治或盲目用药,错过了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导致不必要的损失,从而影响养殖效益。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水产养殖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整理出以下几个方面病虫害简易诊断技巧,引导对症下药,以供广大石斑鱼养殖户交流参考。

1、依据患病机理诊断
石斑鱼发病是病原体、鱼体和养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个环节正常就不会发病,只有三者的结合才会有病害的发生。

病原体是导致鱼病发生的先决条件,鱼体自身特性及免疫力是避免发病的基础,养殖水环境是防病治病的关键。

诊断分析鱼病发生的原因要将上述三个因素综合起来思考,有助于在发生鱼病时找到准确病因及解决问题的关键切入点,也有助于为防止疾病发生提供正确思路。

2、依据季节变化诊断
不同的病虫害有的不同的流行季节与适宜发生的气候条件,可依据季节变化诊断。

如溃疡病多见于季节交换期,指环虫流行于春末和秋初,海盘虫病流行季节为夏秋,贝尼登虫病秋冬季节易感染,类结节病常发于水温超过20℃且降雨较多的梅雨期,烧尾病则只见于夏季等。

3、依据养殖阶段诊断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主要发生于鱼苗鱼种培育期(鱼苗培育至1~2厘米时发病),车轮虫主要危害幼鱼和苗种,人工繁育的苗种较少发生微孢子虫病,脊柱弯曲综合症多见于苗种阶段,在单纯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时易多发“受激猝死病”。

4、依据水环境诊断
鱼病的发生与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

如水源中的污染源、养殖水体的理化因子(氨氮、亚硝酸、PH值、溶解氧、盐度、水温等)、底质老化等变化,有可能引起石斑鱼的不良反应、降低免疫力、影响摄食、活动异常、中毒、诱发病害或死亡。

5、依据死亡情况诊断
网箱、池塘或水泥池石斑鱼疾病发生后,一方面可从死亡的缓急来判断,如急性型死亡表现为症状不明显或死亡量大,病情来得急或突然,可能由于池水理化因子突变或严重恶化、水源污染、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病毒性疾病传染暴发、摄食变质或含有害因子的饵(饲)料等因素;慢性型死亡主要由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或营养不良引起的,可通过体表、内脏病变特征以及镜检体表粘液和鳃丝来诊断。

另一方面,从发病网箱或鱼池鱼的死亡量大小来判断。

细菌性疾病与寄
生虫性疾病造成鱼死亡量不大,而病毒性疾病、缺氧、冻伤、中毒往往造成鱼大规模死亡。

6、依据发病鱼的体色变化及游动状态来诊断
石斑鱼的品种繁多,体色各异,但是如果发现鱼体色暗淡无光,或变色,发白、发黑、充血出血,就是病症。

健康的鱼一般是成群集游,行动灵活,反应敏捷,受惊即潜。

病鱼则通常离群独游,行动呆滞,浮于水面或靠边角独处,反应迟钝或没有反应,或受惊后略向水底下潜,后缓慢浮出水面。

如果鱼体表、鳃分泌粘液增多,体色变深,还会使鱼在水中表现出焦躁不安、打转、上蹿下跳、磨擦网箱或池壁池底、有时会表现为急剧狂游等,可能是寄生虫寄生鱼体。

7、依据鱼的摄食情况诊断
健康鱼摄食时,抢食能力强,摄食时间短,食量也相对稳定。

若鱼的摄食量突然减少,甚至不摄食,就要从气候变化、水质理化指标(溶解氧、PH值、盐度、氨氮、亚硝酸、水温等)、饵(饲)料、水源、病虫害等方面迅速筛选排查找出原因。

8、依据人为因素诊断
网箱、池塘或水泥池石斑鱼发病,常与饲养管理有关,如放养品种、放养密度、喂养方式、投喂发霉变质饵(饲)料、投饵过少或过多、长期水质不清洁、不换水、盲目用药、增氧设备故障以及操作不慎致鱼体损伤,都可致石斑鱼发病。

9、依据病鱼的外观症状诊断
鱼的病灶特征是诊断鱼病的主要依据。

首先采用目检的方法观察病鱼的部位,顺序为体表、鳃部、内脏。

体表按顺序仔细检查病鱼的头部、嘴、眼、鳃盖、鳞片、鳍条等,对肉眼看不到的病原体,须根据症状判断。

鳃部重点检查鳃丝,应注意鳃盖是否张开、鳃盖表皮有无溃烂或透明现象,再观察鳃片的颜色是否正常,粘液多或少、随后仔细观察鳃丝末端是否肿胀或出现溃烂变白现象。

解剖鱼体重点检查肝脏、肠道,观察肝脏是否病变,有无出血点;观察肠道内有无食物,是否充血发炎;观察脾脏、肾脏、鳔等器官有无病变。

如鱼患烂尾烂嘴病时,病鱼尾鳍缺损,吻部溃烂;寄生瓣体虫时,体表出现形状不规则的白斑;患细菌性肠炎病时,肛门红肿或外突,用手轻按腹部,有浓状液体流出等。

10、依据镜检情况诊断
病鱼(特别是寄生虫性疾病)通过肉眼观察往往还不够,需结合显微镜下观察虫体方可确诊。

在养殖现场,显微镜观察时要准备一些简单的工具,如玻片、解剖工具(一套)、滴管及生理盐水。

镜检时,从鳃组织、体表组织或体表粘液等病变部位取少量组织或粘液置于载玻片上,用滴管加一滴普通清水;若是内脏组织,用0.85%的生理盐水,然后盖上盖玻片,稍用力压平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结
合各种寄生虫的外形特征观察确诊。

发病初期,病鱼外表病害特征往往还不是很明显,因而选择镜检的病鱼也很关键,不然会因选择健康尚未发病的石斑鱼进行镜检而造成误诊,失去预防疾病的良好时机。

镜检发病初期的病鱼,要选择体色异常、游动乏力、旋游狂窜、烦躁不安、失去平衡、呼吸困难、鱼体消瘦、不摄食、鳃或体表粘液分泌增多、离群静止于水底等特征的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