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以学生为本
教育理念面试题目(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教育理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其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如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题目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二、教育理念概述1.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内涵“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具体措施1.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1)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选择,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2)树立全面发展观念。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优化课程设置(1)关注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2)丰富课程形式。
教师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1)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问、表达自己的观点,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2)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
4.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应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2)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以学生为本的理解
以学生为本的理解《以学生为本的理解》什么是以学生为本呢?这就好比种一棵树,你得根据树的品种、土壤的情况、气候的条件来精心培育,学生就像那一棵棵独特的树,各有各的生长需求。
在学校里,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着课本知识,台下有些学生眼睛里闪着好奇与求知的光,可也有些学生眼神游离,心思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
这是为啥呢?这就像是你给爱吃甜的人一直塞苦的东西,他能乐意吗?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理解速度都是不一样的。
有些学生对数字特别敏感,一看到数学题就兴奋得像发现了宝藏;而有些学生呢,可能一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就头疼,反倒是对文字、对故事充满了热情。
如果教育者不考虑这些差异,一股脑地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去教,那这就不是以学生为本了。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有个同学特别调皮,上课总是坐不住,小动作不断,还爱接老师的话茬。
当时很多老师都觉得他是个捣蛋鬼,没少批评他。
可是后来换了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发现这个同学虽然调皮,但是他思维特别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于是老师就根据他的这个特点,在课堂上给他安排一些小任务,让他去探索一些有趣的小知识,然后再让他分享给大家。
嘿,你还别说,这个同学一下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成绩也慢慢提高了。
这就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像是一颗未经雕琢的宝石,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就看你有没有用心去发现。
再说说学习的方式吧。
现在很多学校都提倡自主学习,这其实也是以学生为本的一种体现。
就好比你想让一个孩子学会走路,你不能总是扶着他走,得让他自己去尝试,哪怕会摔倒。
学生也是一样,他们需要有自己探索知识的空间和机会。
你要是整天把知识嚼碎了喂给他们,他们就像被圈养的小动物,失去了自己觅食的能力。
真正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是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遨游。
还有啊,以学生为本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如何理解以学生为本
若何懂得以学生为本?答:教师在实行教导时要切实做到以生为本,以学生为焦点,尊敬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共性成长,此外要充分信赖学生的价值和实力,懂得学生的思惟和行动.只有以学生为中间,多为学生斟酌,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思虑问题,积极引诱学生自发熟悉到成长中的缺乏并加以纠正,自动进步本身,如许才干收到最佳的教导后果.一.懂得学生的思惟行动懂得是互相交换的前提,懂得学生的思惟和行动,把学生的一些异于常人的行动当成是理所当然情理使然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虑,将心比心.浇树要浇根,根系丰发,始能长成参天大树;育人要育心,执教者德操崇高,始能育栋梁之材.学生是有思惟.有共性的主体,是教导工作的合作者.是以,作为教导者,既要严厉要肄业生,更要尊敬和懂得学生,如许才干构建协调的师生关系.陪同年纪增加,大学生常识面的拓宽和理论常识的增多,社会认知程度显著进步,断定事物的自立性.自力性和批评性加强,抽象逻辑思维才能和辩证思维才能有所成长,意志品德中的自我意识和目标性加强.同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进修的自动性.自发性,他们广泛寻求自立性和充分的进修自由.主体自身的不完整成熟与强烈寻求自立性之间的抵触须要教导者赐与充分的懂得和肯定,并且积极引诱修改,以帮忙他们准确地选择和肯定本身的寻求目标.二.尊敬学生的共性成长尊敬,起首就是要尊敬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敬学生的共性成长.苏联教导家马卡连柯说过:“要尽量多地请求一小我,也要尽可能地尊敬一小我.”尊敬,起首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形动身,尊敬学生的共性心理.深刻学生,积极发明学生的专长,勉励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掘其闪光点.现代教导是“以工资本”的教导,实行本质教导,应充分尊敬学生的共性成长,表现学生的主体感化.作为教导者,应当真正从心坎回收学生,尊敬他们的人格,使学生感触感染到人与人的平等,以及被存眷.被懂得的暖和.特殊是针对处于弱势的所谓“差生”的人格庄严更应保护,差发展期形成的自卑心理,很轻易使心坎的自负之花凋零,而自负心恰好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不成缺乏的身分.所以,教导者决不克不及萧条.轻视“落后生”,而应在进修上.生涯上赐与更大的存眷.本质教导强调给学生供给“周全性”的教导机会,当然这就不等于请求每个学生必须“面面俱优”.相反,这“周全性”的教导机会恰好是为学生的“共性化”成长开拓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性.某个学生在这一方面缺乏“禀赋”,而另一方面却可能极具“潜能”.每个个别都有自身的特色.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类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整雷同的一双叶片.同样,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也找不到完整雷同的两小我.学生必定消失差别,教导者的义务就是针对不合学生的性情.才能.智力的差别应采纳不合的措施.门路和办法进行思惟教导,帮忙学生发明特色,并把特色成长成专长,从尊敬学生的差别.呵护学生自负心和建立学生自负念动身,让更多学生在原有基本上得到最为有用.合理的成长,使学生的进修潜能得到必定成长.三.信赖学生的价值才能信赖,就是要信赖每一小我的力气.价值.信赖:是指信赖而敢于拜托.《出师表》里有如许的一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从两种截然相反的成果中为我们供给了信赖对象的品德.花朵因为有春天的信赖,才绽放得争奇斗艳;高山因为有大地的信赖,才矗立得巍峨壮不雅;小溪因为有大海的信赖;才获得更辽阔的性命.学生有师长教师的信赖,才干信念百倍,豪情洋溢地投入到进修生涯中.学生的聪明.才干的成长须要有一种情形.机会和前提,作为教导者要经由过程各类方方面面来激发学生的热忱.义务感和成就欲.让学生熟悉到目标价值和小我经由尽力完整有才能去实现目标价值.教导者就要慎密联合学生的实际,创造前提,撒手让学生成长,给学生各类表示的机会.就算是“差生”也要信赖他们,让他们懂得自身的力气和价值,知道本身也有闪光的机会,激发他们发奋向上的心理.学生在寻求目标实现的进程中使其产生一种义务感和取得成就的愿望,他天然就求进步了.当然,这是始终离不了师长教师对学生的信赖.信赖,是尊敬和懂得的分散表示,只有信赖一小我,才谈判得上对他有所尊敬和懂得;不然,一切都邑掉?.四.激发学生的潜能专长教导的一个永恒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掘和施展每个个别的潜能.恰是这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使得全部世界都在不竭反思实际,进行教导改造,摸索更好的道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美国成长心理学家.哈佛大学传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当前美国教导改造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引起了世界规模内的广泛存眷,得到了列国教导人士的高度评价.在深化教导改造,推动本质教导的当前,其主要的参考价值是不问可知的.有名漫画家丰子恺师长教师曾画过一幅漫画,讥讽教导工作者老是用单一尺度要肄业生,就像花匠拿着铰剪剪切冬青一样.教师经常就是如许果断地把学生剪切得整洁整洁.教师应当改变教导不雅念,应用赏识教导,共性化教授教养.信赖每一位学生都是有才能的人,愿意发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赐与充分的观赏和肯定建立学生的自负和自负.教导是个别化的教导,教师更为主体.自发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办法,以合营其智能特色,促进其优势范畴和弱势范畴之间的接洽,以此为切入点,帮忙学生熟悉自我,建立自负,促进学生在原有程度上的进一步成长.教导者经由长时光与学生们的相处,就不难发明学生的本质不一,性情各别,也天然会发明学生们的长处.短处和与众不合之处.这时刻,我们就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并且是热忱的鼓励.假如他人说这孩子没有长处,那么我们就要去发掘他潜在的长处,看一看孩子有什么进步,就算是点滴进步也有鼓励的价值;或者给孩子制作一个表示长处的机会.鼓励不但是要表扬.也不止是物资嘉奖,更主要的是和学生们合营分享成功.成功.进步甚至是掉败.让学生们感触感染到你因为他而快活,而骄傲,和他们合营承担苦楚,这会是学生们受到的最大鼓励.古语云:“爱人者人恒爱之”,倘使教导者做到事事处处自动关怀学生,对他们狭隘与耐烦,并且尊敬学生的共性成长,积极勉励.狭隘他们,那么学生才会在你的行动中受到启发.沾染,从而达到如期的教导后果.学生们是有幻想,有情绪,有共性的个别.他们渴求常识,盼望关爱,具有潜在的创造力,大家生涯阅历也不一样,形成了不合的常识经验,不合的性情气质,不合的兴致快活爱好,因而教师要擅长洞察学生的心理,懂得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作为教导者,我们更要正直立场,教导时应当诚心假意地尊敬.懂得和信赖学生,在教导导行时应当随时随地地鼓励.狭隘.提示学生们.只要做到不时以学生为焦点,处处以学生为本,就能使所有的学生快活成长,就能为故国造就出高本质的人.。
“以学生为本”的内涵
“以学生为本”的内涵
1. 基于个别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行为。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教育活动的根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
2. 关注学生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最终使学生成为充分发展的人。
3. 把学生当作一个整体。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发展。
现代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体现在教育的大众化和发展上。
全生导向旨在实现所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4. 基于学生的主动性。
是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自身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如何理解“以学生为中心”
如何理解“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重要教育理念,它强调的是将学生的需求、兴趣和潜能置于教育教学的核心位置,而不仅仅是围绕课程内容或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以下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几点深入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兴趣和速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求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再是“填鸭式”教学,而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提问和创新,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学生建立伙伴关系: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指导者和协助者,共同参与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合作和反思等。
真实世界的联系:通过项目为本的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将课堂学习与真实世界的问题和情境相连接,使学习更加有意义。
终身学习的培养: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使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职业发展需求。
技术的融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数字化资源、在线学习平台等,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和设计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真正的关心和支持,实现全面发展。
如何理解以学生为本
如何理解以学生为本?答:教师在实施教育时要切实做到以生为本,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此外要充分相信学生的价值和实力,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多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认识到成长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主动提高自己,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理解是相互交流的前提,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把学生的一些异于常人的行为当成是理所当然情理使然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浇树要浇根,根系丰发,始能长成参天大树;育人要育心,执教者德操高尚,始能育栋梁之材。
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主体,是教育工作的合作者。
因此,作为教育者,既要严格要求学生,更要尊重和理解学生,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伴随年龄增长,大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理论知识的增多,社会认知水平明显提高,判断事物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有所发展,意志品质中的自我意识和目的性增强。
同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他们普遍追求自主性和充分的学习自由。
主体自身的不完全成熟与强烈追求自主性之间的矛盾需要教育者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肯定,并且积极引导修正,以帮助他们正确地选择和确定自己的追求目标。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首先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尊重,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
深入学生,积极发现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掘其闪光点。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为教育者,应该真正从内心接纳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使学生感受到人与人的平等,以及被关注、被理解的温暖。
特别是针对处于弱势的所谓“差生”的人格尊严更应维护,差生长期形成的自卑心理,很容易使内心的自尊之花凋落,而自尊心恰恰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
“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
“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延伸,其理论是人本
主义和建构主义。
其中,人本主义的核心出发点是强调个体起点的差异,即起点的多样
性,而建构主义区别于认知主义于行为主义的贺词你内容是目标的不确定性,即结果的
多样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即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方便学生,发展学生。
尊重学
生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与工作性质,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方便学生强调课程与学习
支持服务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环境、学习方式、学习风格更特点,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
发展学生是发展足额是的主题,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遵旨,总之,“以学生为中心”
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如何理解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主体
如何理解"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主体"
现在常常提的"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主体",你怎样理解? 对新课程有了一些认识: 1. 新课程中的课堂不是教师表演舞台而是师生交流的舞台。
2. 新课程中的课堂不是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学生发展的场所。
3. 新课程中的课堂不光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还是探究的场所。
1.学生是一个民族传承的希望,是一个国家继续生存、发展的灵魂所在。
很简单地打个比方,如果一颗正在茁壮成长的大树,突然之间,中间断了一节,您说会怎么样?以学生为本,其实说的就是传承,接力棒需要有人接的,如果只有第一个,而没有第二个,那会是怎么样? 2.以学生为本主要体现的是人性化,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主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积极学习,建构有意义的知识,将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3.学生是教育对象,也是教育的核心,所以,教育要从核心抓起,以学生为中心.。
深入理解高等教育以学生为本理念
深入理解高等教育以学生为本理念——“厚植爱国情怀涵育高尚师德,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专题研修体会以学生为本是在学生对学校、教师和学科的关系上,应该以学生为本。
即要求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教师的教学和工作、学科的结构和内容,应该以服务学生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需要为宗旨。
教育以学生为本,首先是一种教育观念,是一种教育思想定位,然后是一种制度安排,最后才是在技术操作层面上的改善。
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生教育方面强调“以学生为本”,然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从而切实将“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
一是改善师生关系,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长久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考试的重压之下所出现的问题,正是对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创造性的培养重视不够。
诸多束缚下的学生不懂自由,不会选择,有着强烈的依赖权威的心理。
反观我们当前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可以在大手笔的转换师生课堂地位的改革中,探讨教师在教学中交往式教学的问题,那么,完全有必要和有可能在整个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情境下,教育工作者要建立科学、人本的教学观念,促进和谐、沟通的师生关系。
在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在其有能力决定自己的人生轨迹以及职业生涯的时候,自由学习、自主选择才有价值。
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二是改善服务人员的服务素质和服务水平,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好务。
总之,在现实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应体现在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包括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等,让学生参与管理、注重学生社会性的培养等。
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意识到:教师只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
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而仅仅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
谈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谈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新课程改革中显现了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最为核心的确实是“以学生为本”。
本次课改确立:“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进展”那个“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正本清源,使我国的教育面貌面目一新。
一、新课程改革中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一、“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从学生的进展动身的。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只注重留多少时刻给学生“消化”,后来随着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切改革,咱们慢慢发觉,课堂上归还的时刻给学生是不够的,重点应该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
只有把学生放在课堂核心地位上,课堂才是学生展现自己、演练自己的真正舞台,这才是现代教学的一个关键。
二、“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取得全面和谐进展。
抹杀学生的思维功效,损害学生的思维情感,是侵害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表现,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实是要给足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勇于想象,勤于试探,擅长动手。
因此,学生的进展方向是个多方面的,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
3、“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能主动进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进程,许多课程资源往往在师生互动、对话的进程中涌现和生成。
只要咱们能在平常的教学中,组建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就不在是遥远的梦了。
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进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做‘对象’、‘主体’,还要看做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和生成者。
”在开放的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张扬,他们勇于表达,擅长试探,勇于质疑,勇于批判,在课堂交流中涌现出大量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是意料之外的,可能是成心义的或无心义的,可能是正确的或错误的,可能是重要的或不重要的,不管如何,它都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份。
也是学生主动进展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确实是要鼓舞如此的进展趋势,才能使咱们的课堂教学有生命力。
4、“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个性取得充分进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进展学生个性的主渠道。
从心理学视角浅析“以学生为本”
从心理学视角浅析“以学生为本”摘要:提出“以学生为本”,并阐述其现实意义。
从弗洛伊德“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统一体的人格结构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等心理学视角分析“以学生为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提出“以学生为本”的三项措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心理学原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
在高校,学生是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要求我们围绕“以学生为本”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
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
”[1]“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就是时时处处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就是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开展工作。
在当今时代, 学生的素质的核心问题不是知识结构的问题, 也不是智能结构的问题( 尽管它们也非常重要, 需要我们给予高度重视),而是人格特质的问题主宰学校道德教育运作的仍是基于较为封闭、单一的社会结构而建立起的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因其忽视现代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事实, 忽视道德教育之固有的主体性本质和现代社会对自主创造精神的呼唤, 而在解释现实的社会道德问题、在解决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冲突面前日显苍白, 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弘扬时代精神、塑造理想人格, 从而为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乃至全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个体,促使学生“自我主体”的形成、成长。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功能心理学的先驱杜威在他的道德教育著作《教育上的道德原理》中, 把一些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的因素分成社会的和心理的两个方面。
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如果我们承认教育要以生命为本,我们就必须以学生为本,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唯一主体,教育这件事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儿,一切学习任务必须由学生自己认同并去完成,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以学生为本,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作用的轻视。
因为没有对教师的解放和教师自身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学生的解放,“以生为本”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教师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是服务者;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
高度尊重学生是教育的前提。
尊重学生,就要重新认识学生的价值: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潜能无限,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尊重学生,教师就要信任学生,宽容学生,学会倾听。
全面依靠学生,就要充分开发利用好学生资源。
教学最大的资源是不是那些硬件、电脑、高科技手段,而是孩子本身(经验、智慧、知识、积极性等)。
只有当他的潜能真正被激发,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尽可能利用和发挥学生资源,是教育的新境界。
一切为了学生,是教育的起点,也是终点,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谈谈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解
谈谈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解学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他们是知识的传承者和创新的推动者。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解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的需求和利益为核心,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特点。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解意味着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利益。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潜力。
而教育应该通过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因此,教育应该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和资源,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其次,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解强调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还包括品德、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因此,教育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领导能力等,促进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同时,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此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解还意味着个性化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节奏。
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这不仅包括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材选择,还包括个体化的学习计划和评价方式。
通过个性化的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解还意味着学生参与和主导学习过程。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积极参与和主导自己的学习。
他们应该被鼓励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
教育应该提供学习的场景和机会,让学生能够实践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解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的需求和利益为核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特点。
通过多元化的学习、个性化的教育和学生参与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
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效果,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于“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看法
关于“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看法我关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先旧后新,先学后教”,其基本内涵我的认知观点是: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其多种感觉器官的投入,学习才能有好的效果。
所以教师要把课堂的话语权和学习时空让位给学生,不要硬灌和一讲到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鉴于我们的学生功底较差,自学能力较弱的实际,从时空上说,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不少于25分钟,教师的指导、纠错、追问、点评、归纳不得超过20分钟。
这是我们目前衡量一堂课好坏的显性指标之一,以后要逐步加大学生学习的时空。
同时,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不让少数学生控制了课堂,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学有所获。
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学习目标与内容不要一刀切,大一统。
要关注学生“学会倾听”的问题,让课堂多一点“宁静”,少一点“起哄”式的大合唱,简单的是非之问少一点,问题一定要有思维量,要在问题之间搭好梯子,一步一步地登。
以学定教,就是要根据学生认知的逻辑起点来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习知识前的预习是不是真的预习到位了,哪些学生学习态度、思维方式有问题,怎么在教学中去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如何有效施教,以确保教学课堂“没有人睡觉”,也确保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
在一段时间里,学校把上课没有人睡觉作为好课的重要的显性标志之一,以衡量教师教学的好坏。
要切实落实好“先预习再学习”的教学思想,根据我们的学生自觉学习的可能性不大的实际,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减低学习难度,把预习放进课堂里,让学生在学习中听得懂,有精神,能跟着老师的指引走。
先旧后新,就是要在课堂教学的起始,花大约三分钟时间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为学新知作铺垫,同时检验学生上一节的学习情况。
“旧知”的复习以最基本的知识为主,比如单词、公式、定义、汉字的默写,概念的理解,最基本问题的解答,等等。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的崭新课题。
开展对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研究,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教学改革创新,构建中国特色教育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一、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科学内涵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学生根本出发,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主要包括:第一,以学生本体为本。
教育本质就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也是教育的本体。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一切教育活动都从学生实际出发。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第二,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就是指以学生的进步发展为理念。
强调学生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并使其他方面能力也能在此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最终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第三,以学生整体为本。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是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现代教育体现的最大特点使教育得到普及和发展。
以学生整体为本是指以全体学生为本,即以学生全体进步和发展为本。
第四,以学生主动性为本。
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是指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为理念,使学生能够主动发展。
第五,以学生持续发展为本。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适应性发展。
使学生具有适应当前以及未来社会、生活、职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能力;二是潜能性发展。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不断的、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不断完善自我:三是连续性发展。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应是不间断的、连续性的;四是协调性发展。
学生的发展应实现与周围环境以及自身内部发展相协调。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活动要真正取得实效,必须把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为本的基本概念
学生为本的基本概念
学生为本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学生的需求和利益为核心。
它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不同的教育背景、能力、兴趣和学习方式,教育应该量身定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帮助他们实现个人潜力。
学生为本的概念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需求、体验和参与作为教育的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认知、情感、社交和实践技能等。
教师在学生为本的理念下充当导师、引路人的角色,提供适应学生需要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积极自主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学生为本的理念强调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践和反思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此外,学生为本的概念也倡导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成果。
总之,学生为本的基本概念是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以满足学生需求、提升学生能力和促进学生发展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特征探析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特征探析【摘要】现代教育理念中,“以学生为本”是一个被广泛提倡的概念。
本文通过探析内涵和特征,指出它包含着注重个性发展、强调师生互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鼓励创新与探究的特点。
这种理念对教育的积极影响体现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这种理念将继续深化和发展,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个性发展、师生互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创新与探究、积极影响、未来发展、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教育理念也随之不断更新和演变。
过去,传统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的成绩,教师在课堂上起着主导作用,学生被动接受教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一些弊端,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学习方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逐渐兴起并得到广泛应用。
这一理念强调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差异,提倡师生互动和合作。
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和鼓励创新与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这种教育理念的出现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竞争力的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正文2.1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包括对学生个体特点的尊重和重视,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成长,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
这一理念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自己的特长、兴趣和潜能。
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以学生为本?
答:教师在实施教育时要切实做到以生为本,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此外要充分相信学生的价值和实力,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多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认识到成长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主动提高自己,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
理解是相互交流的前提,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把学生的一些异于常人的行为当成是理所当然情理使然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浇树要浇根,根系丰发,始能长成参天大树;育人要育心,执教者德操高尚,始能育栋梁之材。
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主体,是教育工作的合作者。
因此,作为教育者,既要严格要求学生,更要尊重和理解学生,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伴随年龄增长,大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理论知识的增多,社会认知水平明显提高,判断事物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有所发展,意志品质中的自我意识和目的性增强。
同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他们普遍追求自主性和充分的学习自由。
主体自身的不完全成熟与强烈追求自主性之间的矛盾需要教育者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肯定,并且积极引导修正,以帮助他们正确地选择和确定自己的追求目标。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首先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尊重,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
深入学生,积极发现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掘其闪光点。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为教育者,应该真正从内心接纳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使学生感受到人与人的平等,以及被关注、被理解的温暖。
特别是针对处于弱势的所谓“差生”的人格尊严更应维护,差生长期形成的自卑心理,很容易使内心的自尊之花凋落,而自尊心恰恰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所以,教育者决不能冷落、歧视“后进生”,而应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更大的关注。
素质教育强调给学生提供“全面性”的教育机遇,当然这就不等于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面面俱优”。
相反,这“全面性”的教育机遇恰恰是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辟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性。
某个学生在这一方面缺乏“天赋”,而另一方面却可能极具“潜能”。
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特点。
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
同样,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学生必然存在差异,教育者的责任就是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能力、智力的差异应采取不同的措施、途径和方法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发现特点,并把特点发展成特长,从尊重学生的差异、保护学生自尊心和树立学生自信心出发,让更多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为有效、合理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一定发展。
三、信任学生的价值能力
信任,就是要相信每一个人的力量、价值。
信任:是指相信而敢于托付。
《出师表》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从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中为我们提供了信任对象的品格。
花朵因为有春天的信任,才绽放得争奇斗艳;高山因为有大地的信任,才屹立得巍峨壮观;小溪因为有大海的信任;才获得更广阔的生命。
学生有老师的信任,才能信心百倍,激情洋溢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学生的智慧、才能的发展需要有一种环境、机会和条件,作为教育者要通过各种方方面面来激发学生的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
让学生认识到目标价值和个人经过努力完全有能力去实现目标价值。
教育者就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发展,给学生各种表现的机会。
就算是“差生”也要信任他们,让他们懂得自身的力量和价值,知道自己也有闪光的机会,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心理。
学生在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使其产生一种责任感和取得成就的欲望,他自然就求进步了。
当然,这是始终离不了老师对学生的信任。
信任,是尊重和理解的集中表现,只有相信一个人,才会谈得上对他有所尊重和理解;否则,一切都会落空。
四、激发学生的潜能特长
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使命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个个体的潜能。
正是这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使得整个世界都在不断反思现实,进行教育改革,探索更好的道路。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各国教育人士的高度评价。
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前,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曾经画过一幅漫画,讽刺教育工作者总是用单一标准要求学生,就像园丁拿着剪刀剪切冬青一样。
教师常常就是这样武断地把学生剪切得整齐划一。
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运用赏识教育,个性化教学。
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意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欣赏和肯定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教师更为主体、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能特点,促进其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切入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者经过长时间与学生们的相处,就不难发现学生的素质不一,性格各异,也自然会发现学生们的长处、短处和与众不同之处。
这时候,我们就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激励,而且是热情的激励。
如果别人说这孩子没有优点,那么我们就要去发掘他潜在的优点,看一看孩子有什么进步,就算是点滴进步也有激励的价值;或者给孩子制造一个表现优点的机会。
激励不仅是要表扬、也不止是物质奖励,更重要的是和学生们共同分享成功、胜利、进步甚至是失败。
让学生们感受到你因为他而快乐,而自豪,和他们共同承担痛苦,这会是学生们受到的最大激励。
古语云:“爱人者人恒爱之”,倘若教育者做到事事处处主动关心学生,对他们宽容与耐心,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鼓励、宽容他们,那么学生才会在你的行动中受到启迪、感染,从而达到如期的教育效果。
学生们是有理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个体。
他们渴求知识,渴望关爱,具有潜在的创造力,各人生活经历也不一样,形成了不同的知识经验,不同的性格气质,不同的兴趣爱好,因而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端正态度,教育时应该诚心诚意地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在教育导行时应该随时随地地激励、宽容、提醒学生们。
只要做到时时以学生为核心,处处以学生为本,就能使所有的学生快乐成长,就能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