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桥之美》优秀教案夏木荐反思
《桥之美》课堂教学反思-文档资料
《桥之美》课堂教学反思一、教学设想1、《桥之美》收录在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的第三单元里,这一单元是说明文单元。
但是,《桥》这篇课文与一般的规范性说明文不太一样,它的语言生动形象,带有一定的文学性。
因此,在教读这篇课文之前,我详细地分析了单元教学要点,决定对这一单元进行单元文体教学。
2、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对说明文已有一定的了解。
掌握了一般说明文的特征和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对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平实的特点也有所体会。
因此,对这节课,我首先给的定义就是:它不是一篇一般的事物说明文,它是一篇带有美学欣赏意味的小品文。
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与规范说明文的语言作对比;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贯穿“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二、教学收获1、成功之处:⑴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从自身已有的审美经验出发,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
据此,我为课堂设计了四个环节:复习导入(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文本解读、拓展延伸(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课堂小结。
其中重点是第二个环节“文本解读”。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① 画家眼里的“桥之美”② 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③ 赏析、品味“桥之美”④ 我看“桥之美”⑵ “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四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的,有一个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的过程。
首先,画家眼里的“桥之美”主要立足于课本,要求学生在快速跳读课文后,能迅速找出作者的观点。
由这一部分,自然导出一些审美的基本原理。
在这个环节中,我制作了一张幻灯片(小桥流水人家),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获得感性、易于接受的审美感受。
其次,在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中,我从网上寻找了许多关于桥的精美的图片,更结合课本中的内容给这些图片“归类分工”,让同学在观赏这些美丽的画面的过程中,真实的感受美,自然而然的收到美的熏陶。
桥之美教学反思(四篇)
桥之美教学反思《桥之美》这篇课文属于一篇说明文,语言相对来说较为生动活泼,而且说明对象本身又是我们身边非常熟悉的事物,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课堂应该是放的出去,收的回来的。
作为初二的学生,他们应该能欣赏体会到一定层次的美,我们的语文课也应该交给学生一些美的东西,让他们通过我们的文本欣赏到一些很美的东西,体会到语文的魅力真的是包罗万象的。
所以我就把欣赏体会文中的桥之美作为了本文的一个重点,而且拔高到了交给他们一种审美观的程度。
语文课毕竟是语和文组成的,所以我就把语言的赏析作为了本课的重点,同时想让他们在美的体验中得到语言练习的目的。
我设计课地目的想让同学们在美的体验中得到一种无声的美的教育。
让他们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
桥之美教学反思(二)为了达到美的体验,课件的制作中图片加的太多了,以至于整节课都是画片的浏览,远离了我的初衷,它不再像一节欣赏美的语文课,倒更像一节美术欣赏课。
为了使用所谓的高科技”课件”忽视了语文课最基本的东西”文字”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一节课,华而不实,不是为了学而教,而是为了”演而教”教师费力不讨好,这是失误之一。
整节课下来,书,学生基本上没读,文本,学生基本上没看,忙来忙去,只是在走过场,那是我一个人的舞台,学生们成了傻瓜,只能呆坐着。
美丽的只是那些画面,不是学生们的内心。
当学生的状况出乎我的预料时,我的驾驭课堂能力的欠缺立马表现出来,从最初的导入时激情万丈,到最后的鸦雀无声。
课堂气氛的沉闷是这节课又一大败笔,学生的沉默导致了”一言堂”的局面,没有备好学生,课堂教学不够灵活是导致失误的主要原因。
整堂课下来,能安慰我的地方实在不多,所以,我很沮丧。
也想了很多。
桥之美教学反思(三)同样是教授《桥之美》这篇文章,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
这前后的差异,让我懂得了一堂好的语文课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深入研究文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愉悦中全方位地去触摸语言、感受语言、实践语言;让学生在情境中真实地去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
桥之美的教学反思
桥之美的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桥之美作为一门重要的建筑设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桥梁的设计和建造的理解和能力。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桥梁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还要通过实践掌握桥梁的建造技术和工艺。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
首先,由于桥梁设计和建造都需要一定的数学和物理知识作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在这方面的基础不够扎实。
这就导致一些学生对桥梁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不够理解和掌握。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在课程开设前对学生的数学和物理基础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桥梁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还应该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提供实际的计算和分析过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在桥梁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专业的软件和设备操作技巧。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这方面的能力较弱。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增加对软件和设备的操作实例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可以邀请一些专业人士或教授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桥梁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技术要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再次,桥梁设计和建造涉及到很多的细节和实际问题,而在课程中,我们通常只是介绍了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对于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没有过多的讲解。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增加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可以邀请一些行业专家进行现场指导,让学生亲身体验桥梁设计和建造的整个过程,以加深他们对细节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桥梁设计和建造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团队合作的过程,在课程中,学生往往只是以个体的形式进行学习和实践。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团队项目,让他们在团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此外,可以邀请一些行业企业进行合作,提供一些实际的建造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桥梁设计和建造的知识和技能。
2023最新-《桥之美》优秀教案优秀8篇
《桥之美》优秀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桥之美》优秀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
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
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
《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文章先指出了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具体说明,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桥之美”文章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表达富有个性,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魅力,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学年的学习,对于理清课文脉络,感知课文主旨还是有一定基础的。
但是对于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方面却有一些欠缺,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四、教学目标的设计根据《新课标》对阅读能力培养重点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积累一些雅词妙局,了解课文脉络,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桥之美的教学反思
桥之美的教学反思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创新与探索中。
而在这个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能力。
而我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其中之一就是桥之美的教学反思。
首先,桥之美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将桥的设计介绍给学生,并通过讲解桥的结构、原理和功能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桥梁,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桥的美丽和力量。
在学生了解了桥的基本知识后,我会给他们一个桥的设计任务,让他们动手设计一座桥。
通过自己亲手设计桥的过程,学生既能够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又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其次,桥之美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启发学生思维的方式。
在课堂上,我会邀请学生和我一起讨论如何设计一座桥,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通过这种讨论方式,学生能够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一些设计挑战和问题,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桥之美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注重学生实践的方式。
在学生完成桥的设计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他们亲自动手搭建一座桥。
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既能够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又能够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能力。
同时,我也会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操作,并及时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让他们能够深入理解桥的设计原理和构造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充分体验到自己设计的桥的实际效果和美感。
最后,桥之美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注重评价和反思的方式。
在学生完成桥的设计和实践操作后,我会对学生的设计和操作进行评价,并给予他们指导和建议。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4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4篇)桥教案篇一【设计意图】尝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引导学生体会两座桥的“神奇”,提高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自信心,真正达到自主读书的目的。
在教学流程中,注意自读与导读相结合,感知文章脉络,凸现重难点。
首先教师重点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自读、合作、探究学习课文的方法,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放手让学生继续合作学习与交流。
在这个自读与合作学习的平台上,教师始终要关注、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学讨论能深入下去,重视个别辅导,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的焦点与难点问题。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在全班交流时,尽量让每组汇报反馈。
通过这样的阅读与再造想像的训练,既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又为学生口语表达训练提供了机会。
【学习目标】1、认知:能正确朗读课文中的词语,理清文章脉络。
2、情感:体会“塑料桥”和“潜水桥”的“神奇”,丰富想象力,尊重个人独特感受。
3、操作: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归纳出两座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拓展想象。
4、分层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全班)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出“塑料桥”和“潜水桥”的“神奇”之处。
(中等及其以上学生)【教学重点】在理清课文思路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自主研读课文,发现两座桥的“神奇”之处。
【课前准备】学生做好常规预习工作;搜集有关桥的资料。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1、复习字词游戏。
⑴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兰兰过桥》。
(板书并齐读课题)⑴ 在上课之前,愿意和老师来玩个过桥的游戏吗?2、回忆上节课所教的课文内容。
过渡语:小朋友们,玩得开心吗,老师也很高兴听见你们把词语读得那么好。
现在,我们再来一起复习一下课文吧!(多媒体课件展示要求)⑴ 请你快速的看一下课文。
⑴ 回忆一下:兰兰过了哪两座桥?⑴ 课文分别是用哪几个小节来描写这两座桥的?3、学生自读、反馈。
桥之美教学反思
桥之美教学反思《桥之美教学反思》桥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桥梁的建造需要科学的设计、精细的施工和严格的管理。
桥梁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审美价值。
因此,在教学中引入桥梁文化,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审美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本次教学中,我先后开设了《桥之美》的主题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首先,在教学设计方面,我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了研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积极探索桥梁的美和建造原理。
我设计了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合作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共同探索桥梁的美学特点和建造技术。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同时,我还设计了课堂讲解和板书导图,让学生在讲解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总结,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
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可以亲身感受到桥梁的美和工程技术,通过实验操作可以了解到桥梁的建造原理和结构特点。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他们对桥梁工程的了解也更加深入和全面。
此外,我还组织了作品展示和交流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其他同学和老师,这既是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也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展示。
再次,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了多元化评价,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通过考试和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还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讨论来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多元化评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潜能。
同时,我还注重了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引导,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
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优秀教案
《桥之美》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桥之美》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桥的赞美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桥的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景物。
2.学生回答:桥。
3.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桥有什么了解?谁来说说桥的特点?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桥之美》,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要说明原因。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桥美在何处?3.教师提问: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桥的美?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桥的认识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桥之美》,谁来说说桥的美表现在哪里?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桥为什么能给人以美的感受?3.教师提问: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表现桥的美?三、课堂实践1.教师出示图片,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图片中的桥。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1.以“桥”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收集有关桥的图片和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课堂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桥的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在课堂实践中,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桥的美,达到了教学目标。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补充:1.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桥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桥的特点。
学生甲:“老师,这个桥的弧度很美。
”教师回应:“对,桥的弧度可以给人一种流畅的美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之一。
桥之美教学反思
桥之美教学反思桥之美教学反思1一、教学设想1、《桥之美》收录在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八班级(上)的第三单元里,这一单元是说明文单元。
但是,《桥》这篇课文与一般的规范性说明文不太一样,它的语言生动形象,带有确定的文学性。
因此,在教读这篇课文之前,我详细地分析了单元教学要点,准备对这一单元进行单元文体教学。
2、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同学对说明文已有确定的了解。
把握了一般说明文的特征和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对说明文语言精确、周密、平实的特点也有所体会。
因此,对这节课,我首先给的定义就是:它不是一篇一般的事物说明文,它是一篇带有美学欣赏意味的小品文。
基于以上缘由,我确定了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品尝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与规范说明文的语言作对比;指导同学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育同学的审美力气。
3、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贯穿“老师是主导,同学是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让同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仆人。
二、教学收获1、成功之处:⑴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让同学从自身已有的审美阅历动身,熟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
据此,我为课堂设计了四个环节:复习导入(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文本解读、拓展延长(查找、发觉生活中的美)、课堂小结。
其中重点是其次个环节“文本解读”。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①画家眼里的“桥之美”②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③赏析、品尝“桥之美”④我看“桥之美”⑵“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四个环节,是依据同学的认知规律而设计的,有一个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的过程。
首先,画家眼里的“桥之美”主要立足于课本,要求同学在快速跳读课文后,能快速找出作者的观点。
由这一部分,自然导出一些审美的基本原理。
在这个环节中,我制作了一张幻灯片(小桥流水人家),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同学获得感性、易于接受的审美感受。
其次,在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中,我从网上查找了许多关于桥的精致的图片,更结合课本中的内容给这些图片“归类分工”,让同学在观赏这些美丽的画面的过程中,真实的感受美,自然而然的收到美的熏陶。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11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11篇)桥之美一等奖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桥之美》。
拿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篇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桥之美体现在何处?作者是如何说明桥之美的?二、讨论学习:1、自读课文,讨论。
要求:边读边思考刚才总结的问题。
2、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桥之美。
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作者举了乌镇的石桥、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长桥之美、山区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以及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厚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狭窄拥挤,令人憋闷;而石桥轮廓鲜明简单,能使空间陡然疏朗开阔,令人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坚硬的石块,强弱、轻重、动静不同,颜色对比,阳刚与阴柔两种美的不同,和谐而统一。
●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形成鲜明的对照。
3、小结:吴冠中老先生以其画家独有的眼光给我们品评了桥之美,先总的说了美在哪里——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举了一些实例,说明了什么样的桥梁才是美丽的。
条理清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引导我们对这些人类的智慧结晶进行了欣赏。
4、再疑:你是否赞同吴冠中先生的看法?为什么?三、拓展学习:那么,我们也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一些桥梁,试着品评一下这些桥美在哪里。
(出示桥梁图片)——可以从构造奇特、用料特别、特定意义、外观造型等不同方面进行说明。
四、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桥之美》这篇文章,作者先从总的方面说了作为一个画家,对桥梁的欣赏的着重点,然后分别举例说明了桥与周围景色之间的关系。
《桥之美》的教学反思
《桥之美》的教学反思桥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建筑之一,在文化传承和交通便利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学习“桥之美”这一主题,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又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本文将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桥之美》这一主题。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之初,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非常重要。
《桥之美》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性的学科,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综合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学习桥的设计原理、结构特点、功能与美感的融合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桥的审美能力和欣赏力。
2.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介绍不同类型的桥梁,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桥梁设计,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课堂讲解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亲身体验桥梁设计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的准备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准备上需要有一定的策略。
1. 教学资源的收集:收集与桥梁设计相关的图片、视频、书籍等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以供学生学习和欣赏。
2. 课堂讲解的准备:结合教材,精心准备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课堂讲解内容,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桥梁设计的相关知识。
3. 实地考察的组织:安排学生到附近的桥梁进行实地考察,并提前与相关单位协商,确保安全和顺利进行考察活动。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要。
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桥梁的美,并加深对桥梁设计原理的理解。
2. 讨论与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桥梁设计的理解与见解,加深彼此之间的学习互动。
3. 实践操作法:在课堂上组织一定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桥梁设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价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评价对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教学策略至关重要。
1. 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学生对自身对桥梁设计的理解和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学习动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桥之美》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桥之美》教学设计和反思《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桥之美》教学设计和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本篇文章诗意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见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使我们接触到多种知识,开阔眼界,使学生感受我国劳动人民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本篇文章诗意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见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而文章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国石拱桥》平实的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
学情分析本班共有54名学生,各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也不同,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主要是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思考问题,在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的时候,就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用自己的见解来品味语句。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桥,并非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筑物,它是充满魅力而又极具美感的,在画家的眼里,桥的美又在哪里呢?让我们随着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桥之美》一起来对桥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板书课题)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
2、思考问题:(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自主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研读与赏析:1、课文从画家的欣赏角度描写了桥的哪些美?2、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3)第二部分(4-6)第三部分(7)给课文分层次,并标明每个自然段的序号。
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四、语句赏析找出课文中的好的句子,品味语言。
《桥之美》八年级语文教案
《桥之美》八年级语文教案《桥之美》八年级语文教案「篇一」【设计意图】尝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引导学生体会两座桥的“神奇”,提高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自信心,真正达到自主读书的目的。
在教学流程中,注意自读与导读相结合,感知文章脉络,凸现重难点。
首先教师重点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自读、合作、探究学习课文的方法,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放手让学生继续合作学习与交流。
在这个自读与合作学习的平台上,教师始终要关注、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学讨论能深入下去,重视个别辅导,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的焦点与难点问题。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在全班交流时,尽量让每组汇报反馈。
通过这样的阅读与再造想像的训练,既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又为学生口语表达训练提供了机会。
【学习目标】1、认知:能正确朗读课文中的词语,理清文章脉络。
2、情感:体会“塑料桥”和“潜水桥”的“神奇”,丰富想象力,尊重个人独特感受。
3、操作: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归纳出两座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拓展想象。
4、分层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全班)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出“塑料桥”和“潜水桥”的“神奇”之处。
(中等及其以上学生)【教学重点】在理清课文思路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自主研读课文,发现两座桥的“神奇”之处。
【课前准备】学生做好常规预习工作;搜集有关桥的资料。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1、复习字词游戏。
⑴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兰兰过桥》。
(板书并齐读课题)⑵ 在上课之前,愿意和老师来玩个过桥的游戏吗?2、回忆上节课所教的课文内容。
过渡语:小朋友们,玩得开心吗,老师也很高兴听见你们把词语读得那么好。
现在,我们再来一起复习一下课文吧!(多媒体课件展示要求)⑴ 请你快速的看一下课文。
⑵ 回忆一下:兰兰过了哪两座桥?⑶ 课文分别是用哪几个小节来描写这两座桥的?3、学生自读、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桥之美》优秀教案夏木荐反思《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桥之美》优秀教案夏木荐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示力,适合朗读。
【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布置】一课时。
【课前准备】安排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
(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一、整体感悟二、导入新课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发生无限的难过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三、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和重音的掌握)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考虑以下问题(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问题: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3、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四人小组讨论明确:1、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3、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五、研读与赏析(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
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四人小组讨论:1、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2、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3、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明确:1、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发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
桥是人们劳动的效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发明力的体现。
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清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2、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3、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六、美句赏析(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1、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2、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3、重点赏析以下语句: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小朋友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
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七、拓展延伸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
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
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示力和感染力。
八、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点评】《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示力,适合朗读。
因此本教学设计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规范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
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
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几幅图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用画笔或课件描绘自身最喜欢的图画,充沛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有了活力。
让学生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鉴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使学生对语言有更真切的体会。
拓展延伸局部布置学生赏析影片《英雄》中的画面,贴近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本教学设计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极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桥之美》优秀教案二【教材简析】此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的一个说明文单元,学生对说明文的认知结构才刚刚建构。
因此根据本文的特点(本文是一篇美学小品文,诗意化的描写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互间出),教学中一方面旨在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常识。
【课文简析】这篇美学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
文中具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文章的语言也极具个性色彩。
此处,作者以画家的规范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发生的美学效果。
同时,也让我们读者能够从美术工作者的独到的视角,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焕发着美的灵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能根据说明文的常识和小品文的特点去学会自我分析文章。
2、过程与方法:⑴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来掌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⑵通过与《中国石拱本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身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1、了解由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2、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和其作用。
3、引导学生能对本文的重点语句,学生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学手段】本文借助两个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媒体之一:有关卢沟桥、宝带桥、赵州桥、风雨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英国的康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乡间的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小桥等图片。
媒体之二: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和一些问题的提示答案等。
【教和学的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新课导入(约5分钟)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中所提和的桥2、提问:为什么看了这些图片之后,能给人发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画家吴冠中先生,是怎样告诉大家这个答案的?⑴欣赏图片。
⑵考虑并回答问题。
三、整体感知(约6分钟)1、提出默读要求:⑴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不发出声音来读。
⑵对默读的内容要进行最大限度的有效记忆。
2、默读课文。
3、根据记忆,简单复述课文的内容。
四、细研课文(约10分钟)(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所提出的问题和问题的答案提示。
)1、说明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⑴从作者的角度看,桥之美主要体现在何处?(让学生掌握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⑵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在文画出能表示这些说明顺序的句子或词语。
⑶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⑷从说明的角度看,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如何?⑸本文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试举例说明。
2、从小品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⑴什么是小品文?(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化。
)⑵找出文中诗意化的描写性语句,并简述这些句子中所蕴含的情味。
①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考虑并回答问题。
②学生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以获得其简略的答案。
五、合作与探究(约9分钟)提出师生合作与探究的问题:1、找出文中作者描述桥之美的句子。
并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得出那些审美的基本原理则?2、从生活中举出一些实例,来印证这些基本的审美原则⑴找出句子,并简答文中所出现的三条基本的审美原则。
⑵从生活中举出实例来印证。
六、整合与拓展(约13分钟)提出有关课文内容整合性的问题:1、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以画家的规范和眼光,发挥桥在不同环境中,所发生的美学效果。
同时也引领我们去品味、感觉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并教给我们一些简单的审美原则如:对比、变化和和谐等,从而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2、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又是怎样的?(概述桥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从正面举例具体论述桥在外观、资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景物既能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从反面举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相互烘托、相互响应。
3、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中国石拱桥》的区别何在?试举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与本文的区别:中国石拱桥以准确的数据、例子等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行了说明,是人对石拱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文则用艺术家的眼光对桥的美进行了描写和评价。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一些难句的情味,例如:⑴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⑵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⑶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⑷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小朋友们寻找热闹。
①根据文中的段落中心句,来考虑并归纳本文的主旨和思路。
②从横向对比的角度,即:文章的主旨、表达方式、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来考虑并回答问题。
③启发学生:从这些句子在文中的语境、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文中所提和的哪些审美原则等角度去感悟和分析。
七、安排作业(约2分钟)1、必做题研讨与练习一、二。
2、选做题:仿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题为《我校大门之美》的小短文,字数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