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技术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神经系统状况,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大小、肌张力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同时,应保持病人的舒适,避免过度刺激和过度活动,减少病人的不适感。
3.体温监测护理人员应定时监测病人的体温,包括肛温、皮肤温度等,及时调整降温仪的温度和降温速度,确保病人的体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4.心肺功能监测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病人的心肺功能,包括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同时,应定时翻身、拍背、吸痰等,保持呼吸道通畅。
5.营养支持亚低温治疗期间,病人的代谢率降低,营养需求也相应降低,但仍需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
护理人员应定时给予营养支持,包括口服或静脉营养,确保病人的营养状况良好。
6.药物管理护理人员应按照医嘱规定,合理使用冬眠药物,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避免药物过量或误用。
同时,应定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和药物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停止药物使用。
上头盔,内部装有冷却剂,通过降低头部温度来减少脑部损伤。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度降温可能会导致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2.冰袋敷在局部,可缓解疼痛和肿胀,但也可能引起皮肤冻伤或感染,应注意保护皮肤并定期更换冰袋。
全身降温法1.亚低温治疗是一种常用的全身降温法,但需要注意的是,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和电解质水平可能会受到影响,应谨慎使用,并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电解质水平。
2.其他全身降温法包括冷水浴和冰浴,但这些方法可能会引起低血压、心律失常和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应慎重使用,并在严密监测下进行。
总之,无论采用何种降温方法,都需要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降温方法,并在严密监测下进行。
为了使用冰帽降温时避免冻伤,需要在患者的后颈部、双耳外部以及接触冰块的部位垫上海绵垫。
由于中枢性高热体温分布不均匀,躯体及头部温度高,而肢体温度不高,因此,使用冰帽可以直接降低脑局部温度,从而减少脑细胞的耗氧量,达到脑保护的作用。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专家共识(2022)重点梳理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专家共识(2022)重点梳理一、亚低温治疗的实施1.亚低温治疗方法:➢包括全身亚低温和选择性头部亚低温联合全身轻度降温两种方式。
➢临床试验采用不同方式,但全身亚低温操作更为方便,而选择性头部亚低温则需要更多研究。
➢一些研究尝试了简易降温方法,如风扇、冷水袋、冷胶袋,这些方法虽然简单和廉价,但需要更多研究支持。
推荐1:优先推荐使用控温设备进行亚低温治疗,简易低温治疗只在无法获得控温设备时作为替代方法。
2.亚低温治疗时间窗:➢亚低温治疗应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E)发病后的6小时内开始,早期治疗效果更佳。
➢治疗时间窗的关键是避免迟发性能量衰竭和细胞凋亡。
推荐2:HIE患儿应在生后6小时内开始亚低温治疗,早治疗效果更佳。
3.亚低温治疗的目标温度:➢实验研究显示32~34 ℃的低温对神经元有保护作用,32 ℃可能更优于34 ℃。
➢但目标温度选择需要权衡神经保护和安全性,国际多中心研究的目标温度为34 ℃。
推荐3:亚低温治疗的目标温度为34 ℃,允许波动范围在33~35 ℃之间。
4.亚低温治疗维持时间:➢多中心研究采用维持72小时的低温治疗,这种治疗方式在新生儿HIE神经保护上取得了成功。
➢短时间的低温治疗时间(24~72小时)尚未在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
推荐4:新生儿HIE亚低温治疗的持续时间为72小时。
5.复温方法:➢关于亚低温治疗后的复温方法尚无充分的临床研究。
➢国际多中心研究采用缓慢复温,复温时间≥5小时,复温速度≤0.5 ℃/小时。
➢快速复温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应密切监测患儿并在必要时暂停复温。
推荐5:应采取缓慢复温,复温速度≤0.5 ℃/小时,复温时间≥5小时。
二、亚低温治疗获益人群1.亚低温治疗纳入标准:1)出生胎龄≥35周或36周,出生体重≥2,000克。
2)缺氧缺血证据包括:a)胎儿宫内窘迫的证据,如子宫和/或胎盘破裂、胎盘早剥、脐带脱垂或严重胎心异常变异或晚期减速。
亚低温治疗的正确实施

THANKS
感谢观看Leabharlann 安全性及风险评估安全性
亚低温治疗在专业人员的操作下是相对安全的。然而,由于 患者体温的降低,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如寒战、心律失 常、肺部感染等。
风险评估
在实施亚低温治疗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 病情严重程度、预期治疗效果、并发症风险等。根据评估结 果,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以确保患者的 安全。
操作规范制定
制定详细的亚低温治疗操作规范,包括治疗前的准备工作、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治疗后的护理要点等,确保 整个治疗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估,不 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03
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 注意事项
降温方法选择及操作要点
选择适当的降温方法
02
治疗前准备工作
患者评估与筛选标准
评估患者病情及适应症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确定患者是否适合 接受亚低温治疗。
筛选标准制定
根据亚低温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制定明确的筛选标准,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 有效性。
仪器设备准备及检查流程
亚低温治疗仪准备
选择符合标准的亚低温治疗仪,确保 其性能稳定、安全可靠。
记录要求
详细记录患者的体温变化、降温 方法、设备使用情况等信息,以 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总结经验 。
并发症预防措施
预防寒战
在降温过程中,注意给患者保 暖,避免寒战发生;如发生寒
战,应及时采取措施缓解。
预防肺部感染
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 通畅,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 液排出。
预防压疮
对长时间卧床的患者,要定期 更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使用气垫床等减压设备。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04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性原则
确保治疗过程中的安全,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舒适性原则
关注患者的舒适度,减轻 治疗带来的不适感。
有效性原则
确保亚低温治疗的有效性 ,促进患者康复。
护理措施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 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
控制低温程度
全身亚低温治疗通常用于治疗新生儿低体温、心肺复苏 等情况。
全身亚低温治疗的方法包括使用冰毯、冰水浴等。
亚低温治疗设备与技术
亚低温治疗设备主要包括温度监 测仪、冷却装置、温度控制仪等
。
亚低温治疗技术包括温度监测、 温度控制、复温等步骤,需要专
业医护人员的操作和监测。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亚低温治 疗的设备和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 完善,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亚低温治疗通常将患者的体温控制在 32℃~35℃之间,这个温度范围既能 降低脑组织代谢率,又不至于引起严 重的并发症。
亚低温治疗原理
降低脑组织代谢率
亚低温治疗通过降低体温,减缓脑组 织的代谢速度,减少脑细胞对氧和能 量的需求,从而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减少钙离子内流
亚低温治疗可以抑制钙离子内流,减 轻钙离子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有助 于保护脑细胞。
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
适当的亚低温治疗时间对于疗效的发挥至关 重要。
护理干预
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亚低温 治疗的疗效。
06
亚低温治疗的未来展望
亚低温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01
亚低温治疗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 ,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其作用机制 ,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02
新型亚低温治疗设备的研发和应 用,将为临床提供更加便捷和精 准的治疗手段。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定义】亚低温治疗指用冬眠药物及物理降温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亚低温状态的一种治疗措施。
其目的是减轻或消除外界不良因素侵袭而引起的各种反应,保护机体免受过多的消耗,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33~35O C、中度低温28~32O C、深度低温17~27O C和超深度低温12~16O C四种。
由于深度低温易发生室颤和凝血功能障碍,故临床上不使用。
若将体温维持在28~35O C即亚低温时可显著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死亡率,改善颅脑外伤病人的神经功能,预后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
【适应症】⑴心肺复苏后的病人。
⑵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尤其是伴有去皮质强直、广泛脑水肿或脑肿胀的重度脑挫裂伤。
⑶GCS<8分,术后严重脑水肿。
⑷难以控制的中枢性高热。
【禁忌症】⑴全身衰竭、失血性休克。
⑵患有严重的心肺疾患。
⑶<16岁儿童或70岁老人。
【护理要点】⑴评估病人一般情况,有无治疗禁忌症。
⑵准备各种用物,并检查评估是否完好。
用物包括氧气、吸痰器、血压计、听诊器、降温或大冰袋、冰帽、呼吸机、监护设备和冬眠、抢救药物等。
安置患者单人房间,光线宜暗,室温18~20o C。
⑶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呼吸情况,亚低温治疗时应用肌松剂的同时,配合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按机械通气护理。
⑷在放置颅内压监护装置的情况下,动态观察颅内压的变化,防止脑灌注不足,维持颅内压在20mmHg以下,脑灌注压在70mmHg以上。
⑸在放置脑氧分压监护装置的情况下,动态观察脑氧分压的变化,防止脑供氧不足,维持脑氧分压在15mmHg以上。
⑹观察、记录降温的时间,肌松剂滴入的速度及肌肉松弛程度。
降温时,先使用冬眠药物待自主神经被充分阻滞,病人御寒反应消失,方可加用物理措施。
降温速度以每小时下降1o C 为宜。
体温降至肛温33~34o C,腋温31~33o C较为理想。
⑺固定好观察脑温、肛温的传感装置,翻身或做治疗时动作要轻,随时检查固定情况,防脱落或滑出,影响测温效果。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一、概念:亚低温主要是指轻度低温33-35℃(均为体何温度),中度低温29-32℃,在临床上用亚低温治疗又称冬眠疗法或者人工冬眠。
二、适应症: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中枢性高热、心肺复苏术后。
三、作用:1)、主要是积极预防、控制脑水肿和脑缺氧。
(1)、防止由于脑损害而引起的高热、保护血脑屏障,防止脑水肿进一步恶化。
(2)、降低脑组织代谢率和耗氧量,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低颅内压。
(3)、减少甘露醇用量,相应减少肾功能损害的毒副作用。
2)、降温时间窗:伤后亚低温实施越早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也越明显,尽量在伤后24h内实施。
中心体温在8-12h逐渐降至33-35℃,并维持24-48h为宜。
四、作用机理1)减低脑细胞氧耗量,降低脑能量代谢,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
2)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及降低颅内压。
3)抑制有害物质释放,减少对脑组织的损害。
4)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
5)增加泛激素的合成,促进脑细胞结构很和功能的修复。
6)减少Ca2+的内流,调节钙蛋白激酶Ⅱ活性。
五、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当体温下降至25℃时,脑组织耗氧量仅正常的1/3;体温每下降1℃,脑血流量减少6.7%;但在复温后,氧耗并非恢复到以前水平,而是增加了15%;脑脊液压力也随体温下降而下降,体温每下降1℃,脑脊液压力下降5.5%;体温低于25℃时,脑实质容积约缩小4.1%;体温在18-20℃时,脑循环阻断30分钟是安全的。
六、方法:1)、局部降温:降温:冰袋、冰枕、冰帽、冰毯。
全身降温;冰水浴、亚低温治疗仪。
2)、降温前准备:1.头颅CT检查,如有手术指征,则先行急诊手术。
2.连接各种监护设备。
(使用亚低温治疗仪前要置入带有温度探头的导尿管,行BIS监测)3.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连接呼吸机(关闭呼吸机的加热装置?)、使用肌松药物。
4.常规化验检查(电解质、血凝等)。
亚低温治疗护理技术

亚低温治疗护理技术一、技术简介国际医学界将机体低温分为轻度低温(mild hypothermia ,33~35℃),中度低温(moderate hypothermia ,28~32℃),深度低温(profound hypothermia ,17~27℃)和超深度低温(ultra-profound hypothermia ,16℃以下)。
1993年江基尧等首先将轻、中度低温(28~35℃)称之为亚低温, 随后这一概念被国内所广泛引用。
二、目的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颅脑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并且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治疗重型颅脑伤患者具有疗效肯定和安全方便等优点。
三、适应症1、重型( GCS 6~8 分)和特重型颅脑伤患者( GCS 3~5 分)、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
2、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伤。
3、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
4、中枢性高热。
5、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跳骤停,如电击伤、溺水、一氧化氮中毒所致的脑缺血及低氧患者。
6、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7、心肺复苏后脑病。
四、禁忌症、1.患者有严重的复合伤或已处于全身衰竭期;2.合并低血压,休克尚未纠正或有出血倾向者;3.疑有颅内血肿,正在观察阶段的患者;4.老年且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妊娠妇女。
五、评估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水、电解质及凝血功能,用物、环境准备是否齐全适宜。
六、技术操作难点及对策(一) 降温及复温的速度控制;1.原因分析(1)降温及复温速度过快。
(2)降温及复温过程中,冬眠合剂撤离较快。
(3)使用冰块降温,温度不易控制。
(4)输液或鼻饲温度较高,影响整体降温效果。
(5)使用的体温计不正确,不能准确反映患者体温。
2.解决方法(1)严格控制降温及复温速度(2)冬眠合剂应用要适量,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整冬眠药物泵注入速度和剂量,严防寒颤;(3)保持亚低温治疗仪正常工作,室内温度维持在18~20℃,必要时加用物理降温措施;(4)需鼻饲时,饮食温度以30~32℃为宜或不能超过当时体温;(5)利用电子体温计连续监测体温,及时发现体温异常变化。
亚低温治疗

神经外科诊疗常规
亚低温治疗
(五)低温护理
1、安排专职护士负责低温监护工作。 2、护理人员定时记录各项指标及护量病程, 遇有异常情况或有处置时,随时记录。 3、专门安排培训,包括低温治疗的机制、 意义及得要性,呼吸机的使用。 4、保持低温监护室相对无菌环境,强调消 毒隔离。 5、ICU、麻醉科及其他科室的密切合作。
1、常规治疗。 2、头高15~30,保持病人舒适的卧位。 3、保持快速平稳降温,1度/小时。 4、呼吸管理 根据呼吸节律是否平稳及是否 寒战,必要时加用肌松药。 5、注意监测降温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6、配合低温治疗的其他治疗措施。 7、复温方法。 8、低温治疗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及处理原则
神经外科诊疗常规
亚低温治疗 复温方法
(1)复温时机选择 维持体温在33~34度,24~48 小时后即可考虑开始复温。 (2)关闭冰毯机,自然复温,无需采取人工加温 措施。 (3)体温回升至35度以上后,停止镇静药和肌松 3 35 药泵入。 (4)以1度/4小时的温度,缓慢平稳复温至36~37 度。 (5)自主呼吸平稳后,SAO2>90%,可撤除呼吸 机。 (6)复温后继续监护24~48小时,平稳后转入普通 监护病房。
神经外科诊疗常规
亚低温治疗
(一)低温治疗分类 1、深低温 27度以下。 2、中低温 28~32度。 3、轻低温 33~35度。 亚低温是中低温和轻低温的况称,即 28~35度。
神经外科诊疗常规
亚低温治疗
(二)低温治疗病例选择
1、GCS3~8分。 2、开始治疗应尽可能在伤后24小时以内。 3、年龄在15~60岁之间。 既往无心、肺、肾等脏器功能衰竭病史。 无其他脏器的严重复合伤及创伤性休克。
神经外科诊疗常规
亚低温治疗

➢ 呼吸、循环意外 冬眠深度不宜过深,以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为宜, 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意外。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 是呼吸的情况,应用肌松药的同时,应掌握好呼吸机辅助呼吸,连续 动态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和防止心律失常。
➢ 其他 应定时监测血气分析、血糖、血电解质,病人血清内如存在 冷凝集素,说明低温已产生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低温疗法。
人工气道护理:注意口腔护理及时吸痰,保持呼 吸道通畅 ,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方式、动 脉血气指标等
皮肤护理:观察局部皮肤血液循环,防止冻伤及 褥疮的发生
体位护理 :亚低温治疗中病人最好平卧位,避 免激烈翻动或搬动,否则易出现循环不稳,体 位性低血压
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 脑部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原则
脑保护的治疗与开始低温的时间有关,亚低 温脑损伤的治疗亦存在“治疗时间窗”强调伤 后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因此亚低温 开始的时间最好在伤后6~8h内,值得注意的是 长时呈亚低温不但无保护作用,而且可能加重 脑缺血性损害。因此有严重心血管功能紊乱或 凝血机制受损者,建议脑亚低温在35 0C以上; 除此之外则维持于32~34 0C.亚低温治疗时间 一般为3~5d ,最长5~7d
亚低温治疗仪组成
亚低温治疗仪又称降温毯,冰毯冰帽, 控温毯等
一般由主机和外设附件两部分组成 : 主机部分-----制冷系统, 温度控制系
统和水循环控制系统。 外设附件-----水毯,连接管,体温传 感器
加强基础护理,防止感染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严格遵医嘱执行温度调控, 确保体温
维持在32℃~34℃
工作原理
压缩机或者半导体提供冷源 将水箱内水制冷,由温度控制 系统控制临床需要的水温,再 通过水循环系统输出到水毯内 循环,水毯与患者身体接触, 利用温差控制患者的体温,营 造亚低温的环境。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文档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一、亚低温治疗原理亚低温治疗是一种利用特定方法降低患者体温至亚低温状态的治疗方式。
通过降低体温,可以抑制脑细胞的代谢和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减轻脑组织的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在脑卒中、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亚低温治疗被广泛应用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神经功能等。
二、适用人群与禁忌人群适用人群:1. 脑卒中、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2. 体温升高或中枢性高热的患者;3. 需要降低机体代谢和氧耗的患者。
禁忌人群:1. 存在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或不稳定的患者;2. 存在严重电解质紊乱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3. 存在颅内高压或病情危重的患者。
三、治疗方法与步骤1. 治疗方法: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方法实现。
物理降温包括冰敷、冰毯、冰帽等,药物降温包括口服或静脉注射退热药等。
2. 治疗步骤:(1)评估患者情况,确定亚低温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2)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3)选择适当的降温方法,如冰敷、冰毯等;(4)根据患者情况调整降温速度和温度,避免过快或过慢降温;(5)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患者舒适,注意保湿和保暖;(6)定期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四、护理要点与注意事项1. 护理要点:(1)监测体温变化,保持体温在亚低温状态;(2)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和翻身拍背;(3)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评估病情状况;(4)注意保湿和保暖,预防皮肤冻伤和肺炎等并发症;(5)定期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2. 注意事项:(1)避免过快或过慢降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引发其他并发症;(2)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患者舒适,避免过度刺激和躁动;(3)对于存在心肺功能不全或电解质紊乱的患者,需特别注意监测和治疗;(4)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尊严,尊重其人格尊严。
五、常见问题与解答1. 亚低温治疗是否会对身体造成副作用?答:亚低温治疗对身体的影响较小,但仍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皮肤冻伤、呼吸道干燥等。
儿童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策略

儿童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策略
亚低温治疗通常是在心肺复苏后的6个小时内开始实施,将患儿体温降低至32-34摄氏度,然后持续维持在该温度范围内。
下面是亚低温治疗的一般策略:
1. 换气管理:在心搏骤停后,及时进行有效的通气和氧合。
应该使用短时间的胸外按压和早期的气道管理,以减少延迟再灌注损伤。
呼吸管理包括早期气道开放、自主呼吸支持和氧合,以保证 adequate ventilation and oxygenation。
2.心脏复苏: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是至关重要的。
胸外按压应该深入而频率合理,以确保足够的灌注压和心肌灌注。
推荐按压深度为至少1/3胸廓前-后直径,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
同时,还需要将除颤电极置于患儿胸部,并在需要时提供早期的电除颤。
3.进行快速体温降低:在心肺复苏后,可以使用冷毯、冰袋、冷盐水和体外反温装置来进行快速体温降低。
其中,体外反温装置是一种通过呼气气道处理使用速率控制的温度设备。
4.维持体温稳定:一旦达到目标温度,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体温维持。
维持体温包括使用恒温设备和监测患儿体温。
这有助于防止体温过低或过高,以及避免温度波动对患儿造成的额外损伤。
总之,儿童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策略,能够减少心肺复苏损伤对儿童身体的影响。
然而,在进行亚低温治疗时,医生需要充分考虑患儿的具体情况和反应,以便为患儿提供最合理和有效的治疗。
亚低温治疗技术

呼吸系统
➢ 进行亚低温治疗的患者,由于冬眠合剂的使用,中枢神经处于抑 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较缓慢,但节律整齐。
➢ 若呼吸频率太快或快慢不等,或呼吸变浅,出现点头样呼吸,应 考虑中枢过度抑制,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予呼吸中枢兴奋 剂静滴,或行机械通气。
➢ 要严密监测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及有无口唇、指甲发绀等缺氧 表现,同时心电监护生命体征,保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使 用人工气道的患者,应加强气道的管理,湿化气道,稀释痰液, 及时吸痰,保持气道通畅
5、高血糖
原因:抑制胰岛素分泌并引起胰岛素抵抗 应常规监测血糖 低温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影响外周血糖
监测结果。因此经动静脉置管及中心静 脉导管处抽血监测血糖
6、感染
抑制白细胞生成,破坏中性粒细胞及巨 噬细胞功能
抬高床头,预防VAP 监测血常规及胸片
7、复温休克
复温过程中,由于血管扩张,致有效循 环血量减少,而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 因此复温不宜过快,可适当给予儿茶酚 胺类药物以增加外周阻力。
使用亚低温治疗仪前先用体温表测温一次,然后将体温传感器置于肛门, 开机使用。主机即可显示体温,与先前所测体温表体温进行对比。
亚低温常使用体表降温法,应用降温毯,降温速度控制在2~4h降低10C常 在4~12h,将肛温降至32~350C
复温
停止亚低温治疗时:先关电源,再拔插头 断开主机与冰毯的管道 (管道出口高于冰毯,防止水流出)撤出冰毯,放出冰毯和主机 内的水 清洁冰毯和主机待用
பைடு நூலகம்环系统
➢ 24 h动态心电监护,密切观察ECG、血压、脉搏、四肢肢端循 环情况及电解质变化,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 正常情况下,患者应面色红润,四肢温暖,血压正常,脉搏稍慢 但节律整齐,如果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肢端发绀、血压下降、心 律不齐,提示微循环障碍,说明冬眠过深或体温过低,应立即停 用冬眠合剂和亚体温治疗仪,给予保暖,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紊乱,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亚低温技术

亚低温技术低温疗法(therapeutic hypothermia)是一种以物理或药物手段将患者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或改善预后的方法。
医学界一般将低温分为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深度低温(17~27℃)、超深低温(≤16℃),其中28~35℃被定义为亚低温。
一、亚低温技术分类目前临床上采用的降温方法主要包括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其中物理降温又分为体表降温和血管内降温两大类,各有其优点和不足,详见表127-1。
表127-1降温技术分类及其优势和不足二、亚低温技术适应证和禁忌证亚低温技术的适应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包括手术前后、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等情况;②感染引起的高热、惊厥;③中枢性高热患者;④心肺复苏患者;⑤其他。
亚低温治疗无绝对禁忌证,年老体弱、妊娠、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慎用。
三、亚低温技术的实施方法1.亚低温治疗前准备亚低温实施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
心电监护仪和有创血流动力学设备主要用于监测患者的心电、呼吸、氧饱和度以及中心静脉压等,并评估患者的液体容量和肺水情况。
亚低温实施中需要进行镇静和肌松治疗,因此要做好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通气准备,同时采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仪等评估镇静深度。
另外,要准备有温度的导管,如导尿管或食管探头等,获得核心体温。
2.亚低温治疗实施过程亚低温实施的三阶段:亚低温治疗一般可以分为诱导、维持和复温三个阶段(图127-1)。
诱导阶段需要使患者的体温在30分钟至2小时内迅速达到目标核心体温。
达到目标核心体温后一般维持12~24小时,再进行复温。
复温要缓慢、可控地进行,对于心搏骤停患者以0.2~0.5℃/h为宜,其他患者可以采用0.1~0.2℃/h的复温策略。
整个复温过程持续大约12小时,直至体温恢复到37~38℃。
图127-1亚低温治疗实施三阶段四、亚低温技术的并发症及防治1.寒战在亚低温实施过程中患者常发生寒战。
亚低温治疗

体温护理
体温监测是亚低温治疗中的一个重点项目。亚低温治疗是否有效,有否 并发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体温的控制情况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 应保持病人的肛温在34~35℃之间,头部重点降温的病人可维持鼻腔温 度在33~34℃。若病人的体温超过36℃,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较差,若低 于33℃,易出现呼吸、循环功能异常,体温低于28℃易出现室颤。对于 体温过低的病人,应适当降低冬眠合剂的量,必要时停用并对病人采接触,利用温差控制患者的体温,营
造亚低温的环境。
概 念
亚低温 (直肠温度28-35℃)状态人体所 有器官可以保持正常状态,无并发症。
深度体温
17oC-27oC
中度体温
28oC-32oC
轻度体温
33oC-35oC 17oC-35oC
亚低温
作用原理
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 静药,让患者快速进入睡眠状态并配合物
并发症
亚低温疗法的保护效果明确,但治疗过程中也可
能产生一些并发症,主要包括:
御寒反应:寒战和小血管收缩
肺部并发症:肺水肿、肺炎
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高血
糖、电解质紊乱等
因此,亚低温治疗期间,对患者的密切监护尤
为重要, 加强防止并发症。
预防措施
警惕临界温度
降温平稳
防止缺氧
维持内 环境稳定
降温
药物降温
1 体表 降温
物理降温
2 体腔 降温 3 血液 降温
药物降温
一般通过服用各种退热药物来控制体温, 常用药物有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冬 眠灵等。 特点:使用方便。 缺点:降温效果有限,常用其它低温技 术的辅助降温措施。
分类
1
体表降温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汇报人: 2023-12-12
目录
• 亚低温治疗概述 • 亚低温治疗的方法 • 亚低温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 亚低温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 • 亚低温治疗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亚低温治疗概述
定义
亚低温治疗
一种利用低温技术降低患者体温 ,达到治疗疾病或减轻症状的治 疗方法。
进一步完善亚低温治疗的方案和操作流程 ,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联合其他治疗手段
拓展应用领域
探索亚低温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等)的联合应用,提高综 合治疗效果。
将亚低温治疗应用于更多疾病领域,如肿 瘤、免疫系统疾病等,为更多患者带来福 音。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度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并发症预防
亚低温治疗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 ,如寒战、心律失常、呼吸抑制 等,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
并及时处理。
护理要点
在亚低温治疗期间,需要做好患 者的心理护理、皮肤护理、饮食 护理等方面的工作,以确保治疗
的顺利进行。
03
亚低温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适应症是指亚低温治疗可以用于哪些疾病或状况的治疗。亚低温治疗通常用于治 疗颅脑损伤、脑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癫痫持续状态、高 热惊厥等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疾病。
全身亚低温治疗
定义
全身亚低温治疗是指将患者整个 身体置于低温环境中,以实现全
身降温。
适应症
常用于治疗心肺复苏、重症中暑、 高热惊厥等全身性疾病。
实施方式
通过将患者送入低温室或使用特殊 设备如冰毯、冰衣等,将患者体温 降低到目标温度,并维持一段时间 。
亚低温治疗的设备与技术
亚低温治疗技术-PPT课件

为什么要用亚低温治疗
因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脑肿胀、脑干伤 、突发性心脏骤停、出血性/缺血性中风等造 成脑部重创或缺氧,从而引发体温、颅内压或 脑细胞代谢率升高,导致严重的缺氧状态,继 而导致脑内细胞大量坏死,造成如植物人、甚 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
历史回顾
早在50年代,人们就将深低温(体温降至 27~28℃以下)应用于心血管直视手术,以保 护脑和其它重要器官。但由于深低温易发生 室颤和凝血功能障碍,增加病人死亡率,已 很少被临床医师所采用。目前,仅被选择性 用于某些复杂的心血管直视手术。
历史回顾
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划分为 轻度低温(mild hypothermia)33~35℃ 中度低温(moderate hypothermia)28~32℃ 深度低温(profound hypothermia)17~27℃ 超深低温(ultraprofound hypothermia)2~16℃ 轻中度低温(28~35℃)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 而且无明显副作用。
历史回顾
60~70年代,国内外也曾一度将深低温体 外循环方法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直视手术, 但由于手术后复温过程中常并发颅内再出 血、心功能失常及全身凝血功能障碍等, 故神经外科已不再将深低温体外循环方法 应用于颅内手术
历史回顾
50~70年代,国内外有人曾采用30~34℃低温 治疗重型颅脑伤病人。但由于缺乏系统研究 和方法学落后,逐渐被临床医生所忘记。直 至80年代中后期,人们才证明亚低温对实验性 脑缺血具有显著的治疗保护作用。
亚低温治疗的实施方法
• 给药速度依据病人体温降低情况、血压、脉搏、
肌肉松驰程度决定。当病人躁动肌肉紧张、体 温不降时,可加大用药剂量和加快速度;当病 人体温已降至亚低温水平、肌肉放松时,可适 当减少用药量和减慢速度;在亚低温治疗过程 中,特别要重视呼吸机应用和呼吸道护理,加 强生命体征监测和颅内压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监护要点
❖ 亚低温治疗期间神经系统观察要点 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 但亚低温可能掩盖颅内血肿的状况,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 过快、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
❖ 亚低温治疗期间呼吸监测 重点监测呼吸频率及节律,冬眠 合剂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 对较慢,但节律整齐。
❖ 亚低温治疗期间循环监测 ❖ 亚低温治疗期间体温监测 应保持病人的体表温度维持在
亚低温治疗技术
亚低温治疗技术
基本概念
❖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
是用药物与物理的方法使病人体温降低,以达到治疗的
目的。国际上按体温降低的程度一般将体温分为:轻度
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深度低温17~27℃,
轻中度低温被统称为亚低温。
适应证
❖
亚低温治疗适用于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脑肿
胀的病人;脑干损伤的病人;GCS<8分的病人;难以
控制的中枢性高热的病人;பைடு நூலகம்求病人的年龄18~70岁。
亚低温治疗禁用于失血性休克的病人、患有严重的心肺
疾患的病人及<16岁儿童或70岁的老人。
原理与方法
❖ 方法 亚低温治疗采用半导体降温毯+肌松冬眠+呼吸机 辅助呼吸的方法。临床常用药物为卡肌宁200mg+氯丙嗪 10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或者冬眠号(氯丙嗪、异 丙嗪、哌替啶)或冬眠Ⅱ(海得琴、异丙嗪、哌替啶)。通 常给药速度为20~40ml/h。降温速度控制在2~4h降低1℃, 通常在4~12h,将病人的肛温或脑稳降至32~35℃。当病人 颅内压降至正常范围,维持24h即可停止亚低温治疗。疗程 通常为3~10d。采用自然复温至正常,复温步骤应遵循先停 半导体降温毯,再停肌松冬眠合剂,最后逐渐撤除呼吸机辅 助呼吸的原则
28~34℃,肛温在32~34℃,头部重点降温的病人可维持鼻 腔温度在33~34℃。若病人的体温超过36℃,亚低温治疗效 果较差,若低于33℃,易出现呼吸、循环功能异常,体温低 于28℃易出现心室颤动。
五、护理要点 ❖ 体位护理 病人最好平卧位,不能使病人突然坐起、激
烈翻滚或搬动,否则以出现循环不稳、直立性低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